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名校不收差生並將其教育成人才?

其實就是想知道學校和學生哪個更重要?大家都說清華牛X,那麼牛X在哪裡呢?他收最好的學生,而不是把最差的學生教成最好的,那麼清華的牛X體現在哪裡呢?

借用下面匿名答主的一句話,是否校長室拴條狗,清華依然是清華?

——————————————————————————————————————————

美獨角獸創業公司老闆多為移民——這個說明什麼,美國教育也不行么?


之前這麼干過啊。70年代早期的時候收的都是工農兵大學生,然而裡面的很多人都得從初高中的內容教起,最後總體效果不佳。

當然這批工農兵大學生裡面也是出了一部分人才的,不過總體狀況沒法跟以前或者以後比。

另外校長辦公室拴條狗並沒有什麼卵用。近年來我國高等學校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小學是校長負責制,注意措辭的區別),你在校長辦公室拴條狗,還有書記和常務副校長等人主持校務,並不會對學校的正常運行產生任何影響。


樓主真正想問的問題在她的題目介紹里:

那麼清華的牛X體現在哪裡呢?

這個問題有一個很簡單的計量經濟學的解答方法: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比較「差一點沒上成清華」的學生和「差一點就上清華」的學生。這些學生除了高考差幾分外,在智力,家庭情況,努力程度等領域應該不會有顯著差距。假如這兩個群體的未來差距很大的話,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些差距來自於「上清華」這個獨立變數。而粗暴地比較上了清華的好學生和差學生,有太多其他獨立變數需要清理。

當然,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從某屆考生中抽籤抽出200人在分數不夠的情況下上清華,然後跟蹤他們是否比當年沒有抽中的同學未來更好。在這個解決方法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情況下,我們還是用regression discontinuity為好。


你看多少國內外知名教練執教過國足了.......大聲告訴我: 國足扶不扶得起來?


很有趣,看似荒誕但又值得認真回答的問題。樓主的心理我完全明白。

當年我在省重點中學讀書,副校長經常在全校廣播里「自吹自擂」:我們XX中學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和我們長期以來堅持XXXX的校風,XXXX的教學理念,XXXX的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希望同學們繼續秉持(此處省略五千字) 。。。下星期我們將嚴抓不按要求佩戴胸卡,午間休息的管理等學風問題」(汗)

同 學小聲說:「誰信啊,我們學校XX地區排名第一,還不是因為中考分數段最高的學生都給招過來了,地區本年齡段最好的大腦全在這裡,就算校長室栓條狗,三年下來我們學校高考還是XX市第一.」

順 便插句,我們這個省重點中學,分初中部和高中部,以前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是錄的全市最高分數段的學生,後來初中部的招生發生重大改革,按學區招生(看你家有沒學區房),初中部再也無法繼續往日的輝煌,霸主的絕對優勢一去不返。

題主的最大疑問就是這裡,名校(好學校)之所以是好學校,是真的因為它的教育水平有過人之處,還是這幫學生本來就是精英,"就算校長室栓條狗,三年下來我們學校高考還是XX市第一」?

題主,你看前一陣,央視微博發布一條微博「iPhoneX硬體成本總計只有XXXX」(意思是iPhone暴利),被廣大網友狂吐槽「軟體開發不要錢啊、設計不要錢啊」。So,你明白我的意思?

所以, 一個學校之所以是好學校,你用教育成才的水平和能力來衡量他,就太片面了。一個學校之所以是好學校,不談裡面老師的教育水平如何(一些大學的頂級教授教學水平比他科研水平差多了),單單是這裡面優秀的學生,就足夠成為它傲視群校的底氣。每天你接觸到和你年齡相差無幾,但是頭腦中卻有那麼多你打死也想不到的有趣又深刻的問題和見解的人,你說這種教育的環境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能催人上進的環境是不是夠得上好學校的名號?題主你對好學校是不是比剛才稍微服氣一點了?

雖然我舉了初中部改按學區招生的例子,但是控制變數法也可以這麼用——「把這些全市最優秀的高中生不放在一起學習,分散在無數的野雞高中,三年後集中高考,分數和名校集中學習版相比,如何?」

牛人扎堆的氛圍,就是名校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題主的問題有個大萌點,好學校就算真的一心要教育差生以證明自己的教育實力,這選差生可如何選是好啊,全國五千萬白卷紛至沓來,清華北大只能抓鬮了。。。


反過來想:假如清華有一天把錄取標準反過來,只收差生,越差越好,然後呢?

(假如),這樣的清華仍然能保持當前的地位,那麼唯一的後果就是:所有人都會爭當差生,而且越差越好。就我的經驗來看,假如一個優生想在考試里裝成差生,那他可以輕鬆地做到比真正的差生還要差,因為選擇題他可以保證選錯,而簡答/填空/作文題他也可以避開閱卷人所有G點。

那麼,作為清華招生辦主任,你怎麼保證你招來的是你想要的「真正的」差生,而不是優等生裝出來的比差生更差的偽差生呢?

樓上的很多答案都非常有道理,不過我覺得你的理念行不通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差生」根本無法定義。

而另一邊,你要能裝成優等生,那麼你已經就是了。


收最差的學生算什麼,要證明牛逼應該招一堆黑猩猩,然後出來各種秒殺科學家

很顯然,然並卵,,,,


現代精英大學的目的是做人才產出和人才迭代,而不是教化世間,大學本來就不是在做普世福利,花精力去培養一個最差學生本身就是被人強加的」標準「。

而這種標準的原因是將」教育「這個概念向上過分的道德化,我們將名校賦予了一個近似於神學的涵義,認為它理應教化大眾,保存著本文明的瑰寶,理應超脫於大眾各類共識之上的絕對存在,它理應XXXX------於是由於這些超脫的道德化標準,於是大學似乎必須接受大眾的審判,以達到神學化的」大學「標準,只要落入世俗,或者不滿足大眾期待,那就算不上」好「。。但是現代教育體制,首先就是對於」道德化「的」教育「的」神學「意義做一個祛魅,同樣對於作為研究機構的大學做了一個話語界限(象牙塔語境),大學首先是大學,其次才是公眾眼中接受各類價值觀審判的」大學「,以還原到教育本身上來。

教化世間是中世紀時期宗教機構所做的事情,它也是這樣去承諾的,你現在去加入宗教機構,人家一般也不會設什麼高門檻,很開心和耐心地給你傳授宗教知識和讓你參加兄弟姐妹的集會。

而普世福利有大量用於公共教育產業的公立教育機構來完成。而即使公立教育機構,當它具備人才產出能力的時候,也會進行標準篩選。而且,並不是公立機構都是針對普世福利的,至少在我朝從建國開始都沒承諾過這件事情。

即使在物質條件和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大學也會做出自己的篩選,因為人才的產出不是做瑞典肉丸子或者塔塔牛絞肉,把原料放進去就好,而是"原材料「必須具備符合平台基本要求,而教育機構本身有資格對於自己的教育定位,並採取相應的篩選範圍,而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基礎教育階段嚴格的各類標準審核出來的結果。。來用於廣泛適配。

只有一種特殊情況,是人為將大學資源打散,集中建設中間水平大學(以教育為主,以某幾個專精領域為主,或者以平均水平良好為主)而不是精英大學,但是即使中間水平大學的」寬進嚴出「的」寬「也是有明顯篩選門檻的,因為它也並不承載神學化的」大學「標準。


如果清華專門收差生(假設這些差生高考分數比現在考進清華的人低兩百分),結局就是清華大學諸位老師的要求學生根本扛不住,學生基本上覺得每次上課或者考試都是對自己可憐學習能力無情的揭露。

牛校(尤其是學習難度大的專業)不收太差的學生,是對差生人格尊嚴與心理健康的極大保護。如果你考上了一般的985,你可以惋惜自己要是上清華就好了。如果你高考離清華分數線差兩百分,清華大學機械系給你發通知書,我建議不要去。

拿清華大學的教學考試標準來要求學習能力很差的人,就類似於省級重點中學搞數學競賽的老師來到一所非重點中學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學生。結局就是老師學生雙輸,雙方都崩潰。

————————————————————————

知乎很多這種問題,提這種問題的本質是——一個人忘記了高中時代明星學生與差生的區別,誤以為上了大學,高中時代明星學生與差生的區別就抹平了。你忘記了你高中時代苦苦想不出來的習題,學神很快就搞定的場景么?

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頭腦不理智的表現。真正頭腦理智的人應該問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搞好學習、未來事業成功,不要去問這種問題。

——————————————————————————————————

下面我將給出一個重磅炸彈,這個重磅炸彈最適合回答題主的問題。文章里涉及的學校、老師應該都是真實的(學校名太容易搜索出來了,如果你搜索出來了,請你千萬不要在這裡透露學校名字)。我給出這篇文章的意義就是要告訴大家,差生不適合去名校讀書,大部分差生的求知慾、鑽研精神、學習能力還是有欠缺的。我的理想主義老師

上述中國案例屬於文科範疇,下面給一個理科範疇的案例:

美國求學執教的見聞和感受(上)-changshou

本問題有385個答案,但是大部分答案都不如上面我轉的文章更能回答提問者的問題。

————————————————————

有一個朋友在答案的評論區是這樣回答的,他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聲,可以承認自己不努力,也可以把責任推給外界,但是絕對不能觸及智商、學習能力。

藍空

反對。清華之所以好,是好在有人有權有資源上。清華的本科和二本校的本科學的不都是一樣的課?學的一樣的內容?學生有差距是肯定的,但這種差距更多的是外物的差距,能夠智商碾壓的人在哪都是很稀少的。 清華建國後幾十年 ,畢業生也有幾十萬,大部分都不過在各行業中是普通人罷了,清華敢講自己主要培養的是天才?比清華強的學校在美國怎麼都有幾十所,也不過是大部分人家努力就能上的。人人努力未必能成為愛因斯坦,但成為個優秀的工程師,科研工作者還是綽綽有餘的。 智商個別人確實不一樣,但是說上了清華的人和上了三本的人有什麼不一樣,還是算了吧。

下面我將給諸位簡單的用統計學思想說一下所謂「大部分人智商都差不多」的觀點。

一、如果是以全國人口為樣本,進行隨機抽樣,那麼,大部分人的智商沒有很大的區別,只有極少數人智商能夠碾壓別人,這是真的,我舉雙手雙腳支持這個觀點。

二、但是,經過高考的篩選,極少數佼佼者考進名校,清華北大更是難考。我們先在清華大學選學生,然後與考上很差大學的人對比。這不是隨機抽樣,重要的話再說三遍:

這不是隨機抽樣!

這不是隨機抽樣!

這不是隨機抽樣!

三、另外舉一個更易懂的例子。如果在全體中國女青年中搞隨機抽樣,會發現大部分女青年的上肢力氣差不多,力氣特大的女孩子那是極少數。但如果先讓國家女子舉重隊(好比清華)、國家女子鉛球隊(好比北大)先選撥隊員。我再把國家女子舉重隊的姑娘們拉出來與大街上一般的姑娘們比上肢的力氣,那真的是有很高的概率前者碾壓後者。因為這已經不是隨機抽樣了。


初中高中逼著他們學他們都不學

大學連管的人都沒有……能學的會么


我來告訴題主真相:人和人的大腦在解剖學上的差異,就像潘長江和姚明的身高差異是一樣的,只是平時頭蓋骨蓋住了,大家看不到普通人和天才早已在出生決定。

我代過高中物理的補習機構,發現學生主要有這麼幾類:

1、60分以下(百分制):這個階段看不出智商,但一定極不用功,在高中極不用功的有兩種人,意志薄弱者和晚熟者;

2、60-80分:這個分數段存在兩類人,不用功的天才和用功的普通人,普通人的極限就到這兒了;

3、80-95分:用功的聰明人,粗心的天才,聰明人的極限就到這兒了;

4、95分以上:細心、且比較用功的天才。

所以高考基本可以篩選掉以下幾種素質:

1、意志薄弱者;2、智力平凡者;3、粗枝大葉者;4、心理素質過差者(高考發揮失常);5、心智晚熟者

別跟我說其他天賦,有藝術天賦的為啥不去走藝考線?我認識一個央美的姑娘人家從3歲就自發的喜歡獨自畫靜物,其他小朋友你們行么?

以上素質除5之外,全部都是阻礙人成功的致命因素

至於為啥存在很多學歷低的土豪原因有以下幾點:

1、過去教育資源整體極為稀缺,很多人沒有那個機會;

2、確實有些人心智晚熟;

最後,名校其實是個科研機構,本科教學本來就是很扯淡的事情,學生進去其實也就學個氣氛和文化,所以本科階段名校和非名校的差異主要是在意識形態,而不是你學了什麼東西。

即使在藝術方面,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中傳媒、中戲的大一小孩做的東西,比山溝溝野雞藝術專修學校畢業好幾年的人做的東西要好得多。

有些東西不是你學就能學得來的。


思路錯了,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並不是因為它教書教得好。

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里,學術同行評議和教師人均論文引用次數佔了60%以上的權重;上海交大搞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里,諾獎和菲獎得主更是得到了30%以上的權重;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版大學排名中,教學與研究所佔的權重相等,都是30%。

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標準:

通過三大世界大學排名體系的對比可知,衡量一所大學的名氣與排名(或者說是不是名校),主要的標準是學術研究與師資力量,學生教育質量的好壞在其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在這類名校里,掛滿頭銜的名教授基本不給本科生授課,就算是有開課也基本上都是講些常識。大部分名教授課上完就走人了,留下來跟學生耐心討論的,要麼是老得沒法再搞研究了,要麼就是電影里的情節。你也不要幻想,那些學術界的大牛會像中學教師一般,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地給你耐心講課,會有盡職盡責的班主任、輔導員給你單獨開小灶,那是不可能的。大牛們基本上都很忙,不是領導好幾個研究室,就是身兼多個協會理事,今天在紐約、明天在東京、後天在開羅,比上市公司CEO還忙。

國內的清華北大之類也大致如此,教授們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研究上,只有研究成果才能迅速提升學校排名,才能在業界贏得更好的口碑。名校這種學術研究導向的教育機構,必然不適合差生以及獨立學習能力較差的好學生,因為名校並沒有把精力放在本科階段,也不用想像會有多少資源會給你,名校的重點不在這裡。本科生教得再好,沒有研究成果,沒有國際級的教授,那只是個很好的本科學校,離名校還差得很遠。

不管是差生還是優秀生,一定要認清這點:大多數名校的本科階段都只相當於進入普通大學前的預科,學生進入後主要的精力都是投入在考研或者出國上。在這種氛圍里,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就尤為重要。大多通過正常途徑考進去的學生(尤其是外省考生),本科階段的教育內容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有人在中學階段已經開始自學了,老師授課的效果如何影響都不大。而那種所謂的差生,他們在中學階段就沒有打好基礎,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更是差一大截,你讓他們在這種教育氛圍里,怎麼可能會正常學習並且成才。

說白了,名校就是個大斗獸場,沒有人會照顧你的資質,也不會有人給你套上盔甲。在這塊角斗的場地里,只有最優秀的那些生物,才能生存。而差生進名校去念書,就相當於把手無寸鐵的現代人闖進原始叢林,不是迅速餓死就是被豺狼虎豹吞噬。你讓他們進名校,其實在害他們。

最適合差生的,其實是那些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大學,這些學校在教育資源上會對本科生投入更多。差生在這類學校里,還可以獲得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逐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如果你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後,日後完全可以去名校讀研,不矛盾的。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勞動經濟學的問題,勞動經濟學幾十年來對教育的作用一直都有一個爭議:教育到底主要起到一個信號機製作用,還是起到人力資源的開發作用。

先說信號機制,這個觀點的核心在於,教育本身並不給予人本身太多的加成,而是在於通過教育來篩選「聰明」的人和「平庸」的人。比如明清的科舉,科舉考四書五經,學生門從小也就沿著這個方向被私塾或者官學培養。四書五經真的這麼具有指導意義么?恐怕未必。比如說一個戶部尚書,日常的工作真的和四書五經關係很大嗎?但是這一套官員的選拔機制卻能夠一代又一代的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填充到各個官員的崗位上。因為考試本身有一個難度,「聰明的」人可以通過在一定時間內的學習去掌握這個規則,按照考試的要求寫出好的文章被選中,而「平庸」的人卻不行。所以通過恰當的考試難度的設計,通過教育就把「聰明」的人和「平庸」的人篩選了出來。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聰明」的人通過學習,通過科舉向皇帝發出了一個信號,表明自己的基本素質是「聰明」的,所以皇帝會選拔他們到各個崗位上任職;而沒有考上的人,則發不出這個信號,所以就沒有官做。在這個框架下面,學習什麼其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考試的設計要有難度和區分度。下面這個圖就是一個簡單的示範:

其中C(I)就是平庸人的學習成本, C(H)是聰明人的學習成本,橫軸就是教育水平,或者說難度。那麼顯然同樣難度下,聰明人的成本總是低的。Wne是指的沒有大學文憑的工資水平,而We則是有大學文憑的工資水平。這個時候,如果把大學的准入難度提高到我標著(UoE)的地方,就可以很有效的區分這兩類人。

為什麼呢?

因為聰明人通過學習,達到相應的難度需要花費的學習成本要低於他進入大學之後獲得的工資收益,而對於平庸的人來說,即便他拼死拼活的進了好大學,因為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如此的大,以至於都超過了自己進入大學之後的工資加成,那麼他的選擇就是乾脆不上大學了,拿一個比較低的Wne拉倒。

那麼按照這個原理,名校之所以好,是因為名校本身就代表著裡面的學生都是在數年的努力之後通過進入名校向社會成功的發出「我是聰明的」這個信號的人。現在,你人為的干預了這個信號,硬在名校裡面塞進去一批沒有達到相應標準的人,市場會怎麼反應呢?市場會降低對該名校所有學生的平均期望,那麼名校還是名校么?就好比說,如果有人告訴你,XX大學有一半是真正成績特別好錄取過來的,但是有另外一半是成績特別差照顧的,那麼這個學校的畢業生在工作市場上還能像以前那麼受歡迎么?肯定不會,因為在XX大學上學再也不是一個有效的區分「聰明」和「平庸」的信號了。

說完了信號機制,我們再來看看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下,名校錄取差生有什麼後果。首先,把「好」和「差」定義為學習能力,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就是在同樣的師資和時間的限制下,「好」的學生能夠更充分的利用這些資源,提供更高的產出。那麼為什麼我們看中學習能力呢?因為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大學深造,最終利用大學的教育資源,將學習能力轉化為他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雖然這麼說對於個人來說是錯的,因為可能有人學習能力很強,但是最後對社會的貢獻很低,但是從統計上來說,我想大家不會反對,在給定教育資源的情況下,學習能力強的人和其將來創造價值能力成正比的。

那麼給定兩所大學,一所名校,教育資源為ar S,一所為普通學校,教育資源為underline S。 「好」學生的學習能力為G,差學生的學習能力為B,因為好學生更能利用教育資源帶來的優勢,所以可以認為好的學生和優秀的教學資源產生了一個1+1&>2的效果 [更數學化的表述見答案末]。

比如說:名校的教育資源為10, 普通學校為5, 好學生學習能力為10, 差學生學習能力為5.

現在問題來了,從社會的角度考慮,我們是應該給什麼學生分配什麼資源呢?

如果給好學生分配差的教學資源,壞學生分配好的教學資源,那麼最後的產出 10*5 + 10*5 = 100.

而如果給好學生分配好資源,而給壞學生分配普通資源,那麼最後的產出是 10 * 10 + 5*5 = 125.

明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給好學生好的資源,壞學生普通資源是更有效率的。

所以,即便是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是為了社會福利最大化著想的,你依然會讓好學生進好學校,壞學生進普通學校。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杜絕壞學生冒充好學生進好學校佔據好的資源呢?我們就需要一個篩查的機制,於是——考試或者申請的作用又凸顯了。

總之,無論是從市場信號的角度,還是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來看,如果要追求社會效率最大化,我們都應該讓好學生進好學校。

當然如果你不追求社會效率最大化,追求相對公平,那就是另外的說法了。就好比說,白狼山之戰,你是曹操,你手下有張遼和蔣干,還有一隊精兵和一隊疲兵,如果你追求的是迅速打開局面,獲得戰鬥的勝利,顯然應該給張遼派精兵,給蔣干派疲兵,以期待名將+精兵迅速擊潰敵人大部;而如果你一心想防守,則可能就要顛倒過來,使得自己的陣線不會出現明顯的缺口。

最後說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每年大學二年級的Business Economics大課(100+學生)上,我都會讓學生們舉手表決一次,只有兩個選擇,是希望在本校學習四年,不拿學位呢,還是希望玩四年,然後給你一個本校的學校去找工作,學生給我的結果是大約一半對一半,也就是說有一半人支持信號理論,認為大學提供的文憑給市場發出的信號更重要;另外一半人則支持人力資源理論,認為大學的意義在於真正學習到技能和知識,文憑次要。

註:

[1] 一個合理的假設是最後的產出是資源和能力的乘積Y=	heta S,	heta in {G, B}, S in {ar S, underline S}. 更一般的來說,Y=f(S, 	heta), 	heta in {G, B} 那麼Y只要滿足一個叫做supermodularity的性質,也就是 :frac{partial^2 f(S, 	heta)}{partial 	heta partial S} > 0,本文接下來的推論就都成立了。

我很不想插入這段,因為我一貫的主張就是在寫經濟學回答的時候盡量不要抖書袋,抖公式,但是我很擔心如果我不加這個公式,會被有些人認為不嚴謹,思考了一下,還是放到腳註來吧,不影響閱讀感覺。


排序不等式。

反序和≤亂序和≤順序和。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謝邀。

可以問問穆里尼奧,只會帶著波爾圖切爾西國米皇馬拿冠軍算什麼本事,有本事你丫帶著天津泰達踢西甲拿個雙冠我看看?

或者問問小野二郎,只會做壽司算什麼本事,你把臭豆腐給我做成加利福尼亞卷看看?

正面回答問題就是,清華確實沒有題主說的那麼牛逼,世界上任何大學都沒有題主說的那麼牛逼。


題主難道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么:差生千千萬,你讓清華收哪些?既然中國教育資源稀缺,那就只能給最好的用著先了。

吐槽完了說兩句正經的。我和演算法導論作者吃飯的時候他聊到教育學裡面的50法則,其實也很明顯,就是一個群體的中位會按照均值發展,水平偏離越多發展偏離也越多(前1%當然排除,這取決於老師指導高水平學生的能力)。

舉個栗子:

比如你在清華全班有前五,你就覺得,卧槽,清華的人也不過如此么,老子真是屌爆了,以後肯定是世界知名科學家了,於是愈戰愈勇。

比如你是班裡後五名,你發現你室友天天科研社工,考試前隨便一翻書就秒殺你,你連活著的意義都沒有了,愈挫愈敗。

所以以我所見,清華更多的是把好學生教差,哪個群體里都有排在後面的。如果差生來了後果怎麼樣,請自行設想。

(ps. 請不要較真。清華的意義主要還是培養科學家,這裡只討論學術。要從政的話你是不是紅二三四五代比念不念清華重要多了,差生(這裡就是出身差)照樣也沒戲。經商就和念不念清華更沒啥關係了,清華辦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教人做生意的。)


「不要想著跟傻X講道理,要多想想怎麼賺傻X錢。」

這話同樣適用於名校招生。

所以名校的招生策略一般是這樣的(世界範圍內的最佳實踐):

1、通過獎學金、競賽等各種手段招收最優秀的那一小撮人,然後放到尖子班裡,作為學校招牌廣告精心培養。每年多少考上清華,多少知名校友,多少諾貝爾獎。就像商品包裝盒上的那些廣告一樣精緻。

2、通過贊助費,擇校費等各種手段招收資質平庸卻有個好爹的大部分人,然後放到普通班裡,作為學校的資金來源。

所以其實名校是收差生的,但關鍵在於,差生可以差,他爹可不能差。就將,大家都懂的道理,我重新說一遍,等於說我也是沒有責任的。:P


提到名校,第一反應是什麼?

哇!排名前多少的學校!

呀!分數線很高很難考的學校!

天!我們學校前三名才能考上的學校!

噻!各種名師匯聚的學校!

X!某某和某某某念過的學校!

我們會不會這樣反應:

這是一所能化腐朽為神奇化青鳥為北大的學校?

名校的概念,本來就是「匯聚精英學生,匯聚精英老師、匯聚精英資源」因而有名氣的學校。因為有好的學生,才會得到好的名氣,才能得到好的資源,才能請到好的老師,才能吸引到下一波好的學生。

在題設中我們撤掉了好的學生這一環,因此不可行。

那為什麼學校總會聲稱「我們不需要精英!!我們創造精英!!」?

這樣說吧,A校特別特別牛逼,有最好的學生老師資源,基本進去就是清華北大。然後我的孩子成績一般般,如果塞進去了可能也能清華北大誒?那我就死命要進這個學校,無數個我都死命讓孩子進這個學校,可是人太多啦進不去啦,這就成了一個高門檻的精英學校。

那如果學校直接說「我們不招收傻逼哦」。砰,卒。這隻能是出現在電視劇里的貴族學校。

不僅僅是國內,全球都是這樣。哈佛為什麼是最好的學校?因為最好的學生都想去哈佛,最好的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在哈佛、有錢人有權人一旦想捐款了就要捐給哈佛,社會名流政治人員沒事就要去演講抱大腿。

如果哈佛今年開始招收差生,好學生會覺得受到「侮辱」,一環破,整體錯。

學校有時間就像一個個的小社會,把大家按分數三六九等地分。社會的基石是人,人處在社會中是因為社會的名譽。就讓兩者血脈相連。


上次複製粘貼的那個新聞鏈接失效,所以換一個內容相似的。

說到「高校提供位置給未錄取的人」,這是鄭淵潔的兒子的經歷,給大家看看:

記者:沒讀過大學不遺憾嗎?

鄭亞旗:我讀過啊,三天。鄭淵潔曾經每年在一所高校定期做講座,那所學校的計算機系就決定免試錄取我。

記者:為什麼沒有堅持讀完呢?

鄭亞旗:三天都是學計算機語言,連電腦一下都沒摸過。有意思嗎?

鄭亞旗:我生在鄭淵潔家是最大的人生捷徑

我的結論:

1、從「有的人高分低能」、「中國教育存在許多缺陷」,推理到「凡跟知識、教育這些東西對著乾的都是英雄」、「只要不接受中國教育,孩子就能成大才」,這是滑坡謬誤。

2、有的人實在不懂得珍惜機會,高等教育的資源有限,不給他們也罷。

3、我覺得亞旗蠻誠實的。


這個問題只要承認智力的差異性就好了。

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把智力高、有天賦的人放在一起,有時候你都不用教,讓他們自己學,都有可能成才。

比如日本圍棋界的木谷實,創立了一個圍棋道場,將各地的有天賦的少年集合在這個道場,但他自己平時幾乎從來不和學生下指導棋(可能一個學生就下過幾局而已),自己也不教。

但是那堆天才少年整天在一起下棋、研究,後來日本圍棋界的超一流棋手,幾乎全部出自於木穀道場。

所以,將最有天賦和意志力的人(高考驗證)集合在一起,放到哪個學校(配備以好的資源),哪個學校就會成為最好的學校。

那為什麼是清華北大呢?

在最初的時候,定下的格局(比如中央政策),一旦形成,便形成了「慣性」,認定你是最好的,於是最優秀的人就去你這裡,於是你就永遠是最好的。

可能改變這種局面的,有兩種可能:

(1)中央政策強行規定。就跟當初強行把浙大分成好幾個學校一樣。

(2)外在力量進入。比如,我隨便說一下,哈佛搬到中國大陸,參加高考招生,每年每個省錄取上20個,那麼最優秀的人就不會去清北了。

如果這種學校來上個十幾個,有那麼幾年,就算是清北也會「平淡」下去的。

所以,越頂尖的學校,天賦顯現的就越厲害。

而往下,智力的差異就會迅速削弱。

這個時候,才是看學校的教學質量的。但不管教學質量多好,都不會超過最頂尖的那些學校的。


推薦閱讀:

美國本科畢業的留學生申請美國的碩士更容易嗎?
長三角地區的三大名校,上海大學、浙江大學、江蘇大學,分別有哪些優缺點?
那些在中戲,上戲,北影畢業的學生是怎麼一步步走紅的呢?
三本生考985、211複試會受歧視嗎?
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IUC)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TAG:教育 | 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