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空性?


假設有一個膽小鬼叫傑克,他對蛇有恐懼症。傑克走進一個幽暗的房間,看見一條蛇蜷曲在牆角,頓時驚嚇不已。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條花紋的亞曼尼領帶,
但是由於驚慌,他誤認所見的東西,嚴重到可能把他嚇死的程度--被一條不真實存在的蛇給嚇死。當他認為那是一條蛇的時候,所經歷的痛苦和焦慮,就是佛教徒
所說的輪迴(samsara),那是一種心理陷阱。幸運地,傑克的朋友姬兒走進了房間。姬兒沉穩、正常而且知道傑克以為自己看到一條蛇。她可以開燈,跟他
解釋這兒並沒有蛇,事實上只是一條領帶。當傑克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解放就是佛教徒所說的涅磐(nirvana)--解脫與自由。但傑克的解放是根基於
一個謬誤威脅的消除。本來就沒有蛇,本來就沒有任何會造成他受苦的東西。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當姬兒開了燈,指出這兒並沒有蛇的時候,她同時也說明了並沒有「蛇之消失」。如果她誠實的話,她不能說蛇現在走了,因為從來就沒有蛇在
那兒。她也沒有把蛇變不見,正如悉達多並沒有製造空性一般。這就是悉達多堅持他不能揮揮手就把別人的痛苦祛除的原因。他自己的解脫也不能像某種獎品,分塊
贈送或與人共享。他所能做的只是解釋他的經驗,告訴大家其實從頭就沒有痛苦,就好像為我們開燈一般。(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不請自來

因為看到一位學南傳的朋友寫了篇「論大乘空性」。

看完之後覺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大家對於空性的誤解。

說到空性那就是般若中觀系,正好最近看了點中論,學的很淺,忍不住聒噪兩句。

「不存在、虛無」就是大乘的空性,這是不正確的,至少中觀的空性不是這樣。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一個決然的虛無。

「什麼都沒有」是大部分人對於「空」的誤解。

空的意思是「無自性空」,就是說一個東西無有自性,這種無自性的狀態就叫做空。

那什麼是有自性的呢?三個條件成立,不觀待,不造作,不變異。

1、它無需觀待其他的對象而可以獨立存在

2、它無需造作,無需條件和合而可以自然存在

3、它不會變化,不會被改變

滿足這三個條件,就是有自性,就是常,中觀破的就是這種「有自性的有」的常見和「有自性的無」的斷見。

實際上,中論說的空,就是緣起。

空不是明明眼前有一杯水而說它不存在,而是說杯子和水都是緣起的,無常的,造作的,是無有恆常不變的自性的。

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心經里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這個意思。

勝義說空,世俗說有。

空有不礙,是名中道。

而且正因為空性,才能夠安立世間的種種現象。

如果沒有空性,則有破因果,罪福,四諦,三寶的過失。

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也就是說,空性賦予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的可能性,如果一切法不空,那麼一切都是固定的,無法更改。


你能專註於完全的當下 你就有了空性 比如你在吃飯 你完全專註於味覺 而不是聽覺 或者視覺的轉移 六祖大師就是這樣專註於當下的 當它欣賞一朵花 那就是全世界最美的花。大家不要把空看的很神奇,其實佛教里的空並非是形容詞,而是一個名詞,比如桌子是個名詞,它有消極和積極的色彩在裡面嗎?很多人覺得空就是看破一切,其實這個理解是錯的,空只是一種狀態而已,就是在你做和感受任何事物,是用你全部的「心」,這才是佛家的空,做每件小事都能是從零開始,像沒吃過飯那樣的去吃法,像沒見過風那樣的去感受,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境界


空性是面對事物時,充滿好奇而腦子裡又沒有預置場景的一種狀態。他要求純粹不欺騙,專註不刻板。


我試圖用最直接的語言來解釋這個問題,或有錯漏,或有誤導,還請海涵。

一、要了解空性是什麼,我們先了解性是什麼

按佛經所列如下

  • 《成唯識論述記》

「性者體也」。 【涯按:性就是本體】

  • 《大乘義章》:

「性釋有四義:

一者種子因本之義,【涯按:性就是本源

二體義名性,【涯按:性就是本體

三不改名性,【涯按:性就是不變易的

四性別為性。【涯按:性別的性顯然不是空性的性】」

  • 《大智度論》

「性名自有,不待因緣。」 【涯按:性就是不靠因緣而本身存在的,其實就是本源、本體、神之類的概念】

所以性的概念基本很清楚了,不變易的本質、本體、本源等。

但空性是不是直接就是對性這個概念的否定呢?

不是,我們往下看。

二、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空性不是什麼

下面的說法直接來自於佛教菩薩大德的言論,所以大家暫且就把下面幾條當定理來接受就行了。

首先空性不是某種東西,這個我想還好理解吧。

其次空性不是某種境界,沒有一種境界稱作空性。

複次空性不是某種存在,也不是某種不存在,也不是某種即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某種非存在有非不存在。

能不能理解,先放一邊,我們首先知道空性不是以上的這些玩意兒。

那麼有人說了,我練功到了空性的境界;大家對照下以上三條,便知道,空性非境界,所以這個所謂的空性的境界那肯定不是空性。

三、現在我們可以大概的談一談什麼是空性

根據第一點裡提到的,空性有無我的含義。

按照第二點的否定,空性是不落兩邊,超越二元對立的。

所以空性是什麼?空性就是佛性就是無為法。

心經里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其實就是描述空性/佛性/無為法的超越二元對立。

唯有無為法是恆常的,並且不能用生、滅來形容。因為這倆個詞語貌似對立,其實是一個意思的延伸,當我們說生的時候,就是指未滅,所以生這個概念實際依存於滅而存在,反之亦然,所以我們那生滅來形容無為法的時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無為法並沒有起點,也不會存在終點,所以用生滅這樣的兩邊概念來形容描述是不靠譜的。因為無為法的恆常是超越生滅概念的恆常,這才是真正的恆常。

無為法是真正清凈的,這種清凈同樣不能用乾淨(凈)和臟(垢)這樣的對立概念來準確描述。當我們說這件衣服有多乾淨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這件衣服有多麼不 ,反過來當我們說這件衣服有多髒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這件衣服有多麼不 乾淨 。也就是說,我們說這個字的時候,實際上是承認了他垢/不凈的本質,反過來也一樣,當我們說這個字的時候,其實也是承認了期間亦有的存在。但無為法是決無這種垢的存在的可能性的,所以用垢和凈這個二元對立概念來說無為法是不行的,無為法是超越這倆對立概念的,這才是正真的清凈。

因為空性/佛性/無為法沒有主體,沒有本體,不是客體,不是受體,所以不落二邊,超越所有二元對立的概念,就這一點上,南北傳佛教都一樣能接受。

至龍樹菩薩中觀論集大成後,南北傳佛教的空性觀才出現分野,這個,這裡就不再說了。


空性是《倚天屠龍記》里少林方丈的師弟,擅使三十六路龍爪手,在光明頂大戰中,被張無忌以現學現賣的龍爪手擊敗。後來,空性的龍爪手被趙敏的手下、西域金剛門的高手阿三以大力金剛指破去,隨即被割去首級,最後被金剛門的另一個高手剛相帶上武當山,趁機行刺張三丰。


我的理解,不好表達,打個比方:

猶如一張白紙,看上去是空的,但它又不像白紙那麼「膚淺」,也不像白紙那麼容易得到。它更像顯示白屏的 iPad,每個像素的 RGB 值均為255,這是將世界上所有圖案 Add 起來的效果,擁有極高的智慧,多少紅綠藍點開滿 255 組成的複雜畫面,看起來卻像白紙一樣。它包含著無限可能,可顯示任何圖像,並且可以隨時變化,對它來說就像降低某些像素的 RGB 值那麼簡單,這是經過修鍊的結果,是普通白紙遠不能及的。當然,這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白屏,更重要的是那些深藏在內的晶元和 iOS ,控制著屏幕上的每一個點。

所以,要想使自己具備「空性」可不是拿個鎚子把自己敲傻然後無憂無慮看似「悟道」那麼簡單,而是有了廣泛的學識和經驗,對世界有了深刻並且系統的認識之後自然使自己表面上看起來像個樂天派的「傻子」似的,那樣一種境界。試想,要達到 iPad 那種看似白紙的境界,先前要耗費多少張真正的白紙畫電路圖才能實現呢?

在上述基礎上,再打一個比方:

iPhone 沒有數字鍵,它卻可以在屏幕任意位置顯示任意樣式的按鍵。按鍵的「不存在」構成了一種「空」,而這種「空」卻成了無數各式各樣按鍵的基礎。對於手機來說,要達到按鍵為「空」的境界可不是拿個改錐把按鍵撬下來然後外形顯得像觸屏手機那麼簡單。當然,iPhone 之所以能夠「空」,其底蘊要比那些依靠數字按鍵的手機複雜得多。外面很空,裡面很實。


我剛學佛的時候,就聽到空性這個詞,當時我開始覺得這個概念很好,是閉上眼那一剎那,一片黑暗之中,隱約能看見這座城市,又明明知道它空無一物的時候,那時候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閉上眼,看著那一片黑暗,空曠,沉寂,就覺得自己所煩的一切,存在嗎?不存在。那我煩什麼?然後就不煩了。

當時有個居士,學佛比較久,問我你對空性怎麼理解的,我就說了如上的觀點。他說建議我多看看書。我就問了一下曾經出家的一個居士,他說空性不光是無,也是有。是豐富的,是萬變的。

其實他說的對,如果這世界本是空無一物的,那所有這些幻想當然可以隨意變換,必然是豐富的。

後來我聽了很多講座,聽了很多課。我慢慢的發現其實空性的概念,需要你本身有一定的福德和智慧基礎才能接受。比如我跟我家人說,萬物都是空性的,家人的第一反應是,那我學佛行善幹嘛?

我一開始也這麼想過。但是後來我想,大家本來就是這樣活著的,可是都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痛苦啊,沒成佛啊,佛是善的化身啊,還是得行善。那怎麼理解空性呢?

後來這個問題,在我知道執著是什麼之後,就清楚一些了。

本來我覺得執著,應該是堅持,應該是執迷不悟,應該是一根筋。所以我覺得自己挺不執著的。後來我發現,執著在佛教里,意味著取捨心,意味著喜歡和不喜歡,意味著選擇,偏愛,習慣。

今天的菜我都不愛吃,吃不下去。轉天的菜我都超愛,狂吃一頓。這就是執著,對食物的執著,同樣是食物,我喜歡了這個,不喜歡那個,而且由著性子行動,最後的必然結果一定是健康狀況出問題。這來源於什麼?因為我對食物有取捨心,也叫執著。

食物還不算什麼。比如友情愛情,大家都要經歷的問題,經過相處,覺得有些人性格比較可愛,不用花很多時間溝通每一個問題,大家觀念差不多相處很融洽,於是做好朋友,做戀人。有些人觀念總是不一樣,到後來看見彼此就頭疼,又是他,又開始了。第二種會顯而易見的導致情緒上的痛苦,第一種呢,會經過一段時間才轉化為痛苦,比如好朋友有了新的好朋友,新的好朋友不是特別喜歡我,比如戀人吵架,分手,比如戀人和我討厭的人在一起了,不要我了,更要命的是戀人和朋友在一起了。。。這些痛苦的來源,就是對於人的取捨,執著。

這時候空性出場了,它就是對抗這些煩惱的終極武器。

空性的概念是,如果你具備佛眼,或者讀了2500+年後的最近的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物質在不斷的分解,粒子的不斷解剖後,最終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質。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包括建築,圖書,動物,植物,甚至我們自己,都是由這些其實不存在的粒子堆積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不存在的。而且基於這樣的觀點,一切幻象都是不穩固的隨時會改變的(類似無常),於是空性又具有很多可能性。這個概念,其實剛開始接觸不太好理解,不過如果你看看如何應用這樣的概念的話,也許起碼你會很願意理解它。

比如今天的菜都是我以前不太喜歡吃的,但是對我來說沒什麼分別,都是空性的,我只要吃,填飽了肚子,好支持我今天完成任務,吃什麼都可以。於是你不用再因為不好吃而痛苦,為了好吃而翻山越嶺的不斷去嘗試同一道菜,你的健康狀況也會比較穩定。

比如我今天要去參加我以前戀人和我以前最好的朋友的婚禮,天吶,要是以前的話,可能我早瘋了。可是,其實這一切都是空性的,他們對我來說,跟路人沒什麼兩樣,難道我不能給路人的幸福鼓鼓掌微笑一下嗎?更何況,他們今天的快樂,不一定是一輩子的快樂。更何況,我去或者不去也不產生任何分別。他們邀請我,我可以去,路上車壞了,趕不上了,我也沒有任何高興或失落。因為它們都是空性的,各種各樣的改變也是正常的。

然後我們來看這個概念誤區在哪?

我要去工作才能養活自己,可我不喜歡工作,反正都是空性的,我辭職吧。

----確實是空性的,但是在幻象中,因果是不變的。如果你辭職,你一定會沒錢吃飯,一定會窮困潦倒,可能你還會後悔辭職。這時候你需要空性,但不是用在辭職里,而是用在你對工作的態度上。

這個世界有太多人在做不喜歡的工作,但他們的工作做的很專業,他們的工作成果或多或少的幫助這個社會運轉,幫助每個人生活的更好。這些都是因為他們能放下對工作的個人感情。

所以一個聰明的學佛人會這樣:我不是特別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是一切都是空性的,而在這個空性的世界裡,我需要存活,我需要這份工作,而且我也能通過它去幫助更多的人,讓我空性的生活更有意義,所以我要好好工作。

這兩種態度的區別在哪呢?一種是趨向消極,一種是慈善而積極的。一種是用空性關閉了自己的生存循環,一種是利用空性打開了自己的工作觀念。

不用說,如此明顯。當空性與奉獻,慈悲,善良結合的時候,它的力量被發揮到最強。這就是我們經常聽的「佛教的精髓就是智慧與慈悲。」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空性法門。

空性,幫助我們從煩惱,痛苦,執著中抽離出來。而慈悲,幫助我們,在抽離出來後,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比如,今天的菜我都不愛吃,可是我的工作需要我,所以要好好吃飯,吃飽了好去幫助更多的人。

比如,你們曾經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現在你們獲得幸福,我也很高興。希望這個世界上所有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為此我做這樣一點小小的貢獻。

比如,手機壞了,錢包丟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也許我就該享受一下沒人打擾的清凈生活,也許我該換個錢包,各種機構跑一跑補辦證件,也許能認識很有趣的人。希望整個世界都能如此和平的對待所有問題,於是我如此做這樣小小的貢獻。

不要小看這樣的想法,想法產生行動,行動帶來結果。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如此的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法王如意寶說,若想長久利己,「暫時利他乃竅訣」。其實這就是菩提心,這才是最高級別的利己。這也是脫離所有痛苦的唯一途徑。

一旦嘗到了空性的甜頭,就再也不想回到執著的苦海了。


慧智出有大偽。

這件事不是應當講明白的,也是講不明白的,需要的是證得,證得的人也一樣講不明白,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果非要說空性是什麼,呵呵……《道德經》前幾句就說明了: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無明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空明本就不二。

怎麼證得呢?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

或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說到「空」,一般都是容易和「無」混為一談。

比如一台電腦。

硬碟上什麼也沒有,這就是「無」。

硬碟上好多電影,這就是「有」。

電腦播個好看的電影,你就激動,這就是不空。

甭管電腦播什麼,電腦本身從來都不會激動或者沮喪。

電腦和自己硬碟的關係,就是「空」。

一個人的電腦里,裝了不少情色電影,你通常不會認為這台電腦不正經。

所以真的覺悟者,應該如同電腦,他可以做任何事情,戒律絕對無關緊要。

因為他是空的,他只負責播放,不負責反應。


在梵文里是不用「空性」這個詞的,「空」是中國譯經家們選擇的一個辭彙,梵文里這個詞是「Sunyata」,也就是「零性」的意思。零作為數字,是印度人首創,中國當時沒有零的概念,因此用「空」這個字代替。零是什麼呢?零就是一個符號,單獨放在那裡沒有實在的意義,但可以用來定位,10、123、1234……這幾個數字里都有零,如果沒有零來代表那個位數,你就沒辦法表示數目。靠這個類比,你就知道佛家講一切事物的性質是空性,那就是說一切事物只是符號,不具備實體性,但一切事物的相狀、功用是存在的。

佛家在探討空性的時候,其實是挺忌諱單單說一個空的,最好是性、相、用三方面結合起來談,因此,我們常常講現空雙運、明空雙運,或者說空假中三觀,這樣就可以避免墮入虛無主義。


「空性」作為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其重要性自然不需要多提。而要對其內涵有一個確實的把握自然是難上加難。這裡我僅僅談一下我對其粗淺的理解,且做是自己閱讀佛經感悟的一些總結。

《心經》和《金剛經》最大的不同點,除了篇幅以外,主要就在於前者主要是對「感受性」實體的斷除,後者更多則是對「概念性」實體的超越。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是《心經》所要起到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斷除煩惱。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金剛經》所言闡明的道理。也可以說,是揭示諸法實相。

那麼,什麼是佛法?什麼又是「空性」?

佛法就是「非一切法」即「揭示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其自身」。空性,便是對於這個道理的認識與「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其自身」本身的呈現。

一切存在都有其局限,當然也就都是相對的;只是一種緣起法的結構性「建構」,而不是「實體性」的「當然」。

那麼什麼是「實體」?實體就是無意識的接受。他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種「癥狀」。即,凡是對作為認知基礎的一切,無明確辨析就盲目接受的態度,統統可以稱作「實體」。

你認為桌子是「桌子」,但只要你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桌子是「桌子」,桌子對於你來講就是實體。你認為「我」是我,但只要你不能明確了知為什麼「我」是我,「我」對你來說就是實體性的。

只要你去思考「桌子為什麼是桌子?」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只是一種功能性的指示或基於某種目的的「設定」,世間萬法莫不如此。「我」當然也一樣。認識到「我」不過是一種指示與設定。便是對實體性「我」的破除。

然而,只要是反思與分析就是佛法嗎?不一定。你只要停下腳步,滿足於將桌子或「我」解釋成另外的「什麼」,這個「什麼」對你來說就是「實體」。但凡有所成立,便不是佛法,這便是《金剛經》所要說明的道理。

概念與感受當然不是截然可分的,對於兩者關係的探討,便是「法相」「唯識」一脈的主要工作。通過對於兩者的辨析,發現二者的同一。這是通達「空性」的必經之路。

《金剛經》中所言的「心有取相」,這「相」便是從感受到概念之間的過度。

「人我執」「煩惱障」其實所指同一。 「法我執」「所知障」只是角度不同。

《心經》主要是行者用來觀修的綱領,所以自然是由內而外,說的主要是感受,重視的是「得」,是「心證」。

《金剛經》則是要確立「佛法」真義、通達諸法實相,所以主要是以剖解名言為主。重視的是「解」,是「識證」。

心和識,是佛教理論與佛法觀修的主要立足之處,諸多法門之異趣、派別之林立的緣由,很大程度上就取決與對於兩者側重的不同。

不論是從感受入手去斷除執著,還是從概念入手去通達實相,兩者最初的緣由和最終的歸處都是一致的。

一切都在變化,所以任何一物都非其自身,唯有變化恆有。

一切都不是自身,在以對象化作為基礎的意識中,唯有「不是自身」可以不是「不是自身」。

一切本身的非一切性,和任何一物的非一性,兩者間的同構是我理解的空性。認識到這理解僅僅只是「我」的理解。想明白,我為何會如此理解?如果不如此理解又會如何理解?歸根到底理解本身為何會出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解構「作為實體的桌子」很容易,但破除「對桌子的認識」和「對這認識的反思」兩者的實體性執著卻太難、太難。

還有很多的問題:對於空性的把握,本身是否具備空性?如果一切都不是自身,那麼因果本身將如何安放?善惡又從何區分?這些問題,還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需要在進一步閱讀和修證的過程中去明了。有機會再進一步分享吧。


:如來藏的別名。眾生執五陰假我假有為真我真有。為了消除眾生對於五陰假有的錯誤執著,世尊慈悲施設空性一詞,強調真我如來藏空的一面,欲眾生不執假我假有為真我真有故。所以空性在大乘佛法中並不用來表示一切有為法無自性。儘管如來藏表現出的法相無形無色,非物質法,也是空相,但如來藏有許多真實體性,空性是這許多真實體性的其中之一,所以別名空性,不名空相。空包含空,反之不然。

相/性空:五陰十八界的別名。由如來藏借緣出生。無常,變異,有生必滅,無真實體性。

南無佛法僧


空性就是指因緣和合而生果。以下是中論中的「顯空正義」一段,空性無非就是指緣起性空而已

《中論》: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本人理解非常非常有限,但說出來分享下,或許有幫助。

1. 物理上的空性。

我理解的就是,世界所有物質都是同一種基本粒子構成,但因為某些原因,部分粒子聚集在一起,就成了你看見的大樓、房子、人,等等東西。說空,是因為世界並不是我們看見的那種實體;說非空,是因為還是有這種粒子的存在、有這種因緣將無數個粒子捆綁起來,形成了你這個人。

我腦海中想像的圖片大概是這樣:

這個理解來源於TED上一個視頻:Jill Bolte Taylor: My stroke of insight。

視頻主講人Jill是神經解剖學家,她37歲時,有一天突然中風,然後經歷了長達8年的治療期。由於中風,她的左腦完全停止工作;病好之後她開始分享通過這次中風得到的發現。還寫了本書,wiki上說,她被時代雜誌選為2008年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

她的演講中說:在她突然中風那天早上,她發現,她再也不能分別出自己的手與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當她的左腦停止工作後,她只能看到自己身體的分子與外部世界的分子完全融合在一起,自己完全融於這個世界,沒有界限。

演講里還有很多其他信息量超級大的內容,推薦觀看。

2. 情緒、思想的空性更好理解。推薦《當下的力量》,跟視頻里的某些東西也有呼應。



念頭升起,看不到源頭,念頭落下,看不到落處。著眼於念頭生滅的過程,雖文字有生滅,但也只能用空來形容。雖茫然,但心無結,剎那過去,又如凡俗,悵然有所失。

茫然,心有結 改一下


世間一切萬物的本質都依附於條件,而條件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唯一不變的就是空。

所以萬物本質是空。


龜毛兔角,強詞奪理一則

1、空性是眾是一?是否每人都有一個空性還是大家共用一個空性
2、空性在何處,在人身上還是不在人身上。在世界之外還是在世界之內。
3、如何入空性,如何出空性。入空性時,個人意識哪去了,若個人意識還在,如何叫空性。如個人意識非在,如何得自己入空性?

1.空性者畢竟空也,緣眾緣一,攀緣為眾,隨緣為一。2.空性者若一幕劇,不過導演做演員,此幕劇的導演在劇中亦是一個演員耳,扮演導演的演員,自認為為導演的演員,自認為是演員的導演,於此佛者於世,不過不昧因果耳,依然不過是個人罷了,只是這個演員知道念念真切,此即謂之「空性」,此覺性,不脫世間,不墜世間,與內外了無干係。3.既入空性何來個人意識,即出空性,又何談空,可出可入之空,畢竟不成空。刪除快捷鍵,不影響你快捷鍵指向的程序。空性者,shortcut也。一切,「性」、「空」不過眾緣和合之眾業相干(干涉的干),感而遂應,並無自性,覺者自能通其曲直,了其流變。天地道場,一覺即了,更無他緣。空性者,一口吃天,膈應人的東西罷了,非人一定非佛也,嘿嘿。

就回答這三道題來看,我規規矩矩的說出個一二三,即染著了自性,然不為所迷,何妨來那麼個一二三。汝感吾應,終不墜空。「語不墜,性乃空」還是「性空者,語不墜」,參!

空拳指上生實解,朝露何嘗不醉人

Frederick

201506


緣起性空,不代表空,空亦是有,不是無?

緣起性空,不是有,也不是無,【空】代表真如法界是沒有任何障礙而存在,【空】是表達萬法的無邊無際無量,【空】表達萬法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空】表達萬法人類是無法感知、無法表達。

萬物本質是空性,非空也,非有也,非非空非有也。

空性,既是空也是有,既是非空也是非有。

你要問,你在說啥?問得好,啥也說,啥也不說,就是空性。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47 分鐘前

空性不是堅實存在的實體 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 絕大多數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 佛學空性是【什麼都有可能】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5 分鐘前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繫,有所執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為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

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禪師,對《金剛經》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禪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為這是外道魔說,便發憤著了一部《金剛經青龍疏鈔》準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灃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麼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於是,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我已經滾瓜爛熟,還有什麼答不上來。於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於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沒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23 分鐘前

因為一念具足染凈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這三千是什麼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智者大師認為,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現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們眾生心在迷時,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三千法執著不舍;心在悟時,視三千法為方便、性德,不起執著。這叫「一念三千」。

  佛常講「眾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於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台宗說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於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5 分鐘前

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生了二元對待,於是產生了種種執著。

宋代佛印禪師有一首禪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禪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禪師有感而發,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為虱子的產生不是因為污垢,就是因為棉絮,而佛印禪師的話就是為了破除執著。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生是因為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產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匯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1 分鐘前

佛學中的「空性」,說它什麼都沒有,是諸佛菩薩的出生之地。不是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是讓人糊塗。如果用心理學來理解,「空性」就是沒有任何情緒的狀態,現代話叫:情緒歸零。這是一種平靜理智的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智慧才能產生,這就可以理解諸佛菩薩誕生這句話的意思了。 索達吉堪布說:「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9 分鐘前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於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7 分鐘前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划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 分鐘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見——我們誤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當成了實物。在我們把事物分類、標示之前,可能在一剎那間真正覺察到它;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標籤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被「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的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顯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對的,是互相依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佛陀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 分鐘前

「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其次,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的,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

大般若經 內空 外空 內外空 空空 大空 勝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本性空 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 無性空 自性空之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一

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一

「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內空?」   佛言:「善現,內謂內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此中眼由眼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耳、鼻、舌、身、意由耳、鼻、舌、身、意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內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外空?」   佛言:「善現,外謂外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此中色由色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聲、香、味、觸、法由聲、香、味、觸、法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外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內外空?」   佛言:「善現,內外謂內外法,即是內六處、外六處。此中內六處由外六處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外六處由內六處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內外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空空?」   佛言:「善現,空謂一切法空。此空由空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空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大空?」   佛言:「善現,大謂十方,即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此中東方由東方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由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大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勝義空?」   佛言:「善現,勝義謂涅槃。此勝義由勝義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勝義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有為空?」   佛言:「善現,有為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中欲界由欲界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色、無色界由色、無色界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有為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為空?」   佛言:「善現,無為謂無生、無住、無異、無滅。此無為由無為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為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畢竟空?」   佛言:「善現,畢竟謂諸法究竟不可得。此畢竟由畢竟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畢竟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際空?」   佛言:「善現,無際謂無初中後際可得及無往來際可得。此無際由無際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際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散空?」   佛言:「善現,散謂有放、有棄、有舍可得。此散由散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散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變異空?」   佛言:「善現,無變異謂無放、無棄、無舍可得。此無變異由無變異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變異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本性空?」   佛言:「善現,本性謂一切法本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皆非聲聞所作,非獨覺所作,非菩薩所作,非如來所作,亦非余所作。此本性由本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本性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自相空?」   佛言:「善現,自相謂一切法自相,如變礙是色自相,領納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相,造作是行自相,了別是識自相,如是等若有為法自相,若無為法自相。此自相由自相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相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共相空?」   佛言:「善現,共相謂一切法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無常是有為法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有無量共相。此共相由共相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共相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一切法空?」   佛言:「善現,一切法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若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法。此一切法由一切法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一切法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不可得空?」   佛言:「善現,不可得謂此中一切法不可得,若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不可得;若過去,無未來、現在可得;若未來,無過去、現在可得;若現在,無過去、未來可得。此不可得由不可得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不可得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性空?」   佛言:「善現,無性謂此中無少性可得。此無性由無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性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自性空?」   佛言:「善現,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此自性由自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性空。」   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性自性空?」   佛言:「善現,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性,有所和合自性。此無性自性由無性自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性自性空。   「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謂五蘊,此有性由有性空,五蘊生性不可得故,是為有性由有性空。   「云何無性由無性空?無性謂無為,此無性由無性空,是為無性由無性空。   「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謂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見所作,亦非余所作,是為自性由自性空。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謂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法法住、法定、法性、法界、平等性、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皆由他性故空,是為他性由他性空。   「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推薦閱讀:

智慧渡學人神通渡俗人。想擁有神通是錯嗎?
佛說諸行無常,又說去了極樂凈土榮華富貴壽命無盡,為什麼?
如何評價《禪海蠡測》?
修行如何走出性觀念的怪圈?
關於福德與功德,大師的見解有出入,求助!?

TAG: | 佛教 | 禪宗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