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NBA 與微博結成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月6日,NBA中國和微博(納斯達克:WB)宣布,結為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微博成為NBA中國官方社交媒體平台。面對3億多微博活躍用戶,雙方將共同推出NBA賽事實時短視頻、比賽集錦、原創節目以及豐富的互動產品,打造全新的國際頂級體育賽事互動體驗。

通過本次合作,微博和NBA中國將為廣大球迷帶來每日NBA比賽集錦、球員訪談、比賽圖片和豐富的數據。微博還將直播NBA在中國的球迷活動以及包括常規賽、全明星周末、季後賽和總決賽在內的幕後花絮,內容將覆蓋每個賽季全部場次的比賽。」

有幾個問題比較感興趣:

1. 賽事內容製作成碎片化的內容形式,這對賽事傳播有什麼優點?

2. 這種碎片化的傳播形式長期來看有可能取代賽事轉播/直播這種重度消費,成為大多數人消費賽事內容的主流嗎?


謝 @程毅南 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先講一下這個事情發生的大背景環境。這樣便於理解我回答的思路。

第一個背景,與NBA在中國的網路直播權有關。

騰訊和NBA的合作,大家都是清楚的。那是份天價的大合同。這在當時對媒體圈的震撼還是蠻大的。因為在此之前,NBA在中國的網路直播權是分散在各家的,其中新浪佔主要份額。而在新約誕生後,卻呈現出了騰訊一家贏者全拿的局面,至少看上去是這種感覺。

對新浪,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雖然我在傳統媒體,但和互聯網媒體也有所交集。酒桌上,也聽到過一些傳聞。據說因為騰訊的這次簽約,新浪NBA的很多相關工作人員都跳槽到了騰訊。而且在合同執行前的那個夏天,各種傳聞對新浪也並不友好。比如,根據新合同,新浪微博中無法出現NBA的視頻片段。前期可以用動圖打打擦邊球,而隨著政策收緊,動圖也會被禁止(這一點,因為我不怎麼用微博,所以關注的少。不知道現在的情況是否如此。如不符實,請告知)。

總之一句話,新浪在NBA相關的內容生產方面掣肘頗多,這是毫無疑問的。

當時我聽到這個消息,很震驚。覺得NBA這次有點兒用力過猛了。有這種反應,是因為第二個背景信息。

第二個背景信息,與NBA的版權戰略調整有關。

其實,NBA自從2006-07賽季之後,就開始了版權的戰略調整。原因很簡單,時代不同了。此前,NBA的版權銷售,更多的傾向於電視媒體。但因為社交網路的興盛,導致了NBA比賽的收視率嚴重下滑。2007年總決賽,ESPN的收視統計中,該屆總決賽的收視率比之前一年下滑了27%,僅為6.2。這是聯盟史上的收視率最低紀錄。

吐槽一句,好多人總說某某隊是票房毒藥,並不科學。很大程度上,導致NBA收視下滑的原因,是人們的收視習慣產生了改變。在碎片化的社交網路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會花2個小時的時間坐在電視前面,把比賽從頭看到尾了。而具體哪支球隊出現在總決賽舞台上,並不是主要原因。

從2007年開始,NBA便開始重視社交媒體和賽事的網路直播。你會發現NBA開始重度運營他們的推特,臉書,Instgeam等社交帳號。也十分鼓勵自己的球星玩這些新興的社交網路產品。這裡得給肖華點贊。當時他還不是NBA總裁,但他分管媒體工作。他的策略和方向很對頭的。

策略的改變,讓NBA擺脫了困境。去年總決賽,再拿出業績報告的時候,數據全線飄紅。

在中國,騰訊的總決賽直播,共有6590萬觀眾收看了比賽。其他的數據以此類推吧。如果沒記錯的話,那年的總決賽第七戰,每分鐘產生337000條推文。臉書的總決賽內容,也有4300萬次發帖,轉發,點贊量。而需要注意一點,很重要,網路的內容運營(以短視頻,集錦為主),同時也帶動了電視媒體的收視率。

後來,記得看過一個美國財經媒體對NBA走出低谷的總結,說得特好。大概的意思是,和其他體育項目相比,籃球實際上是一個特別適合社交媒體傳播的內容產品。回合多,精彩集錦多。而NBA搭上了這趟快速上行的高速列車。

於是,現在的NBA基本上是一個重度依賴社交網路的商業體育聯盟。而他的版權策略也因此變成了傳統電視和網路媒體的兩條腿走路。這兩條腿,絕不是說,在網上再賣一份拷貝那麼簡單。而是相輔相成,互為唇齒的關係。離了誰也不行。

所以,說到這裡,你大概能明白我覺得NBA用力過猛的原因了吧?

眾所周知的,騰訊的主力社交產品是微信。那上面的媒體內容傳播,主要依靠微信公號。可客觀地說,對NBA的核心內容產品——比賽來說,微信公號的傳播效果是遠遠不如微博的。及時性,碎片化程度,都有不小的差距。

好了,兩個背景信息介紹完畢。下面回答起問題來,就容易得多了。

1. 賽事內容製作成碎片化的內容形式,這對賽事傳播有什麼優點?

優點就是極度的提高互動的及時性和對用戶的粘稠度。這完全是貼個NBA比賽的推廣訴求。同時,這樣的內容,能最大程度的提升人們對比賽的關注,無論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把漫長的比賽看完。

2. 這種碎片化的傳播形式長期來看有可能取代賽事轉播/直播這種重度消費,成為大多數人消費賽事內容的主流嗎?

我覺得不可能。打個比方,NBA的比賽和比賽衍生出來的碎片化內容,就像是雞蛋和雞蛋糕的關係。有雞蛋,才有雞蛋糕,沒有雞蛋,那就不是雞蛋糕,而是發糕了。對NBA來說,做雞蛋糕,是為了賣出更多的雞蛋。這是他們的最佳方案。畢竟,他們最核心的內容產品,還是籃球比賽。


一、先簡潔性回答這個總的問題:

NBA 與微博結成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社交媒體渠道以及短視頻這種新內容呈現形式在體育內容端上崛起的一個小小的標誌性事件。

二、再回答這兩個小問題:

1. 賽事內容製作成碎片化的內容形式,這對賽事傳播有什麼優點?

首先,賽事內容並沒有完全製作成碎片化,只不過是在原來賽事直播的基礎上,增添了更適合移動端體驗、又能殺時間的相關內容罷了,就好比是在一座房子裡面添置了一系列傢具一樣。

再次,賽事內容碎片化,按照題主所說的NBA和微博合作,應該就是指,「實時短視頻、比賽集錦、原創節目以及所謂的互動產品」吧,這些東西並不新鮮,事實上,你在目前的體育直播平台上,乃至央視五套,都能看到這些內容了,比如比賽集錦的短視頻,從以前的新浪,到現在的騰訊和樂視,大家早已司空見慣。

目前這些碎片化內容的最大的變化在於,增添了新的傳播渠道——以短視頻為特色的內容分發平台以及社交媒體。也就是說,本質上內容沒變,是載體變了。

了解這個事實的基礎上再來看這些碎片化內容,他們對賽事傳播的貢獻就是完美搶佔了賽事直播內容之外的第二落點,形成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直播是炮彈,而碎片化內容是星星落落的小步槍子彈,二者配合的好,就能打贏這場賽事傳播的仗。

以最具代表性的短視頻為例,這種既體現當下人們消磨時光碎片化特點,又最大限度保留現場體驗感的形式,對於很多球迷來說,是一種非常必要的補充,畢竟,就算死忠球迷,也不是隨隨便便就都能空出數個小時的時間來專門看一場比賽直播的。

而且,目前優質體育IP集中在國外,國內球迷看這些賽事常常要熬夜,對於很多人而言,第二天起來看看短視頻集錦雖然會被人冠以『偽球迷』的名號,但能盡量了解關心球隊的近況,已經比以往看個賽事報道要進步的多。

最後,在可以想像的未來,針對一場進行中的賽事瞬時發布短視頻,在技術難度上幾乎已經沒有門檻,如果這種形式出現,那麼對於重需求的一部分球迷而言,也是很能殺他們時間的。

2. 這種碎片化的傳播形式長期來看有可能取代賽事轉播/直播這種重度消費,成為大多數人消費賽事內容的主流嗎?

這個問題其實已經在第一個答案中解決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賽事直播、轉播仍然會是主流,先有了房子,才能有傢具,主次不能顛倒。

三、與其問這種傳播形式能不能取代賽事轉播/直播,不如先看他能衝擊多少直播市場。

以本次微博和 NBA 合作為例,事實上確實衝擊了 2015 年 用5 億美元拿下五年大陸 NBA 獨家網路播放權的騰訊。

1、先說社交媒體的衝擊

騰訊運營 NBA 賽事主打的付費會員項目到現在為止褒貶不一,但在囊獲一線知名解說,提升直播與移動端觀賽技術,開展泛娛樂化試水和線下活動上,騰訊也算得上苦心孤詣,下了很大功夫。而現在,這些努力,卻有可能替微博做了一部分嫁衣。

看看微博這次的官方合作描述吧:

作為 NBA 中國的官方社交媒體平台,微博隨後將與 NBA 一道,共同推出 NBA 賽事實時短視頻、比賽集錦、原創節目以及其他形式的互動產品。

核心一點是,微博需要為此付出版權費嗎?很可能是基本沒有的。就我和微博內部人士的溝通來看,這次合作可以對照微博和NFL的合作,是共同商業化,模式是分成而不是版權購買。

這對騰訊來說其實是真冤枉。

早先騰訊拿下 NBA 獨播版權後,就曾對 NBA 施壓,迫使後者以長期嚴重侵犯內容版權為由,在 2015 年底投訴了微博,封了一批帶 V 的 NBA 籃球領域大號。

這種行為在美國是合理合法有保障,不管是比賽直播、視頻點播還是授權商品,NBA 都有一套完備的版權保護體系,沒有授權就直接濫用,法律風險很高;但在奉行「互聯網上一切免費」理念的中國,由於各類內容版權的保護措施依然薄弱,NBA 封掉幾十個微博上的侵權營銷號並沒有改善什麼,野火始終燒不盡,一個營銷號倒下,千萬個營銷號站起來。

到後來,以個人賬戶以及自媒體賬戶名義在微博發布的侵犯內容屢禁不止。而微博作為平台,只要擺出這種搬運內容的行為不是自己的錯,在中國現行的版權保護體系下,就幾乎無懈可擊。

另外一個維度是,微博已經是中國唯一一個尚存億級用戶公開社交媒體平台了,連 NBA 自己都需要用微博來宣傳自己的品牌了,微信公眾號?那是什麼,除了球迷誰會關注么?NBA 要的是公開影響力,不是這種對短視頻帶有天然排斥的半公開平台。

兩個維度的促使下,微博和 NBA 眉來眼去了一整年,最後瞅準時機水到渠成。畢竟,對於 NBA 來說,與其讓微博上的營銷號天天侵權,不如借微博之手,自己把這塊流量吃掉,還能順便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到 NBA 和騰訊的獨家直播版權到期的時候,說不定還能藉此而抬一個更高的價格。

這意味著什麼呢,還是以炮彈和子彈舉例,拿炮彈的是騰訊,拿子彈的是微博,騰訊炸的是關鍵堡壘,但最後是步兵衝上去把人幹了,勝利是勝利了,但最後分贓的時候,很可能拿子彈打的要分很大一成,虧啊。

2、再來看短視頻的衝擊。

本來,像新聞媒體、社交媒體對於體育賽事的報道,和賽事直播方雖有嫌隙,但常常是水乳交融,互相促進,但是 2015 年肇始、2016 年爆發的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內容形態衝擊了賽事直播的蛋糕。

再把之前提過的貼一遍:

以最具代表性的短視頻為例,這種既體現當下人們消磨時光碎片化特點,又最大限度保留現場體驗感的形式,對於很多球迷來說,是一種非常必要的補充,畢竟,就算死忠球迷,也不是隨隨便便就都能空出數個小時的時間來專門看一場比賽直播的。

而且,目前優質體育IP集中在國外,國內球迷看這些賽事常常要熬夜,對於很多人而言,第二天起來看看短視頻集錦雖然會被人冠以『偽球迷』的名號,但能盡量了解關心球隊的近況,已經比以往看個賽事報道要進步的多。

最後,在可以想像的未來,針對一場進行中的賽事瞬時發布短視頻,在技術難度上幾乎已經沒有門檻,如果這種形式出現,那麼對於重需求的一部分球迷而言,也是很能殺他們時間的。

國內短視頻產業的發展已經領先全球,除了作為社交媒體的微博有短視頻,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移動內容分發平台,也在短視頻上有很大的流量。

在吃到此前 UGC 短視頻的甜頭之後,今日頭條自己也已經在開始收割 PGC 市場了,新賽季的中超版權大戰,除了蘇寧拿到獨家直播權外,今日頭條也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拿下了2017 至 2020 賽季中超的短視頻版權——根據懶熊體育的說法,是年均千萬元級別的價格——這比買直播版權的價格要低得多了。

3、這些衝擊如果是在直播渠道盈利的基礎上,尚能容忍,但目前的現實是,所有的賽事直播都在虧錢。

騰訊 NBA 已經是國內運營最為優秀的公司了,看看樂視體育吧,花了 27 億天價買下中超兩年網路獨播權,結果在一年之約都未滿的情況下,就因為付費會員太少、電視台直播場次又太多而入不敷出,欠下 1 個多億人民幣尾款,被掐斷了信號,中止了協議。

而在新賽季的中超轉播權招標會上,蘇寧體育旗下的 PPTV , 對外宣傳耗資 13.5億拿下了中超獨家直播版權,儘管這個數字有水分,但光靠賣付費會員和廣告,這筆錢幾乎可以確定,是收不回來的。

早先蘇寧搶在新英之前、拿下英超三年版權的時候,IDG合伙人、新英董事長李建光就坦率地說,假如目前這個市場環境繼續這樣,沒有惡化也沒有太大改善的話,以新英最終能做到保本的版權支付能力計算,可以支撐的成本要遠低於報道中的價格,否則就是白乾、虧錢。

兩相對比,體育賽事直播運營慘上加慘。

四、繼續總結一下把:

過去幾年體育 IP 版權價格暴漲,最大贏家不是賣版權的公司,也不是買版權的公司,而是球星;而在這之後,剩下的贏家就是這些新興渠道了,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形態的突飛猛進,打暈了體育賽事直播運營方。

以後花費高昂價格拿下體育直播版權的巨頭們,再買獨播版權的時候,如果不加個短視頻版權協議之類的附加條款,很可能就是買了個「假」版權。

這事兒其實我早先發專欄了:互聯網漫談 ,不愛看碎片化信息的老鐵們可以隨意關注下。


前兩天看到一種說法,說微博撿了 NBA 一個大便宜,讓騰訊買了個 「假版權」,只能哭暈在廁所。

我覺得吧,都什麼年代了,體育產業還在玩零和博弈嗎?一塊肉被狼吃了,老虎就得餓肚子?

能在微博上看 NBA 集錦和短視頻,只怕對騰訊的直播版權影響不大,反倒是在社交網路這個渠道上進一步推廣了 NBA 內容,讓「NBA 球迷」這個用戶盤子變得越來越大,等這些被微博轉化的新球迷想看直播和比賽回放,他們能去哪兒看?還是只能去騰訊。騰訊為啥要哭?

先來啰嗦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看視頻集錦,取代不了看直播的完整體驗。

前兩天和一哥們吃飯,邊吃邊聊,大家都是球迷,自然要聊 NBA。那哥們是刺密,刺密嘛通常都有些傲嬌。偏偏那一天神采飛揚,眉飛色舞,張口閉口都是「我家小可愛如何如何」,翻來覆去念叨最後那記三分,那記封蓋。問都不用問,這哥們一定看的是直播而不是集錦,才會如此有代入感,如此亢奮。

直播為啥能這麼牛?原因很簡單,觀看直播,是看客的一種自我獎勵機制,賽前,心情忐忑;比賽過程中,心情隨戰局的進行起伏不定;比賽結束後,根據結果不同,或狂喜,或不爽。但無論是狂喜還是不爽,都會共同產生另一種情緒:期待,因為還有下一場。這便形成一種循環,進而讓人慾罷不能,絕大部分的球迷,都是通過這樣的模式,被培養出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巴薩 6-1 翻盤大巴黎,最後關頭蘇亞雷斯先是造點,緊跟著羅伯托成功絕殺,這種從近乎絕望到狂喜,進而導致多巴胺急劇分泌而產生的巨大快感,如果不是諾坎普那十萬分之一,便只有通過直播才能感受到。設想一下,通過瘋狂的那一晚,有多少人會由此愛上這支瘋狂的巴薩?

相反,如果你只看了短視頻,大概只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我怎麼就錯過這樣一場經典的比賽呢?

還是拿馬刺 vs 火箭這場比賽來說,為何一場比賽過後,萊昂納德便能逼近哈登,進而成為 MVP 潛在競爭者?光看數據,或光看集錦,這兩人其實表現差不多呀。但如果你看了比賽直播,你肯定不會問出這種業餘問題。

這就如同為何科比的球迷號稱「60 億」,遠遠多於喬丹球迷的原因所在。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看著科比的直播長大的,喜怒哀樂都跟他的比賽進程同步;相反喬丹縱橫的那個年代,受條件所限,通常只有比賽錄像,或者集錦,直播少之又少,多數年輕人沒有看過。承認喬丹偉大、牛逼,但很難產生那種親近感。

再一個,現如今的直播體驗跟往年也不一樣了。往年,NBA 給什麼信號,電視台和網路轉播商(比如新浪)就播什麼。人家現場放個廣告或者暫個停什麼的,這邊就得馬上切回演播室,看兩個老爺們兒叨叨叨。看電影有「尿點」的說法,對我們這些經常看球的人來說,以前看比賽的「尿點」簡直多得令人髮指,真要一暫停就跑洗手間的話,基本可以診斷為前列腺不太行,尿頻尿急尿不盡了。

騰訊轉 NBA 轉了好幾年了,感覺他們也越來越學聰明了,知道變著法兒往裡面填東西,讓暫停和中斷的時間別顯得那麼無聊了。以前看球哪有什麼小姨媽什麼美娜,現在人家中場休息能教你跳健美操了,或者弄個明星來解說,隨時跟你做個遊戲、比比投籃,然後動不動就搞搞用戶留言上牆,進個三分球就送手機之類的福利,每場比賽從場邊拉球員採訪,詹皇萌庫登哥隨你挑……你要是花錢買了會員,看膩了隨手換個視角(低籃板角度最容易看到拉拉隊的事我會說嗎),不想看楊花花說球還能隨手切換成美國楊花花(原聲解說是裝逼利器啊)……這些花樣,只靠兩三分鐘的視頻集錦玩得起來嗎?

說到這兒,想起以前在網上看 NBA 那種渣畫質,恨不得每天用紙巾把電腦屏幕擦三百遍,人一跑起來也看不清誰是誰,心有餘悸……還有眼看著比賽打到關鍵時刻,這邊一個突破上籃,剛把自己扔到空中,突然就畫面卡死,提示從 0%開始緩衝……被新浪伺服器支配的恐懼,不提也罷。現在不一樣了,高清畫質就不說了,只要帶寬夠,藍光畫質雖說到不了「數汗毛」的地步(誰特么無聊到數 NBA 球員的汗毛……),但定格截圖基本能當照片看是不假的。伺服器更不必多說。印象中去年看總決賽,騎士對陣勇士,直播室顯示通過騰訊觀看比賽的觀眾有 6000 多萬。在這種情況下伺服器居然沒炸,也是神奇。

這些好處疊加起來,在直播和短視頻之間形成了一道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短視頻說白了,是對比賽直播的一種補充,主要是為了彌補無法觀賽直播所產生的那種遺憾。這就好比一個人已經很渴了,喝一口水,只能暫時釋緩一下;而只有喝一瓶水,才能真正解渴。況且,如果不進行後期加工,短視頻通常都是一些從國外原始直播畫面中扒下來的原聲視頻(微博應該也不可能剪輯騰訊的直播畫面吧),不存在任何剪輯與加工,畫質也堪憂。原汁原味當然聽起來很美,但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如果啥都是原汁原味,怕是要拍桌子罵娘的。既然都有煮熟的,何必非要吃生的呢(裝逼需求除外)?

能在微博時間線上刷出 NBA 視頻內容,對用戶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一個平台信息太雜了,也肯定會影響你的使用體驗。多和專,本來就不可能兩全其美。就好比現在隨便什麼手機都能聽歌,為什麼真正的音樂發燒友從來看不上什麼 Hi-Fi 手機,隨身音樂設備仍然會選擇那些專業播放器。也好比手機都能看電子書,為啥真正的書蟲還是會選擇買個 Kindle。說白了,NBA 直播、回放、集錦之類的內容本來就不是主流微博用戶的剛需,微博會專門為了這些內容去投入資源、優化體驗?(回想起新浪當年把 NBA 把直播玩成了 shi,忍不住想說一句求放過……)

客觀的講,微博短視頻與比賽直播,其實面對的是不同的用戶群體。NBA 短視頻在微博上的「合法化」,實際上還映射出 NBA 對用戶引流的一種期望。畢竟對於 NBA 來說,除了賺一筆版權費,當然還希望能在其他衍生品領域取得一些突破。但畢竟只有腦殘粉,才真正願意掏錢,肯為球星以及球隊衍生品消費。因此,只有將腦殘粉,即核心球迷這塊蛋糕不斷做大,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 NBA 球迷分層的問題。在我看來,球迷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腦殘粉,追求的是沉浸式體驗,也就是傳說中的看不到直播,渾身難受,同時這部分球迷不光需要直播,還對直播有著很高的要求,要求高清,流暢,全程無卡,最好是藍光 1080P。對於腦殘粉來說,直播是必需品,集錦是賽後的一種補充。

第二層,普通人,即普通球迷。會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決定是否觀看比賽,但如果出現騎士對勇士,或火箭對馬刺這樣的強強對話,他們會想方設法通過直播觀看比賽,而不會滿足於僅僅只觀看比賽集錦。這一類球迷,是球迷群體里最多的一群人。

第三層,剛入門,這部分球迷會關注 NBA 的信息,偶爾也會看看直播,但通常不會特意抽出時間,去關注強強對話。這部分的球迷,可以暫時滿足於通過集錦解渴。不過,剛入門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普通人,甚至腦殘粉。

除了腦殘粉,普通人與剛入門外,還有大量目前並不關心 NBA 人群。而這些人群,恰好是 NBA 想要爭取的潛在目標。畢竟只有盤子越做越大,NBA 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相應的,這項運動才能獲得更廣泛的關注,並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這方面來看,短視頻與直播,倒不是彼此競爭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共贏關係了。

NBA 與微博之間進行短視頻方面的合作,在我看來就是 NBA 想儘可能地把盤子做大。微博是一個擁有億級用戶的公開社交媒體平台,NBA 需要通過這一平台,來實現對球迷的轉化。他們要設法讓並不關心 NBA 的群體通過大量的傳播,變成入門級的球迷,再讓入門級的球迷慢慢進化成普通人,甚至腦殘粉,進而成為 NBA 的忠實觀眾。據說,NBA 對微博的要求是每年漲粉 2000 萬,顯然就是希望持續挖掘潛在用戶市場。

簡單地說,NBA應該是希望構建這樣一條邏輯線:通過微博的短視頻,產生興趣——&>通過騰訊的比賽直播,培養興趣——&>通過不斷觀看比賽直播,成為腦殘粉——&>最終成為NBA這項運動的消費者。

這一切的關鍵,在於需要通過短視頻作為推廣,進而吸引那些並不關注 NBA,或者只是剛入門的關注者,讓他們通過優秀的直播體驗,培養興趣,並成為腦殘粉,最終心甘情願為 NBA 買單,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係。如此看來,微博短視頻,倒是成了直播的的墊腳石了。畢竟,當用戶在微博上看了集錦或短視頻,對球星、球隊、比賽產生興趣,進而想去看比賽或回放的話,他們能去哪兒看?還得去騰訊。

最後,必須得提及一點,如今的互聯網大戰早就過了流量為王的年代。當年,一個 Alexa 流量排名就是衡量各大網站的唯一標準。時至如今,互聯網大戰已經朝著細分用戶的方向發展,更追求的是用戶黏性和用戶體驗。因此,NBA 短視頻在微博的出現,對於手握 NBA 直播資源的騰訊來說,也是一種倒逼:騰訊必須設法製作出更優質的內容,必須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

如此一來,倒是球迷之幸了。


這是很正常的,以NBA的知名度和微博的用戶覆蓋面,且不論最終的合作結果如何,光是這兩者各自的優點就足以吸引雙方相互靠攏了。


謝邀~

之前我們正好跟微博體育高級運營總監張喆做過一次專訪,結合專訪的內容,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這個閱讀碎片化、媒體快餐化、互聯網社交化的時代,能快速提供海量信息的微博,攜一下科技旗下短視頻與直播的紅利,迅速重回用戶的生活。而基於熱點的精確運營,更是微博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每一次震動網路的大事都會在微博上得到爆炸式的傳播。

在專訪中,微博體育高級運營總監張喆就向生態圈介紹過,他一開始來到微博就是負責熱點運營。在2014年公司提出垂直化戰略之後,由他組建了團隊來獨立運營微博體育相關的垂直業務。而對於熱點的敏銳嗅覺,也成了張喆帶領微博體育穩步前進的一個原因。突發事件以及賽事的精彩鏡頭、進程和結果,是微博體育主要關注的內容重點。

從2014年算起,微博體育成立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團隊規模達到20人左右。這個人數放在傳統門戶網站中,猶如一葉小舟。但張喆告訴生態圈,微博體育和門戶網站的打法差別很大。他們對於自己的定位是「社交+體育」,通過搭建在公共開放平台的微博,去連接體育IP,把版權方、明星運動員、KOL、客戶串聯起來,這是他們區別於傳統門戶發展思路的關鍵所在。

目前人們對微博體育的主要了解,還是基於他們與NBA、NFL以及中超的合作。但實際上,微博體育的布局早已經開始。完善了一整套規範的產品,在運動、健身以及競技體育領域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工具之後,微博體育就開始了與賽事、運動員和客戶的合作。在2016年這個大賽年裡,無論是歐洲杯還是奧運會,微博體育都進行了一系列的簽約和布局。

▼奧運期間CCTV5與微博達成了戰略合作

奧運會期間,微博體育滿足央視新媒體內容輸出的訴求,通過微博的調動和輸送,幫助CCTV5的APP來導流增長精準的用戶。奧運期間,微博的視頻播放量為104億的,而話題閱讀量高達1231億,超過95%的奪金運動員進駐了微博平台,他們奪金之後都獲得了微博體育第一時間的祝賀。

而歐洲杯期間,微博體育與海信簽約合作,幫助拿到獨家權益的海信在媒體上打出聲量。微博體育通過社交媒體的互動,還推出了類似」球員加油勢力榜「這樣有意思的互動產品,把客戶的訴求融合進來,把品牌自然地帶了出來,與門戶的廣告模式形成了差異。

「這就是所謂的社媒體育營銷的價值,微博的優勢在於傳播,這也是在中國市場上其他平台不具備的特色,」張喆很明白微博體育的優勢所在。

除了傳播性之外,在張喆看來,微博體育還有一個優勢,是他們具有很多KOL資源。在重大事件發生時,這些KOL會成為用戶關注的重點,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微博體育的另一大優勢是海量用戶資源,這其中不光有垂直度很高的體育用戶,還有一批泛體育用戶。張喆告訴生態圈:「體育營銷抓死忠範圍往往有限,微博的優勢在於可以把用戶的外延打開,讓事件變成社會事件,變得娛樂化。因此,我們泛體育的用戶群體,也是合作時客戶非常看重的因素。」

而針對之後的項目及合作拓展,據介紹,由於微博體育團隊的精力和資源相對有限,所以目前還是先從頂部IP著手,之後也會考慮對相對小眾的賽事進行合作和開發。

總結一下微博體育的客戶主要有3類:

  • 對賽事IP方、版權方、轉播平台而言,微博體育會幫助他們獲取和聚焦用戶;

  • 對於賽事贊助商等客戶而言,通過和賽事以及微博體育的合作,可以把各方效益最大化,幫助客戶取得更大聲量,去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 運動員而言,微博體育會作為線上橋樑,幫運動員嫁接客戶,通過運動員線上經紀的模式把客戶和運動員嫁接起來。

目前,微博體育已經有31萬媒體機構入駐(藍V),超過15萬認證用戶(橙V),運動員活躍用戶超過80%,還吸引了超過1000位國外著名運動員入駐,的確具備了內容爆發的潛力。針對這樣幾類用戶,張喆表示,微博體育會通過體育娛樂化的方式,來讓傳播的內容不僅僅是賽事報道,會看上去更生動有趣,更有傳播性

最後,我們再簡單盤點一下,2017年的微博體育還會有怎樣的規劃與布局。

如果大家常用微博的話,應該會注意到「微博運動」這樣一個功能,據了解,目前授權用戶已經超過4000萬,全年會組織超過120場線上活動,覆蓋國內30場馬拉松,微博體育自主打造線上線下活動,也會是嘗試的方向之一。

而基於微博強社交的屬性,在運動層面可以衍生的內容也不少。無論是跑步還是健身,都可以基於微博本身的傳播屬性形成二次傳播。他們還準備通過平台特性培養健身達人,通過UGC的方式為微博體育提供內容,最終使健身達人能通過電商等方式變現。

而競技體育方面,據張喆介紹,他們仍然會主打頂級聯賽和頭部IP,靠著NBA、中超、CBA、五大聯賽這樣核心賽事IP去提升關注度,拉高體育用戶活躍度。而針對當下炒的火熱的賽事直播版權,張喆表示微博體育目前沒有參與版權競價的計劃。

「一些體育類的垂直網站沒有IP就沒有存活空間,但對於我們來說,競價版權與平台的發展策略和屬性不是那麼關聯,通過短視頻等方式打造通道,讓版權方、賽事方通過這些通道去發揮價值,吸引粉絲,讓他們影響力不斷擴大,或是用官方賬號扶持既有的官方贊助商,這些是我們的主要打法。」

此外,運動員經紀也是微博體育著重考慮的方向。在他們的思考中,新生代的運動員具備了非常強的互聯網思維、敏感性,願意與人分享真實的自己,這正是突破的機會。

「2016里約奧運會給我的感受就很深,90後的運動員願意與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通過互聯網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通過2016里約奧運會,我們得到了充分激活運動員的契機,把網紅概念放到體育領域,我們接下來還會把運營的重點放在運動員身上。」經常與運動員打交道的張喆,也非常看好這一代體育明星的價值。

他還舉出了一個成功案例——2016年天貓雙11的線上推廣,微博體育通過把張國偉、郭艾倫等運動員嫁接過來,實現了三方多贏:運動員獲得了實惠,商家獲得了轉播與人氣,微博體育獲得了活躍度。而這樣的模式,也是微博體育接下來會繼續探索的方向。

最後,張喆還向生態圈透露,接下來微博體育的團隊不會有大幅擴張。「我們不像傳統的垂直網站不一樣動輒數百人,我們不直接生產內容,雖然就這20號人,但我們創造的價值在體育圈裡也是名列前茅的,成本低,變現效率也不弱,這樣的方式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據生態圈了解,目前新浪集團還沒有成立事業部或拆分子公司的計劃,因此現階段的重點還是吸引體育用戶來到微博體育,並活躍微博內的體育用戶。但張喆直言,現在公司的管理模式其實類似創業公司,既要懂內容,還要做用戶,要跟客戶談合作,甚至要考慮如何進行更好的創業變現,「一個人當三個人在用。」

在張喆看來,體育產業至少還會有5-10年的高速發展期。在蓬勃發展的體育產業中,已不再是單純內容平台的微博體育,已經圍繞社交媒體探索出了一套商業模式,未來,他們想要在其中扮演連接器的角色,來幫助整個行業持續進步。

最後附一張張喆與張國偉的「恩愛」照^^


這是個擦邊球


我有幸跟微博體育的負責人是好朋友,我說一說我對微博和NBA合作的看法。經常上微博的人應該知道,這兩年微博的主體人群和大v已經發生轉變,原來是公知主導,而現在是娛樂明星主導。鹿晗、掏糞男孩、楊冪等小鮮肉和小花以及粉絲群,佔據了微博的話語權,微博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個泛娛樂化。

除了娛樂明星和娛樂粉絲以外,還有一個群體發展比較快,就是體育明星和粉絲群。世界盃期間,烏賊劉一夜成名,去年傅園慧又憑藉表情包,火遍全網。這說明,體育明星和體育賽事也越來越泛娛樂化,人們不止喜歡看賽事,還喜歡看體育明星的八卦,體育明星成為微博上快速成長的大V,體育明星粉絲也成為微博上活躍的群體。

但以往,體育明星有個問題,就是大型賽事才火,平常悄無聲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微博今年成立微博體育,專門進行體育明星和粉絲的運營。而微博和NBA進行合作,就是微博進行體育運營的第一槍,這標誌著微博體育從大型賽事運營,向常規化運營的改變。這個合作,會讓微博獲得更多NBA短視頻資源,網友可以在微博上獲得更多賽事以外的事情,更加有利於NBA明星粉絲的沉澱和運營。

相信,微博和NBA合作,只是微博進行體育產業運營的第一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聯賽跟微博合作,聯合進行賽事運營和商業開發!


一個是中國最大的粉絲平台 一個是在中國影響很大的體育賽事 強強聯手 各取所需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學體育產業管理


覺得對騰訊NBA直播的衝擊力比較小吧,如果是真球迷肯定會付費去看直播吧,我馬刺鐵杆球迷,有時間馬刺所有的比賽肯定都會看的。所以新浪做短視頻的話只是碎片化的去呈現NBA的比賽狀況了,完全沒有直播有那種比賽沉浸感,就像我在instagarm上關注了NBA、馬刺、勇士等球隊,也會出現很多關於比賽的短視頻,但是只是我在直播後去看的,去再次體驗比賽中的那部分精彩而已,正如馬刺卡哇伊對戰火箭最後一分鐘的一攻一防,我在直播中是能感受到比賽中的緊張感的,我會多次看這段時間的短視頻只是去回味當時的情況而已。所以新浪的短視頻是用戶的另外一個使用場景,和騰訊的直播並不衝突,兩者的用戶也不會衝突。。。還是那句話真球迷肯定會去看直播的。


騰訊:我有一句媽賣批


順其自然


不請自來,手機答題,只能說幾點淺見:

1. 廣泛吸引輕量客戶的關注、互動及分享,有利於NBA品牌和內容的推廣,對於贊助商也會有更好的曝光(新增了內容平台,也創造出更多內容推廣的空間);

2. 不會替代現有的NBA直播,直播屬於重度球迷或球隊死忠,他們的關注是內容價值的核心所在;

3. 對騰訊而言當然是利空。看不到之前騰訊與NBA的版權協議,但可以想像當初的協議中肯定留了短視頻內容的後門……從NBA跳到新浪去的哥們還真會利用自己留下的遺產啊!估計騰訊也只能吃癟了;

4. 很近的未來,估計對於GIF的版權也會很快有所界定了,這種形式的侵權現在太厲害,不會放任不管。。。


嘗試著回答下第二個問題。

我認為在微博上進行碎片化的傳播不會取代傳統的直播,但是這是吸引球迷繼續關注NBA的手段。從觀賽時間上來看,NBA賽事永遠都是在中國的白天或是凌晨直播,除非是節假日,中國球迷們是很難完整的看一場直播的。早些年,在各大體育頻道播出的十佳球以及集錦承擔了向無法觀看直播的球迷們輸出NBA文化的職責。當代,社交網路在文化傳播中的優勢遠遠強於傳統媒體,所以NBA會選擇和新浪微博進行合作。(另,印象里NBA,NCAA等聯盟早就和twitter進行合作了)


來龍去脈就是,騰訊買了明年一年的網路直播權。 只有騰訊可以直播NBA。別的網站平台都不可以。柯凡作為新浪的主持人卻不能繼續主持NAB直播了。。而楊毅還可以在央視和騰訊去做做嘉賓。總不能讓柯凡跳槽到騰訊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4季後賽第一輪火箭對開拓者的比賽?
如何看待火箭提前與詹姆斯·哈登續約至2022-2023賽季?
NBA 眾位千勝教頭和國人比較熟悉的范甘迪、麥克海爾、德安東尼都有哪些執教風格與特點?
克里斯 · 波什是個怎麼樣的人?
如何評價麥迪在 2017 年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入選儀式上的演講?

TAG: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新媒體 | N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