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
中國好聲音 120713視頻
前一段時間才看過韓版the voice,看了中國好聲音第一集之後,感覺還不錯,就簡單地跟韓版比較著來說好了。 首先,從雜七雜八說起。片頭的「the voice of China」和聲、選手在陰影區接受採訪、菱形舞台、舞台後面拿著話筒比V的模型、四個評委三男一女、評委的坐席是紅色靠背底部寫著「I WANT YOU」,這些都跟韓版的一模一樣。但是我覺得這個並不算作抄襲,因為中國好聲音是買的the voice的版權,所以我把這些設計理解成the voice的一種標誌性細節,它們是帶有絕對的標籤的。沒看過節目的人會對細節產生好奇,看過其他國家版本的人會馬上明白評選的形式。 第二,說一下盲選。盲選,首先給人的感覺很真誠。評委不會因為選手的經歷、外貌的因素而考慮他通不通過,而是單純聽聲音。等評委選擇了他,他再道出自己的故事,這樣的順序更能讓觀眾動容。韓紅曾經在某個選秀節目現場說過,「唱歌就是唱歌,不要打感情牌」,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中國好聲音跟韓版的相比,選手唱歌的時間長了一點,這樣也給了評委更多的時間去判斷和選擇。其實,有些選手唱得好,評委未必會轉過來。這並不代表選手唱得不好,而是評委們有自己的考量。 第三,猜一下接下來的節目內容。就我看韓版的經驗來說,盲選四五期節目之後就確定每位評委的團隊成員。接下來就比較殘酷了,隊內廝殺,一對一。這個比拼陣容,是評委自己選,評委來規定他團隊的A和B比,兩人對唱一首歌。從這一期開始,每位評委身邊會多一個一起訓練團隊成員的老師,幫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實力。四位評委和四位老師看完選手的演出,都可以發表各自的意見,但最終選擇權在選手所屬團隊的評委手上。等殺得剩下16強之後,開始直播賽比拼。直播賽中,評委只負責點評,投票權交給觀眾。最後一期直播賽,觀眾直接從4強選手中投票選出冠軍。
第四,說一下我個人的感想。其實這個節目的最大看點就是打破了之前國內歌唱選秀節目的常規,尤其在超女快男越來越走下坡路的今天,觀眾不是不喜歡看全民選秀,而是對形式過於疲勞。盲選由於增加了一些公平性,評委們在搶人的時候又增加了娛樂性,尤其是選擇與被選擇環節中選手與評委的微妙關係,觀眾當然就會覺得節目新穎,覺得選手真實,覺得評委不假模假式。所以中國好聲音第一集播出獲得了這麼大的反響,是有其必然性的。但是在以後的節目中,能不能繼續保持這種套路走下去,讓這個節目徹底一戰成名,還都是未知數。不過我很喜歡看前期的盲選,因為會出現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聲音。其實,中國好聲音直播那天我壓根沒看,第二天看見人人上好多同學分享了關於中國好聲音的視頻,點進去看了才知道是the voice的中國版,然後才去網上看的。【我就是單純吐槽一下「中國好聲音」這個名字←_←】
當知道有中國版《The Voice》時,我還是很期待看看正版節目《中國好聲音》(《The Voice of China》)的效果如何,畢竟我們中國終於開始不走山寨道路了。在電視上看過第一期後是覺得很贊,尤其是選手水平和評委的互動,但覺得還是差了點什麼,在某些環節上會覺得沒勁。
有懸念是最好的,實力均衡才有看頭,可是幾乎每個選手都選擇那英也太沒勁了……的確,楊坤和那英擺在我面前時,我當然是選那英,雖然兩個都是唱流行的,但是那姐又拿台灣金曲獎,又在香港紅磡體育館和台北小巨蛋開唱,楊坤哪能比啊,或許是評委的知名度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看節目時一直想著美國《The Voice》的環節,浙江衛視保留了「盲眼視聽」的環節,從弱化主持人、強化評委互動等角度上保留了美國版節目的原汁原味,這在中國電視節目中是讓觀眾容易接受、耳目一新的。同時,我很自然的對比了美國版和中國版節目的評委,於是發現問題不是出在實力均衡上,而是音樂風格的均衡上,這既是指選手,也是指評委。
首先,美國版的評委有:Christina Aguilera——流行歌后,多次格萊美獎得主,外型非常性感(與那英的說話風格很像);Adam Levine(Maroon 5主唱)——知名美國搖滾樂隊,獲得多次格萊美獎,說話少但狠話多,音樂品味獨特且挑剔;Cee-Lo——老牌嘻哈說唱歌手,2011年格萊美得住,外型粗壯的黑人;Blake Shelton——美國知名鄉村音樂歌手。在回頭看中國版的評委們是挺大牌,但應該沒有哪個選手是直奔著庾澄慶來的,或是說沒有誰是楊坤的超級粉絲;而在美國版節目中,每個評委都有著自己的固定粉絲群,選手們幾乎都有自己的目標評委老師,並且在音樂風格上較均衡,所以節目效果會很多樣,例如沖著Adam來的搖滾歌手,結果Adam沒有轉身,卻被性感的Christina納入旗下,導致後面的對抗更精彩。
因此答案出來了,我們的選手都是唱流行歌曲的,自然選擇天后那英的較多。其實從央視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中可以看出,我們中國歌手大賽很自然地將組別分為通俗、民族、美聲以及原生態,但受市場導向的《中國好聲音》比賽中,我們隨不強調那些較不流行的音樂風格,但多融入一些搖滾、嘻哈風格還是很可行的,至於評委音樂風格的均衡問題,要是換汪峰入座也會好很多……
縱然選手們都有好實力,但如果是每個評委老師帶領10個學員的話,那英在第二集就滿員了,楊坤大概還要等十集吧,而那英的學員是非常主動的選擇,楊坤的學員則是沒有其他選擇的選擇。這套模式早已有之了嘛:
當我初到北京時是光緒三十年頃,在戲院里見有許多當時的王公們,都臉朝側面而不朝戲台,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為他們所注意的只是唱者的音調如何,而不在於他的表演怎樣。西皮二簧甚至崑曲的詞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順,然而他們是不管那些的,正如我們聽西洋洋片,多半是只管音調而不管意思的。
——周作人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中國好聲音」,這名字起得貼切。因為在好音樂中,聲音(歌喉)的重要性——特別該檔節目所推崇的那些「聲音」,實在沒那麼高。所以,中國好聲音,無關好音樂。
其實中國現在的選秀節目都在copy國外的,比如說中國好聲音就是用the voice的版權,然後激情唱響就是X Factor.中國如果自己做選秀節目做不好,還不如直接copy國外的模式.至少在盲選階段,我們看來是只憑聲音來判斷的,這在中國選秀已經算是前所未有了
看了第一集,許多橋段都有效仿各個國家The Voice橋段的嫌疑,比如說那英上台和選手合唱,在美版第二季,Christina就這麼做過.女孩子赤腳上場,也令人想起英版的赤腳歌手.評委安排的模式三男一女,也是效仿主流國家的評委模式(因為我看到越南的模式是二男二女).雖然不能說他們就是借鑒了歐美模式(有可能那英就是想上去唱兩句呢)但是也從側面說明這可能是中國選秀節目和國際接軌的一個開始
抄就抄唄,我覺得抄沒什麼不可以.至少保證了娛樂性,也"看來"還算公平,那就夠了.至少不是一群自稱"專家"的大爺大媽做評審,也不是會有一堆腦殘粉的年輕男女在台上,就真的已經是進步了.所以個人認為中國好聲音是個不錯的節目,如果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也挺好,做不出只能模仿國外,也已經不錯.這是電視歌唱節目,不是音樂評論節目。
買了The Voice的授權,出身乾淨,挺好。模式很新穎,但總覺得各位老師轉得太隨意了呢。。。。。最後進入團隊要幹嘛還是沒說清楚啊。。。不過畢竟只有一期似乎節目時間有點長。。。。。一個半小時,那加上廣告不得倆小時啊。。。每一期人有點多吧。。。看到後面就直接快進的,只想聽選手唱歌然後看幾個老師轉過來,再往後選手跟了哪個老師也沒興趣知道了。。。
覺得最不妥的是,前面背對聽歌的時候感覺很認真很嚴肅,然後一點評開始就覺得嘻嘻哈哈不正式。。。。。。。這個感覺斷裂很奇怪啊。
轉一篇自己之前隨便寫的感想。談不上什麼評價。大家隨意看看,歡迎探討。
看中國好聲音之前沒看過原版的Voice,也很久沒關注選秀節目了。
好聲音的前幾期給我很好的印象,這種印象歸結成兩個字就是『自由』。選手很自由——因為導師們不會去看他們的面容,他們只需要focus on their voice。評委也很自由——因為剛開始受比賽規則的約束比較小,單單地用聲音是否好壞來判斷,而不需要考慮其他的問題(比如學員要招滿了)。可以說前幾期的節目策劃地都很不錯,因為『自由』,氣氛相當輕鬆,可以用『享受』來形容看節目時的感受。——這有一部分取決於Voice的『評委背對選手』的比賽規則。然而從第5期第6期開始,我開始覺得《中國好聲音》仍然逃不出選秀節目的怪圈(或者說收視率漩渦)。
這節目開始漸漸匯入選秀節目的主流,開始變得拘束、複雜、匪夷所思,觀眾不再震撼、感動,而漸漸轉入吐槽模式了。因為,各方面的因素開始對聲音的『單純選拔』造成了約束。比如後期出現的很多選手,都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聲音了,他們不值得被淘汰——但是比賽規則規定,導師只能收固定數目(14位)選手,而那時他們的隊伍已經快要滿員了。再 比如昨天的劉歡隊伍PK賽中,為什麼實力強的選手要在一起PK,然後其中一個相對稍微差一點的好聲音一定要被『遺憾淘汰』。其實細想一下,這都是所謂的選 秀節目的『潛規則』——如果一個超強的跟一個超弱的選手在一起唱,如果觀眾只要聽一句就知道結果,誰還會去貢獻收視率呢?這個所謂『潛規則』的另一種表示 是,電視台做節目,最重要的就是講究一個懸念,節目沒有懸念,懸念不強,就不是好節目——就算節目過程中會產生不公平,就算結果並不是觀眾所預料的、事實 所展示的。正是因為這種束縛——來自規則本身,來自電視台收視率的考慮,來自各種各種——讓一個打著『選出中國好聲音』**的選拔節目變 了味道——而這對於其他選秀節目同樣適用。這便是我上面所指的『怪圈』。於是觀眾看到最後,就會發現節目不再像前面幾期那樣自由了,因此也不再享受節目帶 給他們的Entertainment,反而是心中充斥著壓抑、困惑與莫名其妙。所以我終於明白,中國好聲音也不過如此。選秀節目再改編的天花亂墜,也逃不出『選不出最好結果』的怪圈——更何況,藝術這個東西,本沒有好壞之分,本沒有"best"這個概念。那,我們還玩什麼勁兒呢?所 以現在,我有一個很不切實際的感想——我真希望節目可以停止。那些被選中的選手不要再繼續進行PK了。唱歌這件事情並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並不是一定要選 出NO. 1。我真希望四名導師選了歌手之後,選了就選了,不要再有PK的續集——所謂的續集,我希望是每一位被選中的選手跟導師一起合作一張專輯,或者合作一場演 唱會,這樣就足以了,這樣對中國樂壇來說就足夠了。可是這樣對電視台來說太不足夠了。他們辛辛苦苦捧出來的選手和懸念,怎麼可能戛然而止說停就停呢。電視台不管他們的節目帶給觀眾輕鬆、自由,還是困惑、壓抑,他們只要收視率。嘆氣。 所以我決定,看到張玉霞出局那一場之後,就不會再follow任何選秀節目了。
(張玉霞目前還沒出局,但我有預感,快了。不要對她有什麼奇蹟性的幻想了——好聲音到最後還是贏不過好外型。)最後,有人這樣評論:這年頭,連奧運會都做不到公平公正公開了,一個中國的選秀節目又有什麼可奢求的呢?就是這樣。攤手。
http://dumbbird.diandian.com/post/2012-08-31/40038107720
只說一句話:這是一個電視節目,好看就開心一樂,不好看就換台,跟音樂無關。
炒加吵 外加狗咬狗 還不錯 當然這並不是原創 抄外國的買的版權 要真的選拔人才 肯定還得是超級新人王這種的草根 外加搞笑類的節目
【我回答的是題外話 請摺疊】
中國好聲音所幸我基本都看過,才沒有被我一項信任的知乎氣場所蠱惑。雖然不去追,但是沒什麼事的時候總會把沒看過的部分補足,去掉個別地方不太喜歡會快進,基本對於其他選秀節目看一眼都覺得菊花疼的感受來說,中國好聲音無論是節目編排、視聽效果、影響力、商業價值,都是大大的進步本來不想回答,可是看了所有評論,基本是一褒五貶,難道因為中國電視節目整體水平偏低,就要忽視這麼明顯的進步?還是一定要拿起「山寨」「炒作」兩把大棍把所有國產一棍子拍死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知識素養和國際視野?
多少批評是真正有水準的人的吐脯,多少是憤青式的吐槽?
對於我和很多像我一樣的人來說,瀏覽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如果是看到一堆吐槽有意義嗎?看到大家從中歸納挖掘可以學習的地方,遷移到我們自身的學習或者工作中才有價值。
ft就是因為憤青比天涯都多,現在基本幾個月也不登陸一次了,如果知乎主流心態也和社會主流心態一樣,無法做到去糟粕學精華,總盯著別人的問題秀自己的品位,那老子真不如回豆瓣約炮去
【補充】又回到首頁發現真正切入要點的同源問題無人問津而大爺大媽飯後遛彎開場白式的問題門庭若市,再看到@周源都贊同了某個以己度人主觀臆斷成分濃郁的答案,那我以上的吐槽也就不奇怪了剛開始看著還不錯後來就講故事就多了但目前來說還可以 接著看等變成故事會的時候就換台吧
在賓館無聊把玩了許久電視遙控器,無論看不看也喜歡開著聽聲音的感覺的我也是太久沒看過電視了。換了一圈頻道後漸漸開始感到一個現象,曾經轟轟烈烈的電視選秀轟炸淡出了熒屏。
整個2013年夏天開始,只要打開電視,無論如何換台,幾乎都逃避不掉這到處充斥的毫無特色的選秀節目,即使是去年口碑反響普遍不錯的「中國好聲音」,在今年的選秀大戰中也顯得後勁不足。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一個流行音樂十分落後的國家,怎麼會湧現這麼多唱歌選秀節目。從超級女聲首先火爆,逐漸延續至2013年集群式爆發,並且形式上無一例外的互相抄襲,它何時再能一地毯式轟炸的方式再次出現在電視上還是個未知數,這要問問那些急於開拓市場的含金量不高的二類品牌,看看他們的廣告預算里有沒有投放選秀節目的開支。說來奇怪,全世界叫得響的選秀節目加一起也不過幾個,但是中國的電視上卻有十幾個,多數電視台完全沒有操作選秀節目的經驗,都是霸王硬上弓,甚至幾乎完全一樣,隨便找些酒吧路邊賣場就可以包裝,做出來的節目可有可無。
如果以人口比例來算,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歌手出才率最低的國家,不跟歐美國家比,就跟自家的港台地區比,你就知道13億人口為什麼出不來幾個會唱歌的。如果列出一些原因的話,流行音樂和中國足球有很多相似之處,那就是沒有形成這個行業的完善體制,目前中國內地從事娛樂行業工作的藝人以及大專院校、藝校等打算從事演藝行業的人,加一起據說也上百萬了。如果純粹按照這個數字來估算,別說十幾個選秀節目,就是一百個選秀節目也夠用的。可事實是,這些參賽選手大都毫無特色,能敢於走上選秀舞台的人,大都帶著一些目的,比如有人就是想打醬油,「我也是曾經上過電視的人,我和某明星見過面的」,有人也的確想一舉成名。這並不代表條件好有天賦的人都能聚集到舞台上,能滿足條件好有天賦又想上選秀節目的人只是少數,能符合電視台要求的選手又是少數中的少數,這樣一算,就鳳毛麟角了。選秀年年有,十幾家電視台一起找選手,就變成竭澤而漁了。
電視選秀並不管人才挖掘與培養,它只關注節目能否做得好看,提高收視率,獲得廣告收入,只是客觀上通過炒作式傳播讓參賽選手獲得知名度而已。這種做法對音樂人才的挖掘就帶有強烈的破壞性。一個歌手能從默默無聞到成為明星,都是有規律的,為了電視節目拔苗助長的做法,把種樹當成種麥子,最終這些歌手只能成為麥子,當下一茬麥子收割之後,前一茬的就過時了。並且從選秀舞台上被炒作起來的熱門歌曲也一定程度上摧毀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審美觀,這類歌曲幾乎無一例外的以嘶吼,尖叫,扯嗓門為賣點。毫無疑問,這種對音樂歌曲的誇張叫喊可以急劇拉高聽眾的心裡,快速進入High的狀態,甚至有一大部分歌曲火爆的原因就是其竭斯底里的叫喊聲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一種搖滾范。他們從來沒考慮過歌曲和歌詞本身所傳達過的任何意義,只需將詞離奇的變調,大聲喊出,鏡頭在給其一個深刻的特寫,給觀眾一個莫名其妙的陶醉表情,彷彿叫聲就成了藝術。我能感受到的只有音樂藝術正在被惡俗所蹂躪、踐踏。更有甚者卻以此為美,使其洗腦一般流傳到了整個中國。但不出意料的,這種歌曲也只是熱門一時,只要隨著其他洗腦曲的更替,這些被奉為所謂經典的曲子從此再也不會被人們所想起,歌手也從中賺到了足夠的錢。
觀眾也從來不去想將來還會不會出現一個重量級的歌手,電視台更不會去想這些從電視台走出來的人是否能成為一個明星,於是這種選秀就變成惡俗成功學的樣板,你不用努力但是能有一個好結果也是成功。為什麼選秀選了十多年,沒有出來一個可以跟那些坐在導師位子上平起平坐的歌手呢?五年出不來一個正常,十年出不來一個還正常嗎?也許有人可以遠從李宇春近從吳莫愁的成功案例來證明選秀還是可以選出來好歌手的。那麼,這些選秀歌手有代表作品嗎?他們出版的唱片都賣掉了多少?他們的實力和藝術創造力真的能留下來讓人說點什麼嗎?再過十年後,仍能有人在路邊的店裡聽到他們的歌嗎?沒有,完全沒有,他們除了是八卦公共話題就再也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了。當有一天他們不再成為話題,他們就沒有任何價值了。電視選秀製造出的這些話題人物從一開始就偏離了音樂,他們以唱歌的方式成名,卻又遠離了音樂,或者說,他們只是利用音樂為工具淘金罷了。我們回看真正的歌手,曾經的黃家駒,擁有真正天妒的才華,也有對人生堅韌磨礪出的情感,在香港地下演出,不曾有資金做任何宣傳,也沒錢出唱片賣到內地,其音樂竟靠口口相傳,傳播只大陸和日韓等其他亞洲國家。在20多年後其音樂作品和精神仍在一代代人之間流傳。更多的張國榮、近至現在的陳奕迅等更多例子無出其右。
電視台經過十年選秀也摸索出一些規律,必須挖地三尺找出一些有辨識度可成為話題的人物來吸引觀眾參與進來,所以,從李宇春成名開始,選秀節目對某些方面具有可辨識度的選手偏愛有加,至於唱的咋樣,那是次要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歌手的唱功簡直不如一個普通音樂學院的普通學生。「中國好聲音」這類節目恰恰為這種可辨識度找到了最好方式,它對過去只看歌手形象來判斷市場價值來說的確是個進步,但是掩蓋不住選秀節目天生的缺陷,它把唱歌藝術簡單地變成是否能炒作一個標準。從現在網友們對選秀歌曲吐槽為「最強比慘王」我們也能從中看出,選手們刻意、虛假的利用人們的同情心為自己製造,提高可辨識度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境界。
選秀節目造成的最大惡果就是讓歌手變得越來越單一化。作為選手,你參加比賽的時候不能唱自己的歌曲,因為導師們沒聽過,無法馬上做出判斷。你也不能唱導師們不熟悉的音樂風格的歌曲,這樣會讓他們露怯,點評起來語焉不詳,如果有那麼幾次,觀眾就會覺得導師知識面狹窄,不專業。你不能得罪導師也不能得罪節目組。你只能選唱那些俗而不爛,導師一聽前奏就知道是什麼的歌曲,如果你再做出一些改編,可能會有更好的印象分……一切都像電腦程序一樣嚴謹。這些都給毫無特色的華語流行音樂奠定了更加毫無特色,只會大聲叫喊風格的基礎。
所有中國電視熒屏上可見的選秀節目無一不是照辦西方人發明的唱歌比賽節目,在他們的環境背景下,這類節目不至於對音樂本身帶來破壞。人家不流行唱卡拉OK,翻唱歌曲是一種有底蘊的商業行為,每年出版的唱片中有接近1/4的曲目來自翻唱,他們有經驗知道如何演繹一首歌曲。他們的音樂類型和風格比較多,電視選秀僅僅是為唱片行業提供一些可能的後備人才。唱片業有很多選材手段,可以保證音樂風格的可持續性。我們卻不具備這樣的基礎,具備的是花錢購買電視節目模式的能力,我們有的只是錢。通過電視節目去強化音樂中的某些元素,讓表演藝術變得愈發乏味,讓觀眾的音樂美學判斷變得更加單一,並且不斷強化華語流行音樂的兩種風格——男歌手風格和女歌手風格。
參加選秀比賽的選手們可不都是來「打醬油」的,對面座位上的導師們的職業生涯對他們有足夠的吸引力,他們希望通過選秀節目能脫穎而出,成為下個時代的明星,這無疑讓選秀節目逐步淪為廉價成功學的名利場。過去通過選秀節目成名的歌手,也會用強有力的事實告訴後來者,你也可以像我這樣。
已經被無數次吐槽的「中國好聲音」之類的選秀節目們的導師們特別愛問選手們一個有標準和正確答案的廢話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所有選手的回答也都毫無特色,無一例外是站在這個舞台上展示自己,抹著眼淚表示不能辜負自己曾經遭受的歧視,希望自己站在更大舞台上,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電視節目不會幫助這些選手實現所謂的音樂夢想的,他們也僅僅能提供一個舞台,讓更多的人認識他們而已。當然,電視的傳播力量可以讓部分選手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改變他們的命運。真正能實現他們夢想的是另一套機制。不幸的是,這套機制早就不復存在了。當有一天我們去核實這些選手在比賽時面對導師的提問,做出那些堅定不移、信誓旦旦的回答,看看有幾個真正實現了呢?
坐在導師位子上的歌星們,無一例外都是唱片時代成名的。他們得益於唱片時代的商業機制,讓他們從默默無聞一步步走向成功,獲得大眾認可。這個唱片機制可以讓一個歌手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全面的體現,將他們的演藝生涯延續到最大限度。時至今日他們也大抵都只是扮演了跳樑小丑的角色,在評委席上對莫名其妙的歌聲擠眉弄眼,拍手叫絕。這一切著實讓人心中泛嘔。
如今,整個華語歌壇的唱片業基本名存實亡,挖掘培養人才的體系沒有了,有音樂夢想的人都擠到電視選秀節目上,試圖通過這個平台找到實現夢想的機會。問題是,電視選秀相對那些有夢的人來說就像是賣假藥的,先給你製造很多美不勝收的幻覺,隨著這一季選秀的結束,選手們也就到了夢醒時分,多數人會感覺像被晃點了一次。幸運的選手可能獲得幾個廣告代言,象徵性地唱幾首歌,掙點錢,也就到這兒了。一方面,選秀節目前所未有地搭建了展示演唱人才的平台,讓能出來的人都迅速出來,而另一方面,能讓這些人才資源體現其真正價值的機制卻不復存在了,充其量只是一個逗你玩。
當夢想被選秀綁架,它就變得庸俗了。如果說現在很多參賽選手不知道自己的夢可能在選秀節目中被撞碎,還帶著單純的目的參與,那麼近幾年的選秀節目製造出來的娛樂明星,他們的成功範例可能在悄悄地改變著他們的價值觀,讓他們慢慢放棄實現夢想的過程,而迅速去追逐一個很現實的結果。
也許有一天,一個貌似答非所問的對話可以證明其內在邏輯是合理的:「你是如何成為一個著名的廚師的?」「因為我參加了一次歌曲選秀節目比賽。」
經過三季的沉澱,中國好聲音擁有了一批相對穩定的受眾。正是這批受眾保證了中國好聲音相對比較高的收視率,畢竟好聲音的模式和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當下受眾喜歡攝心獵奇的心理,更何況市面上不斷湧現著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難以計數的新的綜藝節目。
作為一個連續四季觀看中國好聲音的觀眾,對好聲音最直觀的感受是,這個節目從製作層面來講,相較於其他的音樂類選秀節目而言都更為精良。燈光舞美以及音效都無可挑剔,這個是硬實力,除此之外,軟實力方面,製作公司燦星在節目的策劃方面獨具匠心,每個學員,每個導師都充滿故事性和話題性,給人感覺這一切就像是燦星和浙江衛視精心編製的一個謊言,但觀眾就是願意為之付出眼球和淚水。
在好聲音的舞台上,每一個學員都表現得無比的熱愛音樂,都懷揣著夢想,都視中國好聲音為中國音樂選秀的最高舞台,由此可以看出浙江衛視和燦星得真正意圖是將中國好聲音打造成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選秀平台。不管事實是否真如學員們口中所說的那樣,至少在某些方面,中國好聲音已經走在了最前面。在這場浩浩蕩蕩的造星運動中,中國好聲音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而吳莫愁、吉克雋逸的成功則是最好的例證。另外不得不說的是,很少有綜藝節目能夠堅持到第四季,而能堅持到第四季還能有收視率破五這樣的好成績的更是幾乎沒有。同為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爸爸去哪兒也才第三季,第四季怎麼樣還很難說。這兩家的收視率之爭從未停息,但孰高孰低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好聲音其實是好策劃,好聲音的製作公司燦星在學員的故事性和話題性上很是下功夫,這點也不難理解,要知道燦星可是因為中國好聲音而一炮走紅的,中國好聲音已經成為他們推銷自己最成功的案例,在這件事情上他們自然馬虎不得。相較於前三季好聲音,本季好聲音從學員的角度,最大賣點就在於他的多元化,雖然在前兩季已經有這樣的一些動作。多元化主要體現在1、學員的年輕化,小鄧麗君朗嘎拉姆,超能小少女黃霄雲,一個16歲,一個17歲;2、學員的國際化,混血型男劉偉男,中日混血長宇。從導師角度,毫無疑問最大的賣點是周杰倫,至於為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很多80、90後的青春都有他的陪伴(這批人如今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中間力量和消費的主力軍),不過這季周杰倫的表現和第三季齊秦給筆者的感覺很像,有點拘謹,有點放不開,不知是不是身上的偶像包袱太重,對於粉絲而言,周董能出現其實就已經很滿足了。
綜藝節目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好聲音當然不只有優勢當然還有憂患,和同檔期的其他的幾個節目相比,好聲音手裡可打的牌確實已經不多了。要比明星陣容,湖南衛視的偶像來了要甩開中國好聲音幾條街,《中國好聲音》:汪峰、那英、周杰倫、庾澄慶,《偶像來了》:林青霞、朱茵、寧靜、謝娜、歐陽娜娜、趙麗穎、楊鈺瑩、古力娜扎、蔡少芬、張含韻;要比好聲音,即便是蒙著面的我是歌手,江蘇衛視的蒙面歌王也比中國好聲音強太多,《中國好聲音》:貝貝、張磊、李安、陳梓童等,《蒙面歌王》:李克勤、孫楠、沙寶亮、譚維維等。
同期還有《爸爸去哪兒》、《期限挑戰》以及《15個》等多檔綜藝節目與之PK,其中浙江衛視的收視勁敵依然是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偶像來了》等多檔綜藝節目收視表現都非常不錯,其中筆者尤為看好的是芒果TV花重金自製的全時全景直播真人秀節目《完美假期》,極具開創性。
筆者認為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國好聲音手裡的牌越來越少,想要靠老套的哭哭哭哭哭和贊贊贊贊贊贏得競爭,肯定是不可能的,至於怎麼打好手上現有的牌,還需要浙江衛視和燦星的同志多多努力開腦洞。
朗讀者,一部電影和他倡導的娛樂態度,微信號:shreader 關注一下,有你好看!我只是覺得bob dylan去參加那就完蛋了
中國好聲音在本質上依然是大型電視音樂選秀節目,依然是採用了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但是其與其他選秀不同在於它是制播分離的,並且是引進的國外版權,在內容上更優質一些,形式上具有創新性,但是隨著第一季的完結我們也看到了它暴露出的問題。首先,選秀的形式從超女之後在中國沒有再東山再起過,好聲音算是在困境中奮起,只不過它沒有堅挺多久就因過度的商業化埋沒了。好聲音出現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民意的表達更自由和方便,電視和手機已經不再是大眾意見的唯一舞台,社交媒體上也充斥著大眾的呼聲,而這些呼聲被99家媒體劫持了,媒體為何可以去被當作裁判?它們是否具備這樣的資格實在讓人質疑,最終的結果也不那麼盡如人意。第三,好生音學員的出路又會是如何呢?是不是和曾經的超女快男一樣背著選秀的標籤在音樂圈不溫不火呢?好聲音這場音樂春晚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選秀,關於電視,關於民意的思考,
後期剪輯的確很好,第一場錄製不是很順利,由於是東方衛視達人秀的團隊在做,並且盲選之後的看點原版都未能解決,所以極有可能遭遇瓶頸,期待
「中國好聲音」決賽結果是當下社會的真實寫照:哈林代表的自由、異端,楊坤代表的草根、奮鬥以及劉歡代表的專業、學術,最終都敵不過那英所代表的平庸膚淺的「主流」。不過,電視是一個世界,網路是另一個世界,在真正代表未來的網路世界裡,我們心底有自己的冠軍——自由率性多元的吳莫愁。有圖為證。
劉歡:毀人不倦,毀了不少好歌手,
人家本來唱得很好,到他這裡都不會唱了。教學水平不敢恭維。接下來大家就不要再選他了。楊昆: 多年單身老男人私心太重,力保丁丁晉級,直接導致我不想再看下去。
那英:多年單身老女人,留下的全男的,女學員就不要再選他了。
庾澄慶:不介意牌爛,只在意感覺,挖掘潛力功夫一流, 真藝術。
吳莫愁的看第一遍嚇住了,再往後越看越有味道。媒體評委投票太扯淡,直接自降身價變超女「中國好聲音」里很多歌的歌詞很好,在這個時代,歌詞,象是大眾哲學、大眾詩歌
第一季看了,覺得這種模式挺新鮮,後面的不能看了,最不能忍的一點是,歌手聲音辨識度低,真心分不清啊
推薦閱讀:
※你們是何時,什麼原因開始聽搖滾的?
※什麼是波薩諾瓦(Bossa Nova)音樂?有哪些代表性的音樂人?
※你做過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說唱的伴奏(beat)都是什麼人寫的?
※如何評價馬吟吟在好聲音舞台上演唱的《海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