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為什麼長久以來沒有被同化?

中國其他各地方言不同但至少可以交流,說明大部分地區被官話影響很大。而吳語屬於上古語系,從周朝開始就有了,沿用至今,變化並不太大。為什麼地處平原,歷史上一直很發達的江浙地區的語言自成一家,並沒有被過多的影響呢?


很難過的是,作為吳地小朋友的我,已經不會說很好的方言了。

原因呢,可能是因為小學教室里那醒目的

「請用普通話,使用規範字」

吧。

---

有些美麗的東西,可能就要慢慢消失了


我的遠房小侄子已經不會說蘇州話了,蘇州年輕人教育孩子不少都是普通話。

考慮蘇州外來人口比戶籍人口多,未來蘇州小孩子大約有一半以上的不會蘇州話。

蘇州人在外地的,或者和外地通婚的,後代傾向於官話或者直接普通話。

據說上海也是,小孩子會說上海話的比例越來越低,甚至有人提出要在幼兒園小學教上海話。

別扯淡了,你有幾個老師不是外地的?

題主問題中的長久,很可能很快就要成為現實了,也就是吳語受到衝擊,越來越勢微。

保持吳語優越感的好處,會越來越少,因為市場越來越小,吳語區相對於江淮區,發展也會步入瓶頸。

作為一個曾經的吳語優越感男生,看了看現在最積極的呼籲保護吳語的吳語區青年,覺得他們簡直螳臂當車。

現在,各種傳媒被普通話鋪天蓋地渲染,跨地區人與人之間交流頻率激增,就連文字媒體也對吳語發音不利。

情感上都希望能保留些美好的記憶,親切的鄉音,但是逆時代而為是很無力的。

保存吳語僅僅保存了自己的美好夢境,於別人無甚意義~~~

浙南的吳語我也基本聽不懂,那也是吳語??


蘇州人 在家從來不說普通話 只有公共場合才說普通話 和關係比較好的本地朋友也只說蘇州話 不希望蘇州話消失啊啊啊 蘇州話那麼好聽 消失了對中國是個損失(對我就是自戀


怎麼會呢?!原始吳語為百越族之語言,類似今日的壯侗語族,由於漢族帶來不同時期的漢語官話融合而成。隨著漢族、漢語成分比例在吳人之中越來越高,由量變到質變,吳語從所謂的「壯侗語族」就變成了所謂的「漢語族」之語言,且隨著時間推移將會越來越靠近官話。舉個例子,人民廣場為什麼不是「nin」民廣場?有些文讀音已經替代了白讀音了。


題主還是要多看書啊,想了解吳語變遷古漢語基礎入門書籍還是要稍微看幾本的

"而吳語屬於上古語系,從周朝開始就有了,沿用至今,變化並不太大"這句話就槽點太多了

先不說有沒有上古語系這個語系,也不說吳語屬不屬於上古漢語,更不分析吳語與中古、近古漢語的聯繫,光抓住"變化並不大"這五個字就足夠吐槽半天了。所以題主啊,提問題前課前預習工作還是要做足的啦,不能想當然

語言從來都是發展的,我吳方言受中原影響是相當大的。別的不說,上海話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的吳語太湖片和衣冠南渡那會兒可差遠了,今天的蘇州話放在夫差面前簡直就是外語中的外語

題主別驚訝,我吳現在的方言本質上來說就是某一種發展比較滯後保留地方特色的"中原官話"


什麼沒被同化?放屁。

蘇州、杭州、金華等地的吳語已經完全失去社會交際功能了。外來人口太多了。

除了特別偏僻的地區,大多數城市的方言也基本局限在家庭或小社會團體內部。據說嘉興、紹興、寧波還略好一點。

劉仲敬真說對了,由於本地老齡化和外來人口大量湧入,搞不好某某某完蛋之前北吳地區就會發生大規模人口替換。大洪水以後人口替換已經基本完成了。如果沒有建立針對WD的特別措施(利用教育機器強制同化或者驅逐),替換完成肯定就不回來了。


恰恰相反,吳語一直處於被同化的歷程當中,直到今天仍在延續。比如皖南,幾十年前做的方言調查顯示銅陵市區、涇縣縣城、蕪湖縣城、繁昌縣城、太平縣城(今黃山區城區)、石台縣城還是使用宣州片吳語。幾十年過去了,上述地區吳語地盤早已失守,或被同化為江淮官話,或被同化為贛語(如石台)。


聽說沒有被同化。

我讀高中,我爸快50歲吧,從未長期在外地生活,然而「去」這個字我只聽說過讀khe和chi,我爸讀chiu。

「沙」字把so讀成sa。

還有很多字的發音被我爸弄得官不官吳不吳,一時舉不起例子了,半夜腦子有點搭牢。

我爸都這樣了,我甚至感覺我吳語比我爸標準。

然而然而,我雖然單字發音還算標準,可由於從小缺少環境,長句的組織能力就很差,很少說超過十個字的句子,一些習語能聽懂卻不會自己用。


你知道南京話這個在蘇南吳語區里尷尬的存在嗎……


其實吳語可能早就被同化了,只是被同化的方式有些特殊。吳語很擅長用本地腔講任何一種語言,所以我認為吳語里的唐宋古音就是這種本地腔講官話由此帶來的語言異化。它在被同化的過程中又頑強生存了下來,然後經曆元明清一直是江浙兩省養朝廷,如此官話怎麼可能再傷害到吳語


百度百科害人啊,南部閩南語,客家話等都比吳語要難懂得多。

說吳語沒有被同化的,單指現代吳語而言,可以到鎮江、南通這些吳語和江淮官話的交界區看看,江淮官話說白了就是吳語被同化的結果


表示其實聽得懂但已經不怎麼會說了…

每次說方言時都會被吐槽成日本口音…

再說了現在普通話那麼普遍推行後…

說吳語更多也就是加強點自身歸屬感吧…

有些人把它當作家鄉標誌,會自動傳承下去…

而有些人,比如我…不排斥也不反對…

但是不得不說…隨著世界交流的頻繁…它的存在也會呈縮減的狀況…


首先說結論:吳語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不斷被官話影響的結果。就像現代的吳語不斷被普通話影響和發展一樣。

另外,你的描述嘲點太多。

1、周朝時候的吳語對於周人來說基本就是外外語,和你現在聽壯族越南語一個情況。吳語前身是壯侗蠻越等少數民族語言,他們的語言當時的周人幾乎完全聽不懂,就連靠近蠻族的楚人聽《越人歌》還得翻譯。越王勾踐(勾踐這個名字就不是漢語,浙江很多地名都不是漢族)發布戰爭動員還得夾雜蠻越語。在中原官話的高級政治文化影響下,蠻越不斷學習官話,初級吳語就是蠻越學習漢族的結果。這個過程不斷持續,在北方由於戰亂成規模南遷江南的時候,「原始吳語」進化速度就會加快(明顯的杭州),甚至被官話(南京、鎮江,揚州)。這也是為什麼閩語、粵語比吳語更接近唐以前的漢族官話,因為北方影響小。宋朝以後,吳語相對來說變化緩慢(人口流動少,語言已經成熟),這個時候也是現代北京話經過遼金後也產生了。此後,明清之際,吳語區(主要是太湖周圍)經濟發展一直在中國前列,文化昌明,認同感也不斷加強。形成了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吳語區和吳語。

可以說。吳語從誕生到成型,一直受到北方官話的影響,不同的歷史時期影響大小不同。

2、吳語區經濟領先中原,不過是近1000年的事情,在中華4000多年的歷史中,不算什麼。何況古代重農抑商,經濟領先對政治上的作用有限(可能有人會舉例明朝東林黨的例子,東林黨江浙人多,也不過是操著北京話官話為朝廷服務,對語言影響力有限)。

至於說江南地處平原便於交流,且不說浙江大部分是丘陵山區,就平原來看,那也是水道縱橫,交通不便的。現在吳語區還有許多隔著一條河就語言不同的地方。

總的來說,吳語語是蠻越人(母語非漢語)學習漢語產生的,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受到中原南下官話語影響,不斷融合形成的漢語方言。和其他方言如閩粵語一樣,是我們中華文明圈不斷擴大,中華民族不斷同化異族的歷史見證。

註:語言討論噴子太多,就事論事的少,人身攻擊的多,果斷匿了。


吳語從來都沒有成為過任何一個王朝的官話。南北朝的時候,建康話是南渡的洛陽雅言,『洛陽伽藍記』里記載『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做官帽,短制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說的是南朝一個官員為了拉進和吳越本地人的關係學習吳語,被北朝使者取笑了。這裡面的儂,阿傍都是現代吳語。現代南京話和吳語也完全不同。而現代北京話,南京話,洛陽話卻十分接近。


上古語系保留至今大概只剩下閩南語了,粵語吳語都曾被融合更改成為一時的官話。現在太多的新生代不會講方言,尤其是父母雙方異地的情況下,吳語正在一點點消亡,這是無法阻止的。但是我們空閑的時候幾個朋友會分別操著不同地方的吳語念詩詞,那是普通話無法體會的美,不懂吳語的朋友說像在唱歌,包郵區的孩紙們可以試試哦!


推薦閱讀:

TAG:方言 | 吳語 | 江浙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