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改革到底該如何著手?

教育的重要性無需多說


進一步開放民間准入,國家更多注意力放在保障性的教育。

==========================

中國大部分問題都是這樣,只要敢把這些東西開放了,就一定有人能做好,但是每開放一個就意味著現在一部分得利者的利益受損,也意味著「政府"的」控制力「下降,所以開放基本上很難。

==========================

任何事情涉及「資源」就不可能平均分配,因為好的資源從來都是"短缺「的,所以要做到的是如何更好的,更公平的分配,公平和平均是兩碼事。

所以私立學校中資源不平均分配是正常的,必然的,而私人教育從業者掌握的資源分配絕對比政府控制的更加公開和公平,也更注重服務。

相反,公立學校絕對不應該成為資源,而應該是」保障「。

這就是開放民間准入的必須性,如果不開放,公立學校就會成為」資源「,好的公立學校」資源「會變相進入流通,這樣,不要說資源的平均了,公平都不可能得到保證。


這是杭州外國語學校 今年的選修列表

這是我同學從內網上截圖的。


教育的問題根子不在教育領域,所以在教育範圍內的改革都是折騰。把教育之外的改革做好才是正事。

~————2016年6月10日分割線——~

好久以前的答案了,那個時候沒有仔細講,今天有空來多說點。

教育有問題嗎?廢話,是個人都能和你說一堆問題,但是怎麼改?

人天生是不一樣的,有人擅長數理化,有人擅長文字表達,有人就是擅長動手而不是動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八十年代就提出來了,現實呢,到本世紀初,職業教育到了最低點。背後是什麼,是下崗大潮。技術工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你教育再怎麼改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大多數人智商差不多的情況下就是比勤奮。

隨之而來的是大學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研究生擴招。當社會生存壓力回傳給教育時,教育已經不可能進行任何改革了,所有的改革最終都會回到高考的原點。所以最後所有改革沒有改變教育,反而成為了新的負擔。


就基礎教育談幾點

首先,我認為當今的中國基礎教育不存在教育改革,充其量只能稱作教育改良。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先從中國當今基礎教育的主要問題開始分析。

在初中、小學、幼兒園,存在的問題就是擇校或者說升學;進一步的,高中教育的問題就是應試。但是歸結到根本,就是對稀缺教育資源的爭奪

所以縱觀中國,從宏觀到微觀,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教育發達,省內超級中學比普通中學教育發達,中學內部還分好班與普班。這種將教育資源集中利用的模式就是由於教育資源的稀缺造成的。而教育資源又有著與其他資源的不同之處,那就是說教育是中國目前比較可靠的實現階級流動的方式。所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教育資源的分配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聽到社會中的不公平反應一般而聽到高考徇私舞弊就特彆氣憤的原因。於是對於這種資源的分配人們就採取了一種比較「公平」的做法——應試,而這也是當今中國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所以說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只要教育資源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均勻分配,只要少數優質教育資源還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那麼應試教育就不會真正消失,只會愈演愈烈

於是在我看來,只要我國的教育投入還是那麼可憐的一點點,只要還存在一個學校機房全是iMac另一個學校連操場都沒有的這種情況,那麼中國的現今教育模式就不會有任何本質性的變化。

看全國,實現素質教育比較好的中學(比如上外附中、人大附)首先都位於經濟發達地區,然後擁有無可比擬的雄厚軟硬體資源,學生的家長大都也擁有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他們在這個階段不會認為只有通過應試的成功才能繼續良好的生活條件,所以說這樣的學校才會有比較好的實現素質教育的土壤。也就是說素質教育必須建立在經濟的發達或者說人民的生活富裕,再次,人民的生活安全感之上。

如今大談特談的課程改革(先不說有幾個中學能實現選修走堂,就是連選修課都是省教育局選好了的好么!?無論再怎麼所謂注重能力注重素質,可最終那玩意是體現在考卷上的啊所以還是應試能力!我們學校上實踐課就幾台車床,隔壁學校有三架德國進口的模型直升飛機啊我們怎麼素質!),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藝考燒錢,自主招生大多要超級中學推薦……)都真的、只是讓教育更成為少數人的遊戲

所以說我不認為在未來的十年乃至三十年中國的教育本質會發生什麼本質的變化。所以在這裡談論課程改革。。。真的。。。沒有任何意義。

PS. 我倒是挺贊成一句話,「教育之外談教育」。當今,寫一些書啟發當今的中學生的公民意識,或者真正把經濟搞上去。也許三十年後教育改革這事還能成。

首先,我很抱歉在措辭上不夠謹慎「真正的教育資源平均分配」應該是相對平均,我這裡沒有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

然後對於@姜峰 的回答,我有幾點不贊成,

1、違背人性:這完全要看你是站在哪個角度說了,每個人都應該有同等的追求幸福的權力,教育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很現實的手段之一。政府,應該利用國家財政或者稅收儘可能的保障國民的這種權利,不分財產多寡。而有財產的人追求更好的教育無可厚非,西方是通過私立教育實現的,而中國的所有好中學絕大多數都是公辦,這種由政府主導的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化是不應該的。所以政府的主要目標還是進一步向教育資源貧乏地區傾斜。

2、不道德:如果這麼說,那麼稅收也是不道德的;很多人的財富得來的也是不道德的;社會保障與福利也是不道德的

3、專制的:同上

還有對於@姜峰 的答案,前三點我是很認同的。至於市場化,在被權貴資本操縱的中國,我認為教育市場化是對底層民眾的二度剝削和壓榨。我繼續堅持認為教育、醫療等特殊資源的分配不能靠市場化來完全解決,政府的引導和分配是十分必要的。現在重點在於我們國家的政府是怎麼產生的,為誰服務。而不是說市場化了就好像脫離政府了一切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 -


要改教育,先把體制改了。什麼樣的體制最能體現什麼樣的教育


從革教育官員的命開始。


中國的教育用9個字可以概括「 考什麼,教什麼,學什麼」 , 其實國外大致也這樣。教學圍繞考試,而考試標準是教學改革的根本障礙,國外的考試標準基本由民間開發,如ETS、ACT都是民間組織,他們有專門的命題人員,可以系統的研究如何評估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能力。而國內幾乎沒有專門的測評機構,教育部考試中心、各省考試院都是官方機構,命題標準和題目都是臨時抽調組織的,沒有長遠性,也沒有系統性,導致中國的教育應試目的更強。國外的教育在乎學業評價和過程評價,國內幾乎沒有,所以所有的教學都變成為考試服務的,包括社會培訓機構,幾乎也都是應試項目的輔導。

真正的教學改革,必須建立公平科學的民間標準。


教育的本質: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麼是好的教育?顯然不是教導學生外在的知識,而是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讓他們自己去認知世界。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

一個人從小的教育,決定了他未來的走向。大家都對中國的教育表示很失望,很多人都會歸罪於教育體制。但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幾個方面的合力。而我們的教育在各個環節都存在著問題。

首先,家庭教育缺位

家長自身的價值觀和教育觀,直接決定了小孩的價值觀和成長方式。小孩最深的認知,最重要的場所是家庭,而不是學校。在中國教育體制下批量生產的『老師』,他們的質量如何,沒有誰能保證。如果失去家庭這個教育的重陣,再指望學校的解救,除了無濟於事,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在國內,很多家庭忙著賺錢,只是把孩子交給老師和學校,一切全權交託。就像筆者所在地不少學生家長周內上班周末打牌,再用一大筆錢把孩子送到教育機構接受輔導,似乎這就代表了重視教育,其實這恰恰是最不重視的表現。倘若重視教育,理應先懂得教育的方法,而不是隨意的交給第三方,不論這個第三方是學校還是機構。

作為家長應該承擔首席教育官的責任,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供養。作為老師更應該學會成為真正的教育者,而不僅僅是當作一個職業。

大多數中國家庭,擅長打壓式的教育,比較式的教育,限制式的教育。大多數海外家庭,流行鼓勵式的教育,尊重式的教育,引導式的教育。凡事都需要換位,包括教育子女。因為遲早家長也會接受子女的教育,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如果想要得到正面的教育,家長也需要正面的教育子女。

二、學校教育荒唐

眾所周知很多大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的課程中,居然有5門政治課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思想道德教育、中國革命史。政治課佔全科目的近1/6。加上大家正在呼籲取締的英語教學制度規定,按課程表算,一個大學生在校四年專業培訓的課程和時間,最多只有2/3。四年的學習時間,扣除畢業論文、實習的一年,實際專業學習時間最多只有2年。有人總是問為什麼我們的高等教育畢業生創造成果少,在筆者看來這教育時間被變相削減是根本的原因。他根本就沒有在大學裡得到充分的學習時間嘛,學都沒學好,怎麼創新?!

筆者認識一位新聞系畢業生,英語過了六級的,出去旅遊卻沒辦法跟問路的美國人正常交流,溝通交流難道不應該是語言最重要的功能嗎?還有不少中文畢業的學生,傳播的學生,中文都沒學好,對民族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為了畢業,卻不得不得用大量的時間去學也許一輩子都用不到幾次的英文,實在是浪費青春,而這浪費,卻是政府規定的,說其荒唐毫不過分。

在政治和英文科目之外,更讓人痛恨的恐怕還是某些教學內容的編排。最典型的是歷史課本,尤其是近現代史,大部分內容是被歪曲的,現代史大部分內容則根本就是欺騙了。此處不多說,大家可以去查,到處都是。

反應突出的,還有語文課文的選編,完全是跟著政治需要走。大家還記得我們語文課本里學的最多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可是不管魯迅文章真的想表達什麼,我們老師的講義里總是告訴我們先生在為革命吶喊。將語文教育以跟隨時代步伐的名義,緊緊跟著政治,尤其是去搞領導人個人崇拜,實在是掩耳盜鈴。

政治和英語科目的強制,歷史教學的篡改和胡編亂造,語文教學的緊跟政治步調,是對中國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將教育的目的,深化為奴才教育。

三、社會教育可笑

社會教育影響最廣泛的莫過於電視電影網路。我們先從電視談起,從新聞聯播到春節晚會再到電視劇手撕鬼子再到腦殘歷史劇,哪裡有真實有邏輯可言,人們的思想啟蒙不應該從揭開世界的真相開始嗎?如果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假的又談何創造與改變,哦,對了,也許我們的教育本就不想讓人們改變。

這麼多年新聞聯播的套路一直是:領導很忙,國內人民很幸福,國外水深火熱。同樣,這些年我們的國產電影也被閹割的只剩愛情,青春和搞笑題材,似乎這些就反映了我們生活的全部,那我想問問:到底是我們的生活太匱乏還是國人電影創作太貧瘠還是其他?

現在年輕人看新聞都在網路上,紙質版已經很少見,大多報社也都轉戰網路平台,但這並不影響報紙對我們的教育影響,就像去年底電影《長城》後被強烈吐槽,票房一路下滑,人民日報發文呼籲支持國產電影,此後電影票房一路飆升馳騁。有人可能會懷疑這並不算社會教育,那社會教育是什麼?社會教育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會機構、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也包括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經意間所獲得知識、技能和道德啟示。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呢?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說教育的核心是喚醒。

真正的教育,需要將小孩當做一個獨立的人格來引導,而不是直接想當然的給予。教導他們自信而不自滿,獨立而不孤立。激發他們的想像能力、質疑能力、自理能力、謙遜能力... 所有好的教育,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發自內心的關愛。

在看似悲觀的世界裡,積極的人生觀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擁有了獨立思考和探求真理的能力,智慧的陽光才會灑滿心田。只有擁有了克服困難,和承擔責任的能力,艱難險阻才會顯得微不足道。

真正的教育,需要回歸到人格的本質上。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本文始發於公眾號:小尼姑看世界(Pandaab)


靈感因傳播而無價。

——這是我對TED演講宣傳語的翻譯。自從第一次領略TED演講者在台上或慷慨激昂或淡定睿智的風采,我便為之深深著迷。這是一個分享思想並希望能用思想的力量改變世界的舞台,這是一個讓個人靈感上升為群眾共鳴的機會。任何人,只要懷著對某一方面的狂熱或對某一事物的深刻理解,都能通過TED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靈感,甚至使世界發生或大或小的改變。不到二十分鐘,或名揚天下或聞所未聞的演講者(叫他們傳播者也許更合適),既說出足以顛覆世界觀價值觀的觀點,衝擊著閉塞固執的心靈,也點破壓抑許久的迷惑,引起無數共鳴——不得不說,相當震撼。然而,最讓我震撼的是那些演講的人,他們有著熱情和信念,他們讓世界聽到了他們心中一閃而過卻大放異彩的靈感,他們是新時代的產物,亦是改革的先鋒,他們用個人思想的力量讓改變發生。

每個人都有靈感,任何人眼中的世界都不是一模一樣的。然而鮮少有人懂得捕捉這種與眾不同的靈感,更少的人能把它們講出來,思想常常獨舞於腹中,偶然燃起的靈感也在忽視中漸漸暗淡。然嘈雜的聲音倒是多了不少,盲目的跟風無聊的批判,一句意味深長話被冠以各種各樣名人的稱號被咀嚼到爛掉卻沒有人會想到,為什麼我不自己說一句呢?學習變為了單純的模仿,機械的輸入輸出,閱讀也逐漸帶功利化,帶著明確的目的性而缺乏思考。反倒是有些小孩子們能用最純粹柔軟的思維,清脆直接的語調真實地講出自己的體會,順便,這種體會常會讓一些所謂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呆愣半晌。

這足以說明,我們本是具有表達的能力的,只是長時間的壓抑和習慣性的跟從抽幹了曾經潮濕柔軟的靈魂,使之變得貧瘠麻木。人們變得更愛獲取了,對靈感的不勞而獲。類似微博之類的社交工具上點贊轉發之潮盛行,一則別出心裁的小笑話一天彈出十幾次也變得食之無味,一段直擊內心的言語在「贊!」「同感」之類單調評論之下就無比索然了。說話的只是少數人,只是那些懂得發現不同,並將之表達出來的人,他們把個人力量注入整個世界,他們提供了幾百幾千萬的轉發量。而更多的人遲鈍且懶得思考,跟別提什麼表達,他們只會轉發,只會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人,只會對著別人的思想大發議論卻倦于思考自身。他們忘了怎麼說。

這是一種損失,對他們,更是對這個世界。改革常常是思想碰撞的產物,進步總是在改革之後發生。而思想的碰撞必須在群眾的基礎中發生。儘管還有少數人保持著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但對於幾十億人類來說,這少數,太少了。不是每隻蝴蝶振翅都能引起一場海嘯,但幾十億蝴蝶振翅顛倒世界也並非難事。思想一定是具有力量的,但前提是它被表達出來。你不說,我不說,他也不說,沉寂的將是時代前進的腳步。

值得欣慰的是,還有類似TED這樣的平台,有TED演講者們以及那些渴望表達自己的人的激情和力量,讓時代日新月異。但不能改變的是,現狀仍舊是水淺而舟大,若要載舟,必要讓你說我說他也說,讓更多的靈感無價,讓更多的思想具有力量。讓乾涸的靈魂覺醒,讓說的能力重回身體,讓每個人的都找到一個獨特的世界。

比如現在,我正在傳播著我的思想,並試圖使之無價,使之讓改變發生。

而我相信,你和他終有一日會與我一起說。

(這是我的作文稿)

---------------------------------------------------------------------------------------------------------------------------------

從我的角度看,教育改革要從提供更好的表述平台和空間,讓學生能夠表達自己而非一味模仿和跟從,強調個人看法開始。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要從根本上養成學生把自己所思考的東西表達出來的習慣,讓思維和表達保持活力。


錢老也問過「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現在的教育順序:9年義務教育-----&>高中------&>大學

9年義務教育

問題是有用的不學,學的沒用,不學是因為不考或者壓根就沒有這個課程,自認為最起碼加入的課程是醫學和生活常識(諸如烹飪、家庭整理、語言技巧等等一大堆在生活上比化學有用的多的東西),至於不考,為啥?考高中不考啊,考高中為啥不考?考大學不考啊,所以根在大學上!在統考上!

高中

個人覺得高中地位還是很尷尬的

9年義務教育畢業,是為了能在社會上立足

大學畢業,培養某一方面的精英

而高中畢業的人個人覺得上不上下不下的,在社會上就是同初中畢業

其實高中更應該像大學的學前班,但是現在高中的課程和大學要學的關係不大,反倒是初中的延續,目的就是為了全國統考

大學

個人覺得根源就在大學上,統考考啥學生學啥,這是必然的,而統考考的科目就是大學需要的嗎?顯然不是,廢棄統考,增加自主招生、聯合招生才是正道!(比如:醫學類的自主招生可以放在高一結束)

前面也說過大學是培養某一方面的精英,可是現在看看大學畢業的學生,都不如農民工!為啥?大學生太多了,啥都不會的大學生也太多了!這就是說大學分的院系和社會裡實際需求並不相符,為啥不需要還開這門課?因為這是政績之一啊!今天我是大學校長,政績出來了我明天就是省長了呀!所以政教分離勢在必行(我自己都呵呵~)

再多說幾句,高中更應該像大學的學前班,也應該有選課而不是那幾門死課,銜接的是大學的自主招生,9年義務教育可以改成幼小初的模式,整體的知識量應該減少,這樣可以把上高中的年齡減少1~2歲,省下來的時間幹什麼?社會實踐和未來職業參觀,高中考完試可以歇一年再報考,中間可以加入社會實踐、義務勞動、半年的軍訓等(這些需要和高考掛鉤),這樣的實踐激勵對大學時期的發奮也有很強的促進意義

最後我希望大學是所有人學習充電的地方


先說說結論吧,一個是逐步開放私立學校的准入門檻,另外一個是讓更多的人不上學。第一個結論樓上已經說了很多,我也很贊同。我主要解釋下第二個結論。教育資源一定的情況下,需求越多,人均資源質量反而下降。所以我們可以從微觀方面入手,在私人觀念方面,支持「讀書無用論」,如果人人都認為讀書重要,過大的提高了讀書的價值,反而會使教育質量大幅度下降。這個不懂的可以參考下「豐收悖論」。在學校方面,我們應該支持精英教育,意思是學校是給願意學習的精英提供更好的老師,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學校對不願意學習的人採取更加寬容的政策,增加不學習人的福利,這種可以表現在高考之後的藝術類,運動類的特殊招生。PS:教育資源不夠的情況下研究公平的都是大神,看太遠了,還是放到300年後吧。


把黨支部書記從學校撤掉。


教育改革的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建議,但無論他們的方法差異再大,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教育存在問題。但我覺得中國教育的問題並沒有大眾所認為的那麼嚴重,而之所以大家覺得中國教育很失敗是因為在潛意識裡面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能夠培養出諸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能夠培養出世界先進水平的人才,而為什麼大家都會這麼想呢?因為一是媒體一直在宣傳中國崛起;二是以前被西方人欺負太久了。這樣國人便會認為中國理所應當可以拿到許多諾貝爾獎,但現實確是很殘酷的,於是他們便開始抱怨說是教育的問題,體制的問題。但我覺得一個國家要想在諸多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不僅需要經濟發達,更需要時間,因為人才不是經濟數據,不會一下子就幾倍幾十倍的增長,人才培養與積累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反過來看中國教育,建國前三十年基本不用考慮,78年教育進入正軌之後我們重點要做的還是普及教育,同時去一點點學習建國前三十年落下的功課,而對於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中國社會不一定會需要,即使是出於各種考慮學習了一點,那也是一些小範圍的人的事情,大多數學生學習的還是落後於西方几十年的技術與思想(當然有些東西並不需要考慮繼承性,可以直接學習),所以即使培養出了人才但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落後的(當然差距在縮小),而從現在中國的無論技術還是思想都是跟在西方後面來看,中國想要有先進人才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然中國不缺天才,但只有一個天才是不夠的,就好比只有一個愛因斯坦是造不出原子彈的,一些中國人到了美國能拿到諾貝爾獎,我覺得一個很大原因是美國在各方面都有很多人才,他們能夠講天才的某個想法變成現實或者幫助天才,如同愛因斯坦提出那個著名的公式,而美國人搞的團隊用它製造了原子彈,而在中國這些人才是不足的,所以我們只是有天才而已)。。。。
當然也有很多人用大學生的頹廢與大學的功利化來說明教育的失敗,但我覺得這並不是教育獨有的問題,他們只是中國社會裡的價值觀缺失與社會的功利化在校園裡的現實表現,試想你這麼多來在社會上媒體上以及家庭中的所見所聞是在鼓勵你追求夢想呢?還是老老實實的聽父母的話念個好專業以後好找工作呢?


教育的根本是為了一個國家在未來強大和繁榮的根基,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已經告別了幾千年前的文明,現代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甚至關乎到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未來。

我認為教育最根本是基於學術的研究,而不是注重於類似於現在這樣半洗腦灌輸學非所用的空想知識,現在中國的教育可以說是不實用,更不能用。

首先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其結果都是政府為達到統治的需求,並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擁有先進的思想和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因為會影響到統治階層的實際利益。這也就使得我們未來的根基教育與現統治者的利益掛鉤,而不是直接性掛鉤與精密的學術研究和先進自由的理念傳播。

唉……題主問的問題太憂傷,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會解決的,我們中國人在教育改革這件事上從來都是政府主導打著為人民的旗號口號一喊完該幹啥幹啥,不能說全是空喊,也有實幹的,但是憑著僅僅屈指可數為了教育為了未來付出的人數,在亡國都發展不起來真正的教育理念和學術環境。

話題太敏感,不敢多言,你看看現在,真正的文化流失了,學歷重要了,古代咱們就算不念書還能佔個尚武社會的光,落個武,現在的………………要真正的教育改革只能依靠一個強大的力量,敢於顛覆那些錯誤的政權的力量。


本人覺得至少從「教育改革」的角度講,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這也就是為啥我選擇談談教育改革的原因。

那麼,為啥提了這麼多年,搞了這麼多年的「教育改革」不能成功呢?

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僅僅個人觀點):至上而下的改革,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宏圖很好,三包不力」。只有好的願景,沒有具體的「合理」的細則。可能,最後,改革就會無法推進。

為啥無法推進?

淺顯來講,因為所謂的高層,一個人,或幾個人不可能想得那麼全面。

這個角度講:本人對於「至上而下」的改革是持否定態度的。用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如果至上而下的改革是有效的,封建王朝就不會輪替幾千年?因為每個皇帝最想要自己的改革有效,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江上永世萬年。

所以,本人認為:要真正的教育改革,不要寄託希望與「至上而下」的進行,最終還是要「自下而上」的進行。

這樣的例子很多!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就是一個村然後推廣到全國嗎?

2、咱們學校的作業本,不就是數學組開始,然後推廣到全校嗎?

任何改革其實都涉及權力結構的改變,既然涉及權力改變,那麼也必然導致權利改變。拿馬克思的話說:「權利從來不是天生的,都是人們不斷爭取得來的」。

也就是說,改革其實還是要聽在座各位一線前輩的實踐、經驗和爭取。

另一個問題,教育改革如何改?

這或許是第二個無解的問題: 拿上次劉教授的話說,這個問題太大,誰也無法談起?也可能這是習近平、李克強應該乾的事情,和我有啥關係?這或許就是「拿著基層教師的工資,操著教育部長的心」。

「如何改?」這個問題太大,但是,或許我們後面可以撿點小的「微課題」研究研究。

如何改呢?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來講。

1、淺層次的說就要改: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改革,改了很多年,效果大家都見到了,上次劉教授也總結了,在此不用本人過多論述。

2、深層次來講:那就改考試製度:改變現行的評價體系。

其實很多社會人員、教師、行政官員都看到這個問題了,如果現在「考試」,特別是「一考定終生」的教育制度不改變,素質教育就很難真正實現。所以,很早就有改變中考、高考格局的呼聲。但是,考試製度這麼多年為啥不敢改呢?

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他評價方式主觀性太強,不好量化。如果不好量化,那麼就容易產生「貓膩」——就會出現權力的泛濫和尋租,等等系列問題。

所以,個人認為:

3、本質上講:至少教育改革的起點在於:改革評價過程的監督機制。

即,逐步建立,在學生評價體系中引入各種合理、有效、公平公正的監督制度。只有監督機制建立了,公平、公正、有效達到了或者基本達到了,才可能改革我們的評價機制。

我們又能做點什麼呢?

教育改革話題太大,不適合做課題。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我們可以細化,其實,我們至少可以做如下幾件事情:

1、試著建立學生「過程性評價機制」:

想想在學生每一天、每節課、每一個環節中,每個科目都有哪些方面應該評價。

比如:化學分為理解描述、提問分析、邏輯推理、實驗技能、生活應用等。當然,其他學科也應該可以有自己的評價項目。

2、評價過程中,試著引入監督機制。

我們怎麼評價學生,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進行?教師可以給學生多少權重分?學生自評可以給多少權重分?同學評論可以給多少權重分?這些分數怎麼公示?怎麼糾錯?如果誰「走私」可以怎麼擔責?

3、評價過程中,試著建立,學生和家長、教師、行政管理相互制衡的措施。

制衡可以規避很多權力的副作用。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想想,學校和教委的行政可以採取哪些技術的手段進行監督教師的評價?學生和家長又可以怎麼對於教師的評價制衡?每個環節上,如果出現什麼問題,怎麼溝通、申訴、修正、處罰?(當然,要強調的時,和學生沒有直接接觸的人員是沒有直接評價權利的)。行政管理監督的底線在哪?如果他們違規怎麼辦?學生和家長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如果違反又有什麼相應的舉措?等等。

另外,既然是「制度建設」,那麼就應該是假定人性本惡(雖然我相信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都很高),假定人都會趨利的!假定人有權力都會濫用?在此基礎上來設計我們的制度,設計制度來遏制咱們人性中惡的一面。

只有監督機制建立了,加上公開、透明的評價過程,或許我們才敢、才能放開一考定終身的格局。

或許只有某個中學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才能將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向全國,當然這是需要先鋒實踐,和制度建設的。

後話:

其實,話說回來,我們都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對現行教育的模式可能還應該心懷感恩之情,不改革,其實也能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祖國未來的花朵。國家還很穩定的健康的發展,為啥要冒改革的風險呢?

但是,前幾天有個現象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1、全班喊口號的時候,幾十個人還沒有一個人的聲音響亮,為啥呢?因為那一個人用了「科技」,一個喇叭就蓋過了其他所有同學,這說明什麼呢?

2、再比如,以前人多就一定勝利的戰爭(當然這不要談小概率事件),但是在近代的戰爭中,這條規律基本被改寫,基本是誰裝備精良,誰獲勝。這又說明什麼呢?

3、一個手機,蘋果只需要出技術,搞研發,而我們卻要出大量的原料和人力,但利潤的大頭卻被蘋果公司拿走了。這又說明了啥?

……

諸多實例不一一列舉,這些無疑說明培養創新性學生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的教育改革是肯定要進行的,我們的教育或許需要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性的人力資源,只有培養更多的創新性人力資源,我們國家的「高音喇叭」才更多,更能在世界發出更大的聲音。

不然我們有可能再一次落後於別人,而落後就可能挨打。

當然,正因為一個人,一個喇叭可以蓋過其他所有聲音,一個原子彈可以毀滅一座城池,所以我們的教育除了培養創新能力之外,同等重要的還有人文教育,溫和的競爭和溫和的堅持、平等的愛等等理念更需要在平時的言行中貫穿。

比如:「頭可斷、血可流為爭取一分兩分的」,我覺得還是不值當的。哪怕這只是一個口號,長久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建設可能不太有利!(很多學校在激勵學生時,常常使用「頭可斷、血可流,基礎一分不能丟」等等類似血腥的話語。)

所以,如果以上那些「改革大話」我們都做不到的話,或許我們也應該可以加入更多的「創新教育、人文教育、人文關懷」等舉措。

總之,最後,我衷心的希望我們的教育未來有一個健全的評價考核機制、一個充滿愛心和人文的孩童生長環境。


重中之重,去行政化。放權給學校。


分享一下香港教育改革的經驗,就是不要輕易打破傳統的學科架構。

在中學會考之後,新學制中很多基礎知識都變為非必修科。在教改中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用「通識科」代替了傳統的必修文理商科。

科目架構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4%B8%AD%E5%AD%B8%E6%96%87%E6%86%91%E8%80%83%E8%A9%A6#.E7.A7.91.E7.9B.AE.E6.9E.B6.E6.A7.8B.E7.B0.A1.E4.BB.8B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提供三類科目供文憑試生報考。

甲類:新高中科目

英國語文丶中國語文丶數學及通識教育這四科被稱為「核心科目」,其餘學科為選修科,包括文科的「世史丶中史丶地理丶經濟等科」以及理科的「物理丶化學丶生物丶附加數學丶純粹數學」,並不是人人都修。

乙類:應用學習科目

可供選修的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ApL)科目為30個。這為舊學制下職業導向課程(Career Oriented Course)的延續,分為創意學習丶媒體及傳意丶服務丶應用科學丶工程及生產和商業丶管理及法律五個類別。

丙類:其他語言科目

中文及英文以外的語言科目,包括法語丶德語丶日語丶印地語丶西班牙語及烏爾都語。

其中最大變動是數學科,包括會考的數學科丶附加數學科,及高考的純粹數學科丶應用數學科丶數學及統計學科,在文憑試中被合併為單一的數學科,改為設有必修部分,以及包括微積分與統計(M1)丶代數與微積分(M2)的兩個延伸課程。與以前數學(Maths.)必修,附加數學科(Additional Maths.)丶純粹數學科(Pure Maths.)和應用數學科(Applied Maths.)理科生修不同,所有人都修一門不淺不修的數學科。

最坑爹的是通識科,本來中學生應該吸收基本學科(香港人叫文科叫「史地經,理科叫「數理化生」),現在不是人人都修,反而叫他們用半桶水的學識去評論時事的通識,結果被人稱為「竹升」丶「通通唔識」。

第一屆DSE是2012年開考(相當於完成高三),2016年有第一屆的大學學士畢業,由於大學選科比中學更窄,他們缺乏對基本學科的知識,卻因為通識科的薰陶,自以為甚麽都識,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具有「香港特色的本科生」。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香港】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香港】

房地產相關的專欄:賞心悅目的家

投資理財相關的專欄:投資自己最好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為什麼陝北方言裡有很多疊字?

脫苦海:為什麼嶺南文化總是被忽略?

脫苦海:有哪些朗朗上口的粵語諺語?

脫苦海:廣東人真的會天天煲湯喝嗎?如果有的話都是什麼品種?

脫苦海:港珠澳大橋如果是雙 Y 設計,是不是就沒有必要建深中通道?


好吧!這個問題其實很大的!反對第一名答案! @王建雄

首先,我們基礎教育類似於高等教育體制!用的是重點學校重點班模式,985.211大家熟悉吧!縣一中,縣重點中學,
省重點中學,中心小學這些大家熟悉吧!如果把錢給教育部門,大部分就給了這些學校,其他廣大的非重點,非中心,鄉鎮學校基本上得不到,他們的設備可以全國
一流,其他鄉鎮卻是垃圾!重點學校年年更新,落後地區年年一樣。可天啊,這些都是國立學校,應該保證公平,又不是私立學校,中國這一點學日本又沒有學到,
學美國又沒有學好!

其次,從學校內部結構來講,其實學校完全沒有獨立的人事與財政權,同時又沒有獨立的家長委員會監督。招聘老師,招多少學生,學
校無法自己說了算,建多少校舍,建多少教室,要上面審批,這完全就是一個行政機構;另外,當上面錢來了,普通教師根本不知道錢去哪裡了,也沒有機構來審查
監督;其次,有關教師招聘,有些科目太多,但教育局還是要分過來,有些人長期不在,學校沒有辦法;最後,教師與職工要分離,讓老師就去當教師,校長就做校
長,不要圖sheng官,他們才會搞理想中的教育!

最後,談談我們教育到底怎麼了,我的看法是我們學習蘇聯僵化體制導致的。首先,過分重視知識,
討厭體育與美育,特長生就是這個畸形發展的結果,到了高中人人近視;其次,行政色彩太嚴重。教育是無法量化評估的,你不能說,培養幾百個愛因斯坦出來,很
多都要做普通人的。最後,不尊重人性,總是喜歡禁錮思想。基礎教育不該天天上政治課,zhong,這是最大的問題!


先從砍掉教育部開始


體制的改良


推薦閱讀:

學習數學,意義何在?
京滬地區分配到較多的重點大學名額,是否公平?
《爸爸去哪兒》四中,你覺得誰的教育方法最好?
東西被偷真的是我的責任嗎?
ARWU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靠譜嗎?

TAG:教育 | 中國教育 | 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