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經濟學理論直接應用在了心理學領域中?
比如 Becker 開闢了用經濟學理論來研究家庭的先河,用以研究是什麼決定家庭的形成,家庭內部的分工、是什麼機制使家庭中類似做飯、生育、撫養、清潔工作的長久運作……他認為經濟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類行為的方法。
很好奇,這兩個領域的議題似乎非常接近,不知道二者之間有沒有相互融合、貫通的理論和應用?
行為經濟學的大部分成果其實應該看作心理學應用於經濟學,而題目是經濟學理論在心理學的應用。
我覺得最重要的經濟學理論的應用應該是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在運動神經學(motor neuroscience)中的指導性作用。以及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尤其是其中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對實驗設計的幫助:使得證明了神經元更可能是記錄了期望效用。
參考: Dorris, M. C., Glimcher, P. W. (2004). Activity in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subjective desirability of action. Neuron, 44(2), 365-378.在社會心理學研究友情的領域有一個Social Capital Theory算是直接應用在心理學領域的經濟學理論吧……我個人是Becker的粉,不過我認為Becker這句話說錯了——經濟分析是提供了預測全部人類群體行為的方法而不是理解全部人類行為的方法……預測與理解在這裡有著非常深刻的區別……只要我們再繼續追問一下——這個人這樣的本性是從哪裡來的,那麼就超出了經濟分析所能做到的範疇了……而就單純是在預測人類行為上,經濟學與心理學也有不同,單純從效果上來說,心理學的預測更加偏向於對具體行為的粗略預測,而經濟學更偏向於對通常行為(存在有打破這種預測的行為)的細緻預測……兩者風格完全不同……
放著我來,終於能答一個和本方向貼近的答案了!!!
大家知道的,諾獎是沒有心理學獎的,於是心理學家想要拿諾獎很難的,所以心理學家只能曲線救國,一般心理學家就兩條路一條醫學生理學,一條就是經濟學!!!一共如果沒記錯算上14年諾獎,一共三次生理學獎,兩次經濟學獎。這兩次,一次是1978年西蒙。其實西蒙的貢獻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工智慧方面,他研究的應該是傾向於人類問題解決的過程,所以心理學裡面默認他是一名認知心理學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是「經濟組織內的決策過程進行的開創性的研究」,這個經濟學裡面應該不是很出名,畢竟年代久遠且落腳點不能說是純經濟學,但是,他指出了心理學和經濟學最密切聯繫的一塊,決策。PS西蒙真的是大牛,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還有計算機科學都很牛啊,這些領域都是拿了很高榮譽的!!!第二位獲得諾獎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大家就熟悉的多,卡尼曼拿獎是因為他把心理學的內在觀點和研究方法引進了經濟學。經濟學的觀點是理性人,而心理學其實一直在說明非理性人,經濟學強調外在激勵,心理學強調內在激勵!卡大牛就給這倆學科牽了紅線,不斷修正經濟人基本假設,創造了新一領域。
卡大牛的研究主要成果也是在決策這一塊,關於不確定情景下人類決策的研究,他也提出了各種觀點,有一個特別符合題目要求的就是:
前景理論(此處重點描黑,這就是卡大牛獲得諾獎的研究)
以下來自度娘:
前景理論是描述性範式的一個決策模型,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藉「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採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在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它有三個特徵,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三是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因此,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不得不說,我們管理心理學做論文大部分集中在決策,因為熱門嘛,那卡尼曼就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一個人,卡大牛憑前景理論拿獎是2002年,現在2015年了寫研究綜述還在用它,這個前景理論可以解釋好多東西,我曾經用這個解釋過沉沒成本效應,我同門師姐解釋過博弈中的風險決策,真的很牛的一個觀點。
題主的問題也可以反過來——有哪些心理學理論直接應用在了經濟學領域中?
轉一個我以前寫的但也許沒幾個人看過的回答吧,跟前面 @胡阿福 的回答有關係:
對於「值得」這個感受,心理學上有沒有什麼科學的解釋? - 徐元直的回答有人覺得幾千塊買個耳機不值得,有人覺得值得。
有人覺得花半天時間做飯值得,有人覺得不值得。
以上這些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心理學上有什麼相應的解釋?
判斷一件事值不值得牽涉非常多的因素,有理性的方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既然題目標籤為心理學,我想人們的關注點不在於高帥富A不在乎價格、矮窮挫B根本買不
起,或者不同的人興趣愛好三觀有別這種顯而易見的答案。從心理角度來說,除了消費能力和個人價值觀之外,還有什麼心理因素影響人們對價值的判斷,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而這其實是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這裡略提一下兩個影響深遠的理論:
一個是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前景理論。根據前景理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權衡本質上一樣的選項,會得到不同的判斷。簡單來說,想著收益的時候人們規避風險,寧願要必然到手的50元也不選1/2機會到手的100元,想著損失的時候人們追逐風險,寧願賭1/2的機會不被拿走100元,也不要乖乖交出50元。買耳機也可以
是一種風險決策(你不確定它的表現是否對得起你的期望),那麼根據前景理論,即使兩個人對耳機有著同樣的期望X,這兩人也有著同樣的消費能力,但如果一個人想的是「有了這個耳機我聽歌的感受能有X的提升」,而另一人想的是「若沒有這個耳機我聽歌就得不到X的感受」,兩人的決策也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我們可以說,就算是同一個人,他購買與否的決定很可能取決於他採用了上述哪種思維。所以一個出色的推銷員不會一味強調買了這個你就能得到什麼,而是要引導客戶去想沒了這個你將失去甚麼,這就是對心理學的一種應用。
第二個是塞勒(Richard
Thaler)受卡尼曼啟發提出的心理賬戶理論。心理賬戶理論說的是我們心裡會把自身的經濟活動歸類於不同的「賬戶」中,而這會導致我們對同樣數量的錢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僅取決於這些錢「存」在哪個心理賬戶。一個簡單的例子是,你今天打算一個人去看電影,結果準備出門的時候發現你的車被罰了一張
100元的罰單,那你還去不去?再換一種情況,你今天打算一個人看電影,早前已經買好了100元的電影票,結果今天發現票弄丟了,不過票沒賣完,你仍然可以去電影院再買一張100元的票入場,你還去不去?同樣是100元的損失,但因為這100元所屬的心理賬戶不同,很多人就會作出不同的決定,車被開了罰單多數人還是會去,但丟了電影票就未必了。雖然在經濟學的角度上看,100元就是100元,是付罰單還是再買電影票並沒有分別。
心理賬戶的另一層意義在於人對價值並不只看絕對值,也看比較值。10元商品折扣5元,跟100元商品折扣5
元,前一個5元的分量往往高於後一個5元,那是五折vs九五折的差距嘛。省錢如此,花錢也如此,比如一個美國人花了一大筆積蓄去歐洲旅遊,其中在德國商店買了個數千美元的森海耳機,這個消費在他心裏面,往往就沒有平時在家直接訂購這耳機來得「肉痛」,哪怕價格是一樣的。因為耳機本身的價格跟旅遊中其他高昂消費放在同一本帳上,心理負擔也就沖淡了,平時不捨得買的,那時候也就買買買了。等等,為啥特別說明是美國人呢?因為我講中國人的話,有人肯定要吐槽他是怕在國內買到假貨啊。
行為經濟學
高額的獎金並不能帶來高業績,反而會起反作用。
一般來說,人們受到的激勵越強,工作熱情越高,人們就越努力地去工作來提高業績。
但是事實上,人們沒有所想的那麼理性。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假如你是知乎的文豪,出100W左右讓你給一個問題在一定時間內寫一個好的回答,結果如何?
你應該會停下其他一切活動,專心於這個問題,四處尋找資料,徹夜不眠思考這個問題,多次動筆,又多次放下。就算好不容易寫好了,也會覺得哪裡都不夠好,達不到一個好答案的要求,刪刪改改無數次。 這就是說,你用了更多的時間去工作,但是,提高了效率和質量么???
而在你思考如何寫好回答的時候,你又是怎麼思考的? 你能心無旁騖的去創作么?你能抓住那片刻的靈感么??
有啊,比如你給你女朋友買東西的時候。
納什均衡
博弈論消費者行為學本身難道不是社會心理學么。
期望難道不是從眾心理么。
我個人有經濟學就是心理學和政治的反映的感覺。高風險,高回報。外部性,等等
師太今天為大家科普一下11條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希望能夠為小白帶來幫助哦~1、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2、青蛙現象:(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聽說過這條法則,師太帶大家重溫一遍)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4、鯰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5、羊群效應: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6、刺蝟法則: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 「心理距離效應」。7、手錶定律: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8、破窗理論: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拋,絲毫不覺羞愧。9、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推薦閱讀:
※當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強加自己身上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看電影,能滿足人類的哪些需求?
※明明知道應該也必須得好好學習知識了,但是又學不進去,或者說很難行動起來,該怎麼辦?
※是否每一部心理學書籍都是通過舉例(包括實驗)論證作者觀點來編寫的?
※大家做過個人計劃嗎?做計劃的時候需注要意什麼才能讓計劃最後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