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師或創意人,你有什麼特殊的工作技巧或小竅門?
比如搜集素材靈感的方法呀、處理設計項目文件的方法、整理設計作品的方法等等……
(題主自己也會好好整理以答好這道題與大家分享!)
不管創意有多垃圾,一定做完。如果中途有更好的靈感,記下來,等目前的方案完畢了,再從頭做,不要中途打補丁。如此做到第三個第四個版本,基本上會非常好。如果中途一有想法就改,那麼半天做不完一個完整的方案,實際結果往往很差。
我最近在英國一個設計團隊呆了一下,學習了一下他們在開創意會時是用一種怎樣方式。跟大家分享下。
【1. Brainwriting-書面頭腦風暴:有別於傳統的頭腦風暴】
首先是頭腦風暴,對於做設計做創意的人來說,這個詞都說爛了,以致於我們都覺得想創意就得這麼干,把團隊的人召集起來,然後就開始發散開始寫,但是我看到了現在這個比較成熟的設計團隊,他們並不是這樣做腦暴的。
他們改善了傳統的方式,他們認為頭腦風暴不應該只是自由討論,應該是一個有組織有規劃的行為,他們認為在更多情況下,小組成員單獨工作的效果反而比一起討論的好,你們是不是也一樣遇到這樣的情況?例如有人沒準備好;有時特別安靜,現場人犯了尷尬癌;更多時候是只有一部分人在主導,而主導的人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方向;內向的人往往羞澀不願發表意見;如果是老闆在主導,那幾乎沒什麼有反對意見的人……等等問題。於是我們團隊採取的是書面的頭腦風暴,什麼意思呢?和傳統頭腦風暴不同,成員不用發言,只需要把觀點寫在紙條上,然後相互交換,看過其他人的紙條後,再繼續補充觀點,最後在把觀點匯總。第一次遇到這樣的腦暴方式,對於話少而且母語不是英語的我來說,思維也被調動起來,而且溝通成本變低了,根本不需要費口舌費時間解釋,三兩句把要點寫下,如果能一兩個單詞就是解釋,那是再好不過。
這是我們小組在家討論時的的場景,做完腦暴,把全部的小紙條貼在牆上,直觀的看創意,接著,再把屬性相同或者方向一致的想法再撕下來重新排列好,最後就是一麵條理清晰的創意牆。
這個書面的頭腦風暴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事先準備好想法,並列貼牆,每個人看一輪後在每一標籤上留言評論或者繼續發散;第二種是臨時開會,那就開始先每個人花10分鐘,各自寫下各自創意,在貼牆匯總,討論5分鐘,再繼續寫想法,再討論……以此循環。
這是我覺得在開創意會時效率比較高的做法。
【2. Moodboard-情緒板:製作項目素材庫】
Moodboard是國外匯總調研結果的一個常用方式,更多運用在視覺層面上,它是指經由我們對一個品牌或者產品甚至是海報主題的認知色彩,影像,字體或其它材料的收集,可以引起某些情緒反應,作為設計方向與形式的參考。設計師可以運用它來引導視覺效果的走向,樣式,並據以說服其它人之所以如此設計的理由。
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收集的素材全部放置在一個畫面中,這時的視覺衝擊力會帶給你無數靈感。例如以上面這圖為例子,假如他是一個品牌的moodboard,那我們從這可以得到這個品牌的視覺是復古風,形象以人物為主,字體是年代感比較強的襯線字,顏色的單色偏暖,冷色為點綴,如果是做特殊工藝還可以燙金等等。單單一個moodboard就可以聯想出無限的東西,而往往做品牌時,moodboard要比上面的圖大很多很多,那靈感自然是取之不盡了,最後可以用上面說的書面頭腦風暴最後的辦法,把選中的圖像全部挑選出來,再單獨放置,這時,大多數視覺風格、元素樣式已經基本浮出水面了。你也可以把moodboard的製作流程理解為創作一副拼貼畫,理性的設計方法也可以變得很藝術化。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在選擇字體上,例如,我們現在需要為一個中文字配英文襯線字。那第一步可以先把電腦中的襯線字覺得合適的一個個挑出來適配,然後這個文件不要刪掉,保存起來,以後只要還要用到襯線字,那就是信手拈來,而且會對各個字體的樣式細節越來越了解。如果次數多了,經驗足了,需要怎樣的字型心理已經有數了。但是在經驗不足之前,還是先一步步打好基礎。這個方法是之前做設計師的時候總監教給我的方法,實用。
先更新這些,等我總結其他後再與大家分享。
=======================================
如果對設計思維、設計方法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設計是一種信仰:https://zhuanlan.zhihu.com/c_57076708我會不定期更新我的設計讀書筆記和案例分享。
一起學習。共勉。- 會花固定時間去看大量的作品和素材並分類收集整理。
- 裝很多 App,會分類看分交互形態看,理解不同形態的優劣,技術門檻等,以及收集創新點
- 在 Evernote 里會對素材源、類型,以及設計風格流派、字體等進行梳理。
- 工作不同階段也會在筆記本里進行反思和總結,經驗也是這樣沉澱的。
其實記筆記算一種整理和輸出,能幫助自己理解、梳理、鞏固很多知識,包括寫博客、寫公眾號什麼的,分享行為利人其實更利己。
- 在做項目前充分了解產品想要表達的個性,並用各種調性風格類似的素材去構思。類似情緒版。
- 設計一定要多做幾版,一方面客戶或老闆有得挑,另一方面思路會漸漸打開,不同版本都是不同角度去思考的過程或者一個設計的演進。
- 多涉獵各種不限於設計本身的文章、作品或領域,這樣有助於理解不同項目的背景文化和訴求,更有「同理心」。有文化很重要。我本身是理工科出身的,所以在工作中用到的方法一般也都比較偏「梳理」性質的,談不上奇淫技巧,基本上人人都能用得上。
1、偵探遊戲:專欄文章頁面
這個主要是在日常上網和看書等無目的性地閱覽資料時用的方法。關鍵在於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通過不同的觸發點來拓展延伸,豐富所閱讀內容的周邊信息。觸發點包括關鍵詞、圖片、文欄位落、各類大小鏈接、標題描述、副標題、作者、內中提及人物及其外圍信息等。作為日常資料的收集,這個方法主要用於自身知識庫和眼界的拓展,攢多了讓它們自己在腦海里發酵。當面臨比較急切的狀況時,並不十分適用。
2、重節點,輕流程:合理性分析完成設計方案
關於做設計的流程方法有很多,但在實際工作中會面臨很多不同的狀況,所以在流程和方法的指導下,剝離出關鍵節點嚴格把控,實際上要比遵循流程和方法更為高效和靈活。每一個節點,就是每一個影響設計落地效果的瓶頸,至於過程,怎麼樣都可以。
3、不迷惑的關鍵點: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做的設計的評價
這是一個在設計過程中很重要的判斷技巧。我們一定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聲音,但如何過濾信息、修正設計或說服團隊,就需要用到這個方法:明確項目/事件的屬性,找到各人之間的意見分歧點,回顧設計方案的設計點,就事論事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過程中時刻保持對自我執念的警惕。
4、樹狀文件夾系統
這個方法應該有很多人都在用。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紛繁複雜的過程文件按照類別、時間、對象等編排放置,例如:
這只是一個例子,具體應運用看各人以及項目本身的需求。但關鍵其實就是歸類,即使再小再臨時的文件,也應該時常整理、編碼,以確保文件夾系統清晰明了。
5、隨時記錄日常觀察和想法,與日常相冊及備忘記事分離。
我用的是印象筆記,純屬個人習慣,用什麼工具都可以,關鍵在於分割日常相冊與記錄相冊。平時我們會隨手拍很多東西,但把用於記錄想法的照片單獨分離出來管理,會有利於需要回訪記錄時的快速搜索,當時只需簡單寫一兩句輔助記憶和日後拓展的話即可。
6、寫博客:驅動一個人長期寫作博客的動力
上一點是隨手記,而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梳理總結一下,寫出來,記錄在博客上,作為對之前一段時間中的想法和思考的歸納。設計師寫作和畫草圖是一樣的,不論是以文字還是圖形的方式來表述,歸根結底是把自己的思緒整理清晰,一旦發現自己說不清楚或者畫不出來,那往往意味著自己沒考慮充分,需要繼續想。思考過程可以打草稿、列大綱,形式不限,但一旦決定成文記錄,就一定是在現階段想清楚明白了,即使日後覺得有問題甚至反悔都不要緊,這是一個推進的過程。
我從05年寫到現在,沒間斷過。時常回頭翻翻,仍然能有收穫。
7、一閑著就斷舍離
不定期地刪掉一些APPs
不定期地丟掉一些物件 不定期地審視一下自己 怎樣都可以,關鍵是讓自己儘可能的簡化。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什麼清修、禪念之類,而是通過不斷地丟棄來梳理自己的生活和思緒。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過年出去玩,拍了一大堆的照片,整理的時候你發現這樣好看那張也好看,都不捨得刪,但都留著就很占空間怎麼辦?其實只要仔細想想過程中哪些時刻最值得留戀就可以了:這張照片是不是只有在此時此刻才能產生,這些花是不是只有這裡才有,這些人在照片里的情緒是否能讓你回憶起那時的感受,等等。過濾一遍,自然會有很多照片是不必要留存的。
推一及百,很多東西都需要時時過濾,一個小習慣就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私以為,清醒是設計師最重要的素養之一。
以上都是一些小習慣,說出來都很不起眼,但多年堅持下來,於我自己而言是收穫良多的,但願對大家也能有所幫助。我自己總結的一個方法,希望對題主有用!
只需2步,3分鐘無限創意
繼上一篇《LOGO乾貨,老司機與老藝術家獨處的三天三夜》很多朋友問我是怎樣來做圖形,LOGO創意的。
恰好我之前在鬥魚(房間號:961920)我做了一個小小的直播節目《三分鐘奇葩燒腦》,節目的內容就是我在直播中觀眾隨意的說名詞,我任意選擇兩組不相關的名詞,將名詞視覺化,根據視覺化的圖案,在三分鐘內,快速的對元素重構,篩選,組合出一個完全新的圖案來!概括為兩句話就是「兩組奇葩名詞,三分鐘燒腦創意!」
這是我當時直播的時候做的一些創意圖標!我選取一部分創意內容做成了圖標!看似不相關的名詞,在特定的環境就會出現新的含義!下面我主要講述一下我是怎樣通過兩步,三分鐘做無限創意的!
第一步,兩組奇葩名詞為什麼是「兩組奇葩名詞」?
我們在做LOGO設計的 時候往往都是兩組或兩組以上的元素相互堆疊後,進而設計出新的圖形!
在設計LOGO之初,我們往往會根據甲方或客戶的信息,針對品牌進行市場調研,分析公司資料,服務體驗,競爭對手,品牌市場認知等,
頭腦風暴過程:收集想法——產生聯想——進入創造——聯想圖案
比如之前做的一個項目,根據「粥」這個關鍵詞進行的相關聯想!
經過頭腦風暴後,聯想了很多關於粥的設計元素!其中的一個設計方案選取部分關鍵詞「碗」「勺子」「流質的」「歡樂的」等關鍵詞進行組合創意,最終設計出方案!
上面所提及的關鍵元素,都包含在設計中!品牌提取的關鍵字一定要精準,精準的關鍵詞決定頭腦風暴所聯想的設計元素,設計元素決定設計傳達的品牌調性!在頭腦風暴的時候需要記住幾點:
2、禁止評論:對別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稱讚或批評,同時也不允許自我批判。這會影響團隊的其他同伴!
3、追求數量:頭腦風暴會議的目標是獲得儘可能多的設想,追求數量是它的首要任務。在一定基礎的量上,去尋找優質想法!
4、二次聯想:在他人的想法上再次進行聯想,來提出新的設想。
以上四點只是我篩選的我覺得重要幾點,還有更多的注意點,你可以研究一下關於頭腦風暴更深入的研究!
頭腦風暴可以常用於團隊,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自我頭腦風暴也是可行的!
通過頭腦風暴最終形成的就是一個個針對於關鍵詞聯想到的名詞,或形容詞!在通過組合這些關鍵詞,就是一個LOGO設計的元素概念的組合!
當某一天一個品牌概念的精準關鍵詞和這兩個名詞一樣,這個時候你就會看見這個圖形其中的含義與內涵!
第二步:三分鐘燒腦創意
為什麼是「三分鐘燒腦創意」?
三分鐘我主要是想更多的強調手繪的重要性!往往手繪是最具創造性的!大腦運轉速度最快,也是思如泉湧的時候!手繪能最快速的將腦海中的聯想表現出來!在手繪的過程中,不斷的對上面兩組名詞作進行視覺化,並自動將圖形重構,篩選,組合。
重構重構的過程就是視覺化名詞的過程,上面的兩組詞語往往在你腦海裡面其實已經有一個大概的模型了,因為我本是做工業設計出生,所以拿到一個名詞,往往腦袋裡面都會快速構建一個立體模型,我會開啟上帝視角(感覺自己屌屌的)720°去觀察物體形態,上下左右,前中後,放大縮小...的去觀察一個物體,更重要的一點是把你腦海中的物體圖形視覺化!記住你畫的這個點是一定是一個元素的關鍵特徵!關鍵特徵就是一個元素區別於其他元素的點,這一點往往是設計的重點。
視覺化不僅局限於元素的形態輪廓,也包含元素的色彩,嗅覺,聽覺,觸覺,味覺。(可以看看TED上的五感理論)
視覺化需要畫大量不同的視角,一個元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概括設計元素!比如LOGO設計中常見的元素,獅子
篩選篩選就是在大量的不同的角度中,選擇能兩個元素能相互組合的角度且凸顯元素特徵的角度。
對於上圖獅子這個元素,選擇合適的角度,主要取正面和側面,很少選取頂視和後視圖,因為其他視圖很難表現出獅子的形象特徵!
上圖也同樣可以看出獅子最凸顯的設計元素是前臉和蓬鬆的獅毛,上圖的圖一是一頭母獅,設計元素很容易和其他貓科動物混淆!
在篩選的時候一定要選出元素的關鍵記憶點!方便後期元素組合的時候,不至於元素的特徵不明顯!
組合
設計元素的組合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常用的技巧:相離,相切,相交,包含!
1,相離:
兩個元素共用一部分相同的邊或元素,例:小鳥+雲,小鳥的尾巴和雲朵共用一條邊,從而兩個元素產生關聯,形成一個新的LOGO! 3,相交:
兩個元素相互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例:USB+奶茶,整個USB團通過介面與奶茶的習慣結合,下半部分奶茶的標籤與USB線又相互結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圖案,兩個元素大面積的疊加。 4,包含:
最後一個就是包含,很多正負圖形的創作手法大都基於此方法!例子:3+燒腦,這是我給自己之前節目設計的LOGO,
將大腦這個元素融入「3」這個圖形中來,「3」的造型負型做成一個腦袋的樣子,外加了一點點閃電的元素,凸顯快的感覺,最後在給腦袋點一個眼睛,這個LOGO就設計完成了! 總結:用好上面的兩步頭腦風暴+手繪草圖,你也能三分鐘做無限創意!注意是無限創意,只有你想不到的元素,沒有不能組合的元素!如果你想不到,在回頭看看我說的頭腦風暴,思維導圖!
即能想到品牌理念,又能做組合設計元素!還不是無限創意嗎?
簡單給你算一下,就算只想到兩組關鍵詞,每個元素選取兩個設計外輪廓,運用兩種設計手法,兩兩組合你至少都有八個設計方案?捨棄一半,你都還有四個,何況一般設計提案只需三個!
下次做LOGO方案的時候,你還會說你沒創意沒方案?打死我也不信!
以上只是個人平時經驗總結,如大神們還有更好更專業的方法,望給予指點!小弟感激不盡!
關於我
現在連載著 【 每日一設 one day one logo 】
深度研究LOGO與圖形設計!
鬥魚不定時直播:961920
個人微信號:zhangyusheji123
當激情不在的時候,不妨去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天!我在這裡等你!
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謝謝!要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方法就是把你設計的對象當作一個有豐富情感的人去對待。用這個思考方式指導你的設計。
無論設計產品,界面,交互,服務,空間還是品牌,這些東西都是為了給用戶看,用和體驗的。
設計的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大多數情商健全的人都能夠理解人的心理。建立在這個事實之上,把設計的對象當作人來對待,就可以很好的幫助你做出設計決策。
如果你設計的汽車是一個人,用戶會期待這個人(車)是友好的,當用戶接近汽車的時候,門當然應該會自動打開,就好像我們會期待5星酒店大堂的門迎幫我們開門一樣。
如果你設計的是公交車,用戶會期待這個人(公交車)在他上車的時候可以降低原本過高的底盤來迎接腿腳不便的人,就好像我們會期待年輕人去攙扶老人一樣。
如果你設計的是一個網頁,用戶會期待這個人(網頁)不要在一個頁面上放1000個按鈕,就好像我們會期待跟我們對話的人說話有條理,語速不要太快一樣。
如果你設計的是一個交互界面,用戶會期待這個人(界面)可以按照符合預期的方式展示交互的結果,就好像我們會期待對面的這個人能夠在我們伸出手的時候也把手伸出來和我們擊掌一樣。
即使你是一個剛入門的設計師,你也應該有了20多年與人交往的經驗,對於另一個人我們期待什麼,喜歡什麼,是你本身就具備的常識。將這樣的嘗試用以上的思維方式套在產品,服務,界面或品牌的設計上,你會得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因為說到底,我們不在乎產品,我們只在乎產品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我們在乎另一個人給我們什麼感覺一樣。我的創意陣法——天地人三才陣。
天地人三才陣
1、收集全球頂尖設計師的作品,按主題編成天、地、人三卷,每卷108個作品。2、遇項目,則分別從天、地、人三卷里隨機各取一個作品,將三者的創意進行排列組合。排列組合的規則為君、臣、佐使。
例如項目主題屬天,則天卷作品的創意為君,將此創意套用在主體元素上;地卷作品的創意為臣,將此創意套用在輔助元素上;人卷作品的創意為佐使,將此創意套用在背景元素上。如項目主題屬地,則地卷作品為君,人卷作品為臣,天卷作品為佐使。如項目主題屬人,則人卷作品為君,天卷作品為臣,地卷作品為佐使。3、此陣法取自中國古代著名的文案大師、工業設計大師、策略大師諸葛亮的天地三才陣。此陣法百試不爽,大有可為。諸如logo設計、版式設計、ui設計、片頭設計、編寫文案……只要跟創意有關的工作,無往不利。
--------------------------------------說明:此陣法的用途有三:一、作為創意訓練之用。日常把玩,不亦樂乎。二、作為檢驗自己創意水平之用。例如,接手一個項目,你先閉門造車做個創意方案,然後再用此陣法攢一個創意,兩箱對比,方知自己的創意之深淺。而且還可以做為陪標樣本提案給客戶。三、作為提高效率之用。例如,你的朋友求你免費做個設計。你丫就不用點燈熬油的苦哈哈想創意。直接用此陣法,5分鐘之內搞定創意。以後啊,就再也不怕親戚朋友求設計了。心得1:作為設計師,縱橫設計圈無所懼矣,只需讀半部三國。
4、點贊過百,則再講一套諸葛亮的創意八陣圖。這是更高級的創意工具喲。
老夫我是個分割線--------------------------夫我是個分割線-----------------------------我是個分割線--------------------------------是個分割線-----------------------------------個分割線--------------------------------------分割線-----------------------------------------割線--------------------------------------------線-------------------------------------------------------------------------------------------------點贊過了100,老夫我按約定放出《創意八陣圖》1.0版 創意八陣圖取自諸葛亮八陣圖。諸葛亮是中國古代的文案奇才,只一篇《出師表》就流傳千古;他也是工業設計大師,到現在都沒人能複製出真正的木牛流馬;他更是一個策略大師,他的策略智慧不僅用在爭熊天下,也可以用在我們今日的創意設計上。今天我就放出苦心研製的《創意八陣圖》,此圖知識產權歸我,其餘責任歸諸葛亮先生所有。創意,是干設計這一行總也避不開的大山。設計員和設計師的一字之差,主要就體現在創意方面。所有內心有所追求的設計從業人員,他們的心裡都有同一個信念!
動物也會使用工具,但人類不僅會使用,而且還會製造新的工具。工具會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我的《創意八陣圖》,就是這樣一個挑戰我們思維,改變我們行為的創意新工具。它的核心理念是:心物交融,移易遷變。(具體解釋去問各自的體育老師)
《創意八陣圖》里含有心、物、變三個概念。心指人的意念,物指物質的屬性,變就是變化的方式。
《創意八陣圖》中《心》在內圈是紅色,《物》在中圈是藍色,《變》在外圈是橘黃色。《創意八陣圖》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象。下面是青龍。如何使用我先不講,大家發揮智慧猜一猜。
看不清圖可以點雞放大,放大了還是看不懂,那也沒關係。反正這圖是知乎首發,除我之外不見得能有幾人看得懂。所以諸位該干哈還是去干哈。等點贊過500,我再繼續...
至少要兩個屏幕,簡直不要太方便了……
花瓣採集圖片非常方便,裡面的畫板搜索非常好用。但是圖片都不是保存在本地的,強迫症?不能忍,而且網速不好的時候看著也慢。有個方法,例如我搜頭飾,選擇畫板,就能出來一堆別人採集並歸類好的圖片。
之後用一個叫做豆皮DouP相冊下載器的軟體就可以批量把單獨一個相冊的圖全部扒下來。非常適合收集癖用。甚至連pinterest的圖都可以扒下來。(開發者太厲害了,十分感謝)比淘寶買的幾塊錢的套圖方便多啦!
有個缺點就是畢竟是別人的收集的圖片,可能有些分類和自己需求得不太一樣。而且圖片採集多了說不定反而懶得看了。好像八爪魚採集器等的軟體也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但是網上的要不就是收費要不就是看不懂,這個算是比較方便的了。是我差點想提出的首個問題,但我還是忍住了,我又戰勝了自己。我每周要寫2-3篇微信公眾號千字稿,平均每兩周要自編自導自演1部視頻專題片,每周更新一次網站稿,每周更新一次微博。這樣已經7年了。以5個月知乎用戶齡來說回答和文章也算不少了。。
廣告狗模版:一天5個濃度美式咖啡(兩杯加冰不加水),1.5包煙,一身運動服或牛仔褲T恤因為隨時要趴在地上拍攝。髮際線越來越高,女生頭路(兩邊頭髮的分界線)越來越寬。。還好我是自己出鏡,還能拚死保持體型和臉蛋。
我是如何熬過來的。
1.看幾千部藝術電影和劇,高冷熱門都看,看看別人怎麼玩兒的。看書、聽音樂同理。
2.經常去參加派對,去健身房、酒吧認識不同的人,聽聽每個人或電光火石或枯燥無味的愛恨情仇。
3.實在想不出新花樣了,去任何一家街頭咖啡館,看別人的表情,猜他的故事,偶爾也會聽到他們的對話。
4.我也干過比一個人吃火鍋更孤獨的事,春節長假一個人在上海浦東碧雲國際社區(大家知道人口很少),在小酒店住了半個月,每天坐在國際學校的操場邊,看著夕陽一點點沉沒,天色一點點暗下來。努力體會自己的內心感受,還有多少人性的狂喜與黑暗還沒能寫出來。
現在已經兩點了,我還沒想好下周公眾號的話題和寫法。12點時吃的安眠藥快失效了。
致全天下的創意人。明天太陽升起時,靈感就如一道光線,照射到你堅毅的面龐。多做愛做的事。
作為一個長者,我有必要傳授一些經驗給大家,當你覺得來不及完成工作的時候,可以試著出去浪一下,讓感覺來不及變成真的來不及,這樣你的心情就會從焦慮變成死水無波。
現在已經逐步進入知識工作者的時代,知識工作者的明顯特徵就是依靠「創造」來提供價值,而非重複性體力勞動,特別是設計師或者創意人。
凡是涉及到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流程,無非逃不過『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那麼嘗試就從這 3 個方面來說
###1.輸入
所謂輸入就是就是收集信息,在這個階段應該盡量增大收集的渠道,例如:
- 微博- 微信公眾號- 博客、網站- RSS- 郵件- 跟人溝通的一切內容- 自己突然而來的靈感- 書籍等參考資料在這裡其實關鍵是養成平時收集的習慣,對於我來說,而收集的東西最終不過是以下幾類:
1. 參考資料2. 需要做的下一步行動3. 寫作的靈感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擴大收集渠道同時較少收集箱,在這裡我主要用到的收集箱主要為 2 個:
- 行動收集箱:http://doit.im- 信息收集箱:為知筆記####1.1行動收集箱:http://doit.im
就是平時突然想到的一切想法和需要做的事情及時通過隨身的手機馬上記錄下來,裡面有一個『收集箱』,譬如:體驗 Kindle Unlimited、購買電動牙刷刷頭、體驗 Apple Pay、下載 APP 得到體驗一下、寫作:用什麼工具寫作收集的意義是在於為了靈感和要事不會忘記,繼續把自己當下的注意力投入到當下的事情當中。
好了,收集之後怎麼辦?
一般來說,我會在每天早上清空收件箱,這些雜事會有幾個去向:
1. 2 分鐘內可以完成就馬上去做;2. 具體時間具體事項去到日程裡面,例如 365日曆;3. 今日待辦;4. 下一步行動清單;5. 將來也許清單;6. 等待清單;7. Ulysses,我會把一切關於寫作的靈感或者要寫的內容全部移到 Mac 平台這個軟體裡面。具體怎麼操作,具體這些類似下一步行動清單是什麼意思,請自行閱讀《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
####1.2信息收集箱:為知筆記 http://www.wiz.cn
所謂信息收集箱就是一切資料的歸屬地,例如我在微博看到一篇文章需要閱讀的我會直接保存到為知筆記、還有微信、網頁、郵件等一切資料都是如此,以及還有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資料甚至與朋友重要的對話都是直接保存到這裡。通常來說,我所有的資料都會歸類到這 7 大方面:
1. 事業(就是跟工作相關的資料)2. 成長(跟學習相關,例如閱讀的書籍,關注的內容)3. 健康(一些關於運動的資料,自己跑步和健身記錄的內容)4. 家庭(家裡人的資料)5. 社交(與人溝通的內容)6. 財富(消費記錄、自己投資的基金和股票等資料)7. 項目(近期在推動的項目所需要的參考資料,例如項目背景、市場調研)###2.處理
收集只是第一步,而關鍵是處理這些信息,那麼該如何處理?
例如上面在兩個不同收件箱再到分類到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處理的一個過程,而特別像設計者或者創意人在這時候可能更多就是需要頭腦風暴,把這些信息進行再組織。
通常來說,我會在這裡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思維導圖在市面上有非常多這樣的工具,例如 Xmind、Mindmanager,而我使用的是蘋果全平台支持的思維導圖軟體——IThoughts。
如果是要策劃一個活動,寫一篇文章直接打開工具在上面思考和整理這些信息,這樣在思考創意的時候會非常有全局觀,同時又易於產生創意。###3.輸出
所謂輸出就是最後的成果展現,例如我作為一個寫作者,平時會收集自己的很多靈感,然後會通過思維導圖整理複雜文章的提綱和靈感,然後繼而在寫作工具 Ulysses 上面直接寫作出來,那麼輸出就是一篇文章,最終展現就是通過博客、簡書或者微信公眾號這樣的形式。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沒什麼技巧,就這一句。有那麼一大波設計師
他們被完美主義侵佔了內心無法自拔他們把拖延症誤認為是生死與共的戰友他們幻想著完美的烏托邦而忘記了這次設計的真實目的地他們遇到巨大的障礙便不再前進,而是幻想有一條完美的路線暢通無阻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完美想像中終於迎面撞上deadline卻丟下一句不屑的:切,我有完美主義強迫症!@normansu的回答更精準一些,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並非只追求完成而不顧完美。恰恰相反,將一件事情從頭至尾的完成,如果覺得有更完美的方案,重複去做去優化,但一定要從頭到尾完整的做完,這個重複迭代的過程才是使事情一點點接近完美的正確路徑。每天 OmniFocus 固定一個時間,定時整理資料,並分類。
我的小竅門,是把所有能搜集到的資料,全部擺在桌面上,或者軟體的一個畫板里,然後就好像是七巧板一樣,我可以任意的拼接出圖形或創意。
非常有趣,資料越多越全,可拼的空間就越大,可玩性就也越大,最後出貨的可能性也越高。
多謝跑樹@Running Tree 老師的邀請,我就說幾個我的經驗吧。
0、最重要的一條,了解自己。你是有野心的人嗎?壓力大能夠讓你更有效率還是更心思不寧?你是更傾向於「書寫型」還是「聽說」型?一定要承認自己,不要幻想自己是喬布斯或者喬納森艾維。1、如果有什麼想法,一定要立刻付諸實施做出來,不要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做。「稍後再做」基本上等於永遠不做。迅速迅速再迅速。2、看到一篇文章說菲利普斯塔克的設計經驗,說他的工作方式就是不穿衣服在自己的屋子裡埋頭苦想。如果不穿衣服讓你更有效率,那就不要穿衣服。3、雖然獨處是必要的,但是面臨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還沒做完時,不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推掉埋頭做自己的事情這種想法。因為:一是會耽誤做其他事情,對別人是種自私;二是一個非壓力型人格的人獨處多半會崩潰掉;三是效率問題。當然這個只適用於部分人。4、一個很神棍非科學的答案:以前考研的時候面臨巨大的壓力,當時很喜歡王受之出的兩本「置若網文」系列的書,就立刻在書店買了正版,每天拿在手上,就不那麼緊張了;第二是複試之前壓力又很大,在旅館找地方住。那個旅館我看到的所有單人床和雙人床都好不錯,但是又都像缺了點什麼,最後只對一個很貴的三人間滿意。但是當時身上的錢不多,考個研一個人住昂貴的三人間太浪費和敗家,但是我還是果斷選擇了住三人間。結果就是最後的兩天在那個房間住得非常成功,極大地緩解了心理壓力。5、有的人會被仇恨激發出巨大的力量。但有的人不是,比如我。只有愛和幸福才能讓我進步。6、我有完美主義拖延症。一件事情因為怕做不好而遲遲不肯開始做。這時候要告訴自己「我就是設計一件普通的產品,60分及格就好,我不是在做藝術品,我不追求完美。」這樣能讓自己安靜下來做東西。7、廣汽著名汽車設計師張帆的良好習慣:十一點睡覺,規律睡眠。不睡覺就會勞累,勞累就會絕望。8、想到再更。1. 換個環境,去咖啡店,去休息室,去任何一個你覺得環境舒適的地方和小組成員開開頭腦風暴會,喝點飲料聽聽音樂,抽抽煙,無數經典的創意就在這種環境下催生出來了;
2. 去頂尖文案http://www.topys.cn,梅花網,等地方獲取靈感,多看看別出心裁的案例,尋找背後創意的思路,再不濟從古典文化,詩詞歌賦等經典文學作品中稍微加工和改造,也不失為一份合格的作品。
3. 深入群眾,和目標用戶廣泛交談,記錄和挖掘他們的核心痛點和訴求,加以升華和錘鍊,提煉出一個能夠廣泛引起共鳴的撬動點,加以包裝。
4. 咖啡因,酒精,煙草,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G點,學會摸索自己的靈感G點,這是個人的癖好和特點,在一次次的火花碰撞中去尋找共性,將自己的腦子訓練到穩定輸出的地步,就像一個股票大作手一樣,即使有起伏,但是也終究比別人發揮的穩健一些,贏的希望也大得多。
5. 多跨界,多跳出原有的知識面接觸新鮮事物。比如學個拳擊,聽場古典音樂,參觀一下科學實驗室,拜訪一位老詞典編纂名家,跨界的碰撞和融合,會迅速拔高你對原有事物的認知,在看似毫不搭邊的事物中尋找結合點,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意很容易就誕生了。
接觸了很多同行里的佼佼者,他們基本都有這麼幾個共同點:興趣廣泛,熱衷SNS媒體,圈內人脈廣泛,基礎紮實,學歷尚可,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超強的執行力,打開他們的朋友圈如果不是在加班,就是在滑雪,藝術館,發布會,精力異常旺盛,敢表達,擅表達。
靈感是練出來的。刀不磨不快,在知乎上《你的每日私人成長暗器是什麼?》問題下,我提到
善用微博,朋友圈,知乎 ,
我不是在諷刺,當然我指的並不是閱讀別人的碎片化信息,
而是自己不停地輸出各種東西,包括突然的一則靈感,生活中點滴的思維的小火花,小夥伴們吐槽的一兩句金句,有些不方便的就只發給自己可見。
複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技能。
生活中我們會不停地思考和接受到新鮮信息,不記錄下來就一閃而過再也記不住了。備忘錄也不是不行,但是很少會想的起來回過頭去整理或查看,多一個app也還是不方便的,為什麼不用我們最常用的工具來做這件事呢?
每當我想寫點什麼的時候,給我最深的啟發常常是我自己的社交賬號草稿箱里或者過往的自我剖析。同一件事,晾了三年再來看,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角度,會讓人產生更通透的思考。
還有很多時候的公開表達你會直接收穫點贊和評論,通過和大家的溝通反饋你會再一次反思自己的思考,以及正確與否,這是非常非常寶貴的成長經驗。
剛剛還有人私信問我,如何提一個大家會回答的問題,太多人,長期不和外界交流,想交流的時候都無從下手。
這些軟技能,是書本中很難學習到的部分,唯有利用好碎片化輸出的能力,一遍遍錘鍊嘗試,才能變成一個善於表達的人。而會表達,是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非常重要的技能。連開個部門會議,你能不能一句話將你頭腦中的點子說得巧妙而形象,吸引所有人包括領導的目光並且鎮住全場,都可能是你獲取資源,晉陞加薪的一個重要契機。
這點贊同的人並不多,但是和行業內人士交流到這點的時候大家都感受頗深,誰也不是跟水龍頭似的張口即來,都是平時的積累和不斷的尋找攝入,做一些深加工。不過這也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天賦,有的人天生不具備發散思維,也不用硬擠這個行業,學習一些需要細心和耐性的硬技能,一樣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才呢?問自己幾個問題:
請立即用20種辭彙來描述一下好吃的食物;
最親密的朋友中有多少是靈活機敏型的;
對新的APP,新的劇集,新鮮的網路熱梗的研究熱情是條件反射嗎?
學生時代是個離經叛道得的孩子嗎?
同一篇作文題,你能想出幾種寫法?
很簡單的自測一下,就能夠知道創意總監這樣的活兒是不是自己的未來發展目標,如果不是也不用沮喪,嘻嘻畢竟禿頂這種副作用也不是什麼好福利(玩笑)。
答案部分取自《全棧市場人》
京東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kindle版本和微信讀書均有電子版。
一有空的時候就…
看電影,看書,旅遊,看展覽,聽音樂,談戀愛,與各種各樣的朋友聊天…千萬別閑著,千萬別挑食,接觸面越廣越好,總之就是從各個方面吸收信息並且記錄。印象筆記使勁記,花瓣和Pinterest使勁扒,整個可以BT的路由器24小時下高清大片。持續一段時間你就發現,你的創作靈感、思路還有看事物的眼光,都高出別人一大截了。其實很多方案都是倒推的。通常是先從最直觀的展現方式取悅大家,再慢慢賦予其故事和推延過程。貴國人民做啥都急,沒辦法的事情。
推薦閱讀:
※如何避免拖延的發生?
※為什麼時間管理上講優先做的事情是最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放棄普通白領工作,在家做一名自由職業者需要提前做好哪些準備?
※如何提高晚上時間利用率?
※計劃趕不上變化,那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