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有些年薪幾十上百萬的人出家?

本人畢業4年,堪堪達到年薪20w+,最近被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問題困擾,感覺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但還是會繼續堅持下去!那些通過奮鬥而那麼成功的人為什麼會放下一切?他們應該付出的比我多很多,得到的也更多,正是品嘗勝利果實的時候,卻放棄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為什麼有人會放下優厚的條件去出家?很簡單「三觀合」而已。古話說的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一個人的接受了佛教的三觀,切身感受到世上沒有永恆的事物,追求那些暫時存在的事物是徒勞的,想獲得內心長久的平和寧靜,那麼他自然會像佛靠攏。無論別人如何詆毀佛教,他也會從心底認同佛教的觀點。相反,如果有人喜歡追求物質,或者說不認為悲歡離合,得而復失會帶來苦惱,不認為這是無意義的事,非常想受這個過程,那麼他和佛教的三觀就是相悖的,同樣,無論有多少人告訴他佛教有多麼多麼好,他也不會從內心接受佛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做好自己,不去把自己的意識強加與他人,世界就太平了。


瀉藥

我們在談出家的時候,總是執著地看他放下了什麼,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他最終選擇了什麼。

現在衡量世俗的成功,錢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標準了。年薪一百萬的比年薪十萬的成功,卻比年薪上億的失敗很多。但是,錢是我們生活的最終目標嗎?

那些想要掙很多錢的人,最終想要的,是更加舒適的,體面的,豪奢的,自由的生活;或者想要實現自己的一些夢想,築造、改變一些事情而已。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錢只是一種手段,切莫本末顛倒。

這樣來看,商界精英和種地老農是一樣的,都是自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夢想,自己把他實現而已。夢想小一點的,享受小幸福,大一點的,享受大富貴。看起來一個風光一個平淡,本質上是一樣的。

那就跟錢無關了,是吧。世界上有很多生活和夢想是跟錢無法衡量的,比如我想追求平靜的生活,或者我想追求世間大道,或者古往今來那些捨己為人的人,懷著一顆濟世救人的心。

濟世救人很難,比如李時珍,寫一本本草綱目,耗盡一生,這樣的事情,除非有大願望大毅力才能完成;相比之下追求大道和平靜生活很簡單,靜思向學和心遠能斷就可以。

而且追求這樣的東西也不用出家,甚至不一定要藉助佛法,儒釋道,以及其他的法門,只要能幫你獲得真的寧靜和真正的大道,都可以。佛法也是一個工具,帶著我們通往極樂——也就是大道寧靜。佛法不會強求你,只求有緣。

所以,那些年薪幾百萬出家的,都是想求得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出家,只不過是有緣。


@鳳紅邪 的答案是未了解佛學的人的看法,並不能說一定是錯的。

而 @竹子 也不必動怒。雖自度度人,但別人不想硬拉也無用。

佛教並沒有強求每個人都出家,也不可能會這樣的吧。

佛教也並沒去標榜信我者登極樂世界,不信者永墜地獄,從沒有一條教義如此。

佛教也沒有鼓吹造物主,救世主,連釋迦牟尼佛都常說「我不是領導人,我也是僧中一分子」

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苦難。

如鳳紅邪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在受苦的,也沒錯,也錯了。

沒錯是確實很多人在享受生活,錯在他不理解佛教所說的苦是什麼。

若你不覺生老病死是苦,那就不是也好,若你不覺親人離開是苦,那就不苦也好,若你不覺怨恨憤怒是苦,那就繼續也好。

若你說信佛也無法解決這些,就是自欺欺人而已,我也可以接受,畢竟以我的智慧無法三言兩語解釋通透。

而說放棄塵世修佛全都是享受夠了或是逃避,那真的是一種誤解,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出家去逃避的這種現象確實存在。

佛學也分大乘與小乘,小乘是求自了,自度,自利。外人看可能比較自私,但修行總比不修行好,同樣也可傳播佛法。

而大乘佛法是為了廣渡眾生,為了成就佛道,「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是中國民間對於佛教的信仰與大乘佛法是相背離了,很多出家的僧人也並沒有大乘精神,學著大乘的思想,卻行著小乘的行為。

所以在大部分人眼裡佛教是自私的。

佛教其實也是希望每個人都扮演好在塵世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的。

在經歷中找到自我,在經歷中放下自我,沒有入好世,是談不上出世的,僅僅是逃世。

我想那些秉承著大乘精神的人,那些放棄現世榮華,放棄名與利的菩薩們是並不苛求世人理解的。而能理解者也自會帶著崇敬感恩於心。

我想弘一法師放棄美貌的妻子,聰慧的子女,放棄金錢,放棄名譽,也並不是在希望世人對他更加敬仰,對他的舉動加倍佩服,對他的行為五體投地,讓游吟詩人為他歌功頌德。

他那麼做,就是他覺得他應該那麼做,他覺得他必須那麼做,他覺得他一定要這麼做。

有了廣大的菩提心,自會那麼做。


因為慾望。

人不幸福,主要是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

當你覺得慾望已經得到滿足了,或者說你原本追求的這一切無法並不是能滿足你的東西。

你就會轉變你的人生軌跡。

而宗教,是一種追求心中平靜的途徑。

這個答案基於之前我去過北京的一個寺廟,龍泉寺,距離市區非常非常非常遙遠。

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學歷最高的寺廟,也就是所謂的研究僧。

這家寺廟幾乎推翻了我之前對於佛教的很多偏見。

最簡單的:他們燒香不收錢,也沒有門票。

信徒來上香,都可以從寺廟這裡拿免費的香去燒。

當時是和一個文化行業的朋友去的,有機會和寺廟裡的一位僧人聊了會兒。

那位僧人曾是一個廣告公司的CEO,履歷非常驚人,後來在這裡皈依修行。

聊了一個多小時,還一起用了一頓非常簡樸的素齋,聊天的感覺,這位僧人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

心靜。


謝邀。

因為我們的身心除了能感受到喜樂,還能感受到痛苦;

我們能感受到興奮,也能感受到疲憊;

能看到花開,也能看到花謝;

能選擇留戀不放手,也能選擇相聚離開都有時候。

所有放不下,無非都是看不透而已。


有人覺得買名牌很虛榮,很多工薪階層也去刷信用卡買奢侈品。反而,那些有錢的人,隨隨便便穿什麼都可以,很低調。開個很舊的車穿個拖鞋,找個小攤喝茶,那些拿著一個月兩千多塊的年輕人一定要去星巴克這樣的地方消費才覺開心。因為看不破啊,那麼多錢連看都沒看過,試問怎麼看破。


謝邀!因為週末沒有帶電腦回家,手機比較不方便,所以今日才回答。

題主說「年薪幾十上百萬」,這個是題主假設了收入與出家意願應該是反比的?這個假設有問題,再退一步說,收入或者身價與出家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其實沒有什麼關係。而是,題主認為有關係而已。

出家,即出世俗之家。而這個世俗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現實生活。吃喝玩樂,功名利祿,結婚生子,光宗耀祖。當然,也包括很多我們認為邪惡的東西,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等等;也包括一些我們與生俱來的雖然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東西,但是還是問題,如:貪生怕死,愛慕虛榮,等等。

以上的種種,就算你在此上做得多好,拋離其他人多遠,多成功,都不能令到自己內心感到踏實,處處還是因為那些東西的缺乏或者不足,或者對之厭倦,而心感低落,或者擔驚受怕,不得安寧。因為,這些都是在製造苦。

出家,也就是對這些徹底的放下。從行為上放下,也從思維中放下。什麼東西令你執著,那就是放下的地方。題主認為高薪高身價是出家的阻礙,那麼,對於題主來說,要出家,就要先放下對於薪酬身價,或者對於自己能賺到某個級別的薪金地位的執著與貪戀需要放下。有人子孫滿堂,一樣放下;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一樣放下;有人心裡惦念著血海深仇,一樣放下。那裡有執著,就在那裡放下;那裡有眷戀,就在那裡放下。眷戀和執著令到我們心情反覆不得寧靜,無論你多麼富貴,還是潦倒無依,煩惱來時,都是一樣,也是你得一個人去承受。

那些放棄百萬年薪出家的,其實和放棄官位出家的,放棄富二代祖業出家的,放棄打拚下來的江山事業出家的,放棄自己仇恨出家的,放棄自己懶散出家的,放棄自己自滿悠閒生活出家的,放下自己潦倒無助出家的,他們本質上都是一樣:放下自己的執著。

-------------------題外話----------------

看了一眼被很多人在回答中表示反對的 @鳳紅邪 知友的回答,發現其對佛教不明,所以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不過,見其還是獲得不少「讚」,所以應該不少知友也有類似的看法。順帶說兩句:

  • 這位知友一上來就說佛教不尊重不信佛教的人,說什麼下地獄啦之類的話,觀點就是好端端的活著,你們佛教徒就偏要說我這樣做下地獄,那樣做不好云云,又把不信佛的說成愚夫愚婦。其實,佛教的說法針對眾生,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一樣,這些說法都是在弘法時候跟信徒說的而已,貪瞋癡這些叫做三毒,每個人信佛還是不信佛,多多少少都被這三毒纏擾;地獄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一道,不是說信就不下,不信就下,因為因果業力都是公平的。再者,這些都是說給對佛教有一定緣份的人聽的,如果連最基本的都不信,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迴,不信眾生被貪瞋癡荼毒,其實聽了也就是耳邊風。既然不信,那麼還認為人家說你什麼呢?佛教也不會拿著大喇叭去警告不信的人說你有罪(原罪論是基督教的),更不會說什麼人有自由意志(這個也是基督教的說法)。佛教從來沒有怪罪眾生,在佛教徒或者信眾中的交流,當然是以佛教的角度來闡述,並沒有說不尊重他人,也沒有強加觀點或逼著他人信教。反而是這位答主一直叫信徒去吃屎,「認為」人家攻擊他了,「認為」自己不受尊重,「認為」佛教徒覺得他們都是對的而非佛教徒就是錯的。這些「認為」本來在自己不信佛的朋友間說說也就罷了,卻跑到知乎上人家問「出家」這個佛教問題上來說佛教徒的不是,這個才是強加自己見解到持不同見解的人身上吧?如果都在一個認識層面上,那麼那位答主叫人去吃屎,就是一個惡性攻擊的語言,也是不尊重。其實,「吃屎」這個勸喻從答主那邊送出,沒有人接受,只好退回給答主了,於佛教徒沒傷分毫。同樣道理,佛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和他們的教義怎麼說是各宗教的理念和自由,接不接受這種說法是每個人的自由。不能因為人家這樣說你就要攻擊人家,你不接受就好了。
  • 佛教從來不在神壇上,而已在生活中,在呼吸間,在每個念頭的延續中。這位知友說只是將佛教從虛偽的神壇拉下來。首先,這是大家對於佛教的典型誤解,其實真的不在神壇上。另外,去摧毀或者把某些東西或者概念拉下,這個理念就是先認定對方是錯的,然後進行鬥爭。這種語言和觀點充滿敵意,到底佛教得罪了答主那一點呢?這個不得而知了,如果沒有得罪,沒有讓他受到干擾,這樣的舉動是理性還是感情用事?是因為衝動還是因為徹底的理解後才做出的批評?
  • 再說一下這位答主對「放下」的誤解。凡是有所執著,那個點就是要放下的點。什麼「乞丐放下不了錢,處男放下不了性,軟弱者放下不了憤怒」,認為必須提起才有放下可說。這個其實不是提起和放下,而是執著與放下。執著什麼就放下什麼,這就是放下的意思。答主執著於「要先提起」,這就是答主要「放下」的。
  • 最後就是答主對於「戒色」的誤會,覺得這些都是人家縱慾令到身體垮了得了愛滋病後才出來痛罵色如洪水猛獸之類的話,認為性是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這也是誤解佛教對於「色戒」的宗旨和原因。對於出家人,是戒一切淫,這個要求是對於自己的慾望的觀察和控制,如果你真的被性慾所控制,你還如何控制自己命運,如何在生死面前自如面對?慾望就是我麼對於東西現象和想法的渴求,也是貪。不像喝水吃飯和睡覺,這些是生存必需的,而「性」只是繁衍下代的行為。就算一輩子沒有也不會死。只要不死就可以修行了。所以出家人的飲食住處都無求簡單,以前更是樹下一宿,因為出家人對任何都不應該生起貪戀貪求,如果以覺得有「自己的」東西,那麼就需要努力放下。但是對於在家人,戒律只是要求戒邪淫,就是一切非夫妻間和正常方式的淫,傳宗接代還是要的,夫妻間因為是在家眾,因為要傳宗接代。性並不是什麼骯髒的事,只是一種生理上的現象,問題時我們是否正視,是否能離開貪求,是否以正念去觀之,是自己在作主還是被慾望所吞噬。


首先,不要把出家說的像是多麼高大上的事情,用看透,內心平靜,無常這類的話給宗教貼金。

好像出了家就代表這個人身心升華了,就脫離低俗了,就比我們這些「普通人」高貴了,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我只能建議你先冷靜一下。

出家,還是追求成功,還是虛度生命,其本質上都只是不同的人在其各自的認知水平內所作出的最好的選擇而已,而人的選擇,都是平等的。

這個社會提倡追求成功,欽佩出家修行也只是社會需要使然;但從個人的層面上講,一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修士其實並不比一個整天打遊戲打飛機的死大學生值得佩服,他們都只不過是在做最能令他們舒適,最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事而已。

因此我再重複一遍,那種硬推崇宗教,用各種高尚的修辭來形容修行者的人,我真心勸你先去吃點x冷靜一下。

選擇宗教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用宗教來逃避。

逃避自己的責任,逃避自己要努力,逃避自己身上的缺點。用頓悟,用精神,用心靈滿足這些精神鴉片來欺騙自己,寄希望於神靈,只想著不勞而獲,神靈會把一切好運都賜給他。

第二種,不成熟。

沒有的認清事實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聽到別人在推崇宗教就加入,別人說拜哪個神靈就去拜神,聽大師講了幾句心靈雞湯就覺得頓悟了。

第三種,有親身靈異經歷,或對宗教有清醒的認知,或境界到了自然而然的對宗教產生了興趣。

題主所說的拿著幾十上百萬的年薪最後卻選擇出家的人我想大多數應該屬於第三種,因為有錢能夠得到充分的享受,有過奮鬥所以能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因此這種人對生活的追求到了物質的極限之後就只能陷入空無,這個時候他要麼崩潰,要麼崩潰之後涅磐重生,要麼就是創立或加入一個宗教。

釋迦牟尼之所以能創立佛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是釋迦族的王子,從小就過著優渥的生活,能隨心所欲的享受,正是因為他把人間能享受的都享受夠了,他的快樂閥值非常高,人世間很少有東西能get到他的點了,他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為什麼有些人拿著幾十上百萬的年薪最後卻選擇出家?

很簡單,最本質的原因是生活對他毫無吸引力了,他需要用宗教安慰自己,或是在認清了生活本就是空虛的真相之後西要一個精神寄託,再或是他的精神與佛教高度契合,能從宗教中找到意義。

但有些人不要理解成,年薪百萬的人最終都會選擇出家,這說明宗教真的是很高大上,真的是很正確,真的是很牛逼的東西啊!

有的年薪百萬的人選擇了往年薪千萬努力,有的選擇了炒股變成了年薪十萬,有的選擇了悶聲發大財,有的選擇了移民去美國找華萊士談笑生風等等。也就是說出家和這些選擇都是一樣的,本質上只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

那些通過奮鬥而那麼成功的人為什麼會放下一切?

要麼是因為現在擁有的一切他都玩膩了對他不再有吸引力,要麼是他找到了比現在的一切更令他想追求的東西。

他們應該付出的比我多很多,得到的也更多,正是品嘗勝利果實的時候,卻放棄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這就是一種不到那個層次你就理解不了的心態。以前知乎有個很有名的提問,為什麼有的人願意往網頁遊戲裡面砸錢?

像我們這種窮逼很難理解有錢竟然不去嫖妓不去旅遊不去買豪車,往網頁遊戲里砸錢也太傻逼了吧!

但在那些有錢人看來,我就是隨手往遊戲里甩了點零花錢而已,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你看題主,有很多問題是你必須親身經歷之後才能明白。

未來有一天你也年薪百萬又出家了,那你自然而然就會明白這究竟是怎樣一種原因促使你做出這種選擇。

你會明白人生中的一切還真他媽無常,一件事情的背後是由許許多多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促成的,所以雖然我和其他人都說了這麼一大堆,但事實上真正的原因誰也說不出來,因為太複雜。

我們習慣於用道理去總結和歸納我們的生活,好像任何事情一定有一個最根本的很簡單的原因;但我覺得很多事情的答案是用語言說不出來的,任何一個選擇的背後都受到了太多邏輯和以往經驗的影響,還有道德與個人意志的衝突等等。

所以啊,像這種問題沒必要去糾結的,也不一定非要找到原因,不一定非要給他們的這種行為一個解釋,時候到了,你自然就懂了。你懂了之後,也許發現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那就不表達唄,自己該幹啥幹啥,何必浪費時間管別人怎樣。

以上。

我的兒子鳳小寶 - 醉也不歸樓 - 知乎專欄 我的專欄請關注


我有類似的經歷,正好可以分享一下感受:

放棄高薪職位,籌備出家,是一種怎樣的人生體驗?

我的人生的前20餘年,是一帆風順的標準人生 —— 讀書學習上大學,工作考證求上位。生活也待我不薄,給我一切別人家孩子的標配。

我對生活沒有什麼不滿,除了找不到「終極意義」。

較真的孩子總要嘗試各種的方法:

努力成為優秀,然而裡面沒有答案

嘗試愛情,可沒有看見答案

去旅行,去閱讀,依舊沒有遇到答案

我想,答案一定在別處。

然後,我遇到了他,多汁的老鮮肉:

一副黑熊的體格上頂著一張嬰兒的面孔,呆萌的臉蛋上面鑲著銳利的雙眸。

他,打破了我對和尚的一切認知:

風趣得堪比相聲演員,博識得能勝大學教授。

出世得雲淡風輕,入世得眼花繚亂。

談經濟,談政治,談金融,談投資,談藝術,談寵物,談國際,談旅遊,談飲食,談運動,談愛情,無一不能。

最重要的是,我看見了,無條件的大愛。

不是一味的討好,不是一味的認同,而是順應著人性不斷地溫柔地敲打。每一次,我都感覺到了格局的拓展,感到幸福。

這像是我要的答案。

於是,辭職,搬進深林,面朝大海,去看看這是不是我要的答案。

這是關於探索的一年,留下一些有趣的片段:

臨行前,捐掉衣櫃里的衣服,鞋櫃里的鞋子。效仿喬布斯,清一色的藍色針織衫,牛仔褲,皮鞋,一個綠色大斜跨包。回到極簡,生活就是一個行李箱,隨時離開,對物質和金錢的不安全感,瞬間降低80%.

我自以為我放得下一切,不稀罕愛情,不稀罕成功,不必擔心家人的財務。可是當《平凡之路》響起,當把男閨蜜交給女方,眼淚忍不住決堤,像父親送女兒出嫁。我才知道那些細碎的友情,雖未拼成愛情,卻成了一種深沉的羈絆,如此難得可貴,竟不忍放手。

才發現最難放下的,不是大恨大愛,而是那些未曾察覺的細微牽絆。

有些人消失了,有些人卻從不曾改變。他們愛的是,你那倔強的靈魂,包括你的所有冒險。

他會擔心,緊緊地跟著你的每個情緒,關注著你每個步伐。明明不是親人,不是愛情,卻反覆確認你的邏輯,提出質疑,最後無條件地支持你。有時候,覺得自己玩的是他的心跳。

總是無法100%確定要出家。

於是一日,進理髮店,說:「剪頭髮,只留1厘米!」

小哥目瞪口呆,說,「你確定?」

「嗯。」

「你受了什麼刺激?」

「沒有,圖不用洗頭,方便。」

「這個理由……但是現在是冬天,頭會冷也。」

「沒事「

」「我真剪了?」

「剪!」

剪完之後,我才發現,我口口聲聲說的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其實是假的,哈哈哈。

去洗手間,被一大媽拉住,兇狠地說,男廁所在那邊!

對老闆說,我要辭職去出家。老闆說,你可不可以不要這麼敷衍我……

參加各種儀式,始終無法虔誠,理智跑出來各種質疑,發現自己終究是個理性人。

遇見各種文化從業者,古琴家,攝影師,設計師,心理諮詢師,社會服務者,世界突然豐富起來了。

以為父母會大鬧天宮,後來發現,反對歸反對,擔心歸擔心,但是他們依舊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想到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女兒擔心父親年老無依,所以不敢追自己所想;父親擔心女兒寂寞,所以不敢公布自己的黃昏戀。才發現,人們自以為的自我妥協照顧別人,往往對雙方並沒有好處。照顧好自己,及早表達自己的想法,雙向溝通,才是雙贏的根本。

香港的寺廟是「有限公司」,自負盈虧,需要資產配置,也需要合理運營;寺廟也是間企業。

宗教,也是一個行業。和一切行業一樣,它有差異化,有不同的市場細分 —— 有面向大眾市場的標準化「商品」,也有面向小眾市場的「高端定製」。它並不神秘。

就像其餘企業的CEO, 住持也有許多經營的煩惱,也不得不向市場妥協的時候。

才發現,所謂世外桃源,並不存在。

出世和入世,並無差別,都在江湖裡,都在人情里。

但是,嘗試過思考出家,嘗試過放下一切,就像品嘗過死亡的味道一般,對自己有了更深層的了解,擁有了更深層的安全感。

最後,我決定不出家。我們下一篇談談:

《為什麼我從山裡下來,決定不出家》

Undefinable

微信公眾號:U_Undefinable

http://weixin.qq.com/r/yUxYQHXEPChDrTEj9xnb (二維碼自動識別)


娶媳婦和年薪有關也就算了,出家也和年薪有關。。。。出家不應該是個人信仰的問題嗎?難道題主以為出家人都是個人奮鬥不成功所以就出家了?


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里不是有句台詞嗎?

「曾經痛苦,才知道真正的痛苦;曾經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曾經牽掛,才能了無牽掛。 」

有過如此巨大的財富,才算拿起。沒有真正的拿起,又怎能真正的放下?

不應該說為什麼他們那麼有錢還出家,而應該說,真正看破一切的人,首先得先看過一切。


沒有那幾百萬的年薪出家會很餓


所有人類都是在追求快樂、躲避痛苦,不論種族、男女、老幼。

人類的痛苦,佛教分了8種:生、老、病、死、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五蘊熾盛。

這8種痛苦不因人的種族、年齡、性別、出身等因素有缺失。

所以無論你是怎樣一個人,都一直在經歷這8種苦,只不過經歷每種苦的程度不同罷了。

同樣,快樂也分為3種:現世樂、來世樂、解脫樂。(所謂解脫樂,就是永久性解脫以上8苦。當然,不同的宗教、派別、思潮有不同的方法、路徑)

不論你是否明確意識到,但人總是在追求這3類的快樂,當然,每種程度也不一樣,但不代表沒有。但這3種快樂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制約。追求這3種快樂可以並行,如果區分得不仔細,它們3個甚至會重疊到一起

依據不同的三觀、緊急x重要、環境/條件等排列組合,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選擇,作為自認為的"追求快樂、躲避痛苦" 最優解決方案。

例如

不相信有來世的+沒有疾病+生活還好的人,則選擇就是過好這輩子(追求現世樂+解脫樂,因為他們認為這輩子完了就完了。這輩子過得好,就等於解脫了)

相信有來世的+有重大疾病+生活不好的人,則會寄希望於來世,或者直接解脫。如果這個人的因緣/環境和佛教比較近(比如有信佛教的朋友,或之前了解過佛教),那這個人就很有可能進入佛教教。其它宗教亦然。

以此種種,便發展出不同的路徑。放棄百萬年薪,在佛教出家修行,只是路徑之一罷了。

當然,每種路徑的安全、效率、完成度都不一樣,正所謂盲人摸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如金剛經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題主和所問的人,區別就在於三觀、因緣/環境等不同

題主可能不相信來世,也沒有經歷什麼變故/疾病,或者對8苦有深刻體驗,對追求解脫樂並不積極。

但題主所問的那種,放棄百萬年薪,在佛教出家修行,則排列組合的條件就和題主不一樣了。


各花入各眼,何必問來人。

走好各自的朝聖路,如此甚好。

最可悲的,在於無時不在感喟自己的人生,卻慣於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的人。

我很敬佩那些了卻了紅塵的梵衲,當我們還在窮盡一生地找尋人生的意義時,他們已然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衷心的祝福他們,慈航普度,終成正果。


年薪百萬,叫:拿起。

年薪一萬,叫:放下?

年薪百萬出家,叫:放下。

年薪一萬出家,叫:拿起?

「放下」這種根本就「拿不起」的禪機,

徒添嘴皮子功夫而已。

人有十萬八千心,故有十萬八千念;

動心起念,灼燒本原。


因為他們看透了所以才會放下。

如果不能脫離輪迴,人生就像無休止的系列遊戲中的其中一個遊戲環節,拿著上百萬的年薪也只不過是遊戲里的遊戲幣而已,當你看透了還會為上百萬Q幣而執著嗎?


這世上有一種叫做信仰的東西對某些人來說比所謂的物質財富更為重要,這世上還有一種叫做真理的東西對某些人而言比追求生活的富足更為可貴。


未得到錢財時,以為是錢財的短缺造成生活的不如意;家財萬貫後,發現生活依舊有煩惱,生老病死,依舊無法躲避。這才發覺內心的富足才是幸福的源泉,只有調服內心,方能發現真的快樂與幸福。


世界上總有一部分人不理解另一部分人,就像另一部分人不理解這一部分人。


為什麼掙十幾萬,幾十萬,上百萬年薪的成功人士,有那麼兩個出家了,就好象成功人士群體全體跪地投誠佛教了一樣?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難道就不能稍微想一下基數,算一下比例?

難道就不能想一下,中國除了佛教道教,還有基督天主伊斯蘭?這些宗教有沒有相同的情況?

就不能先查查數據?

就不能先查查數據?

就不能先查查數據?


推薦閱讀:

楞嚴經中世尊教導阿難的七處征心問題?
如來藏和佛性就是【我】嗎?
在佛教中,為什麼驕傲不是正念?
為什麼我們要對這個世界有慈悲心?
學佛應該避免走哪些彎路,有哪些好的信息渠道?

TAG:生活 | | 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