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商品全國統一價格嗎?如何做到的?

日本 商品 價格 統一


補:在最後加了兩句嘮叨,如果有朋友覺得我的答案和題目契合不上的話,可以跳到最後看看我的解釋。當然如果您有什麼意見或者想法,歡迎您留言或者私信,讓我們一起交流學習呀~嘿~

————

不請自來。其實這個很有趣的問題,簡單又複雜,出成商院的入學考試題是完全可以的,哈哈。

首先一句話回答題主的問題:價格控制是靠對流通系統的話語權控制來最終實現的。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全國統一價格這個事情從現實角度講,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你會發現很多的產品在日本都不是統一定價,關於這點,我們稍後再說。

回到正題,統一價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價格控制的問題,一定是有強力的一方在主動做著價格控制,不然這樣自發的全國統一定價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當然首先排除習慣價格這個因素,這個也放到後面說。)

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被改為:是誰在控制著日本的商品價格?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對價格進行控制的呢?實際上,以二戰為第一次轉折點,日本流通體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話語權主導單位發生了兩次極大的轉變(更迭),價格控制的背後,是整個業界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本的流通系統的主要參與者有三方:製造廠家(メーカー),批發商(卸業者),零售商(小売業者)。話語權的主體隨著時間,經歷了【戰前-批發商】,【戰後-大規模寡佔廠商】,【現在-大規模零售商】三個階段的轉變。

我們分階段的來看:

1.
戰前-批發商控制階段

這個階段信息溝通還並沒有非常發達,生產者的影響力也相對有限,零售商的權利同樣非常少。所以想把自己的產品從自己手裡送到消費者手裡,主要是依靠批發商的大量購入和之後的分發。於是價格的話語權就自然的落到了批發商的手裡,生產者給出價格之後,批發商會進行調整,而向零售商分配時同樣會做一定要求,這樣無論在哪個地方,同一產品的價格總會是相對一致的。然而這個階段顯然最終消費者購買時的價格是不會完全一樣的,畢竟最終把商品賣給消費者的零售商雖然受到權利控制,但是這個控制並不是完全絕對的。他們仍有小幅調整的能力。

2.
戰後-大規模生產者控制階段

隨著戰後重建和產業復興,在這一階段的日本湧現出了許多世界矚目的大型生產廠家。他們有很好的利潤率,他們漸漸有了知名度,並且在那個時代相對競爭也沒有當下激烈,他們中的很多甚至呈現出了壟斷的勢頭。而批發商也逐漸增多,信息的流通也逐漸發達。在這樣的情況下話語權自然就轉移到了財大氣粗的廠商這邊。這個時候第一次出現了強有力的從源頭到終端的完全價格控制,一大特徵就是「建値制」的出現。

建値制簡單的來說就是廠商提前設定好販賣的價格,在這個價格下,無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會有的賺,而如果下游的販賣者表示利潤太低,廠商甚至會在直接給予金錢的補償。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維持自己品牌的一致性,讓自己的產品免於遭受市場競爭的價格變動帶來的不必要的危害(比如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而導致的價格的暴漲或暴跌,從而對品牌形象衝擊)。這個階段的關鍵詞就是「マージン」,「リベート」,「販促費」。如果有不服從的下游販賣者出現的話,廠商可以通過不予以配貨或者選用其對手公司的方式來對其進行懲罰(同樣,對於遵守和支持自己的規則下游販賣者,生產企業會給予獎勵,這裡請參照パワー?コンフリクト論)。所以,在這個階段,廠商靠著自己的話語權和金錢實力,實現了對價格的徹底控制。(這一體制最終隨著開放價格等制度的出現逐漸被替代。)

3.
現在-大規模零售商控制階段

近年來,隨著政府政策限制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生產者的價格控制體系逐漸崩盤,取而代之的是零售商的崛起。這個階段的開始是各大商場的崛起。京王,明鐵,大和等眾多的百貨公司的發展,讓零售商的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強。從這時起,話語權的更迭就開始了。而真正對生產者的地位造成致命一擊的,還得說是便利店的快速普及。便利店在20世紀末以迅雷之勢覆蓋了日本大部分的城市,在家門口就能買到一切生活必備的東西,這首先對傳統的零售業造成了絕對的衝擊。這意味著什麼呢?從結果上來看,便利店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對消費者的購物內容的控制——通過控制自己販賣的商品的選擇,對消費者的購物選擇做出了限制,導致消費者只會從自己上架的商品中進行購買行動,特別是那些競爭很激烈的產品類型,代替品極多,而哪一個都可以充分的滿足消費者的時候(這裡暫且不考慮品牌忠誠度等因素)。

所以對於生產者而言,一個零售商選擇不賣我的產品了,這放在幾十年前完全不算事兒,然而在如今,比如711或全家表示我們不會販賣你們的產品,這個打擊是巨大的。它的根本就在於如今,711這樣的零售商實際上形成了對販賣渠道的控制,能夠和這些零售商維持良好關係並充分利用他們的話語權,對於廠商而言簡直是太重要的事(這裡可以參考一下Asahi和Kirin啤酒的市場競爭實例)。零售商控制的極端的一個表現就是PB產品的出現。曾經威風凜凜的生產商變成了零售商的附屬品,這個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

所以,當零售商實現了對流通系統的實際控制之後,很明顯,價格控制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了。

就這樣,簡單的為題主梳理了一下日本的流通系統變革的三個階段,價格控制的方式也是這樣伴隨著市場話語權指導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的。當然流通系統的變革這個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這裡面還有很多的模型和理論,這三階段的變更不過是最明顯最主幹的東西而已。

至於我們現在看到的「價格統一」的實現,除了上面提到的零售商實現的對流通系統的控制,更加深入的一個概念是垂直營銷系統(VMS。在這個理論下,又分為企業系統(企業システム),契約系統(契約システム),管理系統(管理システム)

企業系統:一個最好理解的說法就是垂直一體化,無論是生產者企業建立直營店還是零售商進行生產商收購創建PB,也就是產銷一體都在自己的公司內部的方式。蘋果,711可以算作這一類。在這種模式下,產銷一體,價格控制自然是輕鬆地可以實現。

契約系統:也就是通過嚴格的契約合同實現的類似於垂直一體化的狀態。同樣可以按照最有話語權的主體來分類,比如零售商主宰的コーペラティブチェーン(比如CGCジャパン),フランチャイズシステム(特許經營,比如麥當勞、モスバーガー)之類。這種模式下,合同中一般會對價格進行規定,所以也就實現了價格控制。

管理系統:最為鬆散的結構,前面提到的流通系統的三者如果大家話語權差不多實力也差不多的話,最容易實現這種模式,也就是沒有具體的明確的合同,然而大家一起合作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價格控制,然而具體的執行情況並不能有好的保證。

那麼既然有以上種種,為什麼價格還是沒有實現完全統一呢?在這裡就要涉及到很多新的理論模型,比如延期-投機模型,通過SCM理論建立Channel Capital的模型,流通選擇理論,企業的價格戰略(這是一大塊兒,各種各樣的心理定價、市場滲透定價、上澄み吸収価格戦略之類的理論全都要放在這裡,這是導致價格隨著時間、地點變化的主要原因)。這些理論、戰略、模型的存在,導致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在市場競爭中為了生存,會不斷地對商品定價進行調整,從結果上來看,好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價格就不一樣了,而實際上他背後的價格控制體系的根本是沒有改變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在理論層面上,日本的大部分商品都實現了價格統一,而在實際表現上,根據不同主體的不同戰略需求,當你走進不同的商店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商品的價格並不一致。

所以總結一下:

1. 價格統一實際上是價格控制的體現。

2. 價格控制的實質,是流通系統參加者通過自身話語權對流通系統進行的控制。

3. 流通系統控制的狀態經歷了三階段重大的變化,每個階段控制的方式有所不同。

4. 當下價格統一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垂直營銷系統的概念的誕生,眾多的流通主體開始了垂直一體化發展。

5. 縱使產品的定價實現了本質上的統一,而在實際表現上根據流通主體的戰略需求,價格仍然會出現不同。

另外一個小插曲:在戰後其實日本短暫的實行過一陣「価格等統制令」,也就是國家層面對商品價格進行控制,那一階段確實是實現了價格大一統的狀態。然而這個行為本身與市場和經營學已經無關,所以只在這裡補充說明一句。

參考文獻:

和田充夫, 恩蔵直人, 三浦俊彥. (2000). マーケティング戦略. 有斐閣.

石原武政, 矢作敏行 (Eds.). (2004). 日本の流通 100 . 有斐閣.

価格等統制令

——————

這個問題的實際解答遠比我的答案要複雜得多,這裡給出的答案只是其中很主幹的一部分,而且大多基於市場營銷理論,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朋友的探討。這裡面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溝通~

——————

6-14 22:35 補充幾句嘮叨~

額,話說原題是這樣的....

確實原始題目有一些問題,在這裡補充啰嗦兩句...

日本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絕對的價格統一,有價格統一的商品,比如蘋果的手機,比如資生堂的化妝品;也有價格完全開放的商品,比如很多生活必需品。

想在這裡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說「價格」的時候,應該分成「定價」和「售價」來看,因為市場營銷戰略的需要以及市場因素的影響,很多商品的定價雖然是統一的,然而售價是不同的,比如很多的化妝品。這是營銷學裡很有趣的眾多理論的融合導致的結果,我覺得我這個答案對於前者應該可以說進行了一個相對概觀的介紹,當然後者其實更加有趣,也更貼近大家的生活,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希望能聊聊那邊的故事

我的答案主要圍繞「價格控制」這個中心展開,應該說是解答了題主一開始的問題,並且把題目進行了一些擴展。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地契機,與其單純來談「統一定價」這個現象,了解一下他背後真正起作用的「價格控制」的相關理論和背景,不是更有趣更全面么?希望各位朋友可以理解哈~


你真是夠了還拉上我!

看了一下答案,流通當然是一方面,需求也是一方面。

比如摺疊手機在中日的價格,這個就比較明顯了

至於統一定價我覺得在建值制度崩潰以後,日本也不大常見了吧?尤其是ヨドバシ此類量販店對松下的衝擊顯而易見

容我開電腦


CHIN的答案寫的很長,我覺得很多無關主幹的東西可以砍掉,很多日語名詞換成中文名詞更容易讓人理解,並且有些觀點我並不是很認同。

生產商有自己的出廠價,最終價格由販賣商來決定。

比如某綠茶飲料,L超市進價是69元,實際超市賣是129元。第一眼看到你是不是很吃驚?利潤這麼高?錯了,L超市還承擔著物流的成本,運營的成本。他的實際利潤有多少?其實已經很低了。

販賣商除了顯性的運營成本,還有隱形的運營成本。比如某S超市,7年更換一次系統。系統開發費用在300億日元(實際費用不止這個數),每年的系統維護費用有數十億日元以上(保守估計)。所以相比大型連鎖超市,很多地方性的小超市或者規模比較小的連鎖超市,商品價格會比全國性的超市賣的便宜一點點。1日元的差異放大到千萬倍就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了。

我不是很懂經濟學,不過在日本多年的經驗告訴我。

1,日本商品的暴利性遠低於中國。

2,一份價格一分貨。

遵循以上兩個原則,我提出我的看法。

物流費用在日本存在較小的差異性,大部分零售商為了維持客流,壓低利潤。而因為大家的成本接近,所以大家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接近(行業內部可能有某個計算公式。)


跟地域大小有關係吧。


偽命題啊。全國價格並不統一。


噗,價格根本就不統一,而且一個商廈里不同的葯妝店或者電器店都不一樣。包括商廈里臨時櫃檯(沒有店面只有櫃檯)也可以隨意調價格。我碰到過大叔看我糾結布丁不知道挑什麼口味還多送一個給我。


代購狗怒答:怎!么!可!能!統!一!

曾經為了找到相對便宜的貨源跑斷腿。


偽命題,因為價格並不統一。(?_?)


不統一嗒。關西明顯便宜呀


不是的,基本上是繁華區偏貴。而且,每個店總有幾個很便宜的商品,彼此還不一樣。品牌商品基本上是一個價。


並不是統一價

反而去日本感受最深的就是怎麼差價能差這麼多!!!

同一商品在同一連鎖便利店的價格都不同~

生活用品15人民幣的東西差價在3人民幣左右,見過同一東西有45、85兩個價,幾乎翻倍。小東西的差價記得比較清楚,貴的反而沒那麼在意,但基本上有差價。

好像價格越高、品牌大的品牌價格比較統一,蘋果手機大概是做的最好的~

以上所有商品的價格,並沒有包含旅遊購物點的~,中國人購物點我沒買任何東西(*^__^*)

因為會點日語,全部是自己離團去購物噠~


如果要做到統一價格肯定要政府的控制才能做到


地方小


海淀的家樂福和通州價兒也一樣


why not?!如果想,我大河南也可以全省統一價格,何況小小的日本!


並不統一,至少葯妝店是這樣。


很多日語名詞換成中文名詞更容易讓人理解,並且有些觀點我並不是很認同。


不是統一的!比如個大藥房同一種葯!或者化妝品!價格有差別!


不可能一個價吧…畢竟是市場經濟,怎麼能夠全國統一價呢?除非是在特殊時期,比如戰爭等,不然是不能統一價格的,這樣不符合價格機制的哦


為啥故宮裡的烤腸比故宮外面貴 因為房租不同咯 不清楚日本的情況 你確定富士山裡的烤腸跟便利店一個價?如果有的話


推薦閱讀:

普通家庭如何移民日本?
2月日本京都大阪自由行,六天行程該怎麼規劃(不包括來回兩天飛機)?暫定環球影視城、日本橋、嵐山必去
如何評價外籍作者創作日本背景漫畫和輕小說?
如何評價平井堅的音樂,平井堅在日本音樂界的地位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日本 TBS 播放的節目「中國人 50 人大集結!日本人が知らない中國人の本音を直撃」?

TAG:日本 | 經濟 | 日本生活 | 日本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