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精英」組成的政府或議會有時令人不夠信任其專業性?為何不夠信任其立場?
請說清楚「信任」指的是信任專業性還是指立場。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關於歧視話題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觀察到兩種對於政府不信任的言論,一種是「換我來我比他們管得好」,一種是「你看人家美國」。類似的想法都產生於較低階層在向上比較時,基於自己的知識、能力、經歷、預期、對他人的認知、對社會規則的認知 而形成的判斷。所以在這裡就先討論一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之間的比較機制。
1. 近似原則
人們經常將自己和他人做比較,這種互相比較是我們作為社會生物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人們通過相互比較認知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認知自己的能力強弱、地位高低,進而規範自己的行為,編織自己對未來的預期。因此,比較與自己最相近的人,往往對自己是最有指導意義的。比如XX和我身體素質接近,他能爬這山我也能爬;XX沒比我聰明多少,這工作他能做我也能做,等等。這在很多時候是很有效的一種比較策略,你能通過找參照系快速地認知到自己的能力在族群中的位置,以及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有多大(參照跟你背景相似但年齡較大的人)。
在這種比較中,如果比較的目標在能力上與自己非常相近(當然,是你主觀上認為他的能力和你非常相近,不排除別人實際上比你高到不知道哪裡去),可是在成就上卻比自己高很多,這就容易產生嫉妒。比如,「XX長得沒我漂亮身材也沒我好,為什麼她招人喜歡/能紅/能嫁個大富豪……,我不能?」這裡面就可能聯想到各種黑幕和不公。
政府官員和執政精英當然也會被老百姓拿來比較,比如「他能力不強又是個老色鬼,也是從小村子裡出來的,也不是清華北大畢業,憑什麼他當市長?」認為自己在能力上沒有差距,但因為一些不公平的機制,你比我高,這就產生了對地位合法性的質疑。
執政精英為了消除這種質疑,一般來說會突出宣傳一些差異化的東西。民主政體的執政精英主要宣傳一些內在的優秀品質,比如勤政、艱苦樸素、公正正直、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又稱報菜名)等等。而專治體質的執政精英則宣傳血緣和宗教合法性,突出一個天選之人、天降偉人的感覺。
2. 專家原則
雖然我們經常拿跟我們近似的人來做參照,然而在有些時候,我們並不認同和我們相近的人的觀點,因為這個人如果跟我們一樣,就可能在很多問題上和我們一樣蠢、犯一樣的錯誤,因此我更希望聽取一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人的意見。一般來說,這種在知識結構和經歷上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被稱為「專家」,而對其他領域專家的知識另眼看待的信息篩選策略可以使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觀點,變得更開明;但有時候會造成「國外的月亮更圓」的誤區(我們就先不討論偽專家和江湖騙子的問題了。當然,如果你順著這段話仔細思考一下,其實政治領域偽專家也挺多的)。一個政治不太正確的例子(但認知上非常正確)就是目前部分香港民眾對大陸政府的不信任。香港之前是英國來管,換了大陸人來管後,同宗同族,「你的社會狀況還不如我們好、又不民主、政治上又不先進(主觀上認為,實際上不好說),憑什麼來管我們呢?我們要英國人回來管我們。」其他前殖民地國家也常常有類似的思潮,而我國國內的帶路黨大概也都是這個思路,說極端點就是「我們自己人都特別壞特別傻逼,老外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又聰明又有節操」。
那麼執政精英為了消除這種認知,往往就要宣傳:1. 國情有別;2. 其實人性都差不多,外國人沒有比我國人更優質;3. 外國人也管不好國家,外國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注意,不是說我國人民最優秀,這樣就是民粹了)有意思的是,不僅我們中國人這麼干,美國人也這麼干,因為美國也有一部分人不滿政府、覺得美國政客都是壞逼、覺得中國那套東西更先進。所以一旦談到社會認知,很多時候全世界人民都是相似的。
3. 就近原則
和第一點近似原則不同,這裡說的是,人腦在比較事物時,會優先比較最常見的東西,那麼在人與人比較的時候,就會比較最常見、最常聽說的人,而在比較人群時,則會比較最常見的人群。我們經常比較的對象就是我們的伴侶、室友、工作中的同事、新聞和媒體上的人物。現代傳媒使得那些成功人士更容易進入我們的視野,更容易被關注到,也更容易成為比較的對象,這使得我們平時受到的生活壓力更大,因為與他們相比,我們的確不夠成功。與200年前相比,人類的比較只局限於生活周邊的這三五百號人,這裡面可能有1-2個特別成功的,但不會有太多;而現代傳媒將我們視野中的成功人群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提升,這使得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認知:「成功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群人他們就是很成功,這群人獵取了社會資源,使得渺小的我怎樣都不成功。」
這也產生嫉妒和敵意。比如大家經常能看到的在馬雲微博下逼捐、在范瑋琪微博下噴她曬娃等。越是常見的社會符號,就越會在公共傳媒中失去他們做為普通人的「人權」,而成為一部分失意者敵意的目標。美國費城的亞裔在1988年只佔4%的人口,卻佔到暴力犯罪對象中的20%,因為亞裔富有,又和他們(你懂的)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哀嘆生活不容易時很容易就想到天天接觸的這群人,所以這種嫉妒心就會更強,亞裔被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在政府存在感強的國家,由於政府管得寬(或者其實不怎麼管,但就是經常出現在各種事務中),被民眾埋怨的可能性就高。你政府管這麼多事兒,為啥我生活還是不好呢?所以政府是傻逼。大概就是這個邏輯。比如近期經常出現的P2P理財欺詐案件中,常常能看到一些民眾向政府討說法,因為他們覺得這事兒政府得管,你這麼大能耐你憑什麼不管?所以為什麼說要低調,為什麼說要「悶聲發大財」,懂了嗎?你若是偏要管得寬,就要不斷宣傳「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以來切實提高」,並且行之有效地維穩(管得寬,但沒有強力維穩,實際上是削弱了自己的控制力,因此大政府和自由人權實際上是矛盾的)
最後,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消除嫉妒和不信任的方式(1. 能力差異化;2. 國情差異化;3. 世界大同、外國人也傻逼;4. 悶聲發大財)之外,有一些其他方式也可以緩解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和對執政精英的嫉妒:
5. 提供上升階梯,比如科舉制度和美國夢。告訴大家未來你就是我,與其嫉妒不如努力,你為什麼要嫉妒未來的你呢?6. 提升較低社會階層的幸福指數,主觀上和客觀上都重要。主觀上就是宣傳,宣傳你們是社會必不可少的一支力量,要對自己的工作自豪blablablah...;客觀上就是切實提高福利待遇、提高社會地位,打擊職業歧視行為、種族歧視行為等等。(與時俱進地增補一下:中央近幾年的工作重點是扶貧工作,算是一個例證吧?)7. 加大社會融合,主要是在認知上認識到高低有別的兩個群體實際上是相近的。比如官員實際上也是人民公僕,也是人民的兒子;醫生們很辛苦很可憐,你們不要醫鬧,等等。但這種社會融合的有效性在同種族下可能更有效;多民族融合消除敵意在執行上難度巨大,很容易因為「就近比較」而使得兩個特別不一樣的群體之間增加敵意,比如目前一些媒體探討的歐洲穆斯林移民問題。另外,不能為了消除階級差異而消除階級差異,共產主義大鍋飯對經濟發展的毀滅性打擊是我們都懂的。大概就這些。
題主你是來搞笑的么?
猴王最能打,見得多,別的猴子就會信任猴王嗎?
不見得吧,精英更聰明更專業,所以他就會為我們謀福利?什麼邏輯。
如果說專業性,那自然信任專家,但立場怎麼可能信任?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人從來沒有「信任」一說,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不信任其立場,可以理解。
人性本自私,更多的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有些,為了自身利益,甚至會去侵犯他人利益。
自身修養足夠高的人終歸只是少數。
那麼團隊的立場不值得被信任也就是大概率的理性做法。
約束權利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自此便應運而生。
不信任其專業性 。
換作是我會做的更好,那幫人真是傻X,說這句話的大多數人 。
要麼是嚴重的不自知,且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
要麼只是在這樣貶低他人的過程中,建立自身虛妄飄渺的存在感。
上層決策做的是系統性工作,照顧的是大局,而不是 特定的某個局部。
局部的人為自己利益考慮,這很正常。你可以不站在領導的位置考慮問題,可以盡量去爭取利益。
但是,千萬別只因自己沒被「伺候」好,就覺得自己肯定比他強。道德這東西,對於大多數階層都不是那麼重要,能力才是決定你往上走的關鍵,但對於掌控百姓生殺大權的政府,能力並不是唯一,擁有道德底線才是讓百姓信任你的根本,所以往往身居高位的人越要修德,人性往往容易對能力高出自己太多的人產生不信任感,而道德是唯一能制約他們的武器
問反了,不信任才是初始的默認的狀態,需要研究的應該是怎樣掩蓋和忽略不信任,而不是不信任怎麼產生
公信力差了。。就像一個人,每次都會做出承諾可是每次都失信於人,就算他是聖人你也會對他的人品產生懷疑。。
《紙牌屋》看多了。。。
所以我們相信權利頂層都是自私、謊言、利益、背叛。
請問你相信一個貼上以上4個標籤的人的立場嗎?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你不能確定在有利國家損害精英階層時,精英階層會傷害自己階層的利益。而且在歷史進程中以自己利益為重的如過江之鯽,捨己為人的可是鳳毛麟角。看政府門口有送肯德基外賣的都覺得花的是老百姓的錢,,
立場上絕對不可信,因為只要是不同的主體,利益就是不同的;不一樣的利益主體也許可以暫時利益一致,但根本上是不一樣的。理解這一點可以明白許多歷史事件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
專業上也無法信任,但主要是從被管理者的能力來說,比方說現在的法律都已經超出一般人的"常識"而被誤解了。當政治高度專業化後,作為被管理的受眾,可以想像,即使精英們的立場沒問題,也會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天然的不信任。只要是統治階級,都會維護既得的利益。精英階層更是如此。
最近想這事有點多,就答了。
首先你說對 精英的不信任 絕對不是我天朝人民考慮的。黨國可是以工農聯盟為領導階級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基本政治制度的呵呵呵,,,,,,,,,,,,,,,,,,,,,
第一 是因為 對 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不信任吧對一個民族國家來說,相對的精英畢竟是絕對的少數。那麼少數人,而且是各方面 至少是很多方面比你條件優越的人統治你,天生就會有一種無力感,無奈感或者不信任感。
相反,代表多數人的階級就相對不會,因為你不會有 我上肯定比他們強 或者 他們會不會只顧自己這種顧慮,因為 你 就是 萬千他們中的一員。拋開對比民主與專制的特點不談 我黨國在從戰火走向解放並初期發展的那個年代,是不是將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 人民民主專政 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集中力量辦大事 那個年代的公信力,號召力與民族凝聚力你應該懂得。至於從那時候到現在么……不跑題 你自己理解有人說,仇富心理也算。講道理的話仇富成因就比較多了,確實有些共同點
也就是第二,從眾很多人都看過最近被打的宋某斌寫的貨X戰爭。寫的怎麼樣呢?有拍磚的有膜拜的。我只能說都這麼大了哪部分能信哪部分該一笑而過自己應該有分寸吧(國外各種神秘或不神秘的各種資本財團一直覬覦我天朝的各產業一直都不假,我天朝各種野雞或者不野雞的經濟學家也一直都在提)各種Family 或者 Brother譬如Rothschild等等這些,彷彿萬惡的資本主義早就把世界已經瓜分的一乾二淨。再一Google,發現我天朝某些庭內巨頭甚至和這些傢伙們都有姻親,更一哆嗦,原本別人的抱怨更當真了。So,你都可以用什麼Schelling或者Granovetter的理論去解釋(專業大神輕噴)或許你心裡只是小小的懷疑,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總之想說的就有點多了。比如客觀條件,整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們的道德自律性,法律的規範程度上等等等。 你說一個最理想的最高效最完美的社會是不是統治者或者說管理者 就好比人的大腦,理智科學地分配所有人像器官一樣甚至像機器的齒輪一樣高速運轉各司其職沒有差錯,所有人相互信任各司其職 然而想也知道這是不現實的 因此產生無數問題,比如 人們會不會對少數統治的精英的容錯率更低 即使決策很正確,廣大群眾會不會因為沒有大局觀或別的原因而造成對統治者不理解進而不信任 形成了惡性循環等等等等
無論原因如何複雜,或客觀或主觀,結果都是產生了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不信任
又或許等你真正成了精英,統治別人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了呢
關於民主與專制這些有像討論的我再更。先這樣。
畢竟這可不是什麼簡單輕鬆的話題
精英組成的政府,這裡精英一般指代高級官僚、幕僚這些從事具體業務工作具體執行的人員,政客只需要長得好看、拉得到選舉資金、手握足夠選票就行了,世紀上沒有人在乎其本人是不是又蠢又懶的酒鬼。
但問題是大多數時候民眾是接觸不到這些政治精英的,只能看到政客們的新聞,而大多數時候是乏味無聊的消息與負面消息;只能在政府的辦事窗口接觸到最基層的公務員,而大多數情況雖然態度不至於惡劣但毫無疑問是低效的。
作為一名普通人,會產生一種錯覺,管理這個國家的政府是由愚蠢乏味的政客與只會推卸責任的懶惰基層公務員組成。面對這樣的主體,很難讓人產生信任感。
國家不至於由於政客們的異想天開陷入混亂,本身就是證明了政治精英們把虛無縹緲的口號結合實際落成具體的政策法規的能力,關於其能力的體現就不再贅述。有興趣可以看一下王安石變法的細節。
事實上,普通人在生活中很容易相信精英樣的人物,無論是律師、畢馬威的員工、大學教授、新聞的名嘴、網路上的大V。畢竟接觸這些人的窗口都是其自身或是其所在群體。與他們實際接觸,雖然不至於立刻信任其人但也會相信其能力。
政治精英本事也並非一直被不信任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舊日本帝國時期,高級官僚們被視作天皇的官僚,作為天皇陛下權威的延伸而收穫巨大的信任感。這在過去是理所當然的,民眾接觸到的不是一堆隔三差五就會有某個名字相似缺乏辨認感出現負面新聞的政客,而是所在地的領主、國家的君主。在一個缺乏領袖負面新聞的環境下,即使生活中出現不順的境遇,也很容易將其歸類到基層官吏的不作為或玩忽職守,會樂觀地認定領袖被蒙蔽,只要上達天聽,就可以伸張自己的正義。
鑒於偉大的君主們不是交出權杖就是失去腦袋,寄希望於官僚系統的自我監督來防止其全力膨脹,無異與虎謀皮。鑒於最後的權威官僚們—舊日本的天皇的官僚,哪怕有對天皇的無限忠誠與高度責任感,依舊可以軍事官僚和事務官僚勾結,把人民與國家推向毀滅的深淵。在此之後只由政治精英統治國家無疑出現了信任危機,畢竟世界上所有沒有政客的國家都死於作死了。
那麼為了監督這些高智商的精英,民眾只能選擇容忍政客或是找來諸如外戚內臣這些來制衡,然而容忍電視上的乏味政客與負面新聞畢竟是最輕鬆的選擇。想想政治精英們:他們每天被迫與政客一起工作、做彙報、批准每一筆預算,這才是噁心人的。想起了國民政府…
從精英代表的誰的利益的角度說,個人覺得能成為精英一定有多方面的過人之處,但是人都是趨利的,我們並不能保證精英做的決策完全有利於普通人這個群體;另一方面,精英人士固然是有能力的,但是進入政府、議會等集體也面臨各方面力量的博弈,面對許多已經固化的東西也不一定做出改變。
簡單來說,有個人智商情商都遠遠在你之上,深諳人性與社會規律之道,而他又是個陌生人與你毫無關聯,你會一上來就信任他嗎?
好吧,我再去看會兒,是!大臣和是!首相,元芳說了,對電視劇這麼當真你就輸了~照我的理解,題意應該是特指精英來說,所以要排除精英階層執政和普通階層執政時被大眾不信任的共同因素,而挑出精英階層執政不被大眾信任的特有的可能因素。
精英的特徵之一是 少數人群
心理學上有個研究叫 謬誤相關謬誤相關(illusory correlation)起因於對他人所屬之特殊團體,所形成的態度與偏見,亦為刻板印象 (stereotypes)的一種Hamilton 與 Gifford的實驗發現,少數團體會比多數團體顯得特殊與奇特;且就少數團體與多數團體而言,人們更容易把負向的事物歸類到少數團體。 故 Hamilton 與 Gifford(1976)利用設計兩個城鎮(城鎮 A 與城鎮 B)里的居民對於核能的態度表達贊成 與否的敘述句來讓受試者評分,兩城鎮居民支持與反對和敘述句都以固定比例來呈現:代表城鎮 A:B 的 比例是 2:1(居民比率);兩城鎮之贊同陳述句:反對陳述句的比例也是 2:1。實驗操作則因城鎮 B 出現次 數較不頻繁,而使受試者知覺城鎮 B 為少數團體,即城鎮 B 較為獨特。 經過五種分析方法:包含態度測量、評估次數、評估百分率、特質評估、單一態度測量。結果說明, B城鎮(少數團體)的負向敘述句方面謬誤相關的程度有了顯著的提升。 態度測量主要測量受試者本身抱持的態度立場,統計的結果 Cronbach』s alpha 為 0.86 (n = 121)。此結 果顯示具有很高的內部一致性,測量這個是為了之後的另一些結果所用。之後次數評估是讓受試者自己 評斷他們所看到的一連串有關AB城鎮的敘述中正向與負向分別各出現的幾句的方法,在這裡也出現了, 在關於B城鎮的負向的評斷中出現了較高的次數;之後評估百分率也是跟評估次數差不多,再次證實謬 誤相關不僅會出現於次數估計也會發生於百分率估計。 接下來特質評估與單一態度測量是算是整個實驗的第二部分,在 此實驗中,如果抱持次要立場(反對)則會呈現較大的謬誤相關效果,而如抱持主要態度(贊成)立場時則較不會被 B 城鎮獨特性所產生謬誤相 關的影響。所以最後其結果認為,謬誤相關可能受到兩因子影響,獨特性(distinctiveness)與突顯效應 (salience)所影響。
Primi 與 Agonoli(2002)的研究也指出, 孩童亦容易對少數團體(相較於多數/主要團體)展現出較強烈的偏見。根據 Pettigrew(1979)終極歸因謬誤 (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所描述:當一對某外團體有負面刻板印象的人,看見此外團體(out-group)的某成 員做出符合他心目中負面的印象時,此人會比一般人容易將此外團體成員(out-group member)的行為做出 「內在歸因」 (internal attribution);然而,當此外團體成員做出不符合他內心中對此外團體的刻板印象時, 人們傾向於將此行為做「外在歸因」(external attribution)。如上所述,刻板印象之所以難以抹滅,可能是因為人們不斷及重複地將少數團體(相對於大多數人來 說,少數團體常為外團體)的負面形象經由自己的偏見來配對並強化對少數團體的負面刻板印象;同時, 經由驗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可以得知,人們在知覺一模糊的行為時,容易將之與既定的刻板印象做連 結,只注意到與自己信念一致的訊息,忽略了不一致的訊息以維持刻板印象。在形成刻板印象的同時, 我們也會經由對一個人所屬的團體來對此人形成他所屬團體的印象及偏見。造成偏見的原因有可能是團 體間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而形成的,即現實衝突理論(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Fine(2004)指出,在根據 Sherif 等人於 1954 年所做的「The Robbers Cave Experiment」研究中,當研究者要求團體要成功展現出團 體間為了現實層面的資源(例如:競爭資源、獎賞等),即會產生團體間的對立、敵意與歧視。人們通常對精英階層比對普通階層抱有更大的偏見,容易把負向的事物歸類到精英階層,所以也更容易產生不信任。
參考文獻
[1]劉浩瑄孫旻暐劉哲瑋許雅棋沈驞 . 謬誤相關對大學生在中性國家態度之影響[J] .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學進展, 2014, 4, 263-270 :264-265.因為成就不等於能力。治國需要能力,精英卻是依成就而定。
有一年石油價格上漲,台將石油價格上調兩元,蔣經國看到報道後立即指示僅能微調一元,理由是:一個失去民心的政府還保什麼本!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民對政府信任的問題!
因為與普通群眾能力差距過大容易產生排斥感。人們總是喜歡與自己差不多的人。
因為不接地氣;因為不明深意。
推薦閱讀:
※日本的遊民(流浪漢)的真實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為什麼現在「認真」變成了一件很見不得人的事?
※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年人碰到不明白的事物,為什麼很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大多數都不懂裝懂,繼而慢慢忽視、遺忘?
※生活中,善良、忍耐和軟弱,如何分辨?
※如何理解中國百姓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