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心理學領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研究?


關於2016年心理學領域值得關注的新研究,我們認真總結出以下幾點分享給你們。

1.「無手機恐懼症」可能與你的依戀類型有關

「Nomophobia」,無手機恐懼症(no mobile phone phobia),指的是那些手機不離身的人。匈牙利學者Veronika Konok等人(2016)通過網路招募了142名被試(方便抽樣),並用手機使用量表、手機依戀量表及成人依戀量表,測試他們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及依戀類型。

結果發現,痴迷型的人比其他類型的人更容易因為手機不在身邊而感到不安。依戀類型主要指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反應方式,分為安全型、痴迷型、疏離-迴避型、恐懼-迴避型四種。 (了解「依戀類型」,點擊 http://mp.weixin.qq.com/s/zDRslS4ypJIIS0Fv1pzrGg )痴迷型的人雖然渴望親密,但同時「被拒絕」又是他們最核心的擔憂。

該研究就發現,痴迷型的人對無手機的恐懼,是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及時回電或聯繫他人,從而帶來他人的誤會,導致對方相應對待自己——這是一種對「被拋棄/被拒絕」的恐懼。

2.一些人的「恐同」情緒可能是由於被同性吸引

「恐同情緒」(homophobia)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恐同者想要否認內心來自同性的吸引。Boris Cheval等研究者(2016)針對這一可能的現象做了一組實驗。線下招募來的38名異性戀男性先接受了「恐同程度測試」,接著他們分別觀看一對異性伴侶及一對男同性伴侶的照片,直到可以做出評論即可關閉照片。

結果顯示,低恐同情緒者觀看異性伴侶照片的時間明顯比觀看同性伴侶時間長,而高恐同情緒者觀看同性伴侶照片的時間與異性伴侶照片一樣長。另外,高恐同情緒者對同性伴侶照片的「愉悅度評定」(pleasantness rating)也高於異性伴侶照片。

研究者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受到了小樣本量的影響,但也從心理實驗的角度給「恐同者其實被同性吸引」這一觀點提供了更多證據。

3. 抑鬱症影響著親密關係中的雙方

抑鬱症被稱作「我們的疾病」(we-disease),因為當抑鬱襲來不只是患有抑鬱症的人會受到影響,他/她身邊的人也會受到很大影響。Liesel L. Sharabi等研究者(2016)通過向抑鬱症治療機構發放問卷的方式,獲得了135對抑鬱症戀人(伴侶中有一人患有抑鬱症)的有效問卷,通過填寫開放式問卷,研究者分析了抑鬱症在親密關係中的9種影響。其中包括「對對方的情緒消耗」、溝通問題,孤立感等8個方面的負面影響;以及一個正面影響:增強的親密感(enhanced intimacy)。

研究結果顯示了這九項影響都存在於抑鬱症戀人之中,抑鬱症通過「傳染」(比如患有抑鬱症的一方拒絕社交活動直接導致他/她戀人的社交活動也大大減少),「共同作用」(比如患有抑鬱症的一方壓抑了性衝動,他/她戀人的性衝動也將無法得到滿足)等模式影響著抑鬱症患者及其戀人。

4.把過往創傷當作身份認同的核心,會讓創傷的影響更持久

過往的可怕經歷對每個人的影響可能有很大不同,那些將創傷經歷當作身份認同的核心的人,受創傷的影響會更加嚴重與持久。

Ines Blix和她的同事們(2016)跟蹤調查了259位在2011年經歷了恐怖襲擊的政府工作人員,在恐怖襲擊過去後的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參與者分別向調查者報告了自己的創傷癥狀,包括神經緊張,過於警惕, 或麻木等。同時,他們還要報告「這次恐怖事件對他們的人生是否是至關重要的(central)」。

結果顯示,那些將可怕經歷當作人生最重要的事的人,通常受創傷癥狀比其他具有相同經歷的人更明顯。Blix(2016)認為,將創傷經歷當作身份認同核心的人「升級」(launching)了創傷,這一發現或許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更好的創傷後治癒,因為這種「創傷事件為中心」(event centrality)的觀念可以通過干預被改變。

5.擁有暗黑人格的人在速配約會中更容易成功

暗黑人格的特質,即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黑暗三角」的三種人格特質——自戀、心理變態和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被認為與速配約會有著密切關聯。(要了解「黑暗三角」,點擊查看 http://mp.weixin.qq.com/s/kydRK5zkWVGpIHxKKFTRJg )

Emanuel Jauk和他的同事們(2016)通過網路招募了90名被試者(46名女性,44名男性,均為異性戀),並為他們安排了兩兩間的速配約會。被試者在約會前均完成了暗黑人格測試,大五人格測試(用於心理學研究中的人格測試,包括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五個維度)以及外表吸引力測試。每位被試者最終會給每一個約會對象打分(作為短期關係和長期關係發展對象的分別打分)。

結果顯示,無論被作為短期關係還是長期關係發展對象被打分時,具有「自戀」特質的在男女在速配約會中均收到了歡迎(男性中自戀與外向的組合,女性中自戀與外貌魅力的組合,尤其受歡迎)。而在短期關係發展中,女性的心理變態傾向則受到了歡迎。

6.這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更害怕長大

「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指的是青少年晚期(late adolescence)到真正成年之前的這段時間(一般認為是18-25歲的這段時間)。April Smith等研究者(2016)做了一項關於「對成熟的恐懼」(maturity fears)的研究。

該研究的結果來自於對兩組數據的分析。第一部分數據來自美國一所東北部私立大學,共3291名在不同時期就讀於該校的大學生,分別在1982,1992,2002和2012年填寫了關於「成熟恐懼」的問卷;第二部分數據來自美國東南一所公立大學,共673名在不同時期就讀於該校的大學生,於2001, 2003, 2009和2012年填寫了關於「成熟恐懼」的問卷。

結果顯示,現在的大學生們對「成熟」的恐懼程度比起以前的大學生愈發強烈。研究者分析,導致這一心理現象可能有幾個主要原因:競爭激烈的經濟發展環境,「保持年輕」的社會壓力,以及個人內心對責任加重的懼怕。

7. 經歷過刻骨銘心愛情的人更相信自由意志,同時也更相信宿命論

體驗深度戀愛可能對人們關於自由意志的信仰及對命運的看法都會產生影響。Jordane Boudesseul等研究者(2016)通過網路招募了共257名來自印度和美國的被試,並請他們在網路上填寫了一份問卷,問卷的第一部分是關於過往或當下戀愛關係的強烈程度(intensity),第二部分則是對自由意志(如,人們對自己的決定有完全的掌控力)的信仰,以及對宿命論的看法(如,是否相信人的未來完全是天註定的)。

結果顯示,越是體驗過刻骨銘心愛情的人,不僅更信仰自由意志,也更相信「命中注定」。研究者分析,這樣的結果顯示人可以是「兼容者」(philosophical compatibilists),即我們可能同時相信人是自由的且命運是天註定的。而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戀愛一方面讓人覺得自己是快樂且充滿力量的,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讓人失去了一部分自由。

8. 人們傾向於把很久以前的不好經歷想得更加嚴重

Robert Smith和Norbert Schwarz(2016)最近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人們會傾向於把很久以前發生的壞事想得比實際情況更加嚴重。

Smith和Schwarz給了164位被試一個假想情景——你有一個外地的朋友Dan去了一家餐廳吃飯,接著你會拿到一條來自Dan對這家餐廳的評價,並根據這條評價描述對餐廳的印象。其中,部分被試者被告知Dan是上周去的這家餐廳,另外的人則被告知Dan是去年去的這家餐廳,而不同被試者拿到的Dan對餐廳的評價也有好有壞。

實驗結果顯示,在同樣拿到Dan對餐廳負面評價的被試者中,那些被告知Dan是一年前去餐廳的被試者對餐廳的印象更加不好。研究者分析,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覺得記憶是會隨著時間而被遺忘的,因此那些過了很久還被清晰記起的記憶一定是「更加重要且極端的」。研究者建議,如果你對一件事有更新更具細節的記憶,可以用它替換掉更早的不好記憶,以防止你對過往不好經歷的記憶走向極端。

9. 受重度抑鬱困擾的人依舊有可能再次找到快樂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對一些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離開抑鬱的「情緒牢籠」是有希望的。Esme Fuller-Thomson 和他的同事們(2016)基於2012年加拿大國民心理健康調查(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Mental Health)數據進行了一項關於抑鬱症康復的研究。

數據顯示,20,955位加拿大國民中有2528位曾被診斷為抑鬱症,這個群體中有2/5已經完全康復(遠離抑鬱癥狀及心理健康問題超過一年及以上)。那麼,這2/5的完全康復者與剩餘的3/5群體的最大區別在哪裡呢?

研究者通過這2528位被試者填寫的問捲髮現,完全康復者的最大特徵是擁有「情感支持系統」(supportive relationships)。完全康復者在 「我有給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際關係」這一項上勾選的「是」次數比尚未完全康復者多出七倍。該研究還發現,生理健康程度及收入也是影響康復的重要因素。此外,患抑鬱症的時間長短與是否可以完全康復沒有相關關係,而這些重度抑鬱症患者此前是否有過患抑鬱症的病史則對能否完全康復有重要影響。

10. 愛思考的人可能比不愛思考的人更「懶」?

熱愛思考的人比較不愛運動嗎?Todd McElroy等研究者(2016)在佛羅里達海岸大學隨機招募了一批大學生進行「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測試,選出30位愛思考的學生和30位不愛思考的學生,並向他們發放手環記錄儀器,對比了這60位「愛思考者」和「不愛思考者」的肢體運動狀況。

結果顯示,在工作日期間,愛思考的30位學生的運動量大大低於不愛思考的30位學生;雙休日期間,這個差距則近乎為零。研究者表示,工作日期間的對比數據說明了人們此前的一些看法是有跡可循的:不愛思考的人比愛思考的人更容易感到無聊,並且厭惡無聊。研究者稱,60位學生的樣本量不足以解釋這個現象的全部,他們推測,這可能是由於「不愛思考的人會試圖通過運動來逃避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認為這項研究結果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References

1. Konok, V., Gigler, D., Bereczky, B.M. Miklosi, A. (2016). Humans』attachment to their mobile phon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styl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1, 537-547.

2. Cheval,B., Radel, R., Grob,E., Ghisletta, P., Demicheli,F. Chanal.J.(2016). Homophobia: An Impulsive Attraction to the Same Sex? Evidence From Eye-Tracking Data in a Picture-Viewing Task.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13,825-834.

3. Sharabi, L., Delaney, A., Knobloch, L. (2015). In their own words: How clinical depression affec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3 (4), 421-448.

4. Blix, I., Birkeland, M., Solberg, Hansen, M., Heir, T. (2016). The Launching and Ensnaring Effects of Construing a Traumatic Event as Central to One』s Identity and Life Stor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doi: 10.1002/acp.3224.

5. Jauk, E., Neubauer, A., Mairunteregger, T., Pemp, S., Sieber, K., Rauthmann, J. (2016). How Alluring Are Dark Personalities? The Dark Triad and Attractiveness in Speed Da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oi: 10.1002/per.2040.

6. Smith, A., Bodell, P. L., Denoma, J., Joiner, T., Gordon, K., Perez M., Keel,P.(2016).「I don』t want to grow up, I』m a [Gen X, Y, Me] kid」, Increasing maturity fears across the decad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doi:10.1177/0165925416654302.

7. Boudesseula, J., Lantiana, A., Covab,F. Bèguea,L.(2016). Free lov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elief in free will, determinism, and passionate lov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36,47-59.

8. Smith,R. Schwarz, N. (2016). Metacognitive Inferences From Other People』s Memory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2,285-294.

9. Thomson, E., Agbeyaka, S., LaFond, D. Klug, M.(2016). Flourishing after depressi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hieving complete mental health among those with a history of depression. Psychiatry Research, 242,111-120.

10. Todd McElroy, David L Dickinson, Nathan Stroh, Christopher A Dickinson.(2016). The physical sacrifice of thinking: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1,1750 – 1757.

以上。

想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謝邀

只是我自己的見解,排名不分先後。因為專業所限,我所述的研究成果可能僅僅對於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領域有所推動。

不抖機靈乾貨滿滿。。。

1,Nature Neuroscience:Antagonistic negative and positive neurons of the basolateral amygdala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杏仁核內兩個負責編碼快樂和恐懼的神經元集群,並且這兩個神經元集群可能和抑鬱和PTSD有關

2,Cell:Memories can be inherited, and scientists might have just figured out how

記憶可以被遺傳

表觀遺傳學顯示,一種smallRNA在代際之間呈現擴增和遺傳,可以穩定的傳給後代。而控制這種遺傳的開關是MOTEK(Modified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Kinetics)基因。實驗是在線蟲上得到的結果,但是對人類的記憶了解分析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3,nature:A multi-modal parcellation of human cerebral cortex

繪製了詳細的大腦皮層地圖

這個我就不多介紹了,簡單的說就是美國的一個Human Connectome Projec(人類連接組計劃),利用MRI繪製了1200名人類的大腦皮層地圖。這對於研究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症和癲癇等臨床精神疾病有莫大的作用。


分享三項2016年發表的與抑鬱症相關的值得關注的研究。

1. 抑鬱症不僅僅是心理障礙。

一項新研究發現,抑鬱症應該被看作是一種系統疾病,它會影響到整個身體,尤其是身體解毒的能力。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有更高風險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

這項結論來源於對之前29項研究的檢驗。研究者關注抑鬱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響3961位患者。研究還發現抑鬱症與身體的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有關。氧化應激是指身體的一種不平衡狀態,會影響到身體排出有毒物質的能力。在接受了正常的治療後,身體會迅速的恢復。

參考文獻:

Jiménez-Fernández, S., Gurpegui, M., Díaz-Atienza, F., Pérez-Costillas, L., Gerstenberg, M., Correll, C. U. (2015).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before and after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 J Clin Psychiatry, 76(12), 1658-1667.

2. 高強度運動有益於抑鬱症的生理佐證。

高強度運動增加了兩種與抑鬱症有關的神經遞質的水平。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谷氨酸(glutamate)都與抑鬱症和其他神經精神病學障礙有關。

這項研究提供了另一個很好的佐證,告訴我們為什麼常規的體育鍛煉對於預防或治療抑鬱症有著重要的作用。或許不是所有抑鬱症患者的癥狀會通過運動改善,但大多數患者的確會。

參考文獻:

Maddock, R. J., Casazza, G. A., Fernandez, D. H., Maddock, M. I. (2016). Acute modulation of cortical glutamate and GABA content by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6(8), 2449-2457.

3. 與抑鬱有關的基因變異。

這項研究由來自全世界17個國家的190餘名研究者共同完成。研究者們分析了300000餘名被試的基因組數據。研究發現了與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有關的三個基因變異,還有與抑鬱癥狀有關的兩個基因變異,與神經質有關的11個基因變異。

基因只是影響這些心理特質的一個因素,環境因素,環境與基因的交互因素也至關重要。接下來,研究者想要弄清楚為什麼這些特定的遺傳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感,以及在抑鬱症出現之前,是否可以從基因上有所顯露。

參考資料:

Okbay, A., Baselmans, B. M., De Neve, J. E., Turley, P., Nivard, M. G., Fontana, M. A., ... Gratten, J. (2016).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neuroticism identified through genome-wide analyses. Nature genetics, 48(6), 624-633.

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心理學在中國的誤解與學術的浮誇性,不是隻言片語能改變現狀的,在中國,個人認為應該先解決心理學的定位問題,定位準了,才能紮根,發展


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


謝邀

心理學除了心理諮詢 近期在用戶體驗 大數據方面都有不錯的發展

另外 替同學宣傳下 中國第一位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的華人心理學家

胡曉晴博士發表了Unlearning implicit social biases during sleep 的學術論文,發現在睡眠中可以降低人們的內隱社會偏見,引起了國內外心理學界的強烈反響。針對這篇論文,胡曉晴博士在心理所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與 心理所廣大師生分享了論文背後的故事。在場座無虛席,反響熱烈。胡曉晴博士生動具體地介紹了研究的背景、過程和研究意義,並解答了在座師生提出的所有疑 問,令大家受益匪淺。在一篇看似簡單、新奇的論文的背後,實則有著不為人知的堅實的基礎和辛勤的付出。可見,偉大的科研成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勤 奮一步一步得以實現的。 在此我們向大家分享胡曉晴博士的講座視頻,與大家一起分享Science論文背後的故事,歡迎大家訪問。 視頻鏈接: http://www.cpsylab.com/html/news/104.html


謝邀

來這裡我是來學習的 並不太關注學術方面的


閱讀生理心理學內容對個體心理的影響。

我本人是個門外漢,只是以自己的興趣看了不少有關心理學的文章,並沒有專業的閱讀和訓練。我所提的也並不是什麼值得關注的新研究,只是我感興趣和有疑惑的一個議題。

據我所知心理在很大程度和生了有關。諸如三腦理論和需求五層次理論也有這樣的述說。以及我閱讀過的《性別密碼》也是介紹關於如何吸引異性的一些做法。是從生理上以及從進化學的角度描述和解析。但是說真的,我看了這些並不舒服。因為這些研究都是重大數據中統計,而忽略的個人的特性。就是這些東西忽略了個人意志的存在。

而這些東西能夠給予人真正的心理能量嗎?不容易吧,或者說只有足夠的其他東西可以駕馭這些內容,他才能夠給予你能量吧。那麼真正給予我們動力的東西是什麼??或者說給予你動力的是什麼?你找到了嗎?


推薦閱讀:

異性間「政治傾向」的相似程度能夠用來預測他們未來的親密關係嗎?
有哪些經濟學理論直接應用在了心理學領域中?
當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強加自己身上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看電影,能滿足人類的哪些需求?
明明知道應該也必須得好好學習知識了,但是又學不進去,或者說很難行動起來,該怎麼辦?

TAG:心理學 | 心理 | 科研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