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樣的人適合禪修?有沒有明顯的,清晰的適合禪修的人的特點?


五蓋較輕的人適合禪修。

五蓋,即五種遮蓋,是佛教總結的一些障礙禪修的心理狀態,這些心理狀態分別為:

  1. 貪慾
  2. 嗔恚
  3. 昏沉、睡眠
  4. 掉舉、追悔

第一個貪慾,指的是人心有貪慾,比如對自己的戀人、父母很執著。他們不關注你,你會失落;他們離開,你會心痛。為他們的一言一行而牽動自己的喜怒哀樂。內心對目標的貪著、欲求,稱為貪慾。

第二個嗔恚,指的是人內心的躁動。臨考試了,我們內心焦慮;看到糟糕的老闆,我們內心煩躁。心對目標的抗拒、排斥與厭惡,從很粗程度的暴怒、憤怒,到很細微程度的煩躁、焦慮、憂愁、擔心、牽掛,都屬於瞋恚。

第三個昏沉、睡眠,指的是人思維遲鈍,就如沒睡好覺早上起來腦袋一坨漿糊一般,困頓、精神狀態不佳、神經衰弱,都屬於此。

第四個掉舉、追悔是兩種狀態,掉舉指的是心思散亂、胡思亂想,總是控制不住想東想西,一會兒想這兒、一會兒想那兒,一會兒想過去、一會兒想未來,一會兒想他人、一會兒想自己,這種狀態下人內心散亂,無法平靜。///追悔指的是後悔,有兩種追悔,一種是對應該做卻沒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後悔;另一種是對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感到懊惱、後悔。

第五種是疑,

在這裡的疑並不是指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不明白之處的疑問,而是對於佛法、對於修行方面的懷疑、不相信。

在禪修實踐中,還必須特彆強調三種疑。禪修者必須去除這三種疑:

1、疑法:懷疑禪修方法。

禪修者懷疑說:「這種方法到底能不能夠證得禪那?這種方法到底對不對啊?現在這個時候還有沒有可能證得禪那啊?」這是對法的懷疑,是一種很嚴重的障蓋,它可以障礙你不能證得禪那、不能得定。

2、疑師:懷疑業處導師。

「業處導師是不是很厲害啊?他有沒有經驗啊?他是否已經學完了止觀禪修啊?他是否了解我的問題啊?」對業處導師起懷疑,或者對導師所教導的指示只聽一半不聽一半。

有這麼樣的一些禪修者,他們表面上對導師很恭敬、很順從,但是卻不肯老老實實地按照導師所給的指示去做。就好像一個人生了病,跑到醫生那裡去看病,醫生診斷後給他一定份量的葯,然而他卻只吃了一兩片就把葯丟掉,或者根本不吃就把它扔進垃圾桶。由於病人的頑固,他的病將很難治好。

3、疑己:懷疑自己。

「哎,別人修得那麼好,我的福德那麼淺,資質那麼差,怎麼可能禪修成功呢?」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心,這也是禪修的一種蓋,自己障礙自己。

(這個用大白話不好解釋,我就直接照搬過來了....)

看完之後有沒有中槍的感覺,有人說我五蓋很深怎麼辦?難道不能禪修了嗎?

當然不是。

禪修是循序漸進的,在真正的禪修開始之前,還有個去除五蓋的過程。

所謂的戒定慧,在定之前還有戒。

戒,我們可以把它看作良好的生活習慣。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不同,有的人從小父母相愛,家中和諧,他們的生活也是四平八穩,上班工作,娶妻生子,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也是過的安心。

有些人則多災多難,暴虐的父母,殘忍的感情虐待,讓他們從小就失去了愛的能力,糟心的老闆,貪黑起早的工作,也是讓他們被受煎熬。時間慢慢熬過,內心也是一點一點積壓起了陰暗。

最好的減輕五蓋的方法是改變你的生活。

當然,改變說的容易。。。實際上也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沒辦法了,我個人推薦是,在開始其他的禪修之前,先用正念觀情緒。

觀情緒有助於去除五蓋。

一個五蓋熾盛的人,想要修入出息念或者修其他禪法,真的是很難。

而正念甚至也會因為五蓋的熾盛而受到影響。不過,正念是唯一在這其中勉強能做到的。

關於正念的方法,詳見用正念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時有哪些具體實用的技巧? - 煎餅菩提的回答和

每天練習打坐15分鐘堅持下來有效果嗎? - 煎餅菩提的回答


每個人都適合禪修。所謂禪修,是讓自己的心保持在一種覺知的狀態,保持正念。學習很清晰的看到自己心裡的念頭的起伏、生滅。通俗些的來說,就是很清晰看到自己想到一件事,陷入一個念頭或情緒里,然後又看到它在變化,並且了知自己心念產生的根源來自於何處。

禪修也是不受場地、時間限制的,行住坐卧都是禪。做每一件事情,都去觀照自己的內心,就是在禪修。

大多數時候,人們認為禪修需要坐下來,是因為人們都處在一種行動的狀態,不僅是身體的行動,心裡的思緒也是紛雜的,因此,坐下來,先讓自己外在的身體行為靜下來,再去觀察自己的內心。

以上分享!:)


作為一個初入道的學生來答一下吧。

我覺得關鍵的問題不是你適不適合禪修,而是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體驗和相對應的氣質,讓你願意了解一個近乎神秘的事物,並且能夠身體力行。

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里,禪修近乎變成了大眾消費品。是佛家幸事,也是一種信仰的不幸。

不是說全然世俗的態度完全行不通。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在宗教信仰的領域,快餐和經典的差別不是高下之判,而是雲泥之別。

了解了一些佛教的東西,覺得做一件事情的動機是很重要的。佛教是很重視因果的。有什麼樣的態度,才會有什麼樣的果實。瓜熟蒂落,如果只是娛樂流行層面的認識,你得到的也只能是娛樂化的淺薄。如果一個人本身就帶著對於信仰的開放態度,禪修可能才會真正改變你吧。


禪修是一種統稱,具體劃分有很多的方法,總體而言是一種讓心平靜下來的方法。就如食物一樣,並沒有絕對的限制誰可以吃,誰不能吃,歸根究底要看你有沒有需要。


禪是Jnana的音譯,簡單說,就是安靜,身心安穩。

想要身體好,就去做運動。

想要身心清明、專注,就禪修啊。

不管是在佛陀的時代,還是今天,禪修在各種人群、各種環境下都廣泛存在。只是國內。。。認為禪修

1、只是一种放松技巧

2、要進入恍惚、如夢幻之境的狀態(Trance)

3、是深奧難懂的神秘修鍊

4、目的是要變成具神通的超人

5、是危險的

6、是聖賢的事,常人是做不到的

7、是逃避現實

8、是一種令人像酒醉般興奮、情緒高漲、飄飄欲仙的蠻好方法

9、是自私的行徑

10、你要一邊坐著,一邊思維崇高的想法

11、只須幾個星期,我的一切問題就會消失

以上全部為錯誤觀點!!!

冥想、禪修、內觀、靜修、meditation, mindful, sati,不管叫什麽,都只是旨在提高專注以便更清楚的認識自己。這裡有一段我自己的錄音,希望可以幫助題主用半小時體驗冥想。喜馬拉雅,重新發明電台

如果得益,不妨學習一下指出以上錯誤觀念的德寶法師,佛教禪修直解 (繁) (Translated from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 教理修持 : 佛門淘寶 : 佛門網


推薦閱讀:

抑鬱症患者能入定嗎?
讀書能修身養性,那要讀什麼書才能修身養性?你讀過多少,是哪些?技術書籍是否也能達到這樣的作用?
作為教練/運動愛好者,您怎麼看待佛偈「身體不過一具臭皮囊」?我們鍛煉和醫治這些皮囊,是否屬於犯執?
在法住禪林出家修行是怎樣的體驗?
佛教的宗派和分類?

TAG:禪修 |