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現在的打法是否走向了一種極端?
急匆匆把問題發上來了,沒寫描述,不好意思。
把描述補一下: 問題中所說的極端,主要是指林丹面對小將衝擊時的打法。林丹近兩年,面對一群活蹦亂跳的後生,他的打法也有所轉變。 根據個人觀賽經驗,林丹在對抗中最直觀的轉變就是進攻減少,站位靠前,增加控球。在小將面前,他更是減少了突擊速度,用連貫的打法和豐富的經驗磨死對方,甚至連變速都減少了很多。這樣的打法將整個對局的速度拖慢,也有助於林丹保存體力。林丹在對局中的得分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對手主動失誤得來的,不得不佩服。然而,他的打法弊端也顯露出來。他的推球時常會被抓,尤其是面對歐洲選手的時候,為了連貫而喪失的精確度偶爾會製造一些麻煩,最主要的是提速明顯感覺少了,有的局次甚至不提速(比如16年里約奧運會1/4決賽對斯里坎斯第二局,沒有一個殺球,頂多幾拍軟壓。當然這也有為第三局做準備的意思)。再者林丹隨著年齡的增大,比賽開始慢熱,前期主動失誤增多。總之就是太注重控球了。 從今年德國賽和全英賽上看,確實這樣,對手都超常發揮,但仍不致讓林丹敗下陣來。可事實上,小將對林丹的衝擊越來越大。反觀李宗偉,面對幾乎所有對手幾乎都一路橫掃,在全英決賽上,更是打得石宇宇奇找不著北,加速突擊,封網,一氣呵成,全然不像一個35歲的老將。他在這樣一把年紀,仍保持著羽毛球界的最高速度。林丹從那個暴力丹,再到太極丹,再到現如今這種打法的林丹,速度一再降低,可謂慢出一定的境界。有人說林丹老了,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但我不這麼認為。林丹比李宗偉年輕一歲,有著最優秀的身體素質,即使到了34歲也仍應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並且他的步伐每一步都是那麼經濟,出球套路使對手有成倍於自己的跑動,他完全可以多提速,多製造機會,以更迅捷的手法戰勝對手。沒錯,打法使然,林丹和李宗偉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打法,不能求全責備。但羽毛球是球速最快的運動,電光火石,羽球便越網觸地。尤其是小將,運用自身的身體素質和那一股子衝進來彌補自身技術的不足,面對老將,更是全力以赴,企圖亂拳打死老師傅。但對於林丹這樣級別的球員,是的,他憑藉自身強大的控制力,中場攔截能力,精準的預判,一再將速度降低,仍能保持優異的成績,但人才輩出,老司機也難免翻車。我更願意看到的是,10年亞運會上的林丹(釘地板兩局直落李宗偉),或者是,17年全英挑落安賽龍的林丹(那場比賽二三局點殺抓安賽龍真可以)。
在一片提速中林丹逐漸放慢了自己的速度,是的,這是他對羽球更深刻的理解,但當後輩們一次次叩擊先驅的大門時,他還要閑庭信步嗎? 文辭不通達,理解不深刻之處還望指出。
你的文字很好,這個問題描述是一篇很成熟的文章了。
答問題。最後一句「當後輩們一次次叩擊先驅的大門時,他還要閑庭信步嗎?」應該才是你問題的核心,你所說的極端,應該就是「過於閑庭信步」吧。
我的反問是:要不然呢?
首先,不是我們願意看到什麼,現在的林丹就該打成什麼樣;不是10年的林丹或者17年某一場的林丹打成什麼樣,他其餘時候也都該是什麼樣。林丹當下的精神、身體、欲求、取捨,只有他自己清楚並準確把握著。而無論怎麼調動,他都無法如當年一般全場跑轟勢若奔雷了。那個飛天遁地提速不熄的林丹活在錄像里,不在當下了。
其次,後輩叩擊先驅大門並超越之,乃是歷史必然。歲月不饒人,老司機翻車是遲早的事。喬丹在生涯後期都只能多跳投、少突破,奇才時期的他不可能為了面對科比、卡特、雷阿倫們的挑戰而繼續頻繁衝進禁區隔人扣籃。頻繁突破扣籃、全場殺上網暴虐後輩看起來當然爽,但是老人家們做不到啊。
最後,「在一片提速中林丹逐漸放慢了自己的速度」這句話有些問題,我反而覺得這才是林丹最大的價值所在。林丹過去已經證明了他一旦提速沒人追得上,現在又證明了就算降速也能贏球。隨著年齡增長改變打法,還總能打贏一些硬仗,這已經很了不起了。作為比較,13-14年的李宗偉想慢都慢不下來,最後只能走快攻的老路;諶龍在里約快過,但現在又陷入了「想快又快不上去」的泥潭裡。改變打法不是說說就能做得到的。
所以就算這是一種極端,也是只屬於林丹,只有他能夠駕馭得了的極端。謝邀。
@騰宇 和@蕭蕭是個吃貨 兩位兄台已經把能說的都說差不多了,我想了想簡單補一點吧。
題主提到了幾天之前全英1/4逆轉安賽龍的比賽,我覺得那場比賽還能看到高速抓球和全神貫注的林丹,恰恰證明他並沒有徹底走進這樣的極端。
高速快攻抓分、以火力壓製取勝的比賽方式他迄今還能做到,但是每一站比賽無論等級、無論規模、不分場次之輕重緩急,一概都這樣端著勃朗寧重機槍瘋狂掃射、大開殺戒,真的就有必要麼?
減速放慢比賽節奏的原因就如騰宇兄所說,林丹的身體、精神和綜合狀態已經決定了不可能再如年輕時那樣自始至終每一場比賽都保持全力狂轟,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全力狂轟的能力和戰術路線就此不復存在或者已經被他徹底放棄了,這隻能證明他選擇了以更具戰略眼光的方式運用這些壓箱底的大殺器的威力,尤其是當這些大殺器的保有本身就已因自身年齡的增長而頗顯難得的情況下。
毛澤東同志教導我們說,要時刻牢記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我想,林丹對於這一句戰略金句的理解,倒確實是透徹到了某種極端,或者說某種極致。
像10亞運那樣的林丹的確活在錄像里,但也不完全活在錄像里。當他有必要調動出那種飛天遁地的雷霆模式的時候,在某一場關鍵比賽甚至某一次半決賽決賽的關鍵局裡,這樣的林丹還依然存在著。而只要人們知道這樣的林丹還存在著,對於林丹來說就足夠了。其餘的時候閑庭信步,以控球和迷魂陣同對手周旋,壓低場上的速度和節奏,保證戰力輸出的平穩,並無不妥。
One more thing,2010年亞運會上,林丹在決賽是耗時72分鐘三局激戰拿下的李宗偉(21-13/15-21/21-10),不是兩局搞定。
Two more thing,題主如果真的仔細看過了近一個奧運周期以來林丹的每一場比賽,你就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似乎走入減速控球極端的比賽,對於他來說都是很一般的比賽。而任何一場比賽里只要有15%或以上的時間他提速了、加強進攻了、火力全開了,那麼這場比賽要麼是一段時間內他最精彩的一場球,要麼就是值得長期收藏的年度級上乘之作。
鮮有例外,且無關勝負。
以上。
16年湯杯,林丹打李東根,你覺得慢么?我更願意相信林丹在前一天準備的時候不是實際的樣子,他想像你說的打,控制,咬住,加速,結束。但是當時不能這樣做,所以他臨時改變打法,現場需要林丹用一場大比分的碾壓來取勝。他在那兩局裡殺得球比那一年度任何比賽都多。這種改變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全場沒有太多高舉高打,但是遍地開花,看看林丹落點的選擇吧,李東根在第二局都快被打吐了,還用多說什麼么。
不是走向一個極端,而是更加成熟。
業餘選手之間,比拼的是高遠球;專業選手之間,比拼的是得分能力;而到了最高的境界,比拼的是創造得分機會的能力。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到林丹之前,個人認為有三個最為頂尖的選手,他們是趙劍華,葉誠萬和陶菲克。
推薦大家可以看幾場比賽:
趙劍華和當時的林水鏡的那一場,作為跳殺的開山鼻祖林水鏡基本沒有殺球機會;
葉誠萬和當時世界第一蓋得的那場比賽,基本上蓋得就是被戲耍了,要不是後期因年輕體能好,蓋得搬回幾分,否則結果會很難看。
06年陶菲克對林丹,陶菲克當年退化到基本上沒有後場殺球了,但還是很好的限制住了林丹的進攻。
這三位相比同時代的其他球員來說,強大的在於和他們比賽,你沒有多少進攻機會。
林丹的體能巔峰在08年,技術上完善是在13-14年,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林丹就已經升級了。
李宗偉和一般高手相比,防守能力和進攻能力都很強,但是創造機會的能力少了點意思。這就是為什麼李宗偉面對陶菲克和林丹外,很容易獲勝的原因(諶龍和陳金的防守能力很強,所以很克李宗偉)。
不對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他們能看懂的就是得分,殺球。至於這更重要的創造機會的能力,他們既不關心,也看不懂。
當然了,其他體育運動同理,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足球名宿和其他行業精英對梅西都褒獎有加,而大部分的鍵盤觀眾只關心進球數和金球獎。
每個年齡都有匹配的體力上限和爆發力上限 體力和爆發力上限決定了必須通過更多變的打法才能取得更高的賽果 蓋德 李炫一 林丹 李宗偉 胡贇等「高齡」 球員其實是在為我們摸索更多更好更細緻的球路和戰略 他們是在推動極限 是極限 不是極端
不同運動員的身體狀態保持是不一樣的。雖然說李宗偉比林丹大一歲,但是巔峰也要出的晚一點。林丹最巔峰時期大概是08-11年吧,而李宗偉的巔峰大概是11-13年。如果不是禁賽,那麼李宗偉的競技狀態應該會延續得更好。不同運動員有區別,各個運動都是如此,有共性但也有不同。
林丹現今的體能儲備和連貫性是不如李宗偉的,他不能像老李那樣靠速度壓制對手。那麼他只能打控制,有機會再突一拍。對於不同對手,受限於體能儲備和身體條件自然會有不同的方針,有時也會出現想提速但力不從心的情況。
不才一己觀點,觀點可能重複剖析不深,輕拍
我覺得林丹現在延長職業生涯的想法並列於贏大賽的想法,兩個目標相輔相成,在比賽中抓突擊變速後場大角度殺球,乃至於魚躍,這些技術我認為比較影響職業生涯的延長。
於是有沒有一種可以相對規避這些技術的打法思路,並且可以把控場上速度不至於被年輕球員帶節奏,打控制拉吊的打法思路應運而生。 林丹現在在比賽中的戰術思路簡單歸納為「對付」,不同的對手,同一對手的不同狀態,同一場比賽不同時機,老將的比賽經驗和敏銳觀察力可以幫助他迅速針對這些不確定因素在自己的基礎打法上做多少的調整,雖然不是每次都有效。從CG事件後的聯賽連勝的比賽中看,「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級別的控球控場能力依舊讓很多年輕運動員很是頭疼。在比賽中我覺得並非是比誰的速度更快,而是在比誰更會控制速度,很明顯年輕運動員絕對速度一定很快但不一定具備比林丹更好的控制能力。我想大概兩位已退役運動員應該會給林丹一些啟示
#和陶菲克#
陶菲克和林丹,兩人各自巔峰時期的打法不一樣,前者控網強攻,後者拉吊突擊,但相似處是致勝法寶是強攻的一板殺,變速的一板突擊。於是陶菲克後期因為沒有系統訓練,沒有針對個人能力的變化而進行打法的明顯改變,手感還有可惜強攻那一板的威脅大打折扣了。這使陶菲克到後期沒有辦法和年輕隊員對抗,成績一路下滑,影響職業生涯長度。這是陶菲克給林丹上的一課,林丹顯然注意了這一前車之鑒,林丹首先不會缺少系統的訓練,但和陶菲克一樣他也需要面對絕對速度能力的下降,如果不改變自己的打法,還繼續提速強攻,二次啟動的對身體的衝擊,這些帶來的負面影響,傷病增加,成績跌落,步入陶肥後塵。#和蓋德#我記得林丹在和蓋德的一場比賽後評論大概意思是蓋德堅持職業生涯這麼久,雖然年齡大速度跟不上,但當林丹跟著他拉吊不提速突擊時,老將拉吊控球的能力讓林丹也不敢掉以輕心,甚至還有些劣勢。這是他需要學習的地方。
可想林丹在職業生涯後期,增強曾經拉吊突擊打法中的拉吊部分,相對弱化突擊,主打控制,算是無奈中的主動改變。再加上老將的比賽經驗和心理素質(見17全英和丹麥龍的比賽,整場給他拉的一點脾氣沒有,全是被心理戰後的失誤)以上算是林丹被動中的主動吧,我想一個優秀的運動員應該做到的,一定是有勇氣主動去面對逆境吧。
目前林丹非常耐磨 但有機會絕對會加速 抓點和力道 去限制對手 防守都非常好 還是回到了 防守反攻 但是沒有以前那麼激進了… 畢竟年齡 像蓋德一樣打控制了…
說到17全英打安塞龍,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確實林丹加強了進攻,但是,更多的注意是,林丹的殺上網基本上都沒搶到高點,很多時候還是靠停頓出手騙一個二次啟動。說明林丹真的是沒有以前那麼快了。現在林丹的打法很少有像這一場一樣這麼多主動加速了。大多都是靠站位提前去搶一個前場的主動變化,讓對手更多的跑起來,但是相應的在後場處理過度球的時候被抓的很多。丹丹自己也應該是有所思考的,比如正手後場的吊直線過度經常被抓,有時候就會用斜線過度。比過比較可惜的是有時候看到對手被丹丹逼得滿場跑,丹丹全場主動,但是就是人家能跑,能把丹丹跑死。心裡就覺得很不是滋味。
不過樓上的同學們說得好,丹丹自己的狀態他自己知道,希望他再多打幾年吧:)回答里有個叫 @靜靜地 ,據說和馬來西亞前十打過,然後就覺得自己很厲害了,感覺不當個國家隊總教練就對不起他和馬來西亞前十打過的經歷似的,不對林丹等一介好手點評一番、順帶羞辱一下持不同意見的知友一下,就顯示不出他的眼界有多高似的。省省吧,前幾年姚明到廣州看望殘疾兒童,和姚明一起打過籃球的那孩子可不會像您一樣覺得自己的眼界有多高。
推薦閱讀:
※羽毛球比賽前需要什麼準備活動?
※羽毛球隊選拔成員方式?
※你曾經看過的最難看的一場比賽是哪一場?
※如何評價陳文宏亨德拉組合在最近幾場大師賽打得亂七八糟的情況?
※諶龍能像馬龍一樣打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