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曲到底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
經常聽到某首歌曲,感嘆其旋律如此優美雋永,以至於詞好像只是錦上添花(甚至可有可無);而有時又被一首歌曲中歌詞表達出的豐富情感或深邃內涵所打動,覺得這逼格特么不就是首詩(辭)嗎,讀出來都能感受到作詞人的才華橫溢[比如林夕李宗盛]。而有時我們會看到媒體透露,這首歌是某某「譜曲」,而有時又強調這首歌是某某人「填詞」(明顯先曲後詞)。
想請教一下業內人士,僅討論歌曲的情況,到底是先有詞後譜曲呢,還是先作曲然後填詞呢?如果都有,那哪種是更普遍的情況?
謝邀!三種情況都有。一、先詞後曲,如舒伯特的《小夜曲》等大多數歌曲,採用的都是詩人的作品,這種最常見,給音樂家創作有一定自由度,容易在音樂上出彩。二、先曲後詞,這種情況少,如「長亭外,古道邊」那個,就是李叔同,用現有曲調填詞。這對填詞者要求較高,精品較少。三、詞曲同時構思,這幾乎只在民間音樂、流行音樂中存在,因為同時是音樂家與文學家的人並不多。羅大佑算做得不錯的,但不知他是同時構思還是分開來寫。
分階段:初嘗試寫曲的時候一般是先詞後曲。拿著一段歌詞自己胡亂哼哼,把旋律記錄下來。到了一定階段對於曲有認知或者靈感的時候會有時在腦子裡蹦出一段旋律,然後再記錄下來,再填詞。到後面的話就比較隨意了。有時會先作編曲再寫主旋律,讓旋律為節奏服務。不同的作曲方法適用於不同類型的歌曲。比如古風中國風類歌曲,一般會用到古詩詞和生僻字,旋律上也會遵從五聲音階。所以先詞後曲比較好。有的吃適合讀不一定適合誦。先曲後詞一般是合作比較多的詞作,有默契,知道你的曲是什麼情緒,他寫詞就相當於把你抽象的旋律具體化。先編曲的一般適合EDM就是所稱的電音hiphop一類的歌曲。以節奏為先。
同一個歌手的歌也會有區別的
倉木麻衣她的大部分歌是作曲者先寫曲再由她本人填詞導致她有時候會抓狂,因為有的節奏過於難填詞《touch Me!》
押したり引いたり もう頭痛くなるほど じれったい 勝ち負けじゃないよ君といたい いつもいたい ねぇ 本當のところ わからない
touch me はしゃぐ聲の裏には 隠す涙が こんな私でも好きでいてくれるの? 何も知らないのに...手に負えない 自分でも もう身體中に流れ出してく touch me! だから catch me hear me feel me touch me touch me!
這段節奏型十分緊湊,音節太多,於是她寫詞的時候快瘋掉了,並且後來在糾結最後一段用英文還是日文
但是有的歌也是先有的詞《不思議の國》
「オハヨウ 又は コンバンハ」 TVから流れてくる聲で目が覚めて耳を傾けあう
「臨時ニュースをここでひとつ…」 「ミルメッド通りの公園の 白ウサギがこの街に」 時計に目を向ける時 あわてて扉を開けて 約束の君との場所へ 涙の水たまりを飛び越え 今日という日を 支配されないうちに 「Let"s go now!」不思議の國 道案內は必要ないよ 時空の中に光る道を ただ進めばいいから それでも遙か遙か昔から そうしてきたように 季節は変わって行くけれど 本當は過去も未來も ずっとずっとひとつにつながって 君には何度も巡り逢ってたのかも知れないね 太陽が目を開ける瞬間 失くした夢を探し出す 忙しく飛び回る時間追いかけ おわてて扉を閉めて やっと君に辿りついた 言葉に意味を 時間に意志を 明日という日を見失わないように 「Let"s go now!」 不思議の國 愚かなルール必要ないよ 君と二人で光る道を
ただ進めばいいから それでも遙か遙か昔から そうしてきたように 季節は変わって行くけれど 「Let"s go now!」 道案內は必要ないよ 光る道をただ進めばいいからそれでも遙か遙か昔から
そうしてきたように 不思議の國 愚かなルール必要ないよ 君と二人で光る道を ただ進めばいいから それでも遙か遙か昔から そうしてきたように 季節は変わって行くけれど
可以說這首歌是她自己本人先按照專輯的童話意境寫出了詞,大野愛果再譜曲。
所以即使是同一個歌手或者作詞者/作曲者不一樣吧……兩種情況都有,要看作者的第一靈感是什麼。先有曲子的靈感那就需要填詞,覺得詞很好就在此基礎上後譜曲。古時候多是填詞,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古詞都是在同一個曲牌子下填得詞。只可惜好詞留了那麼多當初的曲調卻都沒有流傳下來。早期的港台流行音樂也大多是填詞,現在發展的就各種都有了,主要看作者的習慣。著名音樂人張亞東就先寫旋律再讓人填詞,他說他不喜歡照著詞寫。
卸腰。
兩種情況都有。我個人如果在寫有歌詞作品的時候,是先有詞再有音樂的。我看到聽到的創作者大多也是先有詞再有音樂。今天上午剛剛和一個我認為創作,演唱,填詞,都很NB的獨立音樂人聊過這個話題.
他給我的回答是:
兩者會同時出現如果你的創作常常先出現詞,或者先出現曲,很不幸,你的其中一項必有不足.我想了想確實如此:
我周圍文學功底很強人,創作時都是先有詞.
這並不是他們的習慣,而是他們在"曲"的層面往往很弱.一些作曲很強,詞很弱的人剛好相反(做個小調查,如果你也存在這種情況,請在評論中留言,統計下人數)
當你對音樂的理解和領悟(樂感)到達一定程度,你的腦海中的"詞"99%以上的情況是帶著旋律出現的.他說:在他的腦子裡是有樂器的.詞是不會無緣無故自己跳出來的.很多時候,旋律是詞的屬性之一.當這些帶著旋律的詞出現後,他腦中的"樂器"就會很快找到這段旋律的其他參數,比如調式,音程,和弦走向等等.
然而他覺得他仍然算不上大師.他說:他腦中只有幾把"樂器".大師的腦海中是有"樂隊"的.希望林夕能解答一下。
兩種情況都有,也可能同時出現。先有詞再有曲比如匆匆那年;先有曲再有詞比如我倫和方文山的很多首歌,當然他倆創作順序也經常對調。
說到詞和曲同時創作,腦迴路竟然到了彭麻麻的「希望的田野上」,記得當年央廣採訪陳曉光和施光南創作背景,得知詞曲作家有了同一個場景和創作目標,兩邊同時寫出來的東西竟是一拍即合的,節奏和音律幾乎不需要修改。
先詞還是先曲大多還是靈感,創作歌手有的擅長詞有的擅長曲(答主的曲就好過詞很多(捂臉));有了好詞去求一首好曲,有了好曲而去求好詞,都是很自然的事。當然,合作默契的老搭檔,就像對的人,一個眼神就夠了。
粵語歌據說先曲後詞,因為粵語音多自帶旋律,先詞後曲一般受詞的走向左右了譜曲。填詞時字的音要貼著旋律走,否則聽起來很彆扭。所以粵語詞人是穿著腳鐐跳舞,好的非常好,不好的則是硬湊押韻無厘頭。
普遍是先有曲後有詞的,但不同創作者也會有不同。通常來說哪個佔主導就先有哪個。先有詞,總會給曲子一個框架,包括結構、意境部分,也就是說會不同程度的限制到曲子,但是也會出精品(比如青花瓷);先有曲再有詞會讓曲子有無限的創作空間,歌曲會更加靈活(參考古典樂,沒有歌詞一樣可以表現各種情緒、意境…)周杰倫的歌大部分是先有曲再有詞,羅大佑、李宗盛他們的歌應該是詞曲同時出來,還有一些作詞很厲害的他們會先寫出詞然後找人譜曲。
加州旅館和夢裡水鄉是先曲後詞
聽說還有先編曲的。
推薦閱讀:
※什麼職業聽起來羨煞旁人,但實際卻異常辛苦?
※《微微一笑很傾城》中覺得楊洋演技如何?
※女生喜歡AKB48是什麼心態?
※如何評價美劇《嘻哈帝國》?
※李宇春為什麼能擊敗 Justin Bieber 獲得全球最佳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