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有什麼有趣的地方?
看見《中國歷史地圖集》有許多有爭議的地方,那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1、東川
如果問你,南宋與北宋相比,缺少了哪裡的領土,你是不是只能想到中原和關中?恐怕想到隴右都督府的都不是太多。
然而我在歷史地圖冊上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
圖1:《中國歷史地圖冊》第六冊,十二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大理圖。
圖2:《中國歷史地圖冊》第六冊,北宋大觀元年(1111年)四川梓州路圖。
然而,同書後圖又有下面這個:
圖3:《中國歷史地圖冊》第六冊,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四川潼川府路圖。
那麼問題來了:東川到底什麼時候被大理從南宋手裡奪過去了呢?
2、甘肅南山
請對比下面這兩幅圖:
圖一是至順元年(1330年)甘肅,圖二是至元二十五年至至順元年(1288-1330年)宣政院轄地。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
我用技術手段將二者影合一下
注意到這一塊了嗎?
也就是說,哈拉湖北側和疏勒河之間的這一塊區域,在至元二十五年至至順元年(1288-1330年)之間,產生過歸屬變動。於是問題來了,這一區域圖中並沒有標註居民點,那麼這一區域的變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我前幾天發現這個現象後就此問題和社科院羅瑋老師聊了聊,羅老師說:
我想歷史地理的信息量太大了,文獻能保留的信息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上面沒標行政建制,也不代表當時確實沒有居民。元大都裡邊到底有多少「坊」,變化情況如何,我們都沒搞清楚呢,何況那些邊疆地區。
我認為有道理。
我回頭仔細考證一下這兩處行政歸屬的變遷問題,等研究出來了再和各位分享一下。
哈?就最近看到的而言,請在清朝篇的內蒙六盟圖的烏藍布通峰以南找到另外一個嶺。
第五冊中唐代部分里隴右道西部這一篇章里,安西都護府廣袤的區域,以及之下星羅棋布的各種都督府,最矚目的是最西面的波斯都督府
1、元朝版圖內嶺北行省中,在今天的泰梅爾半島附近標註了一個「日不落之山」的地方。意思就是當地被發現的時候正好是極晝,突然想起蔡依林那首:《日不落》:我要送你日不落的愛戀~~~
2、清朝吉林將軍轄區一圖中,在海參崴附近有個地名叫:蝦蟆塘
這個更有趣:
前幾天關於川普說韓國歷史上曾是中國的一部分 討論很激烈 好多都在說漢四郡 我想說你們忘了這個
唐代的熊津都督府 很明顯就是現在的韓國 ?
強答一發~
戰國時期的魏國。此圖是前350年的。
可以看到在魏國的兩大版塊之間有一條幾字形的狹長國土,隔開韓國和趙國,使這兩塊國土直接連了起來。
這個神奇的形狀使我覺得非常奇怪,但我又不願意相信它是錯的。圖上有兩個個關鍵的地方,就是走廊西端的「中都」 邑和東段的路邑。
貼一張貼吧製圖大神 「鋒舞若龍」 做的,前351年的地圖來對比:
圖上中都和路兩個地方都不在魏境。
根據記載,前351年,韓魏聯合攻趙的結果是魏國得到泫氏,韓國得到端氏。該圖作者應該是認為韓魏把打下的趙國領土賜給晉室,同時在這一年前後進行領土交換,圖中下端的軹道全部屬魏,而不是像地圖集中被隔開;韓國反而被截斷。(這位作者的一套作品中,上黨在三家分晉以來都是屬於晉公室的,而不是劃入魏國;後來直接入韓了)
而這個中都瓜分時確實屬於趙國,後來一次被秦惠文王攻打時還是屬於趙國。關於路邑的資料也沒找到。至於中都西南的平周,圖二沒有出現,但確實是魏國領土。
目前的魏國地圖,既有支持地圖集的說法,通過中都連接的;也有圖二北部斷開南部連通的;還有完全隔斷必須借道韓國交通的。
不知道編纂時參考了史料能夠證明這條神奇的國土的存在。有沒有深入考證過的大神可以提供指點呢?
下圖中我圈出來的小三角,是整冊地圖中唯一一塊沒有被劃入當時的中華民族版圖,卻屬於現在我國版圖的地方。
注意:我說的是中華民族版圖,根據譚其驤先生的標準,以1769年乾隆平定大小和卓為節點,凡是都城在1769年清朝版圖內的歷史政權,它們的版圖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版圖。比如下圖中的亦力把里,雖然不屬於明朝,但仍屬於中華民族版圖,所以被標註為彩色。
感謝 @紀經 提醒: 隋時期的地圖中,整個遼東都是白色的,當時高句麗已遷都平壤,就沒有像南北朝時期塗成彩色。還有清朝時期的廣西南部部分地區也是白色,當時是越南領土,中法戰爭後才划過來。
直到戰國中期,才出現第一張畫國界的地圖。
戰國幅有很多細節可以推敲,比如魏國怎麼連接河東河內,齊楚越如何分割沂泗,趙長城是否進入後套。
畫一條線難,不畫線其實更難,沒有國界的地圖恰恰反映了戰國以前城邦國家的特質。1、明清民國廣西沒有出海口 明朝廣西地圖 清朝廣西地圖 民國地圖現在的欽州市地區這一狹長地帶明清民國時期屬於廣東管轄,導致廣西這個離海近的省份長達600多年沒有出海口,直到1965年才正式劃歸廣西,當時也是頗費一番周折。2、東漢 東漢的九江在安徽東部 東漢的益州刺史部還有一個益州郡,也就是現在的雲南。
【我想寫主要朝代行政區劃的對稱分布,先佔一個】
史地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美麗的故事大都出現於戰亂或者邊境,就好像年初播放的大秦帝國一樣,除了耳熟能詳的咸陽,大梁臨淄,也有長平,闕和鄢之地。偶爾出去轉轉,看看古迹也不會純粹地感到枯燥。
元和方鎮圖中出現了一個罕見的塗白。
找找看,沒錯就在這張圖左上角,就是四海無閑田的閑田。
閑田東臨朔方節度使,所在地大部都是沙漠。
那塗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新唐書所載的清水會盟盟約,很好的詮釋了此地的性質:
「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鎮蘭、渭、原、會,西臨洮,東成州,抵劍南西磨些諸蠻、大度水之西南。盡大河北自新泉軍抵大磧,南極賀蘭橐它嶺,其間為閑田。二國所棄戍地毋增兵,毋創城堡,毋耕邊田。」
閑田是大唐與吐蕃兩大帝國的緩衝區,盟約規定:
1.大唐和吐蕃皆要撤出閑田。
2.大唐和吐蕃從今往後都不能向閑田增兵,修建堡壘,開墾耕地。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已經不比從前,吐蕃犯邊,河湟淪陷。在隴西和朔方兵力空虛,呈明顯頹勢的情況下,主動划出中立地帶,避免衝突,應該是明智的選擇。
1.三國之前的朝代,無論是總圖還是地區詳圖中都沒有標註地圖所反映的是哪一年甚至哪一段時間的領土狀況。
2.唐代、元代和明代的東北邊界以虛化處理,元代和明代之所以這樣表示大概是按照尼布楚條約中中國對西伯利亞的領土意見為據的(中國起初主張以勒拿河為界,以東歸中國),但又無法確定具體管轄區,之前的朝代是否和清朝一樣都是管轄勒拿河以東也不知道,出於政治原因就把元朝和明朝的畫進去了。而唐朝之所以這樣做大概是因為把唐朝史書中出現的一個小國「流鬼」的地理位置安在了勘察加半島。
3.清代的地圖無法證明庫頁島南部歸屬清政府管轄,因為沒有標註任何居民點。我不知道日本江戶時代的地圖是否有在庫頁島南部標註可信的居民點,這樣一來就又成了一個謎。
4.元朝領土包括了緬甸舊都曼德勒和寮國舊都琅勃拉邦。但譚其驤的意見是"元代地圖以1330年為準,而這兩個地方是1338年才劃入版圖的,所以就不划進1330年的雲南行省地圖去了"。
5.在畫有關福建地區的地圖時,不夠細心,把整個福州南台島都畫了出來(如唐朝江南東道地圖),須知宋代以前南台島並不是今天的樣子。很多地方都尚未形成陸地。
6.唐朝安史之亂後的地圖(即元和十五年圖)上標註唐朝京城叫"上都",然而上都定名於肅宗的元年,這一年鳳翔也取代京兆府成為西都(京),但是不久鳳翔的西都之號就被取消。所以上都京兆府是否被恢復為「西京」呢?目前只知道《新唐書·地理志》並沒有這個記載。地圖本身就很有趣
推薦閱讀:
※中國理想的省級行政區劃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歐美地區喜歡讓農田休耕,但是在中國往往怕田地荒掉,要連年耕種?
※智利的領土為什麼是罕見的長條狀?阿根廷和智利之間有什麼不可不說的歷史嗎?
※這個圖裡中國西北的河流屬於什麼類型?
※外國由國家出資測繪的大、中比例尺地形圖是否也屬保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