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義大利北部地區與法國地區從中世紀末期到近現代(義大利王國統一)的歷史關係?

以前在由於在國內,我從來沒有關心並了解過義大利與法國或其他鄰國之間的歷史過節,直到來到義大利留學,我才在逛當地博物館的途中發現義大利北部與其他鄰國之間的歷史挺有意思:都靈在拿破崙橫掃歐洲之前也曾差點被法國佔領;尼斯,戛納在19世紀以前也不曾屬於法國(屬於薩伏伊王朝,這個王朝曾經一度將邊境線伸到里昂門口);米蘭北邊的科莫在19世紀初期竟然屬於奧地利帝國。然而個人能力有限,很難理清義大利北部地區與其他鄰國(主要是法國)之間從中世紀末期到近現代時期的歷史,希望有知乎大神能夠幫忙講解一下,從紛繁複雜的關係中理出一條脈絡來


北義大利和德意志關係比和法國關係緊密,法國更像是從神聖羅馬帝國分一杯羹的角色。這個故事我還是從頭講吧。

首先北義大利諸侯和德意志諸侯雖然從中世紀以來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但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北義大利諸侯名義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實際上地位非常尷尬。最典型的就是北義大利諸侯無權參加神聖羅馬帝國的決策機構帝國議會(Imperial Diet)。更為尷尬的是,在1500年奧格斯堡會議(Diet of Augsburg),劃定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六大帝國行政區(Imperial Circles,不知道怎麼翻譯好)。然而瑞士,波西米亞和北義大利三方被排除在外。

所以北義大利對神羅的態度就是,你不帶我玩,我也不陪你玩了。可以說1500年這次將北義大利從帝國決策和行政中心開除的會議,實際上標誌著北義大利事實獨立於神羅。但是名義上北義大利依然是神羅的組成部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經常依仗自己的皇帝身份對北義大利指手畫腳,而且這種指手畫腳被認為是符合法理的,被認為是神羅皇帝的特權。舉兩個例子:

1519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掀起賄選大戰,試圖跟西班牙的查理五世爭奪神羅皇位。就是因為他想封自己為米蘭公爵。米蘭的維斯孔蒂家族(House of Visconti)絕嗣之後,法王是米蘭公爵的合法繼承人(百度百科居然說維斯孔蒂統治延續至18世紀,可見百度百科有多扯淡)。然而神聖羅馬帝國以米蘭宗主的身份拒絕承認這一要求,反而封了一個和維斯孔蒂家族沒有任何親戚關係的軍閥當了公爵。然後法王就要搶到這個皇帝頭銜給自己加封米蘭公爵(當然他失敗了,要不然米蘭就是自古以來法國的領土了)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場戰爭宣戰是帝國議會集體通過的決議(北義大利無投票權)。但是北義大利的曼圖亞公爵(Duchy of Mantua)加入了神羅的對手法國,於是皇帝約瑟夫一世宣布其叛國,剝奪了公爵的頭銜,吞併了曼圖亞公國。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北義大利東半部分被奧匈帝國吞併,西邊部分地區被法國控制。其餘地方和南方統一成了現在的義大利。奧匈帝國一戰戰敗之後,又把北義大利東半部分重新割給了義大利,至此奧地利成了個純內陸國。

大概就是這樣。如果你要問單獨某一個公國的聯姻關係,那就複雜了。比如薩伏伊的歐根親王。他是薩伏伊王朝的合法繼承人,接受的法國教育,義大利血統。但是在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戰爭中站在了哈布斯堡王朝一邊對抗法國,當了奧地利元帥,為波蘭擺脫法國控制立下汗馬功勞。

部分資料來自維基詞條,因為沒有對應的中文資料,我都是自作主張翻譯的。(具體哪些詞條,我已經在文中標註了)


首先題主說里昂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控制真是把我嚇到了...趕緊翻了翻書壓壓驚,里昂在1313年就歸入法國統治下,在整個早期近代法國史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梳理整個近代史的北義大利-法國關係實在太難了,因為北義大利小國林立的政治現實與錯綜複雜的外交形勢一直上溯到中世紀各種一團亂麻的宮廷關係,而最終統一義大利的卻又是後起之秀撒丁皮埃蒙特。如果要在中世紀末期到近代的北義大利史中理出一條脈絡,那肯定是法國突破哈布斯堡包圍網,和義大利人自己沒什麼關係....所以不如只看晚期近代,看看法國怎麼塑造了統一的義大利。

義大利統一的決定性事件是1859年的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撒丁皮埃蒙特王國在法國的幫助下擊敗了奧地利,以此推動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超出了法國和撒丁的事前規劃,讓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小邦統一在撒丁皮埃蒙特手中,統一的義大利成為可能。

拿破崙三世的幫助並非無償的——儘管他確實是民族自決的支持者,奧地利的宿敵並參加過義大利民族主義運動——法國通過公民投票兼并了薩伏伊和尼斯,這是加富爾和拿破崙三世事先在普龍比埃萊班秘密約定的。不過薩伏伊和尼斯本來就與法國有著密切的聯繫,早在1792年法蘭西共和國就通過公投兼并了兩地,而許多當地人也在法國發揮了重要影響,比如馬塞納,共和國與帝國的名將,就出生在尼斯。

(19世紀初的義大利,青色部分是奧地利直接統治的倫巴第和威尼斯)

(加富爾與拿破崙原本約定的戰後義大利格局,然而民眾運動的發展最終讓撒丁王國統一了義大利)

然而,儘管所有人都知道義大利王國是皮埃蒙特人的義大利——就像明治日本是薩長的日本——義大利王國終究不是撒丁皮埃蒙特王國。正如阿澤利奧(d"Azeglio)在1860年所說的:「我們已經締造了義大利,我們必須接著締造義大利人」,為了締造義大利民族,必須從既有的歷史中裁剪出必要的神話和符號,而激蕩的法國大革命時代則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標誌是義大利三色旗:紅,綠,白的三色旗,於1798年被定為西沙爾平共和國,法蘭西的「姐妹共和國」的國旗。1848年「萬國之春」中,撒丁皮埃蒙特王國將自己的盾徽加在三色旗上作為軍旗,這便是後來義大利王國的國旗。

此外,1802年執政府授予西沙爾平共和國的新憲法將這個國家的名字改為「義大利」,這第一次使得「義大利」這個名字成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名字。儘管義大利雅各賓派(法國革命時代歐洲各國的共和支持者都被稱作雅各賓派,當然他們遠沒有1793年的法國雅各賓派那麼激進)對督政府分割義大利領土的政策非常不滿(督政府曾公開宣稱「西沙爾平共和國必須強大到足以助我們一臂之力,但永遠不能強大到損害我們利益的程度」),但畢竟是法國第一次將民族主義之火燒到了亞平寧半島:只有當主權國家的基石是民族而不再是王朝時,統一的義大利才會成為可實現的。

(1803年法國支配下的亞平寧半島地圖上,首次出現了義大利共和國,此時皮埃蒙特已經被法國吞併)

(革命戰爭時期,薩伏伊王室逃到撒丁島,皮埃蒙特變成了法國的五個大區)

革命法國對義大利的支配還留下了另一個遺產:民眾運動的神話。1830、1848和1860年的民眾運動作為一種民族主義資源太過激進和危險,很容易落入激進民主派的操縱中,但民眾運動的記憶對於將義大利國家與義大利人連接起來又是必須的,因此皮埃蒙特和那不勒斯農民起義反抗法國侵略者的故事便廣為傳頌——儘管當年起義的民眾與19世紀統治義大利的資產階級毫無共同語言,但他們的戰鬥足夠民粹,又足夠保守。由於拿破崙三世試圖保護教皇國,阻止義大利實現完全統一,歷史和現實在此刻又交疊了,作為義大利統一之敵的法國形象被構建出來: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一世,共和國,路易十五,路易十四,黎塞留,弗朗索瓦一世,查理八世,一次次來自法國的入侵阻礙著義大利統一。而在法國革命戰爭中中流亡至撒丁島的薩伏伊王室,也因此像是與義大利民族命運相系了。

當然,因為我是法棍,以上的敘事有私活之嫌,也請自己分辨。

————————分割線——————————

既然題主希望了解皮埃蒙特,剛好我因為打VIC2愛開皮埃蒙特的檔所以比較熟,那我就多寫點皮埃蒙特吧

首先向年鑒學派東施效顰,講講皮埃蒙特的地理特徵

皮埃蒙特在是一個地理形態非常豐富的區域,新月形的山脈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將皮埃蒙特環繞,形成了它的天然邊界。而從上圖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皮埃蒙特的三個區塊:外圍的山地,過渡的丘陵和波河上游的平原。這樣的地理差異造成了相當不同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而18世紀歐洲的農業革命加劇了這一分化。

具體來說,在最外圍的山區,農業讓位於畜牧業,人口也較稀少,發揮的作用很小,所以我們不討論。在皮埃蒙特區域的東面諾瓦拉和亞歷山德里亞為中心的平原區塊,地理特徵與更東方的倫巴第大區類似,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商業網路活躍。因此,這裡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大地產(Latifundium)發展最快的區域,18世紀水稻(義大利是歐洲主要的水稻產國)和玉米的引入大大加劇了這一趨勢。高產作物的引入並沒有改善當地農民的處境,相反,農民現在更加赤貧化了。因此,在這一區域最鮮明的景象是活躍的城市與死寂的農村,精明的資產者與愚鈍的農民。可以說,這裡的人性格更加溫順,消極,逆來順受,喜好悶聲發大財。

處在外圍較低丘陵河谷地帶的區域,由於起伏較大,土壤貧瘠,商業與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較慢。在這裡,傳統的自耕農和租佃制(Mazzadria)依然佔據重要地位,主要的作物是小麥和葡萄,按照教科書式的說法就是封建殘餘較多,資本主義發展不完全。因此,在這裡有著擁有自尊的農民和不甘沒落的貴族,他們更加勇猛好鬥,精力旺盛。在18世紀中他們反抗王國的行政官員,在革命時代他們反抗法國侵略軍(或者說解放者),而在統一戰爭時代他們構成了最活躍的中堅力量。

打個比方的話,這兩者的差別或許可以類比為長三角和湖南江西(和刀劍神域沒關係!)的地理特徵和它們在中國近代史上發揮的作用。而統合了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特色的皮埃蒙特,也就擁有了成為義大利統一基地的潛力。薩伏伊王朝在近代早期歐洲舞台上並不是多麼出彩的演員,扮演的也基本是法國進入義大利的通道這樣一個角色,拿的劇本不外乎兩個:親法然後給法國背鍋,反法然後被法國暴打,不過,薩伏伊王族靈巧的外交手腕使得這個小國成功地在法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兩個巨獸的爭鬥中沒有受到損害。弗朗索瓦一世曾經長期佔領並試圖吞併皮埃蒙特,不過1559年法國的戰敗使他沒有得逞。在三十年戰爭中薩伏伊站在法國一旁對抗哈布斯堡帝國,但由於公爵阿瑪迪烏斯過世,而繼承人埃馬努埃萊未成年,國政一度由來自法國的公主克里斯蒂娜把持,因此還引發了薩伏伊的內戰,西班牙支持的托馬斯親王派反抗法國支持的公主攝政政權,內戰最終以1642年和解告終,但薩伏伊繼續站在法國一旁直到1659年西法戰爭結束。

18世紀初,路易十四繼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後又一次群嘲全歐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以法國戰敗告終。這場戰爭的結果對義大利的未來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西班牙控制的米蘭、那不勒斯、撒丁島從此被轉讓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薩伏伊王朝雖然在戰爭中扮演的是一開始交好法國,反水後又被法國虐殺的魚腩角色,但也獲得了西西里並獲得王國頭銜。此後,由於四國同盟戰爭,薩伏伊王朝被迫用西西里交換了奧地利的撒丁島,從此成為了撒丁王國(碰巧的是,撒丁和普魯士的王國頭銜分別是在1700和1701年重新設立的)。

撒丁王國參與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它站在了法國的對立面,1747年的Battle of Assietta中撒丁軍大勝法軍,確保了此後半個世紀撒丁王國或者說北義大利的平安無事。

(山下的是法軍,往山上駐防的撒丁軍進行刺刀衝擊,詮釋作死新高度)

(18世紀中後期,法國重畫義大利地圖前的義大利)

法國大革命的風暴席捲了整個歐陸,1792年法蘭西共和國在薩伏伊和尼斯進行了公投,而薩伏伊王室則加入到了反法聯盟中,1796年,拿破崙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擊敗了撒丁王國,撒丁投降並簽訂喪權辱國條約,1798年法軍又開入都靈城逼迫國王逃跑至撒丁島。此後法國兼并了皮埃蒙特幾度完全重畫了北義大利的地圖。

在十多年的拿破崙戰爭里薩伏伊王室是打醬油的,平原地區的資產階級接受,甚至歡迎法國帶來的新秩序。但皮埃蒙特丘陵地區的民眾,如前所述,卻積極動員起來反抗法國人並為俄奧軍隊帶路,讓法國人在統治皮埃蒙特的15年期間操碎了心。薩伏伊王室在法國革命前的保守政策甚至是無能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民眾對王室的忠誠——撒丁王國並沒有採取當時流行的「開明專制」,因而激進派並沒有形成氣候,它也不夠中央集權,因此民眾對貴族的仇恨很難轉化成對君主制的仇恨——某種意義上,是法國人在皮埃蒙特完成了那些討人厭的過程:行政集權化,民法典的引入,啟蒙思想的傳播,封建制的廢除,並為皮埃蒙特在19世紀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最後在維也納和會上撒丁王國還收穫了熱那亞這個戰利品。

接著是義大利統一(Risorgimento)時期,這一階段里法國扮演的是一個令義大利人又愛又恨的角色。一方面,法國是革命與民族主義之鄉,民族主義者燒炭黨人都景仰這個舉世無雙的革命民族並希望按照她的原則實現義大利的統一(溫和的自由主義者如加富爾,則對法國的危險品:普選權和社會主義保持警惕並傾向於英國的體制);另一方面,王政與帝政的法國都試圖阻止義大利出現統一強權,並捍衛教皇國的存在。最終,如前文所述,撒丁王國藉助拿破崙三世這個革命的奇怪後裔之力實現了義大利的統一,但義大利的愛國者不會原諒帝政法國對義大利犯下的罪行——直到1870年法蘭西帝國崩潰,加里波第志願軍奔赴普法戰場向重生的法蘭西共和國伸出援手。


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只是補充一個北義大利中的特例。

最尊貴的共和國,威尼斯。

威尼斯最早是在西羅馬崩潰時期的難民在灘涂上建成,後來依附拜占庭帝國,從現在威尼斯島上的建築還是看的出的,在微軟歷史向rts帝國時代2中,威尼斯人一直以來是拜占庭文化,就算後期資料片加入了義大利,威尼斯依舊是拜占庭文化。

早期拜占庭坐擁君堡,控制東西方貿易,威尼斯人也是帝國的打工仔,雖然後來取得獨立,但威尼斯人當時依然以服務帝國為榮。威尼斯海軍也是當時拜占庭帝國的地中海協管這樣的地位。

隨著阿拉伯和突厥的相繼崛起和十字軍遠征,拜占庭國力不復當年,而威尼斯和其他商業共和國趁機開始在東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貿易站,於是貿易控制權也從拜占庭帝國轉移到了威尼斯和其他商業共和國手中。

中世紀結束後,威尼斯來到了自己的黃金時代,不過隨著康布雷同盟戰爭和新航道的開闢,地中海貿易區也不再是歐洲貿易圈的主要區域,最後在拿破崙革命戰爭中,威尼斯被解散議會,領土由奧地利和法國瓜分,後來隨著撒丁尼亞王國開始義大利統一,奧匈控制的威尼西亞地區也起義,奧匈最後也接受了這一部分回歸義大利的條件。


上面答案已經差不多講明白了。但是仍然有許多值得一提的東西。

這還要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說起,西羅馬滅亡之後西羅馬被蠻族佔據(哥特人、倫巴第人、汪達爾人,以及法蘭克,日耳曼人等等)。米蘭是倫巴第人的後代,他們定居下來失去了好戰性。東羅馬帝國名將貝利撒留進軍羅馬和拉文納的時候,倫巴第人據說也沒有響應當時東羅馬東方的敵人薩珊波斯的夾擊請求。

薩伏伊以及熱那亞更多混雜了法蘭克人的血液。跟勃艮第也比較靠近。薩伏伊原來是薩伏伊王朝的一部分,反拿破崙結束後的維也納體系中,薩丁尼亞王國是仍然擁有薩伏伊,尼斯這些領土的。割讓給法國是為了讓法國支持薩丁尼亞-皮埃蒙特與奧地利(奧匈帝國)的對立,助於義大利統一。這歸功於加富爾的外交。熱那亞現在仍然是義大利的。

威尼斯作為和熱那亞並駕齊驅的商人共和國,甚至具有更大的知名度,隨著商業衰落首先是被奧匈吞併的。但是一戰後奧匈被肢解義大利又取得了這些領土。

總的來說,義大利的統一不像其他民族國家的統一那樣顯得順暢自然,如英法在百年戰爭之後,法王逐漸集權,而英國權力集中於議會和資產階級。

而激起義大利統一訴求的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神羅皇帝連任者)對義大利地區的控制的加強。讓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才有了他們的聯合。


如果對歐洲中世紀和近代史感興趣的話,去玩玩p社的遊戲吧,歐陸風雲和大媽的野望,這兩個遊戲玩了會對歐洲歷史進展有一個非常直觀清晰的認識


推薦閱讀:

法國有沒有出過聲名顯赫的足球教練?
法國一戰和二戰在美國參戰之前都是輸的,而且輸得很慘,有什麼必然原因嗎?
法國人會覺得法語難聽嗎?
巴黎有哪些美食?
法國國旗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經過了哪些變革?波旁王朝時期的國旗一直沒有變化嗎?

TAG:法國 | 義大利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