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抨擊資本主義利用資本去剝削無產階級,為什麼我感覺資本的正確利用不就是這樣嗎?

沒有資本的引導,無產階級怎麼來發揮自己的生產力,而剩餘價值不就是資本家的智慧的回報以及資本佔用帶來的利益嗎?而且我覺得我們國家走的道路跟資本主義沒什麼區別啊。誰來給我解釋一下?


 生產力是價值(金錢)么?題主懂什麼剩餘價值!滿腦子的蛋回報式的蛋糕分配邏輯。 

  並且社會為什麼需要資本?為什麼需要為利潤而生產???????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成本是個人各種生產消耗,個人會節約自身的勞動時間,但交換的社會關係可不一樣,通過交換來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而利潤就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

  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對工人勞動時間的不等交換比例,正如企業中工人累死累活,消耗多少勞動要素完全與資本的成本無關,重要的是工資足夠低,成本才足夠低,如用相應的工資去交換更長的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同樣機器原料上的成本消耗也不是迂迴生產上的要素消耗,同樣是對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資本為提高利潤率的減員增效,根本就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物質生產使用的效率,面是提高剝削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不為自身服務,加重對工人勞動時間的不等交換比例,只有這樣資本主義的成本才足夠的低。

 而如果,社會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一樣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無需考慮社會組織的贏利,只考慮社會中每個人勞動時間(總勞動時間)的節約,那麼這時成本才是要素消耗,社會才會節約多數人的勞動時間。——這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而資本再生產增值的金錢遊戲,事實上就是再生產出對多數人更長行為(勞動)時間的支配關係。資本如同吸血鬼一樣,要把人們有限的生命時間用於資本金錢的無值增值,從而多數人要嘛承受不了越來越高的不等交換程度的剝削率而失業,要嘛成為窮忙人,債務奴,當一份、兩份多數工作都還不起學貸、房貸、醫貸時,就是經濟危機的開始

——————————————

並且價值(金錢原子)代表的是財富還是權力?

如果金錢原子(價值)代表的是財富,難道說30年前你父母給你存錢,30年後,你取錢出來夠買MP5、手機、個人電腦等,如果金錢代表的是財富,難道說30年前就生產了這些來庫存?並且產值3000萬,你說代表多少件衣服,還是蘋果?這些都是異質的。勞動支配方式不同,財富的形式就不同,金錢(價值)根本代表的就不是具體財富,而是權力。

顯然價值(金錢原子)只能是一種異化的人類勞動,它代表的不是什麼財富、蛋糕,而是權力(奴役)。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1小時的勞動,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即女工在這1小時內行為(勞動)屬於我使用,而不屬於她,這就是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中,根本不涉及具體的實物(使用價值)生產,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

而使用價值(物的有用屬性或者說物質財富)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而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確存在二重性,第一種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上的人類勞動,第二種,即作為價值的抽像勞動,按《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的說法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異化的人類勞動。(《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節就在說使用價值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金錢(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生產,即價值增值的過程就是製造出多數人個人更長的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因此勞動沒有價值,"勞動價值"、「勞動有無價值的爭論「是在無恥掩蓋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關係的用語,無恥掩蓋了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資本論》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節,馬克思就在批」勞動的價值「用語,指出勞動沒有價值!)

勞動的價值,等於說勞動的所謂狗屁功勞、功獻,何為功勞、貢獻,正如日軍支配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給日軍做皮鞋,日軍也參加勞動,對日軍來說是成果、功勞、貢獻,可對你來說就是痛苦的異化折磨,

這與資本主義中,利潤帶來的金錢增值(價值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是功勞、貢獻,可對多數人來說就是更長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在馬克思的邏輯中,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本身。或者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就不是商品拜物教者認為的財富、蛋糕,而是權力,而價格是用貨幣值計量的價值(被支配勞動),顯然價值概念代表的不是均衡價格,它相當於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概念代表的財富(或生產函數),但它不是實物(服務)代表的財富,而是被支配勞動本身代表權力,因此價值與總量相關的一般性實體,是與總量相關的概念。這樣就非常好解釋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等的工資等問題,這些成交的價格只是一筆價值量的渡讓,而系統整體的總量價值量是不會按這種尺度來增值的。即勞動價值論是要證明像產值(或者說實際GDP)實際代表的是被支配勞動代表的權力,而不是代表所謂的財富、蛋糕或者說總生產函數。所謂的經濟增長只不過是資本主義權力關係的拓展。理解這一點對於指導民族國家如何破壞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非常重要。

同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須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中,而不是代入到價值是實物,勞動生產實物的邏輯。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是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量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出的,即當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出商品裡邊有含有相同的東西,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說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人類勞動。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須代入到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邏輯中,而不是代入與供給數量的邏輯,代入到前者自然會把總量價值、總量利潤、一般利潤率與技術因素的關係完全排除,證明價值代表的是人與人的權力關係,而後者確涉及技術生產率,後者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在這裡只有使用價值才與技術相關,價值形成取決於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社會關係,只有生產資料私人制下,勞動才會被奴役成價值。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情況:

假設資本有機(C/V的比值)的構成相同,這裡資本家的商品交換的尺度必須不低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尺度,否則長期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要縮水或者破產,因此資本不會在一個行業技術競爭到破產。積累式競爭才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競爭形式。這時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連街邊麵館的一碗面都會漲價對抗,也就是說這裡多數行業的資本會漲價,當不能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夠買利潤率較高的領域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這樣所有行業的價格向價值的交換比例靠攏,價格就圍繞價值波動了。同樣通縮也是一回事,由於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這時資本家可以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的工資,直接增加相應工資下的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事實上這與通漲時的積累式競爭是一回事,通漲時壓低工人工資被與利潤率調整相關的市場價格波動掩蓋。

現實資本主義,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當資本有機構成不同(C/V的比值不同)時,由於不變資本的比重較高,這樣如果價格還圍繞價值波動,那等量的資本就沒有等量的利潤,這樣不變資本構成比例高的資本必然高於價值的價格波動,不變資本構成比例低的必然低於價值的價格波動,這樣才可能保持統一利潤率,而平均利潤率加到成本價值量上的價格,則被馬克思定義為生產價格。當然如果有機構成不同的商品還要按價值波動,並且保持相同的利潤率,則說明剝削率不一樣,但在統一市場下,剝削率高於平均水平,工人是會流走的。

可見價值不是什麼均衡價格的概念,是取代了馬克思以外的一切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的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它不是實物代表的財富,而是某種被支配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這樣就比較好解釋諸如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的工資等,都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並未按這種成交尺度來增值,這些從總量理論上很好解釋。

(注意:資本的有機構成增加,並不是技術因素的結果,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的結果。因為生產率提高,那麼生產機器等資本品的價值量也會相應降低,但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會採用更多的新技術,正如誰的錢多,誰就更易挖走的技術人才和夠買先進的機器一樣。不能因為資本有機構較高的資本,採用更多新技術,就認為有機構成增加是技術關係導致,這種結論非常荒唐。一般利潤率下降不是技術關係導致的,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社會關係導致的。有機構成提高,現實反映為地租、專利費等不斷的增加,地租、專利權代表的都是社會關係,而不是技術關係。這樣不變資本夠買的作為商品的資本品事實上是一個遠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所表示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來源,即剩餘價值來源於工人的勞動,用馬克思的公式來表示,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係,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係。

————————

價值代表的是財富、蛋糕????資本是機器?????????是生產力?????

資本主義所謂的經濟——產值(錢或者說價值)是什麼??如所謂的實際GDP(價值總量),從馬克思經濟學的角度代表了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權力關係),而不代表財富和所謂的總生產函數關係。因為價值是某種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就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認為的財富、蛋糕,而是權力!

如: 實際GDP這個指標很不好用。例如,在實際GDP的統計中,美國1820年時人均GDP是1600美圓,中國2000年時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圓,更要命的是中國宋朝時的GDP相當於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中國人2000年時的生活水平比美國1820年或中國宋代的時候還要差呢?這顯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國或者中國宋代當時有的那些產品的人均產量和現在中國的人均產量作個對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說我們現在消費的東西絕大部分是當時美國或宋代沒有的。如人們經常說的,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幾乎所有的消費品、包括汽車和民用飛機的擁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國出口大量的消費品,怎麼可能比美國1820年的生活水平還要低呢?

凱恩斯有類似馬克思揭示的商品拜物教的邏輯,凱恩斯1930年在其《貨幣論》一書中針對這種國民收入的統計含義提出疑問,GDP統計中的各種產品是異質的,怎麼可以加總在一起表示實物產出呢?實際上,這種加總和指數問題在理論上是有確定的結論的,即只能是單一產品或穩定狀態增長(即所有的產品按同樣的比例增長),比如說有蘋果和梨兩種產品,如果它們的增長率都是10%,可以確定的說產出的增長率是10%;但如果蘋果的增長率是15%和梨的增長率是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指數的。這一問題實際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異質品世界來講,說GDP增長8%,顯然不如說去年生產的是21寸電視而今年生產了29寸的電視更清楚

 對於物價指數的統計也是如此,這種統計只能在單一產品和穩定狀態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蘋果和梨的價格都增長了10%,可以確定的說物價上漲了10%;但如果蘋果的價格上漲了15%和梨的價格上漲了5%,或者價格同時上升而蘋果和梨的產量比例變化了,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物價指數的。並且十年前、二十年前、五十年前生產的消費品完全一樣么?不一樣又如何有比較性?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商品(貨幣)拜物教的時代,人們的大量被宣傳格式化了。

 這裡最使人困惑的一個概念就是資本了。在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中,資本被作為實物的機器設備納入到生產函數中,即Y=F(K,L),以表明其對實物產出的生產力。但在國民收入統計中,資本只是一個價值概念,它來自於以前用貨幣計量的投資。奇怪的是,主流經濟學在採用生產函數分析時把資本的產出—GDP用物價指數方法分出實際GDP,同時把資本的收益—利率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利率,但從來沒有把生產函數中的資本以及投資去除以價格水平而變成實際資本及實際投資,這種生產函數的計算顯然存在著邏輯錯誤,即把名義值和實際值攪在一起了。同樣,在生產函數中,勞動的計量採用的是實際值,而資本卻是沒有被價格水平除過的名義值,這又怎麼能夠計算它們各自的邊際產出呢?把名義值和實際值的資本勞動比率(K/L)放在一起又是什麼意思呢?這種邏輯上的混亂引起實際經濟分析中更為嚴重的思維混亂。例如,在實際中,所有的資本勞動比率很低的發展中國家都在採用那些資本勞動比率很高的技術,而在美國則出現了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列昂惕夫悖論」。

  實際中的資本是不是主流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機器呢?對此在統計資料中是不難找到說明的。按照統計資料,美國的總資本中65%左右是地產,而且這個比例在長期中一直保持穩定,由於美國的投資率在長期是穩定的,那麼就意味著,由投資所轉化的資本增加或資本積累只是地產的增值或地價上升,而根本不是機器的增加。這樣,資本就只是那塊兒地,資本積累只是人們用更高的價錢(投資)去買那塊兒地。當然,除去地以外還有35%的資本,它們是不是機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資本中,絕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專利和商標等無形資產構成的,機器的價值只是佔總資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書中總是使用統計數據來說明美國的資本勞動比率是中國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機器是由勞動生產的中間產品,美國現在所使用的機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產出來的,以前的機器都報廢了,美國的產業工人只有幾百萬人,而中國卻存在幾個億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資本是機器的話,中國完全可以用這些人在1年中生產出美國的這些機器(當然要知道這些機器的生產技術),實際上,中國現在也正在按照這個速度生產機器而成為世界工廠,但在資本的價值上趕上美國的可能性卻很小,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投資和貨幣供應量要以比現在高出幾十倍的比率增加,當然這裡排除了人民幣匯率成倍升值的可能性。

馬 克思對生產勞動的定義似乎可以作為GDP等國民收入統計的理論依據,在批評了斯密把物質產品的生產作為生產勞動的定義後,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中,只有能夠為資本家帶來剩餘價值的勞動或僱傭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就是價值。這裡只要把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用貨幣計量即可聯繫到GDP的統計。如前面所表述的,當採用貨幣交易時,假設所有的企業都是資本主義企業和所有的工人都被資本家所僱用,則馬克思的生產性勞動的定義是與國民收入的統計相一致的,即所有的產品都是經過貨幣的買和賣兩個過程,以使貨幣增殖,而根本不涉及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的具體形式。

  但是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邏輯中,價值是一種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就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所謂的財富、蛋糕,而是權力。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價值的增值、交換的不斷擴大源於剩餘價值這種不等交換,可見商品生產制度的邪惡。

  那麼GDP(所謂的經濟)是代表的實物么?或者說被認為是代表財富的實際GDP的含義是不是一個邏輯錯誤,正如完全軍管的社會或者完全非商品化的社會GDP將為0,但是它的財富生產能力為0么?又如匯率不包含任何物質屬性的原子一樣,只代表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中,各國資本之間的一種權力關係,然而這種權力關係只有在體系內才是成立的。

  只有白痴才會認為是統計指標的問題,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問題,正如所謂的GDP對資本主義來說就是最重要的,因為資本主義追求的就是錢(價值),只要錢的數字不增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得癱瘓,然而這種增值確是要讓人們有限的生命時間用於資本金錢的無限增值


你理解的有道理,但不全對。你理解的有道理的部分,正是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的理由,即用個人價值,個人努力換來成果,而不是封建地主坐享其成,也不是王公貴族的身世家族,天生命運貴賤有別。

你理解的錯誤的部分,是沒有弄懂關鍵詞,一個叫剝削,一個叫剩餘價值。剝削就是說,本來你應得的,沒收了一部分,只給你能讓你生存的那一部分,這就是剝削,這比封建地主的剝削仁慈得多,但仍然是剝削,是不公正待遇。所謂剩餘價值,就是說,原本我規定你上班八小時,但是你回家還有大把大把時間啊,怎麼辦?那我就讓你加班,你必須加班,不加班我就炒了你。這就是榨取剩餘價值,榨乾你,其實也是剝削。

是不是聽著很熟悉?是不是好像在說你的遭遇?其實馬克思筆下的資本主義,是18,19世紀的資本主義,我們現在叫他資本主義初級階段。而他所說的社會主義,很可能就和現在的發達國家一樣,我們其實應該叫他現代資本主義。對頭,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的上一個階段,那就是。。。。。。


資本確實可以通過資本家進行更好的周轉和利用,比如金融業和銀行業的產生,從前的社會主義國家很多國有制的公司處於虧本狀態,但是仍舊沒有關閉。

雖然馬克思是批判資本主義的,但是馬克思從來沒有否認資本主義的貢獻。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高度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的,這跟那些偽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同的。

在高度資本主義社會實現這種資本主義制度完全沒錯,但是進入社會主義後就不適合這種制度了。

這些都是西歐語境下的。如果是東歐、亞洲、阿拉伯世界,這些都另當別論了。這也是晚年馬克思沉默的原因吧。


你理解的很對


推薦閱讀:

生活中有什麼被剝削卻沒有意識到的例子?
如何理解馬克思與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關係?
科學不是上層建築,但哲學卻是上層建築,那麼哲學指導科學是否會把科學帶偏?或者指導科學本就有些假呢?
為什麼哲學我們強調學習唯物主義或者馬哲?
啟蒙辯證法是什麼意思?

TAG: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