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非凡匠心》3月5日播出的曾侯乙編鐘特輯,和其中最新創作的編鐘音樂《湘夫人之歌》?
非凡匠心 第一季視頻
看完非凡匠心的編鐘特輯,聽過龔琳娜獻唱、老鑼創作的《湘夫人之歌》,我非常震撼也產生了以下的疑問。
1.曾侯乙編鐘特殊的音域跨度和音階是如何改變中國音樂史乃是世界音樂史的?
2.2400年前的戰國早期,古代的人們是憑藉怎樣的製造工藝做出這樣規模龐大、設計精細、而又調音準確的青銅樂器?
3.編鐘音樂能否成功融入現有的音樂體系?編鐘音樂的生命力到底在哪裡?
藝術家要求很高?必須的!藝術家不認差不多。但是電視節目不一樣,所以我當然不可能滿意,因為出發點不一致。但是一部分的失敗還是節目組的失敗,我試試簡單的分析。
節目的出發點是:製作一個編鐘歌曲,然後拍歌曲的MV,記錄我們的工作過程,順便介紹編鐘的特色、歷史、製作過程等。這種拍攝方式混合了紀錄片、真人秀和MV的拍法。
但是來的導演和攝影師就拍過真人秀,拍真人秀對鏡頭的要求不高,意思是鏡頭不需要拍的很好看很完美。真人秀需要的是有趣的內容,拍真人秀平時的時候同時用好多機位,好多攝影師,就靠誰會抓到有趣的內容,但是從拍攝質量和燈光角度來說,很一般也沒有問題。
但是拍電影或是MV,拍法應該很不一樣。因為你提前知道會出現什麼,所以不需要靠抓拍,你提前都可以安排好,這樣你可以把每一個鏡頭做到出色。但是對拍攝和導演的技術要求就是更高,大部分拍真人秀的團隊沒有這個水平和審美感。
我提前跟導演組溝通了這個問題,但是他們沒有太理解,最後,我也只能盯著一個鏡頭,就是全MV 的第一個鏡頭。從第二個鏡頭開始,我看得已經很難受,不協調不精彩。
拍MV跟拍舞台的音樂節目也不一樣,一個好的MV可以講一個故事,這本來也是我的想法。從一個很神秘的狀態出發,湘夫人本來是一個女神,編鐘代表神的世界,湘夫人等著他的愛人舜,我們人在歌曲的過程中會看到一點神的世界,但是最後,我們還是進不去,神才會離開。我相信如果拍的好會是很有意思的,可惜導演組就拍了一個簡單的舞台表演。我也不想怪他們,因為他們的能力就到那兒了,但是我很希望以後會有更有藝術水平的團隊來拍下一個編鐘節目。
從拍攝角度來說我不滿意,但是我不想埋怨,因為難得得到一個好機會創作和錄音一首編鐘歌曲。
不懂樂理的普通理工男。
昨晚只看了龔老師唱的部分三分鐘左右的視頻,其實這首歌沒有帶給我多大的觸動,聽上去不如唱腔一波三折的山鬼那麼動人,只覺得最後大氣磅礴的幾句襯詞確實不錯。
今天看了整期節目,我才感受到那種編鐘演奏獨有的魅力,李明安老師帶領團隊這麼多年的復原和複製編鐘的努力鑄就了這早已失傳的樂器。當編鐘聲音響起,張國立老師的渺渺兮予懷,洞庭波兮木葉下尾音落下,龔老師的聲音一出現,真的是熱淚盈眶。
我一直覺得,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是科學規律擺在那裡,現在發現不了,總有一天會被發現。而文學藝術則不同,曹雪芹不寫紅樓夢,後世便無可能看到紅樓,正如失落的後三十回,恐怕唯有時間機器才能找回。如果沒有人去做保護文化遺產這樣的事,終究,我們會永遠地失去那些口耳相傳的財富。
關於題主的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說,其實龔老師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把古詩詞配曲演唱也好,做古樂復原也好,都是在做這種融合。對於批評家們,我想說,你可以說龔老師的嘗試做得並不悅耳並不成熟,但是不能抹殺她做這種努力的意義。
幫題主邀請了龔鑼夫婦來答題,不知道兩位大神會不會賞臉。很抱歉,以我的樂理,還無法回答題主後面提出的問題,只能簡單談點個人感受。(和節目中介紹的音樂史相同的部分就不說了,七聲音階和律制在中國出現得相當早,包括後來的五度律和純律的發展都是世界領先的)
我剛剛看完了這期節目,最後的朗誦和演唱反覆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感覺震撼人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歌曲的前半部分非常貼切地將這幾句的味道傳達了出來,唱的是湘夫人端莊大雅凌波而來,卻又渺渺半隱在霧氣之中,遙不可及。
隨後風格一變,轉進行曲速度,就不是原辭中的意境了,但唱的是祭天地祭神明,祈求國運昌隆的那種磅礴氣勢。優酷視頻彈幕裡面有人說「金戈鐵馬」,我覺得並不十分準確,因為這個成語,硝煙味道還挺重。我個人感覺,應該是比較接近我們的國慶閱兵一樣,那種展示軍威國力、天下無人可犯的民族自豪感的味道。順便佩服一下致力於編鐘鑄造技藝和發展編鐘音樂的大師們。李明安大師復活了曾侯乙編鐘的軀體,而龔鑼的藝術音樂為其注入了新的靈魂。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網易雲什麼時候上架原聲?
專門守在電視前看完,總體來說,70分吧。
復原工作非常感人,但大家都在等主菜:歌曲部分。歌曲部分很尷尬:
1、拍攝鏡頭飛來轉去,抓不到重點。即沒有意境,也沒有和曲子配合,顯得很業餘。對比湖南的《歌手》差了兩個檔次(雖然我覺得歌手一般,那也只能爛比爛)。2、編鐘的味沒出來。
這部分只能說是我的個人品位。有點像交響樂,亂,可能是我檔次太低。也可能是先入為主,以為是非常純粹的編鐘曲。最後我想說一點:
電視音樂和現場舞台音樂不一樣,和聽CD也不一樣。觀眾能從鏡頭中看到很多細的東西,它又不僅僅是音樂,所以表現方式的不同對節目編導有很高的要求。僅舉一例:
對比譚晶在歌手的九兒,從現場燈光、服飾、化妝、場景布置、歌手錶情、姿態,到鏡頭剪輯,簡直是教科書。這已經不僅僅是歌曲的問題,然而在編曲方面,譚晶純粹為了調動氛圍,先抑後揚,一個調一個調往上提,讓人頭皮發麻。無疑是把電視媒體的優勢放到最大。這片子缺了一點這方面的火候。不過說回來,都在起步,70分吧,值得一看。看的沒感覺,有一點點雞皮疙瘩,後來就沒了。。。感覺是拍的不好
編鐘的確是亮點,但是整體編曲遜色于山鬼。前半部分的愁表現的很好,中間部分湘君的幻、喜、驚表現出來了,但是最後湘君回到現實,「捐余袂江中」的痛苦,恍惚沒有表現出來,「聊逍遙兮容與」的心境也沒表現出來。所以總體感覺少了一段,但除了後六句,是對原境的完美表現
1.的框架太大了,沒有能力去說。
2.《考工記》中給了參考。總結兩個字,經驗。知網上很多現成的文獻。
3.如果不是專門愛好、研究編鐘的人,估計不會想用編鐘,成本高了,演奏快節奏的音樂也不好配合。並且手臂的操作速度和難度遠遠大於手指。倒是和古琴非常搭配,適合留白很多,節奏較慢的編曲。不過編鐘的音色和氣勢是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