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美國的航母發展道路不同;到了後期,蘇聯航母設計思想為什麼開始受到美國航母的影響?

*蘇聯一開始走的是「重型載機巡洋艦」之路,巔峰應該就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上了很多艦載武器。而美國更注重艦載機的性能,以及航母戰鬥群的作戰效能。為什麼會產生這兩種不同的發展思路?

*到了蘇聯後期,為什麼航母設計思路開始向美國偏轉,是因為蘇聯人意識到美國人的觀念更先進嗎?

*目前看來,美國的航母思路相較蘇聯的優勢在哪?又是否有劣勢?

------------------------------------------------

8-26號補充

但是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雖然最後沒有完工)「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設計已經跟美國的大型CV或者CVN型航母很像了,採用直通甲板,艦載武器都下了不少 ,說明他們已經向美國的設計思路看齊了吧,也就是證明了美軍的航母思路和航母戰鬥群思想才是目前為止最正確的?


這個問題其實樓上幾位都沒有從蘇聯本身的戰略需求上說到位,要理解蘇聯的航母(準確的說實際上11437型仍然是載機巡洋艦,因為其主要攻擊手段還是艦載反艦導彈)發展歷程,必須從蘇聯最重要的軍事戰略——核安全戰略入手。

蘇聯的核安全戰略在原則上很簡單——我要能把核彈頭扔到美帝的頭上,但是絕對不能夠讓美帝把核彈頭扔到勞資頭上(所以說作為大陸國家的蘇聯不需要爭奪全面的制海權,爭奪區域制海權的目的也是為了核戰略)。蘇聯人為什麼敢於去美國人眼皮子底下的古巴布置核導彈,就是因為美國在歐洲布置了中程彈道導彈,取得了能夠威脅蘇聯腹地的不對稱優勢。雖然美國後來撤走了導彈,但是卻在地中海,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部署了裝載「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這等於說是抵在莫斯科腦門上的手槍只是換了一個人握而已。所以說蘇聯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消滅,至少趕跑這些該死的核潛艇,這也是蘇聯人在這一時期大量建造大型反潛艦的原因。當然,當時已經日漸成熟的艦載直升機為航空反潛提供了一種更高效的手段,所以說蘇聯人決定建造一種可以搭載大量直升機的軍艦,用來提高反潛效率。這個思路的產物就是大名鼎鼎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莫斯科級)。

不過1123型是屬於蘇聯海軍的探路石,還因為被迫向政治因素妥協的設計導致其先天不足,在海試時被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拍的滿頭是包後只好老老實實地待在海況相對好一點的地中海,而巴倫支海(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方向上仍然需要這種類型的反潛巡洋艦。所以說蘇聯人建造了更大的1143型(要知道其最開始立項時被稱為1123.3型),這種排水量大得多的反潛巡洋艦不但可以擁有更多的直升機和更好的適航性,還因此多了兩個添頭——一個是P-500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使得1143型可以加入蘇聯海軍反航母的「大合唱」中(美國航母搭載的核攻擊機也是美國海軍重要的核打擊手段之一,所以說反航母實際上也屬於蘇聯保證核安全的手段),另一個是雅克-38艦載垂直起降強擊機(請注意,這架飛機真的是被蘇聯人分類為為兩棲登陸作戰提供火力支援的強擊機,並且前往阿富汗經歷過了實戰檢驗),雖然雅克-38的飛行性能就比老掉牙的米格-17好一點點,但是用來對付美國人的反潛機和直升機足夠了,這樣一來,1143型就可以為導彈射程並不遠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去突破北約的反潛封鎖提供掩護,使其可以靠近美國本土。當然同時能夠走向遠洋的1143型也可以消滅壓制美國海軍重要的反潛手段——攻擊型核潛艇,從另一個方面來掩護彈道導彈核潛艇。

由於雅克-38的彆扭,蘇聯人決定開發更大更新的雅克-41,這種新一代的艦載垂直起降殲擊機擁有和米格-29(早期型號)相當的飛行性能,使得其在驅逐美國反潛機的同時還可以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因此和雅克-41搭配的1143.4型雖然更新換代了對空搜索雷達和近程防空導彈,但是取消了遠程防空導彈(從這一點來說,蘇聯海軍的固定翼艦載機實際上是可以重複使用的遠程人操防空導彈)。不過眾所周知的原因,雅克-41一直跳票到了蘇聯解體,所以說實際上1143.4型還在用雅克-38湊合。

到了80年代,英國人又一次「資敵」了(為什麼說又呢?請百度米格-15的發動機)——蘇聯人借鑒了無敵級航空母艦的滑躍甲板技術,使得常規固定翼戰鬥機的改型可以不需要彈射器就能上艦。這使得蘇-27K和米格-29K這兩種流淌這蘇聯防空軍和空軍優秀殲擊機血統的飛機成為了蘇聯海軍新一代的艦載殲擊機,這讓蘇聯海軍的艦載機空中掩護能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重要性的比重已經超越了原先的反潛(當然反潛能力沒有被削弱,1143.5型搭載的反潛直升機數量和1143型相當),因此從1143.5型開始,蘇聯的航母改頭換面為採用了全通甲板設計的重型載機巡洋艦。雖然這個時候的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因為導彈的射程大大提高,不需要突破北約的反潛封鎖,待在家裡(壁壘區內)就可以對著美國人扔核彈,但是蘇聯的艦載殲擊機可以通過空戰,拖住美國海軍的艦載戰鬥機,同時消滅來犯的美國艦載攻擊機,為蘇聯海軍的水面艦艇和岸基轟炸航空兵消滅美國航母艦隊提供空中掩護。不過由於滑躍起飛的缺陷,只有在艦載殲擊機是對空掛載(重量較小的空空導彈)時才能夠保證其載荷,所以說蘇聯海軍利用艦載機反艦是很不划算的,其全部艦載機孤注一擲掛載反艦導彈出擊的話只能夠形成三十多枚射程300公里的中型反艦導彈攻擊波(這個時候艦載機將完全不能提供防空),這相對於岸基轟炸航空兵和巡航導彈核潛艇揮舞的反艦導彈重拳來說完全是相形見絀。

至於1143.7型,這是「現解決有無,後解決好壞」思路的產物,通過放大艦體,優化結構,獲得更好的航空出擊效率;安裝當時蘇聯人「時髦」的核反應堆,提供更好的續航能力與持久高速航行性能(這對於需要強大甲板風的滑躍起飛模式至關重要);雅克-44艦載預警機的上艦使得蘇聯海軍擁有了類似於防空軍A-50+蘇-27P這樣強悍的防空組合神器。除此之外,1143.7型還添加一個添頭——彈射器用於試驗(實際上當時蘇聯所有航空設計局都反對開發彈射器,認為艦載機遷就彈射器將損失飛行性能,增加設計難度,實際上就是雅克-44,最開始準備部署於1143.6型,直接滑躍起飛,要知道起飛重量約30噸的雅克-44的發動機是兩台著名的D-27槳扇發動機,動力充沛,而後來起飛重量達130噸的安-70運輸機也不過四台D-27)。但是1143.7型仍然不用艦載機作為其反艦的主力,其反艦手段仍然是和1143.5型一樣的P-700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因此從本質上來說,1143.7型仍然是重型載機巡洋艦,和1143.5型沒有區別。

那麼,如果蘇聯不解體,蘇聯海軍是否會在1143.8型(即1143.7型的二號艦)以後建造更大更好更接近航母的重型載機巡洋艦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據披露的資料,蘇聯會轉而建造11780型反潛巡洋艦,這種反潛巡洋艦基於1143型的艦體,搭載反潛直升機,並且擁有塢艙,能夠類似於美國兩棲攻擊艦一樣執行兩棲登陸任務。

那為什麼蘇聯會這樣回到起點呢?我們來看看11780型開建是蘇聯海軍的反潛巡洋艦/重型載機巡洋艦編製:此時太平洋和巴倫支海方向各有兩艘1143/1143.4型,1艘1143.5/6型,1艘1143.7/8型,完全可以組建兩個反潛搜索突擊群和反航母搜索突擊群(蘇聯海軍特色的戰術編製,相當於航母戰鬥群之於美國海軍)已經滿足了蘇聯海軍的戰術需要。而此時已經老驥伏櫪的1123型即將退役(甚至已經退役),1143型也開始進入服役末期。蘇聯海軍的反潛力量將會出現缺口。雖然這個時候美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也已不用靠近蘇聯本土,但是往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壁壘區流竄的美國攻擊型核潛艇仍然是大敵,而且其攜帶的「戰斧」核巡航導彈的威脅並不亞於以前的「北極星」導彈,所以說蘇聯人的反潛壓力並沒有得到緩解,自然替補漏洞保證核安全使其首要選擇。


嘛。。。這是美國和蘇聯的地圖,我就瞎說說吧。

蘇聯海軍有四大艦隊,北方艦隊,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太平洋艦隊。

美國海軍分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兩大艦隊,但細分的話有2,3,4,5,6,7,10七支艦隊。

蘇聯的海岸線長度比較恐怖,個人認為再來三個艦隊都不嫌多,可惜經濟能力在那裡擺著,沒辦法。

而美國的地理條件實在太好了,左邊太平洋,右邊大西洋,阿拉斯加與本土對太平洋呈鉗形,而且還有個夏威夷。附近國家基本沒能力威脅它。

蘇聯左邊是北約的絕大多數國家,阿富汗中東那邊也不太消停,金蘭灣的軍事基地雖然控制了南海,可怎麼看怎麼覺得那是針對中國的。

==================================================================

這幾天重感冒,欠@學衡 兄一個答案,現在補上。

事實上,這與兩國的戰略思想有一些關係。

美國自始至終追求的都是全球快速打擊,而蘇聯一直都奉行地區戰略,冷戰時期埃及空軍的轟炸機一水都是毛子機組,阿富汗更直接,軍隊直接地面入侵(美國在中東那邊都是聯軍作戰)。

昨天在電視上看到的新聞說是美軍第六艦隊在地中海,完全足夠對敘利亞進行低限度打擊了,那麼,在四周領海被北約或親北約國家包圍的情況下,蘇聯海軍的主要任務除了保衛領海之外,更多的是如何殺出重圍,而不是走出去,這樣,在經歷了衛國戰爭初期一敗千里又嘗到了喀秋莎的滋味後,在陸軍的影響下,蘇軍艦艇的高火力配備就成了必然。

相比之下,美軍更多的是把航母作為了海上機場與信息化平台的混合體,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依靠航母編隊長途奔襲一舉敲掉了太平洋艦隊的絕大多數力量,這件事情留給了美國無法磨滅的記憶,也從另一個側面奠定了美軍航母的設計思想,機動性。

沒過多久大黃蜂就蟄了東京一口。

掛瓶子中,休息一下,大家莫見怪。。。

根據@學衡兄的建議,再加一張北美洲地圖,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美帝的地理優勢,

本土大陸兩面環海,想要進攻美國本土的無論從哪一邊都得越過千里大洋,問題是,美軍會看著你的船隊無動於衷嗎?

至於蘇軍後期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設計,這隻能證明蘇軍開始考慮全球快速打擊思想,不能說明美軍就是絕對正確的,然後烏里揚諾夫斯克是滑躍式與蒸汽彈射的混合體,這本身還是能說明點問題的,蒸汽彈射器戰鬥時被打壞的話飛機只好吊風箏了,滑躍式的只要損管人員修復及時,勉強起飛還是可以做到的。

待續。


蘇聯的領海比較分散,根據日俄戰爭的經驗來看,想要互相支援近似天方夜譚。加上蘇聯在經濟實力上並不能維持和美國一樣的強大水準。所以只能在單艦作戰能力上下功夫。而且和陸軍空軍一樣,蘇聯的海軍對於攻擊和火力也十分關注,所以軍艦設計上更強調高大全,即使是航母也不能指望依靠護航艦隊進行類似於美國航母編隊式的全方位保護。因此更多的是為核子潛艇部隊提供水面支持,作為核子潛艇部隊以外攻擊美國航母編隊的一種補充手段。事實上就我所知「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上面仍然擁有超音速的ss-n-19反艦導彈等,證明實際上蘇聯並沒有向美帝方向偏轉,只是隨著技術的提高和進步。擁有了更好的艦體設計和飛機,能夠更加獨立的和核子潛艇部隊配合,一明一暗的互為犄角。持續地對美軍航母編隊形成威脅。

事實上蘇聯的海軍思維是比較簡單的,他們的海上軍事力量主要針對的是敵對的海上力量。但是英美海軍不同,航母編隊的作用更像是一個綜合的火力投送平台。比起蘇聯為了一場世界大戰或者至少是大規模局部戰爭的作戰預想,更適合低強度的精確打擊和火力傾瀉,由於在蘇聯邊境布滿了不友好的美國盟友,所以蘇聯海軍必須擁有強勁的攻擊力量殺出重圍。而在蘇聯海岸航空兵的支援下,航空預警和制空爭奪對於海軍來說並不是特別重要。而美國的海軍則是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盟友布局,在世界上大部分海域都能任其自由出入的情況下更重視圍剿可能殺出重圍的蘇聯海軍力量,特別是潛艇部隊,因此海軍軍艦專業性很強互相配合分工。雖然航母經常的出現可以極大地威懾所經過的國家。作為一個可以快速移動的打擊力量投送平台,往往能夠在局部戰爭和低強度戰鬥中最先趕到控制局面,避免向周邊國家請求軍事基地使用的麻煩,不過維護美式航母編隊的價格不菲,很難供得起。

但是如果和完好的蘇聯海軍編隊對戰的話,戰力似乎並不是很好判斷,一旦航母受損飛機無法正常起降,那麼整個航母編隊的攻擊力量就去了大半,剩下的護航艦艇有限的反艦能力可能無法應對蘇聯的海上部隊和開掛射程的超音速,大威力反艦導彈。但是反過來由於航母編隊機群的附加延長距離,如果有限的蘇聯航母護航機群無法掩護航母和少量的伴隨軍艦靠近的話,那麼必然會被數量更多的美軍戰機飽和式攻擊虐到死。

這是我在維基上看到的:

對於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蘇聯/俄羅斯海軍對其的定位與美國海軍航母定位不同,蘇/俄方稱之為「重型航空巡洋艦」。其主要任務為主要使命是:

  • 在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以外的海域執行反潛、反艦特別是制空和防空作戰;
  • 擴大海上防禦範圍,確保戰略潛艇安全;
  • 支援戰略導彈潛艇及水面艦艇,並且搭載一些艦載機,讓其獨立巡弋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

    [11]

    ,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實施武力威懾,保證國家在海外的利益;

  • 與美國海軍航母艦編隊抗衡。

除了政治原因外蘇聯航母角色和美國航母也有所不同。

------------------------------------------------------------------------------------------------------------------------------------------------

像直通甲板這類的設計是屬於只要造的夠大大家都會盡量使用的標準,比如英國的無敵號如果能有美國航母那麼大的艦體還會使用滑躍甲板嗎?要看設計風格,而不是當中這些通用的標準。坦白說這世界上的航母只有蘇美兩種標準。大部分國家都是走美國路線。把航母編隊當做一個獨立的投送平台有些甚至是兩棲攻擊力量投送平台使用。只有蘇聯航母的使用更加專註于海軍本身的任務。蘇聯的航母建設風格是否向美國靠攏關鍵還是要看航母的武器裝備和載機配置方面而不是這些技術性的東西,以及蘇聯對航母的定義和要求,蘇聯海軍本身的目標政策和追求。實際上在蘇聯重視核子潛艇建設的長期思想下,即使有航母的存在其本身首先也必須為潛艇部隊服務。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設計思路,這一切都是國家周邊的政治和地理環境造成的,或者說什麼樣的國家造什麼樣的武器。美國航母編隊是美國霸權和經濟優勢的直接體現,具有其獨特性。只有在應對比較弱勢的國家時才能發揮效果。差一點的國家,比如英國的縮水版的無敵系列,在打馬島海戰的時候面對阿根廷這樣的三流軍隊還打的險象環生。目前為止,隨著長程導彈,戰機和潛艇技術的大規模發展,二戰時那種專靠航母打大型戰爭的時代基本結束,在小規模的戰爭中使用航母的成本又太高,(小型的向英國那樣不靠譜,大的像美國這樣的又養不起)所以蘇聯式思路未必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即使航母的甲板受到損壞而無法投送空中力量,仍然能夠依靠航母本身的反艦能力去解決問題,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航母的規模,畢竟小貓兩三隻的海航力量如果用來爭奪制空制海權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優勢。對於沒有追求海上霸權,不需要威脅恐嚇其他國家而且能建造的航母規模小的「非警察」國家來說,未必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說起蘇聯和美帝航母發展的不同道路其實說過來還是實力不行啊。眾所周知,二戰太平洋戰爭。美帝一己之力干翻了鬼子。其龐大的航母海功不可沒。同時對於航母的運用和認知戰術戰略配合越來越成熟。

蘇聯呢?二戰下來,最重要的歐洲部分都被打爛了。二戰結束後經過斯大林時期的恢復到赫魯曉夫時代終於有所起色。這個時候是關於發展航母和導彈潛艇的問題上。蘇聯內部出現了分歧(關鍵還是實力不行啊,三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不是瞎說的,海軍玩的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科技,建造,冶金,電子,材料等等。所以看到中國這幾年爆新青年,爆海軍都是實力的表現。這些對於土鱉來說都是小菜一碟。有點跑題了)最終堅持建造航母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司令下台。上來一個叫庫茲涅佐夫的。這個人比較聰明。走迂迴路線。來了一艘莫斯科載機巡洋艦,準備先積累點經驗(其實這也是蘇聯的無奈,蘇聯最精華的造船廠都集中在黑海烏克蘭一帶。建造好的航母必須經過土耳其,但是土耳其說了不能有航母經過我們的海峽,瓦媽當年回國在土耳其耽擱了不少時間,所謂的載機巡洋艦隻是一個擦邊球而已)。一邊建造載機巡洋艦一邊玩核潛艇和導彈技術。這個時期蘇聯先後建造了明斯克號,基輔號和戈爾什科夫號。三艘載機巡洋艦。蘇聯也發展了垂直起降艦載機。到了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蘇聯的實力終於達到美帝的80%,科技水平大大增加。可以說建造航母已經是水到渠成了。這就有了兩艘庫茲涅佐夫級,庫茲涅佐夫號和瓦良格號。作為發展大型航母的一個實驗平台(這個路子和我們的很相似),後面還有真正的重頭戲,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空母艦(蘇聯解體時候已經建造了30%了,最後只能忍痛拆掉,當年瓦良格遠走他鄉,奔赴中國的時候,黑海船長馬卡洛夫同志留下了眼淚,從此蘇俄再也沒有能力建造航母了)包括全新的艦載機,艦載預警機等等配套設計。可惜,昔日的紅色巨人已經不再。新生的俄羅斯再也沒有能力維持這麼一艘大傢伙的存在。

至於有人說蘇聯航母發展遭到了美帝的忽悠,雖然有這種可能性,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實力不行。綜合國力不行。

再說美帝的航母發展。從第一艘運煤船改裝航母開始,美帝就走上了航母發展的道路。一直到珍珠港之前,美帝對於航母的認識遠遠落後鬼子。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鬼子已經擁有10艘航母,變成5個艦隊。美帝在太平洋上就3艘。其中就包括驕傲的大E企業號。隨後我們就看到了,美帝發飆了。當年沒錢被槍斃了的埃塞克斯級重新翻了出來,經過臨時的修改之後立馬開紅建造。最短的一艘只花了14個月就建成下水。加上眾多的護航航母,美帝在二戰一共建造了100多艘航母。鬼子在戰爭爆發後已經沒有能力大批量建造新一級的航母了,只能把之前參與建造的郵輪改裝成航母來使用(國力不行的悲劇啊。。。)戰爭結束後,美帝建造了中途島級大型航母,這是美帝第一艘排水量超過4萬噸的航母。緊接著二戰結束了。海軍被剝削,當年龐大的海軍一夜直接大幅縮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帝海軍在遠東就一艘福吉谷號。海軍也不是沒有發展大型航母的計劃,變態的合眾國號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只是當時海軍,空軍在爭奪軍費以及權益的時候浪費了時間,這導致了海軍部長佛萊斯特的自殺。引起了海軍軍官的大罷工。朝鮮戰爭讓美國人看到了戰爭並沒有離自己遠去,海軍還是重要的作戰力量。隨後就有了戰後第一艘大型航母的誕生弗萊斯特級(現在航母的雛形,源自英國的斜角甲板設計,英國的蒸汽彈射器技術和英國的菲涅爾助降鏡,此時的英國開始不斷的退役自己 大型航母,一直到現在的自廢武功。)隨後就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可見美帝在航母上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建造完之後,卧槽,這玩意好是好就是太貴,一艘要20億美元,弗萊斯特級也不過5億美元。算了還是繼續玩常規航母吧,緊接著在弗萊斯特級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優化又建造了4艘常規動力航母,這是美帝最後一代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小鷹號,星座號,美國號和肯尼迪號)。隨後在美國海軍孜孜不倦的遊說下。核動力航母尼米茲級橫空出世,付出的代價就是全核艦隊將不復存在,以後只有潛艇和航母為核動力(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雖然實力強橫,但是也經不起這麼糟踐啊。。。。)。其餘全部為常規動力。

...................................................................................................

比較完了美帝和蘇聯航母發展的路子可以看出,發展航母不是用嘴來說的,而是實打實的靠實力。陸軍我們不怕,空軍我們可以買,但是海軍呢??海軍是買不來的,買不起的,更是學不來的,海上強國哪一個不是百年海軍的傳統??土鱉的海軍強國路子任重而道遠啊。。。。

中國早在80年代就提出過發展航母,當時中國是個什麼實力各位心裡有數。在這裡劉華清上將功不可沒啊。

老爺子的這張照片讓人心酸啊,建造一支強大的海軍是每一個中國軍人的夢想。也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夢想。好在這幾年綜合國力上來了,手裡有錢了,也有技術了。漁政16隻是一個開始。以後我們可以看到核動力的漁政船。以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漁民遠赴索馬利亞,大西洋,東太平洋捕魚再也不用擔心受到欺負了。

我們發展強大的海軍只是保障我們的合法權益的。我們也就是護航,護漁而已。。。。


我一直懷疑大陸國家的軍艦設計。。。


蘇的航空巡洋艦一直只有兩個用途:

反潛,驅趕敵反潛機。

順便裝點巡航導彈以免浪費空間。因為巡航導彈巡洋艦和巡航導彈核潛艇才是反艦主力。

很不幸,艦載機low到境界。

只好把航空巡洋艦造大,希望自己的艦載機不要死得太快太慘。


蘇聯沒有船王的需求,自己關門都可以來社會主義,航空母艦保護貿易做什麼


一是綜合國力不同,二是作戰理念經驗差異。其實在紅海軍歷史上還有一段奇特歷史——內河載機駁船(水上飛機非自航浮動基地)。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建立,保皇黨、資產階級及其背後的列強等支持的白軍開始和紅軍展開殘酷戰爭,飛機繼續大方異彩,蘇維埃航空力量一度損失慘重,為了能夠有效利用有限的飛機、擺離線場的限制,紅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決定開發一種可以搭載水上飛機、從任何一片水域起飛執行任務的艦船,隨後把幾艘用於內河航運的駁船進行相應改裝。

紅海軍第一艘載機駁船「公社號」,艦長約140米,寬13米,吃水僅1.1米,滿載排水量3100噸,船體後部有一座觀察樓和一座布置通訊天線的桅杆,飛機擺放區長93米,可以放置7架水上飛機。公社號本身沒航行能力,由一艘拖輪負責拖行,另外一艘客輪作為船員和飛行員的休息空間。出動飛機時,幾名船員就會在兩側的兩個固定位置搭上木質引導板,飛機在甲板的機械絞車牽引下就位,然後借著重力勢能滑入水中。水上飛機可以進行偵察和對地轟炸,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攜帶的炸彈總和也不超過100千克。

隨後紅海軍改裝了更多載機駁船,足跡遍布伏爾加河、卡馬河、白海、裏海等水域,在內戰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蘇聯紅軍與中國東北軍發生衝突,蘇聯紅海軍阿穆爾河區艦隊和中國東北軍松花江艦隊正面交鋒,載機駁船的水上飛機部隊對松花江艦隊進行空襲,對東北軍駐地進行戰場偵察、轟炸,扭轉戰局。

在缺乏真正的海洋艦隊的情況下,縱橫於內河上的載機駁船對紅海軍影響頗大,一方面沉迷於它的魅力,一方面又熟悉它的缺陷,這些狹隘的經驗,加上國力的不足,導致二戰前蘇聯也沒能跟上全通甲板航母時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阿利伯克級神盾艦?
如何評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請問遊騎兵部隊與海豹突擊隊誰更優秀?
如何辨別美國海軍各級戰列艦?
假如索馬利亞海盜決定建設專業化海盜部隊,建造十幾艘三千噸低科技水平的戰艦,能否劫持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TAG:航空母艦 | 美國海軍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