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並聯電路中,等效電阻的倒數等於支路電阻倒數和,而非直接加總所得?
01-02
1/R=1/R_1+1/R_2是對的
而R=R_1+R_2是錯的
所以說電導才是更加自然的概念呀。。
粗糙地說,電導就是把電流可能的路徑(通道)加起來,路徑越多,電導越大,導電性能越好。。
在寫回答帖之前,我看了題主所寫的若干帖子,發現題主並非中學生,更象是一位職業編程者。同時,這個問題似乎簡單到不值得回答。不過,越是簡單的問題,它的內涵就越深刻。既然如此,我們就鋪開來談吧。看下圖:
這是一個典型的電阻並聯電路。
如果圖中只有電阻R1,則R1兩端的電壓為:流過R1的電流為:在這裡,r+R1是從電源側看到的系統總電阻,而I1其實就是總電流I。若圖中有兩隻電阻R1和R2,則有:並且總電流成立。
=======================現在,我們把主題擴展一下。我們來看下圖:上圖中,晶體管T屬於共集電極接法,它的發射極接了負載電阻Re。
我們知道,基極到發射極間的電壓降為0.6V,也即Ue=Ub-0.6,所以流過電阻Re的電流Ie為:。我們設晶體管的電流放大倍數為β,β的值很大(一般取為30,實際在100以上)。有晶體管電流關係我們知道,晶體管集電極電流就等於發射極電流,則基極電流為:故知,基極電流很小,基極等效電阻Rin很大。由此我們得到右側的等效電路圖。現在,我們的問題是:若R2與Rin並聯,並且兩者的阻值相差很大,那麼它們並聯後的電壓Ub是由何者決定的?是否存在一個普遍規律,以便簡化設計?
設流過電阻R1的電流是I1,流過電阻R2的電流是I2,流過電阻Rin的電流是Ib。則電阻R2兩端的電壓U2為:。設,且有:。當K=0時,說明電阻Rin不存在;當K=1時,說明並聯電阻R2不存在;而當K=0.5時,說明R2=Rin。將K代入上式中,得到:由上式可以得知:電壓U2的大小與電阻Rin的分流有關。分流越多,K值越大,則U2就越低。我們知道,各個並聯電阻兩端的電壓是相等的。於是有:,也即:,也即:。
如果,K=0.1,則有:;再看U2:。這叫做十倍原則,也即讓並聯迴路的總電流等於流出電流的10倍,則系統並聯分壓值基本不變。按照這個原則,只要我們在設計時,讓晶體管基極偏置電流大於基極電流十倍以上,則基極偏置電壓基本不變,基極電壓不會因為晶體管的工作而發生大的偏離。這個並聯迴路分流原則可以用在許多場合,包括自動控制電路的輸入級電流設計,以及電壓參比迴路的設計等等。對於每一個(模型化的簡單)電阻,阻值R=電阻率ρ*長度l/截面積S。
不同的電阻並聯時,可將每個電阻等效為具有相同的電阻率和長度,但截面積視各自阻值而有不同,則並聯相當於單純增加截面積。舉例:R1=ρ*l/S1,
R2=ρ*l/S2,R3=ρ*l/S3,R1∥R2∥R3=Rtotal=ρ*l/(S1+S2+S3)1/Rtotal=(S1+S2+S3)/(ρ*l)=S1/(ρ*l)+S2/(ρ*l)+S3/(ρ*l)=1/R1+1/R2+1/R3是否清晰?同樣的思路,對串聯情形,可將每個電阻等效為具有相同的電阻率和截面積,但長度視各自阻值而有不同,則串聯相當於單純增加長度,計算非常簡單,就不贅述了。並聯電路中,幹路與支路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分別為
U=U1=U2,(1)I=I1+I2,(2)將(2)式代入(1)式,我們有1/R=1/R1+1/R2。由此可見,電阻關係其實是電流關係與電壓關係的推論。各位答主都從電學計算上說明,我就換個角度吧。想像一下水管工人裝水管,水管越粗,水受到的阻力越小,阻力越小,水壓的壓降就越小。阻力越小,相同水壓時水流速越快,流量就越大,這和電其實是類似的。那麼如果電流是水流,電壓就是水壓,電阻就是水管的粗細(成反比),越粗水受到的阻力(電阻)越小。那麼很簡單,兩根同樣粗細的水管並聯,其實等於2倍粗細的一根水管,顯然水的阻力變小了(因為是反比所以粗細是阻力的倒數)。
而串聯的時候,水的阻力變大,我想也是不難理解的事情了。
公式的推導對於題主來說應該不是難事,所以我認為題主只是直覺上不能理解,所以我嘗試從直觀的角度解釋一下。
首先說為什麼不是相加:
以路為類比,導線為好路(無阻力),而電阻為破路(有阻力)。當兩點間只有一條路時,破路總長度越長(串聯電阻越多)自然越難開。 可是如果兩點之間可以有多條破路時,破路數量越多(並聯電阻越多)對於交通狀況的緩解效果肯定就越好,因為路的數量多了。因此並聯電阻越多總電阻越小,因此並聯總電阻不可能是每個電阻相加。至於為什麼是倒數之和,不好直觀地解釋,就這麼說吧:電阻的倒數叫做電導,顧名思義就是描述導體的導電性。並聯總電導等於各個電導之和。我簡單的介紹吧假設R1和R2並聯,總電壓為U,I1 =U/R1,I2=U/R2I=I1+I2=U/R1+U/R2=U*(1/R1+1/R2)=U/R=U*(1/R)
即1/R=1/R1+1/R2
R=rho*L/A
- 電阻 {R} 單位為歐姆
- 長度 {l} 單位為米
- 截面面積 {A} 單位為平方米
- 電阻率 {rho } 單位為歐姆·米
這個方程被稱為電阻定律。
然後直接推導即可,並聯為增加A,串聯增加L
中學水平最容易理解的解釋,其實在絕大多數時候這個就夠了
數學推導很容易,直觀地理解的話可以這麼想來幫助理解。你從阻礙電流通過的角度看,它是電阻。那麼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它允許電流通過,是電導。電導等於電阻的倒數。並聯就像多了幾條路,電導想加。
因為並聯電路的總電導等於各支路電導之和。
電導表示的導體傳輸電流能力的強弱程度,如果用道路來做比喻,電導就類似於車流通過速率,而我們都知道,兩條路的車流通過速率是獨立的,在計算總車流通過速率時,簡單相加就可以了。然後,在純電阻電路,電導值與電阻值互為倒數。一條河上有很多橋,另一條河只有一座橋。當然是橋多的河運輸量更大(電流更大),電流大意味著電阻小,所以並聯的電阻越多,總電阻越小。
串聯電阻等於各電阻之和,並聯電導等於各支路電導之和
通過基爾霍夫定律推導出來的啊
在物理上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體現目前來看作用量原理是物理世界基本原理
@Patrick Zhang 張老師已經寫的很好了。
正在複習電動力學,恰好看到這個問題,就從電動力學這個角度來解答一下。知乎小透明,不足之處還請指出。我們先來看看電阻的定義式:R=U/I,其中U是導體兩端的電壓,I是通過導體的電流。再來看I(通過這個導體的)的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導體橫截面積(默認導體是規則的)的電荷量。回過頭再來想,電流的本質是什麼?電荷的定向移動。驅動電荷的定向移動需要一個力f,並且電流的大小與f成正比。J=σf其中J為體電流密度,σ為經驗常數,不同的材料不同。通常情況下驅動電荷流動的是電磁力。J=σ(E+v×B),通常,電荷速度非常小,第二項可以忽略。J=σE ①由電流的定義可知:I=JS ② 其中S為導體的橫截面積。則由①②可得I=σES 對並聯電路很明顯有U_1=U_2,I=I_1+I_2。則I=I_1+I_2=σ_1E_1S_1+σ_2E_2S_2其中E_1=U_1/d_1,E_2=U_2/d_2d_1,d_2為導體的長度。則I=U(σ_1S_1/d_1+σ_2S_2/d_2)I/U=1/R=σ_1S_1/d_1+σ_2S_2/d_2 ③而實際上σ=1/ρ,ρ為電阻率,R=ρd/S=d/σS則,③式可化為:I/U=1/R=1/R_1+1/R_2即並聯電路的電阻公式。其實與初中的的推導沒有什麼不同啊,只是幫助題主理解下電阻的物理意義。由電阻的定義就可以看出,電阻不是一個基本物理量,是人為定義出來的。(可以理解為表示了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而與電阻直接相關的其實是σ,σ與電阻率ρ的關係是:σ=1/ρ。第一次回答,手機答題,沒有排版還請見諒。如果用導納就是直接相加。在實際電網的潮流計算中導納矩陣用的遠比阻抗矩陣多的多
如果並聯電路用加和公式,串聯電路用哪個公式?
電阻反映的實際是個體材料的性質,實際電路分析反映的是電荷流動的統計。我個人覺得可以從電荷流動層面去感性推理,就像前面同學說的KCL角度,把電荷想像成趕地鐵人群,固定數量的人口通過固定寬度的閘機,閘機對人的阻礙就類似電阻作用,平行地再開幾個閘機,人群通過速度也相應倍增,總的阻礙能力也下降。要計算這種阻礙能力,則是總的人口數量除以閘機的通過速度。
根據歐姆定律和基爾霍夫電流定律可以解答你的疑問。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以上兩個定律為什麼是對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