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生如何在國外找到銀行類工作?有哪些「主流」職位?

一般都是什麼背景容易找到銀行工作呢?前中後台,做什麼的比較多?

國外銀行是混業經營,職位分布和國內的商業銀行差別很大嗎?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商業銀行職業進階之路,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謝@Joe De的邀請。答案有點長,有用的您拿走,沒用的就當看故事了。

首先,因為問到的是"在國外找到銀行的工作",所以我說的只能代表德國的經歷,外加我平時接觸的一些英國和中國入職的應屆生和他們的經歷。美國的或者其他國家的不是很熟悉,希望身處那些國家的過來人能夠解答。

其次,國家說清楚了,這就要咬文嚼字一下了:找銀行的工作,什麼銀行什麼工作?傳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還是只要能進個銀行就行?運營類的工作還是業務相關?之前我有篇專欄文章提到過,德國的銀行系統比較特殊,一般分為四類(下圖,數據是好幾年前的了,僅供參考),第一類是私有的大型銀行,比如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德國商業銀行 (Commerzbank),第二類是儲蓄銀行 (Sparkasse),類似於國內的城商行,第三類是合作銀行,有點類似於合作社,第四類是一些特殊銀行,比如住房抵押銀行,旅遊銀行以及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類似於國開行)等。當然了,如果你非要把歐洲中央銀行(ECB)也算進來那也行,但是估計你要先入個籍再談其他的。:)

我身邊認識的人裡面,如果說非要往銀行鑽的話(其實去哪個行業發展都很好,只是有些人好像有銀行情結),一般很少選擇第二,第三甚至第四類銀行,因為業務過於本土或者特殊,前(錢)途"堪憂",與其去那裡工作我覺得真心不如回國發展,速度快得多。大部分的人如果選擇,還是會傾向於去第一類銀行,無論是德意志銀行還是國外銀行在德國的分支機構(比如瑞銀,瑞信,桑坦德,法興,法巴等等,它們在德國開展的業務面也很廣,限制少,踏實學點東西,之後再回國發展不遲)。

說到這兒,要向德國留學或者有興趣考慮德國(歐洲大陸)留學的同學們推廣一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下圖),小村一個 (約73萬人,面積也就北京一個區),但卻號稱歐洲大陸的金融中心,交通樞紐,這裡有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歐央行,德國央行,德意志銀行,德國證券交易所的總部都設在這裡,金融氛圍不錯。隨著英國退歐,之後的發展應該會更好,最重要的是,這裡的應屆生競爭激烈程度目前來看要比英美低。舉個例子,小強學習好,讀的是曼海姆大學的經濟(Universit?t Mannheim),另一個小胖,讀的是比較一般的大學(這個就不舉例了,免得被噴),基於這些年的經歷,我有相當的把握可以肯定,小明和小胖在爭取大部分銀行(實習)工作機會的時候有著相等的競爭機會,也就是說都有可能獲得面試的機會,剩下的主要是看個人能力。這點估計在英美甚至中國來說都比較難,一般好一些的銀行光面試就挑學校挑的厲害,很多有能力的人莫名的就被淘汰了。哪怕同一家銀行比如德銀,英國進來的graduates確實大部分都是牛劍的,而德國這邊真的是哪個大學的都有: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確實都很優秀。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一個反例,#-_-,當時有個美國來的實習生,哈佛大學學數學的,坐在辦公室竟然自己偷偷看美劇,還功放!還笑!我氣得當時差點讓他不知道回美國的路在哪兒。

說了這麼些,還是想說,德國不是不存在英美或中國的一些問題,比如激烈的競爭,關係戶或者挑學校(比如國內北清復交這種說法),但是德國這方面相對來說還是會更簡單平等一些,這有可能跟這個國家的一些社會價值觀和特殊的教育體制有關,比如雙軌教育(學術型和應用型)。當然,這些要扯就扯遠了,咱們就此收住,有興趣再展開講。

回到找工作的話題,基於上面的分析,我們還是把焦點主要放在第一類私有銀行上面。這邊讀經濟金融的學生最希望進的銀行仍然是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的那幾個,而在德國,首選一般仍然是德意志銀行。當然,這些年德銀一直作,no zuo no die這句話德銀的人這些年沒悟透,也因此目前想進DB會比較困難,沒糧了,除非走graduate這類program。除了德銀,瑞銀,花旗,德國商業銀行等都是比較受應屆生歡迎的。如果考慮到今後自己的發展方向,比如想去做Fintech或者跟零售銀行相關,可以考慮一些零售類直銷銀行(direct banks)。德國在這方面是鼻祖,比如ING集團下的ING DiBa就是很不錯的選擇,業務模式很強,打籃球的諾維斯基代言,我很看好。

具體找工作方面,對於應屆生來說,我能想到的比較重要的有下面這幾點,供參考

  • 首先就是實習,銀行很看重你之前的經歷,而德國這邊,比如德意志銀行,如果你有過一兩個實習經歷,但是都是國內的時候積累的,如果不是頂級大公司的名字,有可能作用不會太大,所以來德國後在自己的簡歷上先加上一筆德國的實習經歷很重要,哪怕第一個實習工作不是自己想去的那家銀行 - 正所謂曲線救國。我的一個好朋友,一開始在這邊找不到外資銀行的實習,面試都沒有,於是去了這邊的一家中資銀行實習(信審部),快結束的時候友善拒絕了中資的offer,拿到了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的正式工作。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什麼?曲線救國,對,還有一點就是可以多投中資銀行!在這邊的話,工農中建四大行齊了,為什麼不考慮一下呢?
  • 除了傳統的實習,還可以考慮學生工(working student),理論上進入門檻較低,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這個滙豐銀行商行在慕尼黑的學生工職位。
  • 各銀行的網站career一欄時不時上去逛逛。目前歐洲銀行業對於應屆生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職位很少,銀行業不景氣,所以更要隨時去查看 - 為了獲得及時的信息,可以加這些銀行的Twitter或Facebook,比如德銀的careersDB。當然,也可以去efinancialcareers這類招聘網站看看,沒事兒刷刷。
  • 大學的校招會一定要去參加,很多時候銀行去那裡擺個攤兒確實是裝樣子,但是仍然可以獲得很多信息。有時候遇到一個好心的員工,很有可能人家留個名片,之後保持個通信,上來聊天別猴急的讓人幫忙介紹工作,先喝喝茶,讓人家對你的能力和水平有個大概的了解,正所謂放長線掉大魚。德國人輕易不推薦人,但是推薦了就是往死里推...說的有點過了...明白我意思就行。
  • 校友網路很重要,多參加一些學校的活動,已經工作了的人會比較早知道各部門招聘的需求。
  • 如果不好意思和外國人直接交流,可以參加本地一些華人的金融協會,微信群互通有無。
  • 學校有時候會發布一些銀行的實習工作信息,一般真的是誰先看到誰拿走,比如下面這兩個招聘的例子:1)瑞典SEB銀行公司金融實習生招聘,2)德意志銀Disruptive Technology Client Innovation實習職位。這些都是法蘭克福大學發布的,及時發現了這兩個招聘啟事很好,但是只是第一步。好了,現在假設你同時看到了這兩個招聘,都投嗎?未必。你肯定說要看看是哪個部門,實習時間和要求等等,這都沒錯,但是誰都知道。如果是我看的話,我可能先看看我會把簡歷投給誰。說到這兒,你再看一下我給的這兩個例子的pdf文件(下圖),明白我說什麼了么?SEB那個留的郵箱很明顯是一個HR人力資源的郵箱,沒誠意!這麼投和網投區別不大,頂多就是比別人略微早了一點而已。再看德銀那個聯繫郵箱,是一個具體的人名,這誠意多少有了點兒。你會說,這個人名也有可能是HR的啊,對,就算是,也比給一個HR的公共郵箱要強。我當時遇到的情況就是,真有牛X的學生,不知通過什麼方法找到了我,然後讓我幫忙查查這個人名是哪個部門的。。。我一查,還真是具體業務部門員工的郵箱。我只能默默佩服這個學生的水平,我做學生那會兒絕對想不到。

說了這麼一大堆,也不知道有用沒用,畢竟我不是搞留學或者專職幫人找工作的,所以很多招數肯定自己也不知道。然而,還有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談,而這個我稍微擅長一點,就是著名的那句:"當我們談銀行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麼"。

很多畢業生跟我說,畢業了要做投行,投行,還是投行,真問他們具體想做什麼業務,好一點的能多少說出來我要做MA,差一點的完全沒概念具體要幹嗎。問題是,你真的了解銀行么?這個世界沒有投行都沒法活了是怎麼的?一般我們所講的投行,其實大家普遍指的還是投行的前台業務(corporate finance, global market 這類的),但是其實銀行很複雜也很龐大,有的是可以發揮的地方,沒有必要把自己路堵死啊。我親眼看過很多學生,沒有公司併購類職位就不幹,清高的冒青煙,殊不知錯過了多少好的機會,然後等了一輩子也沒進去,白白浪費了大好的青春。有的同學看不起比如合規或者運營類工作,問題是你如果真的在這個領域能幹好,那也是很大的成就,而且誰知道這些工作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在這邊選擇工作,同時也要考慮到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都做MA,比技術不如比人脈,你真覺得你就比國內的同行做得好?所以我說,找工作前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今後想去哪個國家發展,這些因素都要謹慎的考慮。

說到這兒,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所以要先了解一家銀行大概的組織結構,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準備申請。拿我比較熟悉的德意志銀行舉例,德銀是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內部結構比較複雜,這麼多年一直在變,外人看著暈,其實很多內部的人也暈,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大概的組織結構如下圖所示:

這裡面,往往應屆生仰著脖子吼著要進的是前台業務下的CIB和GM兩個部門。如果你非常優秀,上學的時候確實對這方面產生了巨大的興趣,身子骨不錯,那確實值得一試。但是,我這裡想指出的是,一個大型銀行有很多可以發展的部門,除了上面那兩個,起碼還有17個部門可以選,每個部門底下又有著十幾個子部門。如果你真的對金融有興趣,完全可以嘗試其他一些部門:正所謂,先進這個門,其它都好說 - 內部的調動總是比外部招聘要容易,尤其是在銀行艱難的時期

至此,我們再談一下問題的最後部分,也就是「主流職位」。如果說是在國外就職的話,大部分優秀的中國學生進入的部門一般是與IT,或者和數字與模型相關的部門,在德銀的話常見的如COO(包括IT),財務與資金部(不多),審計(多),人力資源(不多),合規(不多),以及風險管理(主要偏市場風險,或者專門負責壓力測試,評級方法學,各種風控模型這類的risk部門)。前台方面,進資產管理的比較多,但是在德國的話進CIB或者GM比較難,因為一般需要很強的語言能力和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很多歐洲同事都可以英語,德語,法語,再外加一個什麼語),畢竟這邊開拓和維護的主要是歐洲市場。如果是在英美,也許就不是太大的問題了。

還有幾點,零碎的說一說:

  • 不要小看合規這類部門,聽起來是很無聊,但是地位不低,隨著海外監管的快速變化,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以後的發展

  • 風險管理方面,如果有機會在這邊做信審(信用風險管理)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能性雖然比較低),或者credit related的工作,可以接觸各種類型複雜的業務,快速的學習提升,以後去前台或者轉行路都比較寬
  • 如果已經進來了,但是不是理想的部門,先踏實一下,耐心的學習,觀察,總結,再做決斷不遲

嘮叨了這麼多,都是我個人的一些經歷,至於我本人找工作的經歷對於應屆生來說不太具有代表性,所以這裡就免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個答案:嚮往自由職業,本質是對現實生活中重重困難的逃避心理嗎? - 錢糧衚衕的回答 - 知乎


不知道有沒有人邀請我,強答一發…

答主在日本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工作,純血的日資銀行,你們對日本企業的一切刻板印象在這裡都找得到…對,就是半澤直樹裡面那個樣子…不過沒有那麼戲劇而已…

為什麼說是強答呢?因為答主走的是海外招聘項目,作為中國的大學應屆生進的這家銀行,還不是中國分行,直接在東京本社工作,所以答主並不符合留學生這一條。

但是為什麼我覺得可以答呢?答主參加了我行的招聘活動,三屆,擔當的也是中國留學生比較多的一所著名日本大學的留學生最多的那個學部,所以面談過十幾個中國留學生,去年還有一個成功進入了我們銀行。本人也在經營我行的中華會,所以和他們的交流還是挺多。不過注意,面談不是面試,我們至多給他們建議,沒有人事權,面試技巧可以問,內推就免了,我沒有這個權利…

說一下留學生採用吧,我擔當的是一個文科學部,在日本文科生多於理科生,日本企業招綜合職又是潛力採用,也就是不限專業,所以自然文科生進來的多。有關大學的比例,基本是東大一成到兩成,早稻田三成,慶應三成,剩下的學校分剩下的。

進來以後留學生有何不同?就我所知,基本可以說沒有任何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從事國際業務的比例高一些——畢竟大家都想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嘛。而且我們銀行的方針基本是中國人即使派到海外也基本不會去中國,畢竟我們還有中國的現地法人,法律上不是一家公司,工資標準福利制度和中國法人現地採用有很多不同,也是防止產生不公平的心理吧…

進來有什麼職位?我們銀行對應屆生只有三種職位:綜合職,綜合職(個人業務),一般職。具體可以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話說手機知乎怎麼貼鏈接)

終於進入主題了,留學生如何找工作是吧?

在日本,一般來說大學都是三月畢業(在櫻花之中),所以公司都是四月入職,而傳統日企的內定(就是offer )一般前一年六月就給了。日本有一個組織叫經團聯,很多大公司都參加了。經團聯出於保護學生,讓他們能夠安心學習的目的,禁止各大公司太早開始採用活動,防止「你早,我比你還早」的惡性競爭,要求會員企業禁止在六月一日前面試和發內定。

但是,學生們的準備還是從前一年年底就開始了…舉例來說,2018年4月入職的學生們,大概在今年10月(最晚)左右就開始進行企業調查,選出自己有興趣的行業。然後一月份開始參加各種公司的宣講會,面談會,三四月開始會有各種公司邀請你去參加面談。當然所有公司都會說,這和人事採用沒關係。這和人事面試有怎樣的關係呢?公司機密我們是不能公開說的,但是日本學生都懂…

這樣的面談大概要持續2-3個月,直到6月,如果這時候你還沒收到面試通知就比較悲慘了。比較優秀的學生一般6/1會有n場面試,這才是決斷的時候…基本上拚死一天跑三四場面試,而且如果某一家公司十分想要你,會想辦法阻止你去其他公司的面試的。有的比較過分的公司甚至要求你在面試官面前打電話拒掉其他公司…我們沒有啦,我們會挽留你但是絕對不強制你做任何事…

這個碼住慢慢答…


錢糧衚衕 寫得非常好 由於提及到了DB 我也就拋磚引玉大致提幾點想到的。目前在DB London做Corporate Finance 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IBD。

1、在歐美工作很多情況下籤證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一般的零售銀行或商業銀行的崗位由於薪資較低僱主可能不給簽證 所以投行也許很多情況下是唯一一個viable option。英國是屬於高薪工作又願意sponsor visa的工作崗位非常少 幸運的是要拿到offer差不多就能給簽證;美國是有offer願意給你辦簽證的多很多 但不幸的是還得抽籤。各有各的苦衷。

2、投行的工作中國同胞的數量是後台》中台》前台。由於文化語言skill set等多種因素,咱們進入的多為non-client facing的崗位,最多的是中後是IT類 quant類 risk,operation等。薪酬工作時間等都屬於不錯的水準。前台里去當trader較多。IBD少一些(倫敦的IBD微信群百人左右?還有些不完全是的)。

3、進入這個行業的絕大部分是通過校招 轉行進來的少。前台崗位的話很多時候還會被cut工作年限eg你如果在四大做三年轉過來做IBD可能要被cut工作年限。

暫時想到這些 希望有些用。


在美國來看。。。。絕大部分在銀行工作的中國人都是Operation,也就是後台中的後台,工作內容以各種重複性打雜工作為主,同部門的美國同事基本上各種野雞大學,工作內容包括做一些手續工作,抄檔案,整理數據,檢查model,調試系統等等等等,很少涉及高腦力勞動,基本不涉及decision making process,跟金融毫不相干。而如果是有能力拿到IB前台、或者後台真正做IT開發的人,想必也不會來知乎問這種問題了。。。

IB前台基本需要:前20的美本or清北複本+美前10碩,專業金融經管,很多雙修統計or計算機,學校越好專業越放寬,另外高GPA+Bulge Bracket暑期實習。前台又分Sales Trading,Research,Treasury Trade Solutions ,Markets Securities,Fixed Income,Capital Market Origination,Corporate Banking等等等等,不同公司不一樣,有的分類招,有的全部按照Analyst招。

商業銀行前台就是桂圓/客戶經理了。。。。。基本沒有見到中國人做這個。

銀行後台開發一般招有大IT公司等工作經驗的。

還有一條路是讀計算機/統計博士做Quant。


不請自來,我在國外中資銀行呆過幾年,應該可以說說吧。

快畢業的時候,各大銀行的校園宣講會,各種各樣的本科生都會去看。獎學金得主們都只能選理工科,但是中間不乏一些想進銀行工作的,他們會跑來我們學院選一些課上。剛開始我是很討厭的,覺得這些人搶了我們的工作崗位,其實後來慢慢發現,其實是銀行很大,有很多崗位,需要不同的學科的畢業生。傳統的商科學生大部分都是文科厲害,寫文章厲害,而理工科學生則是數理化邏輯思維厲害,所以呢,招進去後,各有各的分工。

工作以後,我的同事也有很多理工科的校友,當然,後續都有去進修金融相關培訓以及碩士學位,大家相處融洽。

只要你有心進銀行,條條大路通羅馬,選什麼專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是因為錢而想要進去,否則你很快就會離開。


強行回答一下試試,這個月剛剛接到美國銀行financial solution advisor的offer,background check通過了的話應該1月就就職了,普通工種。

坐標加州,只了解這個職位,所以不具備普遍代表性。

背景,不相關工作經驗若干年,計算機本科,美國小學校MBA,CFA過了2級,這個職位硬性要求series 7和66,7必須要有公司sponsor才能考,所以得想辦法找個公司掛一下考試拿到證才能被考慮。面試的時候弱項是沒有sales經驗,所以跟manager得表現的很主動,要能展現出來自己有能跟客戶溝通。會中文和英語是加分項。拿到offer之後還要求我考出來insurance的證,賣annuity用。


推薦閱讀:

專科生在北京找一份程序員的工作容易嗎,薪水如何?
產品經理的簡歷(偏策劃)可以使用哪些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連續三次面試失敗是怎樣的一種體驗,該怎麼改變?
如何和合租的室友搞好關係?
怎樣寫產品經理求職信?

TAG:投資銀行 | 求職 | 商業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