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有道德?
謝邀……看不懂問題究竟在問什麼……對於人類社會而言,顯然不存在「為什麼要」這件事情(你不可能給人類社會本身賦予義務,即使你賦予了,它如果不執行也什麼都不能代表,誰都沒有辦法去懲處它)……而對於個人來說也不存在「為什麼要有道德」這個問題,而只存在「為什麼這些東西是道德」、「為什麼要遵守規範」這個問題……而即使我們不討論應然只討論實然……
究竟是想問「人類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道德這種設想」,還是想問「人類的社會規範為什麼會發展成這個樣子」也還是個容易混淆的問題……還是對於個人來說「遵循規範代表了什麼」這樣的問題……
即使像是題主自己的回答一樣翻來覆去扯了半天最後扯到了「人生的意義」這也完全沒有解決一絲一毫的問題……無論引用了多少「中國哲學家」的臆想都不能解決……因為「什麼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這個問題本來就還沒被解決,想用這個來解決倫理學問題純屬妄想……謝邀。道德在哲學上一個很普遍的常識,那就是有關於人類的德性知識,這個常識最早來自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認為,靈魂分三種理念:理智(Reason)、精神(意志力Spirit)和慾望(Desire),三者互相在競逐對人的支配權,而一個能駕馭慾望的人才是道德的人。
亞里士多德則有另外一種見解,他認為每件事物,每一個動物以及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德性。一個被慾望支配和撕扯的人近乎失去控制,歇斯底里和狂熱。相反,讓理智去凌駕慾望,一個人看起來才比較始終如一,內在能保持平和,有秩序,冷靜和鎮定自若。
因此,節制、理性和冷靜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具備的必要條件。理智、精神和慾望相對應於一個國家裡的不同角色:理智相當於統治者、精神相對於戰士,慾望則是盲流。就像一個好的國家應該讓不同的角色恰如其分的各司其職,一個好的善的靈魂也應如此。理智、精神和慾望各安其位,理智總支配、精神去執行、慾望受規訓,彼此不能互相僭越。
但是,人類的德性與其他事物的德性的差異只在於人的德性是道德意義上的德性,而且只有人類
才能有這種德性。理性是德性的基礎,中道是德性的精髓(相對的中道),幸福是德性生活的目的,友愛是德性生活的必要。
《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二卷:第二卷亞里斯多德說:
「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
「這門科學的目的,不是知識而是實踐」
我們探討德性是什麼,不是為著求知,而是為了成為善良的人,若不然這種辛勞就全無益處了。所以,我們所探討的必然是行動,是應該怎樣去行動」
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道德是一種實踐哲學,它必須有所行動,行動的目的,是基於對善的理解和幸福的嚮往。
亞里士多德跟柏拉圖對於道德的解釋是不同的,前者將道德理解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基於對善的認知,你理解了什麼是善,對善就有了追求的目的,付諸行動就形成了道德標準。所以道德來自於習慣的培養。柏拉圖認為善的理念本身蘊含在靈魂之中,當它被喚醒的時候,就回憶起善的理念,喚醒善的理念的是靈魂的理智部分,精神則是靈魂的意志驅使人服從於善的理念,從而從行動中對慾望有所節制,這就形成了道德的實踐。所以道德是來自於善的理念,這是一種知識的預設。兩種道德觀,儘管有所區別,但都是起源於善,並且行動於對慾望的控制。總的來說,人性趨向善是一種價值的追求,目的都是為了幸福。所以,人只要是理性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本能,而精神上的幸福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這是我們作為人類區別於非理性動物的所必備的基本常識,所以,人必須要有道德,否則,你只是一個被慾望支配的動物而已。宇宙萬物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多種多樣,有的目的是因其自身而被追求,有的是因它物而被追求。在實踐中某種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目的的就是善自身、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種最後的東西。亞里斯多德認為,大多數人都同意,行為所能達到的全部的善的頂點是幸福。然而,對於幸福由什麼構成,卻是有爭議的。普通人把幸福看
成是某種明顯可見的東西,例如快樂、財富、榮譽等。而亞里斯多德主張,把善的事物分為三個部分:外在的善、靈魂的善和身體的善。其中靈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一方面,「生活的目的隸屬於靈魂的善,而不是外在的善」;另一方面,「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為補充」。真正的幸福就是靈魂合於那最美好最完滿的德性的現實活動,是最高的善。「幸福需要完滿的德性,並須終其一
生」。亞里斯多德強調要在表現品質的現實活動中而不是僅僅根據品質來把握最高的善。因為一個睡著的人可以具有善的品質卻沒有產生善的結果。所以,要有美好地行動、高尚地行動。
講道德是為了追求穩定的、持續的、最大程度的利益啊。
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一種偏見、觀念以及傳統,那就是捍衛道德的人羞於談及利益,認為道德與利益是二元對立的。如果將利益限定為金錢,那麼這種觀念還有那麼點道理。但如果將值得捍衛的事物定義為利益,那麼這種觀念就是無稽之談。畢竟,自己無法反對自己,不是么?
我堅持認為,道德本身就是為利益服務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最優的選擇,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時間周期與大空間範圍上的最佳策略。個體對社會公德的背叛,是博弈的結果,是公地悲劇的無奈,是有限博弈與無限博弈下的不同解。我們可以批判、譴責還有懲罰當事人,但是否認還有逃避不道德現象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
當然,可能會有朋友無法認可和接受這種利益觀念。畢竟至少從孔孟起,中國人就開始有意無意的認為義利不兩立:見利忘義是要被譴責的,值得讚賞的是捨生取義。我不否認,利益會有和道德規範衝突的時候。然而站在我的視角,我在上一段就已經解釋了這種衝突現象,所以恕我無法接受義利不兩立這種觀念。在我看來,大利就是大義,大義就是大利,沒什麼區別。
我想,秉承現實主義態度的朋友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我的觀點。如果想說服更多的人,或許需要你們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利益?什麼又是價值?如果有人可以理解慾望對於生命的內生性,我想他應該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這些觀點了。
相關閱讀:什麼叫「政治正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無神論的道德來源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生命的定義是什麼? 人的定義是什麼?慾望為什麼一直不能滿足?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勞動創造價值還是機器創造價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思修課作業是吧……
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往往是最大的惡人吧。
道德是聰明人的騙局,我佔便宜 你吃虧就是有道德。
就好像班裡總有幾個學霸整天說 "沒學習,沒複習",但你要真信他就傻逼了。協調。
一種維護社會穩定的規則。也是社會中所有人博弈得出的規則,用來維持均衡的。比如說所有人都不講道德,在野外狩獵得到的獵物,大家都想拿的多一點,那麼就有可能會有人把獵物全部拿走,如果大家都這麼想,勢必誰也吃不到或者遍體鱗傷。這樣所有人無道德的結果就是大家無法獲得自己需要的利益,無法維持整體的穩定。所以社會才延伸出道德這樣的規則。
往小了說,道德這個事關乎一個人本身的安危;大了說,道德影響著整個人類集體的穩定性。它就相當於人類社會的規則,倘若有人違反它,是要gg的。
因為,需要有一種殺人武器。
不講道德的人提高了平均社會成本,所以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講道德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林心如捐款紅絲帶學校?
※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老師經常欺負我?
※一個人如果心存惡念,但沒有任何惡行,那這個人是惡人還是善人?
※對於一個自認為有基本甄別謠言能力的人來說,見到別人靠喝檸檬水來治療癌症而不加阻止算是見死不救嗎?
※如何評價「大多數中國人的行善,目的是要自己將來有好報,這種行善更像一種投資,一種買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