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產生暴力傾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為什麼小朋友會故意傷害小動物或者其他小朋友?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嗎?
這個話題我也很感興趣,關注。
但問題補充說明中「孩子故意傷害小動物或者其他小朋友」可能只是本能,和暴力並不相當。
我孩子二歲時和另一個小朋友有兩個星期沒見面,那個孩子看見我孩子老遠就激動的尖叫,我們走近後她伸手就給我女兒一個耳光.....當時很詫異,但後來就明白,這是孩子在表達「我很高興!」。
如果你觀察孩子,一群孩子在一起能把一個小蝸牛從殼裡拉出來。僅僅是因為他們好奇!對孩子來說,根本就沒有想到這會傷害蝸牛。
以上兩者都是大人稍加引導就能夠處理的事情。或者,就算大人不管,大部分孩子也會慢慢的習得人類社會的準則,不再做這兩件事情。
謝邀。上一張圖僅供參考。
1、模仿2、還沒有產生對生命的敬畏。無知者無畏。
應該都有傷害小動物的衝動,這可能是生物的本性我覺得,別忘了人也是一種動物,而且也很兇殘。但是愛護小動物也是一種本性,小孩會往哪個方向倒只是一念之間,父母應該是可以引導的。
因為好奇心抓小昆蟲之類的不算,那是天性。。欺負小動物和小朋友之類的不是天性,我觀察過,那些行為比較粗暴,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就欺負得厲害的孩子常常是在學校受欺負,受老師管制,或者在家裡受爸媽打罵或者管制比較厲害的孩子。能量總是要有出口的,強的欺負了弱的,弱的就找更弱的人去發泄。
孩子是社會裡最弱的人了,大部分孩子都做過爸媽老師的出氣筒,受過壓制,他們的出口就是比自己弱的小朋友或者小動物了。。。這不是本性,孩子是弱者,大人給孩子充分尊重愛和才能讓他們學會愛別人愛比自己弱小的人,去扶其他摔跤的孩子起來,而不是去踩上一腳。
傾向於認為這並不能被稱作一種暴力傾向。兒童傷害動物甚至其他小朋友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出於好奇的心理,他們並不能預料到事情的後果。
兒童慢慢懂得不能輕易傷害他人這個過程中,除了道德觀是非觀之類的約束,也有一定的大腦機制在起作用。例如共情能力很可能會讓孩子們明白當他們傷害其他小朋友或生物的時候他們會痛苦,自己也能感同身受,從而理解這是不好的事情。我沒看過負責共情的神經機制的發展心理學研究,但大腦發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孩子們也許需要到一定年紀才能比較好地擁有共情能力。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所以小孩子們殘忍會看起來像個普遍現象,因為他們並不能像大人們那樣傷害別人也會覺得痛苦。基於這個角度,倒是不用太大驚小怪,甚至懷疑是否孩子的基因、後天教育出了大問題。因為大部分人都經歷了這個成長的過程。
當然環境影響也很重要,其他答案說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贅述了。個人見解,有錯勿怪最近剛好在看在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豆瓣)覺得裡面的原文能部分回答這個問題:
第四部分 機會之窗
第十二章 家庭熔爐孩子是異常敏銳的學習者,家庭生活是個體情緒學習最早的學校,父母要善於充當情緒老師.父母情商高,本身就會使孩子受益無窮
「啟心」教育
情緒智力是所有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基礎.儘管情緒智力的形成貫穿個體的整個求學階段.但塑造情緒智力要素的先機在人生的最早幾年.父母的行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學習興趣以及對局限的認識.這些要素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成功
「小霸王」是怎樣養成的
好鬥的父母給孩子樹立了暴力的樣板,好鬥會代代相傳,潛移默化地培養「小霸王」
虐待:同理心的滅絕在幼兒時期遭受家庭暴力,身心被嚴重摧殘,則同理心被殘忍取代,同理心泯滅.
(一)家庭教育:被溺愛的孩子往往個人意識太濃,受到限制易衝動;父母粗暴的孩子心理壓抑,一旦爆發,易選擇較激烈的行為去發泄;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親人多熱衷於向孩子灌輸「暴力意識」,使孩子從小接受一種「復仇式」教育,如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吃虧,常教育孩子:「別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或訓斥孩子:「真笨,人家打你,你不會還手嗎?你長的手是幹啥用的。」家長的過分保護和偏袒,使得孩子感到攻擊別人是合理的。 (二)暴力影視:暴力影視中將暴力包裝成勇敢者的行為,孩子們將暴力英雄視作偶像不足為奇。孩子們花很多時間在影視上,他們一邊看暴力血腥鏡頭,一邊嘻嘻哈哈,為那些血腥殺戮的場面喝彩。在他們心裡,暴力與享受已混為一談,慢慢地對暴力就會沒有什麼感覺。 (三)遊戲軟體:在電腦暴力遊戲里,孩子以殺人為樂,殺戮越凶越多,則成績越佳。從心理學角度講,電子遊戲有著特有的行為強化機制,可使成癮行為不斷強化。操作電腦遊戲,可使孩子認為自己在鬥智斗勇中戰勝了對手,使他們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孩子有暴力傾向心理,會影響日後與他人的正常交往,延續到青年期後,會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等,阻礙其一生的發展;同時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影響社會治安、提高犯罪率等。這就需要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創造文明和諧的家庭環境;在影視和遊戲方面,要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同時加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管理,盡量讓孩子少接觸污染他們眼睛、腐蝕他們心靈的東西。
模仿佔90%,我觀察身邊兒童說話基本都是模仿大人、電視的語氣,做事也是
錯誤的模仿對象。幼兒的一切非本能行為都來自於模仿。
因為無知。
不知道何為敬畏,不知道被傷害的痛苦,甚至不知道何為傷害。——————————————————————————
此為我回想小時候把蚯蚓切成好幾段,只為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活下來的事兒的想法。一,首先,兒童的暴力行為(攻擊)是本能具備的,發展趨勢:
1,兒童的在一歲左右出現某些攻擊行為2,兒童在二歲左右有了物主意識,開始出現爭搶玩具等行為,此時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打、推、踢、咬、扔東西等。3,三歲幼兒攻擊繼續發展,到四歲攻擊行為的頻率達到了頂峰,五歲開始下降二,攻擊行為產生原因:
1,生物學因素 a,體的攻擊行為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特徵,這種穩定的特徵可能是出於基因或者生物學因素,睾丸素是影響人類攻擊的一個重要因素。 b,個體的困難氣質和攻擊行為的發展有一定關係2,社會文化因素
個體的攻擊性和反社會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所處的文化或者亞文化影響。瑪格麗特·米德對於薩摩亞人兩個部落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域形成的文化與個體攻擊性的高低密切相關。高攻擊型的文化,培養出高攻擊性個體的可能性呈正相關。3,家庭影響
父母的教養方式可分為四種:權威式、專制式、放縱式、忽略式。 這四種教養方式下對應四種孩子:智慧型、普通型、社交型、反社會型; 其中反社會型的孩子攻擊性最強。4,媒體的影響
有人已說不再贅述 三,控制兒童攻擊的方法:1,宣洩法讓兒童學會如何正確表達、宣洩自己的情緒
2,消除強化源消除對侵犯行為的獎賞和關注,拿走強化物。3,創造非攻擊性環境通過遊戲創造,降低人際衝突。4,榜樣和認知訓練策略讓兒童學會控制、忍受、判斷自己的情緒和情境,學會解決問題5,移情訓練 增強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性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人的憤怒容易產生暴力,兒童的暴力來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即使哭能帶來收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用哭來獲得滿足的次數會減少或者心理滿足感會下降,暴力是作為哭的替代。第二種是從懦弱的祈求到強硬的要求其實是一個心理的變化過程,不斷的被滿足的小屁孩以為自己有「權力」和地位上的優越,從而不用以「卑微」的方式獲得滿足。照臉扇!
父母教育
暴力行為令他們獲得人際關係的優勢,感覺對方害怕、退讓、敬畏,從中獲得優越感、成功感,因此強化了犯事者的暴力傾向之持續及升級。
「故意」是指故怎樣的意?以傷害他人為目的么?「暴力」又是誰對孩子這種行為的判定。孩子的行為是後天環境造成的,沒有走進學校的孩子,父母,家庭教育很重要。兒童所發出的的行為都是以認識這個世界為目的的,而他們的行為正確恰當與否則在於父母在關鍵期對孩子做出的引導。如果在孩子第一次用摔打表示興奮的時候父母給出正確的情緒引導,讓孩子找得到更合適的表達方式那麼是不是會比單純用恐嚇或者武力壓制要好很多呢?我想的是,孩子是怎麼樣的取決於他生長的環境。如果想用我們的價值觀衡量還在,那麼就用我們認為恰當的行為去引導。反之,在兒童行為與自己預想的衝突時直接「扣帽子」,那麼這樣的行為始作俑者又是誰呢?
兒童產生暴力傾向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其生活環境所影響,家暴,性格孤僻,由於性格軟弱而受到其他人的欺負,種種因素在心裡積壓,當達到量變的時候還沒有得到正確的疏導,就會會產生質變。
還沒孩子,所以拿自己的例子來說說。幼時曾經對家中的貓實施過暴力,還有一次對比自己小的妹妹產生了想要用力抱緊的迫切情緒。
1、人作為動物的動物天性,小孩子的小獸性。有些大人不是更加暴力么,獸性未泯,犯罪殺人強姦。
2、喜歡一樣東西,得不到反饋的憤怒、剝奪之心。3、對社會規則的無知,還沒有道德感約束,即使做出暴力的事情也不會害怕和內疚。會隨著人的成長和本我的隱去,和超我的得到而變成有質素的人。小孩子的暴力傾向是在成長的某階段必經的過程,需要教育和成熟的成年人的引導;任其生長的後果,會十分嚴重,危害家庭和社會。大人的報復之心,殘忍之心不是一夕間就得到的,是失敗教育和個人悲劇。別忘了人也是動物,小孩子還處於動物赤裸裸的肉弱強食階段,隨著成長慢慢變成人。
當缺愛和溺愛同時發生的時候。
推薦閱讀:
※有什麼事影響了你的性格養成?
※人的自我意識是怎樣產生的? 意識到底是什麼呢?
※如何教会孩子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提倡新式教育理念是否適用,有哪些局限與超越之處?
※兒童為什麼對玩有那麼強烈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