成長的主要動力在責任還是夢想?
一年後重新看自己問得這個問題,想簡單說兩句。最初問這個問題,是一個辯題,師兄用來給我們內部交流的一個辯題。如果作為一個辯題來看,定義上,主要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畢竟成長的各種因素並不能量化。稍後再說。夢想和責任是如何區分,我個人認為看其是偏向於外部施加的還是發自內心的。那二者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成長的,責任作為正方,談約束,談鞭策都可以。其實責任帶來的更大成長,我覺得是在不斷地承擔責任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自己真正的責任是啥。完成一個由被動承擔責任到主動的轉變。反方是夢想,可以談發自內心,可以談宏偉遠大。但夢想和責任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應著不同的責任,這個很好理解,夢想其實也會變,夢想不同於幻想,比它多一個 做,所以有一個夢,並且你在努力去做,他就可以是,夢想。這個詞,總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聽完也會讓人熱血沸騰一番。所以夢想帶給我們的成長,也是一種改變,可以是在追夢過程中的越挫越勇,也可以是知難而退,也可以是吃一塹長一智。夢想和責任帶給成長的都是改變。所以作為一個辯題來說,可以講何者的改變才是成長中最重要的改變。也就是「主要」體現在的地方。所以,選擇一個比較公允的標準來判斷是否是主要動力,也是這場比賽可以看下去的一個前提。拋開這個辯題來說,夢想和責任並不一定衝突,更多的時候二者共同作用,在時間這條坐標軸上,讓我們成長。//個人看法//
謝邀,先簡單提下,抽空具體說
是主客觀之間的關係
=====================================================我這裡需要給出兩個定義:動力( power),泛指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推動力量,同時也指對自己有信心的事物。
責任是一種職責和任務,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則和條文,帶有強制性。夢想:1、有時等於理想,一種期待,但有時又區別於理想; 2、渴望,一種人生追求; 3、在夢境中能實現的理想; 4、期望達到的一種高度。
我們可以從定義出發,解釋題目可得,要求討論的是推動成長的主要力量是什麼。
只是從動力的定義看,是看不出什麼主動和被動的,但是責任和夢想卻有些不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責任是一個人客觀存在的東西,而夢想是一種主觀的。
基於這個角度去打辯論,交鋒點應該是不少的。責任是種承擔,是被動的,夢想是種憧憬,是主動的,你說呢 ----更新這個在成長階段內,責任往往是不明確的,夢想就向心臟一樣。一個人或許會隨著責任的壓力而慢慢變得熟練或者耐壓。責任某種程度上算是個外殼,堅固和穩定是其追求的至高境界。夢想是不要求堅固和強大有力的。責任承擔的是複雜,例如,人小學時都有五花八門的夢想,初中時夢想會變或消失,高中時夢想在大多數心裡是最為模糊的存在,大學畢業後接手的是社會責任,經濟獨立和成家,夢想或許就是某天深夜醒來的想想,這個時候要不就是你的夢想已經沉睡,要不和責任融合的不分彼此。其它形式的存在對人都是一種折磨。。。題主的主要兩個字如果卡的是個體+統計學上的比例高低,你說的就是對的,責任是主要動力,我是從個體成長的心理歷程說的,就向血液,雖然是人體中分量比較重的,但主要動力還不是它的道理一樣--
May.21 2017
我賭了超過十二年的一局,一個月、或是半年後就會見分曉。在那之前,我想把我的故事說出來。
先回答問題:對我來說,最大的動力是夢想。
不過,我對「夢想」這個詞的定義和多數人有一些差異。長文預警。
以下的某些資料可能不是特別精確,如果有比較大的偏差歡迎親們指正。我成長在邊疆地區一座真正的五線城市。市轄區只有一個半,經濟量全省倒數。有個拖了幾十年的大項目剛剛上馬,並不樂觀地說,來了也帶不動。
我很早熟。或者說,很早的時候就有了各種「意識」。
父係為農民出身,爺爺一家5女3子,最高學歷未過中專。母系是下轄縣城下的知識分子家庭,但母親與家庭不和,導致我「幾乎」沒有接觸過其家人。
我直到一年前才有了「外祖父是知識分子」這樣的意識。雖然血統論是不科學的,但在我感性的時候,也許可以讓我多少安心一些。原因先按下不表。這兩家人(至少是那些刻意前來影響我的人)都很注重機械記憶和固態知識。我至今還記得,七歲那年,我在棚戶區燒煤爐的草房子里背《春江花月夜》這種違和的情景。在三歲左右,父系的一名負責看管我的親屬就教我背《五筆歌訣》和漢語拼音。
我也不知如何對此評價,我只是想說,現在兩指禪+拼音的打字速度依然是我見過的人中第二快的(最快的是一個打字員,指法+五筆)。此外就是並不樂觀的生存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且在家庭內外都並不樂觀。
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六七歲時的我就會思考一部分同齡人都不會去想的問題。比如夢想,或是夢想和責任間的矛盾性。我記憶里的第一個鏡頭是這樣的:
我躺在床上,一邊的幾名親屬喂我餅乾,就是那種箱裝的圓形早餐餅乾。我吃了一塊,還想吃。他們要我叫他們親屬稱謂,才給我下一塊。我腦中似乎覺醒了一個「沉睡在基因里的」念頭:為什麼只有我叫他們,我才能得到這塊餅乾?確切的記憶到此模糊不清,不過在這個念頭以後,我至少還想了一段時間,而不是把這個想法拋棄。真正的我,就此形成。童年時,我的夢想是過上平權的生活。
幾個月前在知乎上看到「父母皆禍害」,我想起我一年級的時候也在新X網上建立了一個類似的話題組,只是沒有人參與罷了。
小學班主任姓鍾,我的群組叫「反鍾派」。那時,一位同學寫字潦草(也沒到很嚴重),這位班主任站在前面把他田字格本的這一頁撕了下來,並且要找他的家長。我回了家,就在剛買幾個月的電腦上建立了這樣的群組。那時候我剛剛小學一年級。父母對我的家暴也很嚴重。問題是他們懂得不打出明顯可見的傷勢。
最嚴重的一次事件,大概是在五六年級。那天做晚飯以前,我和她說做X菜時不放姜,她答應了。可過了一會兒,我聞到了姜味,原來是她在偷偷摸摸地切姜。我們吵了起來,她拿切過姜的菜刀划了我。她看到真的划到了,忽然一愣。我便趁機奪過菜刀,亂刀切碎了姜,在她的頭髮上划了一下。幾年後,母親與我們分居。再後來,她表現出了精神疾病的傾向(是否確診我不知道)。
父親則是喝了酒以後才不正常。
好像是上了初中以後(因為我各種搬家,根據發生場景與搬家時間推斷,初一下學期),大約十點半以後(也可能已經十二點了),父親帶著一身酒氣應酬回來。我已經入睡,被他吵醒了。
他非要帶著衝天醉氣大聲嚎著沒有調的歌進入我的卧室「看看我」,而我第二天還要上課。我拒絕了,母親可能是怕我各種鬧,也阻止了他。可他還是打開了上鎖的門進來了。他撲到我的床上(本人male),我們開始第23300次的打鬥。他用他有腳氣和灰指甲的腳踢我的臉,我十分噁心,由之前的防衛推搡變成全力攻擊,20分鐘後他才勉強罷休(應該是沒力氣了)。我不覺得一個正常的人生應該是這樣的。
對我來說,那時的夢想是「享有我應該享有的權利,做合理標準下我所有可以做的事」。說起來大得嚇人,但對我來說,這隻意味著我想玩電腦時它不會刻意地突然斷網,而且我至今找不到原因;我可以在明亮的屋子裡背古詩,而不是背不對就要面對母親的怒火;我可以不必遭受每天多次的家暴;早上沒睡醒的時候我可以不吃早飯,至少可以不喝滾熱(你信嗎連熱都是他們口中的要求)且難喝的小米粥。親們,我直到倒計時80天才主動卸載遊戲,就連此刻「4G」的圖像也是一直亮著的;我可以選擇不背《琵琶行》因為很長而考察概率低,也可以用全班第一的速度背誦《離騷選段》因為聽起來有意思;我的體質雖然還是渣得要死,但懂得關鍵時刻不計一切正當防衛、隨身攜帶一把瑞士軍刀的我已經一年多未曾受過家庭暴力;去年的我習慣一次叫兩份外賣因為喜歡吃放涼的食物,而這個月的上旬,我與小米粥和解,只因它可以是涼的。在我看來:每一點小的自我意識,加和到一起,就是整個自我的進步,就是生命的自我攀升。我堅持了十餘年的第一個夢想,平權,至今已經基本實現。
少年時,我的夢想是具備足夠的能力。
在後來確認為INTP人格的我看來,這一點大概和很多人有些共性吧。
身在五線邊陲小城,初一因傷休學半年的我,一回學校就拿到了地理年級唯一一個滿分。
但我的總分連當地最差的高中都未必能考上(按年級排名或者市排名計算)。對INTP有一點了解的人不難想像,不太偏科,但每次考試卻總有各種不同的失誤,在學習方面,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由此。
在追逐少年時的夢想的過程中,我經歷了前後兩個階段。前半部分,我覺得,學習絕不是唯一的路。後半部分我則認為,學習絕不是增長能力最好的路,且在所有的路徑中最多充屬中游,但它是相對而言最適合我的路。學習僅指learning for examinations,下同。真正的「學習」我不能更支持。先列個提綱:
拿化學來打一個比方吧。只是一個理念,細節我都是瞎編的。我現在想合成一個物質X,合成出了它,幾代人的夢想和我的這條人生就齊活了。
但是我只知道X的性質,而不太確定它到底含有什麼基團,不知道它大概長什麼樣子。前半部分的意思就是,我想通過一個技術條件較高的路線合成A-B-X。
而我找了找合成A的思路,發現沒有,轉而走另一條路線。後半部分,我想先走一條合成思維、合成路線和繁瑣程度都比較噁心(也就是誇張)的步驟過渡一下:
C-D-E-F-G-B-H-I-J-K-L-M-N-O-X。
可是本寶寶這麼...怎麼能走這種破合成路線呢?你要知道每一步10%的話這都10的負幾次方的轉化率了?你要我忙到死嗎?
我拒絕= =於是我想了想:從C到G的前幾步比較無腦,我可以每天晚上回家不走心地隨便做幾個實驗,或者乾脆扔給徒弟,慢慢玩它四五年,先當幾年吃貨再說。等到G-B的時候,我再自己來唄?
行啊。這樣一來,我還可以一邊瞟兩眼隔壁郭嘉級土豪實驗室怎麼瀟瀟洒灑做A-B-X的!我這邊一做到B了,幾年也過去了,技術成本下降,立刻換用他們的思路,H和它後面那些破字母,誰要它們啊!於是我準備先扔給徒弟,自己閑極無聊的時候再去實驗台擼兩發,攢出足夠的X前體B,再去豪擲千B,半窮解式地燒出B-X的實驗路線!
於是我入了考圈(C-D-E-F-G-B)。
用別人學習如何找H-I-J-K-L-M-N-O-X的合成路線的時間去打遊戲(污),順便瞟兩眼知乎大神的合成路線(親們真·湖利,1024),算是混出了一個勉勉強強的成績。(其實已經沒什麼好寫了的)正文:
處於前半部分的我,想走一條當時我完全沒有見過的路線。用時興的說法,「素質教育」。可那時的我連「素質」二字都沒有見過,網路也遠沒有現在發達,想追逐也不免無從下筆。
不過我始終相信,能力變得很強以後,成績不會太差。我這個夢想的核心內容就是,想辦法去證明它。過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舉個例子:純正的「物理」我到牛二就已經跟不上了,不過沒關係,我已經用純數學思維把物理強行吊在了及格線上,何況這還是我最弱的一科。到了高三以後,我的思維有了些長進,再去補物理思維,感覺也挺划算。總之我完全拋棄「命題人意圖學」和「數學考試學」,只依照我的想法去做,也沒有很失敗啊。
至少絕對是回本的。換句話說,說起來我是扔給徒弟自己去看片了,實際上在選擇考圈以後,我還真就來了興緻,通過高於隔壁郭嘉級lab一堆大神的操作,連本來奔著虧去的「B的資金投入」都與回報成了正比!不過可惜我做出的B還是不如人家多,因為路線差啊。不過那有什麼,人家急著搞項目,我這是家族遺願,這輩子能做出來就OK!倒不如喝兩口茶水,麻煩一下親們幫我砍砍後半段合成路線上的雜草!至於多出來的時間...我還真就沒有學習時利用率高。不過能多見見世面總是好的,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嘛。
不過!!
就在我差五六十天就能做完足夠的B物質的時候,我一打開窗子,隔壁lab那有個妹子給我扔了一包白粉(X)!是啊,我只是因為沒有研究資金才不能買X、才不能用那條開掛一般的路線的。有了X我直接倒推不就好啦?換句話說,通過「長見識」,我還真的提前完成了「能力足夠強,成績絕不會差到哪裡去」的證明。
或者說,我真的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接下來,我就可以一方面把做B的工作扔給徒弟(做出的B太好,可以接要前體的訂單,不繼續做白瞎了),另一方面自己拿過X(和妹子),慢慢研究(污)啦!
(換回說人話)我發誓,我一離開這地方,就馬上好好刷「能力」,絕對不再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啦!那麼,我的第二個夢想也勉強算是完成了。用時不到五年。
說起來我為什麼要做X呢?當然不是例子里胡編亂造的「家族遺願」啦。我只是為了一個妹子。我考不上任何高中的時候,她是個學霸。我考得上重點,適合學文的她聽了家人的話學了理。現在......難以言表吧,我們正好倒過來。很早以前我就不做她的bt了,不過情況剎不住車,我也就這樣學下去了。還有,扔給我一包X的是很多人的集合體23333,這麼大的東西怎麼可能一個人就給我證明了啊。不過,真正完成這個夢想,還有兩部。
第一步是真正地把X做出來。拿到了X我就可以回老家裝逼啦(笑)。第二步是我後來加上去的:扔給我X的妹子和他們導師說了我一個人做B的情況,導師頗為感動,說收了我,只等下個窗口期,他們可以收人了,就拉我進去。我告訴他們,你們的B以後再也不缺了!也就是說,我要以一名親歷者的身份,告訴大家,GK並不是一個神話級的路線。我將既是「GK路線」的親歷者,也是「郭嘉級實驗室」的一員,以我自己的每一個行為,給所有人一個儘可能真實準確的印象。在周圍人眼裡的「快班學生」中,我是經歷最豐富的一個。我一個人旅行,參加桌游team,被頒過獎,幫人出過cos(考完試自己出),聯繫過party,得罪過大神,寫過書法,一個人住過... ...最主要的是打過很多款遊戲(笑)。
此外,我一個人曠的課比全班加起來的五倍還多,不過班上還是有人找我問題目。從另一方面,在做過這些的人中,我也是學習最好的。這一點是我自己選擇的,只是條拖時間的合成路線,不值得吹噓,我就不多提了。在一座連知乎(識)是什麼都沒幾個人知道的五線小城的應試式中學裡,我已經經歷過了自身屬性允許的大部分體驗。最重要的是我知道這些還不夠。也就是說,我的心態是,我知道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而不是像周圍的大多數成人和多數同齡人一樣,決定平凡而不免平庸地度過這一生。我的第二個夢想,可以算是實現了嗎?
青年時,我的夢想是知道「妹子」是什麼樣子的。
別笑我。= =
父母離異,我的撫養權給了父親,所以我真的對異性的性格特點,啊,不,一切,一無所知。親問我還會遇到其他的妹子啊。這話沒錯,不過小學和初中時,這一點沒有太大的作用。主要原因是我本人也不太擅長人際關係,這一個主要原因的影響相當於其他所有原因的總和。所以我的第三個夢想也可以說是,找出一個與我的性格和需求相匹配的人際交往路線。都青年了,我再不上知乎可就真的晚了。
所以我得到了這樣的一個信息:和異性建立關係,大概的步驟是:展示自身價值,建立溝通渠道,深化交流,建立聯繫,對關係進行升華。
不過就像知道了公式還是不會做題一樣。
於是考圈的生活給了我靈感,我開始刷題。我妹妹相對比較懂我的看法,而剛開始的我又有一個「最在意的人反而相處不好」的弱點(就像不看題一樣嚴重好嗎!),而我妹妹再重要,我想她的時間大概也比不上想某個人的時間吧。
藉助這樣的系統bug,我和妹妹之間奇蹟般建立了完善而深入的關係。這一步倒是隨緣,我只是事後進行總結而已。在妹妹時常的指導下,我的題海戰術開始了。和刷題走腦不同,這東西走心,加之一些情感波折的因素,我前後也刷了兩年以上才得到了一點靈感,又過了半年,才真正開始探索這個方案。
前兩年我用來找「這個函數是長什麼樣的」,而最後的半年,我就大可直接帶數求出那些常係數,再對公式進行微調。結果是成功的。感謝妹妹,讓我像知乎上的許多親們那樣幸運。這個弱點是我的天生弊病(懂16型的知道INTP社交多爛),想要克服它的話,沒有幸運絕無可能。因為你很難打開第一扇門。公式找到了,環境也要變了。我絕不敢保證,到了下一座城市,情況也是相同的。
不過我至少知道了,哪個方向是我的夢想所在。至少我現在懂得了一個絕大多數人都忽略掉的道理(可能是太基礎了):
就算你的主客觀條件是充分大的,你想和目標個體建立一般朋友或者以上的關係,概率也達不到100%。粗暴一些地說,錢砸上去也有人不認賬,陪伴十年也多數追不到女神,合理地推理一下,這個道理也不荒謬。因為你的個人價值是有限的,無論是強度還是數目。所以總存在一個個體,你無法以你任何的個人價值來meetTA的任何一點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思維也發生了變化。
五六年前的我相信,看到一個很好的人(多半是妹子),想和她做朋友,最終辦不到,那隻能是我自己技術不到家。現在的我則認為,結交朋友的第一步,一般是通過淺度的交流,判斷雙方是否滿足彼此所需。作為男生的我,已經有了一個INTP味道濃厚的「廢測」機制。一年前聽到「廢測」這個概念的我心裡還在想「女生都這麼不近人情嗎?」,而現在的我覺得,這才是更合理、更先進的一種理念。否則,失去對彼此需求的滿足,再「好」的關係也是無根基的,早晚有一天會枯萎。成年時,我的夢想是從容而不賣苦地活著。
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做得到了。賣苦也未必全是錯誤的,我也開始recognize這一點(雖然絕對不會支持以熬夜為榮的那種言論)。我覺得,到了中年,我的夢想會是好好做一隻大叔,多多接觸年(xiǎo)輕(luó)人(lì),讓我「做給大家看」,中年人也未必思想陳腐而不合理(雖然我親身見過的99%都有這方面的弊病,但我相信這不能說明問題)。
說了這麼多,那麼,祝親們生活愉快吧。在時間
推薦閱讀:
※知識技能太少,我想學的東西太多,籃球、游泳、吉他、英語、日語,但是時間不夠怎麼辦?
※如何看待女警察的女兒泄露李易峰楊洋的隱私導致母親被停職這一事件?
※如何發現和克服自己的缺點?
※怎樣跟孩子說爸爸不要他了?
※程序員如何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