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江戶時代行醫者的官銜?
十分感謝藍果子的答案,如果對清代跟同時期江戶的醫生階級構成有興趣,請仔細閱讀藍果子兄的答案。
---------------------------/看仁醫看的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中醫還是西醫 然後龍馬追問是不是他刺殺南方 他就bala這個 是不是醫生在維新前是特權階層?
(2017.8.27凌晨更新:因評論區的朋友的建議,後面新增了與江戶時代同時期的清朝醫療的文章)
只談江戶時代的,江戶前的不清楚
江戶時代的醫生有特權階級,比如幕府的御醫世家,擁有各種位階,但不是全部醫生都是特權階級,也有普通醫生。
江戶時代的醫生所屬的位置,很不可思議,不屬於士農工商里的任何一級,但又像武士一樣有名字許可與帶刀許可(不知擁有這些算不算特權階級……)。另外,僧侶、神官也不屬於士農工商。如果犯法入獄的話,不會被投入平民牢房,而是進為藩士、神官等準備的牢房。
江戶時代沒有醫生資格認證,沒有身份制度限制,誰都可以當醫生,也有人為了獲得名字與帶刀的特權而去當醫生。感覺是身份制度下農民逆襲的好方法啊。1820年,江戶有2500名醫生,相當於每400-500人里就有一名醫生。醫生資格認證是到了明治時代才開始有的,有不少醫生世家因為資格認證而斷絕了。
雖然醫生不屬於士農工商,但並不等於醫生沒有武士階級的人,比如藩醫里有士席醫師(擁有武士身份的醫生)、輕輩醫師(下級武士及平民)之分,大名的主治醫則是士席醫師里最優秀的一個。初代將軍德川家康曾留遺訓說要給治療效果好的醫生賞賜高祿與高位階,因此有很多人從平民逆襲成武士,比如1802年,農民出身的華岡青洲因醫術精湛被紀州藩藩主德川治寶封為武士。
醫生們多數都剃成了和尚那樣的光頭,剃髮不是強制的,具體為什麼剃髮,正確原因一直不清楚。可能是戰國時代的遺留,戰國時代的軍醫為標明自己是非戰爭人員都剃光了頭髮。
幕府醫生
另一方面,醫生的服裝也沒有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隨意。醫生的出行是可以像武士那樣坐轎子的,江戶時代的診療大體都是出診治療,醫生可以坐轎子去患者的家裡,轎子的錢由患者負擔。
轎子長這樣
醫生的種類,有德川幕府的幕府醫生、大名的藩醫、京都朝廷的醫官、城裡開門診的町醫。仕從官府的醫生的生活也不是想像那樣很好,有不少奧醫師、藩醫因俸祿少而生活貧困,借修行之名在城裡開門診賺錢。
江戶的醫學有分科,有本道(內科)、外科、針科(針灸)、口中科(牙齒、喉嚨)、眼科、小兒科、婦產科等,其中等級最高的是本道,凌駕於其他科之上。
幕府的醫生種類很多,如下
典藥頭:奧醫師團體的上席位置,由半井氏與今大路氏兩個家族世襲,位列從五位下,半井氏領1500石,今大路氏領1200石。
奧醫師:有工資,一般從醫學優秀的人里選拔出來,然後授予法印(僧侶的位階),其中內科(本道)由多紀氏世襲,外科由桂川氏世襲。
番醫師:有工資,出自醫生世家,一般給殿中的受傷者、病人看病
寄合醫師:從城市裡的各醫學人才里選拔出來的,平時不入江戶城,為預防萬一而預備的,沒有工資。
小普請醫師:為修習醫術給武士、平民治療的醫生,受小普請組支配。
養生所醫師:小石川養生所里上班的醫生,裡面也有寄合醫師、小普請醫師,院長由小川氏世襲。(關於小石川養生所見後文)
等等
醫生大部分來自世襲的醫生世家,一般要修行10到20年才能獨立,如果家族無子或繼承人不願意當醫生、醫術差的話,則會從弟子里選一個優秀的人或是從別的醫學世家收一個人當養子讓他繼承家族。
因為江戶的醫學主流是中醫,所以醫生們除了學習醫術外還要學習漢語、四書五經。
日本的醫療主要是中醫(漢方),18世紀後半期開始,歐洲的醫學開始在日本漸漸地流行了起來。為什麼這個時候才興起,與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解禁部分洋書政策有關,吉宗是個很愛學習,喜歡天文曆法的將軍,他的解禁改革奠定了之後蘭學(歐洲學問)的繁榮。
在吉宗治世的三十幾年,大量洋書被引進了日本,其中也有很多歐洲的醫書。雖然吉宗的經濟改革完全沒找到問題根本,但他的蘭學解禁給日本後世帶來了很多好處,尤其是西醫的盛行,吉宗功不可沒。
八代將軍德川吉宗
當時的小浜藩藩醫杉田玄白與前野良澤等人用了四年的時間翻譯了荷蘭的醫書,即《解體新書》,於1774年十代將軍家治時期出版。歐洲的人體解剖傳進了日本,很多醫生看見書上的解剖圖與中醫理論不符後都非常吃驚。其實在此書出版幾十年前,有日本醫生出版的自己研究死囚犯屍體的講人體內髒的書《藏志》,但…… 和歐洲的比根本沒法看…… 比如腸子畫得像雲朵……
《藏志》
《解體新書》
我們今天熟悉的一些醫學辭彙來自於《解體新書》的翻譯,如「神經」、「動脈」、「處女膜」、「軟骨」等
1804年,大坂西醫之祖·橋本宗吉的弟子,伏屋素狄,是個信奉實際主義的人,他最初是學中醫,後來轉向了蘭學,素狄曾做了一個實驗,給動物的腎動脈注入墨汁,然後封閉動脈,擠壓腎臟,發現尿管出了乾淨的水,因此發現了腎臟的尿過濾功能。
1804年十一代將軍家齊時期,紀州出身的華岡青洲,用自己發明的麻醉藥·通仙散,成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全麻手術。1919年大正時代,政府追封青洲為正五位,1952年,作為通過外科對世界人類作出了貢獻的醫生被供入了美國芝加哥的國際外科學會附屬榮譽館。
順便說下,華岡青洲的後裔現在是札幌市的麻醉醫生·五十嵐由香里。
青洲手術圖(乳腺癌摘除手術)
這個手術是前所未有的,青洲說很多人聽說了他的治療方法後,都害怕得放棄了,唯有一個婦人接受了這個治療。
手術後的病人恢復良好,二十天後就出院了。
說一下通仙散,又名麻沸散,青洲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成功研製了出來,用曼陀羅花等多種藥草,進行了多次動物試驗,甚至在母親與妻子身上做人體試驗。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妻子加惠因試驗錯誤而失明了
青洲的手術用具(部分)
另外,西醫大概從吉宗解禁洋書後開始興起,但和盛行幾百年的中醫比,勢力還是很小,而且路途很坎坷,有很多中醫醫生一再打擊西醫,比如幕府奧醫師多紀家奉中醫為正溯,打擊西醫。幕府甚至還出台過蘭方醫禁止令。西醫的真正興起還是得明治以後。
但是,即使是江戶頑固派的阻擾,還是阻止不了西醫的發展,因為幕府還是很務實的,西醫當時在天花預防種痘活動里功勞很大,越來越多幕臣認識到了西醫的優秀,所以很快就被解禁了,解禁後有一批西醫成了幕府的奧醫師。
題主發的圖裡的人物是多紀元琰(多紀安琢·多紀養春院),幕府的奧醫師,中醫。十四代將軍家茂在位時,是將軍正室·和宮親子內親王的主治醫生。1866年家茂在大坂城病危時,曾與其他醫生一起趕往大坂診療。這位老兄有個很有趣的逸話,上野戰爭時(新政府軍與德川慶喜軍的戰爭),他坐著轎子在街上行走時,被新政府軍里的薩摩藩士攔下了,這位老兄毫不避嫌,直報家門,稱是「當時朝敵德川慶喜家來多紀養春院」,然後薩摩藩士給放行了。
多紀家是個古老與著名的醫生世家,早在江戶開幕時就已經是幕府醫生了,從初代將軍德川家康開始一直侍奉到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跨越整個江戶時代。
一些江戶醫學的小故事:
有一天,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江戶設置了一個意見箱,民眾有什麼意見可以投進去。
有個町醫小川笙船,從醫多年,深知民眾看病窮困,見將軍設了一個意見箱,就把請求為民眾設置免費治療所的意見書投了進去
幕府採納了笙船的意見,設立了免費治療的醫院·小石川養生所,有點像現代的醫院
今天的養生所舊址在東大大學院理學系研究科附屬植物園
江戶時代也有類似於現代的醫科大學與大學附屬醫院的東西
就是《仁醫》里的醫學館
醫學館是1765年十代將軍德川家治時期,幕府奧醫師世家多紀元至為培養幕府醫生而設置的。平民可以來就診,因為醫學館學生們需要大量的診療鍛煉,因為是醫學館的練習,所以是診療是免費的。診療流程是這樣的,學生給患者診察,然後把寫好的病情表與方子給老師看,老師審查是否正確。
醫學館
說個繫繩把脈的故事
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病卧在床,幕府從城裡給家齊請了一個著名的蘭方醫石川良信來診療。良信是平民,沒有資格見將軍的面,幕府讓良信給家齊繫繩把脈,良信斷然拒絕了,說:「看病是要進行視診與觸診,如果繫繩把脈的話那我就回去了」。幕臣慌了,將軍還病著的,於是當場賜良信為旗本,領200石,良信就有了會見家齊的資格,在良信的治療下,家齊痊癒了,良信也成了御匙醫(御殿醫之首)。
參考資料:
日本の醫學史 江戸時代の醫者 華岡青洲 - Wikipedia 多紀安琢 - Wikipedia
————————————————————————————————————
2017.8.27凌晨更新
評論區有朋友想看與中國古代醫生的情況,故寫寫與江戶時代同期的清朝醫生情況
清朝在醫療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順治帝入關清朝建立到光緒1901年改制的制度,另一種是光緒1901年改制後的制度,本文就說說改制前的醫療制度
改制前的醫療制度基本延續了明朝的舊制,有兩大機構,醫政管理機構·太醫院,醫療機構·御藥房。太醫院負責管理醫生、培養醫生,御藥房是醫院,負責皇帝家的醫療。
太醫院的事務:
御藥房的事務:
民間的醫療體制
首先關於醫療資格認證,和江戶時代的日本醫生一樣,沒有醫療資格認證,任何人都可以當醫生。
下面的是清朝醫生的作品《醫界現形記》里的一段話語
太醫院是全國最高醫政機構,雖然有掌管全國醫政的權力,但其主要職責是負責皇帝家與皇親國戚的健康,太醫院也有向全國各州、府、監獄、邊防等派醫生的職責,但從未對地方醫生的從業有所管理。
雖然清朝對地方一般醫生從業資格沒有規定,但對太醫院的御醫、地方醫官等選拔有著一定的規定,要參加考試。
西醫與清朝
鴉片戰爭前,清朝是中醫獨霸天下,西醫雖然也來了清朝,但對清朝醫療的影響幾乎沒有,雖然也有西醫醫生,但基本都在兩個地方,皇宮與澳門,皇宮是因為被請來給皇帝看病。澳門是因為是葡萄牙租借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聖祖偶染瘧疾,西士洪若劉應,進西藥金雞納治之,結果痊癒,大受賞賜 —《燕京開教略中篇》
在澳番醫有安嗲呢,以外科擅名久。—《澳門記略》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西醫最多與最發達的地方就是澳門了。因為澳門,廣州也受到了西醫的影響。
最早傳入中國的西醫醫術是種痘法(預防天花),1805年嘉慶時期,東印度公司醫生亞歷山大·皮爾遜傳種痘法於中國,在廣州行醫,又作了一本小冊子以說明種痘法。收了一些弟子,其中海官(中國人)很傑出,學成後,成了名醫,三十年來四處種痘,人數達百萬以上。
1820年嘉慶時期,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利文斯頓與馬扎孫在澳門設立了一所小醫院,救助貧困中國人
1827年嘉慶時期,東印度公司醫生郭雷樞在澳門設立了一座小型眼科醫院,第二年建了一所養病院,五年間看診人數達四千餘人。後在廣州設立了一座醫院,中外人皆可就診。
1834年道光時期,美國人彼得·派克在新加坡設立了一座中國僑民醫院,第二年移到廣州,專治眼科。在廣州的眼科醫院,派克也收了中國人弟子作為助手,這是是中國人學習西醫的開始。
之後就是鴉片戰爭了,國門大開,西醫開始大量地傳了進來,上海、北京、杭州、武漢、瀋陽等地也開始有了西醫院。
中國人自辦的西醫教育始於1865年北京同文館科學系。
在混亂的晚清里,西醫院受到了民眾的誤解,甚有謠言傳外國人挖小孩眼睛做葯,但時間久了,西醫的功勞民眾也看在眼裡,也漸漸地獲得了民眾的認同。
參考資料:
論文:《清代醫療行政管理制度》、《清代醫生的行醫之道》
書籍:《中國醫學史》(陳邦賢)
推薦閱讀:
※日本戰國時期的武士對妻子好嗎?
※日本明治龍洋上雕刻的龍為何是三爪而不是代表皇帝地位的五爪?
※有哪些優秀的日本通史性質的歷史著作?
※日本戰國時代的足輕為何少見用刀戰鬥的?
※日本姓氏「渡辺(わたなべ)」中的「な」音是如何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