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士樂隊解散的原因是什麼?


披頭士在最輝煌的時候解散,但同期成名的滾石卻像方舟子一樣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仔細捉摸,裡面有意思的東西很多。

披頭士解散,主要是麥卡特尼隨著年紀增長,想成為樂隊的領導者。哈里森和斯塔爾對誰成為樂隊領導者沒什麼想法,就跟打醬油的一樣。但是列儂感覺不舒服,雖然列儂對領導樂隊的野心不大,但是對麥卡特尼事逼事逼就很反感。現在看來,主要是這哥倆都太強了,缺乏持續的合作精神。後來在音樂理解上的差異,讓他們更不可調和。哈里森在音樂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從來不通過披頭士實現。他知道這個「公司」的控股權不掌握在他手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後來披頭士在財政上十分混亂,麥卡特尼僱傭了很多親信來管理公司。種種問題彙集到一起,最終解散了。至於小野洋子的出現,她只是讓列儂的之前那段婚姻解散而已。

反觀滾石,賈格爾和理查茲也是樂隊核心,這哥倆也不是就那麼和諧,但是他們具備了列儂-麥卡特尼不具備的互補性。誰離開誰都沒戲。70年代末期滾石解散過一段時間,賈格爾和理查茲都各自發展,結果都很失敗。80年代又重組了。重組後理查茲感慨地說:「只有跟滾石在一起,我們才能勇往直前。」

從披頭士-滾石的案例不妨能總結出現代企業發展的一些規律,那就是,什麼叫黃金搭檔。必須合伙人之間具備互補性,不能太一順邊了。


@袁磊 袁教授,你可真閑~

關於Beatles種種,這是我最不願回答與思考的一個問題,很多人惋惜Beatles的解散,我卻覺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解散恰恰是成全了每個人;天才都將是孤獨的,大俠也註定是孤獨,江湖中的大俠們如果最後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那大俠還是大俠么?

好吧,來談談關於解散。大多人認為Beatles的解散是因為列儂和麥卡特尼的矛盾,當然還有一提到這個問題總會趟槍的洋子。其實矛盾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是二人在音樂造詣上的分道揚鑣。上面 @虞嘯卿也說到這一點。對於大多數不太懂音樂的人來說(當然,本人也不懂),但講音樂風格、造詣的分歧,很難讓人對二人的音樂理念有一個從感覺上的了解。下面列舉了從1963-1970年之間列儂和麥卡特尼各自26首歌曲。諸君聽完對比一下,相比定會對二者的音樂風格有所印象,有所理解。

--------------------------------------------------割----------------------------------------------------------

列儂

1963.03

ask me why

1963.11

All I"ve Got To Do

All My Loving

1964.08

I"ll Be Back Things We Said Today

You Can"t Do That

1964.12

No Reply
I"ll Follow the Sun

I"m a Loser

I Don"t Want
to Spoil the Party

1965.08

help

Ticket to
Ride

1965.12

Nowhere Man

Girl

In My Life

1966.08

I"m Only Sleeping

And Your
Bird Can Sing Here,

1967.06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1967.12

I Am the Walrus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All You Need
Is Love

1968.11

The
Continuing Story of Bungalow Bill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I will

I』m So Tired

Sexy Sadie

Revolution 1

1969.09

Come Together

1970.05

Across the Universe

Dig a Pony

麥卡特尼

1963.03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1963.11

All My Loving

Till There Was You

1964.08

Things We Said Today

1964.12

I"ll Follow the Sun

1965.08

Yesterday

I"ve Just Seen A Face

1965.12

You Won"t See Me

Michelle

1966.08

Eleanor Rigby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For No One

1967.06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When I"m Sixty-Four

1967.12

The Fool on the Hill

Hello, Goodbye

1968.11

Back in the USSR

I will

Helter Skelter

1969.09

Oh! Darling

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

Golden Slumbers

1970.05

Let It Be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Get Back

---------------------------------------------------------又割---------------------------------------------------------------------------

簡單補兩句:列儂和麥卡特尼二人早期的音樂風格很相似,都是以歡快的情歌為主,二人聲線也頗相似,以至於聽早期的歌時,總分不清楚到底誰是主場,誰是伴唱。這種狀況持續到1964年的專輯。1964-1965年是一個過渡時期,二人漸漸朝著自己的方向走去,到1966年8月《Revolver》這張專輯,二人的風格其實已經差別很大了,可以對比一下《I"m Only Sleeping》和《Eleanor Rigby》。再之後其實就是兩個人各玩各的了。總的來說列儂的曲風相對穩定,給人一種很隨意,很不墨守成規的感覺,如《Girl 》《I"m Only Sleeping》《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I Am the Walrus》《The Continuing Story of Bungalow Bill》《Happiness is a Warm Gun 》;而麥卡特尼的曲風則是在熱情高亢和小清新之間來回切換,有種很分裂的感覺,比較喜歡他小清新的歌,如《I"ll Follow the Sun》《Michelle》《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The Fool on the Hill》《 When I"m Sixty-Four》《Golden Slumbers》。

聽Beatles歌曲算起來也有十多年,近幾年每次聽起,就會覺得他們的解散是各自最好的出路,假如列儂是流水,那保羅就是星辰,流水終將桀驁不馴地流到宇宙的最深邃之處,讓人望塵莫及,而星辰卻是要做宇宙里的指明燈,被人無數次仰望;流水倘若停下來會短暫地映出星辰在它裡面,可那終究只是一次愉快而交輝相映的相遇,因為追尋藝術之路需要獨自上路。

PS:最喜歡列儂的一句詞:

It"s getting hard to be someone,but it all works out

期待某日也能夠「to be someone」.


可能是一廂情願或者個人觀點,但是在我看來列儂是真正的藝術家,保羅是有藝術天分的主流大師。所以列儂是寫tomorrow never knows那個人,而保羅是寫yesterday那個人。而解散的原因或許也很簡單,列儂只想寫自己認為很屌的作品,而保羅想寫用了都說好的作品。作為一個樂隊來說,什麼矛盾也許都比不上理念上的不同。洋子什麼的都是次要的原因。


東野圭吾新作「解憂雜貨店」第四篇章講Fab4解散是這樣說的:「人與人之間情斷義絕,並不需要什麼具體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經離開的結果,事後才編造出的借口而已。因為倘若心沒有離開,當將會導致關係破裂事態發生時,理應有人努力去挽救。如果沒有,說明其實關係早已破裂」


說實話,我覺得,如果列儂不死,他們早複合了,後來哈里斯也死了。

所以,他們解散的原因應該是,好多人死了。


我也湊湊熱鬧。

披頭四的解散,個人覺得最大的問題是:一山不能容二虎。

列儂是早熟的,但披頭四的偉大在於保羅以及喬治、林哥在後來的不斷成熟。喬治結束了瘋狂的阿三時期後,在阿比鹿中寫的日出,我覺得是披頭四最好的歌之一,我心目中的前三。

作為世界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創作組合,列儂和麥科特尼在早期一直處於良性競爭的狀態,這人寫了這首歌,這人就要寫出一首比對方更牛逼的歌。早期的列儂是更為優秀的,而保羅到了寫出耶斯特得這樣的世界名曲之後,鋒芒就完全蓋過了列儂。

列儂才華也是毋庸質疑,他後來自己的個人作品也證明了他認真起來的時候依舊是頂級的。可他確實和麥卡特尼的音樂想法出現了分歧。想起兩人的完美的雙主唱,真是令人唏噓。

大野洋子對披頭四的解散只是外向了,她在let it be的紀錄片里坐在列儂旁邊打毛衣的形象確實深入人心。

不過,說實話,「大眾」尤其是中國的大眾以為披頭四是約翰列儂一個人的樂隊,不知道這麼多的世界名曲是保羅寫的,咳咳……


一個樂隊再也無法容納不同的藝術觀點,這是主要原因。

披頭士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就是他們的成長,從只會唱情歌的男孩到引領變革的大師。約翰和保羅,不用說他倆絕對是最經典的搭檔,兩人早期時候就是一個眼神我就懂你那種關係,共同寫歌,互相修改。但是後來樂隊名氣越來越大,兩人的造詣越來越高,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其中不僅僅在於創作上,約翰對毒品越來越依賴,導致情緒很不穩定,約翰的毒舌是出了名的,他對身邊人的態度也漸漸不好,再加上洋子讓約翰認為他自己才是大師,約翰只熱衷於洋子帶來的先鋒理念(事實證明,也是洋子幫他開啟了他對自己內心的探索),他開始瞧不起其他三人。後來他把洋子帶入錄音室,破壞了披頭士不準別人插手錄音的規矩,樂隊里的人對洋子也是一幅冷漠態度,使得他很反感,對樂隊也變得冷淡。

保羅則對樂隊充滿熱情,但是他這種熱情讓其他三人不滿。保羅對樂隊的各種事情幾乎是全盤插手,事必躬親(他們的經紀人布萊恩的死亡也是一個原因,之前都是布萊恩操辦,披頭士只管演出和創作,布萊恩死後再也沒有人能讓他們聽從管理),其他三人覺得保羅獨斷專橫,到最後甚至出現了三人針對一人的局面。雖然保羅對於樂隊的熱情出於好的方面,而且也使樂隊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概念專輯),但是保羅對其他三人的忽略使他們很不滿。

再說喬治,喬治一直以來被約翰和保羅當作小弟弟,僅僅把他當個吉他手。但是自從喬治開始接觸印度神學追尋"靈性"(這廝上輩子一定是印度人!),他在創作上的造詣也自成一格,再也不是之前那個"小弟弟"了。約翰和保羅對他的態度另他心酸難受,最後則變成了憤怒甚至怨恨,直至他寫出了<<某事>>(Something),才另約翰和保羅對他另眼相看,但那時也無濟於事,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解散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林格,林格是個性格很好的人,不任性也不張揚,但是其他三人對他的無視也讓他越來越難以忍受。林格作為一個鼓手是很優秀的(不過林格在創作方面的確是......),但是他對於製作的參與越來越少,往往是整首歌確定下來了,才叫他過去打一通鼓,這讓他很反感。

總之是他們在取得巨大成功和音樂上的突破後,就漸漸滑向解散了。彼此之間的音樂理念不同,彼此之間不能溝通,彼此之間瞧不上眼,他們自己才是解散的原因。

至於小野洋子,她的出現只是加大了他們的隔閡,沒有她,他們依然會解散。


帶三個表所言極是

大部分人歸咎災星洋子搞爛了整個樂隊,其實還是到後來,每個人都把自己姘頭帶到工作室排練室,嘰嘰喳喳煩死人。在這段沒羞沒臊的日子裡,哈里斯瘋狂的熱愛迷幻和阿三的那票音樂,列儂玩命幫著yoko搞藝術……剩下兩個忙著搞對象,也算是一段經典的披頭歲月啦。我個人認為ringo的臨時上陣,stu的死這都是隱性的傷痛,從一開始出來就有過隱藏的遺憾,終有一天會總爆發。

當《胡椒中士》專輯的開始,他們就搞的嚴肅的不行。也許是想從音樂上開始成熟起來,不再是之前的年輕貌美的love me do,但是就是這種轉變開始就激發了一些問題。這些創作型的組合,從開始到分裂,應該都是由於創作的衝突,這種在藝術上的爭論雖然看上去令人遺憾,但是還是對音樂的推動是有意義的。


心理因素:4人已經用beatles證明自己的pop most和top most 站在整個流行音樂的頂峰n年了 不再為了名利而音樂 而早期的過度演出過早的耗盡了他們的熱情 小夥子們很累了

人員因素:經紀人Brian Epstein的死使得beatles在商業上的運作失去了最大的推手 之後beatles的運作Paul想主導 而剩下三個人則討厭被控制

藝術風格:早期主導者是列儂 而保羅的風格也和他相近 表達對愛情近乎瘋狂的熱烈追逐 兩人在歌曲中近乎於完美搭配 一首歌幾乎完全是兩人一起寫的 但到了中後期 兩人分道揚鑣 列儂要的是瘋狂 暴躁 沮喪 興奮 的搖滾精神 保羅則更擅長動人 溫情 精美的作品 同時 喬治也在兩人身後長大 獨當一面開創了自己的風格 3股力量和風格在一個樂隊里 能不打架么?

事實上 滾石所謂的不解散 並不代表樂隊長期的活躍和多產 70s中後他們也基本退居二線了 只是偶爾走走穴 名利雙收 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 仔細聽滾石 其實風格都是根源Blues 隊內主導對藝術的要求是一致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前幾天看了一個紀錄片,發現,最早想離開樂隊的是喬治哈里森。他自己寫的歌根本不受重視,有一首他的經典歌曲伴奏竟然是克萊普頓,那個時候披頭士還沒有解散。當然他們解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列儂和保羅的矛盾,他們兩個都太天才了,並且也都太獨裁了


因為列儂死了,沒有趕上後面的樂隊重組浪潮


為什麼樓里這麼多「蟲子粉」都是一句列儂一句保羅。。。。。。。。。。。


順勢而生 順勢而滅 凡人而已 無能抗天


看了順其自然就知道原因了


主要原因是paul和lennon之間的矛盾,雙方誰領導樂隊,另一方都不舒服,所以導致樂隊的解散。不過我相四人的感情一直都還是不錯的。

其實關注歐美樂壇久了你會發現,歐美的組合,樂隊還好一些,尤其是演唱組合(desinty"s child,超級男孩,破團等)基本熬不過5年,后街也是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解散又重組的。我認為主要跟西方人的推崇個人主義有關。成立組合,必然要收斂一些自己的個性和習慣,這在西方人眼裡是比較難以接受的,久而久之矛盾就會激化,解散也是在情理之中。而像中韓等東方國家推崇的是集體主義,即以集體大局為主,為了大我可以犧牲小我,所以組合出道的很多(棒子國尤甚),而且解散基本上多是因為團隊不火了,而不是因為成員內部有什麼矛盾(即便有,也是次要原因)。

所以,做歐美樂迷,千萬別做團飯,否則早晚一天會傷心死。


不同的心情狀態下真的看的感覺不同,就像在看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之後我才覺得,以前自己好像沒太搞懂她們為什麼解散。


第一個離家出走的是Ringo吧,然後被鋪滿鮮花的錄音室哄回來了。然後是小喬出走。John嚷嚷著要解散,然而是Paul聽了Phil Spector製作的Let it be後氣炸了宣布離開。音樂上的分歧是根本原因,主音主唱貝斯都才華橫溢。至於洋子,只是一個比較小的因素。


列儂和保羅各自嫌棄對方的老婆插手樂隊的事情太多,看對方和對方的老婆不順眼,就解散了唄。


推薦閱讀:

喜歡披頭士是怎樣一種體驗?
Beatallica 是一支怎樣的樂隊?關於他們有哪些趣事?
為什麼 Ringo Starr 會成為 Beatles 的鼓手?
這張圖裡面的樂隊都是那些?
約翰·列儂以及Beatles有沒有被神化?

TAG:音樂 | 搖滾樂 | 披頭士TheBeatles | 樂隊 | 歐美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