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如何看待法國大革命給德國帶來的變化?以及法國之自由?

剛剛上完一堂《德國古典哲學 》 的課,其中老師講到法國比德國更自由,法國大革命給德國帶來很多「變化」。我們應如何看待「德國之變」?以及法國之自由?


要理解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給德意志帶來的影響首先要正確的理解德意志1789年前後的局勢是什麼樣的。

1789年的德意志雖然看起來小邦林立山河破碎,但是18世紀下半葉的德意志是一個恢復階段,也就是經過了三十年戰爭的巨大破壞和殺戮之後,德意志各邦國各等級通過法國和瑞典,後來是法國和俄國擔保和維護的德意志各等級現狀,得到了一個喘息之機。17世紀是德意志史上最黑暗的一個世紀,相比之下18世紀因為戰爭本身開始變得有限制,成為王朝的遊戲的花邊戰爭,所以雖然依然爆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但是18世紀對德意志人來說是一個喘息和恢復的世紀。從文化上說十八世紀下半葉進入德意志文化的魏瑪時期。

德意志的山河破碎實際上對各等級的人民來說是一個維持自身和平、安寧和自由的屏障,任何一個小邦、自由市的自由都得到外國的擔保,不能被憑空剝奪。所以1789年德意志作為一個整體的無力並不等於組成德意志的那一千七百多個組成部分的苦難,相反那是一個難得的穩定時期。同時整個十八世紀德意志也沒有遭到巨大的外部威脅需要打破這種錯綜複雜的平衡。

從這個前提出發我們就可以理解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帶給德意志的顛覆性影響了。德意志之捲入大革命,實際上是以德意志的干涉為開端的,瓦爾密戰役和熱瑪普戰役就是法蘭西共和國打敗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的共和國奇蹟。但是之後法國開始反過來入侵德意志,這時候德意志的錯綜複雜的平衡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801年的《呂內維爾合約》對德意志帝國的制度和德意志的國內平衡是一個決定性的文件。因為從1648年開始到1801年之間,處於僵持狀態的兩大改革帝國的道路,也就是等級合作制國家的道路和在邦國的基礎上重建皇權的道路到1801年以後終於分出了勝負。

《呂內維爾合約》要求德意志皇帝弗朗茨二世割讓所有萊茵河左岸的領土,但是萊茵河左岸的領土只有一部分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於是為了執行合約,皇帝召開了帝國等級會議,那些萊茵河左岸的小領主自然被皇帝拋棄了,但是擁有萊茵河左岸領土的大邦國要求得到補償,這種補償最終以強制的教產還俗,和皇帝默許邦國吞併自由的帝國城市和小的帝國等級的方式來實現,其結果就是1803年的《帝國等級會議總決議》。換而言之原本依靠法國和俄國而享有自由的各帝國等級,現在因為法國轉而採取擴張政策而被皇帝、大邦邦君背靠法國人犧牲掉了。德意志帝國體系之內的各個主教、修道院除了美因茨選帝侯和德意志騎士團都被吞併,自由市的絕大部分也被吞併。

對比1789年和1815年的德意志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德意志西部原本分崩離析的政治地圖被幾個大邦取代了,唯一還保持著細碎狀態的是德意志的中部。這就給之後在邦國的基礎上重新實現德意志統一打開了道路。

在經濟上德意志城市在18世紀實際上處於衰退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在1803年德意志的絕大部分自由市表現的完全無力反抗。但是拿破崙戰爭和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令把英國工業品和殖民地商品杜絕在德意志之外,所以雖然德意志人在拿破崙戰爭中飽受摧殘,但是對德意志的工商業而言,拿破崙戰爭期間反而是一個喘息之機。

很多人提到斯泰因和哈登堡的改革,但實際上這次改革在普魯士字面上的意義遠大於實際上的影響。這次改革主要是對農民里的上層有利,對中層則喜憂參半,對下層實際上是弊大於利的。雖然經過斯泰因改革普魯士的市民有權利購買農村土地,農民也有權在鄉村購買房屋,但是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普魯士的眾多改革之中影響最大的實際上是模仿法蘭西共和國而建立的義務兵役制。還有參謀集體負責制這兩種革命式的制度在拿破崙戰爭中也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優越性但卻是未來普魯士軍事優勢的基礎。

其他方面維也納合約授予普魯士以萊茵領土,賦予普魯士以萊茵河保衛者的使命,這讓普魯士深深的捲入德意志事務,讓普魯士的利己的邦政策不可避免的帶有德意志色彩,這些無疑也是拿破崙戰爭的間接影響,但是直到1815年普魯士都是歐洲五大強國里的0.5強,普魯士是歐洲的二流強國,在德意志邦聯里,奧地利是超級大邦,普魯士是大邦,巴伐利亞是中等邦國,和一系列小邦。普魯士的優勢是復辟時期的自由主義大臣們的貢獻,還有鐵路讓萊茵-威斯特法倫崛起為重要工業區的結果,而不是拿破崙戰爭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給德國帶來的變化:

1,加速德國的統一,掃清了很多小不點割據勢力,和彎彎繞繞。

2,帶來了進步思想和比較開明的制度解放,對比被法國佔領的地區和奧地利帝國保有的地區之人身解放就是個很好的對比。

3,普魯士崛起和德意志統一的可能性出現。被拿破崙打敗是對普魯士這個軍國主義國家在其最擅長的軍事力量上嚴重的打擊,刺激其執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改革,增強了其國力,反法戰爭滅掉了神聖羅馬帝國,嚴重打擊了奧地利,打破了奧地利在德國佔優勢的局面,。而在戰後維也納會議上為了有效的遏製法國重新威脅歐洲,在萊茵河兩岸建立新的普魯士領土,一下把普魯士提到了名副其實的歐陸四強之一,而且萊茵蘭普魯士與普魯士本土分離的局面促使普魯士不得不加強與鄰近德意志小邦國的聯繫和控制,使其對統合德意志,特別是北德意志地區的慾望明顯增強。無論是領土還是制度改革,大革命前的普魯士和大革命之後的普魯士都截然不同。要知道在整個18世紀,普魯士雖然逐漸強大到可以破壞哈布斯堡對德國統一的追求,甚至還佔領了西里西亞,但是本身卻仍然不足以開始統一德意志。

4激發了德意志地區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對大一統政權的渴求。特別是在法國拿破崙王朝的示範作用下,德國人民開始意識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才能夠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以及支持他們更好的追求自己生活。這加速了哈布斯堡傳統影響的衰落,以及德意志地區人民對統一的渴望。對比統一後仍然一盤散沙,狹隘地域本位意識仍然佔優的義大利王國更加明顯。

最後,法國人在拿破崙雄起之後受到了嚴厲的鎮壓和遏制, 基本上吸引了所有歐洲國家的注意力,分散了普魯士崛起的影響。而法國人自己也開始沉醉在拿破崙神話中不可自拔,忽視了軍事建設和戰敗的可能性


這...問題邀我?我是歷史廢 ( &>﹏&<。)

胡亂扯一扯吧。

拿破崙向普魯士宣戰取得了勝利,可他進入柏林的時候是受到了民眾的夾到歡迎,因為柏林人都覺得他是帶來「自由」的戰鬥英雄!戰敗的腓特烈國王在割讓了一半的土地,背負了戰爭賠款以後逃亡了東普魯士。但腓特烈國王不甘心,想要做些改變,於是找了Stein(施泰因)過來作為顧問,這位男爵曾經因為改革侵犯了貴族的利益而被驅逐。Stein雖然是拿破崙一生黑,但他非常善於學習:施泰因提倡的改革可以說是深受拿破崙,更為準確的說是《拿破崙法典》的影響:法律下人人平等、解放農民、宗教自由、公民權等等。

當時的普魯士75%以上的人生活在農村,其中的50%沒什麼財產,屬於赤貧。施泰因打算把農民從地主的壓制下解放出來,建設能夠自由交易的市場,取消了行會的特權,發展手工業。剩下25%的城市居民實現自治,在柏林的尼古拉教堂召開第一次市民大會,給人民更多的權利,還有像洪伯特這樣的人大力推動教育改革。另外,原先的僱傭軍制度也廢除了。

以上這些,可以說是拿破崙給普魯士帶來的「變化」。

但普魯士和法國的變化又是不一樣的。

當時的法國是一個國家了,大革命時期對於法國人的定義,不是因為他的國籍和出身,而是因為他贊成法國大革命的思想,然後他剛好會說法語,符合這個的就是法國人,就可以號召法國人民。

但德意志在當時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拿破崙把普魯士的一半佔領了,把一些諸侯小國+巴伐利亞、薩克森這樣的中等王國合併起來變成萊茵聯盟(Rheinbund),在這樣的情況下,德意志只能通過先語言再政治的方式掀起本國的民族主義,標誌就是「呂措夫軍」(不是那艘船),也就是在反抗拿破崙的時候,普魯士意識到:無論是普魯士、巴伐利亞、只要是說德語的應該是成為一個民族反抗暴君。

PS.呂措夫軍的衣服是黑底色,紅領,金色扣子,拿破崙稱他們是黑魔鬼;這志願軍的顏色也成為了後來德國國旗色。


原先一百多,二百多,三百多的頭銜,統統只賣二十塊,統統只賣二十塊!拿破崙王八蛋,你不是人,他們前赴後繼加入萊茵邦聯,你統統升格,你還我們神羅,你還我們神羅!

大革命所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很多德意志諸侯國被升了一格。

英王在德意志的領地:布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升格為漢諾威王國。

巴伐利亞選侯國升格為巴伐利亞王國。符騰堡公國升格為符騰堡王國。

薩克森公國升格為薩克森王國,但是這個「王國」還不如原來的公國大,因為薩克森和拿破崙關係密切,被普魯士割走了一大塊。

盧森堡公國、巴登伯國被升格為大公國。

最有趣的是黑森-卡塞爾伯國被升格為選侯國——但是此國領主1803年才成為選侯,1806年帝國就解散了。換言之,這家領主的選侯其實只當了三年。

在1701年前,帝國境內實質存在的王國只有波希米亞(被哈布斯堡統治),後來普魯士升格為王國,但有一半不在帝國境內。然後大革命後,王國一下就多了這麼多。除漢諾威被普魯士吞併,其他王國均存在到1918年。第二帝國期間有將巴登也升格的討論,未實行。


法國革命本身就很複雜吧。

從大歷史的角度,拿破崙的出現,把歐洲掃了幾遍,弱化了教皇作為政治力量,強化了其精神力量,讓民族主義興起,德意志不願成為歐洲東西列強的戰場,結果就是,德國和義大利出現了。

德國升起把奧地利推向東方,壓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結果是兩個帝國都開始加速瓦解,民族主義力量在外來力量影響下被釋放,最後巴爾幹火藥桶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剩下的就是歷史了。


終於看到自己能回答的了,恰好最近在看托克維爾寫的《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確如作者所說,自己並不是在還原大革命的歷史,而是對法國大革命進行分析。

這本書是歷史與歷史哲學的結合

首先我想說:

人們似乎熱愛自由,其實只是痛恨主子。

然後托克維爾在裡面分析道,為什麼大革命首先在封建壓迫最輕的法國爆發(當時法國已沒有農奴),而不是最先在封建壓迫最嚴重的德意志帝國(德國還沒有廢除農奴制)爆發:

托克維爾是這麼說的:

「有些事乍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餘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因此在這些制度的桎梏實際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顯得最無法忍受。 」

然後我聯繫到中國實際分析,供君推及德國:

在文化部、廣電、中宣部等單位重拳出擊下,許多網站被整頓肅清,視頻網站上的外國影視劇紛紛審查或下架,百度、知乎、微博等知識或言論型網路平台已進行關鍵詞屏蔽、發言審核,也將迎來實名認證,可以看出政府的對網路平台管制越來越嚴格。於是各大社交平台上充斥著網民的怨聲載道,吐槽、諷刺絡繹不絕,明槍暗箭紛紛亮相。其批判的言論無論多麼婉轉,總是圍繞「言論自由」展開的。似乎在新世紀下,人們對於政治自由的呼籲更加迫切,且總是以政府擺出的「國情」調侃。

中國曾經實行了幾千年的封建主義專制集權制度,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管怎樣,人人皆可以見證「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句話絕不是空談。實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從免稅到補貼。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然,滿足了人民迫切的生存需求,就會使得另一部分(即那些本吃不飽肚子的窮人根本無法想像的方面)的需求所轉化成的矛盾迅速凸顯出來,並被網路放大或虛化地最為耀眼。

最後我想引用大師的一句精闢總結:

「人們說的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然,這促成了法國大革命,一段苦難的波折……

待更未完~


民族主義意識與德意志統一意識


讀康德尼採去。

世界上最偉大的行為是思想,其他行為都繞著思想翩翩然做著螺旋式運動。

法?托克維爾


法國大革命是沒有民族界限的啟蒙主義世界革命,或者說如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般清楚:第三等級就是民族。大革命期間,長期受啟蒙思想影響的德意志地區進步知識分子都歡呼雀躍,準備立即加入世界革命,建立啟蒙主義的世界新秩,貝多芬都給當時被視為將革命傳播到全歐洲的使者拿破崙作了一堆頌歌。然而人的命運不僅要看個人奮鬥,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革命導師蘿蔔塞.....啊不,羅伯斯比爾步子太大不僅扯到蛋還扯掉了自己的腦袋,拿破崙趕緊往回找又一下子找回羅馬帝國去了,所以革命使徒一下子變成了叛徒,特務,工賊,流氓兵痞和軟弱小資產階級法代表,而且對德意志人民而言還是貨真價實的侵略者,貝多芬的那堆頌歌也全都改成獻給抗法鬥士了。於是德意志地區的知識分子180度大轉彎,在反法大背景下掀起反對啟蒙主義的思潮,轉而從傳統,血緣,宗教中尋找凝聚德意志民族的力量。但即便如此,在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覺醒的大背景下,這種民族主義思想也是與以封建宗法和天賦神權為合法性依據的專制王權相衝突的,德意志的民族主義者仍要使用啟蒙思想的平等,民主等理念,當然最主要是手槍和炸彈,與專制政府為了「誰的國」這個問題而鬥爭。

總的來說,法國大革命作為一場啟蒙主義的世界革命,儘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被扭曲為拿破崙戰爭及其帝國的形式,但其影響是實實在在的。不要說德國,即便是遙遠的俄羅斯,那些在打敗拿破崙後參與佔領法國的俄國貴族軍人們回國以後就成了革命種子。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延續到目前為止的最新發作就是十月革命,法國大革命對德國的影響,也是可以和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相提並論的,只是更加隱晦曲折。


這問題很複雜,你老師是怎麼說的?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古老自由與新興專制」這一概念?
假設韓國,台灣,新加坡,西班牙,智利在二戰後直接實行民主,會比現在發展的更好嗎?
美國持槍合法,卻限制出售狗肉,這是否說明美國也有落後法律法規?
如何理解盧梭說的「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韓寒「轉向」了嗎?

TAG:哲學 | 法國 | 德國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