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審稿?

尤其是針對自己專業不熟悉的領域,如何開始審稿?


根據我的審稿經驗,針對提問的問題我提點想法:

1. 審稿經驗需要積累,我起步的時候也是幫導師審稿。由於認真對待,所以導師很滿意,因此慢慢就在本研究領域內建立了經驗;

2. 基於自己的研究領域,然後開始漫漫拓展與之相較差的領域,比如材料和結構經常有交叉,可以嘗試審稿;

3. 如果收到審稿邀請,但是論文內容自己不熟悉,那最好婉拒,對自己的聲譽負責也是對作者的辛苦勞動負責;

4. 審稿是義務勞動,不要接收太多的期刊邀請,專註做好幾本即可。

在審稿中,盡量以一種客觀、想方設法幫助作者的心態,科學需要嚴厲但也需要想著如何提好建議,讓作者看著舒服中改進論文質量。


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審稿,我想對你說三個字:不要審。知識點重複三遍(敲黑板)不要審!不要審!不要審!審稿人一般都是在這個領域的權威,如果你不熟悉該領域請不要審稿,有可能你的一年之差就導致作者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文章拒掉了,可能耽誤別人的科研前途,把作者帶偏。所以為了科研的嚴謹與權威,也為了你自己的學術聲望,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領域審稿的話能不審就不審吧!


算是有那麼一點經歷。目前審過大概有十來種學術期刊,總數量大概在50篇左右。影響因子從0到6.x的都有,沒審過高檔次的文章。但考慮到題主應該是初來乍到的,我的這點資歷應該對題主有一定幫助吧。

對於學術稿件,專業不熟悉的領域不能審稿,不熟悉的領域不能審稿,不熟悉的領域不能審稿。請一定不要耽誤投稿人、編輯、還有你自己的時間。

=================================

主要從以下四個問題來討論下如何審稿。

1.為什麼要審稿?

2.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審稿?

3.什麼叫熟悉的研究領域?

4.審稿的過程中遵循什麼原則?

=================================

為什麼要審稿。

從學術期刊角度,目前絕大多數學術期刊都是通過peer-review方式進行論文的甄選。儘管編輯本身往往都是本領域的大牛(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期刊也不一定),但他們的研究領域受到自身範圍的限制,所以往往通過本研究領域中的「good reviewer」幫助對稿件進行質量控制。畢竟只有研究範圍最貼近的同行才最有資格給出恰當的評價。審稿是項義務工資,沒有工資或獎金。

從審稿人角度,及時了解本行業的工作前沿,可以很大的幫助對審稿人的學術水平提高,對審稿人現行工作進行及時調整(很多工作做了一半,突然發現某期刊發過來一篇幾乎一模一樣已經完成的稿件,我能說這時心裡最想的就是罵娘了嗎)。

從科學這項事業角度,科學發展到如今,幾乎沒有任何領域的重大進展是可以憑一己之力完成。這種情況下,形成一個良好運作的科研community就是這個行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而維繫這個community運作的核心就這麼幾個:錢(基金)、人(研究人員)、成果(paper,當然對於航天領域是發射火箭?)。也就是所謂的,用多少錢,讓誰干,幹得如何。

另外這種peer-review的過程也在基金評議等過程被常常用到。

=================================

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審稿。

原則上所有看得懂這篇paper的人都可以審稿。沒有人是審稿專業畢業的,所以所有提高審稿水平都是在審稿過程中發生的。但是是否適合對一篇專業的學術稿件進行評價,就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資格了。一般情況下,編輯會根據你最近發表的稿件或你的實驗室研究其他成果(專利、基金等)來確定你的領域,在事先取得你同意後,安排給你合適的稿件。實質上,被高檔次雜誌邀請審稿和被知乎邀請回答類似,都是一件浸人心脾的快事,只是邀請審稿更少發生。少量情況下,你可以向某期刊提出參與他們的審稿團隊(往往是影響力較低的期刊),編輯同樣會根據你提供的CV來確定你的領域,然後發給你一兩篇稿件看看你的審稿水平如何後,再來決定是否將你加入長期的審稿人行列。

隨便列幾個,個人認為的符合審稿人的硬指標:

1.本專業博士畢業應該是最基本要求了;

2.致力於本專業的研究工作,最好是PI;

3.最近三年有在本研究領域的工作發表,並且是第一或第一通訊作者;

==================================

什麼叫熟悉的研究領域。

即使是一個專業畢業的,也並不一定能審稿本專業的paper,一定是研究領域相符才適合。也就是和你正在進行的研究,最直接相關的領域。舉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你如果是個廚師或美食家,讓你去評價一個餐廳如何,可能在世俗觀點認為是可以的,但是審稿這個領域就是錯誤的。審稿領域,你只能去評價在這個餐廳吃到的一個你最常吃的,或一個你最近做過菜如何。這也是前面開始就強調那三句話的原因。

==================================

審稿的過程中遵循什麼原則。

1.原創性。個人認為,這是在科學研究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儘管原創性有重有輕,但任何與已知結果、已發表論文雷同的結果不再具有發表的意義。廣義的原創性,還包括文章的書寫有沒有直接copy從其他資源得到文本,圖片,表格等(英文有個專門的形容詞verbatim)。這些都是大問題,有這些問題的paper,直接給編輯發信,斃了沒商量。

2.科學意義。科學意義可大可小,也是個仁者見仁的問題。根據進入科學研究的不同階段,不同領域這個問題會困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目前我個人評價這條的標準是,此研究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此結論是否被paper涉及的實驗過程所支持。

3.邏輯性。此稿件的研究過程是否符合本專業的科學規範,研究過程的數據是如何推導出研究結論,推導過程有沒有道理可循,可循的道理是否正確,結果的討論是否超出數據的支持等等。

4.書寫規範。拋除大部分書寫英語的問題,格式(包含結構,圖表,摘要,標點,數據標準,引用等等)在paper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時候個人甚至覺得,對於寫paper的人來說,英語可能一時半會提高比較困難允許犯錯,但格式錯誤基本都是主觀所致必須消滅。

5.迴避原則。無論與paper作者是否相識或相憎,審稿人應該以客觀的態度評價paper本身;無論paper最終發表與否,應對第三者保密審稿paper的數據。涉及任何利益衝突,應當迴避此次稿件。

6.其他的還有實驗的倫理性,研究的道德性等罕見問題,不一一而足。

至於如何書寫評審意見,如何打分,這已經超出本問題範圍了。

以上均為個人意見,未經許可,嚴禁知乎以外轉載。


發了一篇自己專業不熟悉的領域的SCI文章,最近該雜誌邀請審稿,所以騎虎難下的審了第一篇、英文、完全新領域的文章(鬼知道我為什麼要審、並沒有決策權)。

感覺如下:

1.從頭學起,怎麼感覺比投稿作者還累,生怕一不小心誤人子弟啊;

2.小木蟲、知乎、自己以前收到過的審稿意見、各種論壇的修改套路泡了一遍,尋求經驗啊;

3.看完審的manuscript的所有引用文獻啊,相似方法,生怕文章有錯誤啊;

4.各種找這個投稿人的材料,看人家的學術水平牛不牛掰,可是連名字是什麼語都認不出來啊;

5.創新點啊創新點夠不夠,生怕過了or拒了跟期刊水平不符啊;

6.大修的意見好難提,生怕指錯方向成為「在學術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最奇葩的審稿意見是什麼?」的成員之一啊。

總之, 比自己寫篇文章還心累,寶寶不開心,寶寶還是個孩子啊······


審毛線,不懂就別裝懂,誤人子弟就不好了。不要錯殺,更不能謬讚。遠離自己無法handle的領域的審稿,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審稿,如果不是你熟悉的領域,不要去審。浪費你的時間,還可能給別人帶偏。至於怎麼審,一是建議問你導師,二是建議你問問雜誌的要求,也就是切入點,人家把文章發給你,會給你幾個基本要求的。類似於踩點。祝好。


你有資格審的時候自己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和前途如何?
中國的醫療器械水平?
搞科研最重要的是什麼?
去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學術界怎麼評價人才?

TAG:文獻 | 編輯 | 學術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