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 Evernote 將收集的資料整理成可用的知識體系?

現在很多朋友使用evernote來收集和整理資料,因為信息量大,收集容易,不多久收集的資料就有一大堆,如果僅僅停留在收集的層面,則資料始終只能是資料,我們只是個收集員,如何能將資料通過有序的加工整理,轉化成知識體系呢?另外如果有興趣,能否解釋下資料和知識的本質區別?


關於Evernote筆記本架構如何建立,如何對應人腦的知識體系,請移步:

如何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 Serious Howie 的回答

這個問題,我覺得重點在於整理資料、『轉化為知識體系』的過程。

======資料 vs 知識======

題主說的資料,我覺得對應的英文詞其實就是『information』。中文裡對應的詞如下:

Information在韋氏大辭典(W3)里的解釋:

根據詞源分析,inform的意思等於前綴『in-』+詞根『-form』,意思就是『give the form into the mind』(將form傳遞進入),information作為inform的名詞形式,基本含義就是『something received or obtained through informing』,是『傳遞』的對象,承載著『form』的東西。

一句話,information是別人傳遞給你的東西,而knowledge是你自己腦子裡的東西。這就是二者的本質區別。

學習就是將外部的information轉變為學習者自身knowledge的過程。

所以,我認為『如何通過 Evernote 將收集的資料整理成可用的知識體系?』這個問題的本質就在於如何利用收集的資料來高效學習?基本等同於如何學習。

學習的過程是怎樣的?下面是我的總結:

1-提取信息/資料背後的概念

2-建立思維模型

3-建立聯繫

4-知識的應用,理論聯繫實際

5-知識體系的形成,走向精通

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問自己的問題:

  • 這一章的關鍵概念有哪些?
  • XX概念的定義是什麼?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
  •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用自己的話表述(建立思維模型,概念之間的聯繫)。
  • 這一段內容和我已掌握的知識有何聯繫(聯繫到已有知識)?
  • XXX在現實中有什麼例子(應用到實際案例)?
  • XX概念/理論和現實例子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聯繫(理論與現實的對比,深化理解)?

======『總』與『分』之間的分隔線======

1-提取信息/資料背後的概念(extract concept behind information)

為了認識『概念』的重要性,我們借鑒一下李笑來對『聰明』的思考:

(什麼是聰明?)也許我們可以從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此人是否擁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

對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是否足夠清晰準確?

是否有足夠系統的方法論?

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經驗?

對概念的定義:

從信息/資料中提煉出的基本的、抽象的、通用的、圍繞問題本質的理念或思想。

概念之於學習,就相當於磚頭之於蓋房子。

利用概念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擴充大腦容量(升級大腦的硬碟),幫助記憶。對於學習,記憶是必須的,但對於記憶,理解和提煉總結更是必須的。

腦子裡裝概念,還是裝未處理的信息/資料,決定了你腦子裡能裝多少東西!

問自己的問題:

  • 這些信息/資料背後的關鍵概念有哪些?
  • XX概念的定義是什麼?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

2-建立思維模型 (adopt create mental model)

思維模型的定義

一句話,思維模型就是『安裝在人腦中的App』。

每個『人腦App』,都專門解決一個主要問題,有一個主場景,它將將解決問題所需的不同步驟捆綁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解決行動方案和體系。

思維模型的例子:

  • 交警的一套交通指揮動作,就是交警同志腦子裡的一個App,一個思維模型。

  • 高中物理課上,我們學習到的引擎的運作機理,在我們腦子裡也形成了一個App,一個思維模型。

  • 星巴克的員工三下五除二給你做出一杯拉花摩卡,是因為她腦子裡有這麼一個App。

問自己的問題:

  • 這一段內容/這個原理是在講什麼?有什麼基本概念,這些概念如何組合起來?用自己的話表述(建立思維模型,概念之間的聯繫)。

這些思維模型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如果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有錯。分不清這是新問題,還是我們已經儲存了作為解決方案的思維模型的老問題。問題在於是否能認識到思維模型和現實問題的對應關係。

遇到新問題就要建立新的思維模型。不然,就像牙牙學語的嬰兒,見誰都叫爸爸,那就是嬰兒的思維模型應用出了問題,分不清新問題,拿老問題的思維模型來應對。

3-建立聯繫 (establish connections)

李笑來對思考所下的定義,我深深認同,倍感欽佩:

所謂思考,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建立那些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概念是必要、清晰、且準確的,它們之間的關聯也應該是準確的。

蓋房子,只有磚頭(概念,從信息和資料中提取)不行。還得有水泥(概念之間的聯繫)。

思考,就是水泥。

問自己的問題:

  • 這一段內容和我的已有知識有何聯繫(新知識聯繫到已有知識)?
  • 這個抽象概念,和什麼具體實例有聯繫?有何聯繫(抽象聯繫到具體)?

建立聯繫的主要方面:

  • 將新知識融會貫通,
  • 將新知識聯繫到舊知識(一定要將新知識放到原有知識體系的大背景下)

  • 將抽象概念聯繫到具體事例

例子:

新知聯繫舊知:

學習歷史時,歷史故事展開的越多,你從中學到的越多。你用更多方式賦予歷史故事以含義,例如,將故事和你對人類野心、命運波瀾的理解聯繫起來,你對故事的理解就越深。

例如學習CAPM時,你就得明白『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僅僅是對權益進行定價,這個思維模型用來解決權益資本成本的問題。要聯繫到債權成本、股權成本、一定資本結構下的加權平均成本(WACC)、這個模型的基本假設有哪些、假設發生變化則如何應對,CAPM在企業估值環節的具體應用。

抽象聯繫到具體:

學習抽象概念時,學習角動量這個概念時,就要聯繫滑冰運動員的旋轉動作。四肢向身體收縮時,她就轉得越來越快。

在不斷建立聯繫的過程中,你原來『已經掌握』的幻覺就被不斷打破,你對新知識的概念理解愈發深入,對思維模型的掌握越發順手,聯繫越發深入,最終才能達到精通,在現實問題中隨手應用。

4-知識的應用,理論聯繫實際 (knowledge appliance)

老生常談,不用廢話了。

問自己的問題:

  • XXX在現實中有什麼例子(應用到實際案例)?
  • XX概念/理論和現實例子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聯繫(理論與現實的對比,深化理解)?

5-知識體系的形成,走向精通 (build knowledge structure,go for mastery)

什麼是精通?精通,不僅僅是知識一手在握,腦子裡的知識能隨時快速調用,而且還對如何使用有概念性的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任何領域做到精通,不論是做飯還是成為CPA,或者成為外科醫師,都需要漫長的積累過程,從知識的積累、概念的理解、判斷和技能的形成。還要不斷練習新學會的技能,努力去做,去反思,在思維中進行演練。

積累過程中,經常思考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方法可以是測驗考試,也可以利用費曼技巧(feyman technique)。

建立內容完善、結構清晰、邏輯連貫的知識體系,是精通的一個必要條件。

知識結構高手(high structure-builders)善於並勤於識別資料中的基礎概念、基本內容模塊和基本原理,並主動判斷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原有知識的聯繫,和現實事例的聯繫,然後主動將其納入原有知識體系中。

這是一種有意識的習慣,需要努力培養,用實踐來培養。

======『分』之後的總結======

遇到全新的學習內容(information),我們有意識地提煉其中的概念(concept),建立概念之間的聯繫(思維模型),再聯繫已有的知識,聯繫實際的例子,最終,外部的全新學習內容(external information)就被我們大腦吸收,成為真正掌握的知識(internal knowledge)。我們的知識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我們不斷學習別人建立的思維模型,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推理、解決問題、創造,我們的智力(intellectual ability)才能提到提高。

這個一個主動的、積極習得的過程,所以必然會有錯誤和失敗。因為失敗是努力的證明,有用信息的來源。失敗來自更深入挖掘的需要,來自不同的學習戰略。當明白學習很困難時,你做的工作很可能是有意義的。只有通過失敗,你才能超越當前的水平。

勇敢地製造錯誤然後認真地分析並糾正,這就是終生學習者的打怪升級之路。

======正文與『免責聲明』的分隔線======

關於如何學習,如何高效學習?這個話題就像評論蘋果iPhone的設計美醜一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表達一番高論。

雖然我針對如何學習進行了廣泛的同主題閱讀,而且進行了高強度的學習實踐,在實踐中有意識地應用、理解、分析這些理論,所以,上文僅僅是我個人閱讀、思考、實踐的總結。

我之前閱讀的關於如何學習的書單:

Meta-learning

包括市面上絕大多數英文思維和學習類優秀書籍:

  • 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 - Daniel Goreman
  • How To Create a Mind, The Secret of Human Thought Revealed - Ray Kurzweil
  • 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 Peter Brown
  • Thinking - The New Science of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Prediction - John Brockman
  • Willpower,Redis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 - Roy F. Baumeister / John Tierney
  • Mastery,The Keys to Success and Long-Term Fulfillment - George Leonard
  • Your Brain at Work,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Distraction, Regaining Focus, and Working Smarter All Day Long - David Rock
  • Work the System:The Simple Mechanics of Making More and Working Less - Sam Carpenter
  • How to Read a Book - Mortimer J. Adler / Charles Van Doren

基本優秀的中文作品及譯作:

  • 《把時間當作朋友 :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 李笑來
  • 《暗時間》 - 劉未鵬
  • 《人人都能用英語》 - 李笑來
  • 《成長-YC創業課(CS183B)》- 李笑來
  •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M. Neil Browne / Stuart M. Keeley
  • 《如何高效學習》 - scott young


作為Evernote長期用戶和國內最早的推廣者之一,我對Evernote的定位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個喜愛分享的寫作者,卻很少在博客中談論知識管理,其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可能不符合主流,尤其不符合專職推廣者的觀點。因此,說出來僅供你參考。

1、資料與知識的區別——這是個極重要的問題

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不做定義,而是舉例:一場大火,讓你的300本書、200G硬碟全部報廢。此變化中,失去的是知識,還是資料呢?

思考之後,再看一例:我的博客,是知識,還是資料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太明顯,思考幾分鐘之後,我在文章最後再回答。

2、Evernote與知識管理

Evernote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筆記軟體。作為一個開放平台,也能做一些另外的事。

它曾經定義為「人的第二個大腦」,大象的標識意為「永不忘記」。

而GTD的觀點中,則明確聲稱: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思考的。

所以,在很長時間內,Evernote並不是你的第二個大腦,而是大腦的儲存外設。

從一個更高層面上,它就是一個更好用的文件系統、一個更人性化的硬碟。

3、假設知識可以通過軟體管理

那麼,這款軟體一定要支持多級目錄。知識作為體系,一定是像樹一樣成長,不斷分出新支,長出新葉。對目錄層級有限制的軟體,都極難實現知識體系的管理。此方面,我認為Wiz更優一些。

4、回答剛才的問題

我的博客,對我來講,是知識;但對多數讀者而言,只是資料。直白來說,我理解的知識,就是「內化而運用自如」的信息。而資料,就是『外置而可供參考』的信息。這中間的橋樑,就是思考、學習;過渡狀態,就是『筆記』——這正是我N年前大力宣講,把『筆記』軟體,從『資料管理』軟體中剝離出來,成為獨立概念的原因。

打個比方:資料,就是你買的糧食、酒麴;知識,就是你釀出的酒;而筆記,則是釀製發酵的過程。

5、再回到軟體

Evernote可以作為一個好的外部信息(資料)捕捉工具,也可以作為一個好的靈感/心得(筆記)捕捉工具;但在系統化,向知識邁進的過程中,我認為Wiz、mybase等多層級目錄軟體更合適——我目前就是這樣做的。

PS1: 準確說,我的博客,對我來講,也不是知識,而是知識的投影。不同場景,不同場合,我就同一個話題,寫下的文字可能會變化很大,但內在觀點,並無太大差別。

PS2: 在知識之外,還有一個更高層面的概念『智慧』。當今隨便一個人,其擁有的知識(地理、歷史、物理、化學、數學、天文、IT……)都遠遠超過了孔子、老子、亞里士多德……甚至他們加起來。但是,哪位現代人敢說比這些祖輩大牛更有智慧?


除了evernote,還有onenote!!

對我個人而言,evernote是一款收集筆記,資料的工具,而onenote則是一款整理,內化資料,成為知識的工具。

這種定位的差別在於,evernote的介面豐富,比如說多看可以直接導出筆記到evernote,比如說kindle也有專門的網頁可以導出到kindle,比如說chrome上有個evernote的插件可以任意保存網頁,截圖。這就意味著evernote是一個便於收集,方式多樣靈活的隨手筆記,

至於onenote,它的介面並不豐富,但是它有自己的優點:美觀大方,易於整理。

相對於evernote那慘不忍睹的界面,onenote就是一本高大上的筆記本了有木有?

那麼,在這種差異性之下,如何優雅的使用evernote和onenote呢?

在我眼中,evernote就是那種在課堂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而跟著老師的板書,思路瞎寫瞎折騰的筆記。而onenote就是那種課後自己買的一本漂漂亮亮的,把課堂中的筆記認真謄寫,順便補充例題完善知識結構的筆記本。

舉個例子,我用多看,碰上好的句子,好的思想,隨手一划,一則筆記已經大功告成。等到一本書看完,把這本書所有的筆記導入到evernote之中,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你懂得。這還沒完,老師從小告訴我們要把一本書由厚讀薄,這就該整整思路,寫寫感想,於是,我就又大筆一揮,把所有的筆記複製到onenote之中,這本書獨立一章,思維導圖獨立一頁,筆記獨立一頁,感想獨立一頁。醬紫,從本來零碎的筆記,就變成有板有眼,有頭有尾,方便查閱,逼格濃濃的筆記了有木有!!

============================================

資料,資訊,信息,這些是別人的

知識,思維,邏輯,這些是自己的

醬紫


evernote更像一個「信息管理」工具而不是「知識管理」工具。

你可以用它mark見過的人,吃過的菜,導師開的書單,都ok,但是用它做個書摘,寫個批註,就費力了點。因為其分級功能很弱,支持的html標籤庫不完整,也不能做簡單的思維導圖,普通版不能直接檢索附件文檔中的內容,如此種種,能不能勝任知識管理真要打個問號呢。

最後說點不中聽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知識管理的,大多數人生平所需的知識並沒有豐富到需要被管理的程度。


如何把資料轉化為體系?這是非常非常好的問題。

但在此之前,請先思考這麼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把資料轉化為體系?

先說我的答案吧,我認為,大部分時候,資料(尤其是碎片化的資料)轉化為體系的效率並不高。因此,如果需要最高的效率,最優解通常是直接學習體系,而不是自己加工與轉化。

先引用一段沉迷於知乎有什麼害處?

很喜歡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的閱讀造就了你)你究竟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進行什麼形式、什麼內容的閱讀。知乎上的知識本質上跟微博一樣還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哪怕答案再長,回答條數再多,都是碎片化的。一個人的思想深度和視野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做何種形式、何種內容的閱讀,如果你只做碎片化的閱讀,這就決定了你的思考只能限於碎片,形不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我們在最好的年紀,如果不做一些針對某個領域某個課題的嚴肅系統的閱讀,只是沉浸在碎片化閱讀的有趣之中,甚至是膚淺的論戰之中,真是浪費了年華。

上面的話也許有點走題,但是我覺得在思考「怎麼做」之前,重構一下問題的「為什麼」,通常是非常有效的。尤其在討論和生產力相關的問題時,生產力太重要了。

下面簡單回答一下具體的操作:

軟體的作用是一個外置存儲,從而可以讓大腦專註于思維。與用記事本做日程管理,或者請秘書、保姆幫自己處理閑散事項的道理一樣,都是把大腦用來做產生最高價值的工作,從而產生更多的價值。

從碎片構建體系,需要做的是兩部分內容,整理和整合。

整理即是從碎片提煉信息。依靠分類系統,就需要層級和Tag並行,EverNote不能無限層級,太不幸了;

整合實際上是把信息連接成思維網路。真正需要的是mind map類軟體,XMind/freemind是比較好的選擇,紙筆也是很好的萬能替代物。

看,從碎片構建體系是很麻煩的事情(整理尤其低效且要花大量時間),所以再啰嗦一次,最優解通常是直接學習體系,而不是自己加工與轉化。

純從個人信息管理的軟體選擇來說,個人建議比較體系比較複雜或者需要協同工作的用戶採用OneNote,EverNote還是有些輕量級(功能不全)了。離題一句,對於這種開發門檻相對不高的軟體,一旦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巨頭惦記上,小公司真的很難與之相比。比如微軟在協同工作上浸淫這麼多年,OneNote的共享功能再搭上Outlook一出手,真的不是EverNote企業版可以在短期內相比的。所以從長期來看,這個競爭的結局,我還是比較看好微軟的。繼續離題,實際上重量版的信息管理軟體完全可以當作個人資料庫了,是一個需要長期經驗積累的領域。

我個人使用的體系是OneNote+XMind,PC/Mac支持(當然OneNote for Mac目前的功能還遠遠不能與PC相比),移動端由於OneNote在iOS上不太方便,用EverNote來替代。


evernote作為知識管理系統的話,功能較弱。

個人傾向於把evernote作為一個信息和備忘收集箱,收集、整理、輸出。

原因是evernote的編輯排版功能很弱,長篇閱讀體驗也不夠好。


已經用印象筆記將近半年了。也算半個印象粉了!

我是去年偶然在網上,發現了印象筆記,安裝了,然後花了好幾天時間研究它,天天念叨它,天天想著怎麼推薦給別人獲得1G流量,室友都快聽煩了!很傻,但它很有魔力。

為什麼印象筆記會對我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之前用過有道雲筆記,斷斷續續用了好久,沒幾條筆記,感覺就是日記本。我從小對記日記的抵觸情緒還是很大的。有人會說onenote啊,onenote我也下了,功能確實很強大,結合office套件,辦公必備。對於我這個手機黨,用手機時間遠勝過電腦,對手機的依賴很大。而且我已經花了很長時間在印象了,如果又得花大量的時間去學onenote,實在沒那個勇氣。另外onenote手機客戶端不能直視。現在也沒怎麼用onenote,也許工作後可能會重用吧。

……

我一直希望有個東西,無論我在哪裡哪地,無論我碰到什麼好玩的好吃的好用的,或者是需要保存的值得紀念的,所有我覺得值得保存的東西,我都能記錄下來。

有人會說為什麼不自己記呢?

我上大學來記憶力越來越差,跟作息不好有關。好多東西經常會被忘記,或者叫健忘,或者好多東西有個印象,就是記不牢,要調出來為自己所用就相當有難度了。

……

所以我想要這樣一個知識管理的東西,最好成為我的第二大腦。它要能讓我隨時隨地記錄我覺得有用的東西,而且能隨時提取出來。

……

印象筆記就是這樣進入我的生活,貼合我的需求的東西。第一次遇到它,我就知道i want you!

它雖然沒有onenote強大,流量每月雖然只有可憐的60m,還得花30元去買高級會員(我買過),而且缺少office許多強大功能。可是人家做的是用戶,用戶最常用什麼需要什麼功能,人家就盡量開發,而且在不斷的完善。圖片文字搜索,圖片標註功能,強大的同步功能(最近又更快了),快速的問題解決(1-2天就有人幫你解決問題),,很多很多,給我的感覺是,人家在用心用力的做好一款產品。真誠真能感動人。

而且印象是手機客戶端,我覺得是世面是筆記應用最好的。

……

碼字累了,手機一個一個碼出來,不容易。第一次這麼認真回答提問,還是很爽的。

……

我已經有300多條筆記了,看起來少的可憐,可是裡面都是精華。我把我最關心的類別:比如學車,考試,生活,密碼分門別類的做成筆記本,然後在下面寫筆記。每條筆記都會經過加工整理,最後成為我自己需要的東西。我經常會忘了密碼,建條加密筆記,保存我所有的密碼,下次登陸哪個網站,直接打開查來就是。

現在印象筆記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幫我記憶東西,幫我整理東西。可能十幾年後,看著自己花時間建立的筆記還會有點小感動的。


我也面臨著這樣的困擾,打開電腦,求知慾使大量的信息充斥大腦,有用的信息隨時記在onenote裡面,但是長時間發現自己有些記載下來的知識並沒有消化,前面的努力等於0.最近就想到了一個方法:把一周內自己喜歡的知識統一放在一個頁面,無須分類。等到一周下來,周末就是我的消化吸收這些知識的時間了,然後將他們分類到不同的話題里,順便寫下自己的感想。相當於對知識的二次消化。這種方法正在使用中,希望有經驗的朋友分享更好的方法·····


作為一個evernote重度用戶,簡單分享幾條吧。

1.資料和知識,在這個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的時代,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鴻溝。與之相對地,經驗變得越來越重要。經驗是無法通過evernote記錄和傳承的。

2.evernote的優點是收集,換句話說,是信息的入口。資料足夠全面,在你需要的時候,它們就是變成知識的養料。知識到經驗,差一步實踐(這是最難的一步),資料到知識,其實只差一步結構化而已。

3.evernote能做到結構化。一則分組建筆記本,是category;二則打標籤,是你的篩選條件。然後把evernote當成你的私人知識庫來搜索。為什麼論文庫有價值?因為論文庫的內容質量高。只要你收集進入evernote的東西質量高,你的知識庫就會越來越強大。

4.從不同維度打標籤,不僅是結構化,也有助於你建立知識體系。比如我因為要備課,保存了百度百科裡李商隱的條目,發現裡面有「小李杜」,於是我給李商隱的條目建了「杜牧」「晚唐」等標籤。下次搜杜牧,李商隱也會冒出來了。

以上,也是日積月累的工作。


一、評價

贊 @張玉新 的答案!個人感覺這個答案圍繞著DIKW的概念,在他答案後我寫了這樣的感悟:

1、DIKW節奏要分清,大象是走進K的好工具;

2、DIKW因人而異,xbeta說得好,我的知識是你的資料。

3、最後兩個PS最贊,知識的投影,玩到這個程度,W也!

二、境界

想起 @波旬的一個回答(有哪些高效學習市場營銷的好網站?)中,他這麼隨意寫到:

推薦輔助工具:Evernote。理由:我認為最好的知識管理工具;自己也用,兩年做了5000+筆記,通過7個目錄與65個標籤串連了創業、管理、營銷三大思維體系,偶爾把示人,某市場營銷大家稱其為《英雄無淚》中的「一口箱子」。

工具使用到如此地步(可以關注他的共享筆記),敬佩敬佩!

三、個人

在 @吳笛的一個回答(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的評論中,描述了我自己當時的理解、做法:

1、我現在逐漸穩定的方法是:word整理知識框架;evernote豐富血肉。

2、以前使用evernote來管理信息、知識,但總覺得使用en在學習和管理的時候做得不夠系統化,這個當然是個人功力不夠的緣故。後來逐漸地把很多東西往word中轉移,按照寫論文那樣的標準來組織,系統化有所改進,但是新問題來了,覺得不能控制冗餘,因為word的內容畢竟有一種單行線的感覺,在後來逐漸的把word中的內容脫水,各級標題上玩玩只寫一兩句話,更多的參考放在evernote中。

3、個人知識逐漸系統化後,心裡的框架感就越來越好--根據框架有目的收集信息;或者面對新信息時很快知道要如何對待。word和EN相輔相成。譬如看到答主的回答很有用,我個人的利用就是,信息歸屬:知識管理-&>收集信息-&>「信源推薦」, 這個內容很明確,放在evernote中,加個標籤(gtd_ref)方便檢索。

以上幾點的拼湊,也是自己對知識管理的理解,與實踐的程度。


我認為,evernote最大的兩個優勢在以下兩點:

一:快速記,我通常是在開會時、聽講座時就用它來整理筆記,也隨時用一個專門的筆記本記錄下我那些零碎的想法,保證那些想法不會一晃而過,我知道在什麼地方去找那些曾經冒出的想法;

二:快速查,移動性、雲存儲是最好的優勢,我會在電腦上把整理好的知識、心得放在專門的筆記本里,當我需要複習某方面的知識時,隨時翻看手機就可以了;

也許你也看出來了,就這兩點而言,並不一定要是evernote,其它的在線筆記本,比如有道筆記也都可以,所以就看你的個人喜好了。

但是為了彌補evernote在整理知識體系方面的不足,我都是把imindmap和evernote結合起來用的,(imindmap是我考察了七八種思維導圖軟體之後認為最適合與筆記結合的軟體),在電腦上把知識整理成體系以後,直接貼到對應的筆記本里,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複習和回憶的效率。

所以,重要的不是evernote有什麼缺點,而是想辦法結合多種軟體,達成我們的知識整理的目的。當然我也很期待evernote更新更使用的功能。

至於它的高級功能我是還沒用過的。張玉新說的Wiz、mybase兩個軟體我也還沒用過,可以去了解一下。


wiz 感覺不錯 evernote 不是高級用戶 容量太少 。高級太多。也不出個中間檔的 套餐


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信息和知識的最大的區別在於:為了獲得知識,你需要一些認知和分析能力,而對於信息,你不需要認知能力。根據Bloom『s Taxonomy of Learning的分類,把學問分為remembering understanding applying analyzing evaluating creating幾個不同的層次。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的差異就在於前兩個分類,而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的價值則在於後四個分類,也就是應用的層面。

所以,我覺得重點應該放在提升自己的後四個層面的能力,而不是收集資料。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構建相關的能力素質模型,圍繞能力素質模型構建自己的PIM和PKM,也就是你前面提到的有用的知識體系。

對於PIM來說,印象筆記是個不錯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你快速搜索標籤/關鍵詞調用信息,它可以幫助你做到remember,但是它並不能幫助你梳理你的知識體系。對於PKM來說,可能onenote更適合一些。你可以參考一下下面這個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690403/answer/68729041


1、忘掉有一樣東西叫做evernote

2、拿出一支筆,一本記事本,坐下來記筆記

3、U happy

PS:知識和資料的區別,我想在人


支持善用佳軟張玉善的觀點。evernote更適合做輕量級、娛樂性生活性更強的場景,如果做富文本、多層級的知識管理,wiz是不二選擇。


世界這麼複雜,卻試圖將它整理。

知道的已經知道,又何必整理?未來發生什麼需求也不知道。

一切本來在外,卻強為整理所束縛累贅。

收集只是當時想收集,並非有用,就敷衍做一個動作好了。

沒有萬能的收集方法,各種收集有自己的長短處。只是當時想到,想用什麼來收集,只是執行大腦的任務。

一切行動無非免擾,擾的究竟來自大腦。怎樣做能迅速免擾,才是應該關注的,就是按大腦想的那樣去做,不過分覺察它。

大腦也並非超越的智能,它有時只是在嘗試,有時也執著於荒唐。我只有一個目的,怎樣免於它的擾,感知到,就這樣去做。

言語難盡。


知識要管理還是workflowy順手,wiz總是用著不順。


試試 this is note 一起用


很多時候,會看到一些東西,現在是瀏覽網頁的多,所以Evernote只是簡單的適合記錄而已,真正你需要懂的這些,可能要反覆查很多資料,那如果看書呢,需要記得是筆記,身邊一個本子,和E差不多的概念吧,真正需要的還是大量的整理,變成真正自己的東西,APP這樣的東西,只是一個應用罷了,成體系是很難的,又或者說,成個簡單的體系


No. You can"t.

Lose Yourself-Eminem


今天看到evernote裡面已經有600+條筆記的時候想把他們好好整理一下,因為自己平時用的時候書籤比較亂,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製作書籤能夠讓自己快速尋找到最需要的內容,於是搜索了一下,就來到這個話題。

evernote的最大的優勢是多平台同步,甚至網頁版直接訪問,這是onenote無法比肩的。但是,evernote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支持多級目錄,我個人對這個產品的理解是,他們只想做一個筆記本軟體,一個筆記本就是裡面有很多頁紙,每一頁紙沒法再分級成多頁紙,所以evernote也只是模擬了一個個真實的筆記本。

總體來說,evernote可以做到隨時抓取有用的,感興趣的信息,但是如果要成為一個知識體系,需要自己不斷的分類,整理,做書籤,最後是輸出。


支持佳軟關於【知識】、【資料】的闡述。

我目前也用Wiz,但於我來說,Wiz也缺少我需要的一些必需功能,所以我正準備搭建個人Wiki來作為知識管理平台,甚至個人管理平台而不限於知識管理。


推薦閱讀:

怎麼同時充分利用 Evernote 和 GTD 類的軟體?
喜歡收藏網址,收藏夾裡面有幾百個網站,請問如何管理啊?
如何定義浪費時間?
如何在公司內部推廣wiki系統?
怎麼樣裝公知?

TAG:學習 | 知識管理 | Evernote | 個人知識管理 | 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