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北宋西軍?
說西軍以前得先談談這支軍隊應對的敵人。一般人傾向於認為西軍的建立是為了應對西夏的,這話也對也不對。這個首先得說一下宋朝西北的環境。
今天的西北有一個很著名的名詞:黃土高坡,就是土地沙漠化,這一現象在北宋建國之前已經開始形成,土地的貧瘠化導致了很多問題,比如政治重心的東移,比如財政上的困窘,還比如出現大批量的游牧民族內遷。北宋時期的關中和秦漢時期的關中已經完全不同。具象描述一下北宋的西北地區可能是這樣:北宋官府控制著西北的大小州城,地方上,漢人的村落和游牧部落比鄰而居,兩者之間可能相隔僅僅只有一座小山包或者山谷,因為山的那一頭並不適合屯墾。那家部落的頭領可能姓張,漢唐那會說不定還是漢人,但是迫於生存壓力棄耕從牧和受到游牧習俗的影響已經完全胡化。本來農村和小部落相安無事,或許牧民還會偶爾到村裡來採購或者交換。
直到有一天,一支胡人的大軍經過這裡,他們要這個小部落交出一部分牛羊作為軍隊的補給,並且集結部落的壯丁為他們作戰,如果不服從,整個部落就全得死,於是這個姓張的部落首領選擇屈服,帶著手下跑到隔壁村莊把農民們的口糧搶了。宋朝統治者對上面的情況其實葉門清,他們接手的西北就是這樣一個有點西部牛仔風的地方,但是宋初宋朝統治者無暇西顧,他們必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付契丹上。宋遼戰爭,用LOL的話來描述就是宋軍覺得優勢很大,宋軍a了上去,宋軍打出gg遼軍覺得優勢很大,遼軍a了上去,遼軍打出gg河北地區反覆的死亡拉鋸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於是雙方就都開始琢磨怎麼威脅對方的側翼。北宋找到了朝鮮和女真,契丹找上了吐蕃和党項。一開始這種意圖沒什麼卵用,遼把當時的女真打的不要不要的,党項幾個首領也立刻就被宋朝分化,李繼遷雖然能鬧騰幾下,但是威脅實在很有限。相比起來,宋朝反而更擔心當時的青唐吐蕃各部,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宋初指定了一系列拉攏党項羌反制吐蕃的戰略,當然打鐵還須自身硬,宋軍也對當時的吐蕃兵戎相見,比如很有名的曹瑋指揮的三都谷戰役。所以宋朝的西軍從根子上算應該是應對吐蕃的成分更多一些。到了李元昊時期,党項一改親宋的立場,轉而設法獨立。按照叢林法則,東亞任何一個稱帝的政權都要和周圍勢力挨個比劃一下以獲得認可。李元昊這方面的表現不能算好,他擊敗了娘家人,成功在原來的東家頭上撒了三次野,卻被昔日的毆打對象揍了一頓,最後因為沒糧過冬不得不認慫把帝號去了,不過起碼保住了自己山大王的地位,也算可喜可賀。這個時候大約是宋仁宗時期,宋朝西北的主要敵人和盟友發生了一次戲劇性的轉變。西夏成為了西軍當時的主要對手。吐蕃反而成了拉攏對象,而又因為西北番漢雜居的現實和糧食不足贍軍的狀況,西軍的作戰風格和戰術思想和河北禁軍有很大不同。這事主要也是因為宋夏邊境的地形,陝西五路(鄜延、環慶、涇原、熙河、秦鳳)是五個相對獨立的戰區,各戰區之間因為山脈阻隔,很難互相支援。加上地頭上西夏可以發動宋朝境內的小部落給宋軍製造麻煩,導致宋軍各路的相互支援非常困難,容易被西夏軍隊各個擊破,西北的生產力又沒辦法在五路都駐紮太多的軍隊,這導致了西軍大部分時間必須在戰役中對抗比自己多好幾倍的對手,這個問題不算太嚴重,畢竟宋軍一貫精於陣列,野戰對攻以少勝多不是太難,難的是援軍各部聯絡和協作問題,往往會被西夏轉空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軍首先做的是設法縮短各路之間的反應速度,並且設法遲滯西夏軍隊的進軍速度和距離。
回到我們的圖卷時間:那個小農村被搶了以後,村長發動村民在村莊外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營寨。一開始只是用來作為胡人掠奪時的藏身之處,村民依然會被搶,只是被搶的少一點或者能保住一條命罷了。直到城裡來的官吏跑過來告訴他們,我們要把你們修的那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擴建得更大一些,不過你們需要為那座新城寨服兵役,定期要進行操練。村民們覺得這可以讓他們保住來之不易的財產,於是同意了。又過了幾年,他們聽說他們附近的許多村莊都修起了類似的城寨,城寨里都有少量的正規軍守備,戰時附近的村民都會拿起武器進寨守衛,作為回報,他們可以免除一部分稅收,打勝仗了可以用敵人的首級換一點賞賜。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的城寨變成方圓十幾里最大的要塞,此時已經可以稱之為城了。城裡駐紮著一支騎兵,每當胡人大軍經過他們所在的城寨,這些騎兵就會偷偷潛出城去,在野外伏擊落單的胡人小部隊,這讓胡人統帥不敢讓自己的部隊全部分散開去掠奪附近的村莊。久而久之,胡人的軍隊就不敢靠近這座城了。反而是一些小部落紛紛避入這裡,據他們說在距離這座城外幾十里的地方正在有胡人軍隊行軍,胡人軍隊不敢靠近這裡,所以他們就跑到這裡來避難。他們帶著一些財物和禮物來與城裡的百姓做交易。慢慢的,城裡開始出現商隊的身影,據說這些商隊是小部落和城主合資辦的,他們會和宋朝的官府做生意,也會偷偷把茶葉絲綢走私到胡人的國度,據說商隊的夥計都是包打聽,對胡人那邊的各種消息都熟的很。戰爭的陰雲似乎開始離這裡遠去了一些。北宋的寨堡體系就這麼越搞越大。開始只是在自己境內修,後來膽子大了就往西夏境內修,明著欺負你攻城水平低。最初可能只是修幾個相互可以救援的小城堡,後面玩大了開始修成大的要塞,不但可以為漢人提供庇護,裡面還有軍需倉庫可以為過路的宋軍補給,甚至可以給附近的小部落提供藏身之所,讓他們不必為胡人大軍提供補給。
到了宋哲宗時期,西軍的寨堡防禦已經很有效地壓縮了西夏入侵的程度。宋哲宗自己總結就是:西夏軍隊進入宋境,最多幾十天,最大的作為也不過打下我一兩個小城寨。還不夠我修的快。到了這裡,西軍基本就開始轉入反攻時期了。雖然西北的地理環境證明不適合西軍這樣以步兵為主的軍隊進行長時間遠距離的征行(血的教訓),但是打打自己送上門的党項人已經開始輕鬆愉快了,而且最重要的是,長時間的戰爭狀態可以有效維持戰鬥力,這讓西軍在澶淵之盟後逐步成長為北宋最有戰鬥力的軍區部隊。==================================================================
補充一點東西:看了一下另外幾個回答,覺得有必要還是得說一下西軍的編製:西軍的編製依然和其他宋軍一樣,下分:禁軍、廂軍、番軍、弓手等。除了弓手外,其他都是募兵。禁軍是主要的作戰力量,廂軍其實早期也有一定戰鬥力,後來就逐步演變為負責勞役河防工作的輔兵;番軍顧名思義就是投效宋廷的游牧部落組成的軍隊;弓手則是地方民兵,這些弓手的土地集中在他們服兵役的要塞附近,戰時需要拿起武器包圍要塞,農閑時也要進行操練。上面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西軍的寨堡體系,這個玩意曾瑞龍先生總結為「進築淺攻」(曾先生的書不錯,這裡推薦一下他的書:《拓邊西北》),是西軍經過長時間實踐總結的一種對敵有效的剋制手段。誰都想提十萬虎狼橫掃漠北,但正如@張宏偉@王若谷 所說宋軍「一出國境就拉稀」。這個問題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後勤的鍋,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元豐西征,五路大軍出動兩個月,四路軍隊已經斷糧了,這還是在繳獲到一定量的西夏存糧的情況下發生的,宋軍的後勤能力可見一斑。舉個不恰當的栗子:就好像一個叫宋朝的用戶去1024下片子,這個用戶電腦內存(財政收入)足夠大,用的下載軟體(軍事裝備)也是會員版,但是網線(後勤)也就是根電話線,連在線視頻都夠嗆。首先做一下名詞解釋,西軍是北宋時西北地區野戰軍、邊防軍的總稱。狹義上的西軍,包括駐紮在陝西六路+河東路麟州、府州等與西夏接壤部分的禁軍和蕃兵、弓箭手等其他兵種。
五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中央的禁軍和地方的藩鎮軍並立的局面,宋朝建立後,太祖趙匡胤分幾步將藩鎮軍的精兵收歸中央,編組成野戰部隊「禁軍」;而將淘汰的老弱改編為非戰鬥部隊「廂軍」。因此常有誤解,以為禁軍都駐紮在開封(如水滸中「東京八十萬禁軍」之說),而邊防部隊則為廂軍,這是典型的望文生義。
宋太祖之世,戰略方向在征伐南方諸國,禁兵多集中在開封周邊;宋太宗與遼開戰後,禁兵主要集中在北方戰場,開封的禁兵作為總預備隊;然後澶淵之盟後,北方戰場的壓力驟然降低,直到近三十年後西夏崛起,禁兵主力才逐步集中到西北戰場,一直到北宋滅亡。計算時間,自宋朝建國後,統一戰爭20年,宋遼戰爭25年,中間和平了大約35年之後元昊反叛,宋夏戰爭斷斷續續了近90年,加上宋遼、宋金戰爭,西軍在歷史舞台上一直活躍到了宋金富平之戰後才落幕。
「西軍」這一名稱具體出現的時代已經不可考,然而慶曆二年兔毛川之戰,第一次出現了與其相對應的概念「東軍」——當時西夏輕視新募的萬勝軍(兵源為京師市井無賴),而稱其為「東軍」。名將張亢在保衛河東路麟、府的戰鬥中,令麾下的精銳虎翼軍改換為萬勝軍旗幟以迷惑西夏人,最終取得大勝。值得一提的是,虎翼軍其實也是駐紮在京師為主的部隊,這說明廣義上的「西軍」不是由其兵源或駐紮地決定的,而是是否有在西北前線的戰鬥經驗。
土鱉抗鐵牛
=================================================================
7.18更新評論里小月月說我把簡答題做成名詞解釋,這讓我非常地傷心。只好多放出一點乾貨。
提到西軍的形成,不得不提起具有代表性的西軍軍官群體、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西軍將門。比較有代表性的,三代以上在西軍為將就的有洛陽種氏、五原姚氏、府州折氏、潞州苗氏、青澗高氏等。總體來說,還是以陝西、河東當地的家族居多。然而,在宋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卻不是這樣。
以李元昊叛宋時活躍的西軍武將為例,不完全統計下他們的出生地。
陝西的有:周美河東(麟、府):折繼閔兄弟、張岊、王吉河東(麟、府以外):狄青、苗京、王凱、武英、王信開封的有:石元孫、劉平兄弟、任福父子、桑懌、王珪、郭遵、許懷德、劉謙、范恪、馬懷德、趙滋等;
河北的有:曹琮、葛懷敏、高繼宣、趙振父子、劉滬兄弟、張玉、劉賀等;其他的有:張亢、種世衡、景泰、王仲寶、耿傅、和斌不難發現,陝西與河東麟、府出身的知名武將相對非常稀少。最主要的來源地依次是開封&>河北&>河東其他地方。這與上面介紹過的宋朝不同時代戰略方向的不同有很直接的關係。此時西軍的主要將領仍然是汴梁武人集團為主,除了出身開封的武將外,曹琮為曹彬子、葛懷敏為葛霸子、高繼宣為高瓊子、王凱為王全斌曾孫、劉滬為劉文質子,這些人也是宋代第一代、第二代武將的後裔,事實上的開封人。其他的河北、河東出身武將顯然是在宋遼戰爭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從軍比例也相當高。
然而在第一次宋夏戰爭結束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敗,被俘、被殺的武將就有:李士彬、石元孫、劉平、郭遵、張異、万俟政、孟方、高守忠、張達、任福、任懷亮、桑懌、劉肅、武英、王珪、趙津、耿傅、葛懷敏、許思純、李知和、趙繤、李岳、李良臣、曹英、王文等一長串名單,除了這些知名武將,還有更多的當地出身的基層軍官和士兵戰死沙場,一時關西家家縞素。
宋代趙家人以「恩蔭」為名,將授予子弟官職作為收買文武官僚的一種手段。恩蔭過濫固然導致了冗官冗費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對於烈士子女的恩蔭決不吝嗇,也培養了宋夏戰爭第二代最堅定的戰士。三大敗中戰死將士的後裔,很多成長為了二十幾年後宋神宗攻略西夏時的名將。如郭逵(郭遵弟)、劉昌祚(劉賀子)、姚兕姚麟(姚寶子)、劉兼濟(劉平弟)、王光祖(王珪子)……其中除了姚兕姚麟,其他大都不是西北前線的當地人,但是因為父兄的血仇,這些出身內地的武將也融入了西軍集體。
另外,種世衡、苗京、景泰、和斌這些出身內地、並在第一次宋夏戰爭中立功的武將,也同樣從此紮根於西北。種世衡八子中種詁、種診、種諤、種誼四人知名,孫輩有種朴、种師道、种師中;苗京子苗授、孫苗履、曾孫苗傅南渡後還綁架過宋高宗;景泰本來與種世衡一樣是文官,因為宋夏戰爭轉武,其子景思立、景思忠相繼為將又先後戰死。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以宋神宗拓邊西北為標誌的宋夏戰爭起,西軍第二代武將中湧現了一大批出身陝西而沒有顯赫父輩的,如上文提到的姚兕姚麟兄弟、以及王君萬、郭成、高永能高永亨兄弟、曲珍、高永年等,陝西出身的武將逐漸成為了西軍人才的主要來源。
總結下來,在90年的宋夏戰爭中,西軍武將群體經歷了三、四代人的發展。
西軍第一代武將(活躍在仁宗朝),以開封等內地出身為主,西北出身較少;西軍第二代武將(活躍在神宗朝),以第一代武將的子弟、加以西北當地出身新人,逐漸形成了超越籍貫的地域認同及將門傳承;
西軍第三代武將(活躍在哲宗、徽宗朝)以後,西軍將門傳統趨於完成。西軍將門的傳承可以作為西軍群體發展的一個縮影:第一代人在第一次宋夏戰爭中浴血沙場、傷亡殆盡,第二代人懷著滿腔復仇怒火在宋神宗拓邊運動中建功立業,第三代人歷經了新舊黨爭的衝擊但仍然在最後恢復了父輩的榮光,如果歷史的車輪繼續沿著個軌道行進下去,也許第四代人就能完成祖輩覆滅西夏的夙願。然而,在遠離西北的東北方向上,遼金交替的巨大歷史漩渦最終將整個西軍群體捲入並撕成碎片。或者如最後第三代人种師道、种師中那樣垂垂老矣,或者如新起的第四代人姚平仲、劉錫那樣不堪重用,甚至還出現了折可求、苗傅、劉正彥這樣或降或叛的敗類。
西軍將門倒下了,西軍的傳承卻沒有就此止步。劉延慶子劉光世、劉仲武子劉錡、郭成子郭浩並為中興名將,种師中部將張俊、王淵部將韓世忠起於卒伍而成長為大將;還有吳玠、吳璘率領西軍殘部入蜀,最後也建立了綿延三世的四川吳氏將門。
土鱉抗鐵牛
【參考回答】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宋朝第一戰神是北宋的李繼隆還是南宋的岳飛?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劉錡作為兩宋之交的抗金名將,其戰略戰術屬於什麼水平?在抗金戰爭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北宋開國之軍是後來的禁軍,我也喜歡叫北軍,戰鬥力是很高的,不高也統一不了,可惜趙二實在不爭氣,加上遼國不世出的于越耶律休哥(遼國這時候的配置很好,蕭綽,韓德讓,耶律斜軫),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北宋禁軍精銳盡失,後來澶淵之盟簽訂,北邊也就沒大戰事了,北宋禁軍戰鬥力直接崩盤。 都說趙佶是李重光轉生,我很懷疑趙二是孫十萬轉生 後來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真真是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北宋就一直忙活西邊,從范韓一直到最後的中興主力,可以說西軍不僅陪了北宋一輩子,還養大了南宋。 西軍有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范仲淹,韓琦 西軍有面涅將軍狄青,有使「宋幾振矣」的王韶,有楊家,姚家,折家,種家 西軍後期,還出了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就在快不行時,更是出了閃耀千古的岳飛岳武穆 三江口,好水川是西軍輸了,可打出來的是西軍的血性,西軍是被指揮坑了。 西軍最大黑點就是末期北上檢便宜,卻被遼國反推,這個遼軍還是被金軍打敗的遼軍,一下子更顯得西軍戰鬥力低了。可應該看到的是,北宋後期全靠這一支軍隊,四方都起火,一年到頭的四處救火,西夏打完山東農民起義,山東打完南邊又起來了,南邊剛安定,又跑北邊,就算是西軍都開的蘭博那個機甲,也該有個過熱沉默階段吧,這就趕上過熱,實在是戰不動了 這時候的北軍呢?不知道,聽說手藝活不錯,買賣辦的挺紅火的
在石子明的領導下成功驅逐了西夏,並湧現了一批優秀將領如吳安國等
作為北宋中期末期唯一有戰鬥力的存在,原因有下:一是地處四戰之地,北邊的遼,西邊党項諸羌崛起的西夏以及吐蕃諸部,軍隊進行著對夏戰爭,因此有著較強戰鬥力。反觀中央禁軍,要長得帥,人高馬大者,毫無軍事經驗居多;而河北禁軍則宋遼和議,長年無戰事,戰鬥力更是不堪一提。二是此地軍隊並非北宋常態的「將不識兵,兵不知將」的普通宋軍,幾近於私軍的折家軍和種家軍的存在。他們世代居於此,作為五代亂世結束後,改旗易幟,服從中央的存在。加之北宋政府需要依靠他們對夏作戰,也就默認了他們的獨立軍事權和統兵權。亦是得益於此,西軍有著較強的戰鬥能力。
北宋軍事實力怎麼樣?看我的回答
推薦閱讀:
※宋朝有哪些好皇帝?
※北宋劉貢父晚年因病鬚眉脫落、鼻樑斷壞。從癥狀來看,劉貢父可能得的是什麼病?
※李煜和趙匡胤之間的真實關係是怎樣的?
※金匱之盟的具體經過是什麼樣的?中間又有怎樣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趙匡胤以2000人破李景達幾萬人這真的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