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的抗衝擊性好嗎?

網上不少都說碳纖維的拉伸強度很高,但都沒說抗衝擊性。

而且感覺很多用碳纖維的跑車一出車禍整個車身都會撞爛掉。


碳纖維是目前最適合賽車的材料,否則的話,那麼多 F1 車隊,又不缺錢,又不缺人,早就用上更好的新材料了。與傳統的金屬材料相比,碳纖維的強度、剛度和抗衝擊性能總體來說都有優勢,尤其是單位重量的各項性能明顯優於金屬材料。而回顧 F1 歷史,我們也能明顯的看到,相比於過去的金屬材料賽車,碳纖維賽車在成績和安全性能兩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優越性。

就比如說 2014 年銀石賽道萊科寧的事故,當時萊科寧的法拉利賽車在失控之後最終一頭撞向護牆,以大約 240 公里的時速筆直的撞到護牆上,碰撞瞬間的衝擊高達 47g,隨後賽車被彈回賽道,在賽道上轉著圈穿過密集的 F1 賽車車流,然後撞到了對面的護欄上,在這期間還擊中了馬薩的賽車。這樣的撞擊之後,萊科寧只是輕微擦傷了腳踝和膝蓋,自己能爬出賽車。如果這樣的安全性能都不能說服你,那你可以想一下,如果這是一輛關門聲音比較厚實的神車,這樣的碰撞結果會怎樣?

F1 賽車的設計,或者說所有性能車的設計,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工程問題,通俗地說就是「戴著鐐銬跳舞」。要更快的車,可以,但是可能不安全;要更安全的車,可以,但是可能不快。所謂的工程設計,就是在這之中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簡單說,就是在滿足最低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取得最高的賽車性能。而就工程材料而言,這個最佳的平衡點目前來看就是碳纖維。

我們通常所說的碳纖維是一個模糊的總稱,不同種類碳纖維的性能其實千差萬別。要注意,我們所說的「碳纖維」,其實是「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簡稱和俗稱,與真正的「碳纖維」是有區別的。簡單理解,真正的「碳纖維」就像是一根一根的毛線,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碳纖維」則是這些毛線織成的各種毛衣、圍巾、手套等等(以及于謙老師的毛線內褲)。

所謂的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其實就是用很多碳纖維,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布,然後用樹脂或者其它黏合材料緊密的連接成一體。比如下圖所示,這一根一根的圓柱體就是碳的纖維,而這些圓柱體被中間填充的樹脂填充在一起。這些纖維的分布密度直接影響最終的材料性能。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所謂的 fiber volume fraction,也就是纖維體積比,來控制碳纖維材料的最終性能。簡單說,纖維越密,單位體積內的纖維越多,沿纖維方向的強度就越高;反之,纖維越疏,單位體積內的纖維越少,最終碳纖維材料的強度也就越低。

對於工程中使用的碳纖維來說,纖維的排布既可以是單一方向的,也可以是多方向交叉疊加的。其中最常用的當然是多方向交叉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碳纖維的外觀。

比如這就是單一方向的。

這個就是多方向交叉的,我們常見的碳纖維的外觀就是這種雙向交叉的紋理。原始的碳纖維材料就是這樣的,其實更像布料,可以彎折,可以捲成一卷。

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對碳纖維材料的一個普遍誤解,那就是混淆了「纖維」和最終的「纖維複合材料」。「纖維」的性能就是單純的測量單一的圓柱體,這樣測試出來的性能非常驚人,也就是很多人甚至有些科普讀物里常說的數倍甚至十倍於鋼材。但是真正工程應用中使用的並不是單一的一根一根的纖維,而是纖維和樹脂共同組成的「纖維複合材料」,其工程性能不僅僅取決於單根纖維的性能,還受樹脂性能和纖維密度的影響,更受纖維方向的影響。也就是說,最終碳纖維材料的性能,其實是纖維性能和填充樹脂性能的加權平均。對於大多數碳纖維複合材料來說,測試的結果雖然可能強於鋼材,但差別並沒有達到天差地別的程度。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一般的碳纖維和一般的鋼材。比如說,我們可以看一下強度和斷裂能量的對比。簡單說,我們用不同材料做成相同大小的筷子一樣的圓柱體。所謂強度就是拉斷這根筷子所需要的力,而所謂斷裂能量就是用一個大鐵鎚砸斷這根筷子所需要的能量,一定程度上體現的就是材料的抗衝擊能力。

上圖中的縱軸 Strength 就是抗拉強度,而橫軸 toughness 就是斷裂能量,也叫韌性。比方說,最左上角的是 ceramics 和 porous ceramics,比如我們熟知的鑽石和玻璃,強度相當高,但是韌性非常低,一摔就碎,一砸就爛。再比如說右下角的 rubbers,橡膠材料,比如我們常見的輪胎,韌性很好,變形很大也能自己恢復,不會輕易斷裂,但是強度卻不太高。還比如說左下角的 foams 塑料泡沫,強度和韌性都不行,既不結實,還一掰就碎。

顯然,對於賽車的底盤和車身,我們希望能有一種強度和韌性都很好的材料,既結實又不容易碎,也就是圖中右上角深紫色的 composites 纖維複合材料和淡紫色的 metals and alloys 金屬材料。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FRP 纖維複合材料和傳統的金屬材料的韌性,也就是衝擊性能,基本上是類似的。

比如同樣是金屬材料,銅的韌性強於鋼材,但是強度卻明顯低於鋼材;而低合金鋼的強度相比鋼材有大幅提升。

再比如同樣的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 CFRP 的強度要明顯高於玻璃纖維 GFRP,但是碳纖維的韌性要差一些。

就拿碳纖維和我們常見的鋼材來說,對比一下這兩張圖,碳纖維的強度在 400 到 800 兆帕左右,而普通鋼材的強度為 200 到 500 兆帕,並沒有達到數倍乃至十倍。再來看韌性,碳纖維和鋼材基本類似,沒有明顯的區別。

當然,對於抗衝擊性能的評價非常複雜,測試方法也有很多種,比如傳統的斷裂韌性的測量,再比如低速的 Charpy 或者 Izod 衝擊試驗 ,再比如高速的子彈衝擊試驗,或者是專門針對 FRP 材料的平板 drop weight 衝擊等等。碳纖維材料的衝擊性能受溫度和載入速度的影響也很大。不同的應用領域關心的測試條件也不盡相同,而相應的破壞模式也不一樣。這裡我們只是籠統的用韌性這個概念,只是為了說明碳纖維的韌性跟鋼材基本處在同一個數量級上。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區別,為什麼賽車還要用碳纖維呢?因為我們還沒有考慮另一個重要的參數,也就是密度。碳纖維的密度遠遠小於鋼材、鋁合金這些金屬材料,也就是說,做同樣的一個零件,差不多體積,滿足類似的力學性能,碳纖維零件比金屬零件輕得多,而這對於賽車運動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對於賽車來說,推重比的概念非常重要。比如著名的平民性能車斯巴魯 WRX STI,雖然有 310 馬力,但是作為一輛四門轎車,自重接近 1.5 噸,這樣每千克有 0.2 馬力;而川崎忍者 H2R 也有 310 馬力,但是作為一輛摩托車,自重只有 215 千克,平均每千克接近 1.5 馬力。這樣一對比,直道上誰讓誰吃灰是顯而易見的。F1 賽車就更是如此,自重大了一點點,吃虧就會很明顯。所以 F1 賽車的設計對於自重是非常敏感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重最小,同時希望強度和剛度最高,在這樣的設計要求下,碳纖維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這導致了很多人對碳纖維的另一個誤解,也就是認為碳纖維是一種超級材料,所以碳纖維做成的東西各方面都一定都遠遠強於金屬做成的東西。事實上,工程設計是材料和尺寸的綜合,並不僅僅取決於材料。就好比說,我們都知道,鋼材顯然比木材的強度高,簡單說鋼材要更結實,但是鋼材做成的東西就一定比木材做成的東西更結實嗎?比如一根直徑 1 厘米的鋼筋和一根直徑 10 厘米的木材,哪個更能承重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比 F1 賽車上的某個零件,在比賽的時候需要滿足一定的受力要求,比如 100 千牛,如果我用強度為 400 兆帕的鋼材,那麼這個零件的截面積需要 2.5 平方厘米;作為對比,如果我用強度為 800 兆帕的碳纖維,那麼這個零件的截面積只需要 1.25 平方厘米。也就是說,因為碳纖維的強度是鋼材的兩倍,所以零件大小就可以是鋼材的一半。再加上碳纖維的密度只有鋼材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這個碳纖維零件的重量只有鋼材零件的十分之一,但是受力性能完全相同,都能承載 100 千牛。

但是,我們上面也看到,單位面積的碳纖維和鋼材具有類似的韌性,好比都是 20 千焦每平方米。對於這兩個零件來說,滿足同樣的強度要求,碳纖維零件的面積只需要鋼材零件一半的面積,所以韌性自然也就只有鋼材零件的一半。也就是說,同樣的設計,滿足同樣的受力性能要求,如果不做任何額外的補救措施,那麼碳纖維零件的抗衝擊斷裂能量只有鋼材零件的一半。顯然,在承受衝擊荷載的時候,斷裂韌性越低,對安全性能越是不利。

那怎麼辦呢?怎麼才能提高賽車在事故中的安全性能呢?一方面,工程師會適當的放大碳纖維構件的厚度等等,事實上,現在的碳纖維賽車的自重都是低於 FIA 的最低要求的,比賽前 F1 賽車都會在車內放置鎢塊作為壓艙重物來滿足這一要求。另一方面,工程師也會改進碳纖維賽車的設計,來盡量提高整車的抗衝擊性能,從而保護車手的安全。

比如說,今天的 F1 賽車的底盤和車身,並不是簡單的單層碳纖維,而是一個三明治結構,上下兩層碳纖維材料,中間是鋁合金或者其它纖維複合材料製成的蜂窩狀結構。上下表面的碳纖維一般是多層碳纖維複合在一起,每一層就是我們上面說多方向交叉的時候提到的那種碳纖維布料。通過改變中間蜂窩的高度就可以調節整個系統的剛度。而這些蜂窩因為是六邊形中空結構,事實上本身的重量是很輕的。本田車隊的測試表明,跟沒有中間蜂窩狀鋁合金的單純碳纖維相比,加入了厚度為 3 倍碳纖維厚度的鋁合金蜂窩之後,重量增加了百分之六,但是剛度變為了原來的 37 倍。同時,在事故發生的時候,這些鋁合金蜂窩的變形和斷裂可以吸收很多撞擊能量。就好比密密麻麻放了很多易拉罐,你得先把這些易拉罐踩扁了才能接觸到內層的碳纖維。

再比如說,今天的 F1 賽車設計中常見的安全艙 suvival cell 的概念。簡單說,車手座艙必須是一個安全艙,不能發生斷裂,不能發生大幅變形,也不能被任何碎片刺穿。美軍著名的 A-10 攻擊機之所以有令人咂舌的戰場生存能力,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飛行員座艙被戲稱為「鈦合金浴缸」,飛行員被鈦合金裝甲嚴嚴實實的包裹在中間,一般的小口徑高炮根本無法擊穿。而 F1 賽車同樣也是如此,在三明治碳纖維的基礎之上,還會加裝 Zylon 裝甲。Zylon 也是一種纖維複合材料,強度遠遠高於碳纖維,跟凱芙拉一樣被應用在防彈領域,所以好鋼用在刀刃上,專門用來保護車手。同時安全艙周圍還會用 Nomex 防火纖維填充蜂窩夾層,起到阻燃的作用。下圖的例子就是安裝在印地賽車座艙側面的 Zylon 裝甲,F1 賽車也是類似的設計。

還比如說,今天的 F1 的技術競爭已經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應力集中是碳纖維材料的一個問題,所以 F1 賽車的線條如此光滑,沒有任何尖銳的稜角,一方面是空氣動力學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盡量避免任何可能的應力集中。事實上,不僅僅宏觀上不能有尖銳的稜角,微觀上也要避免。我們說碳纖維其實就像織毛衣,把一根一根的纖維編織成一整塊材料,那不同的織法有影響嗎?事實上是有的。簡單想想,你用力拽一根繩子,如果一開始是繃緊的,跟一開始沒繃緊,效果是不一樣的。而不同的織法,有的就容易讓這些纖維沒有繃緊,這樣會影響最終的剛度。同時不同的織法還可能造成局部的應力集中,繼而作為整個碳纖維零件上的薄弱點引發斷裂。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毛衣或者棉織的衣服一旦被勾破了,以後這個洞就容易越來越大,這就是因為這個小裂口已經變成了應力集中點。比如下圖就是本田車隊的論文里對比的幾種不同的織法。

也許有些朋友會認為 F1 就是飈車,跟二環十三郎什麼的差不了太多。事實上,F1 比的是車隊的技術實力,比的是這些幕後的東西。五十年前沒有一隻 F1 車隊擁有自己的材料實驗室,而今天的每一隻 F1 車隊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名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有自己的實驗室,都從碳纖維怎麼編織比較好這樣的問題開始做起。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成績,更是為了車手的安全。而回顧整個 F1 的歷史,從 1980 年麥克拉倫率先引入碳纖維以來,我們也能看到碳纖維這種材料帶給 F1 這項運動的巨大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碳纖維也不僅僅局限在 F1,已經開始出現在很多民用性能車上面。碳纖維帶來的,其實不僅僅是運動性能的提升,也有安全性能的提升。


碳纖維抗拉強度不錯,但是抗沖強度在幾種高性能纖維里算是比較差的了,相對於PPTA和UHMWPE來說差了不少

但是關鍵還是輕,外加抗拉強度逆天


從網球拍和釣魚竿來看,碳纖維比鋼鐵不知高到哪裡去,我跟碳纖維談笑風生……

然後碳纖維分量輕……

分量輕的意思就是以同樣的速度撞擊到護牆上,碳纖維車輛撞擊後果對駕駛員的損傷程度也就輕得多。


1、碳纖維的抗衝擊性好嗎?

材料科學與工程的角度上的答案:不好。

請注意,所有比較都有前提,不比較很多前提的條件下比較結果要麼是真不懂,要麼是裝懂,要麼是懂但裝不懂。

Composite Airframe Structures - Practical Design Information and Data 1992

圖給的是玻璃纖維複合材料,可類比碳纖維做成標準尺寸的樣品按執行標準測試的結果。

按照這類定義(真正重要的的是定義方式),複合材料抗衝擊性能不好,確定的。

2、網上不少都說碳纖維的拉伸強度很高,但都沒說抗衝擊性。

獨木不成林

拉伸強度的數據往往說的是單向鋪排,沿著最強方向的數據。因為這個數據最漂亮,最驚人,最標題化。如果告訴你cross-section和through-thickness(沿著厚度方向拉伸)強度,你可能不會有關注的動力。

纖維,尤其是長纖維類複合材料的問題是各個方向性能不均可以非常嚴重。而真正做產品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是二維面料一層一層的垛堞,厚度方向性能會差。如,同樣一斤面,你拉成麵條,可以吹噓說,我很長。但現在我要用來做麵包,你長我用不著你。因為雖然你沿著纖維鋪排的方向的確強度高,但垂直方向你的確弱,弱的很多人藏著掖著不做說明,或者乾脆不知道。

這是宣傳。這種邏輯在現在的國內媒體表現尤為明顯,一知半解+故弄玄虛。而真正要用材料做產品的人是必須要考慮的。所以,如果你有什麼疑問,不要簡單去網上找一個一百字以內的答案,這樣的答案會讓一個問題看似解答,實際不但沒搞懂,反而拉大了真正理解和自以為理解程度的距離。俗稱,裝逼懂。找本真正相關的書,好好坐下來讀下,中英文的都好。如果不是自己的專業,也沒學過相關專業,但還是想弄懂,就耐心的看看科普書籍。網上並沒多少真正專業的人能夠即照顧你的門外漢視角,有兼顧自己學科內知識的全面性去回答你的問題的。

3、而且感覺很多用碳纖維的跑車一出車禍整個車身都會撞爛掉。

既然材料科學與工程角度上碳纖維複合材料抗衝擊性能不好,為何F1(F1的選材考量代表了整個競技賽車領域選材)還要用做車體和地盤,而且越來越多,車手不怕萬一事故么?

這裡要給一些基本數據,一場F1賽事,大概80圈,統計數據顯示,沒增加一公斤重量,單圈落後時間大概0.03秒。加5公斤到車重里,累計落後時間12秒左右。

賽車車體地盤等材料選擇三個重要要素:密度,剛度,強度。

主要的:低密度提高速度,高剛度(複合材料一般模量120,鋼鐵200,鋁合金70)提升操控,強度滿足載荷要求和生存要求

總體來講,作為競技賽車,首要考慮的問題會是密度,和操控,安全性。

複合材料的選用主要是減重以便高速,其次是操控,安全性是保底追求。

複合材料比強度和比剛度都很好。除此,汽車操控性需要剛度好。這裡有複合材料的另一個特點,一體化成型,減少金屬需要的焊接和鉚接。整體剛度就好很多。如果用金屬,勢必用多中板衝壓成型後焊接或鉚接或膠接,均不如一體成型剛度高。

細節上,開始倒是有個沒明白的地方。同樣是複合材料,F1製作車體選用的是低密度+中等模量,而生存倉選用的是高強度+高模量。為什麼生存倉不用吸收衝擊能量更多的材料?比如材料角度韌性更高的金屬。

但仔細一想,這就是工程師和科學家行事邏輯的不同。F1還是用了金屬的,夾心餅就是基於能量吸收的考量,而不同複合材料的選取,主要還是減重,以及在減重的基礎上對安全的傾斜。低密度中模量部件用於吸收衝擊能,相對生存倉而言兼顧了減重;高強度生存倉保持艙體不變形(所以這裡最大追求不是吸收能量,而是保持艙體完整,更安全),按照強指標選,自然是複合材料,同時還兼顧了減重。

當然,這裡只簡單說了材料的幾個指標。還有很多指標並未考慮。輕量化除了材料本身,還有設計。不懂,不說。

至於車身撞爛掉。爛不爛,不重要,只要安全性達到了就要把全部精力放到提高速度上。速度,才是大家看F1的原因,不是安全。


算是曾經的飛機複合材料結構專業的人,研究生課題和項目就是和碳纖維環氧樹脂複合材料抗衝擊相關的,最高贊答案其實完全不理解複合材料的抗衝擊性到底是什麼!

十分確定的說碳纖維複合材料層合板的抗衝擊性能很差!因為複合材料結構和材料設計是一體的,也就是根據受力特性鋪設不同性能的層板形成整個結構,主要靠碳纖維的拉應力來承受結構載荷,環氧樹脂基底的受力性能本身極差,所以當複合材料結構承受法向衝擊的時候各碳纖維層板間就會因為基底破壞出現分層,再承受壓應力就會失穩。同時更要命的一點就是複合材料結構出現分層時,本身外部看不到損傷,也就是引入了BVID概念,要想知道是否損傷就要靠C掃了,如果要想知道各層的損傷情況就要揭板了!

因此,考慮到碳纖維複合材料層合板結構特性和損傷的難以檢測,因此一般層合板結構都要避免衝擊。

當然也不是所有複合材料都怕衝擊,例如玻璃纖維環氧樹脂複合材料好像就還不錯,而且生活中還算比較常用的材料,你們猜是啥?


貌似碳纖維自行車的車架各向異性比較顯著,正常使用,碳架很輕很堅強,但被從纖維編織走向的側面撞一下的話就很容易悲劇了,所以抗衝擊性要看角度吧,汽車複雜的曲面使得碳纖維應該沒有自行車的三角形架子的受力情況理想,出大事的時候估計更容易丟卒保車的跪了。


汽車是有吸能設計來保護駕駛員的,汽車裡面最堅固的是駕駛艙,車頭受到撞擊吸收大部分的能量,減少對駕駛艙的衝擊,減少駕駛員吸收的能量,如果是普通汽車改裝沒有吸能潰縮設計的碳纖維引擎蓋,撞車時候這個引擎蓋可以直接穿過擋風玻璃把駕駛員的頭切下來


強度高於金屬

韌性低於金屬

跟碳布排列方向有關

所以金屬一撞一個坑 通過變形吸能

碳纖維會被撞碎 通過碎裂吸能

所以大碳刀被蹦起來的小石子打裂了……


不記得哪裡看到的了:

有一種做肉醬的方法,是把肉放進一個鐵的密閉圓柱形容器里,再把鐵盒子使勁往木樁上敲

鐵盒子一點都沒變形呢

你想做裡面的肉醬嗎~。~


相當不好,衝擊一次 就算產品表面沒有纖維劈裂,但是內部已經或多或少的發生分層反應,一般用A掃描就能看出來了。如果撞擊的比較重,損壞就好像竹筐損壞,很扎手!ps...我的雙手已經被碳纖維折騰十年了 劃圈處就是最新的一次扎手,已經取不出來了。。。。。


感謝答主。請問目前降低碳纖維零件大批量生產的成本,工程和製程的方向是怎樣的?


?用碳纖維和鋼比就顯得過於誇大了,7075鋁也可以和垃圾鋼比的,碳纖維和一般認為等級最高的7075鋁合金比模量(剛性)的話,t系列碳纖即便是市面上見得到的t1000也難以比過,當然差距也不大,不過m系就很容易比過了,如果是比強度,7075鋁基本是完全比不過高端的碳纖維的。 以上都是同體積對比。然而碳纖維比鋁合金密度低三分之一,在密度低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有更強一些的性能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至於要和鋼比,那肯定不行的,和同體積的鈦合金比也比不過,但是如果是同重量的話,那顯然就是碳纖維的絕對優勢了,至於脆不脆,高模量的同體積比7075鋁合金脆一些,高強度的遠沒7075鋁合金脆。 不過確實是一般被認為的三大科技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pe纖維中最脆的,然而看到某某東西被搞碎了就說這材料脆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子彈擊中很多東西都會碎掉,然而這不代表做子彈的鉛或者鋼是脆的。 脆不脆也只是相對概念。 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抗衝擊不會差,只是沒它強度優勢那麼明顯罷了。 確實情況很複雜,比如看起來沒壞內部受損什麼的,但是總體而言,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相對7075鋁合金。 至於賽車和超跑撞碎,這是因為用車身解體吸能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車身沒解體,那麼撞擊後會回彈,世界上基本不存在吸能很好又有不錯的強度和剛性的材料,那就會是各種回彈各種共振才把撞擊衝擊力消耗的,像避震器為了避免回彈太猛也是加阻尼,而如果碎了這材料就沒法回彈了。簡單地說的話大概就是這樣,那如果把f1賽車換成結構一樣體積一樣的鋼殼呢? 基本會比碳更慘的,無論用韌性好的鋼還是剛性好的鋼,因為鋼的密度遠大於碳,慣性會遠大於碳,強度上的優勢基本不足矣抵抗更強的動能,基本是更慘的,當然這是假設速度一樣。 因為實際上那麼重估計根本開不快了。

總而言之碳纖維在同用途材料同重量的情況下基本是絕對優勢的(同體積還是鋼),這確實是個優勢極大的材料,不要總是套用某東西這個地方好就有某個地方會差的思想,如果要問碳纖維最大的缺點是啥? 那就是各種成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都極高。


不太清楚其他人都在回答些什麼。題主問碳纖維是不是不耐衝擊,你們答了一圈F1潰縮吸能是什麼鬼?

傳統的碳纖維確實衝擊強度很低。 屬於硬脆型的材料。但近年來似乎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增加碳纖維的衝擊強度。 似乎有了一些提升,但總體仍然不理想。 隨便百度了一下,大概像這樣。


只略了解自行車領域。

心在公路車、山地車都在碳化,不僅是車架,對公路車來說,前叉把立坐管這樣的我車身結構好的車都是碳纖維做的,甚至鎖鞋鞋底、水壺架、這些莫名巧妙的地方也在碳化。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及其輕量的條件下一樣具有金屬車身的各種性能,比如剛性、堅固、以及題主說的耐衝擊性。但碳纖維由於其編排方式導致其對側向的衝擊承受力不足,比如騎車摔倒壓到地面石子這種情況就對車架損傷很大。


碳纖維的強度確實是要強於鋼的 如果沒記錯的話。。

至於為什麼會整個撞爛掉 是因為粉碎吸能

所以F1每次撞車 鼻錐和側箱之類的基本上都會粉碎 但是單體殼是完好無損的


比較贊同 豬小寶 和 哇哈 的觀點。 補充兩點。

1.碳纖維抗衝擊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抗衝擊性能 題主舉的例子應該是想問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抗衝擊性能。舉幾個例子,T300/BMI的CAI值(衝擊後剩餘壓縮強度)約230MPa,T800/EPOXY的CAI值約370MPa.國際上一般把CAI>138MPa的纖維增強樹脂基材料稱為韌性樹脂基複合材料;CAI>256MPa時,為高韌性複合材料。 這個強度在某些領域來講不算高,但也不是人手持鎚子能比擬的。

2.車的抗衝擊性能和碳纖維拉伸性能的關係?

如圖所示,有這樣一塊層合板,黑實線代表碳纖維,紫色代表樹脂,現在是一塊完整的複合材料。當受到外力載荷p的作用時,層合板發生形變,這時候碳纖維的受力方嚮應該是沿著纖維方向的,即纖維受拉應力,越靠外的纖維受力越大。纖維在複合材料中作為增強體,起著承擔載荷的主要作用。如果這時候纖維拉伸性能不夠大,則引起纖維斷裂,材料失效。


我就是來打個醬油

曾在碳纖維製品公司工作,公司生產全碳和碳鋁混合棒球棒(供MLB和NPB),各種自行車部件還有摩托車部件

每批次棒球棒出廠前都有抗衝擊實驗,時速XX的棒球擊打XX次(時間太長,具體忘了)。其實球棒是由很多層碳布捲起來的,每層的碳布的角度不同(比如0度,就是橫著的角度,延展性好,但抗衝擊能力較差)

不是研發人員,這方面其實深入了懂得不多。感覺碳纖維材料韌性和延展性不錯,家裡有公司生產的全碳魚竿,常年釣魚的老爸說魚竿很贊(≧▽≦)/


抗衝擊性能還得考慮動態力學性能啊,碳纖維的本身力學性能雖然很好,但是動態力學性能其實是降低的。碳纖維最為優勢的其實是其高強高模量。現在常用的主要還是芳綸和玻璃纖維這些具有低成本優勢的增強纖維。


這裡從普通乘用車的角度討論下車用CFRP材料的「抗衝擊性能」。

普通乘用車與F1賽車的衝擊性能要求有很大的差異。乘用車解決「抗衝擊」問題所採用的基本策略為——籠型車身

「籠型車身結構的設計可分為兩大區域——「衝擊潰縮區」與「高強度座艙區」。「衝擊潰縮區」在車身遭遇碰撞時會像風琴般摺疊起來並吸收衝擊力,保護車上乘客的安全;「高強度座艙區」則可確保乘客擁有完整的生存空間。」

——百度百科

乘用車發生正面碰撞時,「衝擊潰縮區」吸能材料和結構發生潰縮吸收碰撞能量,減少傳遞至「高強度座艙區」的能量;發生側面碰撞時,「高強度座艙區」高強度材料確保不發生或少發生失效,保障乘客的生存空間。

F1賽車發生事故一般伴隨著碰撞、翻滾、摩擦,過程中將賽車動能逐步釋放。碰撞(與賽車的碰撞、與護欄的碰撞)可能發生在任意的方向,在可能方向設計「衝擊潰縮區」顯然是不可能的。

從抗衝擊角度,F1賽車採用CFRP材料有兩個優勢:(1)提高座艙區強度;(2)降低衝擊能量(賽車動能與重量成正比:E=1/2mv2)。乘用車除以上兩項要求外,還要求在「衝擊潰縮區」CFRP可以吸收衝擊能量。

CFRP「高強度座艙」

CFRP材料的優勢在於在單一方向擁有極其優異的性能,在「高強度座艙」中纖維儘可能沿傳力路徑排列具有很高的結構效率。發生碰撞後,「衝擊」載荷沿傳力路徑/纖維方向傳遞、分散,減小座艙變形。典型代表當然是以蘭博基尼為代表的超跑以及以BMW i3為代表的「量產乘用車」。

BMW i3

(個人認為BMW i3與B787是複合材料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個偉大的產品)

CFRP的碰撞吸能

與金屬的壓縮屈服不同,CFRP材料碰撞吸能過程中伴隨著纖維的斷裂、樹脂基體的破壞、界面的失效,碰撞過程中越多的纖維斷裂、基體破壞、界面失效吸收的能量越多。

「而且感覺很多用碳纖維的跑車一出車禍整個車身都會撞爛掉。」是正常的CFRP材料碰撞失效過程。
研究表明,採用CFRP材料可以滿足整車高速碰撞的吸能要求:

「Notwithstanding these additional constraints, the CFRP materials deployed in the redesign of the series production front end BIW proved that composites can effectively absorb the energy of a high speed collision for full size vehicles, while reducing vehicle mass substantially. For this project, mass of the full front end structure was reduced by 45% in moving from aluminum to CFRP construction.」

System Level Design Simulation to Predict Passive Safety Performance for CFRP Automotive Structures

也就是說,理論上將CFRP用在乘用車的碰撞吸能區是可行的。難點在於「使碰撞發生在特定的方向,充分發揮CFRP的抗衝擊性能」。當碰撞發生在某些角度時,CFRP會「折斷」……

現有CFRP車型解決方案基本與蘭博基尼一致,前艙採用金屬吸能結構。

總之,在乘用車領域,CFRP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其超高的比強度、比模量,其抗衝擊性能理論上可以達到金屬同樣的效果(重量更輕),但目前還不具備工程應用價值。


有大量的碳纖維行業通訊錄,有意者加我微信(kabourni01)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南京馬自達被寶馬七系攔腰折斷,而寶馬七系僅僅是車頭損壞?
跑賽道是用便宜的車賽道化改裝好還是直接上跑車好?
自主品牌汽車到底怎麼樣?
像mini copper這樣好看又好玩的小車,還有嗎?
冬天如何保養汽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TAG:汽車 | 自然科學 | 材料科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