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楞伽經翻譯的好?
想看懂愣伽經,但是挺困難的,因為白話翻譯的不行,話說的都不通順,有沒有誰可以推薦一本翻譯的比較明白的愣伽經,先謝謝了
題主,我覺得第一,你可以看張沐的答案。
第二,你如果是要看達摩祖師傳以印心的那本楞伽經,你可以看成觀法師的,楞伽經義貫。經文通的非常好,基本把楞伽的難讀轉變了過來。而且也附了經義的一些講解,初學還是很合適的。就算老學應該也大有收穫。
另外,吳信如的楞伽講解也不錯,但是從密宗知見融入比較多。第三,楞伽不建議直接看經文。楞伽有幾個版本,印心的那個版本是直譯,非常不適合國人閱讀。其他的版本相對好讀一點,但也不那麼容易。
個人建議題主讀成觀法師的義貫。題主多花費點苦心,不要畏難,每個人都有這個階段。
《梵漢對勘入楞伽經》譯者黃寶生將現代在印度發現的梵文佛經《入楞伽經》翻譯成現代漢語,並與唐代譯經對勘,加以注釋,翻譯力求貼近原文。
在古譯的三個版本中,華嚴宗法藏祖師認為唐譯(實譯)最佳。
法藏法師在《入楞伽心玄義》中有這樣的評價:求譯「四卷迴文不盡,語順西音,致令髦彥英哲措解無由,愚類庸夫強推邪解。」菩譯「十卷雖文品少具,聖意難顯,加字混文者泥於意,或致有錯,遂使明明正理滯以方言。」實譯「則詳五梵本,勘二漢文,取其所得,正其所失,累載優業,當盡其旨,庶令學者幸無訛謬。」南公懷瑾大居士之《楞伽大義今釋》。老古出版社的繁體豎排版,復旦大學出版社的簡體橫排版。豐簡由君,自行挑選……
平實居士《楞伽經詳解》
《楞伽經詳解》摘錄另可參閱此善知識其餘經論如心經、金剛、實相、法華、楞嚴、維摩、起信等解讀摘錄
書籍介紹
以及其它著作
在線閱讀南無佛法僧最好自己看原文,南懷瑾是半桶水,雜外道義,混儒道之流
先回答如何看懂經文。這裡看懂是指文句讀通順。
吳信如在他的講記里推薦過的方法是多個譯本合讀。求那跋陀羅翻譯過其他了義經典,且是達摩所傳版本,文義準確,但文法不順中文,比如賓語在謂語之前等,且前後較有缺少。實叉難陀的版本文句更順暢,菩提流支的作為補充即可。古譯之外,談錫永,釋成觀的作參考很好。但是通順文句未必能懂佛說的是什麼意思,以及為什麼這樣說。
推薦談錫永的 楞伽經導讀。和吳信如的講記。擴展閱讀有:解深密經,勝鬘經。
補充:《楞伽經講記》與五譯本對照 ??¤?-?2?·???±??£÷03£-£-§·??推薦蕅益大師楞伽經義疏這個本子把難讀的部分用不同本子對照了
《量子楞嚴經》第014章:六番顯見:顯見不雜
高月明
原文: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講解:阿難說:「我雖然認識到這個見性是無處歸還的,這又怎麼能證明就是我的真正的心性呢?」
原文: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所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講解:
佛對阿難說:「我現在問你,你現在還未得到無漏清凈的智慧,而承佛的神力可以見到初禪,而沒有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世界,就像是觀看手中的庵摩羅果。諸菩薩就可以看見成百上千個世界。十方世界的如來,對於像微塵那麼多的國土都可以看得清楚。一般眾生所看見距離也不過在分寸之間。
原文: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
講解:
阿難,我現在暫且與你共同觀看四天王所住的宮殿, 遍觀其間水中的、陸地的、空中的一切物象存在,雖然有或明或暗的種種形象,但都無非是對六塵分別出的妄想留存。你現在應該在你所看見到的一切現象中,分別出哪個是自己的真心,哪個是物象。現在我與你共同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象中,抉擇出誰是我的真心本體,誰是物象?
原文: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凈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講解:阿難,盡你所能看見的最遠處,從日月宮來說,是物象而不是你的真心。一直到七金山,周遍一切現象,仔細觀看,雖然有種種光芒,但也都是物象,而不是你的真心。你再從遠及近觀看騰雲飛鳥、風吹塵起、樹木山川、草葉人畜,等等,一切都是物象也都不是你的真心。
阿難,這一切或遠或近的物象,雖然物象的體性有種種差別,但都是被你的能見之性所看見的景象。一切不同種類的物象各有其不同差別相,但是「能見之性」是沒有任何差別相的。這個能見之性,實在就是你的真心。
原文: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
講解:如果能見之性是一個物象的存在,那麼你就可以看見我的能見之性了。
原文: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講解:假若你認為:當我與你共同去觀看一個物象時,我的能見之性就附著在所看見的物象上了——例如共同去看一棵樹,這時你就說,你在看見這棵樹的同時看見了我的「能見之性」。
那麼當我收回視線不再去觀看這個物象時,為什麼你在另外一處又看不到一個單獨存在能見之性呢?
原文: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講解:退一步講,假若你真的看到了一個「我不去看這個物象時在另外一處單獨存在的一個能見之性」,那麼這個能見之性,自然就不是一個不可被看見的形象,那麼它必然是一個以物象方式存在的形體。
原文: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講解:然而,若你在「我不去看物象」時,又看不到一個單獨存在能見之性的物象形體,那麼這個能見之性自然就是無形體的,是非物象的,既然是非物象的,又怎麼不是你的真心呢?
原文: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
講解:「又」是承前「若見是物」。再者說,如果能見之性是物象的話,物象也就都有能見之性了。那麼在你去看其他物象時,其他物象也應該是看見你了。如果真是這樣,無情之物與有情之物就體性紛亂,不可辨別了,那麼你與我,以及世間一切所有事物都無法安立了。
原文: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講解:阿難,在你去看見一切物象時,是「你自己」而不是我在看,是你的能見之性在看見,是你的能見之性在看遍一切物象,這一切物象也包括佛及現場大眾,那麼這個能看見一切物象的能見之性不是你又是誰呢?你的真性(能見之性)就是現在你正在的「看」,而你又為什麼自我懷疑這個真性不真,反而到我這裡求證證明真實呢?」
總結:
阿難問:我雖然知道了這個見性是無處歸還的,但是又如何證明它就是我的真心呢?
佛說:「你現在面前看到的遠至日月宮,近至山川河流,再到更近處的草木人畜,這一切所有都是物象,雖然物象各自有其差別相貌,但是都是被你所看見的。而你這個能看見的能見之性是沒有任何差別相貌的。這個不在一切物象中,而又能夠看見一切物象的能見之性就是你的真心。
如果你認為能見之性是一個物象的話,那麼你也就可以看見我的能見之性了。如果你認為,在我與你共同去觀看一個物象時,你這時就看到了我的「能見之性」。那麼當我不再去觀看這個物象時,為什麼你在另外一處又看不到一個單獨存在能見之性呢?假設你真的能夠看見我的能見之性有一個形體存在,這個能見之性自然就不是一個無法被見到的物象形體,然而你現在又看不到一個「我不去看物象時」所單獨存在的能見之性的形體,那麼你現在正在看見一切物象的能見之性,自然不是一個物象,而這個能見之性又怎麼不是你的真心呢?
佛說:阿難,你在看見一切物象時,一切物象都是被你所見到的,是你在看見,包括我也是被你所看見的。那麼這個你正在看見一切的「能見之性」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誰呢?而你又為什麼懷疑自己的能見之性不真實,在你所看見的我的佛法中求證和證明你的能見之性是否是真實的呢?
本經共有三種譯本:
(一)宋譯:劉宋時,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義譯為功德賢)所譯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亦稱《四卷楞伽》,也就是本經,這是最早的譯本。
(二)魏譯:為元魏時,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所譯之《入楞伽經》,十卷。
(三)唐譯:由唐時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所譯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以上三種譯本大藏經中都有收;最近大乘精捨出了一本「楞伽經會譯」,即是把三種譯本分段並列,很有參考價值,不過其中魏譯及唐譯部分,與大藏經中的文字,有些地方頗有出入。
現在多採用四卷本 求那跋陀羅譯
有一些人可以關注南懷瑾宣化法師方立天 賴永海推薦閱讀:
※根據無二空性慧,有我見即是偏見,那麼是否說明所有念頭都是分別心產生的妄念妄見?
※佛經里的意識是怎麼劃分的?
※如果單從學術上來說,研習唯識學是否需要實修來幫助呢?在學習的哪個階段需要呢?
※中觀應成派不承認唯識派所宣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實有,該如何做正確的思維?不墮邪見。?
※為什麼我的手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