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里廈門話、漳州話、泉州話有哪些有意思的區別?

以及如果要學學閩南語,學哪裡的話比較正統好聽呢,就像學粵語要學廣州香港話一樣。


作為廈門人,我的感覺主要是ue-e-er、ik-iak、iang-iong、iak-iok、i/u-ir、ee-e、in-un、uinn-ng、enn-inn、ionn-iunn的區別。

------------------------------------------------------------------------

算了,可恥地抄襲下吧_(:3」∠)_

資料來源:《漢語方言深度接觸研究》,徐榮。


許多人認為應該學廈門話或者台灣話。這裡面有經濟的元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這兩種有個共性就是融合。學什麼,看個人的需求,泉漳片裡面泉州話更古老,漳州話更好聽更好學,廈門話則是很多辭取泉州,調選漳州。

泉州的開發較早,泉州話也就比其他方言更古老點這個毋庸置疑,最早記載是在晉時期南遷大量漢人遷徙,所以很多泉州話還保留著古老的漢語,在文白異讀方面更古樸,也有說當時的晉市皇族南遷,帶來了許多宮廷上古音;而且自從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斷的有外來文化的交流,因此泉州話融合了許多外來元素。也因為這樣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泉州話都作為閩南語的代表,而且加上泉州人更有拼搏特別是海外拼搏的精神,海外僑胞多,流傳的範圍廣所以它的傳播保留會更好點。比如高甲戲。

漳州話相對比較晚點,開漳聖王陳元光來漳的時候是唐朝。他當時帶來了很多的河南士兵,他們當時通用的是河南的河洛話,因此閩南語有時也被稱做河洛話。漳州自從月港後也不斷的有外來交流,不僅經濟和物品的交流還有語言文化的交流,很多新物品新叫法。這又有異於泉州的外來辭彙。個人認為漳州話會更軟更輕一點,沒準這也跟漳州人更安逸的性格有關。比如薌劇。

關於漳州話與泉州話區別還是有點大的,不僅有語調調值還有辭彙上的區別,語調上泉州感覺升調較多,講話有種向內吸的感覺。而漳州則較低,語調有種輕吐出來的感覺。而且之前說過了泉州話更古老,所以有些字詞讀起來更老,比如筷子讀du同箸。當然漳州也有文白異讀(起初打錯,多謝評論區指出)。只是兩者在文白異讀上會有呈現不同時代。(鑒於我沒學過國際音標,因此在講語調等方面的時候難免有錯誤,有錯的可以提出來)

廈門話,開始流行大概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無論是對外交流還是經濟都不斷發展。廈門也逐漸取代泉州成為閩南語的代表。廈門清朝時期屬於泉州府,因此很多是以泉州話為根基,但是廈門在處於泉州漳州之間,因此也吸收了許多漳州的因素,將兩者糅合在一起,去掉一些較難學的,較古老的慢慢的就發展成現在的廈門話,半漳半泉亦漳亦泉。廈門話總體的語調調值會偏漳州一點,這也是許多人說聽得懂漳州的比較多的原因,而辭彙則偏泉州一點。

除了上面講的這三個還有像龍岩話、漳平話等等這個也算閩南語,這兩個會偏漳州話一點,偏雲霄東山那邊的。當然很多人說的隔壁縣的都有感覺音不一樣,很多是因為語調上的問題,還有個原因就是各個分支下面還有分支。像泉州話下面還有南安晉江安溪石獅等,漳州下面還有石碼南靖平和華安漳浦等。這些在讀音用字上很相似,只是在語調調值上有所區別,也因為這樣,閩南語在傳播和傳承上有一定難度但同時這也是它的一個發光的亮點!

至於台灣話,我在以前一個回答有說過了,閩南話和台語的區別有哪些? - 白白的白起的回答 。

最後我想說,選擇學廈門話學台灣話,不是因為他們更發達不是因為他們更融合更混血,而在於很大一方面這兩個地區有專門的書籍專門的人員專門的環境還有電視節目等,這些對於傳播和學習更有利。不然僅僅靠著泉州講古泉州新聞漳州新聞來學泉漳語就比較勉強了。


閩南語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方言,其博大精深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口音,作為土生土長的廈門人,我只能分清廈漳泉的差異,最多就到區,但父母那一輩的人甚至能分清不同村莊的口音。

要學的話建議學台版,台版可以說是比較綜合的,融合了廈漳泉的各個地方的口音。而且有許多歌曲,電視劇,綜藝節目可以作為學習材料。

除了台版之外建議學廈門的口音,因為廈門的可以和廈漳泉無障礙交流,至少聽得懂。但漳州和泉州是互相聽不懂的,但也不排除個別聽得懂,離廈門近的地方口音差別會小一點。所以廈門的口音會通用一點。

其實個人的建議是題主生活在哪裡就學哪裡的口音,外地人要學好閩南語真的挺難的,很多在廈門生活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外地媳婦說起閩南語來本地人還是一聽就聽出來了。

作為閩南人,我特別熱愛閩南語,一直引以為傲。雖然現在在廈門大多都講普通話了,但在家裡還是以說閩南語為主。對下一輩的孩子我們也會有意識地和他們講閩南語。畢竟上學了學普通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小時候不學閩南語的話長大幾乎就沒機會學了。

不求發揚光大,只希望我們這一代可以保護好她。


我大學舍友,來自大江西,讀書的時候某日突然對閩南語來了興趣,嚷嚷著我們教他,於是開始了些基礎對話,如:甲霸妹,哇嘎里共之類,但是這種還是需要語言環境的,我們宿舍3個廈門,一個惠安的,平時也是普通話為主,所以,基本也沒環境,他想學的時候在飆幾句這樣子。後來某日,他從包里翻出一本字典,問我某某個字怎麼讀,我就震驚了,「精編閩南語字典」!!!竟然還有這神器?長那麼大第一次聽說加看見,簡直震驚了都!他也很刻苦努力啊,晚上睡覺前固定的閩南語時間,沒錯,就是和你考四六級之前的學習模式一樣,太逆天了,而且人家還知道某調頻的廣播有在教,天天時間一到就掛上耳機在那學。現在畢業N年了,和我們閩南語對話基本沒問題了,前2個月還討了泉州媳婦!

說了這麼多,說說題主的問題,首先,有意思的區別?是有區別,但沒什麼有意思的區別,就是口音上的不同而已。其次,學哪裡的比較正統?看你環境,身邊的人咯,開始學的時候再怎麼正統你的口音都會很奇怪。學一門語言是為了學以致用或者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是單純為了所謂的好聽。但真要講究的話,可以學習廈門腔(雖然廈門腔也有分,但從學習角度來說沒問題),作為不了解閩南的人,要在閩南學習,工作甚至紮根,也是首選廈門了,這裡沒有對漳州泉州地域歧視的意思,而是作為一個現實的人口流動大趨勢來說。

以上,謝謝!


這有點像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關係,從淵源上說肯定泉州音和漳州音最正宗(不要再嗶嗶都正宗了,看看廈台等地的閩南人祖籍都哪裡)。而通用程度上,廈門音台灣音俗稱漳泉濫,混合的口音,所以都聽得懂,最為通用


你個啊被宰不會說閩南話還想娶我女兒

真事


怎麼說呢。。。泉州的閩南話其實很寬泛。。。光這樣代指,所以前面人討論發音我實在聽不下去了。。。

比如前面有的人說 被 字,廈用hoo,泉州用too,那麼我告訴你,泉州安溪也用hoo,那些討論牛哪裡讀wu,哪裡讀mu的,我告訴你泉州都有。你們說到廈門和泉州差別。。。作為晉江人其實差個語調,作為安溪人連發音都差了。。。泉州裡面,東石一朵奇葩發音賊有意思,差異巨大但是在能理解範圍內。。。

而且,泉州作為閩南語祖宗,規矩比較老,舉例說,前面說的被的那個音,在閩南語里除了表示被動,也有表示給用法,too(hoo) li ki xi讓你去死,和too(hoo) lang tai xi被人殺死,這時候有口音差,其中表示 給取一個名字 的時候說hoo 一個 lang mia而不會用too,各地沒有區別,但給人東西和表示被動時候保留各地區別。另外如果要表示被動,推薦用ki,這個各地沒有區別(別跟我提東石)。例句:ki lang diao xi被人弔死。東石發去,是咬牙音,牙縫禁閉。

那裡 一個 沒有注音是因為。。。拼音沒有長短音所以這個 一 還真的不太好注音,表基數詞接近yi發完馬上停住,表序數詞接近ji馬上停掉。。。說是接近實際上差距還是很大無法言盡了。

樓樓我表示輾轉安溪晉江泉州市區廈門讀書,奶奶是戲子,從小泉州各種地區閩南語聽多了,什麼口音都是浮雲。。。如果有字詞用法不懂,或者有關差異歡迎留言討論,我盡我所能告訴你們一個最完整的大泉州範圍閩南語。。。


我記得大學時候舉辦過廈漳泉三地的老鄉會,一開始大家都想用閩南話套近乎。結果發現泉州的只能跟廈門的講得通,漳州的也只能跟廈門講得通,而廈門的人最少,結果廈門的老鄉累得不行,要同時跟兩邊的人說話而且要稍微反應下才知道說什麼。最後大家乾脆一起都說普通話了,喝酒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只是,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父母和我都在廈門長大 但嚴格來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潮州人 40年代過來的 現在稱呼起來都是廈門人

其實島內廈門人往上翻幾個輩 以前多是潮汕廈(島外)漳泉或周邊某些地區來的 嚴格算起來也是外來人口 只是居住非常非常多年了 敢真正自稱祖傳廈門人的估計只有島外的朋友吧 所以我有些大膽猜想廈門島內的閩南語 是周邊廈(島外)漳泉潮汕台灣的方言碰撞出來的一個通俗綜合版(這只是我瞎猜的)

表示其實潮州話和廈門閩南話差不多 只是個別詞差別 這是奶奶外婆說的 我沒回潮汕過了(奶奶外婆10多歲來廈門 呆到現在七八十年了 但還是常常能聽到她們提起家鄉 )

現在奶奶和外婆說的閩南語跟島內思明廈門人一模一樣 我的姨媽在台灣呆了幾十年 平時回來廈門交流溝通也幾乎一模一樣 個別詞有差別或說用詞習慣細微不同而已

而跟集美的朋友 有時說太快聽不懂 說慢才能聽懂一些

而泉州市區晉江石獅永春和南安大部分都聽得懂他們也的懂我的 但用詞說法語調有很明顯不一樣 但不影響交流

漳州的朋友接觸比較少 說太快也有點聽不清 慢慢來還是可以的

仙游三明大田的話甚至也會聽懂一點點 是大概內容懂 具體到個別詞的話就不懂了

還有去三亞海口玩 也覺得那邊方言有點閩南語的味道 後面聊到才知道他們那邊很多也是福建以前打漁過去的 然後定居在海南 和福建沿海有些淵源

如果要學 感覺台灣的會好一些 至少廈漳泉都聽得懂台灣的影劇歌曲


臺語,或稱臺灣話、臺灣閩南語、福佬話、河洛話等,其很有趣的是關於台語方言差的資訊也可做為釐清廈門話、漳州話、泉州話區別的一個參考。

因台語本身就是由廈門、漳州、泉州等地的移民所帶來閩南語混合形成的,有些地方台語比較接近漳腔,有些比較接近泉腔,有些則是泉漳濫-和廈門腔很類似,泉漳濫也是台語的第一優勢腔(高雄腔,台南腔)。

以上介紹只是說明想要帶出我之前看到的小測驗,覺得很有趣,他是測驗看看你的腔調接近哪個台灣地方(也可以換算成哪個大陸腔調,底下說明有介紹),很多差異很多答主都已專業的回答,自己則提供一些實際的選擇測驗,直接體會這些腔調彼此間的差異 : P

資料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taigikho/posts/976076829112969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79SndnHAw

〔1〕此微測驗「粗略」的分數對照,置於文末【分數對應代表點】。

 

〔2〕口音愈相似,總分愈接近。但,總分相同,不代表同口音。(活動的另一套測驗,含括「聲韻差、聲調差、用詞差」三項才能測出準確的臺灣各地口音。但以初步認識口音為目的,以及便於記分,先玩玩這個「漳泉二分法」的粗測為佳)

 

〔3〕臺語使用率愈高、居住地遷移次數愈少,愈能符合該分數的地點對應。

 

〔4〕對應基準:

中國福建省「漳州話府城腔」對應基準:20分,

中國福建省「泉州話海口腔」對應基準:52分,

中國福建省「泉州話府城腔」對應基準:70分,

中國福建省「泉州話山城腔」對應基準:78分。

※臺灣俗稱的海口腔,近於泉州話府城腔,臺灣「無」泉州話海口腔分布點。

 

〔5〕分數對應不到?例如有人:「我是鹿港人,為何只有36分?」

◎可能原因:

(5.1) 父母均非鹿港人,搬至鹿港才生下你。

(5.2) 父或母非鹿港人,融合非鹿港口音。

(5.3) 媒體傳播腔多落於38±4分,你已同化。

(5.4) 在家很少說臺語,你會的其實是好朋友腔,與鹿港無關。

(5.5) 出外讀書、工作後,兼容外地口音。

(5.6) 你只是感情上的鹿港人,實際居住該地的時間不長。

(5.7) 你是鹿穀人,打錯了。

(5.8) 你算術不好,加錯了。

(5.9) 你不是鹿港人,記錯了。

 

【分數對應代表點】

◎宜蘭人:24±4

◎新北瑞芳人:26±4

◎南投人:28±4

◎桃園人:30±6

◎雲林人:32±2

◎嘉義人:32±4

◎臺南人:32±4

◎臺北士林人:32±4

◎基隆市區人:32±4

◎臺中市區人:32±6

◎高雄人:34±2

◎屏東人:36±2

◎臺東人:36±4

◎苗栗人:38±4

◎新北三重人:44±4

◎高雄林園人:46±4

◎新北淡水人:48±4

◎臺北人:52±8

◎基隆山區人:54±4

◎新竹人:54±6

◎嘉義東石人:58±4

◎雲林臺西人:60±4

◎澎湖馬公人:64±4

◎彰化鹿港人:66±4

◎臺中梧棲人:68±2

◎金門人:68±2

◎新北三峽人:72±6

◎新北坪林人:74±4

 

※ 4月9日【更新註解】:

 

(甲) 花蓮的臺語族群分布零星,且口音代表點不明顯,因而暫未列出。南花蓮與臺東相近;北花蓮偏漳,分數會下修。

 

(乙) 彰化與周圍臺中、南投相比,縣內保存口音極豐富,甚至一鄉鎮一口音,歧異度高(這是好事)。普通腔(彰化市/36分)、老安溪腔/南安腔(溪湖鎮/70分)、泉府腔(鹿港鎮/66分)、老同安腔(芳苑鄉/66分)、漳南腔(員林市/30分)、老漳腔(八卦山山麓/26分)通通有,許多正在消失的古老音韻至今仍能調查到。所有鄉鎮市各別列出方能準確,考慮到會洗版,暫未列出。

========================================================================

個人測驗結果完全準確,不知道這測驗怎麼設計的。簡單說就是分數越低越接近漳腔,分數越高越接近泉腔的樣子。

以上影片拼音是台灣教育部的台羅拼音,可以參考:

台羅拼音: https://goo.gl/Dd4e7u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教學網: https://goo.gl/TwbqP0

臺灣閩南語羅馬拼音及其發音學習網(IE推薦): https://goo.gl/UzVZZn


最古老的閩南語起源於泉州,廈門由人煙稀少的小島到經濟特區發展,很多泉州、漳州人去定居發展,所以就融合了廈漳泉的調,因為廈門知名度高,所以大家都覺得廈門閩南語(或台語)是閩南語官方語言。閩南語翻一座山或過一片海,調都不一樣,說真的,不騙你。但是普遍現象是經濟發達的靠海地區閩南語幾乎能互聽得懂!經濟不發達的靠山的調同個市都未必聽得懂!


從罵人的話可以聽出三個地方閩南話的區別(雖然有點粗俗)。

廈門:干林老

泉州:賽林母

漳州:草枝擺


好多閩南人說,啊你是龍岩的你怎麼聽得懂我們在說什麼!!所以,其實說到閩南話好多人想到的就是廈漳泉,其實我們龍岩的新羅區和漳平市也是屬於閩南語系的,只不過是屬於漳州腔而已。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漳州的幾乎聽得懂,泉州的比較難聽懂,廈門的還好!


在福建的絕大部分方言里,「說」的發音是「拱」(gong)。

但是,泉州話是「say」(請用英語讀這個詞)。


漳廈的口音相對比較易懂和理解 本人漳州人 聽泉州話表示很艱難


廈門的表示~就算都是在廈門內,湖裡區、思明區、翔安、同安、集美的閩南語都有不同口音,

但是分辨起來還是無壓力的。至於泉州和漳州的話,漳州應該是百分之九十能聽懂的,因為我大學舍友有一個是漳州的,交流無壓力。泉州的話,有一些詞語不太懂,有時候語速比較快的話也會有些不懂,但是大意理解是沒問題的。


漳州市區與廈門閩南語相差不大,漳州不大,但只要細分下去,漳州的每個縣都有自己非常不一樣的口音,差別甚遠。

雖說廈漳泉一家,但實際上泉州的口音是和漳泉相差最遠的了。泉州室友和家人打電話時,我也只能隱約猜出幾個詞。


做為一個南安人 ,表示 就有好幾種口音 ,溪美以北的和水頭石井就不一樣,,水頭又感覺有點晉江的味道 ,石井的菊江 前板又和大部分石井的不一樣


學閩南語,最好是台灣版,其次是廈門版,再次是泉州市區版

我能完全聽懂廈門人講閩南話,可以交流,但不太敢交流(怕被嘲笑不標準)。

能40%聽懂漳州人講閩南話,有底氣對話,但無法交流。

大泉州範圍內,我只能和晉江石獅泉州市區還有南安部分地區的夥伴們愉快無障礙的交流。

其他像德化,安溪,交流起來會比較費力,嚴重的會無法交流。

重點提一下,晉江東石,說太快有些詞我也懵。

我是晉江人,單獨一個大泉州地區我就搞不定了,更別說三個地區。

大學好閨密是漳州東山的,試圖用閩南語交流過,但她表示聽不太懂我的。

很多詞語在漳州話里都習慣用輕音,和上揚音,就感覺飄飄的。

協會學長是廈門人,很喜歡聽他講閩南語,很多詞語的表達法跟台灣那邊一樣,聽起來很正宗!

但是也會偏向和漳州的相近,可能是因為都跟我不一樣吧。

講了一堆廢話,其實是沒有答到點兒上的。

因為我覺得閩南語真的太博大精深了,就算只是在晉江範圍內,也有區別。

可以聽出是青陽的,還是內坑安海的,東石的,或者是金井龍湖的。真的都有各自的小特色呢!

我說的區別應該是口音上的,大體表達上區別不大。

口音真的無法用文字表達。

心有餘而力不足啊(ノ=Д=)ノ┻━┻

但是有很多用詞是每個地方完全獨創的。

這也是沒辦法用文字描述的╮(╯_╰)╭

不知道其他泉州人是不是和我一樣的感受。


口音是最大的區別,廈門、漳州、台灣三地口音比較近,台灣的口音和漳州龍海的口音幾乎一摸一樣。然後泉州的口音升調多,也比較含糊一些,有時候交流起來壓力還是蠻大的。


推薦閱讀:

TAG:台灣話 | 閩南語 | 廈門話 | 漳州話 | 泉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