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步兵可戰勝剋星騎兵(非偶然性的)」這種說法是否可以成立?

澎湃新聞中有一個關於中世紀歐洲步兵戰勝騎兵的文章,主要是說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到現代早期(14-17世紀)的一系列軍事變革中,步兵革命是最早發生的。曾經所向披靡的重甲騎兵在多場著名戰役中,被裝備簡陋但訓練有素的步兵擊敗,騎士稱霸野外戰事的時代一去不返,步兵的地位極大提升,成為歐洲各國主力兵種。因此,可以說在對戰中,中世紀步兵對騎兵取得了優劣勢的平衡。

這種說法是否成立,即使成立但是否嚴謹(因為要考慮游牧民族的輕騎兵或弓騎兵)

原文:http://news.163.com/15/0123/15/AGLGULKK00014SEH.html


這種兵種比較其實很難有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從古到今,步兵一直有擊敗騎兵的例子,但是不是常態就不好說了,因為涉及到條件和標準比較多。

長弓手能屢次擊敗騎兵,主要靠的是更精明的指揮官和優良的地形。到百年戰爭後期,英軍的後勤受到了極大的破壞,被迫主動挑戰而無法尋求良好的地形的時候,英軍是打一次團滅一次,在法國騎兵的眼中,長弓手只是移動經驗值而已。

蘇格蘭長矛群要戰勝英格蘭騎兵那得靠撿漏,斯特林橋和班諾克本都是半渡而擊最典型的範例。當然英國人這麼喜歡對著蘇格蘭戰陣渡河也是因為實在贏得太多,沒把對方當回事。

瑞士步兵這種單一兵種單一戰術的軍隊,也只有在家鄉崇山峻岭的地形才能發威,局限性太大。

由此看來,中世紀步兵要戰勝騎兵,首要條件就是地形。所以說那些赫赫有名的步兵大多出在西歐,因為西歐山多林多河多,其實非常不利於騎兵的發揮,加上騎兵指揮官一個頭昏腦熱,步兵就成名了。而在東歐和西亞這種天然障礙比較少的地方,步兵的地位非常低,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非常少。

步兵必須依賴特殊地形,才能戰勝騎兵,除此之外,多是騎兵爆步兵。這怎麼算?很難定論吧。

步兵還有一點小尷尬,就是有時候很難成為決定勝負的主角。近代西班牙大方陣已經是多兵種結合,攻防一體的超強戰術體系了,騎兵主動攻擊大方陣就是找死。但是在羅克魯瓦會戰中,法軍騎兵利用了步兵機動能力差的特點,繞過了西班牙大方陣,擊敗了西班牙的騎兵,然後擊敗了西班牙盟軍的步兵,最後戰場上只剩下六個西班牙大方陣屹立不倒。他們無比強大以至於沒有受到什麼了不起的攻擊,但是他們敗局已定。

電影《傭兵傳奇》的結尾就是描寫這個時候的場景,西班牙大方陣孤零零地堅守戰場,被法軍團團包圍,法軍無法擊敗他們但是他們也逃不走。當然事實沒電影那麼悲壯,這些西班牙軍的精銳最後都投降了。

這種情況下,在戰鬥層面上騎兵已經打不過步兵了,但是在戰術層面上騎兵依然是取勝的關鍵,打爆了步兵。不同標準不同結論,這個又怎麼算?也很難定論吧。

所以說,要很精確地評判步兵對騎兵的勝負情況涉及到太多的條件和標準,很難幾句話就說得完。只能籠統地說,從中世紀到近代早期,騎兵一直是戰場上的優勢兵種,近代中期,步兵慢慢掌握主動權,直到錐形子彈出現後,步兵才真正取得了對騎兵的決定性優勢。


步兵的精髓,在後裝槍散兵線普及前一直都是陣型。陣型基本決定了這些步兵的生死存亡,一個小小的破綻都會導致慘敗。

騎兵的法寶是速度,遠程騎射要依靠速度來發揮機動性,近戰衝鋒要依靠速度來提高傷害。中世紀騎士劍,乃至後來胸甲騎兵的直劍都不是十分鋒利,但是加上高速衝擊的力量就變成了大殺器。但高速度帶來的副作用也十分明顯,戰馬不是內燃機,基本不可能在看到明晃晃的槍陣之後還繼續衝鋒,這,就需要步兵方陣。

題主所說的步兵革命大約是指瑞士方陣,西班牙方陣,再到後來完整的線列與空心方陣。但是這一系列革命是伴隨著火器的發展產生的,一名農夫經過一星期的訓練就能成為火槍手,同時火槍手和長矛手(遠程與近戰)的比例不斷變化,火槍手越來越多,到最後刺刀的出現讓兩者最終統一。

隨著陣型技術的不斷發展,步兵吊打騎兵開始變得可能,手持火繩槍的農夫們開始能夠把全身重甲的騎士老爺打下馬來,在此之前只有在阿金庫爾,英格蘭人用長弓做到了步兵戰勝騎兵,當然這仍然需要兩個前提:地形和陣型。有利的地形使得步兵不會被騎兵輕易地高速近身,而嚴整的陣型讓步兵能夠射出密集的死亡彈雨,同時能夠在被近身時有一搏之力。

騎兵時代最終的終結可能要到滑鐵盧了,當內伊元帥帶著法蘭西胸甲騎兵面對三道來複槍伏擊線和十餘個空心方陣一籌莫展最終崩潰時,步兵終於稱霸了戰場。


歐洲國家因為是封建制度,國王動員手底下的爵士們,而爵士們能夠供養的常備軍很少,大部分都是徵召的農夫。

農夫們只要不逃跑就已經很好了。指望他們面對密集衝鋒的騎兵,實在是太難了。衝鋒的騎兵可怕程度,你可以找個路口站在路中央,感覺迎面而來的汽車。

所以說,面對騎兵,訓練非常重要。面對訓練有素的密集長矛方陣,騎兵就是渣。馬其頓方陣在幾千年就證明了,瑞士僱傭兵團不過是複製而已。


強烈推薦對西方戰術變遷有興趣的知友看一下這本書西方戰爭藝術 (豆瓣),網上能夠找到電子版。答這個題,主要是為了說這一句,接下來稍微再啰嗦一下。

按照這本書的思路,步兵對騎兵能否佔有優勢需要做幾方面的區分:(i)步兵進攻騎兵還是騎兵進攻步兵;(ii)步兵是近戰肉搏型的(這本書中將其定義為重步兵)還是遠程進攻性的(這本書中將其定義為輕步兵);(iii)同樣的,騎兵是近戰肉搏型還是遠程進攻性。每種排列組合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比如作者認為重騎兵進攻輕步兵會有比較大的優勢,但是重騎兵進攻重步兵則是劣勢。而在近代以後,隨著步兵的火槍可以上刺刀,而騎兵可以同時裝備手槍和馬刀,所以原來輕重步兵、輕重騎兵的區分就消失了。

此外,會對這個問題造成巨大影響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軍隊的規模,組織程度,裝備好壞與先進程度,指揮官本身的指揮水平。所以從結果上看,具體戰爭過程中不同兵種的優劣比較和即時戰略遊戲中的兵種克制關係完全是兩碼事。


玩全面戰爭的時候,騎兵最大的用途就是依靠速度繞道步兵、弓手身後爆菊花,除了這個也就追追潰散的敵人了,一旦陷入步兵陣列或者大規模混戰,那死的叫一個快。


文章屬於典型的標題黨,標題是步兵如何打敗騎兵,但是結論確是當一兵種無法取得勝利,多兵種才是王道。

中世紀的騎兵一直是戰場的主力,為何,因為背後是整個貴族階級,騎士們裝備最好,扈從眾多,補給充足,一名騎兵加上扈從對上十多名步兵是無壓力的,但是即便如此,單獨的騎兵依舊無法對抗多兵種混成部隊,如果在搭上一個腦殘的指揮官,失敗是誰也擋不住,沒錯,我說的就是阿金庫爾戰役中被長弓手射垮的布錫考特,以及被蒙古弓騎兵,輕騎,重騎打爛的貝拉四世。

然而即便如此,面對從長弓手,弩手,火槍,大方陣,線列步兵,散兵,逐步升級的步兵火力,同時不斷升級的炮兵,騎兵也在進步,翼騎兵,長槍騎兵,胸甲騎兵,手槍騎兵,騎兵也在進步,從傳統的貴族騎兵,進步道了以現代兵役制度為核心的現代騎兵。時代在進步,騎兵也在進步,直到拿破崙戰爭之前,騎兵一直是戰爭中的王牌,相對於炮灰的步兵,騎兵一直在戰爭舞台的最前方。當然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8,騎兵的重要性一直在降低,尤其是傳統的貴族騎兵。直到一戰時機槍的出現。然而另一種鋼鐵騎兵已經出現,另一個戰場之王,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從騎兵手中接過戰場之王的旗幟


整個中世紀時代很少發生這樣的戰鬥:騎在馬背上作戰的人員是戰術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在絕大多數戰役中,徒步作戰的人數都遠遠超出馬背上作戰的人數:5:1或6:1的比例在西方看起來是正常比例,而拜占庭人的這一比例則接近4:1.而且,在中世紀意義深遠的絕大多數戰役中,絕大多數有時甚至是所有的騎馬者也都下馬徒步作戰。騎兵的進攻很少取得成功,尤其是在沒有弓箭手、弩手或其他步行作戰部隊支持的時候。

步兵戰士不僅能夠擊退騎兵的進攻,在騎兵攻勢較弱時還可毀滅來攻部隊。然而,若步兵預設的作戰程序失敗,災難就可能發生。騎兵常常用佯裝撤退來引誘按兵不動的步兵,使他們以一種喪失紀律的方式從他們據守的陣地被引出來,然後騎兵就可以突然調轉馬頭髮起反攻,在一個開闊的地形中與步兵短兵相接。

……

當時的觀察家們在認同和反駁當中逐漸明確了在中世紀可被認為是騎兵作戰「信條」的東西。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遵循了這一傳統信條,他不許他的騎兵部隊率先去進攻那據守不出的敵人,直到他用密集的箭羽和步兵打擊並削弱了敵軍的防衛能力。確實,對付被壕溝嚴密保護起來的敵人,對騎兵來說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跳下馬背去做徒步作戰。

……

一些中世紀文本過分誇大了騎兵在戰場上所扮演的角色,使之遠比事實所證明的更為重要。……更為臭名昭著的是,中世紀傳奇故事和羅曼史居然把其實描繪成戰爭的支配著。事實上,亞力克休斯不費吹灰之力就使得諾曼底騎兵享有的優越性歸於徒然,他們的正面進攻僅僅由於敵人設置的鐵蒺藜和其他一些簡單裝置就陷於徒勞,傳奇故事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虛構。

————————出自《劍橋插圖戰爭史》


因為軍隊職業化了,原來領主老爺帶的步兵都是放下鋤頭拿起武器的農民,後來一部分變成了全歐洲到處跑的雇(zhan)佣(zheng)兵(fan)團(zi)。

樓上說的鄙視鏈不太對,重甲步兵古已有之

古典時期羅馬和希臘諸城的青銅板甲都已經快要人手一件了,只是那時候兵力投送靠的是船,文明所在都是地中海沿岸城市,向北的歐洲大陸還是蠻族大叔們的茫茫大森林,所以馬匹不那麼重要。

後來歐洲大陸爭雄,重甲步兵機動性劣勢太明顯,逐漸被騎兵和輕甲步兵取代。


騎兵打不過重甲長兵器的步兵方陣很正常啊,騎兵的價值在於機動性


騎兵是步兵的剋星這種說法本來就不嚴謹。

長斧兵和長矛兵就是發明出來專克騎兵的步兵。

以長武器和方陣來克制騎兵的機動性與重甲,已經算常識了,現在玩電腦遊戲的小學生都知道「槍兵克騎兵」這個道理。

這個鄙視鏈是這樣的:

最早的時候大家都是輕甲步兵。

然後重甲步兵出來把輕甲步兵秒殺了。

然後重甲騎兵出來把重甲步兵秒殺了。

順便重甲騎兵對於當時的輕甲步兵來說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之後就有了專門克制騎兵的長武器步兵出現,步騎之間取得了某種均衡。

這個時期弓兵一般負責打醬油。

直到蒙古來的輕騎兵+弓騎兵把上面這些全都秒殺了。

然後……就到現代了。


某個回答也不知道如何得出「瑞士步兵這種單一兵種單一戰術的軍隊,也只有在家鄉崇山峻岭的地形才能發威,局限性太大」的結論的……

哪怕只是看過網上的科普也不至於……

「騎士稱霸野外戰事的時代一去不返,步兵的地位極大提升,成為歐洲各國主力兵種。因此,可以說在對戰中,中世紀步兵對騎兵取得了優劣勢的平衡。」

限定在西歐的話可說沒什麼大問題,推及全世界的話則否,畢竟各個地區的情況並不相同,產生的變化也不是同步的。


=_=

你先說哪個戰役裝備簡陋的步兵乾死了裝備精良的騎兵吧。

然後步兵本來就是主力,畢竟騎兵不便宜,重步兵一直都是抗線主力。


「中世紀的歐洲步兵可戰勝剋星騎兵(非偶然性的)」這種說法是否可以成立?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簡單的說,是成立的,而且步兵一定能戰勝騎兵。複雜一點的話,就要考慮到特定的歷史背景,戰場環境,兵力對比,指揮官的指揮水平,等等因素。

首先,不能簡單的對比一個步兵與一個騎兵。因為其實一個步兵就是一個士兵,而一個騎兵則是一個士兵+一件技術兵器。兩者本來在成本上就有著明顯的差距。這就好比提問,現代戰爭中步兵是否可以戰勝坦克,或者步兵是否可以戰勝炮兵一樣。兩者並沒有什麼對比性。

其次,如果一定要對比的話,就要有一些限制條件。比如:士氣,訓練,指揮,裝備,資源等。如果我們只是幻想一個完美的對比環境,那麼公允的講,以上幾點應該對比雙方都應該是平等的。

在中世紀,一名步兵的開銷通常是一名騎兵的幾分之一或十幾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軍隊供養一名騎兵的資源,可以供養幾名,甚至於十幾名步兵。如果考慮到士氣,訓練,裝備等其他資源平等的情況下,那真是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

另外,步兵在因為體積小(一匹馬的位置,可以輕鬆站下6到8個人),所以在抗騎兵衝鋒的時候擺出很密集的隊形,在騎兵失去衝擊力開始近戰的時候,又散開隊形,從四周包圍過來。另外步兵隊形可以用多種兵器組成,比如英軍在對抗法國騎兵時,就常用man at arms 和 longbow混編。所以在戰術上,步兵更加靈活。

綜上所述,在眾多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步兵幾乎是一定可以戰勝騎兵的。歷史上證明這點的實例有很多。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騎兵(貴族)就經常選擇下馬步戰和其他步兵合編陣型來對抗法國騎兵。

但歷史上,我們可以看見騎兵與步兵長時間並存,而沒有完全被步兵取代。這個主要是因為騎兵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偵查,傳遞信息。美國內戰的時候,李將軍就對Stuart說過他的cavalry corps是這支軍隊的眼睛和耳朵。騎兵也通常作為後備力量,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可以在戰鬥最關鍵時刻給敵人已致命一擊。和敵人長時間保持接觸,偵查和騷擾敵人,使敵人過早展開戰鬥隊形,或者擾亂敵人的運輸,後勤。在敵人潰散時,圍殲敵人。快速佔領戰略戰術高地,等待其他部隊。等等,等等。


這個問題建議去讀下西方軍事藝術、戰爭與武器的演變,還有劍橋戰爭史,好像還有個什麼決定性的戰役啥的,可以去戰爭史研究的網站上下,人家都翻譯好了的,不是段子,是一本本的書。

回答:一般來說,即使是在中世紀,騎兵的作用也被大大的誇大了,騎兵在面對紀律嚴明,隊形良好(一般是密集的隊形),裝備精良(重裝或者長桿兵器+投射兵器)的步兵面前沒有任何優勢。騎兵只有在開闊地帶上面對隊形散漫的輕步兵的時候,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否則騎兵也只能幹瞪眼;

具體就不展開講了,洋人寫的書裡面都描述的很清楚。可以重點看看黑斯廷斯之役的過程,長腿擊敗威廉華萊士的福爾柯克之戰以及他兒子被羅伯特布魯斯擊敗的班諾克本之戰的對比,克雷西也是必不可少的範例。

但是問題是中世紀的時候,基於封建制建立的軍隊,普遍軍紀和戰術紀律都不強,步兵又是後娘養的,不像騎士大爺們都是貴族或者有錢人,所以想找紀律嚴明,隊形良好,裝備精良的步兵可不容易,於是就總是讓人覺得騎兵大爺一出場就什麼都搞定了

金戈鐵馬,地動山搖,真是,威力無比啊!!!——Brave Heart


推薦一本書吧,馬基雅維利的《論李維》裡面有一節專門講了步兵勝於騎兵。其實我對這個問題真的是猶豫不決的,畢竟沒有切身感受,不可紙上談兵啊。


朋友,你聽過「上帝之鞭」嗎?


我覺得這主要的原因是歐洲對於騎兵使用的戰術思想上缺陷導致的。騎兵相對於步兵的優勢主要有兩點,機動性和衝擊力。中世紀的歐洲騎兵是典型的重騎兵,利用的就是衝擊力,撕開步兵的密集陣形,造成陣型缺口擊敗對手。我們國家歷史上也有類似的應用,最典型的就是西夏的鐵鷂子,人馬皆披重甲,人馬牢固聯接在一起,馬之間用鐵鏈相連,一旦發現密集步兵隊伍首先由鐵鷂子沖陣,然後後續精銳部隊跟進掩殺。在這一過程中其實重騎兵損失非常大,基本上是用人和馬的身體完成撞陣,真正的鏖戰過程往往跟他們無關。

而且關鍵問題是,lz發現沒有,最主要配角都是法國啊,法國啊!法國是據說只有在女人和外國人的帶領下才能打勝仗的弱逼,有什麼參考價值啊?


成立

因為你不說兵力不說訓練不說地形不說具體時期不說士氣……所以無法有個定論

——————————————————(困了,先潛)

好了,睡一覺精神煥發。

首先,從14—17世紀是個很長的時間跨度。還有17世紀時是世界近代,我國古代,反正不是現代。所以我就默認為題主問的是14——20世紀好了(從中世紀晚期到騎兵的消失)

對於一場戰鬥來說,步兵是主力,騎兵是關鍵。

這段時期中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在不斷革新。步兵革命早不代表他就能與騎兵拉開代差。首先重裝重騎兵的衝鋒就不是區區一排長槍能夠阻擋的。重騎兵的戰鬥力不只表現在物理上,還表現在心理上。所以步兵對騎兵很關鍵的就是士氣(其實人數,陣型什麼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士氣)

哪怕到了2戰時期,騎兵依然有過戰績,但那能說明騎兵還可以繼續存在於戰場嗎?所以這個問題的變數太多,他成立但不嚴謹。


因為那年代有火器了..........


不說鉤鐮槍兵,長矛兵打騎士優勢都很大。

基本上有合適的兵器和訓練,組了方陣騎兵就很難贏了,除非騎射放風箏。


騎射天生就是放風箏的。只要別犯傻正面硬肛,步兵要麼找個好地方讓騎兵跑不起來,要麼就準備回家洗洗睡。否則你就只能「塹壕上架起機槍」。

騎兵犯傻肛正面,結果就是八里橋。要是在天津到北京的100多公里路途上沒完沒了的騷擾,我真不信那些老外能走到北京


長弓兵。英法百年戰爭中英國在前期戰勝法國人的騎士兵團,靠的就是這個部隊。百年戰爭的中後期,兩邊都把火炮運用起來了,所以長弓算是在冷熱兵器交替時期曇花一現的步兵對抗騎兵的王牌。


推薦閱讀:

騎兵為什麼在20世紀初依然存在,究竟還有作用嗎?
朋友堅信冷兵器時代步兵在平原地帶能打過騎兵 這是真的嗎?
秦國和秦朝有騎兵嗎?
赤兔馬為什麼叫 『赤兔馬』?
古代一人雙馬是如何提高行軍能力的?

TAG:歷史 | 軍事 | 中世紀 | 戰術 | 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