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要鼓勵人們行善呢?佛教的善惡標準什麼?

菩薩要行善,而佛說菩薩應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麼行善可否認為首先要有我這個主體去做吧,那怎麼能算的上無我相?是因為不染善業嗎?


講個小故事吧,雖然是道教的,但原理都差不多,原型人物去查查就知道了。

有個小道士,修了很長時間都修不成,一直修不出什麼花樣來。小道士很苦惱,就去問他師父。

老道士沒讓他修習覺知什麼的,要觀呼吸啊,要抬腳落腳啊什麼的。

就是讓他去河邊去背人過河。

就這樣,這個小道士就在河邊,日復一日的背人過河。

幾年不到,自然就成為了大師級別的修行人。

就實證理論而言。

行善行惡,會對自己的狀態有直接的影響。

行善,本質上就是用相應法來修行,因為佛心就是一片大慈悲,有善心的人起碼能心安理得。

善惡的標準,就實際實證來說,就是你行善之後,所獲得心的狀態,它是不是有利於實證的?是不是指向這種心力?是指向思維根本狀態的?它是指向思維根本狀態的、是引導你回歸這種真心(菩提心)狀態的、回歸如來藏的,那麼它就是善。

如果它是背離的,它就是惡。因為什麼呢?

因為從真心狀態出來之後,也就是心動產生,進入妄心之後,會經歷的第一個一對一對的念頭,每一對的念頭,前一個念頭都是指向真心,後一個念頭是指向妄心狀態的、指向思維的衍生狀態的。所以就按照這樣一個來判斷。

清涼月老師

行善其實也是修行啊,而且是最直接的那種。

也許你會疑惑一兩次的行善會帶來強烈的虛榮心,自滿這些執著的心理,所以不適合自己。

我們要知道所有執著的心理,都會有個特點,就是向外、不穩定、波動、無法長久,這就是 我 ,市面上一般談到的 我 ,這個概念,特指執著的念頭。

所以行善需堅持,就是用來磨掉自己的那些期待,渴望,向外求的心理,從而自然的能向內心關照,讓心更專註柔軟,也就是磨掉剛強的 我 ,達到自然而然的安住於內心。

不然去訓練覺知,去訓練觀呼吸,依舊是用這份執著去安住,但是凡有執著的心態,就是不穩定,易向外,易動,所以需要大量的練習形成習慣,這是很累的。

有個證道者說:血也流幹了,淚也流幹了,才發現原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幫助眾生。

然而越直接的對人來說反而越難,這就像衝鋒打仗,我們面對是自己心的障礙,執著,剛強,勇猛衝在最前的反而最不容易死,,面對的僅僅是障礙。

支支吾吾的留在後面,不僅要面對障礙,還要面對炮火的洗禮。

佛法修行就是這樣,要有聖母般的慈悲和將軍般的意志。


閑人之家師兄: 「善惡和實修存在什麼關係?」

清涼月老師:善惡,你知道它是指向哪裡,就能相應,你就能夠知道我去做什麼事情,然後就能達到相應,你做的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就完全是為了相應的,就能達到相應,然後呢你就有利於實證,如果你一邊實證,一邊做那些背離思維根本狀態的這些事情,那麼它就不可能有利於實證。


當你有「我」這個主體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可能是真的行善,念念有「我」,必念念為「我」,這樣的善並不是真的善,真正的行善是在無我的狀態下去做,行善其實是無我而為,並沒有一個「我」在行,而是良知良能的驅使,直接幫助了對方,並沒有想過誰在做,為誰做,僅僅是滿足自己良心上的需求而已。因此在你行善的當下,能量就已經平衡,目的已經達到。

執著於善業本身就是在造作惡因,有一個「我」在行善,必會期望「我」得善果,當這種期望落空,或沒有達到「我」所想像的「效果」的時候,就會覺得「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這就是執著善因所結下的惡果,當不斷地重複這個輪迴的時候,這個將不願意再繼續行善,就會發現去印證「好人沒有好報」這樣的一個認知,以至於成為不自覺地造作惡因,甚至於成為一個惡人,充滿怨恨地活在世界上,慢慢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行善,也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地去行。即:無為,無我而為。

隱約記得《菜根譚》或《朱子治家格言》里有一句話: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善果報不苦,惡果報苦;善果報源自善行,惡果報源自惡行。所以為了避免苦的降臨,行善是必須的。

佛陀教法的終極目的是滅苦,即徹底的根除惡不善法的升起,從而導致苦無從升起。在佛陀的十個稱號中,善逝(Sugato)的意思是「善(su)已到達(gato)」,這個稱號意味著修行者已經徹底的剷除了任何惡行可能升起的根源,在佛陀教法中,善逝是行善的最高標準。達到這種狀態的人,內心不再會有痛苦,哪怕你用電擊槍電他的蛋蛋,他都不可能會對你有一絲一毫的仇恨,以及因身體被摧毀而產生的恐懼,即使他疼得昏過去。另外,這種人死後將不會有下一期生命現象的出現。這種徹底的滅苦狀態,被稱為涅槃。

其實在佛陀教法中,想要達到善逝,需要對緣起法和四聖諦進行觀察,從而對苦升起的根源——貪愛有徹底而充分的認知,即可實現一切惡不善法永遠不再升起,就如同你對一杯劇毒飲料進行了透徹的認知,哪怕再渴你都不會產生喝掉它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通過對自己身心現象的系統的、有目的的觀察,你會破除對「我」的概念的執取,離於我見,這是佛陀教法修行者的入門,也是涅槃的充分必要條件。而題目中所描述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觀點,只是離於我見的一種斷章取義的描述,一種特定視角下的可有可無的見解。事實上當你離於我見以後,你就不會糾結「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描述,只要去做就好了。


一、佛法不是宗教。佛,是覺,佛法是佛陀發現出來的「覺」之法。

二、覺與迷,是自心的事。感官與外界互動產生種種覺受,內心攀附於這些感官覺受,不斷追隨渴求、患得患失,或貪戀或排斥,進而產生種種苦惱,即「迷」。擺脫對於感官覺受(感知)的攀附,即「覺」。

三、修行,是修心,也就是針對自心的思維作出調整。方法是透過生活種種,不滯留沉迷於任何領域,去磨練出「離相"。

四、以上可知,佛法並不是為世間制定一套界別善惡的標準,而是教人任何領域都不要執著。

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前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是教人做一個好人,積累福報。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自凈其意即修心,才是佛的教導。

六、佛教鼓勵人們行善,只是一個方便法門,並不是學習佛法的目的,並且也不意味著行善等同於佛法。

《金剛經》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看以上這段話,裡面清楚說了菩薩應~不住相布施,即「無相布施」。

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行善,無相布施的含義,更加接近於現代語所說的「無私的奉獻,不求回報」。無相布施,不滯留於布施者,不滯留於布施過程,不滯留於受施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想要回報的想法。《金剛經》是教人透過「無相布施」來磨練自心,練習放低對自我感官覺受的攀附執著,達到破執離相的目的。離一切相,是名諸佛。


一、佛教為什麼鼓勵行善?

佛教鼓勵行善一是因為因果,二是因為若想出離六道輪迴,必須布施行善(行善的意思等同於布施)。一個人若想自六道輪迴中出離必須完滿十種波羅蜜,就猶如十個罐子,全部裝滿,且因緣具足,便可解脫。而十種波羅蜜中有一個叫布施波羅蜜,若不完滿布施波羅蜜,必定無法解脫。

下文鏈接:什麼是布施

http://zhuanlan.zhihu.com/metta/20327445

什麼是因果?

以下內容為文章什麼是因緣果報http://zhuanlan.zhihu.com/metta/20445687的選段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因果。

因果在菜園中如此,在我們的心田也是如此。

當我們對他人產生了憤怒、嗔恨,就等同於北京颳起了沙塵暴,憤怒和嗔恨讓我們失去了理智,當沙塵暴飛來時,空氣是那麼的渾濁不堪,所有的視線都被遮擋。

當沙塵暴消失後,天空中的塵土就落在了地上,當下一次沙塵暴再來時,地面原因有的灰塵和沙塵暴帶來的塵土,會讓天空更加渾濁。

同樣的,當憤怒、嗔恨消失後,所有的灰塵落在了我們的心田的表面,當下一次升起憤怒、嗔恨時,會比上一次更加的強烈。而每一次嗔恨、憤怒的升起,都是我們痛苦的直接原因。

而不斷的升起嗔恨、憤怒,就是我們痛苦不斷累積的原因。

什麼是因果?產生憤怒是因,感受到痛苦是果。

二、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善:以他人獲得快樂安詳為目標的行為;

惡:以破壞他人的快樂安詳為目標的行為。

若要行善,請帶著智慧去做。

http://zhuanlan.zhihu.com/metta/20482147

三、什麼是無我相

相有表相和實相之分。就如我們的身體是一直都在變化成長的。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從孩童變為成人,這種成長、衰老的變化是無時無刻都存在的。

有科學家做過研究,人的身體每秒鐘變化了1後邊22個0的次數。再究竟實相來看,我們的身體只是一堆次元子微粒生滅的波動形成的。但就表相而言,我們的身體是堅固、結實存在的。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一直變化的,並沒有什麼可以永恆存在的。但假如你說你的腳只是一堆次元子微粒的波動,牆也只是次元子微粒,你用力去踢牆,你的腳可以穿過牆壁嗎?

不會,你會踢斷你的腿!

實相存在,但為了區分,我們用表相來區分你、我、他,區分人與物。

名字只是表相,但實相是一直都在變化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

人的痛苦就是來源於執著於「我」的表相。

你會因為我的電腦壞了而煩惱,你會因為漠不相干的人的電腦壞了而煩惱嗎?

你會因為有人辱罵我的家人而煩惱,你會因為有人辱罵漠不相干的人的家人而煩惱嗎?

一切煩惱皆因執著於「我」「我的」。當做到「無我」時,便是應了「無我相」。

例如:你我去吃飯,你點了一個菜,我點了一個菜,菜上了品嘗後發現,你點的好吃,我點的不好吃。你若沒有因為我點的菜不好吃而升起惱怒或自得之念,這便是無我相。

你若在飯後,向他人宣揚,空性口味太庸俗,不會點菜,你便是著了相。

無眾生相,不會分別對待眾生。

不會因為我的家人病了我就全力幫助,而他人的家人病了就不管不顧,菩薩會一視同仁。


因為任何希望廣泛傳播,擴大影響的宗教,都要千方百計的世俗化。

世俗要什麼,當權者要什麼,宗教就要給他什麼,這樣宗教才能廣泛傳播。

人們要性慾,於是宗教有歡喜佛有房中術,要長生,於是有煉丹術,當權者要社會穩定,人民不造反,於是宗教就宣揚忠親孝悌,宣揚因果轉生。今生忍受苦難,來生就能托個好胎,今生多做善事,未來必得好報。

所以佛教的善惡標準,和世俗認為的善惡標準基本就是一致的,要是不一致,那在統治者眼裡就是邪教,早晚被滅,比如ISIS把殺掉異教徒當成善事,這要是在千八百年前還行,畢竟那時候是蠻荒時代,各大宗教都還在佔地盤搶人口的原始積累階段,天主教基督教也有過這黑歷史,可是現在就不行了,現在各大宗教都洗白了,基本上勢力劃差不多了,你再整這些就是邪教了。

說到這裡我聯想到,現在遜尼和什葉斗個沒完,這是不是也跟ISIS這麼邪乎有點關係?

其實佛教中有些菩薩是作惡的,在一些故事裡他們被所謂「收服」了,於是搖身一變就成了被冥拜的對象,這都來自於世俗化的改造。在藏傳佛教里惡神就更多,因為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因為越是古老的宗教,當時的人們對命運越是感到無力,對自然越是恐懼,這種無力感和恐懼感投射到宗教形象上,也就出現了不少惡神。

佛學本身是一種哲學,哲學要思考的問題無非是宇宙,時空,物質,精神這些東西,和善惡是無關的,但佛教由於要向世俗傳播,所以就和哲學無關了,勸人為善也是情理之中的。不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是勸人為善的。除此之外宗教還很善於本土化,你看國內的基督教宣傳的重點和國外的就不一樣。

不過有兩個宗教很奇葩,道教和伊斯蘭教,他們也宣揚行善,但重點卻不在這上面。因為兩者都是有野心的宗教,他們不滿足於依附統治者,而是本身想要統治,道教完全不希望社會穩定,社會穩定的時候他就躲深山裡,煉煉丹闢辟谷,越是天下大亂,道教越是活躍,什麼五斗米道一貫道,張角啦黃巾軍啦都是造反的時候,所以有個說法說儒教是米道教是葯,和平時期治天下要儒教就像人日常都得吃米,等天下大亂,社會生病了,道教就得出來治病了,其實哪是治病,分明就是造反嘛。(要說太平天國也算是天主教的鍋,但我覺得從教義上看,那個跟天主教一點關係都沒有。)伊斯蘭教則是對他們認定的惡人就要行惡事,佛教里也有類似的說法,但伊斯蘭教更強調這點,這大概和阿拉伯世界水土貧瘠,民風彪悍有關,也跟什葉派和遜尼派還沒分出勝負有關。


佛並沒有鼓勵人們要去行善,佛只是要人們放下執著,放下對行善的執著,放下分辨善惡的執著,放下抓取的執著,放下不斷定義、判斷、先入為主的執念,當你把所有的執著都放下後,最終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會袒露一些什麼,這些袒露不經由你的思維,不經由你的習性,不經由你的愛憎執取,直接而然的呈現出來,呈現在每一位人的面前,包括你自己,你就自然而然產生了行為而已。


什麼是善行?行善的目的?「善」的標準:為了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直至無相,無受想行識

什麼是惡行?作惡的動機?」惡「的標準:取我相、取人相、取眾生相、取壽者相,乃至取善惡相,取見、取識、於色受想行識不能遠離


善心善行不單單是佛教鼓勵,是人人都應當這樣去做去行的。善,實在講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主要體現在利他上。能夠利益大家,利益團隊,在惡劣的方法手段也是善良的,只顧自己,滿足自我,在善的語言心態也是惡的。

圓滿的善,是行善積德沒有一個行善積德者存在,上德不德,自然而然,毫不造作,猶如舉手抬足一樣,三輪體空。沒有行善的人,被行善的對方,和中間行善的任何痕迹。

從來沒有做過利益社會,利益團隊,利益民族的事情,不算是一個善人,善人是要有具體的事情作為載體,體現在具體的做人做事。焦裕祿,雷鋒,孔繁森都是善人,民族,國家都需要這樣的善人!


謝邀!

行善即是修行。心中三毒貪嗔痴為萬苦之源,遠離三毒名為行善,亦名修行。

六祖云: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大般涅磐經,大智度論等均講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到:

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從因果關係上講。莫輕因果,善惡有報。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亦是。

因此,只管行善事即可。

如不喜行善,卻滿口行善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等等。那是菩薩境界,你有嗎。

說食不飽,即是。


個人理解,強答一發,不保證對,僅供參考:

因為「福德因緣識起名生」,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佛教的基本要求。

想要出離輪迴,了脫生死,證悟菩提,是一個漫長的旅程,而福德資糧就是路費,行善(包括身口意三業)就是賺路費。

善惡標準:

初級:五戒十善。(詳情可查閱《十善業道經》《優婆塞戒經》)

中級:菩薩戒。(詳情可查閱《梵網經》)

高級:華嚴經凈行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最高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度一切眾生,而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勉強答一答。

為什麼要行善,因為我們所做的無非善業 惡業 無計業,行善目的是讓你不去造惡,行善也不是目的,儘管你現在不想解脫,覺得每天過得還挺滋潤,所以讓你以後得日子好過點,積累福德。

從修行的角度講,也必須行善,沒有福德資糧修行起來也很困難,並且,將行善的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轉換成出世間的解脫正因,對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

至於無人我眾生壽著相是講的般若智慧,如何住心的問題以及修任何法門都需要以般若為底,三輪體空離我們業力凡夫實在太遙遠。

所以,行善對於修行及不修行的人來說是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因為佛教希望人人都能離苦得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康壽安寧財祿豐厚,那麼就要去行善,才能得這樣的果報(因果通三世)。鼓勵人們行善就是因為善因得善果,惡因有惡報。

即便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希望看到世界史爾虞我詐、相互攻奸的景象嗎?相信沒人喜歡這種場景(但是很遺憾,佛在《法滅盡經》中講,這種景象在幾千年後就會出現了)。

佛教善惡標準是非常明確的,《佛說十善業道經》中有明確的規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邪見。在經中明確說明了這十惡的果報,所以勸大家力行十善。

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節選《佛說十善業道經》


首先善惡是一體的,有善才必有惡。佛教修行成佛會去掉二元對立,是一合相。在這之前,修行的路上越發做到人我平等,慈悲心會自發顯出,做的事情就是善,否則人我眾生相很重,就會自私自利,做的事情大多是惡。反過來說,我們因為大多是自私嚴重,所以多做利他的事情,會讓我們的心越發平等,這就是善,所以佛教鼓勵人們行善,因為這個本身就是修行,是解脫之路。


自利利他才是真正的善


無我誰在行善惡?無漏為何會行善惡?


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嚴格的說宗教都是鼓勵教徒行善的,即使是教唆教徒自焚,製造恐怖事件的野蠻宗教也會鼓吹這是為了聖戰獻身,死了可以去天堂。對現實世界不滿的人就會受到蠱惑,而根本原因就是他們覺得可以上天堂,可以得個好處,在這個角度上也是「善」嘛。當然這顯然是荒謬的。所以更有意義的問題是善惡到底有沒有標準?

從佛教的角度上講,標準就是佛理。而佛理只有佛才能知曉。那麼凡夫怎麼辦呢?根本的手段恐怕只有一個通過修持來得到「佛知見」,這樣對一切問題都能胸中了了,妥當處理。那麼由凡夫到佛這一段怎麼辦呢?佛教也有很具體的戒律要求。比如,五戒,八戒,比丘戒,菩薩戒等等,要求不一。當然這實際陷入了煩瑣哲學,如果把這些戒律當做教條就把佛學死了。持戒的實質是通過具體的要求把意識調整到一個平靜的狀態從而明心見性,而不是戒律本身有什麼了不起。禪宗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壇經中明顯流露這種思想。

最後說一下怎麼行善利於修行。雖然佛教鼓勵行善,可是做好事可不一定都能有好報,俗話就說:「修好不見好,殺人放火兒女多」,「好人不償命,禍害活千年」。這是勞動人民的樸素總結,某種程度是有代表性的。行善若想得好報,關鍵要把自己的私心打開,一看到別人好,打心眼兒里為別別人高興,然後把這種感受收回到自己心裡,經常這麼做,就能提高自己的意識水平。佛教有個詞叫「隨喜」,實質也是這個意思。能經常這麼想,就打破了「私」的束縛,佛家叫破除我執,就能見到真如本性。因為真如本性本身就是個不區別、不對待的東西,若是做好事還想著:我幫幫你為了你念我好,我得個好名聲。就仍然在「我執」的圈子裡打轉,做多少好事也沒用。做的越多,消耗越多,貽害越大。佛家講有心為善即是惡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能經常保持這種善念,實際上具體的好事做不做就無所謂了,做了是這個善念,沒做還是這個善念,這就從事修過渡到了心修,可以直入上乘,極大加快修持進程。


為什麼呢?

因為行善能增加自身功德.

善惡標準,簡單說,就看你是不是為人民服務.為大多數人服務.而不是一小撮人.

社會是在倒退啊,連善惡都分不清!

一定是利慾障礙了你的眼睛.

佛弟子更應該積極行善.

佛弟子更應該積極獲取功德.

佛弟子的人生也更應該積極.因為你行善,你周圍都是積極向上的氣場.

而且真正的佛弟子一定也對人生很樂觀.

佛弟子行善也要圓滿.否則不圓滿,就會行有所虧.事有所礙.這也是因果定律(報應)的體現.

要戒掉惡,否則越來越愚痴,入畜生道後,入地獄道,跑不脫的.

因果律,誰跑得脫!魔鬼的代言人是不相信的,那麼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是非常喜歡看到大魔,小魔受苦的,真是大快人心啊!!!只是小魔們還是有點可憐.因為邪見受苦報,更因為他是受大魔們忽悠了的啊.

駁"如果你為別人考慮而說了謊,依然是行善."

不要說謊,說謊就有說謊的果報,不因你行善而改變.

我說了的,十句中,九句真,最後一句要你命.就是魔在搞鬼搗亂了.

當然,這裡的魔包括魔的代言人.

"能夠利益大家,利益團隊,在惡劣的方法手段也是善良的".

這句有問題.各位仔細思考!

這也是典型的十句中九句真,最後一句要你命.如果誰要相信這句話,你就是我說的小魔,受大魔欺負及利用,而最先下地獄.

我說了,你們就是要忽悠別人為惡為空,不受因果報應.

不可能!你想讓你的惡事交給小魔去做,然後小魔受罪,你得利!

我們要拯救小魔.因為他們是受了你們的邪見.他們本是人被你們忽悠成了魔.

用毛主席的話說.舊社會讓人變成了鬼.你們就是想方設法讓人變成魔.

魔鬼的代言人,不要以為你是教唆者,受果報輕.那是你自欺欺人.

因果律中,教唆罪最重!!!

真正最可惡的是大魔.以自己可憐的福報,鼓勵眾生行惡,忽悠眾生行惡.


利己為惡,利人為善


推薦閱讀:

有哪些活潑、有趣的禪宗公案故事?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學習禪宗可以讓我們得到什麼?
成佛後會不會很無聊?
青年佛學者如何找到一個有實證的師傅?
禪宗哪些公案最能叫人拍案叫絕?

TAG:佛教 | 禪宗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