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那麼多人認為留學生回國是因為在國外混不下去嗎?

如題。主要是想問國內的朋友對留學生回國的看法和留學生回國以後自己的感受。


不請自來,挺想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切身體驗。

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經歷,我本科復旦讀了一年,當時年少無知,看不上國內學校,輟學出國,讀的是UBC和U of Chicago。

從道理上來講,直到後來芝大畢業,我手裡一直握著加拿大的work permit,去紐約或者多倫多找工作也都可以。我父母堅定的希望我留在北美,我姐姐在北美定居了十幾年,也一直勸我留下來,我也確實拿到了一些投行和買方的offer,但是我還是回國了。

先說說當時回國的幾個原因。

首先,我找到的工作確實不太理想,我本人學數學出身,卻對二級市場沒什麼興趣,至少畢業當時是這樣的。我一直自詡是個靠忽悠討生活的人,干技術活兒好累。請從業人員看過這句話一哂即可,當年的我就是這麼naive。我畢業的時候金融危機過去還不算久,工作挑三揀四的可能性不大,有什麼就去什麼。事實上絕大多數當時在美國學MFE或者數學的學生去金融相關,基本都是做quant或者小trader,和華爾街電影里那種叱吒風雲微微一笑改變世界的場景壓根沒關係。而傳統IBD前台,西服革履b格高到天上去的一級狗,在美國干這個的中國人,今日完全憑自己進入這個門檻的恐怕比例極低。如果說拿不到自己心儀的工作算是一種渣的話,那麼的確,我當時不算很渣也至少是部分渣。

第二,生活習慣上,在北美呆了那麼多年,照理說沒什麼特別不習慣的了,但是如果說多喜歡,我談不上。我相信絕大多數住在美國十年以上的中國人都懂,華人是非常小的,即使是中國人云集的主要移民城市,華人圈子依然是小到可憐的,而且這個華人圈子裡一定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玩兒不到一起的。而白人呢,中國人和白人做朋友的很多,但是估計你閨蜜是白人這種事應該很少。為了和白人做朋友所以去學棒球的中國人估計更少了。我也有不少白人朋友,一起喝酒扯淡沒問題,但是好像還是有哪裡怪怪的。

其實概括起來說,求職和工作前景上,華人有很明顯的天花板;從生活角度來看,我個人是更適應北上廣這種特別熱鬧的大都市,可能我從小就活在熙熙攘攘里習慣了,周圍都是白人,中國人就那麼一個小圈子,我可能不太喜歡。

這些原因細說起來,沒什麼不能克服的,也不是美國的錯。中國人的職場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人自己沒有適應白人的職場文化;紐約很熙熙攘攘啊,並不是美國就是各種窮鄉僻壤。可能只是我覺得在紐約擼串總是差點意思吧。個人選擇而已。

只是有一件事我要提醒大家,可能在美國的時候很多人意識不到,那就是留學生不論是留下還是回國都好,但是你做了決定,日後再改變的轉移成本是很高的。很多人抱著一個誤區,在美國工作幾年回國會很吃香,或者回中國工作掙錢了還可以回美國。前者來說,其實美國非常多的工作經驗移植到國內的價值是很低的,很多行業中美差異很大,並不見得你在一個「先進」的行業里工作過,你就一定能適應一個「落後」的行業。也可能你在美國人的公司里級別不高,回國了你的價值很有限,可能又和你對自己的預期產生落差。除了工作方面,可能你三十歲結婚生子,想回國就要面對兩地分居,包括如果舉家歸國的種種問題,這個成本,一般人承受不起。至於回國以後再移民,那我只能說,不考慮時間的等待,你在中國的工作經驗幾乎百分百是不太可能移植到美國的。那就意味著你去美國之前要完成足以讓你在美國滋潤生活下半輩子的經濟積累,這個困難恐怕也是很大的。

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一次性的選擇可能是一輩子的。

對我來說,可能因為在美國也感受不到華人的政治參與度,所以不太相信華人為了自由民主用腳投票這回事。多數華人移民,或者留學願意留在美國,還是覺得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的環境、經濟、安全感各方面比中國強。畢竟中國大學生畢業面對的生存壓力可能要大得多。

但是在這裡,我也反向提供幾個參考意見,這也是我回國的理由。

第一,屌絲在哪裡都是屌絲,不要以為美國或者歐洲的屌絲們過得就有多幸福。我承認加拿大或者歐洲某些高福利國家的底線是比較高的。在那邊就算再差,混一套房子一台車真的是基本的不能再基本。但是試問,留學的諸位在國內有底層到這個地步嗎?一套房一台車就滿足了你的人生衝動?你對自己的能力如此不自信嗎?我回國之前曾經跟我留在美國的朋友前半句說,我覺得我好歹美國top5畢業,不見得多優秀,再差應該在什麼國家都能混碗飯吃。我對回國的風險有心理準備,但是我覺得,恰恰回到一個文化更了解人脈更豐富的環境里如果你都做不成什麼事,好像在美國就能出人頭地,僅僅是因為覺得美國是一個更公平更不需要勾心鬥角更純潔的社會的話,我以為是對人性的正態分布缺乏基本認識,起碼是腹黑美劇看的太少了。

第二,與國內的低底線對應的,是國內的高上限。當年火熱的劉亦婷也好,曾子墨也好,甚至於我斗膽加上一句李開復,在美國都是什麼耀眼的不得了的人物嗎?恕我直言,曾子墨當年那本拿出來忽悠了一大片的「我突然發現自己不喜歡投行的生活所以我去了鳳凰衛視」的雞湯,真相是她搞辦公室戀情被發現結果被迫辭職,這是投行圈裡盡人皆知的事情,拿回國內炒了一圈賺錢而已。我在美國的同學,其實有很多都是很勤奮聰明優秀的人,但是大多數都早早的老婆孩子熱炕頭,過起了美國式的安穩生活,並且覺得理所當然,這其中全是他們的主觀原因嗎?我以為不盡然。反倒是這些年發財的也好創業的也罷,折騰出點動靜的,基本都是在國內。因此我回國的時候說的後半句就是,雖然回國有風險,但是回國可以做的事情似乎也多一點。

最後說兩句話,第一句話呢,絕大多數中國人會生活在中國,這是宿命,很顯然,在日本移民潮最洶湧的時候,絕大多數日本人也還是要生活在日本的。一個巨大的人口留學普遍化,美國當然在宏觀上不可能給中國人提供那麼多位置,H1B已經決定了大多數人是要回來的。以前去的人少,回來的人好像是渣,今天只是一個正常的必然的現象而已。何況中國在我心裡不會崩掉,我佩服那些真的抱著回國了可以做有益的事情而回國的,而不是那些混不下去想回國靠爸媽托關係找個工作再拿海龜身份泡妹子的。我想前者是越來越多了,中國已經不是什麼都做不了的地方了,我們甚至有很多東西做的比美國更好。後者也越來越少了,因為中國的妹子現在也沒那麼好騙了,你是海龜怎麼不開個保時捷,估計在國外也是臭屌絲。

第二句呢,人生的幸福是求仁得仁,我不是來鼓吹回國發財的。但是生活就是圍城,但凡你認真的去看所有狀態的轉換,去體會牆內外的兩個樣子,你就知道,沒有什麼去美國或者回中國就能解決的問題。人學習的一切就是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世界,你找到適合你的就好,這個別人不能教給你。至今,我閉上眼常想起日出的密歇根湖,日落的哈德遜河,在湖邊跑步吹著夏風的感覺。我不敢隨便回母校,因為自己做的還不太好。但是如果有個人真心對我說,我好愛這種感覺,三里屯陸家嘴國貿的擁擠讓我窒息,那我會跟他說,留下吧,好好吹風。

以上。

ps:這麼多人點贊,受寵若驚。我就補充兩句吧。

最早出國的時候,見識少,憤青過,嚮往過民主社會的各種好,看不起過清北復交,覺得自己高考分數也夠清北,又上了復交,不稀罕。

呆久了,才知道民主的滋味固然好,可是回頭看,我們這個國家的樣子有各種成因使然,也沒有那麼糟糕。美國的名校不錯,可是清北的人才一樣很優秀。

歸根結底,這個世界是平的。

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後常在想,到底什麼算混不下去。在溫哥華我見過不少富二代,在加拿大就是幫全家坐移民監,高中第六年畢不了業,大學考試就沒搞清楚過哪天。不過有錢,應該不算混不下去,回不回國也很自由。在美國有不少優秀的同學,畢業以後去投行或者Google fb之類的,在紐約掙個一年十幾萬美刀,算不上有錢但是也能養活自己,還有一些在其他沒那麼繁華的城市,已經買了房結了婚。差一些的找個普通工作,做個會計師什麼的,多少將來混個美國小中產是沒問題的。好像也不能算混不下去。畢竟這四個字太低了。

其實回了國,我們這些普通人不也就是混個中產就不錯了么。說發財,有幾個人能做馬雲,很多回國來創業的,也是曇花一現。

那幹嘛不留在戾氣可能少一些,空氣好一些,房子便宜一些,人身自由一些,安全感可能強一些的國家呢。

在芝大的時候,因為腦子比較笨,屬於拉低我數學系平均水平的那種,別人有時候看幾個小時的東西,我要看一夜,於是經常看見芝加哥早上四點的太陽,然後會覺得寂寞。那種寂寞可能很多留學狗都體會過,我會懷念復旦南區的黑暗料理,會懷念從小長大永遠熱鬧的三里屯,會想北京那麼多朋友隨便叫一個出來玩兒不會像美國這麼無聊。

其實說到底,混不下去,也許是如果作為第一代移民去適應美國的主流社會,我不太願意承受這種代價。有些人覺得我如果一輩子奮鬥能在美國做一個普通人立足就很好,孩子將來也能過的更幸福。但是這種人生終點,我不想要。即便當回到北京,我就立刻厭惡起霧霾厭惡起人山人海的時候,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願意在中國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在美國。

可能我有一天財務自由了,就會想跑到美國去?我也不知道,人就是這麼奇怪。

理智人的任何選擇,都是綜合了一切利弊的權衡。對我來說,回國到底是因為什麼,也許在這些權衡里,國內的那一點點煙火氣和國內的那一點點不確定性,戰勝了美國的藍天白雲。你如果一定問我,你是不是害怕在美國留下需要面對的挑戰?也許是吧。但是人生並不是非要選擇某一種挑戰才光榮啊。為什麼不去一個你覺得更舒適的環境里戰鬥呢?我並不覺得我在中國今天面對的挑戰是比在美國小的。

當然,會有一些比我厲害的人突破我的上限。有一些朋友在美國做research或者創業的,在他們的路上,覺得美國提供了更大的世界,我祝福他們。也有一些比我差的人突破我的下限,在美國幾年英語還是一團渣的中國留學生也不少,有的家裡出錢註冊個公司拿了綠卡,有的回國靠關係一樣活得舒舒服服,我也不會去從這些人身上找到什麼優越感。

我只知道,重回當年選擇的那一刻,基於我當時的視野範圍和認知水平,我做了我認為最好的選擇。是好還是壞,這就是我無法改變不能回頭的了。不論是不是留在美國,或者別的什麼國家,遵從你的內心,面對你的選擇,創造你認可的價值,這就是美國這個國家教會我最好的東西。

祝福所有想或不想在海外混下去的留學生朋友們。

再ps:那些從心裡覺得留在美國高人一等,把回國看成一種灰溜溜的失敗的人,就不要和我爭論了吧。你們的潛台詞是,美國是一個更牛逼的地方,哪怕是混在那裡做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個更優的選擇。所以沒有做這個更優選的人,一定是不具備相應的能力。這些人是弱者。

三十年前也許吧,我不了解,但今天一定不是。

何況,融入美國社會的文化,然後在這個新的文化里實現自我,絕非很多沒有在美國長期生活的人想的,僅僅靠一口流利的英語,或者叫幾個白人朋友就能解決了。誠然,對於很多普通留學生來說,回到中國是一個比較省力的辦法,這裡是自己的comfort zone。但是我很奇怪的是,這個世界上有誰規定一定要去挑戰另一種文化的生活環境才是光榮的嗎?更何況,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不把精力耗損在適應生活環境的鬥爭中,他們可以做出什麼更了不起的事情呢?之所以說第一代移民艱難,就是因為大多數一代移民絕大部份的精力,都用於重新改造自己來適應這個大熔爐。這對於任何族裔的移民都是一樣的。

喜歡嚮往美國的人,美國教會你的不是生活在那裡就有什麼榮耀感吧?這不是我們這個民族最起碼的自尊心嗎?

我無意把這個答案變成一些偏離主題的爭論,我只是覺得,作為正態分布里那些沒有不努力也沒有刻苦突破到天際的普通留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未見得在美國混不下去,因為在美國混下去的底線真的是很低很低的。但是新一代的留學生願意選擇一個自己覺得生活質量更高的環境,這沒有什麼可指責的,更沒有什麼值得被鄙視的。

那些一邊喊著中國社會如何歧視弱者不公平,一邊憑著自己對美國的臆想來這裡歧視回國留學生的,一邊民族主義情緒沸騰一邊又想生活到美國的,就不要跟我聊了。三年前回國的時候我不敢,今天我還是挺有自信的說一句,在北美的時候我不比白人差,今天回了國,我也混的比絕大多數人強。變相打地圖炮的都是傻逼。

以上。


這個問題早在還沒有來美國讀商科研究生之前,我和樓主同樣是這麼想的。當時抱著我一定要在美國找到工作或者是實習,才能證明自己。

我在美國讀的碩士就是像大家經常吐槽的那樣,班上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國學生,小組做作業完全可以用中文來解決,英文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很大的提升。外加上我在西部學商科,就業變得更加困難,因為西部就是碼農天下,金融崗位不多,外加上我們又是外國人,整個班上國際生就業變得可以說慘不忍睹。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就要畢業了,但是依然沒有找到像是摩根大通、高盛這樣的實習,只是可以勉強在一家小的快消公司做會計。

我之前對於找不到實習和工作特別苦惱,一直覺得自己特別沒有用,然後一直在想,如果我回國了,肯定能在好的券商或者銀行找到一份工作,再怎麼差,我也不用去做銷售。就是在這樣迷茫與痛苦的過程中,班上一位有工作經驗的同學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個人不管你在哪裡,其實都不會對你有多大的影響,正在能夠決定你的是你已經有的生活模式,你到哪裡都不會改變太多」。

仔細想想,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拜訪一個已經移民美國15年的家庭,他們依然做著最正宗的家鄉菜。我認識的一個在美做生意的朋友,他在國內就是白手起家,來了美國失敗了很多次,現在的公司也是白手起家做出來的。來美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在這一段時間裡,我仍然和我在大學裡一樣,積极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努力去networking。而班上很多同學,還是做作業抱大腿,不願去學很難懂的數學過程,到處去玩。所以,決定行動的是每個人堅信的那個信仰,你是不是堅信你的努力就會有回報?你是不是相信你可以把你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串聯起來,讓對方看見你是一個有潛力的人?你是不是願意去學習新東西,哪怕那個東西你一點都不擅長?

以上,簡單地概括起來是本人對於回國工作和不回國工作的簡單的看法。接下來,想談談留學生是否能夠留下來找到一份工作。

正如上面所堅信的道理一樣,在你入學一個項目的時候,每一個人已經不一樣了。我的同學有的已經有幾年工作經驗了,來美國就是為了找到工作移民;我有的同學,在美國留學4,5年,英語就像是native一樣;我有的同學已經拿了其他的master學位;我有的同學就是必須要讀博士,並且已經和教授合作了很多paper。。。看到這裡,如果大家還是用簡單的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本人就是可以幾乎回家種地了,人生已經失敗了。但是你覺得我會在我二十齣頭的日子裡,願意放棄大好時光嗎?是你,你會嗎?不會的,本人就是沒事要找事做的主,只要是俺能做的,俺都會給殺出一片血路。

一個留學生或者國內的畢業生,二十多年的光陰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他就是愛學習,你玩遊戲的時候他就在學天體物理;她就是愛看書,你看電視劇的時候她已經林肯怎麼當總統的都讀完了;當然,這些第一是跟天生的基因、性格有關;第二,跟家庭教育有關,他全家都只讀書不看電視劇。這些時間的積累,你不可以磨滅,你也改變不了。

於是,你可能和我之前有個想法:「我靠,尼瑪天生就比別人落後一大截,今天趕不回來,以後更不可能」。我十分理解這種心情,上課時做作業已經被班裡的大神碾壓過智商無數次,他們用一個小時做的作業,本人需要用三個小時,做出來質量還差一大截。

於是,你就知道找工作的結果並不是因為你們上過同一個大學,學習同一個專業,你就可以和他著一樣的工作。更現實的是,他能去高盛,你只能在地區級投行,甚至只能當一個會計。你問我,我能不能在美國找到一份好工作? 我說:你英語怎麼樣, 專業能力怎麼樣才是決定你能決定你是否能找到工作。

我的英語可能就是不好,因為我不擅長,但是我的專業能力很強,在美國我不能做對我有價值的,所以我要回國。我就是英語好,我就是想在美國待著,做一份工作就可以。我家人在這裡,我想和他們一起,所以我要留美國。這些都是一個人留下來或者不留下來的理由。但是,你要看見的是這個背後的邏輯:每個人都在最大化自己的幸福感、效用。對於他,和家人在一起時人生第一位選擇,她,事業成功才是她想要的,他,就是有父親的關係,可以去紐約投行工作。關鍵的關鍵你是否知道,什麼樣的東西能夠讓你幸福最大化?資源最大化?不要在看別人取得什麼樣的成功了,先看看自己手上有什麼樣的資源,怎麼樣組合手中的牌才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過得無悔。

接下來談談怎麼解決』你比別人差『的問題:

實話,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這個時候我開始靜靜地享受生活(可能是一種無賴的放棄吧),我心想,反正也不能超越別人,再怎麼努力我也做不到。我開始用心去發現我能夠做什麼,我慢慢感受到我對於信息的敏感,我可以從別人談話中迅速抓到與我現實情況相結合的點,我可以聽出別人玩笑中隱藏的信息,我可以有很好的直覺,並且一段時間後會有正確的應正。這就像是,一個瞎子,他可以有很好的聽力一樣。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例子呢?因為我發現,當有些事情你不能改變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多想想怎麼能夠改變自己?這裡指的改變自己,並不是說現在computer science很好找工作,你就趕快去學,拿一個學位。而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之前我們講過那個問題,別人在智商上超越你,在資源上碾壓你,他的家庭比你好,他有很多非常好的生活習慣。是的,我承認。但是我想說的是你今後該怎麼解決,然後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個良好的習慣能夠讓你在每一天都進行積累,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後就會有質的改變。想必,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已經有了這樣的感受,這是你六歲、十歲、十二歲感受不到的。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你的父母有一些特長是潛移默化給你的。舉個例子,我母親以前是個文員,我小時候她就每天不停在寫文章,後來我讀大學以後她要求我一段時間寫信給她,說這是鍛煉我自己的能力,可惜的是我並沒有堅持多久。後來慢慢的,我發現沒有人要求我寫,我會一段時間後忍不住要把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然後思考很多東西。接觸過的人就說我的思想很成熟,而且我也發現我把經歷與感受記錄下來,是對我過去總結,並且可以讓我審視更多未來的問題,而不僅僅是焦慮。

我以前聽不懂那句話: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罵過,哭過,迷茫過,說過:這就是一句屁話!時間走到我找不到工作的今天,我的父親再給我說起這句話的時候,我明白了,我不可能做學術大牛,我不可能在數學上有造詣,我去不了對沖基金做quant。但是,我身上有一些我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品質,我喜歡寫,我喜歡想,於是我可以把這個技能繼續培養下去,也許我不會成為一名作家、記者,但是我一定會在金融界當一名會寫文章的人。現在的我兼職在寫作,不斷去看很多創意,揣摩寫作的邏輯、技巧。生活心態很好。

我和大家一樣,未來的路很長,很艱難,我也很迷茫。我堅信,沒有任何一個人生下來就有一個完美的計劃和目標。我本人更傾向於更改我的計劃和目標,因為我覺得我喜歡那種感覺帶來的挑戰。如果不適合你,你就定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去做就好。但是,在你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沒有人能幫你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牌打好,莫要去羨慕別人的牌。

說了那麼多,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要說:姐,在哪裡都可以綻放煙火。再無奈,明早起床,又是一條好漢。

最後送一張圖:

我沒有一個很大的title,沒有做過很牛逼的實習,只是一個勤勤懇懇思考與努力的人。願與大家真誠分享我的感受,希望能夠多交流。

——分享自小編自己的故事


倒不是混不下去,只是混不上去。


階級不同,價值取向也不同。

回國前的一個月。

我:「媽,我想回國,就今年。"

媽的聲音激動顫抖:"好好好,什麼時候的飛機,媽媽很想你,這次回來就別走了。"

我:「不走了。

國外的工作簡單機械,待遇優厚,但一眼就能看穿一生的生活我不想過,難以忍受的孤獨和空曠的自由,我想回歸到喧鬧之中。

我:「我要回國了。

男性朋友:「回國?你考慮清楚,你的專業領域在國內前景不是很樂觀,沒有人脈是不行的。」

我:「我還年輕,有什麼好怕的。」

在國外一切都順風順水,不需要高情商,實力是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但從十八歲就離開家,離開中國,心裡始終對家人,對中國有著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懷。

我:「我要回來了。」

大姑:「在國外待的好好的,回來幹嘛啊,爭家產啊,看來混得不行啊。」

這是我媽轉述給我的一段話。

不同階層的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同,可能你所謂的感同身受,只不過是他的隔岸觀火。

我始終記得自己有多少個夜晚難以入睡,為了寫論文崩潰大哭,想著回國,但還是咬咬牙堅持下去。

不過說真的,我很想念大中國。滿滿的煙火氣,希望被你溫柔以待。

很多人留言說不看好我回國,說國內煙火氣太重容易嗆著,的確,我到現在還沒有工作,很多獵頭找到我,都被我各種挑剔不爽拒絕了。

大半年來全國各地拿著單反四處跑,看上去是在逃避著這種微妙的落差,但我從來不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工作,打理打理花草,看看日出日落,和男朋友各種秀恩愛,和朋友談天說地,真的非常快樂。


距第一批留美幼童遠渡重洋已經144年了,距《北京人在紐約》把赴美移民的生活展現在大眾面前已經23年了,距《我們的留學生活》首映也已經17年了。很難想像時至今日,還會有人把留學生當成一個特別的團體,用特別的態度去看待,用特別的標準去要求,居然還能煞有其事地分出三六九等來,著實讓人驚訝。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代人處在一個劇變的時代,造成很多年輕人內心很自卑。人自卑了就要找點什麼來找回自信,攀比點什麼來證明自己,找點優越感來撫慰自己。學歷也好資產也好見識也好,為了平伏自己脆弱的心靈無所不用其極。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擺在各位面前了,真的有那麼多人認為留學生回國是因為在國外混不下去嗎?真的。為什麼?因人而異,我想常見的原因是有的人見不得人過的好。再往深一點,可能是因為他自卑,所以需要從一些平凡的事情里找優越感。

北鼻,在當今的中國,去個英美法德日留學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留學生和那些跑去外地城市上學的學生已經沒什麼不同。所以自信滿滿自以為是鳳頭的,其實是雞頭也說不定。本科留學就四年,碩博連讀也就五六七八年,看起來漫長,畢業了還有五六倍的路要走,光靠「留學生」的身份就來定義一個人,光靠學歷、成績、出身就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成功與否,未免膚淺了些。說這話一般會被人說酸,我想那是因為大部分人還沒到有閑心思考一下人生意義的時候。

把問題里的「國外」換成「北上廣」,一點違和感都不會有,大家對「為什麼從北上廣回老家」這類問題的回答,一般也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是從北上廣回家的理由,可能是習慣家鄉的飯菜,想念家鄉的翠花兒,想多陪陪爹媽,或者生活品質出現倒退。一旦把「北上廣」換成「國外」,就經常變成「報效祖國」,「國內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國外有玻璃天花板」這樣的sh*t talk了。人一旦不能誠實面對自己心中的想法,也就別怪別人覺得你是在國外混不下去了。


其實回國的留學生主要有三種,這裡泛指我有經驗留過學的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

主要是自費留學國家的留學生的質量是比較良莠不齊的,像澳大利亞,英國,大多數留學生都是家中有錢才出國,紈絝子弟少偉男,相比德國、美國等公派的留學生很多,風氣和平均素質都要高上很多

用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吧,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我在柏林工大交換半年的時候參加了柏林的學聯,由洪堡大學的留學生帶頭組織,每周都會邀請不同的國內外學者在菩提樹下大街的主校區來講學,今天講講市場,下周講講歷史,還有職業建議等等,讓有興趣的學生都受益匪淺。對比在本科時期澳洲的大學的中國學聯,組織的活動基本上就分為三個種類:出去吃,出去玩,還有出去交配(相親節目),甚至還在學校里搞了澳洲版本的非誠勿擾到處貼海報,烏煙瘴氣。

這樣的環境於是滋生了回國人群的三個種類

一種是的確混不下去的,是多數,選專業不根據自己興趣追求一定要學移民專業,語言不好,學習差外國人圈子也混不進去,不檢討自身能力有限整天抱怨政府移民條件怎麼這麼難,雅思為什麼要求這麼高,為什麼外國人都這麼沒有人情味玩不到一塊,為什麼找不到工作,人生追求也就是移民,拿外國護照成為外國大爺好讓家鄉父老以為他們是成功人士

一種是能力真心很牛,真心有報效祖國的心得,覺得海外市場小,機會少,不顧風言風語依然自己回去創業學習的,實現自己的價值的,這種人少但是我真心佩服,這種人就像剛建國時期那些從海外回國支持建國的愛國科學家商人等等的,把先進的理念和知識帶回祖國,未來國家進步這些人必定能添磚加瓦的

最後一種是家裡有牽掛有根的,一家老小在國內,條件也很不錯,或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的,想念國內家人朋友,美食,回憶,沒有必要留戀海外相對舒適的生活的,認識不少這種朋友,名校畢業,能力也尚可,家中獨子獨女,家境優越父母有權有錢,也很聽父母的話,父母不捨得長時間放出去吃苦獨身一人


今天居然有好幾個人在各種sns分享@山羊月的答案。我真是不懂這種邏輯混亂很明顯的答案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多的共鳴?

按照那四種分類,發現按照其邏輯只要是不回國,就是該答主口中的」素質平庸,基本上拋下了自己發展的抱負和野心,甚至有的連尊嚴都拋棄了」嗎?未免太簡單粗暴了吧?

這個名號我們不背。

可能答主和許許多多人一樣,萬萬想不到在國外也有可以保留尊嚴,過的有意義甚至開心滿足,不受歧視的充實生活吧?我有個閨蜜說得好,對很多人來說,美好是不存在的,所以當美好擺在他們眼前的時候,他們寧願選擇相信那是虛假的。

回到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啊。很明顯,一部分人回國是因為混不下去,一部分人不是。

前者很好分辨,那些口口聲聲說國外怎麼怎麼黑暗,怎麼不好,怎麼沒未來的基本就是了。因為有非常負面的體驗所以才會激發這樣的感受。

我覺得這個很正常,混不下去,並不就意味著這個人能力差,而是每個人的技能樹,和每個社會中生存需要的技能樹不一定一致。所以我反而尊敬那些花時間去驗證,而後覺得不合適就回國的人。這個選擇是非常理性無比正確的。

我不同意的只是因為個人體驗就把一個地方說的完全好或者完全不好,這樣容易誤導沒有來體驗過的人,挺不負責任的。至少也要加一下只是個人感受。個例吧。

另一種人回國,因為國內有自己更想要的東西。

有很多朋友回國,是明確而理性的知道在國外的好壞以及在國內的好壞的。他們將各種好壞比較,然後選擇了回國。我非常尊敬而且欽佩他們,因為他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能放棄國外已經得到的資源。一概而論的認為回國就是混不下去,對他們的深思熟慮是不夠尊重的。

同樣,像高票答主那種不經大腦思考就將留在國外的人一概而論,覺得是出賣了自己的膝蓋,或者屈從了異文化,我覺得也是非常狹隘的看法。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原因和想法才選擇留下或者回去,這樣地圖炮是不是有點不夠尊重人,不負責任?

想知道在日本工作是什麼體驗的可以去我微博找上周末做的一個訪談直播。有好有壞,有誇讚有吐槽。反正都是真話。


謝邀

這個事兒其實挺複雜的。。。

留學生回國是因為在國外混不下去

除了留學生本人真的很渣以外,其實暗含了兩個前提:

1.國外很難留。

2.國外比國內要求高,且比國內好。

那麼真的是這樣么?

1.國外很難留。

從移民政策的角度講,這個算是真的。尤其是幾個留學熱門國家,比如澳新美加。現在確實越來越難留下了。

然而!你以為中國就很好留嗎?

只能說,所有的國家對於移民的接收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中國只比外國難,不比外國簡單!

所以同過國外難留來論證回國的人是因為混不下去,這是錯誤的

2.國外比國內要求高,且比國內好。

這個也要分開說,工作創業生活,都不一樣的。

我之前就說過,要說創業工作賺大錢,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好。但要說享受生活,幾個熱門移民國家也確實都比中國強得多。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留學生回國了,我們其實並不知道人家的追求是啥。。

也許人家就是能力巨牛逼,國內資源巨優越,出國就是深造一下,畢業就能回國創業掙大錢呢?比如陳歐。。。

那麼大家覺得海歸很水的這個概念是哪裡來的呢?

主要還是這幾年留學生太多。。。

而按照正常比例,不管是哪個群體,優秀的都是少數。。

所以見到一個海歸,隨便套一個國外混的不好才回國,十有八九能對~~

而人又是經驗動物,猜中幾個,就覺得可能其他都是!不但以後都這麼猜,還會到處宣揚和擴散。

於是。。。。。


這個問題的原答案中對第一類留學生的描寫非常不恰當,對很多留學生知友造成了誤解和傷害。在此,我想向他們真誠地道歉!以後我一定以更加嚴謹的態度撰寫答案!

另外,這個答案本身包含我個人大量獨斷的偏見和情感色彩,就算修改後肯定也非常不嚴謹,請大家把它當做是一篇戲謔性質的小雜文斟酌觀看,切勿當真。

最後,再次向各位被誤導和傷害的知友致以歉意!

---------------------------------------------------------------------------------------------------------------

留在國外,就會為了發展的上限而憂慮。

回到國內,就會為了生存的下限而焦慮。

因此,產生了四大類留學生:

第一類是留在國外型,人數不少。這裡面有兩個亞種,素質差別很大:一類我稱為賴在國外型,素質平庸,通過各種手段留在海外,基本上拋下了自己發展的抱負和野心,甚至有的連尊嚴都拋棄了。因此,他們不會有發展上限的憂慮,並樂於用國外生存下限的穩定感來嘲諷國內的勞苦大眾。另一類我稱為國外打拚型,素質比第一類強了不知道多少,他們留在海外是通過個人的硬本事,初衷也是希望能夠規避國內的一些缺陷,同時努力打拚到一個相對生活相對平穩的程度。他們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成為第三類,也可能會出現突破成為第二類稀有種,當然很多也會保持在一個穩中有升的過程。選擇更好的生活是人的基本權利,這些海外打拚型的學生不應該同賴型的學生混為一談。但這些人一旦到達某種瓶頸,也會開始憂慮和反思自己的人生的發展軌跡,試圖和國內建立更多的聯繫。

整體而言,第一類型中除了少數特例(比如和父母感情淡漠的,或者成功把父母接到國外居住的)以外,他們內心最大的遺憾和負罪感就是錯過了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這種遺憾和負罪感恰恰反而讓他們更加無法再邁開步子回到國內。

第二類是悶聲發財型,人數非常少,但素質非常高。他們先在國外保障了生存的下限(環境,孩子,綠卡,等等),而後回國拼一拼發展的上限。這種策略的優勢是:他們回國之後不需要像勞苦大眾一樣每天為了各種生存的下限(環境,孩子,福利,等等)而焦慮。他們的選擇規避了國外的局限和國內的缺陷。他們的特點是智商情商都爆表,悶聲發大財是共同的心聲和口號。國內一些金光閃閃牛逼哄哄的人,很多都是屬於這類的。當然,此類也會出現稀有種,比如在國外突破了發展的上限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數量極少。這些人的身份已經不需要回國來拼發展的上限,但是他們大多也樂於保持和國內的關係。

第三類是選擇回國型,人數最多,分為兩大亞種,素質差別極大。第一亞種稱為賴回國內型,人數最多,素質最差,是在國外真的是連生存的下限的保障不了——說白了他們留學生的身份不如街頭的流浪漢,人家至少還有身份能保證生存的下限。因此他們回國之後其實也同樣要和勞苦大眾一樣為了生存的下限焦慮,並沒有得到任何特別的好處(甚至語言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限)。

當然這裡面也存在稀有種——鍍金富二代型。他們從小到大都從來沒感受過生存的壓力和焦慮,留學就是長期旅遊,沒有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人數其實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多,只不過很多第三類第一亞種的賴回國內型留學生在國外時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才會讓人們將這個稀有種誤認為是另一個亞種。

第二大亞種是回國打拚型,素質較好,和第一類留學生中的海外打拚型不相上下(甚至很多人就是從打拚型轉化過來的),但更有向上的闖勁和對未來發展的野望。雖然他們的素質還沒有達到第二類和第四類留學生的水平,他們回國就是為了拼一把發展的上限,當然同時也要承擔生存下限的焦慮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回國時都會強調想和父母家人多相處,但實際上,第一亞種賴回國內型是想回國後讓父母罩著,第二亞種回國打拚型是想回國後罩著父母(當然很多在發展前期也被父母罩著)。兩者也許都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內心促動個人發展的源動力截然不同。

第四類是一心報國型,人數最少,綜合素質可能和悶聲發財型不相上下,但是裡面有一些真正頂尖的天才。他們中很多人的能力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第二類稀有種的水平,但為了自己的信念,夢想和抱負選擇回國發展。他們沒有考慮太多發展的上限和生存的下限問題——對應他們的能力和信念,這些都不是事兒。

而我們目前的問題是,有太多第三類第一亞種賴回國內型留學生打著第四類一心報國型留學生的幌子,一邊自我麻醉,一邊招搖撞騙,連帶著拖累了第三類第二亞種的回國打拚型,和第四類一心報國型留學生的名聲。而第一類留學生里的賴在國外型則在一邊賣力地嘲諷著他們,卻也在同時拖累了第一類留學生里國外打拚型的名聲。後者則身在默默奮鬥著,期待有一天能真正融入異國的文化中,甚至突破玻璃天花板達到第二類悶聲發財型的高度。

而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第二類悶聲發財型留學生,早就一聲不吭地看穿了一切。


知乎現在真的是有點劣幣驅逐良幣。

一邊拿個例來混淆視聽,一邊吼出我是愛國的,我就是無腦愛中國,我牛逼我還回國怎麼了,贏得人民群眾一片熱血的來騙贊。

回國和暫時在國外工作或者做研究根本和愛不愛國沒有直接聯繫。強行給自己加光環真是醉了。

希望理中客能通過答案Critical 分辨是非並且討論而增長眼界,而不是為自己的狹隘和片面喝彩

—————————————————————

原答案:

我先有失偏頗的回答:大部分留學生畢業直接回國的差不多是這樣的:在國外不太混的下去。

再接個但是:也並不是說這些在國外畢業直接回去的全部就很差。但能憑自己留下的,不看家庭背景的前提下,確實是比回國的大多數要相對優秀一點的。

我覺得一些人可能存在一些邏輯硬傷。

比如國外混不下去潛台詞是這些人回國也很差。這個關係在有些情況下是不成立的。

解釋論證:

其實在國外留下,或者工作一段時間,無非是主要三方面的問題。1.語言2.工作能力3.綠卡/工簽

語言

語言其實本身就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吧。無論是現在娛樂產業還是學術產業,大部分都是英文主導,一門語言的聽說讀寫的提高確實對職業發展和自己的見聞途徑的變廣都會有很大的提高和幫助。但掌握好第二門語言並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能達到在工作中與人交流協作的地步。出過國的都知道,一些人去了幾年國外去subway買個卷都是還用this that的,更不要說交流了。

工作能力

這個和國內職場類似。碼農能搬的一手好Coding磚,sales賣的出業績,Phd做的了科研和quant,交易員能要公司穩定收益。這個公司要你與否基本等同於你的潛在價值或者所謂能力。因為一個local公司,放棄找天時地利人和的當地local不要,反而要了你。自然是你能力的體現。

工作簽證/綠卡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涉及到國家利益。每個國家發放工作簽證以及綠卡都有一些條條框框,就拿澳大利亞技術移民舉例,最容易移民的是年齡在25-30,雅思過4個7,最好學習理工科,有穩定配偶更好。在澳洲讀書兩年以上。你看這些條件,幾乎每一個都是在證明你各個方面的能力。或者未來可能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

美帝的H1B簽也是,碼農最好抽,我嘴裡口口聲聲說著碼農碼農的,但我自己也知道能把coding寫好的人,智商至少都不是平庸的(長相這個大霧)。

把這三個問題解決好,甚至解決掉裡面的兩個,再稍微學會點社交。在哪個(西方)國家留下都問題不大,和美國的這個華萊士那個小布希聊聊天也不是沒有可能。換句話說,能解決的了這三個問題的,絕大部分靠自己留下的,回國不是人贏也是至少能在一線城市單打獨鬥的能力。

所以,當絕大部分留學生面臨回國與否的問題時,在留學國際一線城市的大公司能找到工作,基本是不願意回去的。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大部分回國的就是「混不下去」的。

有人說親人、朋友。20歲正是實現階級跨越的年紀,要是你親人不是朝中要員,不是集團一把手二把手要你接班。那你見過幾個在國內一線城市混的好的新北京上海人回自己原來的小村子小縣城生活的?那裡不是有他年輕時候絕大部分好友和朋友么?回去的很多真的是沒有能力在北上立足的。人都是自私的,哪裡發展最好,自然會呆在更好的地方。

但這類「混不下去」的人里,是不是就一定是可以被國內本碩嘲笑的渣渣呢。我看,有時候是不太有資格的。因為,一部分人回去,也是充分考慮了歷史的進程的。

比如,進入一個大公司的職業規劃道路肯定要比一個小firm好很多。有的人職業素養到了,但是口語啊一般人脈一般,而且家裡人朋友在國內相關方面也有資源。自然選擇回國進大公司或者直接創業(霧)可能對他們來說是最優解。說不定還能曲線再被派回總部救國。

再比如一些或者上市公司董事的子女、趙家人。自然在國外當中產,不如回國收割。當然相當一部分也會在國外知名大公司如Goldman Sachs ,Jp Morgan等,呆幾年才回去,直接回去的也少。

最後一類我認為比較好的就是國內Top5重本畢業,純粹刷個一年或者1.5年碩士學位的,例如劍橋牛津G5,北美IVY等,然後靠其做敲門磚的同學(因為國內很多工作master是entry level)。其實真實實力也不會太差。至少毅力應試能力都不錯。他們是壓根沒想過要在國外工作的。

總而言之,這類話均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有些偏頗,所以需要個別情況個別討論。

以上


謝邀。

首先,國內的部分人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感受或者說概念:出國了就不應該回來,回來的都是在國外呆不下去的,呆不下去說明在國外混的很差。

這些人潛意識裡是覺得國內要比國外差,而且認為任何有機會留在國外,都應該緊緊抓住,幹嘛還要回來呢?這樣你不留下(移民)不就是白出國了嗎?

所以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出國是為了什麼?

從我自己來說,我出國是為了個人的職業理想。從小我就夢想著當CMO,這就要求我一定要從事Marketing相關職業,那也就是最好讀個Marketing專業。然而本科的時候因為意志的不堅定,我讀了國際經濟與貿易並進入了金融業。錢多,體面,然而不開心。於是我毅然決然的出國念書讀marketing。所以,我出國的目標就是為了完善個人能力,增強就業能力。相信有一部分留學生就是這樣想的。

其次,為什麼要回國?

沒有出國過的人,或者僅僅旅遊沒有生活過的人,是不能體會國外的好與壞的。

很多人僅僅靠讀書看報,就認為國外民主,自由,開心,人民素質高,基礎建設好,福利高等等等。但是對於國外不好的方面不了解,也有意識的忽視。

而我為什麼回國?簡要幾個原因如下:

1. 國外很無聊。英國城市,除了幾個大城市,晚上七點路上基本沒人了(人氣低)。超市等業態也可能有休息日等等,不能滿足你7*24的購買需求(生活便利不夠)。KTV等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很難找到,或者條件巨爛,跟國內的KTV完全不能比(娛樂性差)。。

2. 文化差異。國內很多人將文化差異簡單的描述為「只要你懂他們說什麼,用點心你一定能融入進去」。我認為這個說的,但是實際操作中遠遠不是這樣。我可以跟朋友們對答如流,秒殺國內英語系的同學(說明我們兩個水平都很差。。。)但是我經常碰到一桌子老外同學們,突然「哄」的一下笑起來,你聽懂了其中每一個單詞,但是你就是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難過嗎?我難過。

3. 飲食差異。這點我可能略有偏頗,但是作為包郵區人,江浙滬的菜肴各有特色,從小吃到大,正菜味道好,小吃選擇多。在國外呢?所以作為一個吃貨,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和吃貨的搖籃?

以上是我回來的理由,請不要笑(認真臉)。

那麼我自己的近況呢?

作為一個非富二代官二代的普通小康家庭出國留學的孩子,目前年收入滿意,理財收入超過工資收入,幾可預見40歲前能夠實現自己的一切小奢望(買飛機那種讓富二代玩去吧)從而實現財務自由和提前退休。

雖然我現在時常吐槽每天苦逼的加班,但是我仍然覺得,我回國是個正確的選擇。

謝謝。


謝邀,詳情請關注騰訊新聞及其評論區(如下):

騰訊新聞:今年xx萬留學生學成後移民海外。

騰訊網友:漢奸,賣國賊,為別國效力都不為祖國服務,見利忘義!

騰訊新聞:今年xx萬留學生畢業後回國,海龜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

騰訊網友:廢物垃圾,綠卡都拿不到,被外國淘汰的貨色,國外混不下去只能用野雞學歷回國騙吃騙喝!

騰訊新聞:今年xx萬留學生移民成功,但入外國國籍後仍然回國生活和工作。

騰訊網友:靠爹媽移民的富二代有什麼厲害的,廢物永遠是廢物,移民了也是廢物。移民了也還不是在國外混不下去,回國靠爹媽啃老!

出國的渣渣們你們咋不去青青草原抓羊證明自己呢!


留學生回國不說明混不下去,留在國外也並不能說明你有多強。我以後一定會留在加拿大 因為這裡大家做事作風更符合我的胃口,但是我不會說回國的人有什麼不好,誠然有一些是混不下去回去的,但是有一些是想回去而回去的。在國外呆了這麼多年我學到最重要的兩點就是,1. 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是你的就是你的以及 2.別人想怎麼做 只要沒有妨礙到其他人 都關你屁事 你沒權力也沒資格管 哪怕打著關心的旗號。


說實話,「混不下去」這個概念太模糊了,很難定義。

「我更喜歡國內的生活,我有很多朋友在國內」和「我適應不了國外的生活,在這邊也交不到朋友」

「國內的語言環境舒適,交流容易」和「我英語不好,在這邊交流有困難」

「國內工作環境好,晉陞可能大」和「我在美國找不到好工作」

這些其實是差不多的事情,只不過換了個說法而已。「我覺得國內好」從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在國外我混不下去」。

回國的留學生有三種人

1、可以輕易留在國外,但是覺得國內更適合自己,於是主動選擇了回國。

2、沒法留在國外,覺得國內更好,於是回國了。

3、特別想留在國外,但是留不下來,只好回國了。

第一種顯然不屬於混不下去的,第三種顯然屬於,然而大家都不自覺地靠向了第二種,並且把第二種人拉到了自己論點的陣營。

支持混不下去論的就說,他們是覺得國內更好所以才回來!

反對混不下去論的就說,他們根本留不下來,就是混不下去!

在我看來,這個部分的爭論是沒啥意義的,如果你自己是屬於第二種,乃至第三種,你肯定都會對外宣稱你是第二種,並且認為自己不是混不下去,是想回國。但是如果你看著別人回國,不管他是第二種還是第三種,你都會不由自主地認為他是第三種,感覺他是混不下去了才回來的。

因此,我不想多說到底有多少學生是因為混不下去回來,我只說第一種。

美國每年發85000張h1b,這是外國人留在美國工作最直接的方法,也是主要方法。當然有一些零七八碎的別的方法留下來,但是肯定不到h1b的零頭,不提。

中國每年有多少赴美留學生呢?根據美國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報告,2014年中國赴美留學生(入學人數)是27w人。這個數字還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每年h1b的申請有多少中國人的呢?2014年(https://www.uscis.gov/sites/default/files/USCIS/Resources/Reports%20and%20Studies/H-1B/h-1B-characteristics-report-14.pdf)是1w3多一些,要注意這一年總申請數超過了12w,也就是大約有一半的申請者可以拿到h1b。

換言之,每年20w+的留學生,只有不到1w可以拿到在美國工作的簽證,這種最有希望的方法留下的概率小於5%。

而這不到5%的人里,大部分都是沒回國的留學生。也就是說,你在國內能遇到第一類留學生,即明明可以留下來卻選擇回去的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至於他們是第二種還是第三種,其實不那麼重要,見仁見智了。


@山羊月的高票答案真是看的我醉醉的,回國就是素質低?回國就一定要為下限擔憂?在國外勤勞幹活過踏實日子的就是一定會丟掉尊嚴然後嘲諷國內底層民眾?

你這麼大的戾氣是哪來的?

我身邊有這種回國就是沒出息的想法的人都是自己一點出息沒有家庭也不給力的屌絲,我回國就是因為我喜歡國內的生活,我的主要朋友圈在國內,我的父母也在國內,我回來有問題嗎?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我父母就是願意花點錢送我出來呆幾年見見世面,回國了干點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了,你有意見?

我倒是想問問那些想方設法留在國外的留學生,你在國內的生活到底有多慘?


真的有,我家裡所有人在我出來之後一直表示美國好別回來了國內藥丸。然而我在美國待久了覺得美國也是藥丸,亞裔中產階級,雙重被社會點草的存在。

不過,美國這種靠資本維繫的社會完了就真的是樹倒猢猻散了,各路妖魔鬼怪肯定都要出來添把火,什麼環保的聖戰的搞基的……天朝這種靠強權維繫的社會,完了大不了再來一個,尤其現在世界這麼小,強權組織起來更是前所未有的快。只是要死多少人就很難說了……

總結:你球藥丸,boom


是否回國最根本的因素是個人的職業發展與自我價值實現。當然,文化認同,朋友社交,生活方式,簽證問題,情感問題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願意為了這些而很大程度地犧牲職業發展而選擇留下或回國的,還是少數。很多人回國單純是因為自己在國內的職業前景更好。而我選擇留下也主要是因為歐洲的音樂市場成熟,作為年輕音樂家的職業發展更穩定。但以國內的文化發展速度,今後兩地跑、回國發展幾乎是肯定的。


真的

樓下一堆答案都不審題……樓主問的是是不是很多人這麼覺得,那的確是的,起碼根據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觀察。

樓主問的不是留學生回國是不是混不下去了……


回國難道不是因為H1B沒抽到么?


咦你出過國哦?你為什麼沒拿外國護照回來?你在國外混的什麼玩意兒?

真人真事,僅供參考,很多人把出國留學的目的想得也複雜了。


推薦閱讀:

留學生是如何逐漸墮落的?
樂天事件導致的中韓斷交對中韓雙方的留學生有什麼影響?
身處海外的你,是怎樣解決或緩解長期不在父母身邊,可是父母很想念你,自己感覺到後的愧疚?
留學生既無法融入外國同學圈子,也無法融入中國同學圈子,該怎麼辦?
大家對於北美留學生日報的看法?

TAG:留學 | 留學生 | 回國 | 海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