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凈利潤調整為經營現金流量時,什麼叫存貨發生了現金流出?
教材上說:如果期末存貨比期初增加,說明當期購入的存貨除本期耗用外還剩餘一部分。這部分存貨已經發生了現金流出,但這部分存貨沒有減少凈利潤。
那這裡的現金流出指的是什麼呢?是取得存貨時付出的現金嗎?但如果存貨是捐贈取得或者以其他方式(如投資者投入)取得的呢?
教材的說法是為了說明間接法編製現金流量表時,某個科目的變動應該調增還是調減現金流。這樣你可以記住,存貨餘額上升,那麼實際的凈現金流要比凈利潤小。所以這個說法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不能絕對化。
沒錯,這裡的「現金流出」就是表明為購買存貨而支付的現金,這樣你就記得「存貨增加等於現金流出」。
那麼針對你提到的特殊情況,怎麼處理呢?比如存貨增加了100萬元,其中只有20萬元是實際支付的現金,剩下的80萬元是賒銷的,計入了應付賬款,那麼完整的現金流是這麼做的:
凈利潤:X元
減:存貨的增加 100萬元(即教材說的,存貨多了,是現金流出增加)加:應付賬款的增加 80萬元(教材會說,應付賬款多了,是現金流出減少)凈現金流:X-20萬元在編製現金流的過程,是要考慮所有科目變動的影響,還有特殊情況(例如非貨幣資產交換等),綜合下來才會得到準確的答案。
針對題目中提出的問題,特別說明一下特殊情況應該怎麼處理。
如果是收到捐款(也就是一般情況下),捐款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拿著捐款去買存貨那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出「。如果是直接捐物,那麼要在所有的調整作完之後,再同時減少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不過這對經營活動的凈額沒有影響,從凈利潤出發,不需要調減。
投資者投入呢,一般情況下投資者是投入資金的,對企業來說是「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如果是直接投入實物,需要在最後同時減少「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出」。從凈利潤出發到經營活動,需要 要調減經營活動現金流出。
再
列舉一些其他特殊情況。比如一個賣螺絲的公司賣了一堆螺絲給一個客戶,客戶還不出錢了,說這樣吧,你把我生產的這台機器拿走吧。那麼這裡面有兩個交易:賣
螺絲和買機器。一般情況下,賣螺絲有「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買機器是「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出」。而這裡作了一個非貨幣性資產交易,需要同時扣減這兩項。
上的例子只是幫你理解在」特殊情況下「怎麼處理。要明白這些「特殊情況」的處理,首先要明白「一般情況」是什麼。一般情況賣東西就收到錢,買東西就要付
錢。先按照一般情況做出來,最後調整特殊情況。這種做法,在編製大型的集團企業的現金流時比較有優勢,因為交易可能是上億筆,不可能逐筆逐筆地想:做了這
個交易,收了多少錢,付了多少錢。
可以用數學公式推導一遍:假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主要由應付的償還(體現為當期應付減少)、當期新增預付(體現為當期預付的增加)組成,當期存貨的增加會導致應付的增加和預付的減少,當期存貨的減少全部結轉成當期營業成本,那麼經營性現金流出=當期應付的減少+當期預付的增加=期初應付-期末應付+當期應付增加+期末預付-期初預付+當期預付減少=期初應付-期末應付+當期存貨增加對應應付增加部分+期末預付-期初預付+存貨增加對應預付減少部分=【期初應付-期末應付】+【期末預付-期初預付】+【當期存貨增加對應應付增加部分+當期存貨增加對應預付減少部分】=【期初應付-期末應付】+【期末預付-期初預付】+當期存貨增加=【期初應付-期末應付】+【期末預付-期初預付】+【期末存貨-期初存貨】+當期存貨減少=【期初應付-期末應付】+【期末預付-期初預付】+【期末存貨-期初存貨】+營業成本
存貨多了要減去,這個增加量是14年末減去13年末的數值吧,為什麼我看國內很多房地產企業的報表中,這個存貨的增加數值不是14年資產負債表中的值減13年的值呢。是不是漏考慮了一些因素,還是什麼,請林老師指教。
推薦閱讀:
※如何學好財務分析?有什麼樣的入門書籍和進階書籍推薦?
※財報中「同比」和「環比」的分析分別適用於哪些行業?
※非財務專業,想學財務分析,該如何下手?
※怎樣做高質量的財務分析?
※如何理解股利貼現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以及其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