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人滅一國」王玄策後面的故事如何?印度的歷史是如何記載的?


今天偶然看到主頁有關注者給這個問題下的高票答案點了贊,說實話,點贊者還是北大專攻南亞史的……我真有點無語了。

其實高贊答案也不知道是在反駁什麼,因為畢竟而言,王玄策火牛陣投石機啊什麼的這個是田中芳樹的小說《天竺熱風錄》里虛構的。就像田中芳樹還吹過陳慶之並為其演繹出一片小說一樣,小說肯定是給王玄策的事迹做了誇大處理,但你也不能完全否定人家的所有事迹吧。

順帶著還黑了三哥戒日王朝一把……

1、黑三哥是封建城邦,有意誤導讀者認為戒日帝國不能算強權:

實際上要使用封建城邦這個論點來黑,不說三哥了,中亞和南亞存在的如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笈多帝國都可以無視了。他們是封建城邦聯合體,他們是戰五渣,他們不配叫帝國……能這麼說嗎?2、黑三哥用嘴炮統一北印度:

因為三哥沒有修史的習慣,戒日王的事迹只有兩本史料,一個是唐僧的《大唐西域記》,一個是拜納的《戒日王本行》,都是以佛教的觀點來美化戒日王的征服的。實際上戒日王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同時代南印度的摩訶剌佗國(現譯為遮婁其王朝)的一代雄主補羅稽舍(現譯普拉克辛二世)會告訴大家戒日王多殘暴,而且他這個人能被列入三哥的史冊的唯一原因就是擊敗了戒日王的入侵。

唐僧無不失落地記載:

摩訶剌侘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里。土地沃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凌辱,殉命以讎,窘急投分,忘身以濟。將復怨也,必先告之,各披堅甲,然後爭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醉,一人摧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復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惟此國人獨不臣伏。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知好學,邪正兼崇。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所,異道甚多。

而補羅稽舍(普拉克辛二世)唯一留在世界上的東西,艾霍萊銘文,記載的他這一輩子最自豪的事兒,就是蓮花寶座上坐著的征服了無數國家的戒日王帶著無數戰象入侵他被他給擊敗了。

其實就論戒日王對南印度的摩訶剌侘國聲勢浩大的遠征,雖然沒贏。但這一點就夠了,為什麼呢?

因為此前三哥的大帝國,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最牛逼的對南印度的武功就是對印度東部的奧里薩邦的一些國家進行征服,而對西部南印度……就只能文化入侵了……

當然,戒日王朝的武功不如笈多帝國輝煌,畢竟戒日王沒有征服克什米爾,但真的不弱,而且奧里薩邦(即馬哈納迪河偏北)是被戒日王征服孟加拉時順帶吞併了的,可惜這張地圖沒畫進去:

所以說,戒日王的武功比起所謂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至少了西北那兩角。即便不是三哥的漢武帝唐太宗,也好歹是個趙匡胤,沒那麼弱。

順便另外一個回答的錯漏:

就是說戒日王被孟加拉的剎珊卡重創……621年是剎珊卡死的那一年啊,這個剎珊卡就是戒日王在南征之前的主要對手,戒日王就是滅了剎珊卡才南征摩訶剌佗國(現譯為遮婁其王朝)的。

3、黑尸鳩摩是瞎編的,這個請去找舊唐書的作者撕逼吧……

印度東北部是Pratihara的領地?

Pratihara 明明是印度西北部的國家唉,地圖上那個瞿折羅沒看到?這就是Pratihara即瞿折羅·波羅提訶羅王朝的前身。高票回答自己還貼了地圖,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而這個尸鳩摩到底是誰呢?

很可能就是孟加拉地區的某個領主,在阿羅那順篡位時期獨立了。由於三哥史料不全,難以考證這貨是誰了。但東部這個palas(帕拉王朝)是戒日王死了一百年後才崛起的王朝,肯定跟他無關了。

所以嘛,事實就是啥。就是戒日王是三哥歷史上很牛逼很能打的一代雄主,按照三哥的歷史觀,戒日王也是那個時代能代表全印度三哥的所在。

戒日王款待唐僧後和唐朝主動交好,唐朝派王玄策出使。

結果戒日王死了,阿羅那順篡位了。王玄策就跑吐蕃和尼泊爾借了八千兵,聯合忠於戒日王的三哥,平定了阿羅那順,戒日王以前的小弟尸鳩摩等各地三哥小國王紛紛來祝賀並向唐朝朝貢……

就這麼簡單的事兒。

犯得著黑來黑去的。

黑王玄策還罷了,居然敢黑我大三哥!

最後我想說一句,拿維基百科當論據的……真的不用強答了,你直接給鏈接或者複製粘貼就行了。


(1)新唐書 帝伐遼還,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二十二年,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屍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時從騎才數十,戰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有司告宗廟,帝曰:「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環五千里,土沃宜稼穡,有異稻巨粒,號供大人米。王居拘闍揭羅布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厘子城,北瀕殑伽河。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於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國摩訶菩提祠立碑焉。後德宗自製鍾銘,賜那爛陀祠。

(2)舊唐書 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 貞觀中,衛尉丞李義表往使天竺,塗經其國,那陵提婆見之,大喜,與義表同出觀阿耆婆沴池。周回二十餘步,水恆沸,雖流潦暴集,爍石焦金,未嘗增減。以物投之,即生煙焰,懸釜而炊,須臾而熟。其後王玄策為天竺所掠,泥婆羅發騎與吐蕃共破天竺有功。永徽二年,其王尸利那連陀羅又遣使朝貢。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有伽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那揭陀國,有醯羅城,中有重閣,藏佛頂骨及錫杖。貞觀二十年,遣使貢方物。天授二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屍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並來朝獻。景龍四年,南天竺國復遣使來朝。景雲元年,復遣使貢方物。開元二年,西天竺復遣使貢方物。八年,南天竺國遣使獻五色能言鸚鵡。其年,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請以戰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軍。玄宗甚嘉之,名軍為懷德軍。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羅僧伽寶多枝摩為國造寺,上表乞寺額,敕以歸化為名賜之。十一月,遣使冊利那羅伽寶多為南天竺國王,遣使來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國藏沙門僧密多獻質汗等葯。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國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來朝貢。


百度百科裡是極其不負責的演繹。百科中融入如此之多的感嘆和演繹,百度百科果然不靠譜。

去年有個「中國武將最厲害的是誰」,有位知友曾提過王玄策,我也寫過這個故事的問題所在:

1. 王玄策是作為副使覲見戒日王的。戒日王當時控制了整個北印度,但是該國的結構卻是封建城邦制,有三十多個藩國。

(戒日王朝,百度百科的用詞是「中印度」,真的很高端。)

2. 戒日王統一印度北部的時間比秦始皇長不了多少:建國於606,統一於620前後,而解體在647,統一前後僅僅27年時間。在戒日王之前,北印度也是一片混戰。他不是光用武力,而是依靠佛教的傳播,使城邦們暫時停止戰爭,加入了他的統治。但是各個城邦仍然保有相當的武力,這也為戒日王朝的短命埋下了禍根。

戒日王: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sha

3. 戒日王死了以後,其下屬藩國幾乎全部宣布獨立,各個藩主領兵而去,北印度陷入了混戰狀態。而戒日王的大臣Arjuna只是篡奪了戒日王的地位,但其手下的兵權並沒有達到控制整個北印度的程度,甚至可能只是區區的首都禁衛軍。

4. 戒日王的首都位於Kannauj,此地是印度中世紀的三股種族勢力:Gurjara,Palas,和Rashtrakutas的交匯處,自古多戰事。

當時從吐蕃和尼泊爾借兵回來的王玄策也僅僅是將Arjuna夫婦抓住了事。事實上僅憑8000來自異國的僱傭兵,想要達到整個地區的統一,是遠遠不夠的。而此地的和平,是在200多年後,由Gurjara人統一北印度之後,再次建都Kannauj後才實現的。

5. 王玄策與吐蕃聯軍真正攻下的,其實僅僅是Kanauj城而已。從上面的地圖看,這支軍隊也遠遠沒有進入印度的腹地,尤其是Gurjara人的勢力地區。

王玄策果真有描述的如此豐功偉績,卻在《新唐書》《舊唐書》里都找不到此人的傳,實在是太可疑了。

6. 至於「因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玄策欲順勢再亡東天竺,東天竺王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三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

印度東北部此時是Pratihara的領地,國王叫做Dadda三世,而「尸鳩摩」更是不知出處(也許是從鳩摩羅什編出來的?)

6. 還有就是寫的「火牛陣」、「投石機」....

火牛陣自古以來是對付步兵的奇計,但如果用牛(先不管這魯西黃牛他是從哪兒找來的,反正當地的水牛不堪用)去撞身高3米的大象...還能「擊潰印度數萬象軍」,確實是戰史奇蹟了。

投石機的類型很多,但在公元6-7世紀的弩炮(Ballista)和投石車(Catapult),射程僅與弓弩類似,攻城效果很差。

只有發展到了配重投石機時代(Counterweight Trebuchet),才成為了真正的攻城武器。

但是很可惜,這玩意兒是十字軍發明的,通過阿拉伯人和蒙古人才傳到了中國,名為「回回炮」。穿越了有沒有?


王玄策借兵滅印度的事,我記得不是滅的整個印度,好像只是滅掉中印度和北印度,而且前前後後就打了一仗,就是大象和牛的故事那一仗。壯觀程度肯定不容忽視,但貌似也沒那麼神。正史就沒當回事記載。因為他本人首先是官級低,再一個唐朝那會兒跟印度的外交根本就沒有正常化外交,王玄策也就是去試探性邦交,就好像兩個陌生人交朋友一樣,隨便接觸,隨便認識,不靠譜就用不聯繫的那種。而且那個時候外交使者死在外面是常有的事,要不是王玄策打了勝仗回國彙報工作估計死在外面,國家給點撫恤金就了事了。史書為什麼不記載?叫我說啊,應該是唐朝就沒當回事,因為此次事件對唐朝本身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等方面沒有任何影響,根本就不是大事件,但對印度應該就是相反了。大家知道朝鮮的李舜臣嗎?那對朝鮮是很有影響力的啊,在朝鮮被譽為大英雄的人物,但中國那時候是明朝,根本也沒當回事,包括那一次明朝派頂牛叉的李如松帶兵援助朝鮮干小日本一樣,明朝也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是寥寥幾筆帶過完事,但日本和朝鮮可是對那段歷史大書特書的啊,所以啊,還是立場角度不同導致的,但是王玄策和他的副手好像姓董來著,但基本王玄策一人全搞定了,所以王玄策那絕對的牛叉,別說只是打到哪裡哪裡,感覺很鄙視人家王玄策的功績,要知道,孤身一人在國外,還能借到兵,還能打勝仗,完全不給偉大的祖國添麻煩,試問,古今有幾人?肯定的回答是,僅王玄策一人矣。這還不牛叉還怎麼的?當然,我認為,僅一人可以與王玄策大人相提一下,但不可並論,因為不是一類人。此人便是南北朝時期的陳慶之將軍,至於他的牛叉事迹大家可以查資料。再有一個可以並論的大家就是明朝的王守仁大人,不僅能打仗,還創立了心學,明朝很多牛叉的大學士或者東林黨的人大都是他的學術門人。明朝還有一個也很牛的大家孫承宗,著名關錦防線抵禦清兵的牛人,袁崇煥就是他一手提拔的。哎呀,一說起來,中國牛人太多了,就明朝一朝的牛人就夠說半天的,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李成梁,洪承疇,盧象生等等,太多了,吳三桂打仗也很牛,但是選錯道了,這些人才是我們中華的脊樑,每朝每代多的數不勝數。當時的日本的豐臣秀吉啦,小西行長啦,在日本國內是被吹噓成神一般的人物的,但是都被派出支援朝鮮的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打得只有跑的份兒,那叫一個秒殺啊。就這牛叉的明朝竟幾筆帶過而已,李舜臣之流根本在明史不曾被提及,但朝鮮確實人盡皆知,可以理解,上千年來就出這麼個狠角色能不大書特書嗎?!李如松那傢伙真是陸軍海軍都玩得轉的,超牛,但隨後英年早逝,可惜。說這麼多,我的意思就一個,觀我華夏歷史,各種能人義士猶如滔滔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一般,是他們讓我們的歷史故事那麼生動,那麼壯闊,那麼澎湃,也是他們鑄寫顯就了我們的文明。王玄策以及和他一樣牛的人,歷史不會忘卻,無論後人怎麼看待。但作為後人的我們在看他們的時候,他們有他們的欣慰,欣慰千年後的後人還在傳頌,我們有我們的驕傲,為他們驕傲,更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而自豪。


印度並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按照《亞洲史》的說法,古印度上下各個階層都對記錄歷史事件、人物、政治經濟等毫無興趣,文化階層把精力都放在宗教事業里了,記錄的都是關於神的觀念……


王玄策打的不是整個印度,而是打的中天竺(印度的一部分)。

但是有段記載值得注意,

《舊唐書》卷三 本紀第三:

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

注意這裡的「詣闕」。這意思是王玄策送到長安以詣闕的俘虜有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

既然已經詣闕了,有長安那麼多人見證,這應該就不是史書的誇大了,而確實是不小的勝利。

至於為什麼王玄策沒有在唐書立傳,應該是因為唐朝對中天竺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對東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等的重視程度,唐朝不認為中天竺是多麼強大的力量,所以不太重視王玄策的功勞,留下的記載不多,後世寫書也就沒有給王玄策立傳。


後面的故事好像比較悲劇,並且直接改變了唐帝國的命運。

王玄策在印度抓了一個據說200歲的和尚,把他獻給了唐太宗,太宗聽說這外來和尚有異能,就讓他煉仙丹,結果吃藥後中毒死了,享年50歲。

腦洞開大一點,太宗死的時候武則天24歲,要是太宗晚幾年死,後來也許就沒有武周什麼事了。

古文不行,讀的都不是第一手資料,有謬誤請多指正。


講下王玄策後來的故事。王玄策俘獲的人員中,有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裡去成為仙人。

後來,那個奇怪名字的天竺和尚那羅邇娑婆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潛伏」到了李世民的身邊,接著,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藥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據《唐代的鄉愁》一書


人家只是借兵教訓了一下印度的一個小小的邦國,教訓完就回去了。不知道怎麼回事,在中國的網路上被吹成佔領了印度什麼的。如果真要說印度人對此怎麼看,就像韓國人說東北都是他們的,然後我們呵呵一笑的感覺吧


這個實際上是王玄策被新國王「篡位者」攻擊,王玄策逃到吐蕃,匯聚了泥婆羅、吐蕃和羌族一共8000的僱傭軍,發動反擊成功,但僅僅攻克了「篡位者阿羅那順」統治的都城,擊敗的也僅僅是阿羅那順本人的軍隊勢力,由於「戒日國」內部的各邦擁有極大的武力,在戒日王死後實質上各邦已經獨立。

這個事情在唐代史書是個孤證,再就沒有別的資料指出了,引用史書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更何況當代的歷史研究中,一個所謂的正史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實際上是微乎其微的

在歷史研究中通常要採用第一手資料,所謂的第一手資料僅僅是中國的兩部史書的幾百字基本就沒作為支撐材料的可能性了

而實際上此人出名全靠田中芳樹的小說了,大體和羅馬人的故事這種暢銷書差不多吧。。。。

很明顯唐代的新唐書和後唐書過分誇大了,所謂的被嚇尿的【東天竺王】尸鳩摩是什麼更不知所云了?印度東北部應該是Gurjara-Pratihara的領土,當時這個帝國還遠非一個大國,在Gupta帝國衰落後才逐漸崛起,我實在不知道唐書到底說的是什麼東西,即使是Gurjara-Pratihara,當時也發展了接近一個世紀,遠遠不是8000僱傭軍能相互抗衡的

根據赫爾曼·庫爾科的印度史,我們可以推測所謂的戒日王大概是卡瑙季國王哈爾沙,但晚年時期很明顯國家實力轉衰。

卡瑙季國在621年被孟加拉的shashanka重創,在630年又被巴大密的chalukya遮婁其王朝擊敗

首先遮婁其王朝在南方也不是一個強權,帕拉瓦王朝則顯然更為強大,其曾經一度征服西遮婁其王朝。

至於這個「戒日王」哈爾沙被篡位後發生什麼,就完全沒有記載了,所謂的哈爾沙只有《哈爾沙本行》記載了其早期的歷史。相關的記載是阿羅那順篡位後,國內發生劇烈震蕩、各邦紛紛獨立,本人被吐蕃和尼泊爾的混合軍隊擊敗,帝國迅速解體。

但最終的結果是吐蕃成功控制了卡瑙季的北部地區,尼泊爾國紛紛擴充自己的勢力。大體可以明白,戒日王死後,阿羅那順篡位,各邦獨立,泥婆羅、吐蕃等國以此為借口武力介入其國,並分割繼承了戒日帝國的遺產,所以吐蕃大體可以看成最後贏家吧


唐朝將星如雲,史官寫都寫不過來


這麼多高票答案都含糊不清。是這樣,第一次王玄策出使印度是副使,正使是李義表。時間是貞觀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你提的這個事件發生時王玄策是第二次出使,正使。副使是蔣師仁。時間是舊唐書記載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但實際上,應該是646年出發,647年抵達,648年返回長安。

好了,梳理好時間,我估計題主要問的是王玄策為什麼不自立為王?或者為什麼不把戒日帝國變成藩屬國吧?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分析一下戒日帝國的政治形態,大家說是封建城邦,準確的說他們的政治體制叫薩蒙塔。五天竺從來就沒有形成過一個中央集權王朝。而是出現一個最強大的國王成為中央王國,然後多個被他征服的王國表示臣服,並且納貢之後加入,共同組建成一個帝國。這些國王在自己的領地中具備獨立權。這種國王被稱為「薩蒙塔」,意譯,鄰居。

有點像中原的春秋時代,所不同的是,這些薩蒙塔不是被中央王朝分封,而是原本存在,因此中央王朝也必須保持最有效的絕對優勢來懾服。包括這些大薩蒙塔,自己王國內部也有不少小薩蒙塔。一個國王具備多大的威勢,就看向你納貢的薩蒙塔數量。因此平日戒日王舉辦集會,通常會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國王前來參加。這是一種政治上的象徵,事實上是在炫耀向自己忠心納貢的國王圈子到底有多大。

這樣一來就清晰了,公元647年戒日王死後,王位被權臣阿羅那順篡位。但是阿羅那順所能掌握的僅僅是曲女城周邊,而不是執掌的戒日帝國。所以王玄策從泥婆羅借兵之後直接就是在曲女城干仗,史稱茶鎛和羅城之戰。你想想,如果不是周圍的薩蒙塔放水,王玄策怎麼帶著8000兵從尼泊爾直接跑到曲女城干仗?

打敗阿羅那順之後,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王玄策怎麼搞藩國?你開玩笑吧?把30多個藩國的中央王國給佔了,自己搞殖民地?而且還是借的8000兵?順便提一句,這些吐蕃兵在印度熱死好幾百人,打仗反而沒死幾個。

我看後面有答案說尸鳩摩王是瞎編的,這個東天竺國王還真不是瞎編的。正宗翻譯叫鳩摩羅王,是戒日王的政治盟友,也是薩蒙塔裡面最大的一個。舊唐書說王玄策想繼續滅了東天竺,鳩摩羅王嚇得如何如何,獻上牛馬三萬之類。我推論這應該是舊唐書的意淫,因為這一次王玄策去印度的目的是什麼呢?是鳩摩羅王求《老子》,李世民命玄奘翻譯《老子》,讓王玄策送過去。

哈哈。所以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鳩摩羅王給這麼多戰利品,其實就是買下了曲女城,讓王玄策把曲女城交給他而已。


王玄策借兵攻滅了中天竺,但是中天竺那麼遠的地方,古代中原王朝根本就沒法在中天竺建立藩屬國。

在這個問題下有個人 @隨風而吃 很可笑。 編瞎話說王玄策帶回的印度僧人煉的是春藥,說李世民是吃春藥死的。還把這謬論在多個回答下貼出。這是找打臉呢,還是找打臉呢,還是找打臉呢。

然而事實是,王玄策帶回的印度僧人煉的是金石葯,不是春藥。 而且李世民也不是因為吃印度僧人煉的葯死的。 如果李世民是吃印度僧人煉的葯死的,那麼王玄策 和那個印度僧人 就會被殺了。但是事實是,李世民不是因為吃印度僧人的葯死的,李世民死後,王玄策 以及那個印度僧人都沒有被處罰,更沒有被殺。

李世民是病死的。李世民晚年重病,吃別的葯沒有效果,才開始吃印度僧人做的金石葯,也沒有效果,就病死了。


拉起虎皮作大旗。

以上答案說的都很完整了,至於說為啥不設藩屬國什麼的...

因為看不起他。那時候為唐藩屬國是榮譽,來朝貢可是能撈一大筆走的。再說離唐朝實在太遠,又完全沒有外交文化歷史之類的淵源基礎,當地自己也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文明。

更何況自己家爛事還多。


中國人的歷史崇尚大一統,所以一說滅了一國自動帶入一個對方是大國的形象吧,而且一提印度,腦子自動帶入當代世界版圖

難免誤會,我也被誤導過

放眼全世界範圍內,基本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不過大家對歐洲和日本因為各種途徑了解地比較多啦,不是經常嘲諷日本村長械鬥歐洲鎮長打架么。但是中亞那邊實在是太神秘,甚至他們自己的歷史記載都斷了好久,現在很難了解當時具體的情況也沒辦法

而且,還要考慮到有很多唐粉的吹捧╮(╯▽╰)╭


歷來戰爭,都是一方資源匱乏,一方資源豐盈,資源匱乏那一方想掠奪豐盈的那一方資源而發生的。若大家都資源豐盈,誰不想在家呆著找樂子。所以,要想世界和平,只要找到讓資源豐盈起來的辦法就能差不多解決了。當然,還要人不瘋才能配合。


關於王玄策的具體事迹,可以讀讀這本書《大唐戰將王玄策》

是一部傳統的長篇歷史小說,上面對他一生的功績,介紹的很詳細~


應該是真的


一人滅一國

一人指的是王玄策一個唐人,但他後邊還跟著唐帝國女婿松贊干布的近兩千吐蕃人和松贊干布尼泊爾老丈人家的八千尼泊爾人

一國,指的是戒日王國,戒日王在位時是恆河流域的霸主。不過由於阿羅那順是篡位,人心不穩

所以王玄策突襲得手。

印度方面史料不多,大概是因為之後經歷了長期的伊斯蘭帝國的統治的原因。穆斯林國家基本都會有意識的消滅皈依真主前的歷史---不信你可以看看現在所有的穆斯林國家其信仰伊斯蘭之前的歷史好不好找


以少數佔領大多數而且是非本民族地區有兩個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是後勤保障,一個是已佔領地區安防問題。

後勤保障不用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王遠征國外不可能期待當地老百姓簞食壺漿,提供後請。只有兩種方法,掠奪和從大唐調運。大唐調運實在不現實,至今還在修鐵路也是為了戰略意圖。舉個例子,建國所謂的對印度自衛反擊戰不是因為愛好和平才主動撤兵的,而是根本耗不起速戰速決達到目的也就罷兵了。

已佔地區安防,統治異族後方安防極其重要,決定了前方供給和安全。日本侵略中國在東北華北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保證安全,但是還是經不住我黨敵後現場。蒙元西征歐洲採用了殘酷的鎮壓甚至屠城來避免後院起火,同時也防止太多兵力投入安防。

王孤軍深入,上面的兩個問題太難解決。至於後來多牛逼,也只能靠小說家意淫了把。


印度不記載歷史的,印度的歷史是口耳相傳,除了一些史詩,沒專門記載歷史的機構,更沒史書了和我們文明很不一樣。


推薦閱讀:

有哪些必讀的歷史哲學著作?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如果蘇聯佔領了一半日本,歷史會是?
日本戰國時代君主怎麼都坐小馬扎?
國家和階級哪個更重要?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