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銀河英雄傳說》引入中文文化圈是怎樣一個過程和感受?
知友 @唐先智 是審校者之一,也面見過田中芳樹。也期待參與過的朋友來一起說一說。
既然知乎的老大邀請,好像不回答不行(汗)。但是怎麽進入中國的我不清楚,我只做了台灣版。而且我基本上不算譯者(起碼書裡寫的不是我)。
當時還是大學生,在台灣的尖端出版社裡做了當時台灣少數動漫專門雜誌的編輯顧問 --- 呃,可以直譯為「對動漫有熱情的廉價勞工」 --- 因為當時出版社裡沒有懂動漫的人,找了包括我的4個大學生去幫忙。在這個可以任意胡做非為的環境裡,我們4個人就在雜誌上各就自己喜歡的作品開始做私心的行銷推廣……。「銀英傳」是我當時集中火力推銷的作品之一。
當時剛好是銀英傳開始推出OVA的時候,在台灣也迅速獲得了許多動畫迷的支持,我就開始慫恿出版社出版這套小說,出版社評估之後也答應了。當時的尖端出版社還是個小公司,主要是翻譯日本的占星術書籍,遊戲雜誌等等,合作的譯者也大都沒有翻譯小說的經驗,所以主導這件事的我就必須負責譯稿的修正。
回想起來,這真是件苦差事。由於譯者的素質不高(而且我猜出版社給的稿費很低,讓譯者必須速成才能賺錢),文中錯誤連篇(很多地方我甚至懷疑這個人懂不懂日文……),而出版社為了能維持熱度在短時間內出完全集,單數集和複數集還分不同的人翻譯。看過的人也了解,這個登場人物幾百人,劇情變化極大的小說,追著劇情看還會看不懂,更何況中間漏著看……譯稿的水準也就可想而知。
當時我最大的挑戰是統一人名。譯者都是隨著當時的心情翻人名的,所以我自己做了一個人名列表,一個一個改起來統一(最後算了一下,人名超過一百人)。另外就是修改翻譯內容……很多是一段一段的大幅修改。前後大概共花了一年的時間,出完全部20本(當時中文版把德間出的原文一集拆成兩集出)。
由於這個問題是從人物的譯名發展出來的,順便提一下。人物的譯名大部分是我翻的,但萊茵哈特,楊威利等主要人物是直接流用中文動畫版(盜版)的譯名,因為動畫版先出,讀者們也習慣了這些譯名。其他的人物則因為動畫版裡同盟用英文,帝國用德文,所以同盟的人物基本按(我腦裡想像的)英文發音翻,帝國的人按日本發音(因為我不懂德文……)。
提這件往事真的很汗顏,因為我修改之後的譯稿水準也實在不怎麽樣。不過看到書出來在手中真的很有成就感,也很高興有機會把這個好作品介紹給這麼多人(當時也真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
原來是直接用了民間字幕組的人名翻譯,其中有一點比較可惜:如果楊威利照原著譯成楊文理,現在網上那些說「日本人的小說怎麼可能以中國人為主角」的煞筆抗日劇看多了青年也能閉嘴了。當然實際上銀英並沒有國籍。還有姆萊這個人,原文里是片假名。不知道譯者有沒有在姆萊和村井兩種譯法中猶豫過。不過姆萊其實更好,這樣我們看這個人物的時候就不會帶入對日本人的印象。而這種帶入其實是很常見,也很不利於對小說的客觀閱讀的。
作為讀者寫點回憶。最早的《銀英傳》國內書店應該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黑色封面,好像是10本一套,每本17.5元(好貴啊!),我是在上海的報攤上買的。
回想起來,應該是《大軟》一篇銀英4遊戲的攻略促使我最終買下這套小說入坑的。
遊戲也通關了好多遍。小說的翻譯質量客觀得講非常一般,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後來看了動畫版銀英的話,很多感人的細節都難以深刻體驗—齊格飛的捨身擋槍,比古科的復出送死,皇帝最後的託孤和史前巨坑米達麥亞領養養子…雖然我覺得動漫質量高於小說譯本,但還是非常感謝譯者的辛勤付出。銀英4的遊戲質量也非常高,可玩性很大,除了好多人可以突襲佔領伊謝爾倫要塞外沒有大的吐槽點。推薦大家看一下相關動畫作品。
推薦閱讀:
※文案,編輯和策劃的區別在哪裡?
※如何成為一個美食雜誌編輯?
※圖書編輯是做什麼的?圖書的出版流程是怎樣?
※雜誌編輯這個職業發展前途怎麼樣?
※如何取回拖欠的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