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佛經是專門講菩薩道的佈施行為啊?

還希望深入佛經的師兄們可以推薦幾部.


謝邀:《華嚴經》十無盡藏品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稟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眾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飢苦。彼亦飢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眾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眾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云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己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飢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眾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往昔。而舍其命。是故應為饒益眾生。隨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盡命。亦無所吝。是名竭盡施。云何為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羸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有所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舍。以濟眾生。念已施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眾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眾苦逼迫唯願仁慈。特垂矜念。舍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眾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大王。舍之與我。並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寶。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別離。而於眾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舍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眾生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眾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云何為菩薩過去施。此菩薩。聞過去諸佛菩薩。所有功德。聞已不著。了達非有。不起分別。不貪不味。亦不求取。無所依倚。見法如夢。無有堅固。於諸善根。不起有想。亦無所倚。但為教化取著眾生。成熟佛法。而為演說。又復觀察過去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已。於過去法。畢竟皆舍。是名過去施。云何為菩薩未來施。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往生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迴向於彼。亦不於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廢舍。但欲因彼境界。攝取眾生。為說真實。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來施。云何為菩薩現在施。此菩薩。聞四天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乃至聞聲聞緣覺。具足功德。聞已其心。不迷不沒。不聚不散。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為令眾生。舍離惡趣。心無分別。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是名現在施。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眾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唯願仁慈。以善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凈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眾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凈智身。是名究竟施。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複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 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者布施。 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者布施。 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者布施。 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者布施。 能舍世間貪染縛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者布施。 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者布施。 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者布施。 能稱眾生歡喜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者布施。 能舍內外行佛行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者布施。 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者布施。 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者布施。 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 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嘆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舍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髓腦

清凈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舍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舍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舍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凈財

慳嫉妒心盡 清凈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舍心 常施一切物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凈施。何等為十。所謂

平等施。不揀眾生故。

隨意施。滿其所願故。

不亂施。令得利益故。

隨宜施。知上中下故。

不住施。不求果報故。

開舍施。心不戀著故。

一切施。究竟清凈故。

迴向菩提施。遠離有為無為故。

教化眾生施。乃至道場不舍故。

三輪清凈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觀察。如虛空故。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清凈廣大施。


緊那羅王。菩薩有三十二法凈檀波羅蜜。何等三十二。緊那羅王。

菩薩不忘菩提之心。而為先導 而行布施。

不贊下乘 而行布施。

諸所為者 無傷毀心 而行布施。

有來求者 無侵害心 而行布施。

又所請者 起福田想 而行布施。

諸所詣者 起於師想 起善知識想 而行布施。

舍內慳結 而行布施。

無所貪惜 歡喜踴躍 而行布施。

申手正直 善好放舍 無所期為 而行布施。

生增上心 不生下心 而行布施。

不生惡處 而行布施。

不望果報 無所悕望 而行布施。

欲於佛法 而行布施。

心無惱熱 而行布施。

以攝為首 而行布施。

我當教導化諸眾生 而行布施。

我當護法 而行布施。

我當順用如來言教 而行布施。

我應當作降魔伴黨 而行布施。

我宜應當正覺菩提 而行布施。

我應當作善丈夫業 而行布施。

我應當離餓鬼惡道 而行布施。

我應當集修舍心因 而行布施。

我當獲得大財封邑攝取他人 而行布施。

我應當行和敬之法 而行布施。

我當不離得善知識 而行布施。

我應當於一切眾生無嗔害眼 而行布施。

我應當以布施善根向無上道 而行布施。

我應當學余菩薩舍 而行布施。

我宜應當莊嚴相好 而行布施。

我宜應當凈佛國土 而行布施。

緊那羅王。是為菩薩三十二法凈檀波羅蜜。


佛言。

善男子。菩薩若行十種施法。即得布施具足。何等為十。 一者 法施。 二者 無畏施。 三者 財施。 四者 不求饒益果施。 五者 悲愍施。 六者 不輕慢施。 七者 恭敬施。 八者 供養承事施。 九者 無所著施。 十者 清凈施。

善男子。云何法施。謂若菩薩。不以財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隨應教授。不以希欲利養恭敬因故。不望他人所知識故。不求名稱故。不以餘事因故。但自思惟。何等有情受諸苦惱。我為蠲除即以是法。亦復不懷希求之心。無二平等為他宣說。若復為王及與王臣之所宣說。或為旃陀羅及旃陀羅子說法亦然。何況余諸人眾。而菩薩行是法施時不起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法施。

云何是無畏施。謂若菩薩自所嫌棄刀杖等器。亦復教示他人令棄。於彼一切有情。起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眷屬想及余親愛知友之想。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彼彼生中一切轉易。於諸有情聚中。未曾有不是父母及子並余親愛知友。乃至於彼微細情命之中。皆為發起利益。設自身肉尚亦與之。何況余諸大有情類。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畏施。

云何是財施。謂若菩薩。或見有情造極不善業。即時以財攝彼有情由財攝已。是故令其於不善業而悉除斷。於諸善業使彼安住。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布施是菩薩菩提。菩薩所行布施。除斷三種不善之法。一嫉二慳三貪。是故我於如來所受布施之法。彼所布施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財施

云何是不求饒益果施。謂若菩薩所行布施。不以希欲為因。不以財利為因。不以眷屬為因。不以世間近事為因。菩薩修持布施法爾如是。彼因彼緣所行布施。遠離一切饒益果報。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求饒益果施。

云何是悲愍施。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諸苦惱。或饑渴者。或裸露者。或穢污殘缺之者。無主無救無歸無依之者。無福者等。菩薩見已生悲愍心。我為此等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此無主無救無依歸等諸有情類流轉生死。而我今當以何方便為此有情為主為救與作依歸。作是念時。菩薩由此悲心所逼。即以方便隨為攝受。菩薩攝受彼等有情。俱時所起善根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悲愍施。

云何是不輕慢施。謂若菩薩行布施時。不以輕重分別故施。不以慢心故施。不以毀謗故施。亦不令他勞力故施。不恃豪富驕恣故施。不希名稱故施。不恃多聞倨慢故施。菩薩若行施時。心必恭敬尊重。專註供養親奉施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輕慢施。

云何是恭敬施。謂若菩薩於軌範師親教師及余所應尊重之者修梵行者。身極恭順心極尊重。由恭順尊重故發言慰安。合掌頂禮稽首承迎於其有情。即以彼彼善相應事而普及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恭敬施。

云何是供養承事施。謂若菩薩或作佛事或法僧事。若於如來塔像之所。或掃去塵穢。或嚴飾清凈。或以妙香華及塗香等而為供養。又或修治如來故壞塔廟。是為佛事。何名作法事。所謂隨聞何等法門。即當受持書寫讀誦思惟修習。及為他解說。或以無顛倒相應修學。是為法事。何名作僧事。謂以衣服飲食坐卧之具病緣醫藥奉施眾僧。乃至但以少分清冷之水而為供施。是為僧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供養承事施。

云何是無所著施。謂若菩薩行布施時起如是心。我今所行布施。不求天報或天之餘。不求王報或王之餘。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所著施。

云何是清凈施。謂若菩薩隨其所說布施之法。即起伺察。如其彼彼起伺察時。於布施法伺察得無過失。無垢染無障難邪。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清凈施。

菩薩若能修此十法者。即得布施具足。


佛告虛空藏。

善男子。菩薩成就四法。行檀波羅蜜與虛空等。何謂為四。

善男子。若菩薩於一切處。無障礙不分別。行檀波羅蜜。

以我凈故於施亦凈。

以施凈故於願亦凈。

以願凈故於菩提亦凈。

以菩提凈故於一切法亦凈。

善男子。是為菩薩成就四法。行檀波羅蜜與虛空等。

善男子。若菩薩成就八法能凈檀波羅蜜。何等為八。

離我能施。

離為我施。

離愛結施。

離無明見施。

離彼我菩提相施。

離種種想施。

離悕望報施

離慳嫉施。其心平等如虛空。

是為菩薩成就八法能凈檀波羅蜜。

離此八法是謂凈施。

喻如虛空無所不至。菩薩慈心行施。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非色叵見。菩薩所行諸施不依於色。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不受苦樂。菩薩所行諸施離一切受。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無有相智。菩薩所行諸施離諸想結。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是無為相。菩薩所行諸施無為無作。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虛假無相。菩薩所行諸施不依識想。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增益一切眾生。菩薩所行諸施利益眾生。亦復如是。

喻如虛空不可窮盡。菩薩所行諸施。於生死中無有窮盡。亦復如是。

善男子。喻如化人給施化人。無有分別無所戲論不求果報。菩薩亦復如是。如化人相去。離二邊而行諸施。不分別戲論悕望果報。

善男子。菩薩以智慧舍一切結使。以方便智不舍一切眾生。

是為菩薩行檀波羅蜜與虛空等。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燈手。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何等菩薩能行如是檀波羅蜜。

佛言

善男子。菩薩若過諸世間。得出世間法。非色無體無行知見清凈。非闇非明離一切諸相。至無相智際成就無盡忍。近如來知見已。紹菩薩決定界分。已得受記為不退轉印所印。已得灌頂正位。已得善行知眾生行相。至一切處亦無所至。如是菩薩能行是檀波羅蜜。

說此法時。萬六千菩薩。見諸法性猶如虛空得無生法忍。


(布施是成佛之基,佛經中有大量篇幅講布施。先轉這幾段。。。)


五度為盲,般若為導。

先證得了般若,才有行持五度。

五度的行持都在般若的統攝之下。

菩薩的布施,大前提是三輪體空,你空不空的掉哦?!

空的掉這問題就不用問哦,空不掉你就該問怎麼能證得般若……

般若是凡夫區別於菩薩跳不過去的坎兒……但是很多人不把他當回事兒……唉!


《瑜伽師地論》卷第39.


如果想建立因果觀,不要看那些所謂善書,此是無益的。

讀讀本生經,讀讀佛本行集經,知道佛陀怎麼做,怎麼積累巴拉蜜就行了。


推薦閱讀:

「佛性」 、「阿賴耶識」、 「自性」、 「無我」 如何解釋?
把蟑螂衝進廁所算不算殺生?
佛教和佛陀的教導真的已經矛盾了2500年嗎?如果是,歷代高僧大德為何無人指明?
如何評價印順法師關於凈土思想的「新義」與「考證」?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 漢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