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後會不會很無聊?
當看透一切後,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死都沒有了意義。雖然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苦的根源,但沒有了這些豈不很無聊。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因果報應,無我人眾生壽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理我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無一切苦就是樂?想像一下這是什麼感覺,這種樂給你你想要嗎?覺和有情真能並存?佛可憐眾生眾生也會可憐佛吧~你知道的太多了。況且知之為知之,不能強行忘掉,連回頭路都沒得走。
朋友啊,可能你沒有嘗過世上最美味的白開水,才會這樣提問吧?
什麼是世上最美味的白開水呢?
那就是讓你渴了一天一夜沒水喝之後,喝到的第一口白開水。
你有發現嗎?只有在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才會覺得水是美味的。
現在你不渴了,再讓你喝 3000 c.c. 的水,你還會覺得美味嗎?
你只會覺得想吐而已吧!喝起來還會苦苦的呢!
咦?同樣是水啊,怎麼嘗起來會有不同的味道呢?
其實呢,朋友,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固定的「味道」,那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你」給的呢!
你現在認為的「不無聊的」、刺激的、充滿活力的世界,豈不也是如此?
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不無聊」或是「無聊」過啊!
那所有的刺激、冷漠、激動、淡然、感悟、傷害、有趣、無聊…
其實…其實啊……
…全部是「你」給的啊!
世尊教我們,既然所有的感受都是「你」給的,那為何不完完整整的體驗它呢?
真的?!那如何體驗?
如果你想的和我想的一樣(現在立馬去夜店泡100 個正妹回來「體驗」一把),那你就太naive 了(我沒有那樣想)。
世尊沒有要你立馬去夜店,他只發現一件很簡單的事:
你對世界的體驗是跟著你的「感受」變的。
所以我們來完整的體驗一遍「感受」,你就體驗了世界上能體驗到的一切。
在裡面發生的,等於外面發生的。
兩者「同構」。
好,那麼假設「生小孩」的痛苦是 -100,「炒飯」的快樂是 +100,那我們就來體驗這樣一個完整的一維座標系:
(痛苦)-100, -99, -98, ..... , -1, 0(不苦也不樂), 1, 2, 3, 4, .... 98, 99, 100(快樂)
加上「時間」這個二維座標系:
1. 「完全都是」苦
2. 「有時」苦,「有時」樂3. 「完全都是」樂4. 「完全都是」不苦也不樂直到最後,你就能夠體驗到真正值得追求的那個地方。
它超越了二維座標系,無法註記它在哪個位置,什麼時間,也無法用感受來描述它。
5. 超越了各種「感受」
它只是停止和世界上的一切起反應了。它「息滅」了。
你懂了嗎?這個東西根本不屬於這個世界,世尊說,它是「解脫的至上喜樂」,超越了世界上所有快樂的總和。
世尊教的是一個「離苦得樂」的道路,那種樂不是3,也不是4,是5。
如果你想要的是3,那就和365天每個小時都在炒飯一樣,總有一天你會厭煩持續不斷的高潮,
如果你想要的是4,那就像永遠被困在一個白色的房間一樣,對任何刺激都麻木不仁,再也沒有任何反應,當然會無聊到發瘋。
只有5,可以停止「你」這個放大器對世界的詮釋。真正客觀的欣賞這個世界。
再也不過度,再也不索求。只是充滿了慈愛、充滿了真正的關懷。
經過那個地方再回到這個世界的人,就像站在一個清澈的湖旁看著魚群一樣:
…大王,假設在山谷中有一座湖,湖水清澈、澄凈、無垢。視力敏銳的人站在湖邊可以看見蚝貝、沙、卵石、遊動與靜止的魚群。他心裡會想:『這座湖的水清澈、澄凈、無垢,水中有蚝貝、沙、卵石、遊動與靜止的魚群。』
…同樣地,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註、清凈、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漏盡智。他如實地了解:『這是苦。』……他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
-- 《沙門果經》皇上一定是用金鋤頭鋤地呢!
好吧,我也來講故事,出處忘記了。 @秋沛師兄,您記得不?
從前吧,有一個人,得了一種皮膚病,那叫一個癢啊,一直癢到心裡。哪怕抓破出血結膿疤,都還是一樣癢。又忍不住再把疤抓破。於是,這個人的皮膚上是一層層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新舊膿疤,慘不忍睹。
雖然看過各種醫治,但都不見好。有一天,他烤火的時候,突然發現只要烤焦那塊疤,就可以得到片刻的舒坦。他好開心啊。不管去哪裡都帶著打火機,不時地慢慢烤焦自己的膿疤。別人聞到焦味,都會擔心地問他疼不疼,而他總是開心地告訴人家,「不疼,好爽的,你要不要試試?」
時間過去了,他的皮膚病也好了,不再癢了,回復了平常的生活。有一天,他看到落滿灰塵的打火機,興奮地拿起來燒了自己一下,想回味一下以前那種如釋重負的爽勁。沒想到,那個痛啊,直接把打火機扔在地上了。
========================================================
好了,故事講完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我們有病的時候,才需要刺激,才需要「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的刺激。
如果自己生活中的刺激不夠,我們還得從電視、電影、遊戲里找。一般電影不夠,還得是7聲道3D效果的1080P高清刺激。賽車、美女、美食、各種愛恨情仇、戰爭暴力、陰謀詭計……總是,刺激不能停啊!
因為只有這些,只有通過這些外在刺激,強烈刺激,我們才會心跳,才能體驗到活著的感覺啊。
走路的時候,覺察自己的呼吸。吸氣,看到路邊的花很美;呼氣,它和我自己一樣。
吃飯的時候,覺察自己的呼吸。吸氣,聆聽食物的言語,感受它從哪裡來;呼氣,感激食物和為我準備食物的人們。刷牙的時候,覺察自己的呼吸。吸氣,感謝每一顆牙對我幫助;呼氣,承諾照顧好它們。
——誰會這樣做啊?!
要高,要大,要上!更快,更高,更強!然後呢?然後,就死了,帶著各種擔心和驚恐,死了。可是,還就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心細、心靜,溫和而有力量,他們不需要吃麻辣燙才能感覺到滋味,他們在清水中也能體驗出甜美。他們的嘴邊總是掛著淡淡的笑意。看到他們的人,都會變得輕鬆自在一些。
他們是佛陀的學生,並不曾從大腦上的知道不知道去鸚鵡學舌一樣地「學佛」,而只是在日常生活里不斷的修習,理解和愛。
Ps: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理解和愛的參考手冊【抄書】五項正念修習
20160731我的值乎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9722827841761280?qrcode=1 (二維碼自動識別看到知友 @Happy悅寧 的回覆而留意到這個提問。
試圖簡單回答一下,先借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來說說: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我們在未修行前總是在攀附各種「滋味」,尋找種種體驗刺激,愛恨情仇喜怒哀樂,覺得這就是人生的必然,沒有這些的話,人生的意義也不再復存。什麼緣起性空,什麼有求皆苦,什麼離苦得樂,這些起碼我要去體驗那些所謂導致苦的東西。沒有體驗過,沒有親歷過,我怎麼知道自己不喜歡呢?可能這些就是我人生尋找的種種存在意義呢?!沒有意義,這該多無聊啊!
而辛棄疾第二句話的「而今識盡愁滋味」,就是過來人的話。經歷了種種喜怒哀樂,甚至生離死別,原來自己所覓求的,換現在流行的網路語來說,卻是「然並卵」。
我們被自己喜怒哀樂所綑綁,所羈絆,雖然感情豐富,貌似精彩,但是此時喜,他時哀,起起落落,一時如沐春風,一時心如刀割。當你以為自己體會到的是事實的真相,其實卻是各種包裹在真相外的糖衣和苦澀。當看透這些,當念念皆脫離這些綑綁羈絆,那種體驗才是真相。
當你能做到脫離羈絆綑綁這點,回頭看以往的種種,就明白以往的喜怒哀樂如何來。找到源頭了,一切都自如無礙了,呈現的是一片自由自在的絕對解脫,那種遼闊的視野,不是語言文字能形容的,語言中的什麼喜怒或哀樂,什麼無聊或精彩,都已經太Low了。還走回頭路?
當然,佛陀在《地藏經》裡也說過,我們「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自然有人硬要去浸淫於各種世間享樂,或於苦中不覺是苦而深陷其中不信輪迴可出,或對解脫從不祈望,而「為賦新詞強說愁」。
不會無聊,因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陀,不是在成為佛後就在哪裡什麼也不幹了。
這裡有個例子:佛陀不舍穿針福
佛陀也曾經為瞎眼的阿那律穿針。瞎了嘛!補衣用手摸摸還可以補,但穿針就不行了。他就喊著:「你們哪一位要求福?幫我把針穿穿吧!」
因其他比丘都出外托缽了,只有佛陀在精舍里。他這麼一喊,佛陀聽到了就說:「我要求福,我來幫你穿針。」阿那律聽到是佛陀的聲音,就說:「世尊啊!您的福德已經圓滿了,還要求什麼福?」
佛陀說:「我的福是圓滿了,但我不舍穿針之福。因為大福報是由微福積聚而成的,小功德不做又怎能有大功德呢?我還要無限量的多修福德,才可以施給一切需要福報的眾生。」
多說幾句:
這其實很可笑的問題,正反映出題主,或者說普羅大眾的"顛倒想",正所謂"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如果你以凡夫這點小智慧揣測佛陀的境界,還不如老老實實按照佛陀的教誨修行佛法。
佛陀對於題主這種想法的批評: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對比凡夫境界和佛陀境界:
凡夫境界: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佛陀的境界: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盤;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如果你想問成佛後會不會很無聊,請先確定自己可以做到"地獄、天宮,皆為凈土"的境界再來提這個問題。成佛後就不屬於人類了,所以從人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很無聊……有點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味道。哈哈!
會有亂翻到這兒的人嗎?其實我是來逗比的!樓主這個想法,我和我老婆也有想過,也討論過,我完全理解,受我岳父岳母影響,他們是實修多年篤信佛法之居士,我雖未堅持實修,自知業障深重,幸能聽聞大德開示正法正見,覺得有這種想法實為我等凡夫再正常不過之舉動。簡單講,因為我們沒有實修,沒有得到實惠也就是法喜。佛法本意從來不是一門學問讓人去精研外加猜想,六祖大師因金剛經而開悟,至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徹悟,他甚至沒有受過所謂正統佛家培養體系的熏陶,他也不識字,但絲毫不影響他證見本性。末法時代雖然終生業障深重,總還是有各種善巧法門流傳下來的。其實問一切問題,都不如今天晚上開始按照佛陀教誨實際自己體驗一次。況且,以我凡夫自己連煩惱,生死等等問題都解決不了的小智慧來想像佛陀之境界,無異於痴人說夢,杞人憂天。阿難尊者在 楞嚴經 中,每次提問或與佛陀對答,常用 我自思惟,我們其實犯了和和那個時候阿難一樣的錯誤,這個思惟,攀緣心,念念不斷,不正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之根本。
我其實是想說,有在這瞎討論的功夫,不如有空自己打上一座,天台宗的數息觀,或者念佛法門,密宗持咒都好,自己看看自己的念頭是怎樣妄動,我們自己都會嚇一跳。所謂心地法門,就是這事誰用誰知道,別人說的天花亂墜也跟你沒關係。當然,不是針對題主,其實也是對我自己說的,望以此共勉。加一句,最後還是回歸心經那句話,原文如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看透一切,才能真正地玩啊~
只要他願意,佛絕對是遊樂場里最開心的那個孩子。那叫清靜,不叫無聊
沒有成佛。不過佛法教人離苦得樂,師尊是反對苦行的。如果只知有苦,不曾得樂,那要佛法何用?
做人才無聊呢!忙於應付各種煩惱,不得自在!成佛是大樂啊!沒聽佛說「常樂我凈」嗎?!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破掉我執和法執,覺行圓滿,遠離空有二邊,無聊首先要有一個主體,也就是需要一個主體來承擔無聊,就像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一樣,而佛陀已經取消了承擔無聊的介質,猶如聲音之與真空。因此,連所承擔之物都不存在,又哪來建立在此之上的東西?這只是我的一些個人感悟,而佛陀的境界,我實不敢妄自猜度。
無聊也是一種煩惱,斷了煩惱,哪有無聊可言。
當然不會,四無盡願是盡未來際而發的,成佛後當然照所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而努力做。眾生是無止盡,度不完的,且法樂無窮,絕對不會悶!
你是自以為懂,其實狗屁不通。
看透一切之後,活著就沒有意義了嗎?釋迦牟尼佛看透了一切,孔子看透了一切,老子也看透了一切,甚至於王陽明也看透了一切,南師懷瑾也看透了一切,你告訴我,哪個活得不比你有意義!不跟你比,就算單看他們這些人,你告訴我,哪一個活得沒有意義?
別不懂裝懂!
誰說死都沒有意義?你今生死過嗎?你怎麼知道死亡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死過,裝什麼了解死亡!
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於你而言是苦的根源,於很多修行者而言是成長的契機,是修行的所緣,是樂的根源,你自己過的無聊,不要覺得別人無聊,這個世界有許多是你沒有見過,甚至於就在你眼前,你亦無法看見,無法理解。
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因果報應,怎麼就無我了?無我你還痛苦個屁!,無我你還談什麼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苦的根源,無我了哪有苦?沒看出來你懂什麼道理!狂妄無知黃齒小兒!
寂滅為樂並不是無一切苦,OK?有點智商行不行?寂滅為樂是不以苦為苦,苦受的消失為寂滅,當你以為痛苦得死去活來的時候,我知道那苦會消失,我看著它來,看著它去,看著它起,看著它滅,看著它不生不滅,不起不落,看著它在我心不留一絲痕迹,十幾年以後,當你再度回憶的時候,那痛苦還是無限的痛苦,而我已經不再回頭,這苦徹底地轉化為成長的喜樂,安然,你覺得這不是你想要的?那隻能說明你的心智尚不成熟,還不知道什麼是苦,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樂。
覺和有情若不能並存,那覺不是真覺,那覺就象你現在這樣不懂裝懂,不通裝通。
佛不可憐眾生,佛知道眾生即是佛,佛即眾生,而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你的命是由你自己造作的,幹嘛要可憐你?佛只教化那些想要改變命運的人,只教化那些想要離苦的人,對於不想離苦的人,佛連理也不理,理你也沒用!對於不懂裝懂的人,佛看也不看,看你,你也還是自己作賤自己。
問題不是沒有回頭的路,而是有回頭的路你眼瞎看不見,看見了不肯信,不肯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無聊?那是極低端的著相。
當看透一切後,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死都沒有了意義。雖然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苦的根源,但沒有了這些豈不很無聊。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因果報應,無我人眾生壽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理我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無一切苦就是樂?想像一下這是什麼感覺,這種樂給你你想要嗎?覺和有情真能並存?
你還沒到那個境界,是無法想像的。
特別是還要依靠喜怒哀樂等情緒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的人,是無法想像不依靠情緒而存在的存在,就像種種把自我建立在各種情緒各種規則各種羈絆上面的人,當他們要失去這些賴以存在的外在的時候,他們會迷惑會恐懼會不知所措,卻不知道放下才能自在逍遙解脫,就像鏡子一樣物來則應物過不留。
再,附帶一些個人感覺吧。前段時間,小弟打坐入定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出來之後,是非常奇妙非常舒服的感覺,毫無憂慮毫無煩惱,隨時精神奕奕,周身時不時熱氣流動,一躺下去就緩慢深長的呼吸漸進深睡眠,然後一直保持極深極淺悠長的呼吸,隨時有人半夜叫醒都精神奕奕。
那種狀態,是極舒服極愜意的,無法言狀的感覺,根本不會起心動念與人爭執,時不時的微笑出來的美妙感覺,保持了幾天。
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揣測別人的境界。佛,本來就是一種思想境界,能知無常,能放下我執,法執,自如自在的應用世間萬物萬法而不滯不住,則為佛矣。
多言幾句。樓主你所謂道理你懂,只不過是從你自己來解讀的道理,還在執著於我受,覺得若無諸情諸欲,則無聊之極,生死無異了。卻不知歡喜的時候的你是你,還是悲傷的時候的你是你?抑或發怒的時候的你是你?抑或人生得意的時候的你是你?亂入,抱歉。所謂「看透一切」不是你這樣的理解吧。
說實話,但凡提倡「出世」、搬文弄墨調書包、念經打坐走形式的,都還只是小和尚念經的階段。和一些有智慧的人多接觸,你會發現截然相反,他們不僅不「出世」「避世」,反而積極「入世」。所以簡單解釋不妨認為淺薄的理解的階段傾向「出世」修行,有一定的理解則傾向「入世」修行。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看到 @道人 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忍不住評論了一下,搬到這裡來回答題主。
打坐就能解決問題,那何必那麼麻煩,大家都練打坐好了。比如:道人&>「特別是還要依靠喜怒哀樂等情緒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的人,是無法想像不依靠情緒而存在的存在」——學佛並不是讓你放棄喜怒哀樂等情緒,不是讓你迴避現實(人就是動物的現實,人就是情緒的動物的現實,人比動物高明的現實)、迴避生活(智慧從生活中來)。——因為,迴避現實能解決任何問題么?道人&>「那種狀態,是極舒服極愜意的,無法言狀的感覺,根本不會起心動念與人爭執,時不時的微笑出來的美妙感覺,保持了幾天。」
——以「無欲無求」為目標的,都將遇到一個瓶頸:「無欲無求」算不算也是一個目標?——修鍊的目標是「成佛」,那「成佛」算不算是「欲」?——既然心中抱著慾望去修鍊把其它慾望都放棄掉,這又算不算「執」呢?道人&>「時不時的微笑出來的美妙感覺」
——這算不算「情緒」?追求這樣的美妙感覺算不算「欲」?所以,學佛不是為了修鍊到「不會起心動念」,不是為了「無欲無求」。
而是學習如何觀照自身、認清「自我」(動物性我、社會性我、邏輯性我、旁觀者我)甚至達到「諸我合一」。屆時,就容易理解為何會在生活中進一步去「修鍊」(領悟、體會)「平常心」。體會到「平常心」,自然就能放下所謂「佛經」「打坐」,放下所謂「修鍊」,放下所謂「無欲無求」,放下所謂「放下」等等,
基於對「我」(「自己」)的更加了解,自然更加容易理解生活的智慧,自然能更加投入到生活中去,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於是,後續修鍊,那又是另外一條路上的事情了。一尊佛的教化範圍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說無聊不,這還不算到處串門,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然後化身菩薩給阿彌陀佛打下手,阿彌陀佛涅槃了,還要繼位,也叫阿彌陀佛,咱這世界也時時照應著,還有文殊菩薩,七佛之師,大乘的基礎是慈悲喜舍,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樓主你想想吧,不過佛也有煩惱啊,也有生老病死啊,也罵人吐槽啊,但也沒有,因為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是生滅法,被幻轉就是凡夫,轉過來就是聖人,好比給你一把槍,殺人救人全在你,佛菩薩的教化方式因人而異,乃至於魔道的大魔王都是大菩薩的化身,因為有的眾生吃硬不吃軟,好說不行就得嚇嚇他才曉得收斂慢慢歸入正道,地藏菩薩也專在地獄度化,佛菩薩無量化身,真是挖空心思引渡眾生了,而我們的本體是法身,一切萬有的本源,用唯識講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在聖位又名白凈識,其實不可說,我們目前的思想只是第六識,後面還有第七末那識,我們的身體是報身,在聖位還有自主的化身,但這一切都是生滅法,幻而不實的,佛說苦樂只不過是引導教育法而已,或者勉強的形容,法身不可思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無法形容,題主之所以這麼問,也是第六識的緣故,意識又名攀緣心,顧名思義就是總要抓點什麼,到處抓,永遠停不下,凡夫生因識有,就是這個末那識,又名我執,然後再有意識不停的分別取捨,片刻不歇,這就是五陰中的識陰和行陰,一股力量永遠在推動你,停不下來,就像在滾筒里,玩命滾,以至於滾懵逼了,本來面目都忘了,佛在楞言經也有比喻,就像我們小時候點炮的那個香哈,你快速的揮動它,呈現出不同的光圈,但這個光圈花樣再多也是假的嘛,但假的不是沒有哦,現象是有的,但是幻有,緣起性空,不是真有,真有的只是香頭那一點,當然法身不可說,勉強的一個比喻吧,而修行的重點就是停下來,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當然啦這都是徹悟的後話了,具體咋樣冷暖自知,我不知道,也是說說自己的理解,樓主有興趣可以看看唯識,裡面分析的很詳盡,總之佛的境界是不可能用意識分別測度的,絲毫不可,後世人,尤其禪宗興起,嘴炮太多了,就像我說自己才華爆炸,不日將飛黃騰達,說說很容易嘛,終是萬難取一,口口說空,步步行有而已,實際上佛教是最最最重視實修的,是要下狠功夫才行的,包括禪宗也是啊,禪宗無罪,後人濫用罷了。
舉個例子,假設一隻沒見過人的老虎,聽說過人,會想,下輩子投生為人,不用捕殺天天吃肉,會不會很無聊啊
推薦閱讀:
※青年佛學者如何找到一個有實證的師傅?
※禪宗哪些公案最能叫人拍案叫絕?
※什麼是空性?
※智慧渡學人神通渡俗人。想擁有神通是錯嗎?
※佛說諸行無常,又說去了極樂凈土榮華富貴壽命無盡,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