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通貨緊縮會伴隨著經濟增長?

例如英國1814---1849 美國1814---1849 美國1866---1816


我不清楚這個題目本身是不是正確,因為從劍橋美國經濟史來看,美國在1812年之後和內戰時(1840-1877)是一段時間的通貨膨脹,而在1819年大繁榮的崩潰後以及內戰結束之後都經歷了經濟衰退和同時發生的通貨緊縮。因此,似乎從這幾個例子不能看出通貨緊縮伴隨著經濟增長。

撇開這個問題,我始終認為通貨緊縮幾乎必定伴隨經濟衰退。除了我前面說到的例子,從美國貨幣史可以看到,美國在20世紀的幾次通貨緊縮,都是和戰爭以及大蕭條同時發生。通貨緊縮在宏觀上是一個貨幣存量問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貨幣並不是主動投放出來的,而是經濟中的微觀主體對經濟形勢和當前價格的反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當某個行業(如房地產)開始降價時,一般這個行業的失業和收縮就在所難免了。

李智慧和Clauz對通縮為何伴隨經濟增長給出了兩個例子,但兩個例子不太會出現在現實中。只要生產率進步是可期望的(比如今天生產一個雞蛋,明天莫名其妙就生產了兩個就是不可預期的技術進步),貨幣供應也將平穩上升。想像一個人,他知道明天的產出會增加,後天會更多,那他每期都會向銀行借款,也就是向未來借款。銀行借貸本身就在創造貨幣,而許多處於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生產率進步預期的人處在同一個經濟體中,貨幣就會隨生產率進步穩步上升,這會抵消生產率提高帶來的貨幣存量除以產出的下降。

看到前面一位同學給出了一個查閱美國數據的網站,我就做了一下回歸,發現從1801至2010年,通脹率每上升1%,真實GDP增長率就上升0.09%,在10%下顯著;如果每20年放一個year dummy,那麼結果是通脹率每上升1%,真實GDP增長率就上升0.12%,在5%下顯著。要明確的一點是,GDP和CPI都是單位根過程,直接回歸會造成偽回歸,必須差分後才能回歸。因此,即使在前面那位同學所列出的1866至1897年內,通貨緊縮仍然會造成經濟衰退,在這32年中,通脹率每下降1%,真實GDP增長率就會下降0.75%。


的確,樓主舉的三個例子都是明顯的通縮和經濟增長同時發生。可是是否這兩件事因此就有了因果關係呢?邏輯沒問題的人都知道並不能說明因果。

而看看弗里德曼寫的《美國貨幣史》,給出的答案恰恰相反,是經濟增長導致了當時的通縮而非後者。

在美聯儲建立之前,銀行業發行通貨的權利在於國民銀行,發行票據的同時,要購入相當於票面面額的111%的特定政府債券(實際上嚴格來說這不是通貨,但是在民間的地位和貨幣基本相當),因此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對於銀行而言這種行為的利益動機驅動不大,在一戰前,各國民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總和不到規定上限的五分之一。

而在當時真正發行貨幣的財政部,發行貨幣主要看政府缺多少,比如南北戰爭的時候就發行了大量的綠幣來支持政府財政,當時並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經濟變化---貨幣發行的溝通關係。

下圖來自弗里德曼的 《美國貨幣史》,橫軸代表年份縱軸代表貨幣存量M1,顯然可以看出來在1893年以前的三十年中,貨幣存量幾乎沒有增長,並且在1878年附近有一個明顯的下降峰。(下降來自銀行業的一次集體危機,大量銀行當時破產或遭遇擠兌,但在此處我們不作詳談。)

通縮的原因就是:經濟增長了,人們需求的貨幣量開始增長,而當時的貨幣發行條件決定了貨幣沒有伴隨著經濟一同增長,因此出現了錢變得越來越值錢的通縮現象。


VOX上有一篇文章從實證角度檢驗了通縮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鏈接是:http://www.voxeu.org/article/historical-look-deflation,參考文獻里有這篇文章的論文原文。

這篇文章檢驗了產量增長和通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跌)在歷史上的關聯,樣本覆蓋了140年並多達38個經濟體。檢驗結果表明兩者的關聯是微弱的,而且這種關聯很大程度上源自大蕭條時期。作者發現了產量增長和資產價格通縮之間存在更強的關聯,尤其在戰後的房地產價格通縮期間。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所謂的債務型通縮過程中,高債務提高了商品和服務價格通縮的損失。最具破壞性的似乎是房地產價格和私人債務之間的相互影響引起的損失。

作者也提到了文章存在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集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們只關注了影響產量的少數因素。在戰後時期我們只有幾次持續性通縮。目前的債務水平相對於GDP正處於或接近歷史高點。這提醒我們不要對未來作出通用的結論或者確切的推論。

最後基於文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政策思考:

首先,從大蕭條中得出關於通縮的代價的推論,就如同把它當作典型例子一樣,這是具有誤導性的。從產出損失的角度看,大蕭條事件是一個異常值;此外,那些損失的規模可能與價格水平下跌本身沒多大關係,而與其他因素有關;其他因素包括資產價格的急劇下降以及相關的銀行業危機。

其次,更普遍地,當校準一項政策來應對通縮時,關鍵是要了解通縮的驅動因素;以及跟往常一樣,當局處置工具的有效性。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識別涉及到的利益和風險。

最後,決策者有充分的理由比以往更為關注金融周期——也就是,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與私人部門信貸)的繁榮和蕭條。


好問題。

干預主義主張通過通脹刺激經濟,以擺脫危機或增進繁榮。事實上那不過是入一支興奮劑,或者說吹個泡泡,不惜扭曲市場信號來造就繁榮假象。但最終還是要為干預埋單,在假象破滅後邁入大蕭條。這就是商業周期,所謂的資本主義不能克服的矛盾。

但是,如本問題所指出的那樣,真正的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通縮。真正的經濟增長不是GDP的增長,而是財富本身的增長,它意味著人類創造出了更多的物質成果。這種情況下如果幣量不變,必定升值。通縮正是經濟增長的外在表現。正常的歷史進程中各類工商業產品價格是不斷降低的,因為經濟的增長使人類付出極小的代價便可生產出以前很難生產出的東西。

視通縮為魔鬼實在可笑,各種危言聳聽。似乎經濟規模的增長必然需要更多貨幣,你要不加印錢就不夠花了。然而如羅斯巴德所說,根本不存在最佳幣量,任何數量的貨幣就是適合的。經濟的增長本就意味著貨幣的升值。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人們公平地享有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而不是被超發的貨幣稀釋和竊取。

補充下,有人質疑經濟增長伴隨著通縮,查了下數據,看這裡:

美國1866~1897

GDP:http://www.measuringworth.com/datasets/usgdp/result.php

通縮率: http://www.measuringworth.com/calculators/inflation/result.php

通脹率:http://www.measuringworth.com/calculators/inflation/result.php

(雖說GDP並非真實財富,但在金本位下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大致還是沒有問題的。)

PS:發現搜素結果不能保存,那感興趣的自己查吧。http://www.measuringworth.com/


這個通縮應該是指物價下跌,物價下跌是由於在金本位時代,自由市場經濟之中,工業產品和黃金的生產效率提高不同步造成的,即黃金的開採效率(不是開採量)提高低於工農業產品的生產效率,如果考慮到人們工農業產品的生產效率的變化,即某種產品的價格除以該產品生產效率提高的倍數,期間應該是有微弱通貨膨脹的。如果你僅僅把注意力停留在某種生產效率變化不大的產品上時就會注意到,它價格的上漲。比如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糧食價格。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即使英美,國家干涉也很嚴重,不是完全自由市場。


純想像。所列時間均為金本位或者金銀複本位時期,MV=PY,在沒有大量金融創新的條件下,v可認為不變,M的增長完全取決於金銀供應量。如果經濟增長真的快的話,Y的增長速度要遠快於M的增長速度(採掘業的技術進步很慢的)。那麼看到就是P的下降。這句話是宋鴻賓說的吧,樓主還是不要看了。


首先,我想說,通貨緊縮不一定就伴隨著經濟增長,反倒通常情況下是伴隨著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是一種物價持續下降的現象,是由於供給大於需求形成的。而供給大於需求又包含兩類:1、供給增長太快,需求的增長跟不上;2,、需求萎縮。這兩種觸發機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非常不同的。


歷史上的通貨緊縮大多是需求萎縮引起的。需求萎縮又有兩個原因:1、信貸緊縮或者貨幣供應緊張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引起投資和消費下降,需求萎縮,國民經濟從原來的供求平衡變成供過於求,價格下降,同時經濟衰退(GDP=C+I+G+NX,C和I的增長率下降)。2、金融和房地產泡沫破滅,國民財富縮水,財富效應會引起消費需求減少,同時銀行的各種壞賬導致信用萎縮,從而投資需求減少。消費和投資需求雙重不足,導致供過於求,價格下降,經濟出現負增長(比如美國1929-1933的大蕭條)。


然後通貨緊縮也會伴隨著經濟增長,這就是恰好是上面提到過的第一個理由導致的:供給增長太快,需求的增長跟不上。(比如1997-1999年的中國雖然通貨緊縮,但是經濟仍然保持穩定增長。)供給增長過快,可以看作是有利的供給衝擊的影響,在AS-AD模型中,AS曲線向右平移,在新的均衡點處,價格下降,產出水平增加。以我國為例,八五期間盲目投資,重複建設,生產能力過剩,相比較而言總需求不足。供給增長過快,可能形成更大的生產能力,技術進步在這其中也很明顯。生產能力過剩,即供給大於需求,導致通貨緊縮。但是別忘了經濟增長,也就是GDP的增長,主要是看C和I的增長。統計數據表明,正因為我國在97-99年的消費和投資都保持增長,就保障了我國在通貨緊縮的時候也能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前提,因為97年以來我國的貨幣供給和需求並沒有萎縮現象,這次的通貨緊縮和貨幣的供求關係不大,同時我們的通貨緊縮也不是由泡沫經濟引起的)。


總之,覺得通貨緊縮是伴隨經濟增長還是衰退,是要看具體的時期,具體的國情來定的。。


從最純粹的理論上說:經濟的增長是會帶來緊縮的。

道理很簡單:什麼叫經濟增長?肯定不是簡單用貨幣衡量,否則辛巴威這種紙幣遍地的國家就成了經濟最發達的了。

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唯一秘密就在於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意味著用更少的成本(包括資金、資源、時間、材料、人力等)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包括飛機大炮鋼鐵小說衣服服務飲食藥品小說等等所有那些人們需要的東西)。

當用貨幣這個尺度來衡量這種效益的提高時,就體現了東西應該越來越便宜--除非又多印了很多貨幣。

東西越來越便宜了,很多人會說那經濟會倒退,因為人們賺不到錢就會減小生產、投資。

這是不正確的,譬如你本來要花20萬去買車,可是由於車廠改進新技術使勞動效益的提高,汽車現在成本降低,現在車只要17萬。這一方面會使更多的人買車,另一方面你剩下的3萬元可以去旅遊,這樣本來只有一次汽車消費變成了汽車和旅遊,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旅遊的人賺錢多了也可以去買車。更進一步,由於旅遊業的相互競爭效率提高,以前3萬的旅遊現在只要2萬,你又可以用1萬元去買台電腦...如此等等社會就進入了良性循環,所有的東西看似跌價,但人們卻越來越富有。

當然,這是理想情況。


因為採用金本位,銀本位,或金屬實物貨幣的經濟體,國家調控幣量的手段有限。如果經濟快速增長,而幣量因為貴金屬的供給約束,增長速度趕不上經濟增長速度,就會發生通縮。這在紙幣時代以前,是個定律。比如中國史書上,盛世就是斗米幾錢,十幾錢,這其實是通縮。

無錨的紙幣時代以後,這個定律就不對了。


最近對通縮很有興趣,有不對之處歡迎指正.

------------------------------------------------------------------------------------------------------------

首先要說英語里disinflation 和deflation 都是通貨緊縮的意思,但是事實上他們不同的.

disinflation是CPI增長緩慢或CPI的下降.(CPI&>0)

deflation.是持續的商品和資產價格下降.(CPI&<0)

李智慧所說的通貨緊縮更接近於disinflation,或者輕度的deflation

它是由經濟發展,即生產力(AS,Aggregate supply)提升,生產成本下降而導致的良性的通貨緊縮.理論上它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而題主舉得例子大多在此列.

但大多數情況,我們所說的通貨緊縮不是生產力提升所造成的,而是總需求(AD,Aggregate demand)下降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更通貨緊縮同時出現更多的是經濟衰退,高失業率,高負債率,信用萎縮而非經濟增長.

它會使債務的實際價值上升,使得個人與企業在高負債率下寸步難行.

並使得經濟進入通貨膨脹的循環即

生產量下降-&>失業率上升-&>消費下降-&>降低企利潤-&>投資活動下降-&>生產量下降-&>失業率上升...

具體邏輯因果關係鄭月已經在她的答案里詳細描述,我就不再做累述.

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加難以應對,因為對於通貨膨脹銀行可以提高利率加以因對,但對於通貨緊縮,你雖然可以降低利率,但你不可能把利率設定為負值.


經濟增長的情況下, 總體產品數量增長, 對於流通性的需求增加, 貨幣的需求增長, 而貨幣本身的數量沒有因此調整, 造成了通貨緊縮。


這方面不是很熟給不了什麼答案,倒是有點疑問:樓主舉了這三次時間段的例子,但是通縮一定伴隨經濟增長嗎?通縮一般來說是因為供大於求造成的,而供大於求有可能是需求減少,可能是供貨太多。這兩種方嚮導致的結果是不同的。另外如果政府干預經濟較多或者說白了就是計劃經濟佔主體,這個通縮會導致什麼,還望高人指點。


因為現在的貨幣是紙幣啊!
紙幣不夠用所以央行(一國的中央銀行--我國是中國人民銀行)有權力印製貨幣。就是發紙啊!
印鈔的成本又不高(都是紙啊),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央行想發多少就可以發多少~
而且,教我金融的老師也講,某銀行里的樓上有整落整落的老人頭堆著,不論多少人來去款,都不會有問題。
所以,經濟發展時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短期中經濟增長導致通貨緊縮是有可能的。

前提是生產技術的提高 。

如果問題問我,通貨緊縮能不能導致經濟增長,我覺得答案是不能。

因為在長期中,無論是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根本上都是政府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都是負面的。

所以政府應該發行合適數量,不多不少的貨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經濟學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主席???(不記得名字)和米什金認為美國政府在現在的情況下適度保持通貨緊縮有利於經濟發展。


通貨緊縮是要有對外貿易,經濟增長的概念很大,刺激國內經濟也可以做到經濟增長。


按照貨幣學派的治理思路,保持貨幣發行量恆定,則貨幣會成為一種數量有限的資源,在其他資源增長(經濟增長),而貨幣量不變的情況下,單位貨幣就會相對升值,從而出現類似貨幣緊縮的情況。只是當這種升值大到連最小的貨幣單位都不適宜作為可分割的計價方式時,才會影響貨物貿易。而這種情況不會頻繁出現,只需要在間隔十數年後換髮一次新幣,縮小基本單位即可以解決。


簡單說,經濟增長的因素(根據solow model),取決於實際的經濟變數(資本、人力、技術、資源),而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是名義變數,是價格的範疇。

先佔位,有時間了慢慢回答。


想起那個太陽黑子規律與經濟增長的研究~


說反了,是經濟增長產生了通貨緊縮,由於巨量的產業革新,整個社會對貨幣的需求變得異常旺盛,於是導致緊縮。


個人觀點。一般在經濟增長狀態下發生的通貨緊縮是滯脹導致的吧。就是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生產過剩是導致危機的主要原因,比如英國的1825年和1836年。失業率增高,但資本主義壟斷企業為了利益擴大生產於科技。講生產與市場的矛盾加劇,最後泡沫破裂,導致通貨緊縮。


推薦閱讀:

查理·芒格說的「紡織廠引進更高級的紡織車不會提高收入,因為好處全都流向了消費者」是怎麼回事?
計量史學對歷史學研究有什麼幫助?又有什麼局限?
為什麼芒格盛讚德國的生產率?德國文化在德國發展中起到了何種作用?
有哪些適合普通人閱讀的經濟學論文?

TAG:美國 | 經濟 | 經濟學 | 通貨緊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