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炮(火繩槍)在日本戰國時期,是戰爭的主力嗎?
鐵炮在戰國時期的戰場的使用,究竟到了什麼水平。
看很多遊戲和影視劇里簡直無鐵炮不打仗,但是仔細想想有那麼多鐵炮列裝嗎,數量總不可能超過槍足輕吧。
根據以研究戰國軍事史著稱的學者鈴木真哉在其《戰國軍事史的挑戰》(洋泉社2010)中的指摘,其統計上杉、武田、北條、立花、吉川家不同年份的兵種比例即可得到一些訊息。在《上杉家文書》中天正三年上杉家軍役狀中,上杉家的鐵炮裝備比率為5.7%;永祿五年至天正六年的軍役狀中的鐵炮裝備平均率為10.3%;北條家從元龜二年至天正十八年的軍役狀中反饋的鐵炮裝備平均率為11%;《立花家文書》中所記文祿元年立花宗茂出並朝鮮時的鐵炮裝備率為14.3%;到了元和五年,吉川家的鐵炮裝備率已達29.9%(《毛利家文書》)。可見隨著年代的推進及鐵炮的逐漸普及,鐵炮的裝備率也在逐步增加,到了江戶初期甚至接近了30%(吉川家場合)。最誇張的是伊達軍在大坂之陣時的鐵炮足輕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伊達家文書》),聽著都比較邪門。在石山合戰十年期間,本願寺方面曾多次向紀伊雜賀的門徒調集鐵炮隊,在留存下來的十七份相關史料中,人數由百人到千人。當然,雜賀方響應到何種程度就是另一回事了。但起碼可窺鐵炮在石山合戰中的重要作用。當然,正如題主所說那樣,鐵炮的裝備比率肯定是無法與槍足輕相提並論。除了鐵炮裝備率外,鈴木真哉還統計了自永祿六年至寬永十五年島原之亂終結期間的軍忠狀六十八份,其中因鐵炮受傷的人數佔45.2%,而作為主戰兵器的槍傷只佔20.6%,箭傷17.3%,礫石傷9%,作為日本武士代表武器的日本刀傷才佔6.4%,可見遠程武器造成的傷害佔到了70%以上。紀伊雜賀眾鐵炮集團的佐武伊賀守在其自述中提到自己受傷十四次,其中十一次都是鐵炮傷(《佐武伊賀働書》)。從以上統計可見鐵炮在戰國時期的戰鬥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且隨著經歷朝鮮之役、關原合戰、大坂之陣等大規模戰役,鐵炮的裝備率不斷提升。
PS:說起此類話題,只能靠戰國經濟軍事史第一人 @等人大了。另外其實本題還需要熟悉鐵炮的朋友從鐵炮技術發展的方面補完一下就完滿了。
受不懂大 @不懂戰國錯愛而來,本來很懶的在知乎答題,但奈何不懂大捧人技術高超,被點之後多出來四十幾個關注,我不回答也不行了不是?
================================================好下面說正題,鐵炮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外來武器,而槍也屬於室町時代的新產物(我在這裡知乎專欄提出這麼一個觀點,即長槍從特徵和用法上可能是從薙刀到菊池槍再到槍演變而來,而未必是直接從矛過來的),以前打仗都是騎馬射箭,薙刀太刀乒乒乓乓,突然出來新武器,這對整個日本的戰術影響必然是很大的,而具體兵種編製率,根據各地的地理特徵、戰鬥風俗、貿易通路,更重要的是經濟能力,這些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兵種比率,特別是鐵炮,那個誰來著,朝倉孝景(不是馬雲)在他的十七條里說過:大家不要去臭美買一百貫的名刀,一百貫能買一百條槍,而一把名刀可干不過一百條槍,可見他認為一桿槍的造價是一貫,雖然他那個年代槍可能不夠長,但鐵炮也是巨貴啊!目前沒找到直觀史料,就看到一篇文章說湯次行孝的《國友鐵炮の歴史》裡面提到,信長期的鐵炮一挺可能高達10石,秀吉期的6錢筒也是9石( 但是同一份資料里卻說長篠鐵炮3000挺,這讓我對他非常懷疑),假如這個可信的話,粗略按一貫就是一石來計算,鐵炮就要比槍貴上好幾倍。並且使用鐵炮是有耗材的,火繩、子彈、火藥,子彈的成分根據挖掘發現包括銅、鐵、鉛,雖然日本有自產,但顯然不是每一家大名的領地都有,還是得靠進口,而火藥的配方主要是木炭、硫磺和硝,就木炭不缺,日本有硫磺,能不能供應這不清楚,反正最大比重的硝是鐵定得靠進口,這一仗下來用鐵炮花的錢就更沒譜了,而槍呢?槍兵:呵呵,大名花不花錢與我何干?你幸運E你樂意嗎?但是雖然鐵炮的戰鬥力極強,準度高,射程遠,打中了一下一個,但受制於非常致命的缺點,即裝填速度,所以即便再有錢也得有近戰部隊和其他遠程部隊的掩護,太閣5裡面的吊瓶擊指的是4連發,信野12里也是一種鐵炮戰法,但實際上指的是弓鐵炮混用的戰術,以弓箭的持續輸出來彌補鐵炮裝填中的間隙,所以在信野14里這個戰法就是提升遠程戰鬥力的,信長公記中正德寺會見,織田信長就帶了500槍兵,500弓鐵炮兵,可見這支軍隊肯定也是弓鐵炮混合使用(在此表示抵制那個弓500鐵炮500的說法,誰提我打誰!),另根據「某人」提醒,豐臣秀吉在朝鮮征伐時期身邊還有一個「御弓鐵炮眾」, 可見弓鐵炮明顯是可以混編的。
就不懂大所指出的立花家裝備率14.3%,日本戰史里具體是總人數3000,軍士1400,武士300,而鐵炮足輕200,所以200佔1400的14.3%,關鍵的部分來了,這個問題問的是到底槍跟鐵炮誰多,這一份資料里的立花家槍足輕是500,弓足輕才100,所以就他家的戰鬥方式明顯是槍多,也就得以近戰為主,而比較遺憾的是,他家這支近戰部隊在碧蹄館被射的是落花流水,立花宗茂本人都矢如蝟毛登小丸山了,明顯是打不過明軍的機動火力。立花宗茂:耍賴啊!你們放風箏!有本事下來單挑!李如松:呵呵!而伊達家那個就真是很離譜了,鐵炮是3470,槍1310,弓100,騎兵628,不算上江戶留守的100鐵炮,文書里的人數一共是5508人,而鐵炮率佔63%!是槍兵的近三倍!可見伊達家對自己的鐵炮戰術十分的自信啊。
還有一個是我自己從島津家文書里找出來的,其中集結的15000人裡面作戰部隊大約有5000人,聯繫兩篇文書大致可知鐵炮1500,弓1500,騎馬262,幟和小指物(就是扛旗的)一共900,槍兵不到一千,可見島津家的鐵炮數量也是大於槍兵的。還有一個蜂須賀家的,也是日本戰史里的,人數1359,其中鐵炮315,槍438,沒有弓和騎兵的記載,這裡槍比鐵炮要多,但多出來的部分很有限。有關軍役狀我目前還沒能收集很多,所以這方面的研究也就到這裡為止。
另外島原之亂是包含籠城戰的,在籠城戰中遠程武器使用的頻率比較高,但是這個比率我看的是一個電視節目,跟不懂大的比率略有出入,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這個東西我沒有深入研究,不好說是怎麼回事,總之弓鐵炮比率高也跟戰鬥形式有關。那麼關於題主的疑問,以目前的資料可以這麼說:
1.如不懂大所說,鐵炮比例隨年份推移呈越來越多的趨勢(另外還有口徑越來越大的趨勢)。2.各家具體槍多還是鐵炮多基本沒譜,看心情。
=====================================================================
今天被不懂大告知一位「拿歐洲套日本」的英豪點名掛了我。
秋風大也表示「批判等人大那個人,貼出的也都是中文資料,看起來很不專業」(反正他也不玩知乎賣就賣了吧)。我本表示不想回應,這位英豪依然在我回復下死纏爛打,雖然我把他屏蔽了,收不到他評論的提示,但早苗看到這位青年在他的回答下面這樣熱忱,加上秋風大的慫恿,我一句話不說也是不好。其實我一個字都不用改,一點資料都不用查,就足夠。另外三大其中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有云:
「從這個人的頭像分析,應該是熱衷於信野吧那人之備之類的段子,所以正經的搞這段歷史並不行。從他在知乎上貼出的外國歷史,是中文書而不是外文原版書籍,也能夠證明這一觀點。」「正經看外國歷史的絕對不會拿中文電子書來濫竽充數,那個陳磁貓以前就是貼的正經外文拿破崙研究著作,他是正經看的。」「至於那個人質疑明智軍記,實際上也不過是受高柳光壽幾十年前簡單的一句評價,再惡俗的軍記史料也不能憑藉一句話就完全否定的,這是當下的常識。事實上,明智軍記很多內容,都被大日本史料當作重要資料收錄引用了,怎麼能認為完全沒有值得信賴的部分?說明智軍記不可信,首先要舉出其中幾個例子,看都沒看,就憑藉高柳光壽幾十年前的一家之說,一個評價,就說完全沒用了?」我曾說他「亞洲不夠歐洲湊、史料不夠網文湊、古代不夠近代湊」這次果然還是同一套。
看了看他在貼吧的發言,認為自己讀過幾本中文書就可以嘲諷別人只看網文、不學無術,看來對真正的力量還是一無所知啊。我說:「倘若閣下真有心研究火器性能,不如窮究世界列國之各類原始史料,以原文形式加以翻譯論述,從火槍口徑、槍管長度、彈丸重量、火藥成分、裝葯重量、出槍動能、衰減程度、殺傷性能等多方綜合評判火器之性能,獨發一文,屆時不必同我饒舌,自會有人信服。」然而他並沒有能力找一手外文資料,只想鬥嘴,於是他卧薪嘗膽,奮發圖強,每天盯著我的動態,我關注了陳瓷貓的專欄,他也隨即關注,並且這次仍然拿一堆N手中文資料來叫板,這不是說N手不可信,關鍵是缺少細節,不過即便如此,大神對我的打臉也是趣味橫生的:首先我的原文如此:
當時的火繩槍有效射程可達到100~200米,而較為常用在100米左右的距離上,在50米以內基本可以指哪打哪。這裡要提到幾個概念。最大射程:一般指不考慮命中和殺傷,子彈能飛行的最大距離。殺傷射程:一般指不考慮命中,能對人體造成傷害的距離,不過這個概念意義不大。有效射程:一般指能夠命中並且能對人體造成傷害的距離。還有一個不成文的概念,叫精準射程,即我所謂的「指哪打哪」。我原本誤以為這位「英豪」誤解了我「指哪打哪」這句話,所以我回復稱「我所稱之火槍命中,必是以其目標,即人體為準」,我的意思是,指哪打哪指的是「準確瞄準人並命中」,但我發現,他最初所列舉的例子,如「二十碼以外不準射擊」、「近四十碼距離才開始第一輪排槍擊發」、「三十米人形靶可以做到全部命中」、「五十米人形靶能命中兩發已經非常困難」,都是針對於人體這個目標的,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對我產生誤解,也認可這種命中指的是相對於人體目標的,並且他也給出了結論:
「有效殺傷射程不可能超過一百米,想做到精準殺傷,必須靠近到四十米以內」所以,他同時也提出「精準射程」這一概念,只不過將其推定為40米,而不是我所說的50米,並認為有效射程應是100米。比較風趣的是,他在這一次的回答里,結論卻偷改成這樣子了:「最大射程一百多米,有效射程約五十米」較短的那個射程從40變成了50,100從「有效射程」變成了「最大射程」,我只好噗嗤一笑。此人在回復我的過程中指出的證據是20碼(18米)、40碼(36米)、30米,因而得出了精準射程為40米以內的結論,然後到這裡又成有效射程50米了,最大射程都能變成100多米,意思是他家的子彈最多能飛100米就會掉地上???結論都能這麼億萬光年的轉進我還有跟他糾纏的必要???我的論據100%全都不可靠,沒關係,我們可以從他的證據里得出結論:
第一張圖片:射程100-200碼(90-180米),最初的滑膛槍能擊斃450米外的人,但有效射程不足200碼(180米)。第二張圖片:16世紀50年代的滑膛槍能在200碼(180米)處射穿護胸甲,後面括弧里他居然也劃紅線,「大多數武器在80碼(72米)以外幾乎造不成傷害」這明顯指的是這種滑膛槍以外的「大多數武器」,並且指的是穿透力,他居然也能標紅?
第三張圖片:16世紀早期的火繩槍在50碼(45米)以外精確度會下降。第四張圖片:16世紀結束時,火槍能在100碼(90米)的距離上擊穿板甲。也就是說,以上的有效射程包括90米、90米、180米、180米四個,45米以外準度會下降,那麼45米以內呢???所以,以文中總結,應該是精確射程為45米,有效射程為90-180米,比我的50、100、200少了10%,比他的「精準射程40米,有效射程100米」,似乎也差不多少,至於他後來改的「有效射程50米,最大射程100米」。。。這就得容我不客氣的說一句呵呵了。。。
後面的圖就比較玄幻了,跟戰國時期已經沒有關係:
17世紀的滑膛槍能在250碼(225米)的距離上保護自己免受騎兵攻擊。燧發槍的射程在75-100碼之間(68-90米)。燧發槍在200碼(180米)以外一般已無殺傷力,只對較大的目標有效,誤差為9英尺(2.7米)。18世紀布朗貝斯滑膛槍有效射程為80-100碼(72-90米)。
1830年很好的槍手才能在50碼(45米)外擊中一個人。其所謂有所低估的:40碼(36米)可以命中一平方英尺(邊長30厘米)的靶子,距離200碼(180米)像瞄準月亮。燧發槍的極限射程是300碼(270米),100碼(90米)無法獲得合適的精度。19世紀米涅步槍射程為500-800碼(450-720米)。1750年長桿步槍可以擊中300碼(270米),滑膛槍有40%幾率擊中100碼。滑膛槍距敵人不到100碼(90米)的距離開始互相射擊。英軍在70碼(63米)開外對敵射擊,繼以刺刀沖入敵陣。1680年距地40步(30米)後排齊射,掩護前排以刺刀近戰。距敵100步(75米)起開始齊射。後面一個截圖非常之鬼畜!
原文是說腓特烈命令士兵瞄準敵人腳底9步的位置,利用後坐力讓槍口上揚,以圖正好命中,這就像用弓箭瞄準時瞄準對方頭上一樣,而他居然把9步這一段標紅,意思是槍的射程只有9步???也就是說,結合以上數據,這位英豪應該在諸位朋友們為他提供資料之後,他發現有45米的規格,精準射程說成40米已經不合適,所以偷偷改成了50米,但是如果說精確射程為50米,那結論豈不就跟我一樣了?所以英豪為了打我的臉,趕緊把「精確射程40米」改成了「有效射程50米」,而原本的「有效射程100米」,就改成了「最大射程100米」。乃至他自己的文中都提到了火繩的擊發率低、煙霧阻擋視線等問題所造成的遠距命中率低,都能全歸結於火器本身的準度,對這種人我還有何話可說?
乃至於更加奇特的《練兵實記》,他居然這樣打我的臉:
「看敵至五、六十步,中軍放號銃一個,向敵一面,才許放銃」然後我看他指出五六十步是80-100米,嗯,既然知道那我就不多說什麼了。我的原話如此:「而較為常用在100米左右的距離上」然後這位英豪又說「凡力可及百步者,只用於五十步之外」,這就更不必解釋了,「力可及百步」這叫做火器性能,「用於五十步之外」這叫做戰術需求,他一開始說亞伯拉罕戰役「二十碼以外射擊的效率實在太低,以至於被明令禁止」,結果卻在「在近四十碼距離才開始第一輪排槍擊發」,敢情您的明令禁止都沒人聽?拿這個「二十碼」作為性能依據,我說這是戰術需求還不服,稱「最後統計全部傷亡,只有58人死亡,500多人受傷」,合著對方是不是死傷高達100%?你是否可以找一份原文專著論證一下此戰的流程?他以這段文字指出射程為18米、30米、36米,而這個結論與後來找的資料一比顯得不倫不類,甚至相當矛盾,所以他就想到了開闢另一戰場:射速。誠然,我從一開始便明說這是現代測試的結果,從未將其稱為古代火繩槍狀態速度,但是歐亞的火藥做法有明顯的不同,戚繼光的火藥是這樣的:「只將人手心擎葯二錢,燃之而手心不熱,即可入銃。但燃過有黑星白點,與手心中燒熱者即不佳」
也就是說,燃燒效率高、燃燒後沒有殘留的,才能拿來使用,而這將避免倒火藥灰所消耗的時間。「備征火藥,每三錢為一出,備三百出。另備空葯六兩,通共六斤,鉛子三百個」即在使用之前便將火藥按裝填量分好備用,而不是現打的時候再臨時估量往裡裝填,這一點日本也有類似的早合,可以大幅縮短裝填速度。而最重要的一點,為什麼戚繼光時期的射程標準高於後來的歐洲?很顯然,第一點在於戚繼光是分層發射,並且有弓弩作為近距離火力的補充,而日本的吊瓶擊也會以弓箭補充鐵炮的射速,這是其可以完全利用火器性能的根本。而全部裝備火槍的軍隊,如果採用齊射,自然無法彌補射速,也就需要找更合適的距離一舉造成傷亡,並且更加明顯的作用——根據他所引用的書里可以看出,近距離開槍明顯是為了重創敵人士氣,並且以刺刀與敵人近戰,如果在太遠的距離開槍又如何實現近戰?這不是戰術需求?難道也能作為火器性能的判定依據?至於英豪所稱,我對其「謾罵嘲諷」,嘲諷我自當承認,可這個謾罵的帽子就讓我有些丈二和尚了,乃至於英豪所說的我「嘲諷別人瞎裝逼玩許可權禁評」、「平時講話也一副逼樣」、「挑釁的逼話」,可見這位英豪素質之高,原來其在自己心目中的定位就是女性同胞身上的某個器官哦?
好了,說了那麼多,誰是誰非也已經是一目了然了。這位英豪拿出了一堆與自己最初觀點相左的證據,又轉進偷改了自己的結論和論據混淆是非,就這種人我還有必要跟他纏?看來看去,大概是嫌我50米這個規格說少了,還要再高一點,而他經過查閱各種中文資料,終於意識到火槍的有效射程並不是「只有二十碼,超出二十碼就打不準」,所以我覺得我非常有必要向這位改邪歸正的英豪道歉,首先非常抱歉,在您第一次回復我的時候,我誤以為您是個人,這是我第一個錯誤;其次我向您表示由衷的歉意,我不該拿區區50米到處招搖撞騙,以後我就直接說100米,50米這段我保證以後再也不提了,若是英豪仍舊死纏爛打,那我只好懇求這位英豪高抬貴手,把您的一手外文古籍曬出來亮瞎鄙人的犬目再說吧。@等人大 有朋友開玩笑說我是網紅了,我說咋回事,然後給了我這個貼子。等人大的基本思路還是對。只是 @混亂風暴 提到了,這讓我感覺有點哭笑不得,到底是躺槍了。只說一點,那位朋友似乎提到了英國的布朗貝斯槍。在此只提一句(後話會專門寫個文章放在專欄),所謂布朗貝斯、棕貝絲也好,都是Brown Bess,而Brown Bess其實是對18-19世紀英軍的所有槍型、槍械的昵稱。然後看到了這句話: 這個沒有嗆任何人的意思,純屬歪題說明一下。如果說放在18世紀,BB可以代指如下槍型:
- 1722年的大陸型(一般稱之為Long Land Pattern,為的是和Short Land Pattern區分),一直用到了1790s。大陸型子系槍械為1742版和1756年版。
- 1768年的短大陸型
- 以及印度型(主要集中於1797年及其之後出現),子系槍械為NCO版。也是拿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多的槍械,也可能是最爛的(除了毛子造的圖爾)。
所以實際上,單從18世紀來看,統稱BB的槍械大致便有3型,具體還可以劃分為6個具體型號,然而性能迥異。最差的是印度型。
1810年左右,普魯士將軍沙恩霍斯特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步槍性能的實驗。在這些實驗里,他讓一個連的擲彈兵在不同的距離猛烈射擊一面帆布。為了完成這一實驗,普魯士人測試了六種不同的步槍。上面的這個表格便是不同距離下,每200發子彈的命中率。
最後一種英國步槍,極有可能是印度型,可以看出,如果有效射程只算80-160碼的話,也約等於73-146米。在這個區間,命中率為47%-58%。考慮到火力的集中程度,這也算是馬馬虎虎了。
對於那個年代的槍械裝備,我們不同鑽研領域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一下,這樣子可以有一個橫向、縱向的直觀對比。也是比較好的事情。
至於火繩槍……我最近才開始搞三十年戰爭的裝備器械,這裡就無法回答了。
P.S.
1、法國1777型步槍,就是叫1777啊,如果再具體,應該是1777型步兵槍,不叫什麼查爾維爾這些亂七八糟的名字,法棍在研發槍械上還是很系統的。
2、還有我真的不是拿破崙吧吧主啊(正論)。
幾位大人都說得差不多了,角落裡坐著的我小聲的嘀咕幾句吧。
一、以當時鐵炮的精度、裝填時間、維護成本而言,不可能單獨編組作為編製部隊投入實戰,必須要有其他如弓、槍等兵種進行協同作戰。因此,鐵炮不可能起到對戰場走勢的決定作用。
二、從天文年間開始到江戶初期,各大名軍事力量中鐵炮所佔比重在逐步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也如同 等 大人 所說,比例多少看心情。
三、長筱合戰中打敗武田軍的不是鐵炮,不是鐵炮,不是鐵炮。先看看主戰場會戰爆發前的雙方態勢和力量對比再來說話,不要跟我提打遊戲。應該是越朝後鐵炮越普及。兵農分離的鍋....兵農分離造成了鐵炮大量增加....估計秀吉都想不到這點。
兵農分離的措施之一是刀狩,理論上也要包含鐵炮收繳的,然而上下欺瞞的緣故使得刀狩令進行的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地方大名常常會以"驅逐有害鳥獸"的名義保留鐵炮,用刀槍驅逐鳥獸說不過去,於是上繳了刀槍,製造了很多的鐵炮。到了後來,鐵炮幾乎是到了家家戶戶都有桿槍的地步(子彈另說),到了島原之亂幾乎農民軍是人手一挺,害得幕府動員了全國的鐵炮,組成12萬大軍,去打農民....呃...所以有的時候不要太迷信某某政策,某某法令頒布後社會真的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樣,上頭說是一回事,下頭做是另外一回事。日本禁基督教夠狠了吧?輕則訓斥,重則殺頭,年年還要踏繪。可惜1680年法國傳教士來日本的時候卻發現九州一個村子2萬多人全信基督教......
當然秀吉也很絕,你們要驅逐有害鳥獸是不是?好,槍你留著,子彈給我打掉!時不時的心血來潮給我把從薩摩到松前所有的鐵炮輪番射擊子彈打空!看來秀吉對刀狩令頒布後起到的效果實在是啞巴吃黃連啊……只答上面這一句:影視作品裡出現的裝備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實際上的普遍裝備,而是以奪人眼球,吸引關注為第一要素。其他因素不論,單純從成本上考慮,鐵炮數量就不太可能多於槍足輕。但考慮一下其他的古代影視作品,騎士電影中罐頭甲的出鏡率肯定高於布衣民兵吧,這能說明全裝備的騎士數量超過民兵數量么?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一、二戰電影中各種馬克辛突突突,機槍的數量高於步槍么?遊戲中大家都盯著CA、BB、BC看,實際作戰中苦力擔當的DD你算過有多少么?一笑爾。看很多遊戲和影視劇里簡直無鐵炮不打仗,但是仔細想想有那麼多鐵炮列裝嗎,數量總不可能超過槍足輕吧。
李如松用佛郎機在平壤教小西行長做人前,火繩槍肯定是越來越重要。。。。。。後來也是一樣,先進火器在大規模作戰中當然多多益善,科技碾壓從古至今都是致勝法寶。
並不是,火炮之所以聞名是可能因為聲音大,並且一個炮彈打中了不容易治,所以一般用了嚇人玩,嚇蒙了足輕沖陣就容易了當時火銃要塞火藥進去,開槍的時候火藥會飛出來,哦~辣眼睛,如果不是出於打首領的目的,還想開第二槍的話火炮手會閉上眼睛打,所以一定火銃要量多。所以信長想出了三段射伊達想出了龍騎銃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下雨天或者起霧了,空氣一濕潤,導火索完了火藥也廢了【記得織田武田那一仗之前下過雨,火銃作用不明顯,關鍵是十多層鐵蒺藜鹿角黎阻礙了武田鐵騎】當時的武士也不屑於用這種陰暗的武器,忍者又覺得聲音大容易暴露,浪人又肯定買不起火藥……有些記錄也稱當時火炮射程不如長弓隊,造價也比長弓高,所以……也許配備了神機營的大名可能不多包含個人觀點 輕噴
你們還記得黑澤明《七武士》裡面,武士有幾個是死在鐵炮之下的嗎
主要是對鎧甲具有有效穿透力,殺傷效率高
不是絕對的主力。當時鬼子的主力武器是足輕裝備的長槍。武士刀屬於武士級別才有,武士級別如果組成一小隊就相當於特種部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鐵炮的使用關乎地形、敵人的兵種、敵我的陣型、合戰的模式等很多外在因素。只有遇見了武田勝賴這樣的無腦才能列出三段擊的陣型。如果是武田信玄在世一定會選擇騎兵迂迴避免正面衝擊。所以在朝鮮戰場上和關原合戰中很少出現大規模鐵炮陣列射擊的情況。
婦女代表啊,鐵炮大規模列裝也是在戰國後期,其實織田信長的崛起也是靠著鐵炮國產化這波流
你猜山縣昌景怎麼死的
只要財力雄厚,能夠躲在角落裡,也能要了你的命,何樂而不為啊。(總結一下就是,有錢任性,沒錢只能認命)
雖然火炮火槍開始應用,但彎刀菜刀小刀片子還是不可替代的主力。武士的榮耀嘛……………當然是那把小刀片子。
推薦閱讀:
※加特林機槍射擊時,子彈會因為旋轉產生垂直於飛行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而偏離目標嗎?
※F35能代替F22嗎?
※在你知道的小說、遊戲、動漫、影視作品有哪些別出心裁的冷兵器設計?
※槍械設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為甚麼歐洲沒有發展出,像日本一樣繁複的刀劍文化/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