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孩子的是否該參與討論孩子的問題?
回cOMMANDO的更新:看完了,不過這個更新並不能說明這位父親跳出了我所說的範疇。讀育兒經,取百家之言的父母不缺,我見得很多,而且我不認為這就說明是教育得法的父母且更不能說明他真正花足夠的心血。說好聽的話的人多了,做好看的事的人多了,父母是否花足夠的心血是看成果的,而不是看他告訴你什麼,你看到了什麼就能證明的。我相信會有很多人說我的這個說法偏頗,但是我之所以做這段補充,是想嚴肅地提醒大家,不要被表象欺騙了,看育兒經容易,掙錢容易,學育兒法容易,談論育兒法容易,嘴上互相尊重容易,真正抗拒枯燥把一個孩子用心教育下來,難上加難!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了解,看什麼書聽什麼經都是白搭。如果真正花過心血在孩子身上,光每天看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你便能清楚地意識到「背景的重要」。為什麼對這個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沒有見過「教訓」,沒有親歷過多少孩子間的交往,或是看到了也不動腦思考為什麼。如果每天思考孩子問題都依然抱著這種幼稚的想法,那麼便是糊塗。外人不可知的是,父母「真正」花的時間和精力,而教育是一個很直接的東西,教育者如何,看成品便可知。通篇下來,我依然只看到那位父親非常業餘。
------------------------------------------------------------------------------------------------------------------教育觀點的建立很大程度受制於個人的世界觀。大概從孩子一歲左右,需要父母教育的時候開始,越往後,父母的世界觀影響孩子的教育要越大。我仔細比較過為人父母者和未為人父母者,包括自己在為人母前後的變化,我確實發現是有變化的。與cOMMANDO所舉的事例一樣,我是屬於真正的不擇園不擇校的產物,但結局不一樣。我的幼兒園只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幼兒園,而我的小學是農民子弟為主的差小學。說起這所小學,我們當時搬家到那附近,稍好的學校學位已經滿了,而在那時候那地段也就是鄉下地段,很多菜農的子女都在那就讀。可是,我並沒有沾惹上不好的習性。我不是特殊的,當時我們班上成績最好的三個同學都是品學兼優型的學生,小學畢業考試前三名被分到重點中學,畢業成績也在中學年級里名列前茅。我沒有當媽媽之前沒有底氣說出原因,現在根據我的觀察總結出來的原因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這三位同學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不一定來自於父母的教育,但是在小學階段,不「端正」的孩子往往都是因為父母疏於管教。
因此,我可以這麼判斷,一個人為人父之前夠牛氣,可以不擇校,拒絕做個俗人;到最後牛氣全失,成了個俗人的事例並不能證明這個人在為人父之後改變了「看法」,而是這個家庭裡面在有孩子和沒有孩子時候的心態從未改變過,他們在為人父母的角色上花的心血並不多。舉例,如果真的用心教育,必然會意識到受教育環境對於孩子的重要性,無視孩子的教育環境這不是勇氣,這是缺心眼。這點上,我的父母是真的有勇氣。他們知道家庭背景的嚴重性,無奈當時我的入學年齡和學位而入的差學校,但是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從不放鬆,「監督」我的交友,觀察我學習的狀態,檢查我的作業,我整個人在他們的眼裡是透明的。經常因為我遇到難題做作業晚了,我爸爸會特意晚睡陪我。而且因禍得福,農民子弟間相對「平等」,沒有那麼多的「階級意識」,這也讓我在那個年齡,沒有太多機會陷入無謂的攀比里,我父母會在我出現優越感時及時打擊我。我不是在寫抒情文,而是想說,象這樣程度的關心子女,才換來我的「正常人生」。我發現現在很多父母因為主觀和客觀原因,往往對子女是缺乏教育的。不擇校並不是優勢,更不是你標榜個性的藝術作品,它意味著你要付出加倍的用心在關注孩子上,讓孩子「出淤泥而不染」。把孩子扔到一個染缸里卻沒有教會她不被污染的方法,這是「二」,其實也不過是個「俗」人。
沒有孩子前,很多人會用自己的眼光去想像孩子的世界,也會把自己在當孩子時候積攢的不滿發泄到「育兒觀念」的期待上。而有些人經歷了什麼樣的童年,因著自己對自己的滿意,認為之所以自己這樣全因為父母給自己這樣的童年,所以對自己在童年時候受到的待遇重新演練一遍。沒有孩子之前,你沒有判斷力,不能成熟深刻的判斷出你眼前這個人究竟在為人父母的角色里究竟完成了幾分之幾,你會發現他們的痛苦或可憐或遙遠,帶給你的是無盡的悲哀;有了孩子之後,認真地把一個孩子教育下來,你才輕易的發現很多看起來盡責的父母,其實他們並沒有盡責(各有各的原因),也才發現,很多真正有底氣的父母通常都是最刻苦和最反思的父母,是認真和屈尊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孩子,因著這份了解才長的底氣。所有的親密關係背後都是帶著血汗的。
回到主題,如果一個問題,光有孩子的人進行討論,我不認為是個良好的討論環境。優質的討論往往誕生在各種發言中,幼稚的,成熟的,說期待的,說見解的。既然那麼多實際上對教育了解不透徹的父母可以參與討論,那麼為什麼有見地的未為人父母者不可以參與討論呢?在我眼裡,對教育不了解而散播可怖觀點或者理想主義夢境的父母者比未為人父母散播不成熟觀點的危害大得多。其實很多未為人父母者因著對人性的敏感和通達的人生觀,我相信他們為人父母之後必定是個很了不起的父母,這些人往往能說出比愚昧家長要冷靜的話。看了看問題中的鏈接,我倒是覺得裡面說支持早戀的人不一定都是「站著不腰疼」,有一部分他們確實看通了「人之本性」,選擇與其去恐懼不如去想更加積極的方案應對。
如果因為為人父母而對未來多了一份「恐懼」,我不認為這會是個可貴的為人父母的優勢。而我看到的往往是因著各種狹隘思維而對未來產生恐懼的父母,在面對「活著」的人時以高姿態拋下一句「你以後做父母就知道了。」我更希望父母因著對孩子通透了解而客觀的評價未為人父母者的一些幼稚理想主義的想法時,能清晰的判斷出「這是你沒帶過孩子」造成的想法。至於成熟還是幼稚,積極還是消極,通常需要有一個說話的環境才可「秀」出來,讓人從中看得更清楚。又有一個資格論的話題。
在大部分情況下,一個人做了家長之後,對兒童教育的認識會更深刻一些。但是這和「有孩子的人對兒童教育的看法比沒有孩子的人更深刻」是兩碼事。前者並不能推出後者。這是最基本的邏輯問題。正如養成每天鍛煉半小時的好習慣,你的身體素質會比以前提高。但這個並不能推論出「每天鍛煉半小時的人比不鍛煉的人身體素質好」。事實上,我現在每天鍛煉多久都比不上易建聯不鍛煉,比他差太多了。
我見過太多太多的不合格的家長,他們在結婚之前就非常的不成熟,結婚之後突然就有了自己的後代。你不可能指望他們突然成為一個教育家。這其中文化水平的限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對夫婦文化水平非常低,那麼除非他們小時候有好的家教(例如有莫言的媽媽那樣的好母親)讓他們可以複製,否則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會一塌糊塗。比較容易犯的錯誤是獎懲規則隨意變動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40468/answer/14835437;沒有原則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24844/answer/15122561,管理粗暴等等。所以有人經常感嘆,現在什麼行業都有上崗培訓,家長這個職業卻沒有上崗培訓。
現在我可以放心的說,一對擁有健全人格而且有文化的年輕夫婦,絕對比心理陰暗且不讀書的夫婦懂教育。哪怕前者剛結婚還沒有孩子,後者已經抱孫子了。的確,立場不同,想法是會不同。
但是,對錯是不會因為想法不同而變化的。(這裡的對錯指從讓孩子好好成長的角度。)
比如,把孩子打到骨折,無論是什麼立場,就是錯了(注意,我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不要說「適當懲罰」,另外,不要聯繫到戀愛)。很有可能,在我做父親的時候,我會因為自己的情感和立場做出錯誤的決定。我希望在那個時候有個沒孩子的能清醒地說「你錯了!」很有可能,我那個時候還會說「你這個沒有孩子的人胡說什麼。」我希望在那個時候有個沒孩子的能清醒地說「你錯了!」然後順便用我現在這個答案把我打醒。作為一個甚至還沒有結婚的人,我看到這個題目時,第一個反應是我應該沒資格回答。但是看完這裡的很多答案,似乎都傾向於說沒孩子的人的意見是想像。這讓我不甘心。還是寫一些。
對我們這些沒有孩子的人,我們回答的是什麼呢?我相信大部分願意在這裡回答的單身朋友都和我一樣,我們說的是自己在父母教育那裡得到的反思。我沒法說這些反思一定就是對的,但作為親身經歷者,我們的困惑和思路(包括實實在在落在臉上的巴掌和身上的棍棒)就算不能解決問題,也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給出某個可能的方向。這裡的關鍵在於,提出意見的人究竟是以一種開放的觀點看待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還是單純地憑自己的印象蠻幹——如果是後者,那麼就如@川寧所說的那樣,這樣的人首先就不是盡責的「人」,有沒有「父母」這個身份反倒不重要。持開放觀點的人,在提出自己的意見時,應該知道自己的把握有多少,逞能耍潑,就沒意思了。
至於那些「沒有孩子的老師」的案例,在我看來不能說明問題:她們是專業幹這一行的,不能一概而論。
即使對有了孩子的朋友,她們在這裡回答了,是否就意味著她們的回答有足夠的保證?也不盡然。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成長環境也不同,對一個家庭管用的方法,未必能無縫嫁接到第二個家庭去。當然,有實踐的機會,把握自然大一些。
所以所有這裡的回答,不如說全都是善意的建言,沒有什麼絕對的有權或無權回答之說。借用最近我看的《批評官員的尺度》一書給出的論斷:「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應當不受抑制、充滿活力並廣泛公開」。在我看來,對於教育方向和原則的討論,以及案例的評說,也一樣可以適用這個評論。至於具體的說法是否正確,可以繼續討論和實踐。當然,要正視實踐的風險。
但如果直接以一些理由就給某些人貼上「可以說」而另一些人「不可以說」的標籤,那麼未免太狹隘了些。重新看了一下問題,瀏覽了一遍答案。看到川寧的答案,對比一下,覺得自己寫得不夠用心,也不夠專業。
就問題而言,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孩子,而是懂不懂教育,懂多少教育。誠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同,但是基本的理念應該是一樣的。對我而言,教育的全部目的是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完整」。我個人是沒有孩子的,但是我和孩子的接觸要比很多家長更多,但是就因此說我比家長更懂孩子也是不確切的。願意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才可以更懂孩子,觀察,溝通,換位思考,尊重……我能想到的理解孩子的方法和態度大致如此。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儘可能的避免要求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應該儘可能的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作。但是實際上,就我做教師的經歷,我還是無法擺脫一個「統治者」的思維模式,還是無法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我30歲了,但是至今和父親無法正常溝通,因為我從小到大,一直被要求要怎麼樣做,而從來沒機會說出我心中所想。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教育應是一項人類互相配合的事業,帶著功利目的的觀點,必須被摒棄。
徐湘楠的這句話我很贊同。我覺得,即使是家庭教育,也不是個人問題,可以和人討論,交流,共同研究。
希望題主可以解決問題,關注哪些可以幫助你的答案,而不是關注他們是不是有孩子。-------------------------------------------------------出發點不同,角度不同,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來表達觀點,難道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么。。。。自然,有人也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是我覺得站著圍觀不說話才是更省力的。說之在我,聽之在人。-------------學會了update------------------又看了一遍討論。補槽下吧。是否應該討論孩子問題,有沒有孩子不是必要條件。我覺得這沒什麼好解釋的。有孩子不懂教育的大有人在,沒孩子會教育的也不乏其人。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過程,和學校模式化的教育不同,家長,前提是有責任感的,需要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教育方法。某某家的家長天天揍孩子,孩子出息了……某某家的家長成天搓麻將,根本不管孩子,可是孩子竟然也出息了……
某某家的家長……這些都是別人的經驗,參考借鑒可以,直接拿來用,恐怕未必好使。這個可以參考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那都是別人家孩子,你要教育的是你自己家孩子。別說自己孩子自己不了解,我覺得孩子即使不會完全像父母,也至少會大部分像,要教育好孩子,先每天在照鏡子的時候問問自我,我做到了嗎?既然是諮詢他人的意見,我還是覺得各種意見都應該聽聽。如果這個話題的發起人並未事先註明,他只想聽取一部分人的意見,無論這部分人的選取標準是怎樣的,那麼所有見到這個話題的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發言者「說」的自由。
如果這個話題的發起人事先註明他只希望聽取某些人的看法,那麼在此選取範圍之外的人,不應該將自己的觀點強行地告知於他,而是應該尊重他的選擇。這是收聽者「不聽」的自由。
無論話題的發起人如何邀請,所有參與話題的人都自願地發表其看法、分享其經歷,並不能苛求他們的發言是絕對正確,甚至不能苛求他們必須進行發言或表態。這是發言者「不說」的自由。
無論參與話題的某個人給出怎樣的回應,其他參與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需求,選擇或無視其中的某些觀點,並不能苛求聽眾對某個言論持有非其所願的態度。這是收聽者「聽」的自由。
言論自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概念。希望大家在實際生活中好好使用這項權利。
具體到這個問題上,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如果題主有選擇性地詢問,那麼非其所問者來回答,沒有幫助。如果題主並未預設立場,那麼請自行分辨不同立場的回答,靈活掌握。同時也希望作答的諸君能夠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的清楚一些,寫明了站在哪個立場上,才能幫助別人更好的理解你的話語,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結論劈頭蓋臉地砸過來。
我的一個朋友,以前是一條好漢,日本國留學歸來,滿腦袋無君無父的思想,具體到孩子教育問題非常豁達。看到報紙上有諸如孩子3歲開始就得去補習班為上重點小學衝刺,為了上個重點小學全家族所有人疲於奔命的新聞,就勃然大怒,拍案曰:「搞什麼!孩子童年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為了小學全家折騰成這樣,喪失了快樂的童年,值得嗎!難道不上重點小學一輩子就完了嗎!」,片刻後又補充:「愛和友誼才是最重要的!我不在乎他小學學習如何,我只想讓他有幾個朋友,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之所以稱他為好漢,是因為他說到做到,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沒擇校,直接按分片去了家附近的學校。其人居住於石景山原首鋼廠區,划到的學校里自然以淳樸剛健的鍊鋼工人後代為多——然後過了2個月,孩子回到家後滿嘴操你媽、你媽逼和你丫。又過了兩個月,發現這孩子數學題錯得天花亂墜,別的同事孩子已經開始學英語了,他的孩子連拼音都認不全呢。
饒是他如此好漢,也抗不住,於是只能灰溜溜地開始託人,找了一圈,費了大勁,終於在第二個學期把孩子搞到一家重點學校去了。後來偶爾我們會提起這段黑歷史,嘲笑他,他就惆悵地噴一口煙,說:「操……原來真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當然覺得就算沒孩子的朋友也可以發言,可以說出自己在孩子時的感覺,但是在發言的時候千萬別預設對方沒你開明 / 淵博 / 民主。我們可以在好和壞之間做選擇,家長可能實際上要在壞和更壞之間做選擇。
作為沒孩子的人,我們天然具備 「可以理直氣壯地不在乎實際情況然後猛唱高調」 的優勢,所以要盡量抻著自己點兒。==更新==
大概是我用了不很嚴謹的方式敘述上面那個故事,以至於很多朋友理解出現了小偏差,為了我朋友的聲譽(雖然可能只有我知道他是誰),我做一點小補充。
我的朋友並不是一個「用孩子來標榜個性」的人,他的理想主義育兒方式雖然初戰失敗,但我相信他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且實際上,他曾經仔細研究過育兒方法,看過好些本書,也並不吝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他之前在日本留學,孩子好像也在日本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接受的則是日本的育兒方法。回到國內,就好像洋大人遇到了土問題,水土不服。
他並非只是個口販子,實際上我感覺他在「陪孩子成長」這一點上,要強過我見過的大多數父母,日常平等交流就不說了,周末和假期總要帶著孩子四處亂跑增長見識,偶爾還去山區露個營,總之就像那些育兒書里的標準一樣。他也並非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只是希望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給孩子一點個人空間(不過多過問孩子的秘密,干涉他的交友),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不報什麼補習班,也不過多逼迫他學習)——看,聽起來沒問題吧?但是在很多朋友的回答中,他這麼做就變成了」不負責任「或「放任不管」。
這就是我回答的本意,我假設有孩子的家長和沒孩子的朋友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今後變得更好,但對於沒孩子的朋友而言,他們也許不了解在教育中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在這個前提下,一味從理論、從理想出發,雖然也很可取,但未免略失實用。有的時候,被我們斥責為「嚴格管教」的家長正是經過了思索和痛苦的取捨之後,做出了這種選擇。
然後跳回到我上面的黑體加粗字結論吧。創業失敗者教新創業者應該怎麼干——這不扯么......
在政治對與錯之下,還有操作的技術問題。
小學,留學回來的人,自己研究兩年,自己教不了孩子的小學?沒錢沒時間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吧!高中關係不錯的兩個男生,一個香港科技,一個新加坡國立。以前也是一樣打架打出來的。
話說回來,那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做好引導就是了。
我從來不能相信別人教東西能有我教得更好!........................................................................
update如果說是沒孩子不能討論,那沒專門去學習孩子的教育學理論的就更不能養孩子了?那學校裡面的小學老師剛畢業,是不是就不能當老師了?那送孩子讀小學,還得去查查老師有底才是——所以說做不到,還是自己教吧!哈哈———————————————————今天再update一次好了:養孩子就是一項事業,我甚至會認為沒有創業過、或者沒有做過一個部門主管的父母,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水平去對孩子做好引導的。更多的,只是看運氣——孩子是天養的。現在沒有孩子也有為人父母的一天,一個人的教育理念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就算我沒有孩子,我也開始考慮以後如何教導我的孩子了。我想題主包括cOMMANDO的意思就是沒有孩子的人在談孩子教育問題上都是空想的不切實際的么?但在早戀問題上從我的親身實例看就是沒有問題的,不應該反對應該引導,而如果我有了孩子也一定會這麼貫徹。另外,並不是所有父母都不支持早戀,我的很多同學的父母對早戀這個問題也不反對,他們的孩子都和我一樣大了他們有發言權了?
所以請不要隨意的代表所有人的觀點,另外就是如果完全接受不了與你不同的觀點就不要把這種討論性問題發在大家可以隨意發言的社區。
開什麼玩笑……
難道你家產品反饋都是研發人員在寫么用戶的反饋權重大過其它人好么我本人就是教師,看過多少學生以及家長後,總結出一條經驗:孩子就是家長是縮影。所以誰討論都沒有用 重點要看家長
這個問題就好像:沒有用過一年iphone用戶的人是否可以評判iphone一樣。問題是看他們的答案的質量如何
1.如果他們的答案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那麼腰疼的人「疼在哪裡」?如果你能很容易列舉出來,那麼駁倒他們的論點不是很容易么?2. 如果他們的說法不容易駁倒,要麼是我的論述水平有待提高,要麼是我自己還總結不出自己的論點?3.如果以上都不是,那難道不可能是我身陷局中不自知么?對於辯論,最不怕的就是說話的人多,最怕的是不屑於討論和交流我與題主的觀點完全相反,關於兒童教育一直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蹲下來,即曾有一個兒童商場裝修的非常精良,顏色搭配應該也很吸引兒童的喜歡也有很多新奇的玩具。但商場的主人卻發現孩子們根本不喜歡興緻也不高,於是他請了兒童專家過來,兒童專家過來以後在商場走了幾圈,然後他蹲了下來用孩子們的視線觀察,終於發現了問題:櫃檯都做得太高了,孩子們只能看到大人們的大腿。(記不清了,半編的……但應該是這個意思)是的解決孩子的問題,不蹲下來是不行的,永遠用大人高高在上的觀點是不行的,兒童教育出了那麼多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與孩子的交流出了問題,現在有很多人願意為你提供孩子的觀點,這其實正是問題的關鍵,交流缺失的那部分。這時候還要擺出孩子的問題只有大人才能交流,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小時候受到大人對我們不公平的待遇時,我常常想,難道他們忘記了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么?
當了家長的大人,更多地從他們的視角考慮問題,忽略孩子的感受。所以,看到這個問題我多麼開心,希望能給他們的視角中增添一些童真的觀點。而孩子的聲音,往往被忽略,該多麼需要一個富有童真的、還沒完全從孩子角色走出來的大人啊。覺得有兩個基本的論點不贊同。1,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所以懂孩子要什麼。首先,社會在變化,「你曾經要的」不等於「現在孩子要的」;其次,孩子成長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大家還記得多少曾經幼稚的那些我,但他們確實 必須的過程;再次,父母必須站在更多的立場考慮問題,「你認為你曾經想要的」不等於「你曾經真的想要的」。2,舉例子反駁「若沒做過a則沒資格評價a」,有些時候這句話是錯的,有些時候確實是對的。當你對a的相關經驗不能從其他事物引申過來時(當然可能是錯的引申,只不過此時更「理直氣壯」),確實是沒資格的
作為父母如果不能明白 教育孩子其實是教育自己 的道理 那麼這個父母我想是白做了 孩子就是父母的映射 如果說沒孩子不能談教育 我想差的就是這個體會 罷了 其他的原則 道理 準則 都是在作為孩子的階段形成的 跟成不成為父母關係不大 如果想孩子更好 那就改變自己 否則孩子就是另一個自己
還沒有生孩子的小學老師能否參與關於孩子的討論?
為什麼不行?討論問題是純粹語言文字的交流,是脫離實物的,因為你有了實物的經歷,然後轉換為自己的語言,和對方進行交流。
即便你沒有孩子,但是身邊朋友親戚都有孩子吧,接觸過,就有發言權了。。
相反很多真正接觸過孩子的,對於如果教育孩子,養育孩子,孩子某些行為的解讀,都是有誤的,這樣的解讀又有何意義呢?
我沒有孩子,但是接觸的孩子並不少,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我覺得我不比當媽媽的理解的少。。
舉例: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你給他一個蘋果吃,告訴她這是蘋果,他記住了,下個月你再問他,這是什麼?他就不知道了。。。何解?
孩子大腦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記憶力是不完善的,你要允許孩子有遺忘,這是正常的,但很多家長就不理解。
再比如,孩子拿到一個新玩具,會放進嘴裡,何解??
人們接觸到新鮮物體,會了解認識它,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它,包括聽聽,聞聞,摸摸,看看,感覺它的溫度,質感,薄厚。。。
孩子放進嘴裡,就和大人用手觸摸,狗狗用鼻子聞聞一樣,要感知它的一切,這是返祖現象,如果不會引起疾病,窒息,吞咽,家長完全可以不用管孩子。。。。可是很多媽媽就是不能讀懂孩子的行為。背景:工科男 23歲 沒孩子(這不廢話嗎,對象還沒呢)準備要孩子(還想要兩個呢!)
先拋出中心觀點:沒有孩子的人可以參與討論孩子的問題,但是要挑選合適的範圍並且不要理直氣壯地指出她人的不足或者自信滿滿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然後分三個部分來補充觀點:
一、沒有孩子的人為什麼可以參與討論
這個問題和不在體制內的人可不可以討論政治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在體制內是不是就不會關心政治了,是不是問題上都不用思考亦不用表達自己的觀點,反正不參與到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就隨他去吧。雖然政治我們可能參與不到,但是政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啊。不去觀察,不去了解,意味著永遠被隔絕在能夠參與政治的層面之外了。同理,雖然我現在沒有孩子不代表我未來都沒有孩子,不代表我沒有認真思考過孩子的事情,即使是不想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也是仔細地思考過關於要孩子對於自身的影響以及能不能教育好這個孩子的問題才決定不要孩子的。不是所有事情沒經歷過沒經驗就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很多事情也是事先憑靠想像甚至是臆想出對應的方案然後再去摸索嘗試,隨著事件發展再不斷更正自己的觀點。
有很多人認為連孩子都沒有的人憑靠想像甚至YY給出的意見又有什麼價值呢?
首先,如果一個沒有孩子的人想參與討論的時候,可能這個話題是對他來說有著深刻回憶的;如果是被迫發表意見的話,那麼也別人是需要他根據自身經驗來給一個有可行性的建議。每一個年輕人都被自己的父母邊愛邊虐的撫養成人,如果有人說你沒孩子沒經驗,請大聲地反駁說:「我當兒子(女兒)的時間比你當媽的時間長的多!!!!」(如果不害怕丟臉的話….)
其次,沒經驗的人的意見是不是沒有價值?
這裡我想用一維坐標系來說明這個問題,當然選用一維只是為了簡化。
假設一件事情是100,原點為0,正負半軸各50。是不是所有事情不偏不倚,都在原點0處就是最好,不盡然吧。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在看《奇葩說》的時候,能聽到來自專業辯手的觀點(陳銘、馬薇薇)、娛樂節目支持人的觀點(大兵)、北漂奮鬥者的觀點(范湉湉),就是這些來自不同領域,有著不同成長經歷的人,對於一個模稜兩可有所疑惑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觀點來讓觀眾自行決定這個觀點的度定在+1、+5還是-10。不是我喜歡馬薇薇,她說的話就是我的真理,她說的話適合她不一定適合我,聽完每場辯論後可能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本來模糊不清的問題,有了不同的認識,即使這個問題是別人討論的,但是收穫的是自己。
同理在孩子的問題上,有孩子的人在很多問題上可能是當局者迷,就像一個制定政策的人可能無法充分地考慮甚至忽略了一線人民的問題,有孩子的人可能會過分執著在自身環境中,過分焦慮在自身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下,這時候有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說出一些她們看來不切實際的看法是一件壞事嗎?我認為不盡然。而沒有孩子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可能對過往的傷心事矯枉過正,父母就應該理解我,XX事情上就應該聽孩子的意願。有孩子和沒有孩子的人正好能夠很好的互補,發現自己的不足。所以,每一個聲音都有它的價值,有些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有些點亮另一片天空,就算是最最可恨的鍵盤俠+噴子也可以讓你警惕不要變成那樣的人。
二、既然可以說,說什麼
當沒有孩子的我們參與到各位姐姐或是阿姨們的討論中,一定要注意討論的範圍。
人家討論那個幼兒園好,幾歲的孩子吃什麼穿什麼,即使你的專業是嬰幼兒護理,也要想到書本上的觀點不適用於所有條件。所以在大部分需要實際經驗但自身並不具備的問題上,謹慎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好不要參與討論。
在這裡我小小惡意地揣測一下: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上,可能更是各位媽媽、奶奶們攀比的時候,連參與攀比資格都沒有的我們,瞎摻和個什麼勁啊。
但是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我們還是有發出聲音的資格。雖然孩子我們沒有,但是我們被父母虐了二十幾年的經歷還不足以說明什麼嗎,非要一個英語八級的人再去考職稱英語才能證明英語考試的能力嗎?即使經驗可能有些過時而且不太相符,畢竟我們小時候都在十幾年前了,但是成長大都會有共通之處,分享我們的經驗,對於有孩子的人也是有所助益的,
尤其是對於孩子的長遠未來的規劃,有著這麼多經驗可以參考,為什麼不善加利用呢。
我們所說的話並不一定是對的,我們只是希望分享了我們的故事,可以讓年輕的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可以少走一點彎路或者是多注意孩子更加關注的問題,孩子吃飽了穿暖了當然是很重要,但正是衣食住行來的這麼簡單,孩子反而會忽略這些物質基礎的重要性而關注於精神方面的東西,這正是很多有孩子家長不自知的問題。
三、已然知道說什麼,怎麼說
年輕人氣盛,在認準一個理的時候往往會鑽牛角尖,說話的方式和內容也可能會過於極端。最近在工作之後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工作一天累的要死,還要做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一邊提供著豐富的物質基礎,還要在精神層面給予充分理解,怎麼可能嗎,哪有那麼多精力。沒有孩子的人很少會考慮到物質、精力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在過往經歷的慘痛回憶上對於父母的做法矯枉過正,父母一定要怎樣怎樣,父母不應該怎樣怎樣。當不是分享經驗而是以一種過來人的身份來宣告人生真理並想以此來教育其他的父母,那我想說,你中二病還沒過。
少一分咄咄逼人的絕對,多一份委婉的參與感;多聽多噢多點頭,少反駁多分享,才是一個正常參與討論的環境。
最後分享給各位剛參加工作的小夥伴一個經驗,剛進入部門和歲數稍年長的女同事聊孩子的事是最容易相熟識的機會。最好是孩子上初中、上高中,如果你是本地的,分享一下自己的求學的經驗,說一說了解學校的情況,馬上就能得到辦公室大姐的喜愛,這一招真是無往而不利啊。
同意GayScript,我們沒有教育過孩子,但是我們曾經是孩子,我們長大了,也知道自己的成長中哪些是我們想要的,哪些是不想要的,所以我們有權利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去回答問題。
推薦閱讀:
※不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式來孝敬父母真的就是不孝嗎?
※在知道孩子有殘疾仍選擇生下來有什麼原因?
※父母逼婚,你死我活,該怎麼辦?
※男友反對我把錢給父母用來給弟弟買房子?
※每天被家人逼著找男朋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