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歌詞時,是否要根據唱的旋律來選擇某些讀音或聲調的字詞?

即:歌詞用字用詞的選擇是否和音樂旋律有關


前面都答得挺好的。我就談談自己的經歷吧。作為一個覺得寫詞難上天的作曲者我想說,他們必須有關聯。

一開始(2009年之前)我真的不在乎歌詞的音調和曲譜的匹配問題。

可能是因為從小聽的東西就是英文的和普通話的居多;粵語也聽,可你知道那時候我的普通話都讓人著急,根本不知道有音調這回事。所以潛意識裡,我更注意歌詞的 flow 。或者說,我重視的是 syllables beats 的對應,而不是 tones notes 的對應。

我反感過寫詞講究音律這件事,因為在我看來 lyrics 向來不是音樂的重點。我們做的是流行樂,又不是宮廷樂,為什麼要有詞牌,為什麼要和旋律嚴絲合縫?聽流行樂,圖的是旋律和節奏刮過耳朵的爽快感,而不是糾結於我的文字像安妮寶貝還是郭敬明。

就像 Ke$ha 的 Die Young 在美國引起了不小麻煩,她自己很委屈,說歌詞不是她寫的,是做這個歌的時候別人隨手拈來的幾句,她就唱了。

可是有一次我覺得蠻震撼的。那是在2009年自己灌單曲的時候,有一首歌叫做《波比心魔》,原題叫《心魔》,後來恰好和一個好朋友的名字可以連在一起,就取名為《波比心魔》。當初寫詞的時候是一首普通話詞。這首詞寫好後發現曲子不太對,所以就放棄了這首歌。

之後寫出了《我煩,Sorry,不聊天》這首歌,那時恰逢人生低谷,所以有講故事的感覺,曲調也相對泣訴。正好和《波比心魔》不謀而合,而且字數差不多。可是《我煩》這首歌我並不想放棄掉,畢竟是我人生的一個不怎麼樣的 milestone,應該保留住。可是《波比心魔》的情節性又好過《我煩》,配《我煩》的曲子還是蠻應景的,於是就聽身邊人建議說不如把《波比心魔》做成粵語版,重新編曲。

於是重新編了曲,用樂器說了一遍故事,然後開始錄人聲。我發現怎麼也找不好這首歌旋律的「拐點」,怎麼唱都不自然,我想可能是因為某些粵語入聲字跟節奏的切分不是特別搭(那時還沒意識到是音調問題),所以我非常「創造性」假想自己的詞不是粵語而是一段無意義的音節(去音調化),就那麼一段段地錄了下來。

等回過頭我回放自己錄音的時候,就有點傻眼,因為我自己也聽不懂。。。我自己寫的詞,國語改粵語,我自己都聽不懂。

幾個廣東和香港的朋友在Gtalk上跟我說:你粵語退化成這樣了,你唱的我們都聽不太懂。我說你shut up 吧,你以為我自己能聽懂?我也得看歌詞才知道我唱到哪兒了。

原本想2009年12月31日發的單曲,因為感冒推遲到了2010年1月10日,這首歌就當做bonus發了出去。其實花了比國語版的《我煩》多了將近一倍的時間。

算是一次實驗,不太成功(歡迎拿走去當反面教材,雖然這首單曲被我全面下架了哈哈)。但它是一次難得的經歷,我知道以後再寫歌詞時一定要注意語言本身的特點,不能再拿英文的flow套用一切歌詞。


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怎麼答都行。但仍是個好問題。拋磚引玉吧:

(以下回答主要針對漢語普通話)

  • 有時唱的旋律的走向跟字詞的選擇是有關係的。準確地說,是兩個音之間的音程關係與兩個字的聲調有一定的相關性,寬泛的說,也與音程的上行或下行有關。
  • 先將歌詞里用到的字詞簡要的分為兩種: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常見字/詞,以及相對的出現頻率較低的生僻字/詞。

例1:《義勇軍進行曲》第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中的「起來」是51,即一個純四度上行。把「起來」換成「來吧」、「Come On」會覺得順口,若換成「奮起」或「沖啊」就會覺得不那麼順口,單純從音調上講。而「奴隸」在這句中顯得不是很順口——如果覺得順口也是因為這歌唱了太多遍了,但為了舉所有人都知道的例子只好選大家都唱過的歌;

例2: 「愛情不是你想買」這句,細細琢磨其實很不順口,但不順口的詞曲配搭卻能讓人人都唱出來,因為詞的選擇不錯,是常用字/詞中的最常見的幾個。「愛情」一定是歌詞中 top 5 常見欄位,因此配合任何旋律演唱都會讓人忽略其拗口。

因此,常見字/詞可以不用過多考慮旋律,生僻字/詞可以適當根據唱的旋律進行取捨。

另一方面,有時故意搞得拗口反而會「增強歌詞的旋律性」,例如這一句:「奇異的夢裡/高興的變成風」(木馬《純潔》),頭一次聽時候簡直覺得拗死了,往後卻越聽越美。

p.s. 其實音程關係沒有太多種,國語聲調也才 5 種,二字詞的聲調搭配也就??十幾二十幾種。因此不同的音程關係適合什麼聲調搭配,應該是可以總結出一張對應表的。如果真有這麼一張表,對於流行歌曲中的某些流派的寫作肯定大有裨益。


@大果? 說的,其實大抵只能在無聲調或聲調少的語言中勉強成立。因為在這些語言中,聲調與旋律的出入不會太大,出現令人噁心的狀況不會太多。

對於聲調多的語言和方言(比如粵語、閩南語等),如果在填詞中不注意聲調高低與旋律的配合,出來的歌曲絕對是不倫不類的,而且也會讓大部分該語言的使用者聽不懂,就算聽懂了也會覺得很不舒服,想摔MP3。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是台語女歌手謝金燕的《嗶嗶嗶》,她為了顯示自己的multilingual能力,親自填寫了本歌的粵語詞部分。實在是太好笑了,我們辦公室一個粵東人一個粵西人一個香港人一個深圳人每當心情不好就會開這個歌聽。瞬間就覺得自己好高級。

其實很多粵語的填詞人都會非常用心地研究聲韻,比如黃偉文,就曾經在微博上對於自己之前寫的幾首詞被公司修改後音韻不達而抱怨過。

回溯到古代,大家也可以想想,為什麼每個詞牌都要有固定的平仄規律呢?因為每個詞牌對應的曲調是不一樣的。

所以,聲調是個很重要的東東喔!


詞曲之間的關係歷來就有爭議,至少有三派。一個是歌詞為主,旋律依附歌詞為文學內容服務,比如某些歌劇的插曲。另一個是音樂為主,歌詞只是陪襯,比如一些為著名旋律填詞的作品。最後的是主張兩者的平衡,比如大多數舒柏特的藝術歌曲。我在創作中主張兼顧兩者,如果有矛盾,以音樂發展的邏輯為主導,適當犧牲歌詞的音調。

比如我為名詩創作的歌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北斗七星七座村莊》徐志摩的《殘破》《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都是如此。舒婷的《會唱歌的鳶尾花》則以音樂發展為主,因為旋律個性較強,照顧歌詞會失去音樂特點,就不得已犧牲了歌詞音調。


對於一般的填詞人來說,能填出一個押韻且邏輯不算太混亂的歌詞已經可以了。對音韻的把握屬於進階的要求。記得林夕在一篇採訪里就提到過,粵語詞比國語詞難填,就在於國語只有四個音調,而粵語有八個(平上去入分陰陽)。

好的歌詞,在音韻方面也應該做到優秀。典型的例子如黃偉文的《浮誇》,副歌「你當我是浮誇吧」,即使不唱而只念歌詞,也和旋律的起伏是貼合的。

反面的例子,最誇張的就是有一次在計程車上聽到的一段相聲里提到的——曲苑雜壇的片頭曲,「相聲,小品,魔術雜技」,四個詞分別對應的是「5621」、「235」、「35」、「512」,除了「魔術」聽起來尚可之外,其它三個詞的聲調都被 180 度扭轉了,聽上去非常彆扭。

另外,很多歌詞之所以經常被聽錯,也和聲調與旋律的不貼合有關係。比如@Atom 在問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61115/answer/14173955 提到的,「《最炫民族風》里一直沒分清楚是『怎麼沒就讓你留下來』,還是『這麼美就讓你留下來』」(實際歌詞是「斟滿美酒讓你留下來」)——「斟滿美酒」四個字裡面,「斟」字理應是音調最高的,而旋律中音調最高的卻是「滿」。

當然也不能忽視華語音樂的另外一小部分,即先有歌詞再譜曲的作品——很多這一類型的作曲者也會考慮根據歌詞的音韻來創造貼合的旋律起伏。代表作曲人如陳小霞,幾乎所有作品都是先拿到歌詞再為其添加旋律。隨便找一首她的作品,比如《殘酷月光》,不管是主歌的 「讓我愛你 / 然後把我拋棄 / 我只要出發 / 不要目的 / 我會一直想你 / 忘記了呼吸 / 孤獨到底 / 讓我昏迷」 ,還是副歌的 「我一直都在流浪 / 可我 / 不曾見過海洋 / 我以為的遺忘 / 一直躺在你手上」,唱旋律和念歌詞的起伏都是一致的。

還有一個特別典型的作品,也是當時聽到無比震驚的一首,王菲的《幽蘭操》,詞是古人寫的(被改編過),作曲人(謳歌)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按照詞本身的韻律而創造的旋律——

蘭(5)之(3)猗(2)猗(2),揚(1)揚(2)其(3-5)香(3)

眾(6-5)香(6)拱(5-1)之(3),幽(3)幽(5)其(低6)芳(2)

不(2)采(3)而(5)佩(3),於(3)蘭(3)何(1)傷(2)

以(3)日(5)以(低6)年(低6-1),我(2)行(3)四(6-5)方(3)

文(5-6)王(5-6)夢(5-1)熊(2-3),渭(5-1)水(低6)泱(2)泱(2)

此規律能從裡面聽得非常明晰。具體說來,幾乎所有音調是二聲的字,旋律也是往上走的,如「其」對應的 「3-5」、「年」對應的「低6-1」、「文」、「王」對應的「5-6」;音調是四聲的字,旋律則往下走,如「渭」對應的「5-1」,「四」對應的「6-5」,諸如此類。

尤其是「眾香拱之」和「渭水泱泱」兩句,幾乎等同於念白,非常驚艷。

說到念白就不得不提到李宗盛先生,他的音樂在這方面做得更牛角尖一些,即直接把念白和旋律揉到一起了,轉換自如,雖然風格化過於明顯,但每一句的創作也是有理有據的。比如《給自己的歌》,哪怕把前面四句「想得卻不可得 / 你奈人生何 / 該舍的捨不得 / 只顧著跟往事瞎扯」直接大白話念出來,也和有旋律的沒差。


歌詞韻律和旋律的不匹配在傳統觀點裡叫做「倒字」,在現在的音樂創作中,基本上可以忽略這個問題,但是如果這個詞在重音或者要強調音上,可以注意一下,不必太過糾結在這個問題上。


當然 歌詞在現在這個階段還沒有成熟到能夠脫離旋律,獨立成為文本出版,仍以服務旋律為根本目的。因此在韻腳方面需要遷就旋律。


聽過《家在東北》嗎?


填粵語詞需要,因為粵語音調比較特別,有些詞唱一些音會很不協調。

填國語詞不是那麼需要,但和作曲一樣,在一個和弦裡面可以填很多音符,好比於在一個音符里可以填很多不同的字。但是怎麼好聽,就看你自己個人的感覺了。

有的人感覺那樣好聽,有的人感覺這樣好聽,你不肯能讓所有人都覺得好聽,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覺得怎麼好聽,怎麼樣的旋律和詞最能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


當然要

不過現在很多流行歌曲填詞人能把一首歌的意思寫圓就不錯了 還指望他們根據旋律選擇詞語 拉倒吧


粵語歌都是這樣的啊。


我主要是給古風曲子填詞,說說我的經驗。

大家都知道近體詩和詞是講究平仄的,應該也知道今天四聲中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並不完全準確,這裡就不說了),但其實平仄的主要區別在於平音綿長,仄音短促,因此平仄音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組合,可以使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更具韻味。而對於一首歌,由於歌詞中每個字佔用的音符數不同,即便單音單字每個音符的時值也不同,這就同樣出現了每個字發音長度不一樣,這樣如果一個需要較長發音的位置選擇了一個仄音字或反過來,在演唱時就會產生不適,因此在不影響詞義表達的情況下最好還是予以照顧。

當然,詞曲配合主要還是在感情和意境上,平仄配合是更高的要求了,我一般都是在基本定稿後簡單進行微調,總之唱著沒有明顯的不適感就ok了。


「寶貝、寶貝,我是你的大叔」


當然有關係,不是說你不按照這個填就唱不了,而是你按照韻律來填詞唱起來會格外的順暢和動聽。很多粵語歌改成國語就感覺少了點味道,很多程度是這方面的原因(另外粵語的音調本身就很多,所以講起來就像唱歌一樣,很好聽)。


你用最炫名族風的調去唱類似飄揚過海的歌詞


文字和音調的抑揚一致應該是當然的,但我覺得文字和旋律主音的節奏契合(斷句)更重要,總之感情起伏要一致。但這種契合得很好的歌很少,舉例《刀劍如夢》。像《愛情買賣》其實它旋律非常非常好,朗朗上口,但詞就差了幾個檔次,契合感也不好,有些網友填詞要比原作詞好得多。


推薦閱讀:

華語樂壇為什麼不能再湧現出四大天王,譚詠麟,張國榮這樣的天王巨星了?
如何評價左小祖咒的唱功?
如何看待 Lady Gaga 在 87 屆奧斯卡致敬《音樂之聲》的表現?
歌曲內嵌專輯插圖如何實現?有沒有統一的方法?
《開到荼蘼》這首歌你聽到了什麼?

TAG:音樂 | 歌詞 | 旋律 | 音樂人 | 音樂人攻略 | 歌曲創作Songwri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