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世紀歐洲發展得異常緩慢?

單說黑暗的中世紀肯定是片面的,但事實上歐洲在整個中世紀確實發展異常緩慢,想聽聽比較客觀的見解。


我相信大多數國人對於歷史的認識,依然受困於進步主義,即歷史階段有先進落後、發展有快慢之分。這樣的認識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將它絕對化,因為這樣會忽視一些時代和文明的獨特價值。

以我個人的一點理解,中世紀的意義在於它經常會提供一些不同於現代社會的事物和觀念,如基督教會宣揚的經濟倫理,如在一個參差不齊的世界中維持各個生活單元的「自由」,如它產生的哥特藝術。中世紀的這些成就是獨特和不可替代的。另外,很多現代制度也應追溯到中世紀,如代議制,如同業公會等等。

今天講發展,過分地拘泥於經濟和科技方面,而且容易採取單一的標準,即我們當下的標準,如效率和利潤,等等。但中世紀的生產者經常抱著與現代人很不一樣的目標。我們暫且擱置這個問題,因為它涉及很多爭論。

可以從更為具體的生產技術進步來作一點說明。

說中世紀發展緩慢,往往是以現代為參照的。但即使是工業革命,也有人認為evolution比revolution更合適:它是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而且中世紀的技術遺產為它作了準備。

按一些歷史學家描繪,中世紀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進步還是很明顯的,而且它吸收了臨近的拜占庭和伊斯蘭文明、還有中國文明的成就。14世紀中葉,歐洲人發明了機械時鐘,製造複雜的金屬機器的工匠人數增加了,甚至據此說,這時歐洲超過了中國,取得了技術上的領導地位。

中世紀是個農業文明,它的技術成就首先表現在農業技術上。這方面可以列舉的重大發明和創舉有:重犁、馬挽具、馬蹄鐵、車前橫木,以及農牧結合、三圃輪種等耕作制度。在古代,歐洲文明的中心位於地中海沿岸,但中世紀一大成就是使得從塞納河到第聶伯河的整個北方地區成了農業區,北方的土質不同於南方,它需要新的耕作工具和方式,重犁等工具就是這樣發明出來的。

動力機械方面,恢復或重新發明了水車,它被應用到釀造、冶金、紡織等部門;而且,在中世紀後期,歐洲人還有某種機械化的熱情,這可能是其他文化中沒有的。雖然曲柄等設計很晚才在歐洲出現,但它改進很快。

中世紀是個軍事社會,軍事技術對它的生存至關重要。歷史學家說,從8世紀開始,歐洲在改進均會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為了裝備重騎兵,歐洲人接受了來自中國的馬鐙並加以改造,盔甲的需求刺激了金屬工業;隨著戰爭模式的變化,歐洲人在11世紀末開始使用機弩,這可能是他們自己的發明,不久投石機從中國傳入歐洲;最重要的是火藥和大炮。據說被稱為「中國雪」的火藥最初是蒙古征埃及時傳到歐洲的,1258年,科隆已經在使用火箭。歐洲出現大炮大約在14世紀20年代,當代歐洲學者認為在中國出現的日期是1332年,這就意味著歐洲在一項關鍵軍事技術上絲毫不落後於中國。後來伊斯蘭世界是從西方獲得大炮的。

中世紀末期,歐洲迎來了大航海時代。6世紀時,西方的航海技術已經超過了羅馬人。12世紀末從中國傳來了磁性羅盤,13世紀末,有些歐洲人覺得作環球航行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可以總結說,中世紀的技術發展為近代早期的資本主義打下了基礎。

中世紀的很多發明,其出發點不同於現代。那時修士是最有學問的集團,他們把技術創造視為崇拜神的方式。如明谷的伯納爾曾在大修道院里使用了一組水車,更重要的是,有些修士還承認機械技能應在人類活動中有一席之地。

以上資料主要見《方坦納歐洲經濟史》第一卷。

當然,從很多方面來看,中世紀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經常是悲慘的。經常疫病肆虐,長時間的人口增長緩慢或停滯(但也有高速增長的時期),預期壽命往往只有30多,城市局促骯髒(可能中世紀後期的義大利各城市共和國例外);從制度方面來說,商人備受歧視,作為社會領導階層的教士和武士鄙視牟利活動,認為虔誠和勇敢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羅馬帝國瓦解直到公元千年左右,西歐戰亂不已,蠻族入侵如逐浪洪流綿延不絕,軍事安全成了首要考量。另外,像中國古代文明一樣,中世紀基本上是一個建立在靜止的世界觀之上的文明,變革進步、加速發展之類的觀念,可能直到很晚才深入人心。我想這些都可能都是不利因素。


中世紀所指的時代里人們並不知道他們生活在中世紀,這個概念是文藝復興時期才有的,當時的人認為古代是光明的,而他們的時代也是光明的,界於他們和古代之間的時代就是中世紀,這種觀念的形成,大體可以追述到義大利諸城邦對自己羅馬祖先和共和國的附會以及對他們日爾曼世襲君主的反感上,幾乎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是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辭彙.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認為自己作為城市共和國的公民與古羅馬人一脈相承.而他們所聯合起來抵抗並戰勝的德意志君主和敗壞了羅馬帝國的日爾曼蠻族一樣既粗俗又野蠻.進而讚美自由的義大利和同樣自由的古羅馬.

這種精神在北方得到宗教改革運動的相應,卻奇蹟般的和反羅馬教皇運動混合在一起,義大利人反對日爾曼人主導的中世紀,而新教徒雖然大多是日爾曼人卻也跟著否定中世紀以此來貶低中世紀的另一個首腦--羅馬教皇.於是他們緊跟著義大利人文主義者的腳步去貶低中世紀,只是把禍害羅馬帝國的罪魁從日爾曼人換成了天主教.

到這個時候中世紀黑暗說的三大口號全部誕生.義大利人首創了可恨的日爾曼人的中世紀,和可恨的君主制的中世紀.新教徒給它添上可恨的天主教的中世紀.這三個口號隨著時代的演變和主角的改換而逐漸變成眼下的"野蠻的封建的愚昧的中世紀"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一切的口號都可以找到他們的源頭,就是自由的義大利和他們日爾曼君主的仇恨在這個仇恨之下派生出文明的義大利(羅馬)人和野蠻的日爾曼人的矛盾,自由的共和制度和"封建"的君主制度的矛盾,教權和非教權的矛盾.這就為以後幾百年的論戰鋪平了道路.

出來給這一切仇恨和意識形態集大成的是啟蒙派,啟蒙派里既有新教徒也有城市共和國的公民還有反教權派,盧梭公民則既是新教徒又是日內瓦共和國公民還是反教權派,所以一切的口號都可以在他們的手中結合在一起.於是在他們簡單的歷史著作當中,羅馬共和國被倍加稱頌,而帝國就相形見拙,至於中世紀簡直就是羅馬人腐朽的報應,而天主教則更是帝國的毒瘤,如果說在之前的人文主義者和新教徒中間這些傾向還只是一種曖昧的預感一個朦朧的主題,那麼到18世紀這個主題就被明確無誤的表現了出來,而且又加上18世紀的色彩,共和理想沒有變,民族問題退居幕後,新教徒只反對天主教和教皇制,但是啟蒙派什麼都反對,他們對新教徒懷念的早期基督教毫無好感,進而採取一種羅馬多神教信徒的氣派,把帝國的不幸直接歸因於基督教.

1748年龐培遺址開始被逐漸發掘出來,當時去過龐培的法國宮廷畫家還可以高傲的向宮廷說羅馬人的廢墟是一片黑暗,但是一股猛烈的復古風潮卻即將在舊世界興起,50年之後巴黎的元老院里法國公民的代表們就人人在18世紀的禮服之外披上一件羅馬人式的托加袍,這可能是安托尼-華托做夢也想不到的.而這種精神上的復古風潮真正堅實的基礎來自新大陸,來自1776年的大陸會議和美國的獨立,一個新生的共和國突然出現在君主制的歐洲的地平線上,無論是這個共和國的創造者還是他們的歐洲親戚,都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無君無父的國家,人們唯一能夠拿來和他們比較的就是羅馬共和國,當時腐朽的義大利共和國已經失去了全部光榮,以至於無論是建立共和國的人還是準備在自己的世界裡容納這個共和國的人都沒想過要拿它和義大利城市共和國相比,而事實上接過義大利城市共和國的旗幟,繼續在共和國和公民理想的道路上追隨羅馬人的就是這伙新大陸的農民,他們甚至連蓄奴都直追羅馬人.

這股狂風吹過大西洋變成1789年的風暴,啟蒙派的教條+美國人的成功使法國人認為摧毀君主政體的時機已到,1789年8月11日制憲會議發布法令宣布"國民議會徹底廢除封建制度",馬克布洛赫指出這個法令在說法上直接繼承了孟德斯鳩.從這一天開始革命向整箇舊制度宣戰,當然也包括舊制度的象徵中世紀宣戰,從此直到1875年憲法使自由主義和君主制度的鬥爭變成過去為止,全歐洲的左派和右派都要在君主制度和共和國制度之間選擇.要麼是公民要麼是臣民,要麼是共和國要麼是君主國,要麼是古典世界要麼是中世紀,每個人都必須作出選擇或左或右.

當革命和拿破崙帝國使日爾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民族矛盾又從幕後回到前台,這原本就是中世紀問題的主題之一,只是18世紀是理性的時代,是世界公民的時代,直到舊大陸有機會親自提供舞台讓這群理想主義者作試驗為止,這個世界公民的理想都暢行無阻,直到1800年的德國人像利希騰貝格那樣刻薄的譏笑"法國人說他們愛全世界的兄弟姐妹,結果他們來之後只愛姐妹不愛兄弟"為止,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才開始作為和世界公民理想對應的觀念重新出現,而誕生的舞台首先就是德國.

在1806年以前德國人始終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自居,1806年他們驚奇的發現法國人比他們還羅馬,而且還把皇帝也從他們這邊搶過去了,於是他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原來不是羅馬人而是日爾曼人的繼承者,於是重溫日爾曼民族的歷史成為德意志民族解放運動的起點,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溫中世紀史.於是一種新的精神,反理性的,標榜民族性反對世界公民的,支持世襲的君主制度反對共和制的,讚美中世紀而反古典傳統的新精神正式確立,這就是作為復辟王朝御用思想的浪漫主義.

1815年三大主題全部具備,法國人自命的羅馬人和德國自以為是的日爾曼人的矛盾接過義大利人和日爾曼人的矛盾,左派標榜的共和制度和復辟王朝捍衛的君主政體,左派主張的無神論和教會捍衛的教權.把17世紀的三個主題以更響亮更激烈的方式再現了出來.

可恨的德國佬的中世紀,該死的君王的中世紀,穿長袍的教士的中世紀,這是左派憎恨中世紀的源泉,也是19世紀論戰的基礎.但是1815年波旁王朝的復辟使法國同樣誕生了浪漫主義運動,於是重視中世紀史的歷史學者開始登上舞台,法國歷史超越了啟蒙派簡陋方法,而逐漸向到嚴謹的科學的方向進步,基佐和梯也爾開始教導法國國民重視自己國家的中世紀史,這種傾向在1848年基佐垮台以後也依然如故.儘管革命和第二帝國以及新的革命再次把法國輿論拉回到羅馬人的傳統上來,法國人開始高唱高盧雄雞,拿破崙三世皇帝帶頭寫愷撒傳,但是法國論戰已經激烈到如此地步,那就是蘭克一派德國學者的研究迫使法國歷史學家不得不重視中世紀史研究,而法德論戰的主題也從到底是古代好些還是中世紀好些這種無聊的話題進步到中世紀的歐洲究竟是羅馬-高盧傳統多些還是日爾曼傳統多些的程度了,換而言之即使在仇恨步步升級的1870年前後,單純的否定中世紀的1848年的啟蒙派思想也已經站不住腳了.歷史正在成為科學而不是休閑讀物,和黑白分明的兒童讀物.

到現代隨著歷史作為科學的自我完善,一個更系統的中世紀史學已經形成,黑暗的千年這樣的笑話已經沒人關心了,當然蘇聯派史學作為大革命意識形態的遺孤還在斯大林時代繼續這種陳詞濫調,而我們的兒童讀物則繼承他們這些陳詞濫調寫出我們的陳詞濫調.

如果要簡單的概括的話就是羅馬沒你們想的那麼好,中世紀沒你們想的那麼糟,文藝復興也沒有你們想的那麼驚天動地


一圖流回答這一問題:

這是公元500-1500年歐洲(除拜占庭和俄羅斯)手抄本生產圖

不過,這個數據有個問題,就是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傳世手抄本數量圖。

當然時代越早,留存越少。

但是就算我們把折損率算進去,也不太好解釋這種指數級的增長。

換句話說,中世紀一直是波動上升的,到了中後期迅猛發力,飛速發展。

在9世紀時,由於加洛林文藝復興,歐洲手抄本數量已經達到了10萬份(翻了好幾倍)

在12世紀時,手抄本數量達到了80萬份

在13世紀時,數量達到了180萬(翻了一倍多)

到了14世紀,則逼近280萬份

最後15世紀,手抄本數量達到500萬份

這就是近代歐洲全面崛起的基礎。


高票的兩位牛人很厲害,但是講得有點複雜,其實這個問題可以三言兩語讓題主明白。中世紀大概一千年,可以大致分成前五百年和後五百年。前五百年確實發展緩慢,因為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斷的民族大遷徙,最主要的是羅馬帝國晚期到大約6世紀的日耳曼人南下、大量地區蠻族化然後再逐漸定居下來形成村莊、城市、國家、皈依基督教的過程,然後就是主要7-9世紀北歐維京人南下掠奪騷擾從英倫三島到法國到俄羅斯到西西里島的歐洲各地,然後又慢慢融入各地社會的過程。這五百年社會組織非常幼稚,農業經濟相當脆弱,加上阿拉伯伊斯蘭崛起之後封鎖了東地中海,貿易大面積中斷,像法蘭克國王這種大君主都要在各地莊園城堡間巡迴,沒有固定的都城,確實落後。但是基本上在北歐海盜鬧完之後,公元十世紀之後,歐洲的發展就是相當的快了,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金融還是文化藝術,每個世紀都有扎紮實實的進步變化,到13、14世紀某些領域就已經進入文藝復興的曙光了(當然進步比較集中於少數發達地區,大量的貧困地區尤其是東歐北歐的很多地方並沒有體現出太多進步),議會、大憲章、複式記賬法、現代銀行、海商法、科學實驗的思想、但丁和喬叟等人的偉大文學作品、喬托的寫實主義繪畫、高聳入雲的哥特式教堂,這些全都是這三四百年的時間裡出現的,想想同時期中國從宋到明,有多少劃時代的歷史變革出現嗎?中世紀發生的這些革命性發展,成為了之後幾百年歐洲乃至全球大變局的基礎,後者是樹,前者是根,如果看不到其中聯繫,就好比看不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毛澤東時代一系列革命和建設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發生的一樣,是把木和本之間砍斷咯。


不同意得票最多的觀點。首先要為中世紀做個界定。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這裡面時間跨度有一千年。如果舉出中世紀晚期的發明創造來佐證中世紀的進步,未免有失偏頗。在中世紀大多數時間裡,無論是經濟、文化、政治、軍事,都乏善可陳。歐洲後來的突飛猛進並不能歸功於中世紀的發展,反而要歸功於中世紀的「沒有發展」。正是因為中世紀政治制度停留在封建割據的階段,沒有發展出中央集權的模式,才給了人們在思想上擺脫君權和教權束縛的機會。正是因為中世紀農業技術的落後,人們才會被迫發展出海洋貿易的經濟發展模式。正是因為中世紀教權的專橫腐敗,才會導致人們厭惡和抵觸,迫使人們尋找解釋宗教的新出路。歐洲中世紀發展緩慢的論斷,我認為是無法翻案的。


高度和平讓技術難以發展,高度混亂亦然


我的一點淺見,請您指正:

1,代替高度文明的羅馬帝國而統治的是日耳曼蠻族王國,這些蠻族武力雖然強,但是文化上面實在是落後的可以,他們無法繼承羅馬的學術和科技(尤其是有汪達爾這等專事破壞的野蠻人)

2,相比於一統的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政治上極度分裂。政治上的分裂導致了貿易的碎片化,商路消失,貨幣消失,商業停滯,大規模的貿易再不能實現。

3,不斷的戰爭導致了人口的減退與城市的破壞,更不提諸多的文明成果毀於戰火荼毒了。

4,外部入侵的影響。所謂歐洲的中世紀,也恰是外部入侵最為猛烈的時代,日耳曼人的入侵潮剛剛停歇。薩拉森人(阿拉伯人)又在東方和地中海向歐洲猛攻;北方有橫行的北歐海盜;東方有保加利亞、馬扎爾人的進犯。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於抵禦侵略,發展當然緩慢。

5,中世紀一直是基督教勢力的優勝時期,最後連王權也無法與之抗衡。而基督教的獨斷統治必然令希臘羅馬一系的科學理性思潮受到壓制,從而不利於科技文化的進步。


中世紀非常長,每一階段的發展特點也不盡相同,經歷了衰落調整、經濟騰飛、社會制度變遷以及文化的發展。篇幅限制,下面主要涉及中世紀後期的進步與發展。

1000-1300這段普遍被歸為改革復興與擴張的時代。

這一時期,農田得到大量開墾,糧食畝產量大量增加,農民開始在集市交換農產品、工具、布匹。隨著貿易和工業的發展,城鎮和城鎮人口不斷增加。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那不勒斯等城市貿易及生活都已經非常發達,義大利人建立了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北非的市場。隨後是弗蘭德斯的布魯日、根特等商業城市,他們在法國北部、萊茵河、波羅的海的貿易也經營起來,羊毛紡織業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製造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快速增長。歐洲人開始一系列對外擴張:開始重新征服伊比利亞,西西里島,日耳曼人東擴,十字軍東征等。在這些過程中,他們統治了一些大都市,如巴勒莫,托雷多,安提俄克,科爾多瓦,甚至君士坦丁堡。在貿易、文化與學術方面與伊斯蘭和拜占庭達到了空前的接觸。在巴黎、博洛尼亞、那不勒斯、蒙彼利埃等地大學紛紛建立。同時他們重新發現了羅馬法,隨著羅馬法的普及帶來了法律成文化,立法合法化,統治獨裁化等影響。信仰與理性的關係被反覆討論。法律、醫學、哲學、科學得到了巨大發展。隨著建築技術的發展,大量哥特建築出現。

英國發展出習慣法和議會合作的傳統,法國的君權獲得了勝利。神羅和教宗撕打兩敗俱傷。

1300-1500這段被稱為危機與活力的時代。

這一時期,君主不斷取得對教會和貴族的勝利,民族國家在形成當中。出現了人口過剩,糧食減產與大瘟疫。同時隨著航海業的發展,大西洋、非洲、印度洋、遠東的新航路不斷得到開拓。新技術的創新驅動了經濟騰飛,水力利用,精密鐘錶、紡車、冶金技術、火槍大炮、活字印刷術將社會推動到一個新的水平。城鎮居民開始新的工業、技術與探險,農民獲得了更大的自由與土地。各地的地方語言教育與文學也蓬勃發展。

其實中世紀的發展與進步塑造了當今的世界。

現在有很多很好的書籍能初步的了解中世紀的方方面面: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歐洲中世紀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西歐中世紀史》

商務印書館《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教會法與神聖帝國的興衰》

宗教文化出版社《中世紀教會史》

青海人民出版社《拜占庭帝國》


首先質疑問題是安全的做法,但不能以質疑為目的而質疑之。

問題是中世紀發展是否緩慢?

答案」是。

理由及原因如@句玉,@陳天標。摺疊了吧。


首先進步,快慢,這都是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評價方式。

其次,社會文化法律方面的延續性可以看伯爾曼的法律與革命,法律與宗教,一些近代的所謂」變革「」發展「自然不是突然產生的,是和中世紀的情況是密不可分,有因果關係的。


看到關於辣么多關於羅馬教皇catholic church思想統治造成的問題,然而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底層的為貴族Mansion日夜勞作的serfs(農奴)永遠無法擺脫「奴隸」的地位,所以說中世紀的歐洲直接退化為了打著"feudalism"(封建主義)旗號的農奴社會??中世紀時長將近1000年,以文藝復興的時間(14世紀)向前推算,想想當時的中國已經如何繁榮發達了(唐、宋,甚至元朝)就說中世紀時的農民都還無法擺脫農奴般的地位,而中國早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有農民起義,甚至改朝換代的傳統了(B.C 202 地痞劉邦登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建立漢朝)想想真是令人振奮

僅僅是個人想法


因為中世紀,歐洲整個宗教信仰體系比較完善,沒有過多的變動,思想衝突平緩,科學發展一定程度受到天主神學打壓不被承認,這樣的消極科學時代,發展速度自然就緩慢了,其實只要認真看一看歷史,任何人類自我意識的膨脹都會帶來科技,物質的高速發達,但最終又要靠信仰來平穩統治與管理~~~這是互相交替的~~~


宗教統治,戰亂橫行。

禁錮了思想,阻抑了經濟。

其實也有發展,只是跟後來的相比,太不起眼。


長期以來,中世紀一直被視為羅馬帝國的宏偉與文藝復興時代的輝煌之間的幕間休場,被稱為「黑暗時代」。就技術問題而言,這種陳詞濫調是站不住的。

1.水車 羅馬人已經知道水車,在帝國末期曾用水車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斯時,征服已經結束了,奴隸來源銳減,幾乎沒有新奴隸供應。但那時已經太晚了,秩序和商業都被破壞殆盡。水車流傳下來,成為教會的財產,它將神職人員解放出來,專事祈禱。水車在10世紀至11世紀得以復興,在雨水充足和水流普遍的地區,水車的應用成倍增長。公元1086年的「英格蘭土地勘探記錄」標明,在英格蘭這個歐洲外圍的落後島嶼上共有5600部水車;歐洲大陸水車數量更多。

水力運用技術的提高更為顯著。機械師通過建設堤壩、池塘的方式提高水壓和效率,將水車排成一列,利用逐步減少的水能完成各項不同的任務,需要能量最大的任務放在開始部位,而後逐步遞減。同時,附屬設備—曲柄、齒輪的發明或改進,使得利用遠處的能量、更改方向、將旋轉運動改變為往複運動成為可能,並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各種新工作中:不僅用於穀粒粉碎;還用於布匹蒸洗,從而促成羊毛紡織業的轉型;用於金屬捶打、金屬板的輾軋和拔絲;用於磨碎酒花釀製啤酒以及將碎步搗成漿來製紙等。「最早的紙是埃及的草莎紙,13世紀時,歐洲出現了機械造紙…紙雖然已在全球一半的地方使用,但當時還沒有其它文化或文明曾試圖用機械的方法造紙。」歐洲是獨一無二的以動力為基礎的文明。

2.眼鏡 15世紀中葉,佛羅倫薩和威尼斯已製作眼鏡達成千上萬副。眼鏡的問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在40歲左右時,眼睛的晶體發生硬化,出現類似遠視的狀況。眼睛不能聚焦於眼前的實物。如果有眼鏡,對視力要求高的職業的工匠能再工作20年。

眼鏡的發明還為望遠鏡、顯微鏡等精密儀器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

3.機械鐘 (機械鐘是最重要的,但是我沒精力長時間碼字,明天或後天再更新)

4.推廣金屬印刷術

5.火藥


難道不是因為地中海被綠綠全包了?真正的主因就一兩個,聽說過pca沒?


這個可以求個極差。

羅馬帝國滅亡後,中世紀初期

和大航海時代前夕的中世紀晚期。

1000年,確實漫長,但成果還是很明顯的。


跟中國春秋戰國差不多,有的國家極強,有的極弱。而且戰爭是民主,自由,打破無意義的傳統與陋習的催化劑,所以黑暗也不是沒好處的


其實沒有非常的緩慢,還是出現了挺多東西的,只不過都圍著上帝轉罷了。你要以現在的眼光發展速度看那是當然啰。推薦《從黎明到衰落》的第一部分,看了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很複雜呀 要研究拜占庭帝國歷史,還有就是中世紀西歐,還有地中海沿岸國家歷史 還有蠻族入侵併且發展的歷史。我相信你一定會找到答案


等未來煤和石油耗盡,搞不好人類全部倒退回中世紀的呢!


推薦閱讀:

假如中國沒有改革開放,現在會怎樣?

TAG:歷史 | 歐洲 | 社會發展 | 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