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語里的一到十的發音是怎麼被漢語發音替換掉的?

歷史上中國和泰國交流並不頻繁,也沒有中國隊日韓那樣強大的影響,為什麼能替換掉這些最基本的辭彙,挺不可思議的。


可能是借詞,且因為泰語分離得較晚。

侗台語分四支,台、侗水、黎、仡央。台-侗水為一組,從2以上的基數詞和漢語整齊對應,黎-仡央為一組,基數詞1-10和漢語全不相同。一般認為黎語支和仡央語支最先從原始侗台語中分化出來(聲調和台-侗水無法整齊對應),梁敏和張均如就認為,黎語支和仡央語的數詞在分化前未受漢語影響,獨立發展出數詞系統。而台、侗水兩支分化較晚,數詞系統剛剛萌發即被漢語強烈影響,直接借用,僅僅保留了基數詞「一」,而且還可能是從形容詞發展來的。(基數詞「二」可能台語借自漢語,侗水借自南島語)。
要麼就是按吳安其的說法,侗台語的數詞都是借詞,只不過台、侗水借漢語,黎、仡央借南島語。

泰族從中國西南遷到並形成於中南半島的時間都不會早於秦漢,甚至也就唐宋而已,這個時候台語早借用漢語數詞系統了。

實際上侗台語的淵源和族屬存在爭議,哪怕是數詞這種基本詞的來源依然沒有確鑿的定論。


壯泰系的民族在公元前後的範圍應該是嶺南的西江流域

數詞大致是來自漢代的廣州話(番禺),也就是上古漢語

(PS:廣州漢語早期因為局限在郡城,所以一個朝代一個樣,直到唐朝開始往外擴散,音韻層次才有了穩固支撐,穩定下來)

在古代,大理、日本、朝鮮、壯泰、越南 五大系外圍語言

從中原中心的角度來說,是「天下方言」的延伸

從上古到中古,中原語音一波波往外擴散

這裡面比較例外的就是壯泰系的西南支,以泰語為代表

這支族群大致在唐宋之際大規模進入湄公河流域,脫離了中華圈

再加上後來投入小乘佛教的文化,久而久之,只剩下早期的上古借詞還在大量使用

晚期借入的中古借詞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為高級辭彙都用印度的了)

與此同時,依然在中華圈裡的壯族(其實包含了壯泰系的多數分支)

則有完整的中古文讀,大致來自於唐朝的廣西平話

廣西平話其實也可以叫「桂方言」「桂語」,類同閩粵

他跟粵方言、閩方言的區別無非在於,閩粵都從城裡往鄉下大面積擴散了

桂方言則自始至終沒有大面積擴散到廣西的鄉下,

到了明清時期,桂方言由於根基不穩,

在桂北城鎮里大面積被西南官話取代,在桂南部分城鎮被粵方言取代

結果變成一種分布在各個城鎮郊區的方言

廣東、廣西、越南 是3個不同的層次

在唐朝的時候,粵、桂、交 三地的城裡都有中古漢語

後來,粵方言往鄉下擴散,最終音系穩定在了唐末五代的南漢國,成為了現今的粵語

桂方言沒能往鄉下擴散,到了明清反在城裡遭到官話和粵方言的清洗

交方言伴隨著10世紀越南的獨立,而完全消失

所以是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是有巨大差別,

壯語雖然在廣西鄉下始終強盛,但因為是中國一部分,

所以城裡始終通行漢語,不論是桂方言、粵方言還是官話

越南如果沒有獨立的話,應該會跟廣西一樣,

城裡、城郊講漢語(音系=漢越音),廣大農村講越南語,

不過這個「交方言」可能到了明清在城裡也同樣會被粵方言清洗

越南獨立了,所以這樣的事情也就沒有發生

==&> 而廣西欽州的京語和壯語,就比較複雜了,他們本來都有完整的文讀(交系、桂系),但由於欽州後來漢語的大環境是粵方言,所以似乎粵方言開始成為優勢文讀,把交系桂系的老文讀給洗掉


不好說。個人以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泰語的數詞是原生的。第二種就是受漢語的影響。但這兩個可能都是因為泰人的原生地就在現在的雲南地區。泰人原生地周圍有各種藏緬語漢藏語。所以泰語說不定和這兩大類語言有親緣關係;如果沒親緣關係,受到其影響也是肯定的。


更新:

可以去查梁敏、張均如的文章,《從漢台語言的數詞是否同源說起》,《民族語文》2004 年第 2 期。

列了很多語料,最後結論和 @龍龍 一樣,是借詞。

作者認為,侗台語剛萌牙出數詞,還沒成系統時候就被漢語感染了,至於一 n?? 可能來自形容詞變數詞,如龍龍的答案。這些說不定就是題主所需要的。

我還是這方面了解不夠,過於魯莽了。

原答案:

現在還那麼早你就說替換掉了,會不會給人一種內定、欽點的感覺?

五 ha 雁 han 都是 hng 變成 h,很規則的變化,數詞如過被借也是和漢語分化特別早而不是漢語穩定為 ng 後再感染泰語。同源的可能性更大。

漢語自己也有 hng 變 h 的,如曉從堯聲。

泰語的一,n??,楚簡有,上羽下能,一。


在泰國商場和服務員講價,用了自己民族的語言(僅限於提到數字啦,哈哈哈哈)。不過發音真的很像。


泰國和傣族是有台氏的後裔,與周朝同宗,所以傣族男性的頭巾綁法才與陝西阿寶頭巾綁法那麼像。全世界別的頭巾都沒有這麼綁的。周朝青銅器都是鳳在上龍在下、有鳳來儀,崇拜鳳凰朱雀。泰國國徽是迦樓羅朱雀,而身邊緬甸柬埔寨國徽都是老虎。見網上我的著作《從中國南方走出了四大文明古國》。最後冰河期後,冰漬碎石形成三峽堰塞湖,黃帝戰蚩尤時才爆通毀滅了大溪文化。此前洞庭與嘉陵江都是直通雲南洱海,再由洱海沿古湄公河到泰國曼谷(泰國南部漢朝都還被稱為杜瓦拉卡瓦提王國,也就是新世界之河)出海。七千年前,裴李崗文化炎帝民族擴張為仰韶超級大文明,東南到河姆渡(黑陶變紅陶)和台灣(土著文化被毀滅),東北到興隆窪文化變紅山文化,西北去大地灣文化變半坡文化,西南去湘西鳳凰高廟文化到泰國,坐船到斯里蘭卡和印度信德,再到阿拉伯,陸路到埃及,最後到蘇美爾,把太陽鳥神信仰帶到了西方。印度新發現的杜瓦拉卡海底古城(新世界城)被發現是七千年前的,埃及和阿拉伯和印度和泰國新石器文明最早都是七千年前,你不覺得奇怪嗎?


推薦閱讀:

在書寫拼音時,是否該書寫變調?
漢語族諸語之間的差別與隔閡,包括書面和口語,同拉丁語族諸語之間比如何?
姓、氏、名的由來,或者說近代姓氏名是經過如何的演化而來的?
為什麼可以說「我爸爸」、「我媽媽」,卻不能說「我狗」?
唐朝的官方語言是什麼?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泰語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