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型 1.3 萬噸排水量為什麼還是驅逐艦?
而不是巡洋艦?
世界現代海軍,乃至世界現代軍事的稱呼,編製,定義等等基本上都是起源於英法兩個國家的。而其中海軍更多的來自於英國。十五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在冶金技術可以造出前膛裝火炮,並且航海技術可以支持遠洋航海之後。古代維京人的那種跳幫近戰肉搏的作戰方式就逐漸被遠程火力對射所取代直至今天。英國海軍最早的作戰艦隻主要只有兩種,一種是用於遠洋決戰的風帆戰列艦(Ship of the line),一種是用於近海護衛的風帆護衛艦(Frigate)。
著名的勝利號就是風帆戰列艦。
戰列艦用於排成一排海上對決,而護衛艦用於保護港口或者偵查通訊。但是隨著海上貿易的不斷延伸和增加,很多時候海戰不僅僅圍繞著對方艦隊和港口作戰,開始圍繞著貿易線, 對商船進行劫掠和保護成了海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此時相對於滿世界亂跑的各種破交船隻(有的是快速商船改裝,有的是遠洋護衛艦,有的是專門的掠私船或者海盜船),戰列艦的造價高昂,火力和裝甲過剩,航速不足。而護衛艦根本不能遠航,火力和裝甲又不佔優勢。所以需要一款介於兩者之間的艦種,也就是巡洋艦的誕生。
所以巡洋艦有著一定的火力,聊勝於無的裝甲,強大的遠航能力和可觀的航速,能夠保證在不同的殖民地和貿易港口之間巡航以保護自己的貿易線路不被劫掠而誕生。由於巡洋艦沒有什麼像樣的裝甲,所以陣列對射的時候巡洋艦很容易吃虧,因此在海戰時,巡洋艦一直是作為前出偵查巡邏警戒的作用。
但是彼時的巡洋艦的應用並不是那麼明確,往往是需要巡洋艦時,由一些大型艦隊護衛艦或者快速戰列艦就會充當巡洋艦使用。隨著多年的使用檢驗和比較,最後各國海軍都認為,三桅杆快速風帆戰艦是作為巡洋艦的最佳選擇,所以三桅杆快速風帆戰艦就作為典型的大型風帆巡洋艦的基本樣式一直活躍到風帆被淘汰出航海史。
英國海軍「康華麗」號三桅杆快速風帆戰艦(HMS Cornwallis)就是一艘典型的巡洋艦,但它實際劃分為三等戰列艦。1842年8月29日,作為侵華艦隊的旗艦,清朝政府與大英帝國在上面簽署了《南京條約》。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戰爭武器的進步,到了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一種新式武器威脅了所有大中型海軍艦艇的生存——魚雷。
魚雷威力巨大,幸運的話一發即可癱瘓一艘大型軍艦,兩三發就可以不能擊沉也能讓它退出戰鬥。發射結構簡單,只需要推入水中即可,不需要額外的發射裝置。所以伴隨著魚雷而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艦種——魚雷艇。
早期魚雷艇基本上就是純粹的快艇帶上兩三顆魚雷和一兩門自衛用的小口徑機炮,貼近對方主力戰艦發射魚雷,所以魚雷艇官兵必須「膽大勇死」(語出北洋水師)。
魚雷艇機動靈活,排水量小,只有幾十噸。航速極高,在主力戰艦隻有十一二節的時候,魚雷艇的航速就已經開始逼近二十節了。所以為了對付這類行動敏捷,速度極快,但是又具有極大威脅的艦種,各國可謂絞盡腦汁。
最後發現,要想對付魚雷艇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魚雷艇上加裝中小口徑速射炮,用以打擊對方魚雷艇。但是這樣的話,首先要保證自身有一定裝甲防護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航速,又不能放棄魚雷艇的本門武器——魚雷。所以其本身大小必定要大於一般的魚雷艇,所以各國的一等遠洋魚雷艇就逐漸演變為專門為此而打造的新型艦隻——驅逐艦。
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哈沃克」號(HMS Havock)在當時被稱為「魚雷艇驅逐艦」,排水量240噸,航速26.5節,遠大於普通魚雷艇120至80噸的排水量和24節左右的航速。
而與此同時,用於動力設備的變化和全球貿易的形成。風帆時代定義混亂的巡洋艦,也發展成了專門設計製造的蒸汽動力巡洋艦。
由於載煤量直接決定航程,所以很多巡洋艦往往有著超過其他軍艦的超大煤倉。同時為了提高航速,裝甲往往沒有或者只有少量裝甲,比如穹甲,只保證中彈後不易沉沒,而不是為了彈開炮彈。火炮也不追求大口徑和射程,而是射速快且具備足夠威力的中口徑火炮。
北洋水師的致遠艦,就是三桅杆快速風帆戰艦的直接替代者,航速高,航程遠,只準備穹甲裝甲和中口徑火炮,排水量適中。
至此,我們問題中的兩個主角:驅逐艦和巡洋艦都出現在了同一個世界,而且兩者的功能和區別都很明確,那麼兩者的概念是怎麼模糊的呢?
隨著技術不斷地進步,處於對於火力和遠洋的需求的不斷提高。尤其是蒸汽輪機的發明,使得驅逐艦的航速一下子提升到了34節以上,體型也從二百多噸,增加到了一兩千噸。驅逐艦也逐漸發展成為艦隊驅逐艦,也就是能夠跟隨遠洋艦隊出擊進行海戰,通過遠程魚雷襲擾對方主力艦隊的多面手。
而同時期的巡洋艦也從單一的巡洋艦演化出兩個主要的巡洋艦種——有重型火力和裝甲用於艦隊決戰的重巡洋艦(負責跟隨艦隊或單獨行動對抗敵方中小軍艦)和只有少量裝甲和速射火力的輕巡洋艦(主要作為驅逐艦隊旗艦對抗敵方小型軍艦)。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艦種——戰列巡洋艦(主要負責對付敵方輕重巡洋艦)和其它更多的巡洋艦種(輕巡洋艦進一步提速的偵查巡洋艦,商船改裝或者戰艦偽裝的破襲巡洋艦等)。所以說在二戰之前,只要不是主力對決,基本上大海就是巡洋艦的天下。
1922年,為了調和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而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更是在法律定義了不同艦隻艦種的分類和作用,而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艦種分類基本上都是華盛頓條約的產物。
至此,在二戰前後,就基本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生態鏈」(不算航母):
戰列艦(70k-20k噸)&>戰列巡洋艦(30k-15k噸)&>重型巡洋艦(20k-8k噸)&>輕巡洋艦(10k-1k噸)&>驅逐艦(4k-0.5k噸)
此時的巡洋艦,除了傳統的巡邏保護貿易線路以外,更多的是作為驅護艦隊指揮核心和大艦隊外圍力量,打擊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警戒偵查,提供防空火力,指揮己方驅護艦作戰等等職能。
此時的驅逐艦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打手。負責跟隨大艦隊或者驅護艦隊保護商船,保護主力,追著潛艇滿世界跑,布置在艦隊外圍警戒偵查,前出釋放煙霧,水雷或者魚雷干擾敵方作戰等職能。
在二戰期間,隨著雷達,飛機和航空母艦的應用。由於防空武器的落後,大型軍艦的生存受到了極大威脅,所以戰列艦,重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都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戰列艦更是直接退化成「對陸攻擊艦」,只在菲律賓打過一次像樣的炮戰。
航母逐漸變成了海戰的絕對主角,所以二戰之後,新建的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甚至留存下來的戰列艦都圍繞著航母(蘇聯是潛艇)發生了變化。
武藏和大和的沉沒標誌著海戰巨艦大炮的時代永久的過去了。
首先是隨著重型火炮的威脅和重裝甲目標的消失,給了輕巡洋艦和驅逐艦一個非常良好的生存空間。重型魚雷之類的對付大型軍艦的武器也逐漸退化成對付潛艇的中小型魚雷成為次要武器。護航任務又被護航航母和驅逐艦替代,巡洋艦大多跟隨艦隊行動提供防空火力。驅逐艦也逐漸大型化成了海戰主角之一,廣泛用於反潛,防空,反艦等多重任務。艦隊前出偵查的任務也逐漸被雷達和飛機所取代。但是與此同時噴氣式飛機的出現使得防空壓力陡增了一個數量級。而隨著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反潛,尤其是遠洋大面積反潛的需求應運而生。
面對新的形勢,大型軍艦的存在別的毫無意義,不僅目標巨大,機動緩慢,而且造價高昂,部署困難。所以二戰一結束,幾乎各國海軍都在同一時間停止了大型軍艦的建造和服役,在水面艦艇上全部轉向了既能伴隨艦隊行動,又具有一定獨立作戰能力,而且相對廉價經濟的輕巡洋艦(或驅逐艦領艦)和驅逐艦。
而導彈技術的出現,更是讓中小型艦艇在一瞬間有了可以和以前戰列艦相提並論的海戰火力投送能力。但是此時的電子設備和導彈體積笨重龐大,功耗居高不下,不是一般的艦艇能夠承擔的,所以導彈巡洋艦應運而生,夠承擔了遠程雷達的搭載平台和大型導彈的發射平台,成為了除了航母以外最好的艦隊核心。
光榮級搭載的「沙箱」反艦導彈的巨大體型和飽和攻擊的龐大數量,使得其很難被裝備在同時期排水量只有幾千噸的驅逐艦上。
提康德羅加上的SPY-1A相控陣雷達耗能巨大,如果全時開啟,航程會縮短將近2000海里,發動機大修間隔要縮短三成,放大到近萬噸的巡洋艦體型才能勉強吃得消。
而同時期的驅逐艦也變成了導彈驅逐艦,並逐漸大型化以滿足遠洋需求,動輒大的七八千噸,小的也有三四千噸。主要作為艦隊反潛防空的主力,要麼在艦隊外圍奔波或者補充核心巡洋艦所不能照顧到的空隙,要麼獨立作戰,滿大洋尋找那些藏匿在海水裡的各種潛艇,又或者搭載一些反艦火力為艦隊提供備份。
「現代」級和「無畏」級就是典型專用驅逐艦,排水量都大大超過以往驅逐艦以搭載巨大的導彈,龐大的電子設備並具備獨立遠洋能力。但比不過同時期巡洋艦的戰鬥力。
所以此時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分已經不再明顯,無論是在噸位,武備配置,針對敵情或者艦隊位置方面都在不斷的縮小差別,在實際應用上已經出現了不少重疊的地方。
在二十一世紀前後,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升級改進,導彈的不斷升級換代。以前的高性能雷達不斷降低能耗和體積,以前的中小體積導彈不斷提高射程和威力。所以在大型化的驅逐艦上雷達越看越遠,導彈越帶越多,體型也越來越大。
而與此同時,重新大型化之後的巡洋艦成本和實際效用都已經很勉強。尤其是「基洛夫」級和「長灘」級之後,美蘇兩國都意識到,與其大型化巡洋艦,不如將巡洋艦的功能拆分給航空母艦和驅逐艦。這樣不僅廉價靈活,而且效果更好,威力更大。所以,這一切使得大型驅逐艦的戰鬥力不斷提升,而巡洋艦止步不前。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小。
阿利伯克首艦為了背負原本在巡洋艦上的相控陣雷達,不得不從7800噸,逐步放大到最終的9000噸滿載排水量,無論是性能還是噸位都與同時期的巡洋艦不想上下。
導彈巡洋艦的作用越來越小,要麼不夠靈活部署困難,性能落後不再突出。而巡洋艦僅存的艦隊核心指揮功能要麼被更大的航母或者專門建造的指揮艦奪走,要麼大型化之後的驅逐艦也能夠替代之。所以昂貴的導彈巡洋艦徹底失去了作用,便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海軍使用導彈巡洋艦這一概念來設計建造和使用新造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了。
所以新世紀之後的新造大型水面艦艇,無論是日本的「愛宕」級,美國的「朱姆沃爾特」還是韓國的「世宗大王」的排水量都超過一萬噸(「愛宕」存疑),但是無一例外的都沒有繼承巡洋艦這一稱謂,而是繼承驅逐艦這一稱謂。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擁有一萬五噸的排水量,遠遠超過美國現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九千八百噸排水量。
這些新世紀下水的大型驅逐艦,已經與以往排水量超過一萬噸的水面艦艇有了本質的區別。首先是得益於自動化的武器系統和航行系統,所需要的人員大大減少,「朱姆沃爾特」只需要130名官兵就可以全力運作,而五十年前的「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噸位相似,卻需要1160名官兵。
同時得益於通訊系統和偵查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往作為驅護艦隊旗艦的巡洋艦往往需要額外搭載多達近百名指揮部成員,已完成獨立作戰與指揮任務。而今天的大型驅逐艦編隊時只需要指定某一艘軍艦的艦長作為艦隊司令員即可,額外的偵查,決策,通訊和參謀人員被強大的通訊系統所取代,轉移到了附近的航空母艦,指揮艦甚至岸上指揮
作為同一個構型下設計建造的兩型驅逐艦,「金剛」級(左)由於需要兼顧艦隊指揮核心的作用,多了一層指揮甲板,所以比「阿利伯克」級(右)高了一頭,重了1000噸。
所以這些新建造的大型艦艇雖然有著巡洋艦甚至戰列艦的排水量,但是其本質作戰能力和作戰位置還是驅逐艦。而如此龐大的體型也並不是為了容納巡洋艦的功能,而是為了更強的雷達,更大的導彈和更好的平台。所以在功能識別上完全沒有必要稱之為「巡洋艦」,而真正的巡洋艦,已經被其他艦艇取代或者失去作用。
作為航母編隊的組成部分,055型導彈驅逐艦,並不需要兼顧巡洋艦的職能,只需要做好一款強大的防空導彈驅逐艦即可。
因此,我們的55型導彈驅逐艦,也就自然而然的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和海戰的變化,根據自身情況,只戴了一個驅逐艦的名頭。——畢竟,強行自稱巡洋艦,註定是要拉仇恨,遭雷劈的。
=============說到拉仇恨遭雷劈============
很多人之前吐槽日本多大的軍艦都叫「護衛艦」,就連「出雲」號,這種排水兩萬多噸的全直通甲板水面作戰艦艇夜也他喵的叫「護衛艦」,你讓我們的新青年怎麼辦?!
之前的「大隅」 級兩艦連機庫都沒有就不算航母了,可是「日向」級兩艦和「出雲」級兩艦已經是實打實的航空母艦了,至少是准航母,或者直升機航母,距離真正的航母只有一步之遙。
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他們日本人自稱為「護衛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治稱謂——由於日本和平憲法一直是不允許軍隊存在的的,所以一直以來自稱自衛隊,已經現在的自衛軍,以規避二戰失敗所帶來的政治枷鎖和法律限制。
所以這個護衛艦的稱呼,並不是艦種分類,而是政治分類……就像我們的軍艦都叫漁政船是一個道理。
===========竟然這麼多贊============
我自己做了一張大致的譜系,並不是很準確,但是大致理解意思,歡迎探討。
再補充一個我大致整理的1840年以來新建巡洋艦與驅逐艦排水量的折線圖
已被騰訊新聞轉載:https://view.inews.qq.com/a/20170703A003OI00這噸位還有海警船呢。。。
謝邀。
追本溯源的話,巡洋艦/cruiser當年也是不起眼的小不點啊……你看致遠艦,不就只有七十多米長、兩千來噸排水量么?
海軍是一個講傳統的軍種;海軍艦種的劃分,也是要講傳統的。驅逐艦是(除航母之外的)水面頭等主力艦種,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傳統。這種傳統對戰鬥力也沒啥負面影響,自然也就保留下來了。
可以這樣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驅逐艦」這一艦種,最核心的定義不在於某些技術指標,而在於「(除航母之外的)頭等主力艦種」這一生態位。關於艦種生態位的問題,我在《戰列巡洋艦出現後重巡洋艦真的沒有用了么? - 楊愛紅的回答 - 知乎》里談了一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對現代海軍而言,巡洋艦和負責區域防空的導彈驅逐艦的生態位基本上是重合的,本來就沒啥區分的必要,換個名字的事兒而已。米國海軍二戰後還曾把負責區域防空的驅逐領艦/destroyer leader稱作frigate(港台譯作巡防艦,大陸譯作護衛艦)呢,後來才把其中的核動力驅逐領艦改劃為巡洋艦、常規動力驅逐領艦改劃為驅逐艦。像「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本身也是在「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基礎上拉皮而來,其最初的艦種也是驅逐艦。
依我看,未來的太空戰列艦繼承驅逐艦的名頭也不無不可。你看《星戰》里的殲星艦叫啥?——star destroyer,這不就是星·驅逐艦么?
當然,傳統這玩意兒是可以創製的。我就喜歡把055稱作驅逐領艦,說不定XXX哪天大筆一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就把055驅逐艦改稱驅逐領艦了呢?
總之,叫啥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態圈和生態位。總有一天,我們要把多炮塔的驅逐艦開上天!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057型驅逐艦: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059型驅逐領艦: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億萬星辰,億萬炮塔!多鉚蒸剛,炮塔至上!億萬炮塔,億萬榮光!「海警3901」船,滿載排水量達1.2萬噸,裝備有76毫米速射艦炮、2門副炮以及2挺高射機槍,航速達25節。那也是海警船,不是軍艦。
「漁政88號」船,滿載排水量1.5萬噸,長171.4米、寬24.8米,吃水9米,續航力約為10,000海里,帶有可攜帶2架直升機的機庫,裝備有4座雙聯裝37毫米63倍徑機炮。那也是農業部的漁政船,不是軍艦。老子花的錢,老子造的船,老子想叫他皮划艇都可以。
重巡輕巡的劃分標準是8英寸炮(203mm)和6英寸炮(152mm),055級130mm的艦炮當然算驅逐艦(手動滑稽)
……
其實,我們所熟知的: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 的劃分,也不是一開始有海軍的時候就有的,這也是一戰和二戰之間,隨著海軍大發展而逐步根據作戰艦艇的任務,以及兼顧噸位、火炮口徑等因素,各國軍方約定的對軍艦級別的一種劃分。
其實最早軍艦都是戰艦(戰艦,BattleShip),幾百噸的能打仗的船,也是BattleShip 。
後來英國佬日不落了,需要一種舒適的軍艦到處耀武揚威,沒事兒還要召集當地酋長或者巡撫總督什麼的上船開個會,吃個飯,跳個舞什麼的,這就出現了巡洋艦 (Crusier),這玩意不是主力作戰的,但是一般噸位較大(同時代比較起來說),速度快(要巡洋嘛,太慢了怎麼巡?),火力還湊合,大炮是有的,一般沒那麼多,夠嚇唬人就行。防護會比較弱,畢竟耀武揚威用的,面對的都是連小船都沒有的殖民地,裝甲防護有啥用?
btw:在1905年以前,大多數巡洋艦都是沒有裝甲防護的。
對了,別提到戰列艦巡洋艦大家腦海里就出現亞麻頭和鳥海高雄什麼的,這兩型軍艦在風帆時代就出現了。
西班牙的「三叉戟號」四甲板風帆戰列艦,130門火炮,就問你怕不怕?納爾遜海軍中將表示:「不怕!」
當然,很多人都和納爾遜中將一樣,並不是看見大塊頭就主動認輸的。除了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那種氣勢之外,還有不少人對這些巨大的傢伙搞起了地道戰,麻雀戰……說白了就是用小船去攻擊大船。
特別是當19世紀後半段,海軍出現了魚雷這種神奇的武器之後,讓小船奇襲巨艦成為了很大的可能。小艇速度快,目標小,轉向靈活,巨大的戰列艦反而不容易擊中目標。為了應對這些小船對巨艦的威脅,英國人在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魚雷艇驅逐艦」,這是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
驅逐艦尺寸和噸位明顯小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但是又強過那些魚雷小艇。驅逐艦造價便宜,航速快,在艦隊中負責保護己方巨艦不被小艇襲擾,同時也負責通過自己搭載的魚類武器,對對方的主力戰艦進行游擊。
當然,驅逐艦真正高光的時刻,是一艘米帝鬼畜驅逐艦 DD 557 約翰斯頓號。感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
(正在進行板載衝鋒的DD557)
……
護衛艦在二戰結束之前的時候,更是一個純輔助艦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在艦級劃分上,美國和歐洲各國達成一致,將排水量3000噸以下的護衛艦和護航驅逐艦統一用護衛艦代替。
再往後……就是現在了。
大家都知道,中國一項是「不搞西方那一套」的。因此 ,在海軍主力艦艇的命名上,其實也比較有趣。
新中國成立以來,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開始只有一些小型艦艇,去西沙群島和越南人打架,人家是幾千噸的大船,中國海軍只有幾百噸的小艇。
所以,在那個年代,驅逐艦,就是中國海軍最強大的水面戰艦了。
當時,我們軍迷們都曾經對中國海軍的未來寄以美好的期望:等中國將來強大了,我們會有我們的巡洋艦,戰列艦,航空母艦……
但是……
但是……
但是……
沒想到啊沒想到,除了航空母艦這種明顯特別的船型,中國海軍似乎並不打算用「西方那一套」劃分方式來定義軍艦級別。
也就是說,現在發現,中國海軍是這麼規劃的:
主力作戰艦艇:驅逐艦
輔助、配合作戰艦艇:護衛艦
不論什麼噸位,不論什麼火力。
因此,你現在看得到13000噸的055 。再過幾年,我相信就算是看到萬噸級護衛艦,也沒什麼誇張的。我兔在對軍艦的劃分上,就是這麼任性。
不服你來打我啊?來來來,單挑啊,一邊出一條驅逐艦,誰怕誰!就算雙方出漁政船我也弄死你啊!
……
所以,再次回答題主的問題,055型,1萬3千噸,為什麼還是驅逐艦?因為我們樂意,想叫驅逐艦就叫驅逐艦,想叫護衛艦就叫護衛艦。真沒啥別的道理。
ps:其實GLA米帝海軍也一樣,現在也任性的很。一萬多噸的驅逐艦也到處溜達了。因為大家都過了形而上學的年代了,叫啥名字重要嗎?該怎麼打仗就怎麼打仗,你就是叫他漁政船不也一樣嗎……
先來看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定位。
驅逐艦是一種可以裝備對空、對海、對潛和對陸攻擊等武器,具有一定綜合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艦艇。驅逐艦自19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至今已有約120年的歷史,是海軍重要的艦種之一。它的排水量在2000—12000噸不等,並且還在逐步發展,航速通常在28—33節左右。
現代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以及提供無人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 ,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巡洋艦漸漸走向衰落,二戰後各國已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艦,只有美蘇還曾建造過幾級,比如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蘇聯的基洛夫級。進入21世紀後巡洋艦會逐漸被驅逐艦所取代,其將成為歷史。
二戰後建造的巡洋艦屈指可數。
威力強大的基洛夫巡洋艦,排水量超過兩萬五千噸。
好醜的長灘級核動力巡洋艦,排水量也達到了一萬七千噸。
光榮級巡洋艦,排水量已經減小到了12000噸。
提康德羅加級更是降到了9500噸。和光榮級一起成為僅存的兩級傳統動力的巡洋艦。
關於這個問題,小虎覺得有兩個原因。
一,和平年代裡對軍艦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今的驅逐艦擔負起了更多的作戰任務,是艦隊的主力防護艦艇。對於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通常都會用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潛艇和補給艦組成的艦艇編隊。驅逐艦用來提供掩護,事實上已經取代了巡洋艦過去的掩護任務。
由於扮演重要角色,現代驅逐艦大多使用了模塊化設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以MK41為代表的垂直發射系統。垂直發射系統可以靈活選擇武器搭配,但是比起過去的發射架,所需要的空間更大,排水量也水漲船高。
參考標準三導彈的尺寸,垂直發射系統的尺寸並不小,小型艦艇很難搭載。
艦艇的正面投影大致為雙V型,對於垂直方向尺寸較大的垂直發射系統,加大尺寸才能安裝。
機械式發射架尺寸要小很多
現在世界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所以軍艦的居住性成了新的性能標準。過去軍艦居住條件並不好,而現在的軍艦設計都擴大軍艦的居住空間,用來保證充沛的戰鬥力。尤其是歐洲的艦艇,差不多是軍用遊艇。當然這種設計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排水量,也是驅逐艦增重的一大原因。055作為遠洋艦艇,是航母的貼身侍衛,經常會執行數月的任務,這就對居住性提出了要求,055也必定提高了居住性。
056級護衛艦的內部,作為只有1500噸的護衛艦,內部居住環境很寬敞。這樣的設定不僅能提升艦員戰鬥力,而且提高了冗餘度,在戰時可以為武器提供更多的安裝空間。
遠洋作戰的055必定在居住性上有質的提升。
小虎的一期視頻,講的是055
第二百一十四期 055萬噸艦用真理折服美軍
二,腹黑顯自信
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是很難從外部打敗的。正如當初的蘇聯,因為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而消耗了國力,最終解體而亡。而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實力一直在提升,已經引起了部分國家擔心。倘若中國的實力讓周邊國家(尤其日本韓國這些實力中等偏上的國家)因為壓力而大量購買或者自研武器,中國就要繼續加強國防,進入一個並不算好的循環。所以韜光養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明明擁有巡洋艦,卻偏偏叫做驅逐艦。
別較真,一萬三算個啥,這玩意兒也是驅逐艦。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驅逐艦。
孩子都2017年了,你還糾結那幾個中文到底怎麼寫是怎麼回事啊……
難道華為明年出個手機改叫q11,就會改用ufs了嗎?
拿衣服啊……名稱而已……
實在覺得不爽的話,來,換個英文,Destroyer,是不是霸氣多了……
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5英寸以下主炮口徑叫驅逐艦,以上叫巡洋艦。現在大家的驅逐艦主炮口徑要麼是127要麼是130。055主炮應該也是AK130,反正按照社會主義口徑標準俺們也是5英寸以下。
------------------------分割線------------------------
據說之後要上155主炮了...我覺得人家管這個叫055輕巡洋艦我們好難反駁了。同志,你聽說過037型戰列艦嗎? 內河俾斯麥,黃水衣阿華_(:з」∠)_
055好歹還有個驅逐艦的樣子。這貨26000噸,長得一副航母樣,不也往驅逐艦系列混嗎
這個問題不錯,順便問了一下我家老頭子。
答覆很簡單:從功能和用途區分上順延著叫下來而已。我軍對於蹲位……噸位其實沒有那麼嚴格的區分,否則早期052到現在052D完全可以說是從護衛艦升格到遠洋導驅。
另外,老頭子認為巡洋艦(無論輕重)在我軍序列裡面基本不會再出現了。裝備變遷導致導驅已經基本能替代巡洋艦,再弄巡洋艦會很尷尬,畢竟我軍目前的工作重心是西太平洋地區,因此現在缺的是航母和核潛,缺乏進攻性和長期自持力的巨艦大炮已經不再是必須的了。
最後,老頭子呼籲大家能當兵的趕緊去當兵,海軍最近缺人缺的厲害。
作為引路我共多年的老師,美帝去年開始服役的朱姆沃爾特級,即使排水量達到16000噸,也依然是驅逐艦。
自從驅逐艦可以干戰列艦的活了之後,名字什麼的已經無所謂了。。。
有道是兵不厭詐,看看東瀛怎麼搞宣傳「自衛」以下是日本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日本說是護衛艦),排水量接近20000噸!傻子也能看出來這不是明擺著掩耳盜鈴嘛?有這樣的護衛艦嗎?只能說這是為更大噸位的超級航母設計的航空「子」艦或者說編隊副艦,鬼真的知道日本人還藏著什麼大型模塊準備開戰時立刻組裝,所以千萬別被紙上談兵忽悠了,一定要小心提防日本。至於我朝的一萬多噸新漁船,按照新時期標準來說,「勉強」也算個驅逐艦吧,別提什麼巡洋艦,你當這是二十世紀嗎?!所謂的:「上萬噸的綜合戰鬥艦屬於巡洋艦範疇」這種話留給歐洲人自我陶醉去吧………新時期,新工藝,早該用新標準!局座:要我說,055跟日本軍艦比,還是算導彈艇比較合適! (圖片來自網路)
因為性能差啊,導彈彈體比別人大,命中率比別人差,只能靠多堆數量對沖缺陷啊,還有雷達也是,性能不如別人,只好多上幾台咯。動力系統也是。艦體鋼板強度不夠那就加厚唄。
反正質量不夠數量湊,啥玩意比別人多點,。自然噸位就上去了咯。
按戰鬥力評估,055其實只能算是護衛艦。。叫驅逐艦都太勉強了。我國航母,戰列艦,巡洋艦以行政省區或直轄市命名。055歸成巡洋艦的話以後省級行政單位可能不太夠用。
本質原因是科技進步,就像手機取代了隨身聽,MP4,鬧鐘,手電筒,地圖,報紙,相機一樣。在火炮和非制導武器主導海戰的時代,與艦船用途密切相關的三大因素是火力,裝甲和航速。而受限制於技術科技條件,往往三者不能兼得。比如裝甲厚火力強但航速必然會慢,火力強航速快裝甲一定薄弱。所以海軍會有戰列艦,戰巡,輕重巡,驅逐艦,魚雷艇來互相配合。但是隨著雷達等電子系統和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運用,直接淘汰了裝甲。航速因為動力系統進步(如燃氣輪機)不再是制約因素。火力因為要精確打擊,不再以單位時間彈藥投射量掛鉤。這樣一來,火力,裝甲,航速都不再是制約因素,艦船發展更多的和雷達等電子系統,和預警,精確火控有關。在新的科技和法則之下,誕生了新的軍艦。可以兼顧防空,反艦,反潛,反導,開始取代了原來的從戰列艦到魚雷艇大大小小的軍艦。而巧的是,這種新型艦船主要脫胎於驅逐艦,名稱也就沿用下來了。名稱只是稱呼罷了,德國日本叫護衛艦,美蘇叫驅逐艦和巡洋艦,我們叫驅逐艦,本質都是一樣的。和傳統意義上的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幾乎沒什麼關係了。
你不覺得destroyer比cruiser更帶感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國產主戰坦克VT-4?
※日本,韓國這些發達國家,如果研發製造核彈原子彈,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如何看待俄媒稱J20抄襲米格1.44?
※中國空軍實力比俄羅斯強了?
※坦克是如何做到大炮方向不變,下面轉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