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區居民抗議在小區周邊建設臨終關懷醫院,臨終關懷醫院應如何選址?


臨終關懷機構應該選址在社區,處在收容者熟悉的社區環境里,讓他們安心;同時便於親友來訪。機構的規模不宜太大,這樣建築體量比較小,身體狀態好的收容者可以盡量方便的離開病房,來到庭院中親近自然。然後據統計,美國八成以上的被調查者希望在家中去世,社區里的臨終關懷機構,在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了足夠的心理支持,以及採取了必要措施緩解患者痛苦的情況下,比較容易幫助患者實現最後的人生要求。數據來源:當醫療只能推遲死亡而非拯救生命 臨終關懷應該被提供

看見醫院就想到病菌然後想到了死和降房價,看見臨終關懷機構就想到了死和降房價,然後觸發「雖然我不知道我的個人權利邊界在哪裡但是我要維權我要滿地打滾的進行維權根本不怕給別人添麻煩」系列活動,是生存壓力巨大的小市民、小資、精神小市民和精神小資不在壓抑中爆發就在壓抑中變態的一種常見變態模式,是一種廣泛氛圍的集體神經質。這類人的高度不安,死亡和寄託了自己安全感的自主住房,外加寄託了終結自己苦逼人生模式希望的熊孩子,特別容易觸發他們神經質的病理反應。

這類神經質與文明程度無關,今年上海剛發生了居民抵制廢棄工廠改建養老院的新聞。按照居民的說法,這養老院還有給老人們白天活動和做飯的日間長者照料中心,就是臨終關懷用的,好像一棟不大的樓房能容納一千將死之人,然後天天的出殯、焚香、燒紙錢,好像一座殯儀館。事實上,臨終關懷機構如我所說,不宜蓋的太大,而且通常也沒有蓋的太大的資本。紀錄片《人間世》出鏡的那個機構,只有99張床位,2015年送走135人。每年在《人間世》里那個臨終關懷機構身故的人,還不及山水溝衛生學校附設南新街衛生院一年去世的病人的五分之一,但是南新街衛生院就是遷不走新急診中心拆遷地塊上的居民。可見至少在本村,人們是不嫌醫院晦氣的。但是新聞里的上海居民們就愛這麼說,掛出幾層樓那麼高的橫幅,說修這麼喪氣的設施,有違傳統文化啥的。

這些居民畢竟是too young。俺村有類似事件,居民抵制殘疾人康復中心,接受電視台採訪的眼鏡男可是滿口的大道理:「我們不是歧視殘疾人,而是抗議開發商。用地性質是A型,按照用地性質國家標準,A型是『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我們理解是該蓋政府大樓啊!蓋服務設施啊!為什麼要蓋殘疾人康復中心?這是服務我們的設施么?我們抗議開發商騙人!」設計台詞:「啥?A序列下的『A5:醫療衛生用地』也符合要求?我沒文化,我不知道,我不理解的東西就是騙我的!」我在知乎上講一點關於生老病死的真實,總能招來幾個聖母圍攻。現實中卻一個都見不到,真是奇怪啊。

話說回來,這個道理該怎麼說呢?再怕死,終究都會死。搶救室里哭著打電話聯繫不了解情況也沒有相關經驗,甚至是八杆子打不到的親友詢問要不要簽字進行搶救的;回天無望,就是無法下決心終止美國80%的醫生寫下書面文件說有朝一日不要在自己身上採用的有失人類尊嚴且帶來痛苦的治療方式的,都是這類脆弱的人。怕死,只會讓死亡更加痛苦,折磨死者與生者,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

八成美國醫生簽文書拒絕機器續命:正能量!看美國醫生如何面對死亡

不管忌諱不忌諱,人終歸是要死的。中國的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三成,即使進步到美國的七成,每年還是有兩成死者是死於癌症,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親人要承受痛苦且藥石不靈的結局。目前中國發病率最高的疾病是腦血管病,半數左右的病人最終會失能、失智,無法生活自理。只要活的夠久,總有需要人照顧的那天。幾乎所有人都需要照料失能、失智老人,容納失去治療價值的終末期病人的機構。但是,這類機構可以在任何一個後院,就不能建在我的後院。

不論建在鬧市還是深山,養老機構和介護機構,其實都帶有棄老山的些許意味,機構存在的意義,在於讓人生還有希望的人,能夠保證較高的生活質量,美美好好的生活下去。這樣說或許讓一些人不快,事實就是如此。從家鄉來到大城市的白領,每天工作十小時、通勤三小時,家裡老人患病,最方便做的就是在知乎提問「吃什麼葯」,而不是把老人接到醫療條件好的大城市接受治療。畢竟作為第一代移民,是給兒子活的,不是給老人活的。生老病死雖然是客觀規律,但是除了生,其他都是人們為了逃避而拋到腦後的。就讓這些將死之人,就像過去的棄老山那樣,統統前往遠離城市、人們可以借口交通不便正好不去探視的地方,讓享受美好生活的人們把他們遺忘吧。


中國人的死亡觀仍然是保守落後的。

面對死去的親人,他們會感到巨大的悲痛,恐懼,卑微,孤獨,貧窮,痛苦。最可怕的是,他們並沒有如實的流露應有的感情,而是潛意識裡認定自己只有表現的崩潰瘋狂,才能讓所有人認定他是熱愛自己親人的,如果一個人在親屬死去時沒有暴怒哭喪,那就是冷血陰暗,他內心肯定痛恨死者,有嫌隙,甚至很多人會惡意猜測死者是被他害死的。

所以,我們看到哭喪,醫鬧,墳頭蹦迪,拒絕醫院太平間,拒絕火葬場和公墓,拒絕一切不吉利數字。流傳千年的二十四孝圖。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育部在課本里正式宣傳正確的死亡觀,即逝者已矣,合理表達悲痛,然後堅強生活下去就夠了。讓民眾把死亡看淡是中國社會禮儀風俗現代化的當務之急。需要儒家代言人帶頭消除過度提倡孝的表象,而是提倡默哀的方式。

中國落後愚昧虛偽的哭喪傳統,是擾亂醫院秩序為醫鬧帶來借口的重要原因。宣揚正確的死亡觀和送葬禮儀,不僅可以大大解決醫鬧問題,也是和緩醫療臨終關懷迅速推廣的必要條件。

禁止家屬舉辦娛樂性喪事表演,引導家屬合理默哀,醫院與殯儀館聯合引導家屬在迅速將屍體轉移到公墓行默哀送葬儀式。而非整個家族的人就地哭喪,擾亂醫療秩序,藉機毆打醫護人員,趁機訛詐賠款,藉此逃避醫療費用,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中國,盛行在婚葬禮儀中炫富攀比大鬧的潮流愈演愈烈,不僅對社會風氣造成惡劣影響,還大大加劇家庭負擔,擾亂社會秩序,相關部門不應當放任不管,而是應該在新時代樹立新的禮制規矩,簡單合理從簡,注重精神而非金錢。樹立中國現代化的節日婚葬禮節,不僅有助於和諧社會的穩定,也對中華文化在世界的推廣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強國,標誌之一是擁有現代化的禮節,行為方式,衣食住行都有著美學而簡潔合理的講究。


要先推薦他們看書,《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知乎上高談闊論時,能否考慮一下現在的風俗人情

大部分人都有過的經歷,鄰居駕鶴西去,然後敲敲打打到處貼紙燒紙

臨終關懷醫院,是個註定有人離開的地方,到時候每天躺在床上聽著外面哭聲放炮聲,扛不住,這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是事實,有多少人能接受自己的住所周圍天天上演著這種橋段?

不要譴責了,說實話,有些人去醫院就會心情壓抑,哪怕是小病。

這些需要慢慢來,如果強行建的話,對那些病人,絕對沒有好處,他們想淡然的離開,絕不會想著走之前的日子每天被人怨恨像躲瘟神一樣。

先去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試試吧,比如新小區,或者是某些家屬小區附近,然後多些推廣,讓大家有些心裡慢慢改,只能一步步來了,沒辦法

這不是建手機基站,手機基站強行建立後,科普一下,慢慢也就接受了,但是關懷醫院的病人不一樣

有些陋習真的要改改了,活著的時候不好好對待,死了的時候做做樣子有意思嗎?


如題,是小區居民反對!建設者並不反對,使用者並不反對。事實上就是小區居民也不是全部反對,比如家中有老人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預計本人也會在臨終關懷醫院走完最後一步的居民(比如我,事實上在中國為人父母后,愈近暮年愈發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的人大有人在)。所謂的反對,在我看來是多年奮鬥購買房屋後,因為臨終關懷醫院的建設導致房屋貶值對其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毫無疑問,這種奮鬥在一二線城市是非常辛苦的)。巧合的是,臨終關懷醫院的建設是隨著周圍居住人口的增加而必須配套的,也就是說,一個地方有人了,那麼肯定會有人走到人生的終點,也就有建設臨終關懷醫院的需求了,並且在城市規划上來說,居住區選址和臨終關懷醫院選址是同步的(正如教育、醫療等等配套設施)。退一步講,購房時如果房產公司未能履行告知周邊500米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情況這一義務,購房者是可以要求退房的。苛刻的講,假如我們這個社會在這個老齡化時代,連500米的空間都不能給予這群可愛的老頭老太,不讓人心寒嘛?

假使我們都能對人寬容一點,彼此都能接受臨終關懷醫院,房子又怎麼會貶值呢?畢竟,學區、三甲醫院、商業綜合體可都是賣點啊!日暮時分,下班回來帶著小孩散步走去臨終關懷醫院不是也很溫馨嘛?

說這麼多,最後,房子會貶值但是我們都會老啊!


抗議什麼呢?誰不會死?


抗議可以。不分時段的在核心路段堵住不讓車過就過分了。對,我說的就是武漢光谷。本來就堵的不行,這群人上班時間、下班時間的遊行光谷足足癱瘓了5個小時以上。


看規劃,不過不顧規劃徑直建醫院的情況屢次發生,有關部門裝作看不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老師覺得學生訛詐老師手機?
如何抵制去日本旅遊?
如何評價 2013 年中國 Best 50 餐廳的獲獎者?
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在哪裡?
為什麼中國法律不設置懲罰性賠償?為什麼外國的懲罰性賠償一定要給原告?

TAG:社會 | 臨終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